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五规划期间,东非经济异常活跃,尤其是帝国自由市场,或者称之为民营经济市场,野蛮且无序扩张生长,加上东非股市,私人金融机构和外国资本的推波助澜,整个帝国经济可谓蒸蒸日上。
这一点在贝拉市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仅在1927年初贝拉市新注册的大中小企业就高达一百多家。
如此多的企业数量,自然也带动了相对应就业岗位数量和城市消费总额的提升,人才就业市场竞争格外激烈,如今东非的市场活跃度仅次于北美。
相较于美国格外宽松的市场环境,东非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虽然近些年来逐步减弱,可依旧不可能真像美国政府一样只做“经济守夜人”的身份。
尤其是在国有经济领域,东非政府在五五规划期间,依旧执着于对国营企业体制进行改革,这一点对市场的影响很大。
因为东非的国有经济占比较大,在最高的时期,国有经济占比甚至超过百分之八十,这甚至比如今苏联公有制经济占比更加夸张。
因为新经济政策的原因,这些年来,苏联允许私人经济继续存在,,而1927年,苏联私人商业在苏联全国零售商业流转额中占到的份额已超过四分之三,全国私营店铺接近四十万家。
工业领域苏联私人企业创造的价值占到大约百分之二十左右,而在农业方面,虽然土地收归国有,但是九成以上的耕地由个体农民经营,也就是说,东非过去甚至比现在的苏联更苏联。
而即便到了现在,东非国有经济占比依旧超过三成,这也就意味着东非政府和莱茵皇室直接操控着全国至少近三成市场,这部分市场显然和自由市场有极大区别,而间接影响显然更大。
当然,换个角度也能说明如今东非国有经济的迅速萎缩,从超过七成到只剩下三成,这几乎和腰斩没有区别,而这个过程从1910年算起,仅仅不到20年时间。
而在所谓国际社会和主流经济学界看来,这毫无疑问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这也是必然发生的结果,因为在上个世纪末东非就已经是一个庞大的诱人市场,而其他国家和资本团体,对于东非这块肥肉,只能看却吃不到,所以过去国际社会自然要对东非大批特批。
而现在东非放开市场后,他们就能拿着钞票,进入东非股市和其他投资市场,分享东非经济发展的红利,分得一杯羹,所以对东非的鼓励自然要加大力度。
不过,他们有些想当然的认为东非“浪子回头”,“幡然醒悟”,“听劝”,这事实上完全是一厢情愿,莱茵皇室和东非政府的根本目的从来没有发生过转变。
国有经济的“节节败退”,实际上却是减脂增肌,让东非目前国有经济状态更加精壮,且抛掉众多包袱。
就比如就业问题,在上个世纪到本世纪初,东非根本不存在失业问题,而现在,东非国有企业显然不再大包大揽,甚至变卖大量不良资产,持续裁撤和精简人员。
而这些流入到自由市场上的资产和人员,经过消化和私人经营,至少有一部分能够起死回生,重新创造价值,从而进一步做大东非市场规模。
所以,市场扩大了,东非国有经济占比缩小,可体量却变化不大,甚至变得更加健康和壮实,对于国家经济依旧起到主导作用。
而弗里德里希此行到贝拉的重点就是考察东非中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
贝拉市滨河工业区里的罗森化工厂,这是一家位于贝拉市的大型国有工厂,主营业务包括炸药,化肥等产品。
经理马蒂尔森正在向弗里德里希介绍着如今罗森化工(贝拉)厂的发展状况。
“罗森化工是全国十大化工企业之一,去年在全国化工领域企业中排在第六的位置,而我们贝拉工厂的主要生产产品,包括炸药,化肥等。”
“从而推动帝国军事,大型工程,化学,农业等重要领域的发展。”
“在军事领域,贝拉工厂是帝国军工企业的重要供应商,仅今年我们的产量就增加了百分之三左右。”
这其实也是受到了目前国内和国际局势变动的影响,1927年初,东非重新恢复和加紧了海外扩张,尤其是为了各个殖民地的巩固和稳定,在1927年,东非政府准备“大动干戈”。
针对包括北海湾(波斯湾)地区,非洲之角,南洋,北非,西非等殖民地的军事行动,打击分离主义势力和抵抗武装,顺带拓展殖民地的边界。
同时,东非也开始重视对其他各国亲东非武装和势力的支持,就比如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等地区。
因为事实已经证明,光靠“公平”,“尊重”,“友好”等手段,对于很多国家和东非的关系,并不能完全起到正面作用。
所以为了维护帝国利益,以及扶持盟友们的需要,东非军工企业迎来不少来自政府的订单。
而国际上,随着一战的结束,欧美列强的重心重新从欧洲转移到世界其他地区,进一步加剧世界形势的紧张。
而且,因为一战使得欧洲以外国家松绑的原因,很多国家和殖民地,工业和经济得到了巨大进步,这进一步激发了其民族自信心。
道理也很简单,原本这些落后地区和国家,他们在帝国主义国家的长期打压下,经济领域,尤其是工业层面难有建树。
而一战的爆发,让他们得到了一定程度松绑,在没有帝国主义干预的情况下,很多国家以及地区的工业和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这就让很多人意识到,过去他们之所以积贫积弱,不是自己在智商和身体上真低人一等,而是因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束缚和剥削。
所以,许多国家和殖民地自然而然的升起了独立和反抗意识。
于是,欧美列强势力试图重返欧亚非等殖民地和地区,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则打算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大家“双向奔赴”的情况下,国际军火市场也就变得火热起来。
区别在于帝国主义国家本身实力强悍,工业发达,而落后国家和殖民地实力弱小,尚且不具备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后者也更需要买入武器装备,从而弥补缺陷。
就比如1926年,东非对远东帝国的军火贸易就上涨了不少,如今远东帝国内部的军阀动乱,实际上也有各国的影子,甚至苏联过去两年里也在扶持自己在南方的两个“合伙”代理人。
马蒂尔森接着说:“这几年,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也进一步加大,包括欧洲,亚洲和南美的订单需求都大幅度增加。”
“欧洲方面东欧地区的紧张形势,这让今年奥匈帝国和德国厂商对我们的订单增加。亚洲方向,包括东亚,西亚,甚至是南亚,我们的市场份额都有所进步,南美主要是北部和西部订单需求较大。”
“这也包括世界大战时期,我们积累的市场口碑和市场渠道,从而助推了如今订单的增长。”
“农业领域,我们工厂的化肥,对于农业增产起到了巨大作用,极大提高了农业单位产量水平。”
一战时期,因为欧洲各国深陷战争泥潭之中,导致国际军火市场出现巨大空白,而东非和美国等国家,顺势填补了这些市场。
而武器装备领域,一但选定,想要再变过来就比较困难了,就比如用惯了德系武器的国家,如果把他们的装备换成其他国家,那涉及到整个供应体系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浪费。
东非在一战期间,大肆买卖军火,这也让东非军工的国际市场份额得到巨大提升。
弗里德里希对于目前的国际形势自然也十分了解,他对马蒂尔森说:“这几年军工市场确实迎来了自世界大战以来的回暖,但是,挑战也日益激烈,你们应该加强技术上的投入和创新,同时加强对市场渠道的拓展,否则很难和欧美企业的竞争中获益。”
军工市场回暖是真,可欧洲主要的军工生产国恢复元气也是事实,更别提还有美国这个北美军工大国,同样是东非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各个大国间的军工业差距相差并不大,这种情况下,想要在市场上存活下来,只能拼质量和价格,而这两者显然都由技术推动,技术进步了,质量也就能提升,成本也才能降下来。
马蒂尔森对此倒是颇有信心,他对弗里德里希说:“关于这一点,殿下不用担心,这些年罗森化工对技术的投入,一直都在增长,同时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科研团队,同时和众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有所合作。”
“十年前,我们罗森化工还只能依赖德国,从德国引入技术和人员,但是如今我们不仅吃透了德国的技术,同时有自己的创新成果。”
“就拿贝拉工厂来说,它建成于1924年,其设计,技术,人员等等,都由我们自己掌控,而现在贝拉工厂的产能和稳定,丝毫不逊色于那些德国同行,我们甚至向德国提供原料,将产品卖到德国。”
德国在化工领域毫无疑问是先行者和东非如今化工企业的半个老师,但是如今东非化工企业,能将商品卖到德国,这说明东非化工企业算是出师了。
当然,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在核心技术层面,德国依旧比东非要领先一些,而东非化工企业对德国出口商品,则是成本问题。
就比如东非的能源价格之低,是德国所不具备的,东非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各个领域都不缺乏,水电资源也异常丰富,同时海运条件便利,殖民地众多,这也意味着东非能源成本价格还有下降空间。
而能在能源供应上和东非对比的国家,也就只有美国,英国和苏联三个,美国各项资源都不缺乏,且储量丰富,而英国则是殖民地广阔,至于苏联几乎没有短板,绝大部分矿产资源都能在找到。
只不过,苏联的运输成本要比其他三个国家高的多,海运是苏联较大的短板,同时,现在苏联的陆地交通发展也比较差。
弗里德里希说:“你们心里有数就好,如今世界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比拼的就是人才和技术,而这一点对于国有企业格外重要,相较于私人企业,你们更要转变对人才的态度。”
国有企业相对稳定,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比如对待人才的态度上,国有企业可能更加傲慢,这些来,东非国有企业改革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的问题。
而关于这一点,很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毕竟国有企业的基本属性摆在那里。
当然,自由市场对人才也未必就能人尽其才,就比如前世,爱迪生和特斯拉之争,特斯拉的才华是毫无疑问的,照样会受到资本的打压和排挤,而东非政府显然很能左右私人企业的人才应用。
可国有经济领域,这就属于东非政府的义务和责任了,所以弗里德里希才会重点对罗森化工厂提到这一点。
弗里德里希说:“最后是关于工人待遇的问题,对于这一点,国有企业必须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执行,尤其要重视基本员工生活情况,从而为帝国其他企业做出表率。”
这一点对于东非国有企业来说,并不难办到,因为现在“幸存”下来的东非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一些大型垄断技术型企业。
换句话说是经过一轮又一轮淘汰后,筛选出来的优质企业,他们本身市场竞争力不弱,且有雄厚的技术积累,从事行业相对稳定,利润也不错。
就像前世远东帝国的那些大型国有企业一样,在对待编制职工待遇问题上,下限还是很高的。
而东非国有经济占比超过三成,但凡能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工人基本权益,那对于社会发展自然是有益的。
这也是东非经济不如美国活跃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相较于东非,更加利好企业,所以,在基础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欧洲以及其他地区资本,更喜欢到美国进行投资。
东非政府只能通过其他手段来弥补这个劣势,就比如之前提到的能源,交通,物流,机械化等层面,降低东非生产成本,来缩小和美国人工成本对比的劣势。
这一点在贝拉市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仅在1927年初贝拉市新注册的大中小企业就高达一百多家。
如此多的企业数量,自然也带动了相对应就业岗位数量和城市消费总额的提升,人才就业市场竞争格外激烈,如今东非的市场活跃度仅次于北美。
相较于美国格外宽松的市场环境,东非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虽然近些年来逐步减弱,可依旧不可能真像美国政府一样只做“经济守夜人”的身份。
尤其是在国有经济领域,东非政府在五五规划期间,依旧执着于对国营企业体制进行改革,这一点对市场的影响很大。
因为东非的国有经济占比较大,在最高的时期,国有经济占比甚至超过百分之八十,这甚至比如今苏联公有制经济占比更加夸张。
因为新经济政策的原因,这些年来,苏联允许私人经济继续存在,,而1927年,苏联私人商业在苏联全国零售商业流转额中占到的份额已超过四分之三,全国私营店铺接近四十万家。
工业领域苏联私人企业创造的价值占到大约百分之二十左右,而在农业方面,虽然土地收归国有,但是九成以上的耕地由个体农民经营,也就是说,东非过去甚至比现在的苏联更苏联。
而即便到了现在,东非国有经济占比依旧超过三成,这也就意味着东非政府和莱茵皇室直接操控着全国至少近三成市场,这部分市场显然和自由市场有极大区别,而间接影响显然更大。
当然,换个角度也能说明如今东非国有经济的迅速萎缩,从超过七成到只剩下三成,这几乎和腰斩没有区别,而这个过程从1910年算起,仅仅不到20年时间。
而在所谓国际社会和主流经济学界看来,这毫无疑问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这也是必然发生的结果,因为在上个世纪末东非就已经是一个庞大的诱人市场,而其他国家和资本团体,对于东非这块肥肉,只能看却吃不到,所以过去国际社会自然要对东非大批特批。
而现在东非放开市场后,他们就能拿着钞票,进入东非股市和其他投资市场,分享东非经济发展的红利,分得一杯羹,所以对东非的鼓励自然要加大力度。
不过,他们有些想当然的认为东非“浪子回头”,“幡然醒悟”,“听劝”,这事实上完全是一厢情愿,莱茵皇室和东非政府的根本目的从来没有发生过转变。
国有经济的“节节败退”,实际上却是减脂增肌,让东非目前国有经济状态更加精壮,且抛掉众多包袱。
就比如就业问题,在上个世纪到本世纪初,东非根本不存在失业问题,而现在,东非国有企业显然不再大包大揽,甚至变卖大量不良资产,持续裁撤和精简人员。
而这些流入到自由市场上的资产和人员,经过消化和私人经营,至少有一部分能够起死回生,重新创造价值,从而进一步做大东非市场规模。
所以,市场扩大了,东非国有经济占比缩小,可体量却变化不大,甚至变得更加健康和壮实,对于国家经济依旧起到主导作用。
而弗里德里希此行到贝拉的重点就是考察东非中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
贝拉市滨河工业区里的罗森化工厂,这是一家位于贝拉市的大型国有工厂,主营业务包括炸药,化肥等产品。
经理马蒂尔森正在向弗里德里希介绍着如今罗森化工(贝拉)厂的发展状况。
“罗森化工是全国十大化工企业之一,去年在全国化工领域企业中排在第六的位置,而我们贝拉工厂的主要生产产品,包括炸药,化肥等。”
“从而推动帝国军事,大型工程,化学,农业等重要领域的发展。”
“在军事领域,贝拉工厂是帝国军工企业的重要供应商,仅今年我们的产量就增加了百分之三左右。”
这其实也是受到了目前国内和国际局势变动的影响,1927年初,东非重新恢复和加紧了海外扩张,尤其是为了各个殖民地的巩固和稳定,在1927年,东非政府准备“大动干戈”。
针对包括北海湾(波斯湾)地区,非洲之角,南洋,北非,西非等殖民地的军事行动,打击分离主义势力和抵抗武装,顺带拓展殖民地的边界。
同时,东非也开始重视对其他各国亲东非武装和势力的支持,就比如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等地区。
因为事实已经证明,光靠“公平”,“尊重”,“友好”等手段,对于很多国家和东非的关系,并不能完全起到正面作用。
所以为了维护帝国利益,以及扶持盟友们的需要,东非军工企业迎来不少来自政府的订单。
而国际上,随着一战的结束,欧美列强的重心重新从欧洲转移到世界其他地区,进一步加剧世界形势的紧张。
而且,因为一战使得欧洲以外国家松绑的原因,很多国家和殖民地,工业和经济得到了巨大进步,这进一步激发了其民族自信心。
道理也很简单,原本这些落后地区和国家,他们在帝国主义国家的长期打压下,经济领域,尤其是工业层面难有建树。
而一战的爆发,让他们得到了一定程度松绑,在没有帝国主义干预的情况下,很多国家以及地区的工业和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这就让很多人意识到,过去他们之所以积贫积弱,不是自己在智商和身体上真低人一等,而是因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束缚和剥削。
所以,许多国家和殖民地自然而然的升起了独立和反抗意识。
于是,欧美列强势力试图重返欧亚非等殖民地和地区,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则打算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大家“双向奔赴”的情况下,国际军火市场也就变得火热起来。
区别在于帝国主义国家本身实力强悍,工业发达,而落后国家和殖民地实力弱小,尚且不具备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后者也更需要买入武器装备,从而弥补缺陷。
就比如1926年,东非对远东帝国的军火贸易就上涨了不少,如今远东帝国内部的军阀动乱,实际上也有各国的影子,甚至苏联过去两年里也在扶持自己在南方的两个“合伙”代理人。
马蒂尔森接着说:“这几年,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也进一步加大,包括欧洲,亚洲和南美的订单需求都大幅度增加。”
“欧洲方面东欧地区的紧张形势,这让今年奥匈帝国和德国厂商对我们的订单增加。亚洲方向,包括东亚,西亚,甚至是南亚,我们的市场份额都有所进步,南美主要是北部和西部订单需求较大。”
“这也包括世界大战时期,我们积累的市场口碑和市场渠道,从而助推了如今订单的增长。”
“农业领域,我们工厂的化肥,对于农业增产起到了巨大作用,极大提高了农业单位产量水平。”
一战时期,因为欧洲各国深陷战争泥潭之中,导致国际军火市场出现巨大空白,而东非和美国等国家,顺势填补了这些市场。
而武器装备领域,一但选定,想要再变过来就比较困难了,就比如用惯了德系武器的国家,如果把他们的装备换成其他国家,那涉及到整个供应体系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浪费。
东非在一战期间,大肆买卖军火,这也让东非军工的国际市场份额得到巨大提升。
弗里德里希对于目前的国际形势自然也十分了解,他对马蒂尔森说:“这几年军工市场确实迎来了自世界大战以来的回暖,但是,挑战也日益激烈,你们应该加强技术上的投入和创新,同时加强对市场渠道的拓展,否则很难和欧美企业的竞争中获益。”
军工市场回暖是真,可欧洲主要的军工生产国恢复元气也是事实,更别提还有美国这个北美军工大国,同样是东非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各个大国间的军工业差距相差并不大,这种情况下,想要在市场上存活下来,只能拼质量和价格,而这两者显然都由技术推动,技术进步了,质量也就能提升,成本也才能降下来。
马蒂尔森对此倒是颇有信心,他对弗里德里希说:“关于这一点,殿下不用担心,这些年罗森化工对技术的投入,一直都在增长,同时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科研团队,同时和众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有所合作。”
“十年前,我们罗森化工还只能依赖德国,从德国引入技术和人员,但是如今我们不仅吃透了德国的技术,同时有自己的创新成果。”
“就拿贝拉工厂来说,它建成于1924年,其设计,技术,人员等等,都由我们自己掌控,而现在贝拉工厂的产能和稳定,丝毫不逊色于那些德国同行,我们甚至向德国提供原料,将产品卖到德国。”
德国在化工领域毫无疑问是先行者和东非如今化工企业的半个老师,但是如今东非化工企业,能将商品卖到德国,这说明东非化工企业算是出师了。
当然,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在核心技术层面,德国依旧比东非要领先一些,而东非化工企业对德国出口商品,则是成本问题。
就比如东非的能源价格之低,是德国所不具备的,东非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各个领域都不缺乏,水电资源也异常丰富,同时海运条件便利,殖民地众多,这也意味着东非能源成本价格还有下降空间。
而能在能源供应上和东非对比的国家,也就只有美国,英国和苏联三个,美国各项资源都不缺乏,且储量丰富,而英国则是殖民地广阔,至于苏联几乎没有短板,绝大部分矿产资源都能在找到。
只不过,苏联的运输成本要比其他三个国家高的多,海运是苏联较大的短板,同时,现在苏联的陆地交通发展也比较差。
弗里德里希说:“你们心里有数就好,如今世界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比拼的就是人才和技术,而这一点对于国有企业格外重要,相较于私人企业,你们更要转变对人才的态度。”
国有企业相对稳定,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比如对待人才的态度上,国有企业可能更加傲慢,这些来,东非国有企业改革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的问题。
而关于这一点,很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毕竟国有企业的基本属性摆在那里。
当然,自由市场对人才也未必就能人尽其才,就比如前世,爱迪生和特斯拉之争,特斯拉的才华是毫无疑问的,照样会受到资本的打压和排挤,而东非政府显然很能左右私人企业的人才应用。
可国有经济领域,这就属于东非政府的义务和责任了,所以弗里德里希才会重点对罗森化工厂提到这一点。
弗里德里希说:“最后是关于工人待遇的问题,对于这一点,国有企业必须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执行,尤其要重视基本员工生活情况,从而为帝国其他企业做出表率。”
这一点对于东非国有企业来说,并不难办到,因为现在“幸存”下来的东非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一些大型垄断技术型企业。
换句话说是经过一轮又一轮淘汰后,筛选出来的优质企业,他们本身市场竞争力不弱,且有雄厚的技术积累,从事行业相对稳定,利润也不错。
就像前世远东帝国的那些大型国有企业一样,在对待编制职工待遇问题上,下限还是很高的。
而东非国有经济占比超过三成,但凡能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工人基本权益,那对于社会发展自然是有益的。
这也是东非经济不如美国活跃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相较于东非,更加利好企业,所以,在基础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欧洲以及其他地区资本,更喜欢到美国进行投资。
东非政府只能通过其他手段来弥补这个劣势,就比如之前提到的能源,交通,物流,机械化等层面,降低东非生产成本,来缩小和美国人工成本对比的劣势。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非洲创业实录,非洲创业实录最新章节,非洲创业实录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非洲创业实录,非洲创业实录最新章节,非洲创业实录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