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影厂剧组抵达影视城,都不需要休整,当天就进入工作状态。
道具、化妆、服装等人员、物料都已经到位,演员们也开始熟悉器材、进行技术演练,况明义还拉着他们到预定拍摄地现场反复走位,自己则拿着摄像机找最佳机位。
在这年头,排练几十甚至上百遍、然后正式拍摄的时候一遍过,是演员的基本素养,无论主演还是群演都是如此,没人会有怨言。
反之如果没有演好、需要重拍,耽误人力物力、大家的时间,那才会因此感到羞愧。若是演员态度还不好,严重的甚至会被“封杀”,以后没有导演会同意这个演员参演,叫一个惨字了得。
所以尽管大家都很累,却没一个人叫苦。
人员敬业,道具也比较考究。
有专门的学者跟随剧组做技术指导,绝不会出现长征时战士们手里拎着一支五六半的情况。
老套筒、汉阳造、三八式、驳壳枪、土铳、土炮、红缨枪、长矛、大刀、梭镖……,武器要多杂有多杂。
就拿老套筒来说,本来也是汉阳兵工厂仿德国M1888式毛瑟步枪,全称为7.92毫米八八式毛瑟步枪。于1896年开始生产,因其有一层防炸膛的套筒而得名,其实就是早期的汉阳造。等到1904年去掉套筒后,才专称“汉阳造”。
所以老套筒和汉阳造是同一种枪,却更烂一些,才会被拿着汉阳造的人都嫌弃。
还有手榴弹,木柄手榴弹没人不知道,当时那是红方战士最主要的“重火力”,而除了木柄手榴弹,还有一种“马尾手榴弹”,知道的人就少一些。
这种手榴弹也叫“麻尾手榴弹”,红四方面军就在长征期间大量使用过。只是因为携带不便、引信在外面容易受潮和发生意外等缺点,后来生产得越来越少。
(马尾手榴弹)
可少不是没有,云湖武装部的一位老前辈表示,这种手榴弹也立过功,不能完全忽视,而且按照剧中几次战斗的时间、地点等背景设定,就应该使用这种手榴弹。
况明义很是为难,用这种手榴弹没问题,可问题是江影厂没有这玩意儿啊。
老前辈大手一挥,表示你们没有没关系,云湖有,可以送你们两车。
况明义和武厂长擦着冷汗,千恩万谢地接受了二十箱,然后让道具师赶紧进行改造。……总不能直接用这玩意儿开扔吧,炸坏了人算谁的?
除了这些五花八门的家伙什,主力部队稍微富裕一些,配了少量的花机关、轻机枪。
如果有马克沁重机枪和迫击炮,那绝对算是精锐部队。
中央红军离开江西开始长征时,携带的迫击炮全部加起来也只有38门,炮弹2000多枚。由于数量太少,只在重要关头使用,却打出了非常漂亮的成绩。
这些东西都要在专业学者和武装部老前辈的指导下进行配备,保证不会错乱。
现在虽说大风天已经过去了好几年,环境宽松了许多,可是这种事情还是越严谨越好,要不然真有老领导会骂人的。
经过几天的实地演练,整个剧组已经准备就绪。
如今万事俱备、只欠导演。
导演去哪儿了?
导演去考试了。
……
五月五日,江南大学大礼堂,近千人的座位座无虚席,最前方的大舞台上,呈对列摆放了两排桌椅。
东边这排是十张桌子配十把椅子,这里便是考官席,也就是说,将有十位教授就陈凡的毕业答辩进行考核。
在他们对面,也是十张桌子,……别误会,今天依然只有陈凡一个人进行答辩。
只是陈同学早上来看过场地,表示桌子太少、自己坐着不习惯,有被审判的感觉,强烈要求跟对面持平。
还说只有对称美,才能让他心平气和地进行答辩。
大不了只放一把椅子。
对于这种小事,答辩小组也没跟他纠缠。在客气地征询过其他教授的意见之后,组长席教授憋着笑、让校工按他的意见把桌子加上去。
至于考生的导师徐教授,出于回避原则,只能坐在一旁翻白眼。
换成一个普通学生,还敢提这样的要求?
桌子直接摆到台下,等着接受答辩委员会的真正“审判”吧!
摆好桌子,陈凡上去坐着感受了一下,虽然对面有十个人,自己只有一个,可桌子长度一样,安全感便得到了满足。
再看看手表,这时已经是八点半。
他转头对着校工问道,“什么时候开始?”
校工不假思索地说道,“九点开始。八点半、也就是现在,旁听人员开始进场,您和答辩小组的教授提前两分钟进场就行。”
陈凡当即站起身,“那我先去后面歇会儿。”
舞台后面左右各有一间休息室,考官们占了一间,考生……哪有资格用休息室?
现在占用休息室的,是陈教授。
听着外面的人声从小到大、再到喧嚣鼎沸,然后迅速安静下来。
陈凡看了看时间,便知道到了自己上场的时候。
他放下茶杯,摁灭烟头,整理了一下身上的白衬衫,昂首挺胸走到门口,房门便被敲响。
校工推开房门,客气地说道,“陈教授,答辩马上开始,您可以上台了。”
陈凡对着他笑了笑,“现在你可以叫我陈同学。”
说完便迈开大长腿,登上大舞台。
毫无征兆,礼堂里瞬间响起热烈的掌声。
就连在对面坐一排的考官们,也面带微笑对着他鼓掌。
陈凡:这是答辩还是颁奖?
等他反复鞠躬答谢、走到答辩席拉开椅子落座,现场的掌声才停下来。
转头往台下看了看,江大领导层全员到齐,徐教授就在校长旁边,都坐在第一排C位。中文系的教授、讲师也都来了,甚至还有不少外系的教授,也都在前面几排。
看着坐在第二排的黄教授,陈凡不禁眼角直抽抽,我中文系的答辩,你一个计算机系的人跑来干啥?
至于后面坐着看热闹的同学们,忽略……。
做了个深呼吸,陈凡转过身,正襟危坐目视前方。
答辩委员会组长席天平教授对着他笑了笑,随即干咳一声,拿起桌上的话筒,没有一句废话,直接进入正题,“陈凡同学毕业答辩正式开始,请现场保持安静。”
顿了一下,他目光注视着前方,“今天的答辩委员会由十名教授组成,本校教授三名、江南师范大学两名,以及北大一名、人大一名、南大一名、复旦一名、武大一名。他们分别是……”
每介绍一人,现场都会响起掌声。
陈凡也会对着前方点头致意。
总共十名教授,本校只有三名,加上本地江南师范的,也只有五名,只占了一半,剩下的一半都来自当前国内中文系领先的学校,而且来的都是当家人物,规格不可谓不高。
只不过,怎么选来选去,都是认识的熟人呢?
有的是在作协见过,有的在文代会上握过手,还有的在私下里也做过学术探讨。
这个……选人不严谨呐。
介绍完答辩委员会成员之后,席教授终于开始进入正题,“现在进行第一个流程,请答辩人做自我介绍。”
见所有人都注视着自己,陈凡不自觉地干咳了两声,扶了扶桌上的坐式话筒,随即开始发言,“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我是陈凡,来自江南大学,是78级中文系的一名研究生,跟随徐祖瑞教授进行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方向的学习研究,……”
虽然很多年没有毕业答辩,但以前也是有过的,这一次也基本遵循了原来的答辩流程,先从答辩人的自我介绍开始,然后是答辩人陈述、提问与答辩、总结点评、致谢,共五个流程。
后来的毕业论文答辩也基本按照这个过程进行。
自我介绍和陈述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陈凡将时间把控得很准,10点左右,就完成了前面两个程序。
从这时候开始,才是正戏开场。
以席教授为主的考评团委员们,轮番对他发起攻击。
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古代文学从各个方面、角度被解读得七零八落之后,游仙文学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地被各大名校的文学博士追捧,各种分析论文出了一沓又一沓,其中不乏精品。
但在眼前这个时代,游仙文学还是一个相对冷门的课题,为了这次答辩审核,这十位教授们都将陈凡的毕业论文研究了一个月。
不仅如此,他们还发动身边的朋友,一起给这篇论文“挑刺”。
最后刺没挑到,反倒累积了不少疑问。
这时候都一股脑地抛出来,成为射向陈凡的“炮弹”。
不过,陈凡也不是吃素的,论文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他亲手敲出来的,心里有底气,自然不虚。
只见他从始至终都神态轻松,面对考评团抛来的问题,都自信满满地作答。
在台下的看台上,文学系的教授们都听得聚精会神,不时轻轻点头,到了后来,更有人掏出笔记本做纪录。
江大校长听了一会儿之后,侧过头对着徐教授小声说道,“今天这场答辩结果已经毋庸置疑,我倒是担心,那几位外校的教授回去以后,会不会提议学校开设这方面的课程。
陈教授是一定会读博士研究生的,等他拿到博士学位之后,要不要在中文系开一门游仙文学研究课题,也带几个研究生?”
徐教授不假思索地摇了摇头,“他就不是安分的人,你还是别做这样的指望。”
顿了一下,又说道,“倒是另外有件事可以考虑一下。等几年后他通过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拿到毕业证,到时候以博士学历为基础,加上几年的授课经验,完全有资格评选正规的教授。……”
话没说完,校长便轻轻点头,“我明白您的意思了。这件事我会记在心里。”
随即转头看向台上侃侃而谈的陈凡,轻声笑道,“客座教授毕竟只是荣誉称号,以陈教授的能力和学识,与正规的教授之间只差了几篇论文和经验而已,这方面就要靠您费心指引。”
徐教授笑着点点头,“他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别人成为教授时,最少都是三十多岁的年纪,他却才二十岁,未来还有很长一段黄金期。
就算他不肯沉下心来做学术研究,以他的学识,做个资深学者还是没有问题的。
只要能把他留在江南大学,他就能成为江大中文系的中流砥柱。即便我们几个老家伙哪天忽然走了,后面没有特别出挑的人,但只要有他在,江大中文系,就依然能在国内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
老人家们看过太多的兴衰起落,早就习惯了未雨绸缪。
别看如今的江南大学文学系有他们三老坐镇,可他们几个年纪都大了,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几年,后面却没有一个能接替他们在学术界地位的人出现。
其实这不只是江南大学的问题,在全国各大高校的许多专业领域,都有这样的困扰。
没办法,大风天的威力太大,他们能活过来就是侥幸,哪有机会和时间去培养后辈人才。
他们还算好的,最惨的还是武大中文系,五老八中在大风天里折了好几位,也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续起来。反正现在这个全国“中文系”第一的位置已经不复存在,只能保持在第一梯队。
若是后继无人,未来这第一梯队的位置能不能保得住,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正是有鉴于此,徐教授在听到几位老师的推荐、又详细了解过陈凡出版的作品,以及他的人品之后,便毅然动用特招权,将他收为关门弟子。
一方面是不希望浪费人才,同时也是想为自己找个衣钵传人。另一方面,却是为了学校考虑。
若是没有厉害的人才坐镇,只怕等自己、老席、老刘这三个老家伙两脚一蹬走了之后,江大就会步武大的后尘,中文系就此没落。
学校某个专业在学术界的地位,都是靠教授团体用一篇篇论文、培养的一个个优秀学子争回来的,而地位又关系到在学术界的话语权,话语权又代表了声望、拨款等实际利益。
这就和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样,再厉害的学者,说白了也是代表自己的所学发声,都有一颗扬名天下、桃李满园的野心。
否则还写什么论文?直接窝在家里看看书不就行了?
江大三老就是用自己的论文、学识,和教出来的一位位优秀学生,撑起了江南大学中文系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与北大、南大、复大、武大、人大并列为第一梯队。
若是没了他们三个,这第一梯队的位置多半要保不住。
但是有了陈凡就不一样,只要能将他留在江大,发的论文署名是江大,哪怕不是正规的工作关系,仅仅在学校做个客座教授、挂个名,也能力保江大中文系在高校学术界的地位不失。
若是还能教出几位有声望的学生,高校文学界第一的位置,也不是不能争一争。
八十年代的北大中文系,就是靠着一位又一位优秀毕业生,坐稳了全国高校中文系第一的名头,并且越来越稳固,最终再也没有哪一所学校能挑战其地位。
校长也是在听了徐教授的想法之后,才会对陈凡这个学生大开绿灯,否则的话,即便是“客座教授”,也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更别说还直接给了三级教授的待遇。
亲儿子都没他拿得多。
台上的陈凡还不知道,从一开始就被老师算计。……其实也不能说是算计,毕竟徐教授和学校都没有坑过他,反而还给了他许多便利和好处。
顶多算是先主动付出,想要钓他这条大鱼。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现在他还对着考评团侃侃而谈,“游仙文学起源于先秦、繁荣于魏晋,鼎盛时期却在先唐。
尤其是先唐的游仙主题,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现存的文本看,后世虽然在作品的数量上超越了先唐,但在主题内涵、要素构成上却很难有大的突破。
从游仙的形态看,神游与形游作为最基本的类型仍然得到延续。与亡魂之游潜藏于人们信仰深处不同的是,生魂之游频现于游仙文学中,尤其是描写梦魂之游的作品更是触目皆是。
唐代王勃的《忽梦游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梦天》,乃至宋代陆游的《记梦》、梅尧臣的《梦登天坛》,无不沿袭着这一传统。
《长恨歌》中“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偏”,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知不觉中,提问与答辩,变成了大佬之间的学术交流会。一般是考评团的某位教授提问,陈凡回答,一来二去之间,双方便开始交流起某一时期的文学特点,甚至话题还会往外扩散,从游仙文学聊到当时的社会现实,探讨社会情况对游仙文学的影响……
幸好考评团的组长席教授还记得今天是来干什么的。
他一次又一次地将话题拉回来,将提问权交给下一位。
到了最后,他终于发现时间快不够用了,赶紧进行总结,最后不顾其他九位教授哀怨的目光,果断宣布最后结果,“现在,我宣布,陈凡同学的论文答辩通过,成绩判定为优秀。
今天的论文答辩会,正式结束。”
道具、化妆、服装等人员、物料都已经到位,演员们也开始熟悉器材、进行技术演练,况明义还拉着他们到预定拍摄地现场反复走位,自己则拿着摄像机找最佳机位。
在这年头,排练几十甚至上百遍、然后正式拍摄的时候一遍过,是演员的基本素养,无论主演还是群演都是如此,没人会有怨言。
反之如果没有演好、需要重拍,耽误人力物力、大家的时间,那才会因此感到羞愧。若是演员态度还不好,严重的甚至会被“封杀”,以后没有导演会同意这个演员参演,叫一个惨字了得。
所以尽管大家都很累,却没一个人叫苦。
人员敬业,道具也比较考究。
有专门的学者跟随剧组做技术指导,绝不会出现长征时战士们手里拎着一支五六半的情况。
老套筒、汉阳造、三八式、驳壳枪、土铳、土炮、红缨枪、长矛、大刀、梭镖……,武器要多杂有多杂。
就拿老套筒来说,本来也是汉阳兵工厂仿德国M1888式毛瑟步枪,全称为7.92毫米八八式毛瑟步枪。于1896年开始生产,因其有一层防炸膛的套筒而得名,其实就是早期的汉阳造。等到1904年去掉套筒后,才专称“汉阳造”。
所以老套筒和汉阳造是同一种枪,却更烂一些,才会被拿着汉阳造的人都嫌弃。
还有手榴弹,木柄手榴弹没人不知道,当时那是红方战士最主要的“重火力”,而除了木柄手榴弹,还有一种“马尾手榴弹”,知道的人就少一些。
这种手榴弹也叫“麻尾手榴弹”,红四方面军就在长征期间大量使用过。只是因为携带不便、引信在外面容易受潮和发生意外等缺点,后来生产得越来越少。
(马尾手榴弹)
可少不是没有,云湖武装部的一位老前辈表示,这种手榴弹也立过功,不能完全忽视,而且按照剧中几次战斗的时间、地点等背景设定,就应该使用这种手榴弹。
况明义很是为难,用这种手榴弹没问题,可问题是江影厂没有这玩意儿啊。
老前辈大手一挥,表示你们没有没关系,云湖有,可以送你们两车。
况明义和武厂长擦着冷汗,千恩万谢地接受了二十箱,然后让道具师赶紧进行改造。……总不能直接用这玩意儿开扔吧,炸坏了人算谁的?
除了这些五花八门的家伙什,主力部队稍微富裕一些,配了少量的花机关、轻机枪。
如果有马克沁重机枪和迫击炮,那绝对算是精锐部队。
中央红军离开江西开始长征时,携带的迫击炮全部加起来也只有38门,炮弹2000多枚。由于数量太少,只在重要关头使用,却打出了非常漂亮的成绩。
这些东西都要在专业学者和武装部老前辈的指导下进行配备,保证不会错乱。
现在虽说大风天已经过去了好几年,环境宽松了许多,可是这种事情还是越严谨越好,要不然真有老领导会骂人的。
经过几天的实地演练,整个剧组已经准备就绪。
如今万事俱备、只欠导演。
导演去哪儿了?
导演去考试了。
……
五月五日,江南大学大礼堂,近千人的座位座无虚席,最前方的大舞台上,呈对列摆放了两排桌椅。
东边这排是十张桌子配十把椅子,这里便是考官席,也就是说,将有十位教授就陈凡的毕业答辩进行考核。
在他们对面,也是十张桌子,……别误会,今天依然只有陈凡一个人进行答辩。
只是陈同学早上来看过场地,表示桌子太少、自己坐着不习惯,有被审判的感觉,强烈要求跟对面持平。
还说只有对称美,才能让他心平气和地进行答辩。
大不了只放一把椅子。
对于这种小事,答辩小组也没跟他纠缠。在客气地征询过其他教授的意见之后,组长席教授憋着笑、让校工按他的意见把桌子加上去。
至于考生的导师徐教授,出于回避原则,只能坐在一旁翻白眼。
换成一个普通学生,还敢提这样的要求?
桌子直接摆到台下,等着接受答辩委员会的真正“审判”吧!
摆好桌子,陈凡上去坐着感受了一下,虽然对面有十个人,自己只有一个,可桌子长度一样,安全感便得到了满足。
再看看手表,这时已经是八点半。
他转头对着校工问道,“什么时候开始?”
校工不假思索地说道,“九点开始。八点半、也就是现在,旁听人员开始进场,您和答辩小组的教授提前两分钟进场就行。”
陈凡当即站起身,“那我先去后面歇会儿。”
舞台后面左右各有一间休息室,考官们占了一间,考生……哪有资格用休息室?
现在占用休息室的,是陈教授。
听着外面的人声从小到大、再到喧嚣鼎沸,然后迅速安静下来。
陈凡看了看时间,便知道到了自己上场的时候。
他放下茶杯,摁灭烟头,整理了一下身上的白衬衫,昂首挺胸走到门口,房门便被敲响。
校工推开房门,客气地说道,“陈教授,答辩马上开始,您可以上台了。”
陈凡对着他笑了笑,“现在你可以叫我陈同学。”
说完便迈开大长腿,登上大舞台。
毫无征兆,礼堂里瞬间响起热烈的掌声。
就连在对面坐一排的考官们,也面带微笑对着他鼓掌。
陈凡:这是答辩还是颁奖?
等他反复鞠躬答谢、走到答辩席拉开椅子落座,现场的掌声才停下来。
转头往台下看了看,江大领导层全员到齐,徐教授就在校长旁边,都坐在第一排C位。中文系的教授、讲师也都来了,甚至还有不少外系的教授,也都在前面几排。
看着坐在第二排的黄教授,陈凡不禁眼角直抽抽,我中文系的答辩,你一个计算机系的人跑来干啥?
至于后面坐着看热闹的同学们,忽略……。
做了个深呼吸,陈凡转过身,正襟危坐目视前方。
答辩委员会组长席天平教授对着他笑了笑,随即干咳一声,拿起桌上的话筒,没有一句废话,直接进入正题,“陈凡同学毕业答辩正式开始,请现场保持安静。”
顿了一下,他目光注视着前方,“今天的答辩委员会由十名教授组成,本校教授三名、江南师范大学两名,以及北大一名、人大一名、南大一名、复旦一名、武大一名。他们分别是……”
每介绍一人,现场都会响起掌声。
陈凡也会对着前方点头致意。
总共十名教授,本校只有三名,加上本地江南师范的,也只有五名,只占了一半,剩下的一半都来自当前国内中文系领先的学校,而且来的都是当家人物,规格不可谓不高。
只不过,怎么选来选去,都是认识的熟人呢?
有的是在作协见过,有的在文代会上握过手,还有的在私下里也做过学术探讨。
这个……选人不严谨呐。
介绍完答辩委员会成员之后,席教授终于开始进入正题,“现在进行第一个流程,请答辩人做自我介绍。”
见所有人都注视着自己,陈凡不自觉地干咳了两声,扶了扶桌上的坐式话筒,随即开始发言,“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我是陈凡,来自江南大学,是78级中文系的一名研究生,跟随徐祖瑞教授进行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方向的学习研究,……”
虽然很多年没有毕业答辩,但以前也是有过的,这一次也基本遵循了原来的答辩流程,先从答辩人的自我介绍开始,然后是答辩人陈述、提问与答辩、总结点评、致谢,共五个流程。
后来的毕业论文答辩也基本按照这个过程进行。
自我介绍和陈述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陈凡将时间把控得很准,10点左右,就完成了前面两个程序。
从这时候开始,才是正戏开场。
以席教授为主的考评团委员们,轮番对他发起攻击。
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古代文学从各个方面、角度被解读得七零八落之后,游仙文学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地被各大名校的文学博士追捧,各种分析论文出了一沓又一沓,其中不乏精品。
但在眼前这个时代,游仙文学还是一个相对冷门的课题,为了这次答辩审核,这十位教授们都将陈凡的毕业论文研究了一个月。
不仅如此,他们还发动身边的朋友,一起给这篇论文“挑刺”。
最后刺没挑到,反倒累积了不少疑问。
这时候都一股脑地抛出来,成为射向陈凡的“炮弹”。
不过,陈凡也不是吃素的,论文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他亲手敲出来的,心里有底气,自然不虚。
只见他从始至终都神态轻松,面对考评团抛来的问题,都自信满满地作答。
在台下的看台上,文学系的教授们都听得聚精会神,不时轻轻点头,到了后来,更有人掏出笔记本做纪录。
江大校长听了一会儿之后,侧过头对着徐教授小声说道,“今天这场答辩结果已经毋庸置疑,我倒是担心,那几位外校的教授回去以后,会不会提议学校开设这方面的课程。
陈教授是一定会读博士研究生的,等他拿到博士学位之后,要不要在中文系开一门游仙文学研究课题,也带几个研究生?”
徐教授不假思索地摇了摇头,“他就不是安分的人,你还是别做这样的指望。”
顿了一下,又说道,“倒是另外有件事可以考虑一下。等几年后他通过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拿到毕业证,到时候以博士学历为基础,加上几年的授课经验,完全有资格评选正规的教授。……”
话没说完,校长便轻轻点头,“我明白您的意思了。这件事我会记在心里。”
随即转头看向台上侃侃而谈的陈凡,轻声笑道,“客座教授毕竟只是荣誉称号,以陈教授的能力和学识,与正规的教授之间只差了几篇论文和经验而已,这方面就要靠您费心指引。”
徐教授笑着点点头,“他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别人成为教授时,最少都是三十多岁的年纪,他却才二十岁,未来还有很长一段黄金期。
就算他不肯沉下心来做学术研究,以他的学识,做个资深学者还是没有问题的。
只要能把他留在江南大学,他就能成为江大中文系的中流砥柱。即便我们几个老家伙哪天忽然走了,后面没有特别出挑的人,但只要有他在,江大中文系,就依然能在国内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
老人家们看过太多的兴衰起落,早就习惯了未雨绸缪。
别看如今的江南大学文学系有他们三老坐镇,可他们几个年纪都大了,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几年,后面却没有一个能接替他们在学术界地位的人出现。
其实这不只是江南大学的问题,在全国各大高校的许多专业领域,都有这样的困扰。
没办法,大风天的威力太大,他们能活过来就是侥幸,哪有机会和时间去培养后辈人才。
他们还算好的,最惨的还是武大中文系,五老八中在大风天里折了好几位,也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续起来。反正现在这个全国“中文系”第一的位置已经不复存在,只能保持在第一梯队。
若是后继无人,未来这第一梯队的位置能不能保得住,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正是有鉴于此,徐教授在听到几位老师的推荐、又详细了解过陈凡出版的作品,以及他的人品之后,便毅然动用特招权,将他收为关门弟子。
一方面是不希望浪费人才,同时也是想为自己找个衣钵传人。另一方面,却是为了学校考虑。
若是没有厉害的人才坐镇,只怕等自己、老席、老刘这三个老家伙两脚一蹬走了之后,江大就会步武大的后尘,中文系就此没落。
学校某个专业在学术界的地位,都是靠教授团体用一篇篇论文、培养的一个个优秀学子争回来的,而地位又关系到在学术界的话语权,话语权又代表了声望、拨款等实际利益。
这就和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样,再厉害的学者,说白了也是代表自己的所学发声,都有一颗扬名天下、桃李满园的野心。
否则还写什么论文?直接窝在家里看看书不就行了?
江大三老就是用自己的论文、学识,和教出来的一位位优秀学生,撑起了江南大学中文系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与北大、南大、复大、武大、人大并列为第一梯队。
若是没了他们三个,这第一梯队的位置多半要保不住。
但是有了陈凡就不一样,只要能将他留在江大,发的论文署名是江大,哪怕不是正规的工作关系,仅仅在学校做个客座教授、挂个名,也能力保江大中文系在高校学术界的地位不失。
若是还能教出几位有声望的学生,高校文学界第一的位置,也不是不能争一争。
八十年代的北大中文系,就是靠着一位又一位优秀毕业生,坐稳了全国高校中文系第一的名头,并且越来越稳固,最终再也没有哪一所学校能挑战其地位。
校长也是在听了徐教授的想法之后,才会对陈凡这个学生大开绿灯,否则的话,即便是“客座教授”,也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更别说还直接给了三级教授的待遇。
亲儿子都没他拿得多。
台上的陈凡还不知道,从一开始就被老师算计。……其实也不能说是算计,毕竟徐教授和学校都没有坑过他,反而还给了他许多便利和好处。
顶多算是先主动付出,想要钓他这条大鱼。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现在他还对着考评团侃侃而谈,“游仙文学起源于先秦、繁荣于魏晋,鼎盛时期却在先唐。
尤其是先唐的游仙主题,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现存的文本看,后世虽然在作品的数量上超越了先唐,但在主题内涵、要素构成上却很难有大的突破。
从游仙的形态看,神游与形游作为最基本的类型仍然得到延续。与亡魂之游潜藏于人们信仰深处不同的是,生魂之游频现于游仙文学中,尤其是描写梦魂之游的作品更是触目皆是。
唐代王勃的《忽梦游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梦天》,乃至宋代陆游的《记梦》、梅尧臣的《梦登天坛》,无不沿袭着这一传统。
《长恨歌》中“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偏”,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知不觉中,提问与答辩,变成了大佬之间的学术交流会。一般是考评团的某位教授提问,陈凡回答,一来二去之间,双方便开始交流起某一时期的文学特点,甚至话题还会往外扩散,从游仙文学聊到当时的社会现实,探讨社会情况对游仙文学的影响……
幸好考评团的组长席教授还记得今天是来干什么的。
他一次又一次地将话题拉回来,将提问权交给下一位。
到了最后,他终于发现时间快不够用了,赶紧进行总结,最后不顾其他九位教授哀怨的目光,果断宣布最后结果,“现在,我宣布,陈凡同学的论文答辩通过,成绩判定为优秀。
今天的论文答辩会,正式结束。”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在1977,穿在1977最新章节,穿在1977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在1977,穿在1977最新章节,穿在1977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