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二年七月甲戌(25)。

  崇政殿,赵卨所率的熙河文武大臣,在礼官的引领下,亦步亦趋的分作文武两班,鱼贯而入。

  “臣等恭问皇帝陛下圣躬万福,恭祝太皇太后、皇太后千秋万寿……”

  数十名文武番汉大臣,齐齐俯身顿首,在宰执大臣们的侧目下,对着殿上的赵煦与帷幕中的两宫行拜首礼。

  此朝觐君主之礼。

  赵煦端坐于御座上,俯瞰着殿中的这些文武大臣。

  这些已经渐渐形成了利益纽带的臣子们。

  他的嘴角微微翘起来:“朕躬安!”

  帷幕后的两宫也道:“老身(本宫)安!”

  “卿等免礼!”

  群臣再拜而起。

  赵卨持芴上前,奏道:“奏知皇帝陛下,两宫慈圣,臣等今蒙恩入朝,恰逢太皇太后圣节,臣等惶恐,乃合熙河六州之金,铸祝圣之器,愿乞献于御前,恭乞太皇太后鉴赏!”

  故事,皇帝、太后、太皇太后圣节,天下州郡皆需贡物以贺。

  宰执及六部大臣,更需献金银酒器为贺!

  这其实就是皇室在向臣子索贿。

  听着似乎有些荒唐。

  但在中古,却是传统!

  在熙宁变法前,新科进士,在传胪的时候,还得向皇帝奉银谢恩呢!

  好多贫寒士子,为了凑谢恩银,不得不找汴京城的质库借贷——自然的,都是高利贷。

  不少清正廉洁的士子,一辈子都在还中进士的时候借的谢恩银。

  同时,当时无论是外制的中书舍人,还是内制的翰林学士,给官员写除授文字,循例是要索要润笔费的。

  不给?

  那就等着,拿到一封充满了贬低文字的除授制词吧!

  这可是会跟着官员一生的档案!

  故此,当年的质库,同样做着给官员贷润笔费的业务。

  大和尚们,靠着这两项业务,赚的盘满钵满。

  光是利息,每年就不知道有多少!

  熙宁变法后,虽然罢废了谢恩银与润笔费。

  但,皇帝、太后、太皇太后圣节献礼之制,却是没有人敢动的。

  即使是赵煦,在不久前下诏罢废天下土贡。

  但诏书中,却也得留一个尾巴——出封桩库钱,与地方守令,岁采本郡土物以献。

  这不仅仅是大一统的需要。

  同时也是,要喂饱宫里面的太后、太皇太后和妃嫔、内臣们。

  不然的话,她们可能就会说闲话了,甚至给你捣乱了。

  收礼,可是生根于女人基因里的东西。

  果然!

  听到赵卨的话,帷幕中的太皇太后,顿时露出了欣喜之色:“卿有心了!”

  赵煦见着,便道:“相公且将诸礼器,呈到殿上来!”

  “诺!”

  赵卨躬身再拜。

  然后,便有着卫士,将熙河各州、军、监,制造好的各种金银器物,搬到了殿中。

  林林总总,足有数十件,一时崇政殿上,尽是耀眼的白银与金灿灿的黄金!

  这些器物做工精良,用料上承,形制各种各样,有酒器、香炉、茶具、熏炉以及各色首饰。

  或铭刻有龙凤之纹,或雕龟鹤献寿之图,或做仙人赐福之景……

  看的帷幕后的太皇太后,双眼放光,欣喜不已!

  赵卨趁机上呈了一册名曰《熙河兰会路躬铸太皇太后坤成节礼器名物册》的小册子。

  册子上,详细注明了,这些礼器是熙河辖下的哪一个州/军/监所献。

  太皇太后拿到册子,看着上面,那一件件标注清楚的礼器,心中无比欢喜。

  尤其是,当她看到,好侄子高公纪和向宗回,所代表的熙河兰会路边防财用司,为她所献的那一套礼器上的详细说明文字后,她的喜悦,便达到了顶峰!

  因为,按照册文上的说明。

  熙河兰会路边防财用司,为她打造四件酒器。

  这四件酒器上,分别铭刻诗经《思齐》中的一段文字。

  更妙的是,每一件酒器的底部,都有一个小纂铭文。

  合起来就是四个字【女中尧舜】。

  这完全挠到了她的痒痒处。

  当然了,嘴上,还是谦虚一下的。

  “卿等用心了!”帷幕内的太皇太后,压抑着欣喜的情绪,尽量平和的说道:“只是,老身深宫之人,每日所食者,太后所种之果蔬,每日所穿者,不过粗茶淡饭,所用者,不过瓷陶之器!”

  “金银,奢华之物也!”

  “今天下穷困,四海未定,官家还未亲政……老身怎能用这等奢靡之物?”

  “卿等还是将这些器物,送到户部,归入左藏,以为国用吧!”

  话虽这样说,但在帷幕中的向太后,只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位姑后,对熙河路所献的寿礼,喜欢的不得了!

  便劝道:“娘娘,保佑拥护皇帝,功在社稷,今逢圣节,熙河献礼,娘娘还是收下吧!”

  “到底,都是熙河臣民的一片孝心!”

  赵煦也道:“母后所言甚是!”

  “何况,太母多次推恩熙河士民,如今太母圣节,熙河士民献礼来贺,乃是佳话!”

  殿上的宰执,也都纷纷劝说起来。

  赵卨、向宗回、高公纪更是当殿表演起来。

  一个个都是流着眼泪,恳求慈圣,收下这些代表了熙河百姓对当代太任、女中尧舜、大宋太皇太后孺慕之情的寿礼。

  听着向太后和赵煦的话,再听着群臣们的再三恳请而发的‘肺腑之言’。

  帷幕内的太皇太后这才扭扭捏捏的说道:“老身愧不敢当啊!”

  “但,念着卿等一片诚心,也念着江山社稷,老身便勉为其难的收下了!”

  “但,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嗯,去年坤成节,她也是这么和当时来献礼的文武百官说的。

  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哈!

  赵煦听着,再看着那殿上的礼器,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大宋的太后、太皇太后们。

  每年可不止收这一次礼!

  每年正旦,她们还能收一次,群臣所献的礼物。

  除此之外,依照制度,包括店宅务在内的,诸多直属宫廷的有司的收益,也都是属于她们的。

  当然了,她们收入多,但开销也大。

  宰执元老、宗室外戚家的命妇生日,她们都是要赏赐的。

  此外,这些人家生子嫁女,也都是要遣使道贺,并赐下各种御物。

  特别是近支宗室家的郡主出嫁,嫁妆起码有一半,是由皇室支付——这位官家,你也不想,你的堂叔/堂伯因为没有嫁妆,只能把女儿嫁给商贾吧?

  别笑!

  赵官家的近支,真的能做得出这种事情!

  此外,宫中妃嫔、太妃们,也都是仰赖于太后、太皇太后的赏赐以及有司收入的分配来生活。

  但总的来说,收入是远大于开销的。

  所以,赵煦揣测,庆寿宫起码有几百万贯贴己钱,真不算夸张。

  旁的不提,就是现在,熙河路文武大臣有司所献的这些祝寿礼器的价值,起码就在五万贯以上!

  虽然,熙河是特例。

  其他路,每次圣节的礼物,价值都不过一万贯上下。

  可是,一年能收两次啊!

  加上店宅务等有司的收入,庆寿宫每年收入百万贯,轻轻松松。

  太皇太后和已故的慈圣光献,这几十年攒下几百万贯贴己钱,还不是轻轻松松?

  想到这里,赵煦就回头,看了一眼帷幕内的向太后。

  按照他上上辈子的轨迹,太皇太后也就六年的寿数了。

  在这六年中,怎么着都得想办法,让庆寿宫将自己的遗产,交到向太后手里。

  这样想着,赵煦就看向殿上一侧的粱惟简,吩咐道:“粱惟简,且将熙河有司所献贡物,送去庆寿宫中!”

  “诺!”粱惟简躬身领命,便带着女官们,小心翼翼的将殿上的礼器,收容起来,装入一个个早就准备好的匣子里,然后统一送往庆寿宫。

  等粱惟简忙完,赵煦就看向赵卨,道:“赵相公,这两年熙河诸事,辛苦相公了!”

  “不敢!”赵卨拜道:“臣在熙河,不过是奉旨行事而已!”

  赵煦笑道:“相公过谦了!”

  “公在熙河,教化百姓,移风易俗,使熙河上下同风,士民同心,于是,败西贼、臣吐蕃,天下震动,海内仰慕!”

  “朕慕公之德久矣,今公回朝,朕当慰留公于朝廷,以便四时顾问……”

  赵卨赶忙下拜:“陛下隆恩圣德,老臣感佩至极,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善!”赵煦颔首。

  对于赵卨,他自有安排。

  但,现在还不是宣布的时候,且等坤成节后吧!

  将赵卨的事情,暂且放到一边,赵煦的视线,看向殿上的向宗回、高公纪。

  两年不见,这两位皇亲国戚,无论是容貌还是体格、气质,都已截然不同。

  很明显的就能发现,他们两个都发福了。

  有了肚腩,脸也圆润了许多。

  就是皮肤粗糙了不少,看上去有些黑。

  而他们两人在气质上,也和当初,完全不同。

  已经隐隐有了些上位者的威势。

  赵煦见着,便轻声唤道:“向公事、高公事……”

  “臣在!”

  向宗回、高公纪当即出列躬身拜道。

  “两位国亲,在熙河戍边,真是辛苦了!”赵煦感慨道。

  “不敢!”两人齐齐拜道:“为国效命,为陛下效死,乃是臣的本分!”

  “依制度,朕本该让两位国亲回朝享福……”赵煦轻声道:“奈何,熙河内外诸事忧烦……”

  “恐怕,还得请两位国亲,为朕在熙河看顾一二年……”

  向宗回、高公纪,当即顿首拜道:“臣等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再留一两年吗?

  那可太棒了!

  再给他们两年时间,他们发誓,可以棉花田开到青唐城甚至是灵州城下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现代留过学,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章节,我在现代留过学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