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后,2012年12月。

  连海。

  湿冷的晨雾里,一支由警车开道、工程车护送的特别车队,碾过结霜的路面,缓缓驶入连海化物所的大门。

  居中那辆特殊改装的半挂卡车,如同移动的堡垒,密封与减震设计隔绝了外界一切侵扰。

  车队停稳,引擎声歇。

  空气里只剩下海风划过枯枝的尖鸣。

  位于半挂车后面的是一辆外形接近考斯特,但挂着红旗标的中巴车。

  侧门打开之后,一群身着深蓝色制服、胸口绣着“MCC”徽标的技术人员鱼贯而下。

  他们并未急于靠近卡车货箱,而是默契地转向队尾另一辆厢式设备车。

  专用液压升降平台、高精度激光定位仪、带有自适应平衡系统的叉车附件……

  一件件精密工具被高效卸下。

  两台早已待命的叉车迅速完成了“武装升级”。

  而就在技术人员上下忙碌的同时,负责本次交付任务的孙飞也从排头第三辆小车上跳了下来。

  他快走几步,迎向在此准备接车的化物所团队。

  为首二人自然是所长张韬,以及所书记崔燕。

  “张院士,崔书记,你们好!”孙飞双手分别与二人相握。

  崔燕并非专职研究人员,因此只是简单打过招呼之后便退后半步,开始安排身后的一众人员进行对接。

  而张韬则带着满脸的兴奋:

  “孙研究员!”他用力回握,还拍了拍对方的小臂,“之前都是邮件电话,今天可算是真正见着面了。”

  紧接着,还真诚地补充了一句:

  “你们的工作,可是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

  尽管双方已经合作过一段时间,但基本都是经由常浩南和火炬实验室进行中转。

  唯一一次面对面的机会,是两个月前那场微观表征技术联盟公司(MCC)揭牌成立大会暨MTA-01型设备发布会。

  但也是崔燕前去出席的。

  “您过誉了。”孙飞连忙摆手,姿态放得很低,“是时代给了机会,更是常院士在关键节点给予的信任和指导,否则无论是我还是汇聚科技,都走不到今天。”

  “说实话,那几篇论文,至少一半的功劳得记在火炬实验室的计算团队头上。”

  他语气坦率并没有居功的意思。

  “不要妄自菲薄嘛……能担得起常院士这份信任,也相当于一种认可了。”

  张韬笑着拍了拍孙飞的臂膀,带着过来人的感慨:

  “要是没有之前几年如一日在国产仪器设备领域的坚持,哪来后面这些故事?”

  寒暄间,卡车巨大的货箱后门在液压杆的轻响中缓缓开启。

  透明的高分子篷布下,一个庞大而精密的轮廓在特制减震托架上显露真容——

  TEM-APT联用设备。

  MTA-01。

  流线型的外壳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复杂的接口与探头被保护罩严密覆盖。

  粗看之下,应该是被分成了三个部分,等到安装现场进行组装。

  孙飞从助手手中接过厚厚一沓文件,递给张韬。

  “张院士,这是设备签收和调试的相关文件。”

  张韬看着眼前足有十几份的材料,有些震惊:

  “这么多?”

  “设备还处于技术验证阶段,MTA-01的运输、安装、调试流程都在同步完善。”

  孙飞解释道

  “出于技术方面的考虑,我们采取分阶段签收,也就是从开箱验货、内部转运、基座确认、设备安装、功能校准到最终验收测试,每个关键节点都需要单独签署确认文件。”

  “理解,理解。”

  张韬点头,接着把文件接到手中,又分出两份交给身后的王令骁以及另一名老师。

  这种东西,还是需要多人交叉确认。

  随即又抬起头,半开玩笑道:“不会装到一半出问题吧?”

  “您放心。”孙飞指了指文件上的铭牌照片,“这台编号CN002,已经是国内落地的第二台……整个流程我们在CN001上验证过一次了,大的地方不会出问题。”

  “第二台?”这时候刚刚回到旁边的崔燕忍不住插话,“可MCC发布的首批合作试用名单里,国内好像只有我们化物所一家?”

  张韬也投来询问的目光。

  “第一台CN001,供给了火炬实验室。”

  孙飞语气平常,仿佛在说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当然,也确实是理所当然。

  毕竟火炬实验室并非“合作方”,而是设备研制的参与方。

  “常院士那边比较低调,没对外宣传。”

  张韬微微一怔,镜片后的眼神闪烁了一下。

  他想起常浩南曾明确表示火炬不会介入具体合成测试,原以为对方不会要这设备。

  原来……不是不要,而是要得更早、更优先。

  显然,对方手里还有更加重要和隐秘的项目正在进行。

  想到这里,张韬微微叹了口气——

  那台改变行业格局的设备,对人家来说,恐怕只是推进某个更高优先级项目的顺手之作?

  然而这“随手”的份量,足以让无数同行仰望。

  此刻,叉车已精准地将巨大的减震托架连同其上的设备主体缓缓卸下,平稳落在旁边的电动平板拖车上。

  张韬、王令骁以及MCC的质检员立刻上前。

  他们仔细检查着托架上所有一次性固定封纸的完整性——这是判断运输过程有无超限震动或野蛮装卸的关键证据。

  每一处封纸都完好无损,如同新封。

  张韬不再犹豫,在第一份《开箱及运输状态确认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接着朝身后轻轻挥手。

  早已准备好的重型电动平板车无声启动,沿着特制的缓坡平台,在众人屏息的注视下,稳稳驶入通往测试中心的沥青斜坡。

  测试中心内部早已预留好了安装位置——

  一个巨大的混凝土基座,表面平整如镜,内部预埋了多层隔震材料。

  周遭灯光通明,温度湿度恒定。

  孙飞团队并未立刻开始安装,而是首先对基座的水平度、承重极限、固有频率进行了长达半小时的复测。

  “基座条件完美,符合最高标准。”

  领队工程师向孙飞报告。

  孙飞点头,这才示意:“开始安装。”

  接下来的过程,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

  电动平板车上的小型吊臂缓缓伸展,磁力吸盘精准吸附住设备主体。

  在激光定位仪的引导下,庞大的机体被毫厘不差地悬吊、平移、最终稳稳落在基座预定的锚固点上。

  随后是外围模块的对接——真空泵组、高精度电源柜、液氮冷却循环系统、中央控制台……

  每一个接口的对接,每一颗螺栓的紧固,都伴随着严格的扭矩检测和真空密封测试。

  时间在高度专注中流逝。

  从上午持续到傍晚,又从太阳初升到第二天午后。

  直到最后一根信号线缆接入,孙飞亲自按下中央控制台的启动钮。

  低沉的嗡鸣声在测试中心响起,设备指示灯次第点亮。

  巨大的主控屏幕上,蓝底白边的“微观表征技术联盟公司”字样清晰浮现。

  “成了!”

  不知是谁低呼了一声,紧绷的气氛瞬间松弛。

  虽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但总归是完成了最重要的节点之一。

  “这是我们二号测试中心落成以来,第一台国产大型设备。”张韬凝视着屏幕上的汉字,感慨万千,“而且直接就是最贵的那台。”

  “我们给合作试用单位报的可都是成本价,”孙飞一边快速操作着初始化程序,一边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回应,“价格应该比你们之前进口的单功能透射电镜还低些。”

  “设备本身是便宜了,”张韬就像一个刚拿到新玩具的孩子,在旁边不断转悠着细细查看,“但我们所里把地下测试中心的供电、冷却、隔震、防磁几乎全升级了一遍,还专门铺了一条能让转运车开进来的坡道,这配套投入可一点不便宜。”

  孙飞没有接话。

  按照流程,设备通电正常只是第一步。

  还需完成一轮实际样品测试,验证其功能达到合同约定,方能最终签收。

  “令骁,”张韬转头吩咐,“去把准备好的那批验证样品拿来,尽快安排上机测试。”

  “明白!”王令骁应声转身。

  “等等。”张韬又低声补充了一句,声音仅容两人听见,“从几个组里随机抽,制备试样前打乱顺序,编成新号……对应关系,你、我,还有中心陈主任三个人知道就行。”

  王令骁眼神一凝,心领神会:“好的,老师。”

  他快步离去,不多时便带回一个密封的样品盒。

  里面是十几份不同形态的粉末样品。

  孙飞作为设备提供方,只对设备性能负责。

  他并需要不关心样品内容,示意助手将样品盒放在制样台旁,接着准备亲自上手操作。

  这也算是对化物所技术人员的现场培训。

  “MTA-01的核心突破之一,是用统一的纳米针尖试样,取代了传统TEM复杂且重复性差的薄片制样。”

  孙飞的声音在安静的测试中心清晰响起。

  几十道目光聚焦在他那双套着丁腈手套的手上。

  所有人都知道,这很可能是一个材料井喷时代的序幕。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最新章节,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