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初的法国海军正处于转型期,在首相黎塞留的大力推动下从近海防御转向远洋进攻,或者说是从控制地中海转而向更广阔的大西洋发展。
只是改革持续的时间有限,目前除了大量适合在地中海风平浪静条件下航行作战的桨帆船之外,能拿得出手的远洋战舰很少,还很陈旧,大多数新式战舰都还在船厂或者图纸上。
为了配合欧洲联军的军事行动,别辱没了法兰西要成为军事强国的理念,红衣首相还是砸锅卖铁凑了8艘战舰和20多艘武装商船。
不提商船,只说战舰。这8艘法国战舰在联军舰队里数量上很不起眼,却能从外观很远就认出来。倒不是法国人在战舰设计上有什么独特之处,而是选择了一种很别致的旗帜。
白旗!没错,法国海军统一悬挂纯白纯白的旗帜,据说象征波旁王朝,代表了国王的颜色。旗舰则增加一面细长的三角形白旗,周边有长长的流苏。如果指挥官有王室血统,还可以点缀鸢尾花图案。
在一片花花绿绿的旗帜中,白旗就显得那么纯粹、那么扎眼,很有点鹤立鸡群格格不入的气质。对于大明海军官兵而言更是无法忽视,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用白旗代表认输的理念,总觉得对方有人要投降。
法国战舰在使用火炮的思路上与英国人有不小分歧,他们更喜欢长身管重炮,追求射程和破坏力。另外由于缺铜,法国人在铸铁火炮方面投入了很大心思,也有所得,装备了不少铁炮代替青铜炮。
这次派来的战舰大多是16世纪末建造的主力舰,排水量在800吨上下,两层通长火炮甲板,装备了50门以上的火炮,其中六成是24磅以上的长身管重炮。
唯有旗舰“王冠号”例外,它是在黎塞留上台之后力主建造的,由荷兰与法国设计师共同合作,花了四年时间,用了4000多颗百年橡木,耗资40万里佛尔,相当于法国海军整年经费的四成,1636年才下水服役。
付出了这么大代价,法国海军最终获得了什么呢?俗话说的好,没有花钱的不是。
“王冠号”的排水量达到了2000吨,主龙骨长53米、船体宽14米、满载吃水深度6.5米、主桅55米,妥妥的庞然大物。
它采用了三层火炮甲板设计,可以装备十四门重型长身管36磅铸铁滑膛炮、二十四门24磅炮、十八门12磅炮和十多门6磅以下的甲板炮,再加上船体厚度达到了20厘米,还是一座妥妥的海上炮台。
与同时期英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的主力战舰相比,“王冠号”在吨位、火炮数量、坚固程度上都要领先一大步。
当然了,“王冠号”并不完美,甚至有些偏科。在极度追求火力和抗打击能力之后,它的适航性就无法保证了。
尤其是满装火炮之后重心高的缺点被放大了,高海况时左右横摇幅度比较大,难以发挥出应有的火力密度,在转向和逆风行驶方面也是弱项。
另外就是成本太高,想让这艘庞然大物在战时正常运转,最少需要400名熟练水手和炮手密切合作,每年得付出近10万里佛尔的维护费,严重拖累的法国海军的发展速度。
悬挂着红底黄色勃艮第十字旗的是西班牙王国海军,纵使这几年在海上、陆上接连吃了不少败仗,财政状况也岌岌可危,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不落帝国的家底还是挺厚实的。
这次西班牙共派来了30多艘战舰和40多艘改装过的劫掠船、武装商船,由排水量1200吨,60门火炮的“圣地亚哥号”率领。
乍看上去,西班牙舰队要比英国和法国舰队数量多、火炮多,战斗力应该更强些。然而实际效果并不一定,和垂垂老矣的日不落帝国一样,西班牙舰队的海战理念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哪怕连续遭遇了多次失败仍旧积重难返,抱着固有的观念始终不肯撒手。接舷战还是首选,战舰和火炮不是为击沉对方船只用的,只是为了靠近敌舰,方便士兵登船创造有利条件的附属工具而已。
圣十字旗、鸢尾花旗、勃根地十字旗,欧洲几大海军强国好像都凑齐了。其实不然,在17世纪初西班牙海军算日落西山,英国和法国海军是初生牛犊,真正如日中天的却是荷兰联省共和国海军。
荷兰人只是不好战,但并不是没能力战。海上马车夫不是白叫的,在远洋船只数量和人才储备方面,荷兰人占据了绝对优势。
根据西印度公司和东印度公司的统计,此时联省共和国的注册海船数量超过了20000艘,其中4成是远洋船只,总吨位60万吨,比欧洲各国远洋船只总和还多。
在世界各大洋里,每两艘跨洋船只里就有一艘是荷兰人的。虽然大多都是商船,可荷兰人向来就有全民皆兵的传统,陆军如此,海军仍旧。
联省共和国其实没有统一的海军,也没有统一的旗帜,而是分成了阿姆斯特丹、佛里斯兰、西兰、马斯、北荷兰五个海军部。每个海军部自己建立海军,常备数量保持在100艘之内。
但是到了战时,海军舰船数量会陡然上升,具体数字要看战争规模而定。其中东西印度公司的很多商船都是按照战舰设计建造的,连火炮带水手、炮手都不用国家提供,他们自己就有。
这次参加欧洲联军的荷兰海军数量就是最多的,光战舰就有101艘,普遍在500吨左右,单艘舰炮数量虽然不多,但战斗力并不弱。
荷兰人的舰炮质量明显高于欧洲同行,主要体现在射程和威力上。虽然都是滑膛炮,荷兰人的舰炮炮管却更轻更长,可以承受更高的膛压,大幅提高了炮弹初速。
实际上这些炮管并不是荷兰人铸造的,而是来自大明帝国。从二十多年前起,荷兰人就做起了军火贩子,把大明产的的火枪和火炮悄悄卖到俄罗斯去,借此打击英国人在当地的势力,效果很好。
既赚了钱又扩张了势力的荷兰人并没因此而满足,开始琢磨起大明制造的火炮了。这些火炮之所以获得了俄罗斯人的欢迎,除了价廉之外主要还是物美。在同等口径下不光重量轻,耐用度还高。
如果能把制造技术搞到手,由荷兰自己生产,那利润不就大把大把来了嘛!而且有了更好的火炮,在大海上荷兰就不再忌惮大明海军了,也就不用继续忍受大明皇帝开出的苛刻条件了。
只是改革持续的时间有限,目前除了大量适合在地中海风平浪静条件下航行作战的桨帆船之外,能拿得出手的远洋战舰很少,还很陈旧,大多数新式战舰都还在船厂或者图纸上。
为了配合欧洲联军的军事行动,别辱没了法兰西要成为军事强国的理念,红衣首相还是砸锅卖铁凑了8艘战舰和20多艘武装商船。
不提商船,只说战舰。这8艘法国战舰在联军舰队里数量上很不起眼,却能从外观很远就认出来。倒不是法国人在战舰设计上有什么独特之处,而是选择了一种很别致的旗帜。
白旗!没错,法国海军统一悬挂纯白纯白的旗帜,据说象征波旁王朝,代表了国王的颜色。旗舰则增加一面细长的三角形白旗,周边有长长的流苏。如果指挥官有王室血统,还可以点缀鸢尾花图案。
在一片花花绿绿的旗帜中,白旗就显得那么纯粹、那么扎眼,很有点鹤立鸡群格格不入的气质。对于大明海军官兵而言更是无法忽视,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用白旗代表认输的理念,总觉得对方有人要投降。
法国战舰在使用火炮的思路上与英国人有不小分歧,他们更喜欢长身管重炮,追求射程和破坏力。另外由于缺铜,法国人在铸铁火炮方面投入了很大心思,也有所得,装备了不少铁炮代替青铜炮。
这次派来的战舰大多是16世纪末建造的主力舰,排水量在800吨上下,两层通长火炮甲板,装备了50门以上的火炮,其中六成是24磅以上的长身管重炮。
唯有旗舰“王冠号”例外,它是在黎塞留上台之后力主建造的,由荷兰与法国设计师共同合作,花了四年时间,用了4000多颗百年橡木,耗资40万里佛尔,相当于法国海军整年经费的四成,1636年才下水服役。
付出了这么大代价,法国海军最终获得了什么呢?俗话说的好,没有花钱的不是。
“王冠号”的排水量达到了2000吨,主龙骨长53米、船体宽14米、满载吃水深度6.5米、主桅55米,妥妥的庞然大物。
它采用了三层火炮甲板设计,可以装备十四门重型长身管36磅铸铁滑膛炮、二十四门24磅炮、十八门12磅炮和十多门6磅以下的甲板炮,再加上船体厚度达到了20厘米,还是一座妥妥的海上炮台。
与同时期英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的主力战舰相比,“王冠号”在吨位、火炮数量、坚固程度上都要领先一大步。
当然了,“王冠号”并不完美,甚至有些偏科。在极度追求火力和抗打击能力之后,它的适航性就无法保证了。
尤其是满装火炮之后重心高的缺点被放大了,高海况时左右横摇幅度比较大,难以发挥出应有的火力密度,在转向和逆风行驶方面也是弱项。
另外就是成本太高,想让这艘庞然大物在战时正常运转,最少需要400名熟练水手和炮手密切合作,每年得付出近10万里佛尔的维护费,严重拖累的法国海军的发展速度。
悬挂着红底黄色勃艮第十字旗的是西班牙王国海军,纵使这几年在海上、陆上接连吃了不少败仗,财政状况也岌岌可危,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不落帝国的家底还是挺厚实的。
这次西班牙共派来了30多艘战舰和40多艘改装过的劫掠船、武装商船,由排水量1200吨,60门火炮的“圣地亚哥号”率领。
乍看上去,西班牙舰队要比英国和法国舰队数量多、火炮多,战斗力应该更强些。然而实际效果并不一定,和垂垂老矣的日不落帝国一样,西班牙舰队的海战理念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哪怕连续遭遇了多次失败仍旧积重难返,抱着固有的观念始终不肯撒手。接舷战还是首选,战舰和火炮不是为击沉对方船只用的,只是为了靠近敌舰,方便士兵登船创造有利条件的附属工具而已。
圣十字旗、鸢尾花旗、勃根地十字旗,欧洲几大海军强国好像都凑齐了。其实不然,在17世纪初西班牙海军算日落西山,英国和法国海军是初生牛犊,真正如日中天的却是荷兰联省共和国海军。
荷兰人只是不好战,但并不是没能力战。海上马车夫不是白叫的,在远洋船只数量和人才储备方面,荷兰人占据了绝对优势。
根据西印度公司和东印度公司的统计,此时联省共和国的注册海船数量超过了20000艘,其中4成是远洋船只,总吨位60万吨,比欧洲各国远洋船只总和还多。
在世界各大洋里,每两艘跨洋船只里就有一艘是荷兰人的。虽然大多都是商船,可荷兰人向来就有全民皆兵的传统,陆军如此,海军仍旧。
联省共和国其实没有统一的海军,也没有统一的旗帜,而是分成了阿姆斯特丹、佛里斯兰、西兰、马斯、北荷兰五个海军部。每个海军部自己建立海军,常备数量保持在100艘之内。
但是到了战时,海军舰船数量会陡然上升,具体数字要看战争规模而定。其中东西印度公司的很多商船都是按照战舰设计建造的,连火炮带水手、炮手都不用国家提供,他们自己就有。
这次参加欧洲联军的荷兰海军数量就是最多的,光战舰就有101艘,普遍在500吨左右,单艘舰炮数量虽然不多,但战斗力并不弱。
荷兰人的舰炮质量明显高于欧洲同行,主要体现在射程和威力上。虽然都是滑膛炮,荷兰人的舰炮炮管却更轻更长,可以承受更高的膛压,大幅提高了炮弹初速。
实际上这些炮管并不是荷兰人铸造的,而是来自大明帝国。从二十多年前起,荷兰人就做起了军火贩子,把大明产的的火枪和火炮悄悄卖到俄罗斯去,借此打击英国人在当地的势力,效果很好。
既赚了钱又扩张了势力的荷兰人并没因此而满足,开始琢磨起大明制造的火炮了。这些火炮之所以获得了俄罗斯人的欢迎,除了价廉之外主要还是物美。在同等口径下不光重量轻,耐用度还高。
如果能把制造技术搞到手,由荷兰自己生产,那利润不就大把大把来了嘛!而且有了更好的火炮,在大海上荷兰就不再忌惮大明海军了,也就不用继续忍受大明皇帝开出的苛刻条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