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明末 第四百八十五章:决胜

小说:风起明末 作者:罗小明 更新时间:2025-09-07 22:30:36 源网站:圣墟小说网
  辰正三刻。(8:45)

  冷阳高悬,云清雾散。

  一直以来遮蔽着济宁东郊的薄雾,也被从北方卷席而来的凛冽朔风所驱散。

  平野之上,双方大阵之中的景象也清晰的落入了两阵军卒的眼帘之中。

  两军的右翼和左翼已经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炮火声一阵接着一阵,喊杀声一浪高过一浪。

  八蜡铺的战事已经趋于白热化,清军以两红旗的甲兵作为中坚,驱使着外藩蒙古与旗下的包衣对着八蜡铺不断的发起冲击。

  八蜡铺靖南军的阵地外围,大量的尸体堆迭着,宛若人间的炼狱。

  在漫长的时间之中,八蜡铺内的铳炮声开始迟滞了起来,无论是火铳还是人力都会枯竭。

  火铳在连续的激发之后会使得铳管过热,有炸膛的风险,因此不能肆无忌怛的击发。

  而军兵们的体力也有限,也没有办法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战意。

  八蜡铺内的靖南军优势在于有阵地可以依托,同时铳炮犀利,但是人数较少,需要支应三面,颇有些力有不逮。

  而清军作为进攻方,在铳炮方面虽然落后,但是军中大量善射的射手弥补了这一缺憾。

  同时清军部署在八蜡铺外的军兵总数超过五万人,两倍于陈望部署在八蜡铺内外的军兵。

  陈望紧蹙着眉头,一直凝视着八蜡铺周围的情况。

  曹变蛟已经领兵出击,但是却没有办法解除八蜡铺的围城。

  镶黄旗的甲骑就在旁侧,曹变蛟几次领兵突进都被镶黄骑的骑兵所击退,只能在外围袭扰,给与进攻八蜡铺西面的清军一定的压力,使得其没有办法倾力进攻八蜡铺。

  个人的武勇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影响战局。

  但是在这种数万骑军的交锋之中,个人武勇的作用无限程度的被缩小已是必然。

  昔日哪怕勇武如项王,也难破张良十面埋伏之计。

  骁锐如李如松,也在数万蒙骑的围攻之下而含恨殒命。

  曹变蛟虽然骁勇,但是一时也难以扭转战局。

  如果是清军之中,满洲八旗是绝对的精锐。

  那么两黄旗,无疑是满洲八旗之中精锐之中的精锐。

  清庭从来都不是黄台吉的一言之堂,八王议政的制度到现在都还没有被取消。

  黄台吉想要成为真正的大清皇帝,但是努尔哈赤留给他的这一烂摊子却是使得他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黄台吉看似一直牢牢的掌握着清廷的权力,但是实际上不过是依仗着连胜的威望,开疆的利益,以及手中两黄旗的军力,拉拢一批人,打压一批人,以此才能将权力一直攥在自己的手中。

  正因为如此,所以八旗的实力从来都不均等。

  两黄旗被称为内二旗,黄台吉在继位之后,就一直不断的加强两黄旗的实力,不断的从各旗之中抽调牛录,不断的各处征调精锐入内,以此来维持自己的权柄,削弱反对派的势力。

  自家人知晓自家事。

  虽然吸纳了西军、明军诸镇大量的骑兵。

  但是在骑兵的战力与数量之上,靖南军比起清军,仍然还有相当长远的距离。

  在吸纳诸镇骑兵之前,陈望麾下的家底不过只有七八千的骑兵,这七八千的骑兵确实历经的反复的训练。

  他们的武备精良,一直以来都是采用的新式战法和训练方法,称得上是一支近代的骑兵。

  但是西军和明军诸镇的归附骑兵,都是崇祯十五年的时候才整合入军,截至此时都还没有到一年的时间,战力比起八旗的精锐甲骑来说自然是要差上不少。

  比起镶黄旗这样的八旗之中的精锐,更是要差上许多。

  正面硬撼,无疑是难敌清军骑兵。

  尤其是为了保护右翼,陈望几乎将所有的久经训练的新式骑兵都交给了陈功带领。

  曹变蛟所领的骑兵,基本都是归附的西军与整编后的明军诸镇骑兵。

  曹变蛟领着这样的一支骑军,能够和清军的镶黄旗并万余的蒙古轻骑打的有来有回,实际上早就已经远超过陈望起初的预料了。

  只此一点,曹变蛟便已是可称名将。

  就在陈望的沉思的时候,代正霖在这个时候,走到了近前,启禀道。

  “清军部署在宫村铺的重炮部队正在转移,往中央而来,同时清军正从北方调集更多的重炮运送渡河。”

  代正霖指着正北方,清军中军的前阵位置,沉声汇报着。

  “此番清军南下,将一应重炮全部调遣而来。”

  “经由松锦、京师两战,结合情报司所探情报,清军起码拥有超过九十门以上的重炮。”

  陈望的双目微眯,转头看向北方。

  很多时候,很多人对于清军会有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就是认为清军在火器方面颇为落后。

  这不能算是全错。

  但是起码错了一半。

  清军对于火器实际上一直以来都颇为看重。

  不仅仅编练了一支纯火器部队乌真哈超,而且在八旗旗兵的部队之中,也装备着为数不少的火器。

  不过清军对于火铳看重程度确实小于弓箭,但是对于火炮的看重,却是当推第一。

  崇祯四年(1631年)时,清军便设立了专门炮厂,以佟养性为授汉军都统,总理汉人官民事务,监铸红夷炮。

  算上铸造,缴获,清军当时共拥有红衣炮四十门。

  松锦之时,清军单是进攻松山,便调集了二十七门红夷大炮。

  至崇祯十五年,清军在锦州又制造成功了三十五门重型火炮,定名为“神威大将军”。

  新铸的火炮用的失蜡法制作,比起之前的红夷炮更轻,射程和威力也更远更大。

  炮内为铁胎,外面浇筑铜壁,铁心铜体,利用铜炮耐用的特点,可将炮管铸得更薄,

  炮身长八尺五寸,即两米五左右,重三千八百斤,用药五斤,可打炮弹十斤。

  十斤炮弹换算成西制,约等于十五磅炮,已经达到了攻城炮的标准。

  但如果仅仅是这些火炮,清军在重型火炮数量和火力上的优势还不算太大。

  毕竟此番北上,陈望共携带了攻城重炮四十八门,其中二十四斤炮十二门,十八斤炮三十六门,虽然在数量上略逊一筹,但是毁伤能力更强。

  而且炮兵的素质,也不是清军可以比拟的。

  只是清军在接连攻陷锦州、松山、京师这些原先明庭所控制的重镇之后,将这些城池的守城重炮拆下了不少。

  陈望此前的统筹布置之中,也让黄台吉感到了威胁,黄台吉于是将这些重炮也运送到了关内大半。

  根据明庭官方的数据,这些守城的重炮很多都是起码能打十五斤以上炮弹的重炮。

  当然甚至一些能打炮弹三十斤以上的超级重炮,但是这些重炮在野战之中根本没有任何的价值,也不可能拉到军中野战来使用。

  清军得到了这些火炮之后,裁汰了一部分年久不堪的火炮之后,数量仍然达到了惊人的九十门之巨。

  “目前看来,清军是想要用重炮射程的优势,来逼迫我军主动进攻。”

  代正霖神色凝重,清军在重型火炮数量上的优势,一直以来都是参谋部最为担忧的一环

  如今清军摆出这般阵势,恰与参谋部此前推演中最不利的情况如出一辙。

  “既然黄台吉打定了主意想要从两翼包抄,中央防御,想要我军中军主动进攻,那就随了他的意吧。”

  陈望冷笑了一声,并没有再继续站在望台的栏杆之前,而是重新坐回了后方的座椅之上。

  “总镇……”

  代正霖微微一怔,面色微变。

  “我等此时进军,莫不是正中……”

  “无妨。”

  陈望摆了摆手,淡然道。

  “黄台吉的心思,我实在是再清楚不过了。”

  “眼前的一切都是他摆在明面上想要让我看到的。”

  陈望远望着正北方清军肃穆的大阵,淡淡道。

  “府河虽然不急,但是渡河仍旧是一番麻烦事,清军的投送能力有限,在短短的数个时辰之间,十数万的战兵渡河,能够携带的辎重军械也有限。”

  “清军此番渡河,携带的基本上都是中小型的火炮,八蜡铺以北传来的火炮声音大小几乎一致,应当就是他们军中的神威大将军炮,那些勉强算的上的攻城的重炮。”

  “清军其余的重型火炮形制不一,沉重无比,根本没有办法通过浮桥运送,非以大船载运不可,仅是装船便需耗费大量时间。”

  陈望靠坐在座椅上,抬起手指着远方清军的大阵。

  “清军想要我军步队率先发起进攻,以此占据先机,可以凭借火炮固守,我军造成杀伤,实在是有些太过于天真。”

  陈望目光平静,遥望着清军的大阵。

  “黄台吉不知道的是……此战……我从来就没有想过固守……”

  黄台吉无愧于后世的盛誉。

  若是没有黄台吉为清国打下的基础,垒下的基石。

  哪怕是中原天灾不断,剧变不断,也仍然轮不到清军入主中原。

  清国也终究只会成为史书之上昙花一现的地方政权。

  在政治上,黄台吉的手段了得。

  在军略之上,黄台吉的眼光更为惊人。

  无论是着重于火炮的制作和运用,还是对于八旗制度的改变,都可以称翘楚,领先于这个时代许多。

  仅仅只是贾庄的惊鸿一现,黄台吉便开始命令麾下的骑军开始效仿学习起了墙式冲锋,这一近代骑兵才会使用的战术。

  而后在发现靖南军凭借铳炮之利连战连捷之际,便开始大规模的制作火炮,列装军队。

  但是时代的局限,到底还是限制了黄台吉的视界。

  此前的胜利,一直以来的惯性,让黄台吉更多的看重大口径,射程更远的火炮,却忽略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重型火炮确实威力更大,射程也更远,可以在很多的时候获得先机,取得优势。

  欧陆战争的早期,很多的国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但是最后,无数血的教训以及惨痛的经历,让所有人明白。

  在野战之中,十二磅炮和六磅炮,才是野战的主旋律,也是最为可靠的火炮。

  沉重炮弹在攻击城墙之上具有极大的优势,但是在杀伤步兵之时,那些炮弹的毁伤并不会比十二磅炮与六磅炮的效率更高。

  笨重的攻城炮在装填的速度上就已经落于了下风,效率反而更加的低下。

  清军的重炮部队还未集结,只有三十多门十五磅的神威大将军炮即将部署完成。

  这个时候,正是发动进攻的时候。

  而且,这也是陈望一直以来就等待着的时机。

  陈望缓缓的举起了右手,准备下令。

  但是最后的关头,陈望却是放下了手。

  迎着一众武官与参谋的诧异的目光,陈望站起了身来。

  “备马。”

  陈望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他要亲上前线。

  “总镇!”

  “眼下大战一触即发,全军上下皆仰赖总镇运筹帷幄,此刻万万不可轻动!”

  代正霖的神情慌张,想要阻拦,拦在陈望面前。

  “总镇三思!大战在即帅位岂可轻离?”

  一众武官与参谋也是同样紧张,在时局如此迫在眉睫之上,陈望作为一军的主将,怎么能够擅自离开指挥的位置。

  “我知晓的我的职责,身为三军之主帅,我绝不会亲身犯险。”

  陈望怀抱着顶盔,跨乘在战马之上。

  俯视着一众劝谏的武官与参谋们,陈望的脸上不见丝毫波澜,仍是那般的从容不迫。

  陈望很清楚自己的职责,也很清楚自己的身份。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他身为一军之主帅,绝不能再与此前那般挥槊亲阵,冲锋杀敌。

  真是那般,才是真正的不顾大局。

  这身甲胄所系早已经非他一人之生死,而是全军十数万军兵的性命与这天下亿兆生命的命运。

  陈望接过了亲兵递来的马槊,而后缓缓握紧,他抬头坚定的向着北方清军的大阵方向望去。

  他要用亲临战阵,来鼓动全军的士气!

  决胜的时刻已经到来!

  此战!

  必将!

  毕其功于一役!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风起明末,风起明末最新章节,风起明末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