低声道:“叫人盯住吴家三房孙子。若是他明日未如常赴太学,便可断定吴家已起戒心。”

  果然,次日吴家孙三郎突然称病,未入太学。朱标起身,长舒一口气。

  “终于露头了。”

  他提笔写下两封调令,一封送内司,调太医院两名御医前往吴家“诊病”。

  另一封则送工部,名为查勘街巷修缮,实则派人踏勘城南各条出城小路。

  第三日清晨,吴家大门口赫然贴出告示。

  孙三郎“突发疫症”,全宅闭户谢客。

  朱瀚听得消息,抬眼望天:“原来他们想走这一步。”

  他唤来魏进,低声吩咐:“今夜子时,动手吧。目标:吴家二房偏院书楼,别伤人,带出书信三封即可。”

  当夜,锦衣卫悄然动手,目标迅速达成。

  翌日清晨,宫中传来震动。

  吴家二房庭中突传火患,未及扑救,书楼尽毁。

  火中有信件残骸数页,被东厂收录,送至朱标案前。

  朱标细细读完,沉默良久,将其焚毁。

  朱瀚前来相见时,他正站在东宫花园中,望着冰封池水发呆。

  “皇叔,我该怎么办?”朱标忽然问道,“这一刀,若真落下,便是断亲之举。”

  朱瀚负手立于他身侧:“标儿,你要记住,亲不亲,是血脉;忠不忠,是人心。吴家既然投向他人,便不是你朱家的亲了。”

  朱标轻声:“我知。”

  他转过身,看着朱瀚,眼神沉定如铁:“那便一刀断之。”

  数日后,朝堂之上,朱标代表皇上宣诏。

  吴家孙三郎因“隐瞒疫症,扰乱学制”,革籍逐出太学,吴家长房暂移东直门外宅第,禁足三年。朝中震动,却无人敢言。

  朱元璋得报,坐于御座之上,沉默片刻,才缓缓问道:“此事,是谁主张?”

  身旁太监轻声回禀:“是太子殿下,王爷未参与。”

  朱元璋微微颔首:“如此也好……朕这儿子,真长大了。”

  朱标回东宫后,推门而入,只见皇叔已在殿中烹茶。

  他走过去,坐于旁边,接过茶盏一饮而尽。

  “皇叔,这一局,可算稳了吗?”

  朱瀚看着茶水轻漾:“稳不稳,你心里最清楚。”

  朱标沉默了半晌,忽然道:“若有一日,我错了,您会阻我吗?”

  朱瀚淡淡道:“我不是来阻你的,我是来陪你走完这条路的。”

  风吹帘动,梅香暗涌。

  朱标忽然笑了,眼中却隐隐泛红:“好。”

  夜深露重,月上中天。

  朱瀚立于王府花厅的栏边,望着那轮清光如洗的月亮,神情深沉。

  庭前老槐树枝叶疏朗,风拂枝动,叶影班驳地投在他的肩头,如同岁月之痕,斑驳但不失光华。

  一壶酒,一盏灯,一卷兵书未合。

  “王爷,太子殿下遣人传话。”

  魏进快步走入,低声在他耳畔说道,“请您明日酉时前往太学旧讲堂。”

  朱瀚不动声色,目光依旧望着那一轮圆月,缓缓开口:“他终于开始布局了。”

  魏进轻声问:“此行是否需备人随行?”

  朱瀚摆摆手:“不必,此去不过是看一出戏,他设了局,我该为他压阵。”

  次日酉时,太学旧讲堂。

  昔年朱元璋初立国时所建,已有年岁,砖缝生苔,窗棂微斜,却别有一番肃穆古意。

  朱标已先一步至,着素色圆领衣,未着太子冠服,只于案前默默研墨。

  朱瀚推门而入,他抬头一笑:“皇叔。”

  “看来你已有腹稿。”朱瀚看了案上陈列之物,心中微动。

  那是一卷律例、一部族谱,还有三份旧日科举试卷,封皮隐约可见“户部”“礼部”“鸿胪寺”几字。

  朱标拱手行礼,语气低沉:“今日请皇叔前来,是想请您一同见证。”

  “见证?”朱瀚挑眉,“见证你动笔,还是见证你动心?”

  朱标轻叹:“动心易,动笔难。”

  忽而门外响起脚步声,两名青衣官生恭敬引着一人步入。

  那人五十上下,须发略白,面色沉稳,一双眼中隐隐有锐意未消。

  朱标起身躬身:“林先生,劳烦您至此。”

  “殿下所召,老朽岂敢不至。”那人欠身回礼,目光转向朱瀚,眼中一惊,旋即再拜,“草民林起,叩见王爷。”

  朱瀚微微颔首:“林起……昔年太学三贤之一,十年前因直言遭贬,久未归京。”

  朱标道:“正因如此,他才是我所需之人。”

  林起神色肃然,朗声道:“殿下所言,老朽不敢当。但今时今日,若殿下真心求问,林某愿直言。”

  “请讲。”朱标拱手。

  林起看了看那卷律例,沉声道:“国有典章,民有所依。然而典章之外,百姓未得其所,读书人望门而叹,庙堂之下失其真气。若要改此局,非一人之力能为,非一朝一夕可成。”

  朱瀚轻敲几案:“你说的这些,早有人说过,也早有人听过。你今日来,想必不只是说这些套话。”

  林起面不改色,望着朱标:“太子殿下若真有意为太学开新讲、收新徒,不拘出身、不限门第,那么我林起第一个报名讲学。”

  朱标正色:“你可愿受我东宫亲聘?”

  林起拱手:“老朽愿赴其任,唯求一事。”

  “何事?”

  “愿殿下不妄我名,不辱我道。”

  朱标肃容:“君子一诺,重于千金。”

  朱瀚坐在一旁,端起茶盏抿了一口,忽而笑道:“你这小子,倒也学得狡猾。”

  “皇叔这话怎讲?”朱标一愣。

  “请林起进太学,实是为你建局。”

  朱瀚轻声道,“太学中人多由旧门望族推荐,近年流弊甚重。你若想引入林起,既是破旧例,也是在试朝臣反应。”

  朱标微笑不语,只将目光投向远处夜色中那若隐若现的太学钟楼。

  林起躬身告辞,朱标缓步送至门外。

  朱瀚站在堂内,负手长思,忽然调出系统界面。

  【签到地点:太学旧讲堂】

  【签到成功,奖励:天机策·第一卷】

  一道微光在他识海中浮现,朱瀚心神微震,那是一本包藏兵事、政略、心机、制衡之术的书卷,仿佛旧日稗官野史与神机妙算杂糅之作。

  “天机策?”他喃喃。

  耳畔忽然传来朱标声音:“皇叔。”

  朱瀚回身,见朱标立于阶前,神情认真:“我想将太学彻底整顿。不为了我,不为了将来,只为了让那些寒门子弟,再有一处可以凭本事登门的地方。”

  朱瀚静静看着他,忽而笑了:“你终于开始像个太子了。”

  数日后,京城传出消息:太子东宫将设“讲堂”,启用太学旧址,邀请京中名士十余人亲授,择学子入学,试行半年,名曰“春讲”。

  消息传开,士林震动。有赞之者,有疑之者,有冷眼旁观者。

  朱瀚却未再出面,他坐在王府后院的竹榻上,翻阅着那本“天机策”的第一页,心神沉静。

  庭外竹叶簌簌,落雪覆顶,他忽听远处脚步声急促,是魏进的声音。

  “王爷,您要的人……找到了。”他低声道。

  “在哪?”

  “就在菜市口……正在说书。”

  朱瀚合上书卷,起身而行,目中闪过一抹笑意:“说书的?好。也该让太子听听,百姓都在讲些什么了。”

  朱瀚换了身深灰色普通布袍,头戴一顶寻常毡帽,只带了石安子一人,悄然行至市口一隅。

  “那就是他说书的?”

  朱瀚站在人群外,目光透过缭绕蒸气与腾腾人潮,落在那临时搭建的竹台上。

  台上坐着一人,约莫三十出头。

  眉目清朗,气度不俗,一身藏青色直裰,面前一张檀木案几。

  左手握扇,右手拍板,一开口便是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话说那位少年,家中寒门,身世可怜,可他却胸藏万卷,舌如利剑。太学讲论之日,他孤身一人,三问三答,驳得那高门子弟哑口无言!”

  人群中爆出掌声与喝彩,不少青年学子神色激动,连衣襟都被挤得皱成一团。

  朱瀚微微颔首:“这人倒有几分本事,能将这样一桩清谈之事,讲得起伏有致。”

  石安子在旁悄声道:“属下查过,此人姓许,单名一个‘归’字,曾为秀才,三年前落第,后于此地说书为生。”

  “许归……”朱瀚喃喃道。

  “他为何说这些事?太学之争,虽有风声,寻常百姓未必晓得。”

  石安子摇头:“属下也不明,只查出他早年与林起同出一乡,或有私交。”

  朱瀚沉吟片刻,忽道:“石安,今日我亲自与他谈一谈。”

  待人群渐散,许归将拍板收起,正欲离去。

  却见面前立着一位中年男子,衣袍旧而整洁,眉眼之间隐约带着一股看不透的冷静。

  “这位……有事?”许归拱手,语气平和。

  朱瀚淡淡一笑:“听你讲书,颇有见识。”

  “不过是些闲谈。”

  “却不见得闲。你说那‘少年才子三问三答’,颇像是借太学之事做文。”

  许归神情微变,警惕道:“阁下是谁?”

  朱瀚不答,只抬手从袖中掏出一物,缓缓递出。

  那是一枚玉牌,雕工极精,其上篆着一枚朱字小印,龙蛇隐现,光影流转。

  许归神情剧震,一时怔住,须臾跪地:“微臣许归,叩见王爷!”

  朱瀚扶他起身,笑道:“既是读书人,何必跪拜。”

  许归面带愧色:“末学不知王爷驾到,怠慢有失。”

  “无妨,我不是来究你罪的。”

  朱瀚环顾四周,目光深邃如墨,“我是来请你帮个忙。”

  “请我?”许归一愣。

  朱瀚缓缓道:“太子殿下欲开春讲,广纳学子,不拘出身,但此举若无声援,将为权贵士族所忌。我需你用你这张嘴,替他立声望,造人气。”

  许归皱眉:“王爷当真要我说?”

  “你本就已说了,不是么?”

  朱瀚盯着他,“今日之言,恐怕不只百姓听见,言官、士子、甚至京营都有耳目在。”

  “他们都在等,看太子下一步做什么。”

  许归苦笑:“末学一个说书人,难担重任。”

  “但你知分寸。”朱瀚眼神一沉。

  “你知道哪些话可以说,哪些不能说,知道火候,知道节制,也知道——何时加一把柴。”

  许归沉默良久,忽道:“王爷可愿听我一问?”

  “你说。”

  “若太子殿下真如王爷所愿,日后登基称帝,王爷当如何?”

  朱瀚抬眼,凝视他良久,忽而笑了:“他称帝,我自归田。”

  许归一愣。

  “他登九重天,我在一亩三分地;他见万民朝拜,我教子孙读书写字。如此而已。”

  朱瀚语气温和,似说着一件极平常的事。

  许归郑重拱手:“许归,愿从此日起,为太子舌,替殿下扬风化雨,撼百世之流言。”

  朱瀚点头:“好。明日你去找林起,他在旧讲堂。”

  “是。”

  几日之后,菜市口再现人潮,许归讲书之声一日胜过一日,内容也悄然转变。

  从奇人异事,转为太学讲学、民间才俊、朝中风气……他言语犀利,却不犯忌讳,字里行间推崇“有德者居之”,令众多寒门士子趋之若鹜。

  与此同时,太学旧讲堂前,已悄悄排起长龙。

  “听说今春讲学,不论出身,只考笔试。”

  “我堂兄昨日已递卷子去了,他说题目新奇,专问实事,不似八股。”

  “我昨儿还听许先生讲,说这是太子殿下亲自挑的题!”

  朱标站在讲堂窗后,静静听着窗外议论。

  他身后,朱瀚缓缓走近,道:“你已点燃火,接下来,便看这火能否烧得旺了。”

  朱标转过身来,神色坚定:“我会让它烧得够久,够亮,够热。”

  朱瀚盯着他的眼睛,缓缓笑了:“很好。”

  北风猎猎,卷起瓦上积雪,太学讲堂旧楼檐下,悬挂的铜铃低声作响。

  讲堂之中,朱标身着简朴儒衣,未着太子金冠,只束一条素带,立于堂前朱红讲案之后。

  他眼神清澈却坚韧,望向下方数十名来自四方的学子,有寒门子弟,也有乡野秀才,甚至还有几名老儒衣冠整肃,神情肃然。

  “我知道,”朱标开口,语气温和却有一种潜在的坚定力。

  “你们有人是不信的,觉得太子不过作秀;也有人是心存疑虑,怕这一番讲学,终成空言。”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最新章节,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