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战争结束后二十三年,我停止向纽约时报的周刊投稿,并将剩下的手稿付之一炬,等到过去的回忆化为灰烬,我和安娜·伊万诺娃底价卖掉第四街的房子,动身前往得州的达拉斯。
我未曾想过离开居住十七年的街区,但一切都变成了我不认得的模样——那年盛夏我俩在哈德逊河边眺望远景,当一条蒸汽船喷着浓烟向我们靠近时安娜忽然扶着我晕倒,我当即吓个半死,赶紧和海员把她抬到附近的维希涅夫斯卡诊所,十天后我们收到肺气肿的确诊报告,此后安娜便卧床养病。当医生通知她可以下床,安娜找来一张地图计划起南迁,并坦白这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我以拥抱回应了我的妻子,并最终敲定达拉斯作为我们的新居。
在这座南部小城,我们的生活平淡而充实地展开。我让安娜静养生息,可她执意要进电报厂当调度员,坦言那里“干一休一”的制度吸引了她。而我则受达拉斯晨报的聘用,成为了众生可憎的编辑——周一到五每天花三小时写稿,礼拜六休假,礼拜天为街区的书会撰写《新自由民》。除开月初一整天的体检以外,我们的生活闲适而漫长,也养成饭前浅酌贝灵哲酒的习惯。
一天,安娜告知我要跟同事换班,所以不能在家吃饭。我匆匆吃过晚饭,从柜子里翻出酒瓶和杯具,打算独享昨晚剩下的葡萄酒。
倒酒这方面我一窍不通,可安娜总是让我来做,然后在旁边唠叨杯子里的酒不要超过三分之一,好像她才是深谙此道的行家,而此刻我却能无视这条小小的规矩,放任酒浆满溢……在我的舌尖就要触及桃红色的酒面时,门铃骤响,我有些惊慌地放下杯子,白天我们的公寓时常被人拜访,可这般夤夜造访的恶客真是头回遇见。
“嗨,吉尔蒙·格罗斯,好久不见。”
门外站着的是戴维·墨菲——我在纽约的同事兼挚友,他在德文纽约日报工作,是一个致力于移民事项的弗吉尼亚人,也是1871年我从北德意志劳埃德航运公司的船只走下来认识的第一位美国人。
墨菲先生说话素来简洁干练,三两句就让我弄懂了他的来意。原来他被报社外派到南方考察,今夜火车在达拉斯停靠,听闻故友在此便登门拜访。几句寒暄过后,戴维以第二天要赶往休斯顿为由要走。
“你确定不留下来喝一杯吗?”我轻轻晃着盛满红酒的高脚杯,“很久没有安娜之外的人陪过我了。”
戴维停住了脚步,收回了刚要去抓门把的手:“既然你邀请我,那我简单聊几句。”
当我忙于把杯具弄得哐铛作响时,戴维只是安静地坐着,用一种既宠溺又愚弄的眼神盯着我,在我印象里他曾用这眼神望着曼哈顿救济站的孤儿。
我终于忍无可忍:“能不能别这样看着我。”
“抱歉,朋友。”戴维伸手抓了抓蓬松的头发,“但我有讨喜的消息要告诉你。”
“卖关子对我没用,有屁快放。”
“艾夫林·米勒带着新作《美国炼狱》重回文坛了。”
“难道你不先向我介绍一下这位米勒先生吗?”
“天哪!还在纽约的时候,他就住在你们隔壁,难道你不知道邻居是大作家吗?”
我在狭窄的客厅里绕了一圈,然后坐在我和安娜经常相拥而坐的沙发上,“即使安德鲁·约翰逊搬过来,我都不会瞧上一眼。”
“世界如此广阔,你却甘愿把自己困在一方天地。”戴维紧挨着我坐下,“不过计较这些也无益——艾夫林认识几名内战军官,其中一个准备在达拉斯举行晚宴,邀请曾经的连队参加,我作为外人也收到了邀请。如果你开口,受邀请的就是你了。”
“我很久没交际了,我认为这是浪费时间。”
“吉尔蒙,除了安娜有谁比我更了解你?我不否认你产出过诸多佳作,但写文章不仅仅只有闭门造车……你记得你写的《民族英雄洛林》吗?”
“有点印象。”
“时间有些久,我来帮你捡起记忆。”墨菲先生开始板着手指头数数,“你实地考察了一周时间,上访当地三家工厂,找了四家报社……”
过去的回忆渐渐浮出水面,此刻的我就像一名年迈的矿工重新走进年轻时开采的矿洞,一边摸着岩壁上的晶簇一边发出感慨,“但没有一处有洛林存在过的迹象,当地报纸也没有过多记载。”
“但你如果没去周四的舞会,就不会结识洛林的堂兄,也许就彻底与此人的痕迹失之交臂,我记得那时你说满脑子都是创作的灵感。”
此刻老友的话句句都抠响了我的心弦,也渐渐将我推向无地自容的深渊。可能是他不想让我太难堪,留下请帖后不辞而别,起初我把整件事抛在脑后。当两周后的一天,安娜打扫时发现茶几上落灰的请帖并委婉劝我赴约,我才正视起这事。请帖的主人叫伊森·考斯特,是达拉斯一位颇有来历的原住民,一生大器晚成。主要事迹是1856年时任北方某军团的上尉,在里士满与罗伯特·李对峙,战争结束后卸甲归田,从祖父那里接手了一座占地不小的庭院。
这些信息莫名勾起我的兴趣,直到今天我还时常探讨自己参加宴会的动机,当时的我似乎掉进了爱伦·坡的厄舍府,做出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决定。
两天后,我在家门口拦下一辆驿站马车,只用十分钟的车程就到达了目的地,才发现步行似乎更加快捷,白枉了一美元的车费。接待我的是位文质彬彬的先生,车夫亲切地叫他克劳伯,而我沿用了这个称呼。
我们在通往厅堂的走廊上遇到了第一波客人,克劳伯让我留步,并殷勤地向我介绍眼前的男人,“在战争中,史密斯先生曾表现出非凡的行动力,助考斯特长官取得屡屡战功。”
我丝毫不怀疑这句溢美之词的真实性,眼前的男人约有六点五英尺高,身上的西装不如说是压抑一匹猛兽的锁链,酒杯在他手里如一只小巧的水晶宝盒,盛着液态的玛瑙。
这时另一个男人从侧边走来,几乎以小妇人的姿态抱住高大的史密斯,然后尖声大喊:“欧文!我快有十年没看见你这张老脸了。”
“兰格·登里尔,我真得好好跟你聊聊……克劳伯,带这位先生到别处逛逛,至少让他见见主人。”
我点头告别了久别重逢的两人,跟着克劳伯来到三楼,终于在旋转楼梯上碰见了一切美好事物的拥有者——晚年得意的伊森·考斯特如同得宠的孩子活跃在一帮宾客中间。
我仅仅问候了一句,考斯特先生就将周围的朋友支开,把耳朵凑近要我介绍自己。我没有直奔主题,而是从艾夫林·米勒谈起,再提到戴维·墨菲,最后才是我自己。考斯特先生也跟我聊起他的家人,特别是他心爱的妻子,这促使我吐露心声,告诉他安娜生病后我的人生一事无成。
“陪格雷琳看病的两年,我几乎什么也没做。”
妻子是一个男人永恒的羁绊,伊森·考斯特拍着我的肩膀说道。当我向庄园主人询问他夫人的现状时,考斯特先生微笑不语,克劳伯见状立刻转移了话题……
总之,与考斯特先生交谈令我心情大悦,之前我没想过他会如此健谈。当我被人流裹挟来到下面的花园,正碰见亲密无间的史密斯和登里尔从旁边走过,他们朝我诡异地笑笑,我心头猛然一惊,突然怀念起考斯特先生的笑容。
十几分钟后,主桌的一支烛台突然熄灭,人们纷纷把手举过头顶,才发现飘起了小雨。史密斯先生提议移步室内,不要让意外扫了大家的兴致。我跟随人潮来到了厅堂,这里的造景与外面截然不同,也能看出主人对室内外装饰的品味迥异。等到一些宾客因为夜深离去,我想起瞧一瞧时间,这时发现我的怀表掉在外面了,我本想拿上表走人,兴许还能接安娜下班,考斯特先生和他两位怪友走过来邀我共饮,我便打消了早点回去的想法。不知过去了多久,有人自荐用角落里尘封的钢琴奏乐一首,在大家都安定于悠扬古朴的琴声,我才得以来到庭院寻找遗落的怀表。
外面只有收拾残局的仆人和几个赏雨的宾客,远处响起几声闷雷,雨也下得更大了。我加快了脚步,刚要进门时险些撞上主人伊森·考斯特。我向他行了个礼作为道别,但他急着往外赶所以没理我,我目视他向花圃那边走去,而在他途径的一根柱子后面,一只枪管伸了出来……
雷声更响了。
有人发现地板上头部中枪的考斯特先生,两个女仆尖叫着躲开沿着石砖缝流淌的鲜血,客人们先是从房间里冲出来,然后一哄而散。
等所有人都散尽,恐怕连凶手都无影无踪的时候,一个湿漉漉的年轻人从花圃飞奔出来,扑在考斯特先生身上,再大喊着跑回屋里。
谁会暗杀德高望重的伊森·考斯特?他是为了报仇还是受人指使?而趴在尸体上的又是谁?
空荡的庄园只剩下我一人。惨白的闪电划破夜空,我借着转瞬即逝的亮光瞥向怀表——八点四十分二十三秒,此时的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时刻将颠覆我剩下的人生轨迹。
我未曾想过离开居住十七年的街区,但一切都变成了我不认得的模样——那年盛夏我俩在哈德逊河边眺望远景,当一条蒸汽船喷着浓烟向我们靠近时安娜忽然扶着我晕倒,我当即吓个半死,赶紧和海员把她抬到附近的维希涅夫斯卡诊所,十天后我们收到肺气肿的确诊报告,此后安娜便卧床养病。当医生通知她可以下床,安娜找来一张地图计划起南迁,并坦白这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我以拥抱回应了我的妻子,并最终敲定达拉斯作为我们的新居。
在这座南部小城,我们的生活平淡而充实地展开。我让安娜静养生息,可她执意要进电报厂当调度员,坦言那里“干一休一”的制度吸引了她。而我则受达拉斯晨报的聘用,成为了众生可憎的编辑——周一到五每天花三小时写稿,礼拜六休假,礼拜天为街区的书会撰写《新自由民》。除开月初一整天的体检以外,我们的生活闲适而漫长,也养成饭前浅酌贝灵哲酒的习惯。
一天,安娜告知我要跟同事换班,所以不能在家吃饭。我匆匆吃过晚饭,从柜子里翻出酒瓶和杯具,打算独享昨晚剩下的葡萄酒。
倒酒这方面我一窍不通,可安娜总是让我来做,然后在旁边唠叨杯子里的酒不要超过三分之一,好像她才是深谙此道的行家,而此刻我却能无视这条小小的规矩,放任酒浆满溢……在我的舌尖就要触及桃红色的酒面时,门铃骤响,我有些惊慌地放下杯子,白天我们的公寓时常被人拜访,可这般夤夜造访的恶客真是头回遇见。
“嗨,吉尔蒙·格罗斯,好久不见。”
门外站着的是戴维·墨菲——我在纽约的同事兼挚友,他在德文纽约日报工作,是一个致力于移民事项的弗吉尼亚人,也是1871年我从北德意志劳埃德航运公司的船只走下来认识的第一位美国人。
墨菲先生说话素来简洁干练,三两句就让我弄懂了他的来意。原来他被报社外派到南方考察,今夜火车在达拉斯停靠,听闻故友在此便登门拜访。几句寒暄过后,戴维以第二天要赶往休斯顿为由要走。
“你确定不留下来喝一杯吗?”我轻轻晃着盛满红酒的高脚杯,“很久没有安娜之外的人陪过我了。”
戴维停住了脚步,收回了刚要去抓门把的手:“既然你邀请我,那我简单聊几句。”
当我忙于把杯具弄得哐铛作响时,戴维只是安静地坐着,用一种既宠溺又愚弄的眼神盯着我,在我印象里他曾用这眼神望着曼哈顿救济站的孤儿。
我终于忍无可忍:“能不能别这样看着我。”
“抱歉,朋友。”戴维伸手抓了抓蓬松的头发,“但我有讨喜的消息要告诉你。”
“卖关子对我没用,有屁快放。”
“艾夫林·米勒带着新作《美国炼狱》重回文坛了。”
“难道你不先向我介绍一下这位米勒先生吗?”
“天哪!还在纽约的时候,他就住在你们隔壁,难道你不知道邻居是大作家吗?”
我在狭窄的客厅里绕了一圈,然后坐在我和安娜经常相拥而坐的沙发上,“即使安德鲁·约翰逊搬过来,我都不会瞧上一眼。”
“世界如此广阔,你却甘愿把自己困在一方天地。”戴维紧挨着我坐下,“不过计较这些也无益——艾夫林认识几名内战军官,其中一个准备在达拉斯举行晚宴,邀请曾经的连队参加,我作为外人也收到了邀请。如果你开口,受邀请的就是你了。”
“我很久没交际了,我认为这是浪费时间。”
“吉尔蒙,除了安娜有谁比我更了解你?我不否认你产出过诸多佳作,但写文章不仅仅只有闭门造车……你记得你写的《民族英雄洛林》吗?”
“有点印象。”
“时间有些久,我来帮你捡起记忆。”墨菲先生开始板着手指头数数,“你实地考察了一周时间,上访当地三家工厂,找了四家报社……”
过去的回忆渐渐浮出水面,此刻的我就像一名年迈的矿工重新走进年轻时开采的矿洞,一边摸着岩壁上的晶簇一边发出感慨,“但没有一处有洛林存在过的迹象,当地报纸也没有过多记载。”
“但你如果没去周四的舞会,就不会结识洛林的堂兄,也许就彻底与此人的痕迹失之交臂,我记得那时你说满脑子都是创作的灵感。”
此刻老友的话句句都抠响了我的心弦,也渐渐将我推向无地自容的深渊。可能是他不想让我太难堪,留下请帖后不辞而别,起初我把整件事抛在脑后。当两周后的一天,安娜打扫时发现茶几上落灰的请帖并委婉劝我赴约,我才正视起这事。请帖的主人叫伊森·考斯特,是达拉斯一位颇有来历的原住民,一生大器晚成。主要事迹是1856年时任北方某军团的上尉,在里士满与罗伯特·李对峙,战争结束后卸甲归田,从祖父那里接手了一座占地不小的庭院。
这些信息莫名勾起我的兴趣,直到今天我还时常探讨自己参加宴会的动机,当时的我似乎掉进了爱伦·坡的厄舍府,做出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决定。
两天后,我在家门口拦下一辆驿站马车,只用十分钟的车程就到达了目的地,才发现步行似乎更加快捷,白枉了一美元的车费。接待我的是位文质彬彬的先生,车夫亲切地叫他克劳伯,而我沿用了这个称呼。
我们在通往厅堂的走廊上遇到了第一波客人,克劳伯让我留步,并殷勤地向我介绍眼前的男人,“在战争中,史密斯先生曾表现出非凡的行动力,助考斯特长官取得屡屡战功。”
我丝毫不怀疑这句溢美之词的真实性,眼前的男人约有六点五英尺高,身上的西装不如说是压抑一匹猛兽的锁链,酒杯在他手里如一只小巧的水晶宝盒,盛着液态的玛瑙。
这时另一个男人从侧边走来,几乎以小妇人的姿态抱住高大的史密斯,然后尖声大喊:“欧文!我快有十年没看见你这张老脸了。”
“兰格·登里尔,我真得好好跟你聊聊……克劳伯,带这位先生到别处逛逛,至少让他见见主人。”
我点头告别了久别重逢的两人,跟着克劳伯来到三楼,终于在旋转楼梯上碰见了一切美好事物的拥有者——晚年得意的伊森·考斯特如同得宠的孩子活跃在一帮宾客中间。
我仅仅问候了一句,考斯特先生就将周围的朋友支开,把耳朵凑近要我介绍自己。我没有直奔主题,而是从艾夫林·米勒谈起,再提到戴维·墨菲,最后才是我自己。考斯特先生也跟我聊起他的家人,特别是他心爱的妻子,这促使我吐露心声,告诉他安娜生病后我的人生一事无成。
“陪格雷琳看病的两年,我几乎什么也没做。”
妻子是一个男人永恒的羁绊,伊森·考斯特拍着我的肩膀说道。当我向庄园主人询问他夫人的现状时,考斯特先生微笑不语,克劳伯见状立刻转移了话题……
总之,与考斯特先生交谈令我心情大悦,之前我没想过他会如此健谈。当我被人流裹挟来到下面的花园,正碰见亲密无间的史密斯和登里尔从旁边走过,他们朝我诡异地笑笑,我心头猛然一惊,突然怀念起考斯特先生的笑容。
十几分钟后,主桌的一支烛台突然熄灭,人们纷纷把手举过头顶,才发现飘起了小雨。史密斯先生提议移步室内,不要让意外扫了大家的兴致。我跟随人潮来到了厅堂,这里的造景与外面截然不同,也能看出主人对室内外装饰的品味迥异。等到一些宾客因为夜深离去,我想起瞧一瞧时间,这时发现我的怀表掉在外面了,我本想拿上表走人,兴许还能接安娜下班,考斯特先生和他两位怪友走过来邀我共饮,我便打消了早点回去的想法。不知过去了多久,有人自荐用角落里尘封的钢琴奏乐一首,在大家都安定于悠扬古朴的琴声,我才得以来到庭院寻找遗落的怀表。
外面只有收拾残局的仆人和几个赏雨的宾客,远处响起几声闷雷,雨也下得更大了。我加快了脚步,刚要进门时险些撞上主人伊森·考斯特。我向他行了个礼作为道别,但他急着往外赶所以没理我,我目视他向花圃那边走去,而在他途径的一根柱子后面,一只枪管伸了出来……
雷声更响了。
有人发现地板上头部中枪的考斯特先生,两个女仆尖叫着躲开沿着石砖缝流淌的鲜血,客人们先是从房间里冲出来,然后一哄而散。
等所有人都散尽,恐怕连凶手都无影无踪的时候,一个湿漉漉的年轻人从花圃飞奔出来,扑在考斯特先生身上,再大喊着跑回屋里。
谁会暗杀德高望重的伊森·考斯特?他是为了报仇还是受人指使?而趴在尸体上的又是谁?
空荡的庄园只剩下我一人。惨白的闪电划破夜空,我借着转瞬即逝的亮光瞥向怀表——八点四十分二十三秒,此时的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时刻将颠覆我剩下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