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呀呀呀……”小赵悦伸臂蹬腿,仿佛杀猪一般嚎叫:“爹爹,别,别打了……”

  萧敏大惊失色,急忙过来拉劝。

  塾堂内的先生听见声音跑出来,虽然是个大儒,可看到这种情况,也不由傻眼。

  “陛下……”他不知道说什么好,毕竟不知到底发生何事。

  赵柽将小赵悦丢在地上:“都闭嘴!”

  他此刻是真有些恼火,下面子女闹点皮点淘气点贪玩点,他都能一笑而过。

  甚至反对他,不服他,和他辩驳,也没什么,毕竟理不辩不明,不能因为他是君父,就真正的一言堂,之前在三山岛说什么乾纲独断,也是此一时彼一时。

  可他绝不能接受眼前这种情景,也就是女儿,若是儿子,就直接吊起来惩治了。

  瞅着地上哪怕挨了打,疼的呲牙咧嘴,却一滴眼泪也不掉的小赵悦,赵柽越看越生气。

  萧敏跑过去扶女儿,赵柽怒道:“不许动她,一会再打二十手板!”

  塾堂先生眼角跳了跳,心说还打啊,这是叫老夫动手?真是苦也。

  赵柽走到那边,拉起在地上坐着的段灵儿,抹了一把她脸上泪水,随后目光扫过众小童。

  众小童都低下头,能被各家送过来读书的,都是家中子女里最聪颖的,最心窍玲珑的,擅长察言观色,懂得避害趋明,看到赵柽的样子,就知道皇帝陛下震怒了,立刻都装成一副乖宝宝模样,不言不语,仿佛知错认错。

  赵柽瞅着他们,哼了一声,随后淡淡开口。

  “朕接下去说的话你们全都听着,也不妨回去告诉家中父母,让他们给你等讲解朕话中之意。”

  小童们小鸡啄米,急忙慌乱应是。

  赵柽神情凝重,缓缓地道:

  “朕这一生,最恨恃强凌弱,最恨仗势欺人,最恨欺压良善!”

  “朕幼时便行走东京市井,任侠豪性,抱打不平,见不惯世间不平事,见不得恶贯满又盈,见不得鼠辈猖獗行。”

  “朕有大王之身,三尺青锋,一身武功,是以能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踏春风,尽问世间难言事,怒发冲冠斩不平。”

  “可是……百姓们有什么?未必全好,但有八九都良善,他们乃是我帝国之基,皇朝之根,他们若是受了委屈,遇到欺辱,遭到冤情,又能与谁述说?谁能伸张正义?”

  “自然,你们可以说有官府,有开封府,有各处州府县衙,但是……”

  赵柽伸手向前一指:“你们,你们的家中非显及贵,官府衙门真的会秉公办理吗?就算真的秉公办理了,分善恶,判对错,可有几个衙门敢对你们这样家庭出身之人,按律施刑?”

  “尤其是……”赵柽指向正在萧敏怀里缩头缩脑的小赵悦说道:“皇族,宗室,为所欲为犯下过错之时,寻常府衙是没有权利惩治的!”

  “那叫百姓怎么办?长此以往,养成权贵跋扈之习,宗室横行之风,百姓有怨,黎民受苦,民心不在,乃至民心有变,我大秦的根基便会动摇!”

  “朕绝不允许此类事情发生,所以,不管是谁,都不能恃强凌弱,不能仗势欺人,不能欺压良善,不但对百姓不许这样,就是对待身边人,同窗,朋友也绝不允许如此!”

  “朕若发现此类事情,绝不姑息,绝不容情,不管你等父母是何人,有过何等功劳,朕都会叫他们大义灭亲,若他们不舍,那朕就一同治罪!”

  众小童闻言都吓得瑟瑟发抖,赵柽的话言简意赅,他们虽然年龄小,但却都能听懂,知道这话的严厉,而且皇帝金口玉言,说了肯定会做到。

  赵柽又看向小赵悦,重重哼了一声:“皇室宗室亦是如此,倘若犯律,欺凌弱小,绝不容情!”

  赵悦儿吓得忙把脑袋藏进萧敏怀中,这次是真害怕了,从小到大从来都没挨过揍,今天被爹爹一顿打不说,一会还要敲手板,还说这么狠的话,可吓坏她了。

  赵柽道:“去塾内和先生领手板吧!”

  萧敏忙搂紧小赵悦:“陛下,刚才你都打过她了,手板就免了吧。”

  赵柽淡淡道:“惩罚岂有免的道理?若是能免,刚才我一番话不是白说?还不赶快去,别叫我亲自动手!”

  小赵悦畏畏缩缩从萧敏怀里钻出来,萧敏气道:“我和悦儿一起。”

  说着往塾舍走,先生在后面摇头叹气跟上。

  赵柽眯了眯眼,道:“全都回去,观看惩戒,以儆效尤!”

  萧敏在前面闻言顿时肩头一颤,想要自己于旁边求先生放水的打算落空,脸色顿时白了起来。

  小童们听命都往塾舍走,赵柽牵着段灵儿,段灵儿已经擦干了泪水,小声道:“陛下,就不要惩罚公主了……”

  赵柽看她一眼没有说话,进了塾舍,督促着先生打完手板后,也不瞅萧敏和小赵悦的表情,而是把段灵儿拉到身边。

  “从今天起,朕封段灵儿为还珠公主!”

  众小童包括先生都面露惊讶之色,萧敏也吃了一惊,段灵儿身份来历她十分清楚,绝对不是皇室的血脉,怎么能封公主呢?

  小赵悦这时忍着手上痛楚纳闷看向前面,她不敢看赵柽,只是打量段灵儿,心中想着自己是明珠公主,爹爹怎么又封个还珠公主啊?这段灵儿也不是皇室的人啊。

  赵柽又道:“今日起,赐段灵儿赵姓,叫赵灵儿!”

  他看了一眼萧敏:“段思嫣是你表姐,朕收灵儿做义女没有什么毛病。”

  萧敏心想你封都封了,我也没说有什么毛病,你解释什么呢?

  后面的记注官,就是起居郎,此刻急忙拿笔记下:帝于靖康五年冬……

  赵柽回头看记注官写完,道:“把朕刚才在塾前所说的那些话语抄送中书门下,叫柳随云派人传宣出去。”

  “是,陛下。”记注官行礼恭声道。

  旁边的赵灵儿有些傻,怎么自己一下子就变了公主,还改了姓呢?

  赵柽摸了一下她的头:“回去上课吧。”

  “是……”赵灵儿蹑手蹑脚回去自己小书桌后。

  “走吧!”赵柽负手往出走。

  萧敏在后面道:“陛下,悦儿的手肿了,写不得字,是不是先回……”

  “手写不了字,耳朵还听不得吗?不下学不许回去!”

  外面这时雪又变大,赵柽走在雪中,待离学塾远了,萧敏从后面追上来:“二郎!”

  赵柽也不止步,就是往前快速走去,萧敏心中负气,使起轻功追赶,可无论怎么追,却总是差着丈远的距离。

  回了宫城那边,赵柽径直奔萧敏的寝殿,到了里面,站在门内笑眯眯瞅着后方追来的萧敏。

  萧敏进门,刚要说话,却被赵柽一把抱起,然后踹上了殿门。

  “二郎,你,你干什么?”萧敏立刻挣扎起来,她还有话想和对方言讲,这怎么进来就将自家……

  “大号练废了,练个小号玩好了……”赵柽笑道。

  “甚,甚么小号……”萧敏双颊飞红,纳闷问道。

  “小号就是小号……”

  赵柽也不解释,快步往殿里走去……

  转眼进了腊月,因为赵柽要于来年正月初一登基,所以此刻东京城盘查严厉。

  但寻常百姓们却不影响,他们几乎不出城,也不随身带什么兵刃,甚至东城与西城都不太来往,毕竟东京不但是开封治所,也是祥符的治所,虽同居一城,但百姓彼此间的习惯并不全相同。

  这一年,腊月里除了严厉就是热闹,是那种压制的热闹,百姓们奔走来往,低声相告,开封府又贴出什么消息了,礼部又搞出什么新仪式了,一切都与赵柽登基有关。

  开封的百姓们盼望这一天许久,甚至还没到新年就想放炮庆贺,但现在城内查得严,只能继续等待下去,等正月,等二大王登基典礼结束,再好好庆祝一番。

  随着小年过去,赵柽愈发的忙碌起来,不是普通的登基,而是作为神州以来最庞大的帝国之皇登基。

  前无古人,势必典礼要做到最震撼最完美,在史册之上划下重重一笔,流传后世,千百年后依然会叫人津津乐道,心存崇敬。

  腊月二十九,一切都准备就绪,赵柽终于缓下一口气,这些天可给他忙得焦头烂额,从没想过这登基大典居然如此复杂。

  中书门下和礼部制造的典礼流程与他所知的不太一样,里面增加了许多古礼,而这些古礼都是周礼和仪礼中记载的先礼,有些甚至追溯极早,其它的则犹秉秦礼,别说顺位登基的皇帝不曾用过,就算是开国之君也极少有人使用。

  并非不想用,而是自认不够资格去用。

  赵柽的资格却足够,所以这些纷纷被提了上来,但典礼的时间也会跟随着延长一倍不止。

  赵柽自然提出了抗议,你们这是想要累死朕吗?

  可抗议无效,中书门下和礼部在这件事情上态度极度强硬,不容赵柽有半点偷工减料想法,赵柽无奈,只得任由他们折腾。

  二十九下午,吃完午茶赵柽去到张贞娘宫内。

  张贞娘正在案上写东西,小赵诣在一旁自己玩。

  学塾已经放假,如今除了宋安平还在艮岳那边,已经是空无一人。

  宋清还在青唐古城西宁州行秘事,宋江在云南路大理城,过年都回不来。

  没有这两个至亲之人在身边,小安平也无处可去了,虽然东京有宋江的府邸,可那府除了几个仆人外,几乎就是空的。

  所以小安平选择在学塾居住,皇家学塾设有居房,是平时给先生们休息的地方,不止一间,小安平就住在那里,宫中去人送吃喝,赵熹每日找他顽耍,除此便是安心读书。

  “爹爹!”看到赵柽过来,小赵诣立刻丢下手中的玩具,扑了过来。

  赵柽一把抱起小三郎,笑道:“怎么不去读书?”

  小赵诣道:“看娘写东西。”

  赵柽道:“真的看了?我在门外就见你在玩,根本没往你娘那边瞧。”

  “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小赵诣辩解道。

  “那你说说刚才你娘写了什么?”

  “娘刚才写,那英雄,手持红灯,顶天立地,照亮光明,暖了黎民百姓!”

  “嗯?”赵柽皱了皱眉,抱着小赵诣走过去,张贞娘笑吟吟地看着爷俩。

  赵柽眼睛往案上纸面一瞧,果然有这句,这是赵柽叫张贞娘编的红灯英雄记一剧,里面唱词都是张贞娘自写。

  他狐疑地看了看小赵诣:“三郎,怎么瞧见的?”

  赵诣眨巴眨巴眼睛,重复那一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赵柽被他气笑:“我却没注意你还有这等本领,倒是小瞧你了,居然能一心二用。”

  小赵诣神秘兮兮趴着赵柽耳朵道:“爹爹,告诉你件事,我和谁都没有讲,和娘都没说。”

  “嗯?”赵柽好奇道:“什么事?”

  “我……看过的所有东西都不会忘记,包括那些诗文书卷!”小赵诣压低声音道。

  赵柽脸色渐渐凝重起来,瞅着这个儿子,过目不忘吗?

  可是不对啊,有这本领不是早就暴露出来?就算是年龄小平素身边人不注意,可在学堂也会被先生发现的啊。

  见赵柽不说话,小赵诣再次小声道:“我就装傻,没人发现,先生考时,我只答一半,先生也不知道。”

  赵柽把小赵诣抱到远处椅子坐下,小声道:“为什么要隐瞒?这种事情不是该炫耀出来叫大家都知道,然后夸奖你奖励你吗?”

  小赵诣愣了愣:“爹爹,为什么要说出来呀?夸奖有何益处?被人知道岂不妒忌?”

  赵柽:“……”

  “那现在又为何要与爹爹讲?既然隐瞒,不是该隐瞒所有人吗?”

  “孩儿觉得瞒别人还好,就是怕有些瞒不住爹爹,爹爹早晚都会发现,那还不如早点和爹爹坦白。”

  赵柽缓缓点了点头,神色间一片难言之情,这个儿子……

  小赵悦是太过让人不省心,这个儿子却是有些太省心了……

  “陛下,写完了。”张贞娘在那边轻轻吐一口气,放下手中毫笔。

  赵柽看了小赵诣一眼,抱着他过去。

  只看案上堆了一叠戏稿,约莫有几万字数,十三折的红灯英雄记,写完了。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宋处心积虑十六年,方知是水浒,大宋处心积虑十六年,方知是水浒最新章节,大宋处心积虑十六年,方知是水浒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