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周新一句话,

  原本愈演愈烈的夺嫡之争,被硬生生地给按了下去。

  皇帝陛下对此没有任何表示,只是将周新给贬出了京师。

  说是“贬”,其实有些不太恰当。

  周新是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巡按福建。

  而且,是即刻赴任,马上立刻麻溜地滚出京师!

  不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这一去估计是悬了。

  触怒了皇帝陛下,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希望重返朝堂。

  这事儿倒是跟李弘壁没有关系,或者说他也不感兴趣。

  因为另外一场风波,再次在京城里面掀起来了。

  得益于他李弘壁献上的锦囊妙计,户部尚书夏原吉已经被群臣骂成了狗。

  偏偏他们还无计可施,只能暗自盘算着捐多少钱粮。

  捐肯定是要捐的,皇帝陛下都点头认可了此事,不捐他们就等着刻碑立传、遗臭万年吧!

  翌日清晨。

  李景隆早早洗漱完毕准备去上朝。

  当他走到府门口的时候,老管家李全却突然走了过来。

  “这是小公爷给公爷的纸条,还请公爷依令行事。”

  李全把纸条递给了李景隆,然后不等李景隆开口,直接转身就走。

  李景隆顿时就傻眼了,一张帅脸黑如锅底!

  啥叫“依令行事”?

  有让老子听儿子命令的吗?

  真是倒反天罡,以下犯上,不像话嘛!

  李景隆哼哼唧唧了几句,还是老老实实地看起了纸条。

  当他看清上面的内容后,却是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这不至于……吧?”

  李景隆脸色一阵阴晴不定。

  “来人,去把吾儿叫来!”

  “公爷,小公爷吩咐了,让您依令行事即可。”

  一名家将苦笑着摇了摇头,一脸为难。

  “而且小公爷还说了,谁要是打扰他睡觉,别想有好果子吃!”

  李景隆闻言气得脸都快绿了。

  老子兢兢业业地上朝,你这逆子却在家里睡大觉?

  还有王法吗?

  还有天理吗?

  真是……

  罢了罢了,就这么个儿子,宠着吧还是。

  李景隆仰天长叹了一声,然后忧心忡忡地入宫上朝。

  来到午门口处,文武百官已经齐聚于此。

  只是有一个人显得形单影只,明显被朝臣疏远抵制了。

  不用怀疑,那人正是户部尚书夏原吉!

  李景隆见状想笑,却悲哀地发现,他马上就会成为下一个夏原吉了,所以也笑不出来。

  这般想着,李景隆走到夏原吉身旁,想和这位同病相怜的可怜娃结交一番。

  “夏大人,你我二人还真是有缘啊!”

  夏原吉扭头一看,一张脸顿时黑了下来。

  是啊,我们真特么有缘啊!

  要不是你那个混账儿子出的毒计,还让老夫背锅,老夫至于被群臣排挤吗?

  夏原吉冷冷地扫了李景隆一眼,随后就拂袖离去,自个儿找了个位置站着。

  李景隆热脸贴了冷屁股,满脸茫然地站在原地。

  这厮……好没礼貌!

  很快午门大开,百官鱼贯而入。

  当朱棣龙行虎步地走入大殿,群臣跪地行礼之后,朝会正式开始。

  皇帝陛下目光流转,先是放在了夏原吉身上,最后又摇了摇头。

  这一次,主角就不能是夏原吉了,也不能总是逮着一个人背锅嘛!

  朱棣眼珠转动,很快就牢牢锁定了一人。

  此人位于文武百官首位,赫然正是曹国公李景隆。

  嗯,今日主角就你了,父债子偿嘛!

  感受到了皇帝陛下的目光,李景隆心中忍不住破口大骂。

  天杀的狗皇帝,真是被吾儿说中了,端得是个不当人子!

  但吵归吵,闹归闹,该办的事儿还是得办。

  在李弘壁的提醒之下,李景隆也明白皇帝这是什么意思。

  他只能硬着头皮出列奏表,直接提了一下夏原吉昨日的法子。

  “皇上,昨日夏尚书之提议,臣以为乃是上策!”

  “救灾如救火,确实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朱棣闻言先是一愣,随即满意地点了点头。

  满朝文武都目光不善地看着李景隆,奈何他有苦难言,只能硬着头皮一条道走到黑。

  那纸条上面,不光让他再次提出这项提议,而且还要给这次捐款大会定下门槛。

  基于对李弘壁的信任,李景隆咬了咬牙,还是开了口。

  “国家有困难,我等自当毁家纾难!”

  “臣李景隆愿献白银两万两作为善款,支持朝廷赈济灾民!”

  曹国公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就是震惊全场!

  两万两白银!

  那特么是什么概念啊?

  一两银子就可以买两石多米!

  两万两白银至少可以买四万多石米!

  四万多石粮食,足够养活成千上万的饥民流民了!

  一众朝臣气得后槽牙都快咬牙了,全都恶狠狠地盯着李景隆,恨不得将他大卸八块。

  你特么把门槛定这么高,那我们这些朝臣怎么办?

  李景隆,你真是混账至极啊!

  李景隆迎着这些恶意目光傲然挺立,表面上稳如老狗,实则内心慌得一批!

  没得办法,这是他儿子交代的事情。

  他要是不做,没办法给朱棣交代,回府了也没办法给儿子交代。

  既然如此,那就老老实实地做呗。

  反正曹国公府有的是钱,两万两银子对他而言,确实不算什么。

  靠着驻颜膏这门生意的利润分红,一个季度就有两万两银子了。

  朱棣一听到这个数字,脸上的笑容愈发浓郁了。

  这老纨绔总算是开窍了,不枉朕一番苦心啊!

  眼瞅着皇帝陛下笑得很是开心,其余朝臣也坐不住了。

  他们要是再不表态,那下场可想而知了。

  武将之首的燕军宿将,军方大鳄淇国公丘福站了出来,同样表态支持。

  “臣丘福,愿献两万石粮食!”

  靖难功臣都是有点家底的,大多源于皇帝陛下的赏赐。

  这种赏赐,包括食户和田地。

  但食户赏赐没有臣子敢接受,全都选择了拒绝。

  比如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太祖就令其择选食户三万户,也就是让三万农户来供养他。

  老谋深算的李善长拒绝了,开国功臣有样学样也全都不敢接受,所以大明对功臣的赏赐,主要都是田地上面。

  比如淇国公丘福这等顶级国公爷,得到的赏赐田地少说也有一千余倾!

  一倾约为五十亩,一千余倾少说也有五六万亩,这也是丘福敢一口气捐粮两万石的底气所在!

  武臣之首丘福和李景隆接连表态,其余勋贵文臣也不敢再作壁上观了,纷纷当场认捐。

  短短一盏茶的功夫,满朝文武就认捐了五十余万石粮草与数十万两银子,顿时让朱棣大喜过望!

  有了这些钱粮,两省灾情和将士口粮,总算是可以解决了。

  而且这还只是朝堂重臣认捐的数量,那些个京城狗大户可还没有捐款呢!

  朱棣这么一琢磨,好像还能够有所盈余,国库再也不用再跑耗子了!

  国库有粮,心底不慌,他这个皇帝才可以尽情施为!

  一想到这儿,朱棣就忍不住欢喜鼓舞!

  李弘壁啊李弘壁,果真奇才也!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家父李景隆,逍遥小国公,家父李景隆,逍遥小国公最新章节,家父李景隆,逍遥小国公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