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诚自是特意派人去文府拜谒的,想的就是借文彦博的虎皮来招揽人才前往熙河。

  毕竟,熙河路过于苦寒。

  别说是这关东士人了,就连沿边士人,也都是避之唯恐不及。

  游知州靠着自己的面子,加上重建横渠的口号,才将将拉了十来个横渠进士、贡生到熙州讲学。

  其中进士先生,更是只有三个。

  且还基本都是陕西人。

  没办法,天下人对于熙河路的印象就是如此。

  蛮夷荒野之地,除了蕃人就是蕃人,而且连年战火,兵凶战危。

  一般人听到熙河二字,就望而却步。

  哪怕同在西北的秦凤路、永兴军路的士人,也是如此,一听是熙河,脑袋就摇的如同拨浪鼓一般。

  偏生,熙河要人才。

  准确的说,是富起来的棉庄主们要人才!

  他们需要人来教他们家里的子侄读书,然后考取功名,进入官场,成为自己和自己身后的棉庄代言人。

  这些道理,熙河人自己自然是想不到的。

  是新来的经略吕相公教的!

  想起那位吕相公……

  包诚眼中就闪过一些敬意,同时也带着些迷茫。

  实在是,这位相公的行事风格,过于特立独行,叫人看不懂,猜不透,甚至不知道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而且,他的能力和精力,都太过变态!

  其到任时间,虽然不久,但做的事情,却超过了前任赵相公在任三年!

  其刚刚到任,还没进经略府的官署,就带着人把熙河诸州走了一遍。

  还询问了棉庄的雇工、视察了各地的渠道,问了地方上的宿老。

  然后就拉着,各地的实力派,坐在一起开了个会。

  就是在那个会上,吕相公,提出了一个问题——向、高两位国亲,迟早要回三衙喝茶。

  前任赵相公,虽深得天子信任,但到底年纪大了,说不定什么时候致仕了。

  一旦如此,各地棉庄,大家拿什么来守?

  要知道,大宋士人,可是厌恶以人为奴的。

  熙河棉庄,虽嘴上说都是雇工。

  可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骗得了别人,还能骗得了自己?

  所以,熙河必须兴教化。

  棉庄主们必须有士大夫在朝廷和民间,为自己辩解。

  不然,一旦朝中风向有变或者舆论公议兴起,熙河的棉庄就要难以维系。

  于是,几乎所有与会之人,都对吕相公,心悦诚服。

  这就有了这次科举,熙河各州争相派人进京赶考。

  连他这个包顺的嫡孙,也被紧急的送进了熙州官衙,参加了一场为他量身定做的锁厅试,拿到了一个贡生的名额,就匆匆进京。

  而讲道理,按包诚与他的祖父从游知州等人的口风里探知的消息。

  如吕相公这样,会将大宋内部的游戏规则,拆开来,掰清楚,说与他们这些在士大夫眼中是‘夷狄’的吐蕃人、羌人、党项人知道的人,不止过去没有,未来估计也不会再有了!

  这就有些离谱!

  而那位吕相公所做之事,还不止如此!

  他还把在福建那边做生意的办法,传授给了熙河的棉庄主们。

  什么立券(期货交易)、连本合财(原始股份公司)、带泄(集资)……

  熙河的豪族首领们,一下子就开了眼,见了世面。

  但,那位吕相公除了施恩。

  还能立威!

  而且,从不惮于杀人!

  不听他的部署、指挥的,武臣遥郡以下、文官朝官以下,那是说杀就杀!

  杀完了,还会给其罗织罪名,布告州郡,上奏朝廷,追究其妻子。

  于是,其到任虽然不久,但熙河上下是感恩戴德,战战兢兢。

  大家都说——经略相公的恩典还不完啊还不完!

  唯一的问题是——

  熙河路的那些朝廷耳目,官家心腹,似乎都和瞎了一样,压根没看到这位经略相公的所作所为。

  反正,无论是邸报上,还是朝廷的公文里,从未见过有一字评论那位经略相公的。

  向、高两位国亲,更是整日笑嘻嘻,任由经略相公在熙河为所欲为。

  于是,包诚在来京前,甚至听说过,经略相公带着人在和缅药家(西夏)的国相见了一面,还谈了好大的买卖!

  这事情,他甚至没遮掩。

  以至于熙河各州的豪族首领,几乎人尽皆知。

  心中想着这些事情,包诚就已经走到了楼下,就见着一个身材微胖,穿着锦衣,看上去五十来岁的男子,正摇着一把纸扇,站立在柜台前。

  包诚连忙走上前去,以学会的子侄礼,长身而拜:“熙州晚辈包诚,拜见文六叔!”

  文及甫嘿笑一声,上前扶起包诚:“贤侄!你我乃是世交,不必多礼!”

  ……

  包诚与文及甫相见的时候。

  皇城大内之中,已点起了蜡烛。

  福宁殿种,赵煦把玩着通见司赶在宫门落锁前,紧急送进来的一方金印。

  金印古朴、典雅,通体为紫金所铸,印文以朱文纂书,标准的唐代风格。

  “大唐归义军节度使之印!”赵煦轻声念着其上的纂书文字,脸上的笑容,就没有停止过。

  “做得好!”赵煦拿着手里的金印,对身前的石得一道:“都知,传我的口谕给学士院,叫刑学士以我的意思,拟一道旨意,送去熙河,给吕相公!”

  “就说,吕相公赎回我朝归义军节度使印绶、仪仗及归义军后人,朕甚喜之!”

  “着,加吕相公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两百户,并赐茶酒!”

  “其他有功人等,着熙河具报以闻,命有司循功升迁!”

  “诺!”石得一领旨而去。

  赵煦则拿着手里,被八百里加急从熙河送回来的金印以及随金印一同送回来的吕惠卿奏疏,目光灼灼的看向熙河方向。

  “还是得用吕惠卿这样的人啊!”

  “其他文官,终究是过于保守了!”他轻声说着。

  其实,大宋派去和党项人谈判的大臣,已经很有效率了。

  几个月时间,基本就谈妥了相关条件,只等着赵煦点头,就可以和兴庆府的小梁太后签约、交割,最迟年底赵煦也能拿到他想要的。

  奈何,吕惠卿过于的主动了。

  他直接找到那位国相梁乙甫,然后达成了PY交易。

  以扩大输入铁钱规模,并提高引进‘西域雇工’的条件,使梁乙甫直接从兴庆府那边要走了相关的金印、仪仗。

  至于当年的归义军后人?

  更是直接就在梁乙甫的控制下!

  所以连谈都不需要谈,梁乙甫直接就把人送到了熙河。

  当然,梁乙甫也不可能真的把所有归义军后人都送过来——那就太多了。

  因为在理论上,瓜州、沙州、凉州的所有人,都可以算归义军后人——归义军政权在后期,实际上已经被回鹘人架空。

  故此,梁乙甫送回来的就三百多个有着汉人血统的真归义军后人。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现代留过学,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章节,我在现代留过学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