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的风仍在吹,可已经没有早先那种刺骨的狠劲。
像是这一夜的风雪,也被拉扯到极限,疲惫得连呼号都变得低沉绵长。
天色依旧灰暗,沉压在清国公府老旧的屋脊上。
屋檐下的冰凌在风里轻轻碰撞,发出一点点脆响,仿佛敲在寂静的空气中。
整座宅院久无修葺,墙皮脱落处露出暗黑的木架,风从缝隙中钻过,带着潮冷的气息,在长廊深处盘旋一圈,才无声散开。
廊角的风灯油已不多,火焰摇曳不定,一下亮,一下暗。
每次暗下时,整座清国公府便像沉入暮色深处,只剩灰影。
屋内的火炉烧得不旺,但仍在撑着。
松脂在炭火里偶尔“噼啪”炸开,像是被压住的心跳。
光在墙上摇,影在地上晃,人却纹丝不动。
清国公坐在几案旁,半边脸被火光映得发红,半边隐在阴影里,看不清情绪。
他像是一块多年未动过的巨石,此刻正被某种力量从内里慢慢撬动,开始松动,开始产生裂纹。
气氛沉得仿佛整座府邸都在等他开口。
终于,他低低吐出一句,
“输了——国亡。”
“赢了——也只是侥幸。”
他缓缓摇头。
语气中既有不解,也有震惊,更有一种深深的老将本能的不相信。
“这一步,过于疯狂。”
“哪怕是你五哥,恐怕也不敢。”
“甚至——”
他顿了顿。
声音压得极低:
“老夫当年……也不敢。”
整个屋子陷入死寂。
只有火炉在“啪”的轻响。
风在窗外呼啸,却仿佛被隔在千丈之外。
——
拓跋燕回静静听着。
直到清国公的声音彻底落下,她才缓缓抬起头。
她没有立即反驳。
只是轻轻呼出一口气。
那气息薄,却像带着从极北雪原带回来的寒意。
“国公。”
她轻声开口。
“您说得不错。”
“这一步,是疯。”
“是险。”
“是把整个国运放在刀尖上。”
“是赌命。”
“是赌天。”
她深吸一口气。
“但——”
她抬起眼。
“萧宁已经赌了。”
清国公猛地抬头。
拓跋燕回继续道:
“您不是问他敢不敢么?”
“现在,小女可以告诉您——”
“他已经做了。”
“据我收到的最新消息,他站在北境。”
“昨日,他站在平阳城门,已经逼退了拓跋努尔的三十万大军。”
“如今……拓跋努尔的三十万大军,正安营扎寨,不敢上前!”
她顿了一下。
“这一步,已经成了。”
清国公的呼吸忽然停住。
胸腔像被什么堵住一样,半天没有吐出一口气。
他盯着拓跋燕回。
眼中震动,几不可察地扩散。
“你说什么……?”
拓跋燕回道:
“是的,这些都是小女刚刚得到消息。”
“如今拓跋努尔的大军,确实围住了平阳。”
“但——”
她一字一顿。
“没有进攻,看起来,是打算围点打援!”
清国公听到这句话的瞬间,像是被人当胸重重一击。
炉火的光在他眼底跳着,却再无法映亮那骤然沉下的深色震动。
他怔住。
整个人像被钉在椅子上,甚至忘了呼吸。
胸膛起伏一下,停住,又起伏,整整好几次才重新吸入一口气。
那口气吸得极深,像是他过去几十年的所有战场记忆,在这一刹那全部从肺腑被扯出来,强行压回胸腔。
他的手,原本稳稳放在案上,此刻却缓缓收紧。
指节一点点绷起,青筋浮出。
像在攥着什么虚无的缰绳,却发现那缰绳被突然拉住,硬生生扯得他心神剧震。
他盯着拓跋燕回。
目光濒临失控,却又死命压着。
那眼神像是初见战阵的年轻士卒,却又像在雪原上厮杀半生的老将——惊骇与不信同时撕扯着他。
“……三十万大军,没攻?”
他喃喃重复,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
像是在试图确认,又像是在自问:
是否听错?
是否误解?
是否有人传错?
可拓跋燕回的表情沉稳,没有半分犹疑。
那就意味着——事情是真的。
清国公的喉结滚动了一下,喉间像被冻住。
他说不出话。
只有深沉得几乎爆裂的震惊在胸腔里翻涌。
他闭上眼。
但眼前却不受控制地浮现出平阳城下那样一幕:
——三十万铁骑。
——长枪如林,战旗如海。
——风雪之下,铁甲寒光万丈。
那样的阵势,即便他年轻时最强盛的那几年,都无法正面硬抗。
任何城池,在如此兵锋前,都不可能撑住。
除非有援兵。
除非有伏军。
除非有天下间足以撼动大汗心志的底牌。
可现在——
一个皇帝。
一个被传得一无是处的纨绔。
一个年纪不过弱冠的少年。
站在城头。
站在风雪中。
站在空城背后。
竟——逼退三十万大军?
清国公心口猛地抽紧。
胸腔像被铁锤狠狠敲了一记。
荒唐!
简直荒唐!
但……
它就这么成了。
他睁开眼。
那一瞬间,眼中乱光翻涌,仿佛连火炉边的昏雾都被搅动。
不对。
不只是震惊。
不只是愕然。
更深的,是一种——
被颠覆的感觉。
几十年来,他看遍了大汗军的南征北战,看过无数人因恐惧他们的铁骑而溃散,也看过无数城池在那股势如破竹的狂势中顷刻瓦解。
他太清楚拓跋努尔是什么样的人。
冷。
狠。
绝。
疑心如刀,却在战事面前从不犹豫。
一旦认定局势可破,便会不惜代价一击到底。
可如今——
拓跋努尔竟然停止了推进?
他拒绝相信,甚至他的大脑在本能拒绝,像是不愿接受一个将所有常识彻底打碎的结论。
他的手在桌案上慢慢放开,又慢慢收紧。
重复了两次。
像是要用这动作把心底翻涌的震惊一点点压下。
他想说话。
喉头却发不出声。
心里反复冒出一个声音——
不可能。
怎么可能?
萧宁一个少年皇帝,一个无兵、无援、无守军的空城,凭什么逼退三十万铁骑?
他试图从战场经验里找理由,从军阵判断里找漏洞,从心理战里找解释。
可越找……
越心惊。
越找……
越觉得背脊发冷。
越找……
越意识到——
如果这是真的,那就意味着他们一直以为的萧宁,不过是谣言里的影子,而真正站在北境城头上的那个人,其胆气、其判断、其心志……远超世界对他的想象。
清国公忽然抬起手,按住自己的胸口。
那里一阵跳动,极快。
像战场上的兵鼓,不受控制地敲响。
他承认。
这是几十年来第一次——
他被人震住。
他艰难开口,却像在压住胸口那团不断膨胀的震意:
“拓跋……努尔,真没攻?”
“真的……不敢攻?”
“真的……在犹豫?”
每一句,都像从喉骨里挤出的。
拓跋燕回微微颔首。
清国公只觉脑中一阵轰鸣。
像风雪撞上了城墙。
像铁骑踩碎了长夜。
他靠回椅背。
整个人像被抽干力量。
可那不是疲惫,而是一种深海里才有的震动——巨大、沉重、连灵魂都被撞得发麻。
他盯着火焰。
那火苗在微微跳。
越跳,他心底越发升起一种他从未体验过的感觉:
——恐怖的可能。
——荒诞的现实。
——天地翻转般的颠覆。
他从没想过,一个少年皇帝,可以凭一己之力扭转战场。
一个空城,竟能逼退大汗铁骑。
这是力量?
不是。
这是武技?
更不是。
这靠的是——气势。
是胆魄。
是那种站在城墙之上,让对手怀疑、迟疑、恐惧的无形之势。
那一瞬间,清国公忽然明白了。
拓跋努尔不怕伏兵。
他怕的是——
萧宁站在那里。
一个敢把命放在刀尖上的皇帝。
一个敢赌国运的少年。
一个敢在空城里直面三十万铁骑的人。
清国公再次闭上眼。
这一次,不是压惊。
而是在压某种正在胸中缓慢升起的情绪。
那情绪复杂到他自己都没有察觉:
震惊。
敬意。
惺惺相惜。
甚至……
一种迟暮老臣看到一位真正皇者时,难以言喻的心颤。
他从未认同萧宁。
可现在——
他无法不承认。
这个少年,做了一件整个天下都没有人敢做的事。
他低声呢喃,声音微抖:
“……这小子……疯得可怕。”
“但……也强得可怕。”
火焰跳起,映得他眼中那一丝震动终于化为清晰的亮光。
清国公缓缓睁开眼。
那眼神——
彻底变了。
像是一位老将,第一次真正把一个少年视作“能决定天下的人”。
他轻声道:
“原来……真正疯的人,不在大汗那边。”
“而是在大尧。”
“在那个叫萧宁的少年身上。”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把心中的震惊全数吞下。
当他再次开口时,声音已沉稳得像山。
“这一局——”
“是他赢了。”
“他,萧宁。”
——清国公的心,被震得彻底服了。
清国公沉沉地靠在椅背上。
火光在他面前跳着,映在他的眼底,却再也照不出先前的那种难以置信。
震惊已经过去了。
剩下的,是一种愈发清晰的认知。
一种来自老将骨髓深处的直觉。
“能逼退三十万大军的人。”
“绝非池中之物。”
他缓缓吐出一口浊气。
那口气长得像一整个时代的沉重都被他从胸腔里压出来。
震惊、讶异、难以置信……所有情绪在这一口气之后,都沉入了底。
他忽然想笑。
不是快意的笑,也不是讥讽的笑。
是一种带着深深感慨、带着某种荒诞后的认同而浮现的笑。
“一个人。”
“面对三十万……”
“背后是空城……”
“哈哈……哈哈哈……”
笑声不大,却从胸腔深处一阵一阵涌出来。
仿佛压了太久,仿佛憋了一夜。
拓跋燕回默默站在旁边,看着他。
那笑声渐渐低了下去。
清国公抬手揉了揉眉心。
“他是怎么敢的啊。”
他轻声喃喃。
“一个皇帝……”
“用命去对赌……”
“这世上,哪有这种皇帝……”
他越说,眼中越难掩复杂之色。
震惊过后,是彻骨的佩服。
“这小子……”
“真是太疯狂了。”
他的语气已不是怀疑。
不是责备。
而是一种老将才会承认的、对另一个男人的极高评价。
疯狂——不是贬义。
在真正的战场上,疯狂,是能改变胜负的那一寸极限。
“这小子啊……”
他再次低声叹息。
“若不是天命如此,他根本不该是你们大尧的皇帝。”
“他该是……天生在刀锋上行走的那种人。”
“狠得下心。”
“豁得出去命。”
“撑得住天塌。”
他说着,眼底的光逐渐坚定起来。
火光映着他年迈的脸庞,却像把他久违的年轻气势一寸寸激回来。
“也好。”
“也好啊。”
他缓缓点头,目光像刀锋般集中。
“既然大尧出了一个敢赌命的疯子。”
“那我们,便多了一个能赌天下的盟友。”
他的语气沉稳而决绝。
那种多年不曾出现的战意,从他的骨血里重新燃起来。
“这样的人……”
“若站在我们这边。”
“那我们要做的事情……便容易多了。”
他刚说到这里。
突然。
“国公——!”
门外传来急促的声音。
是清国公府的老仆,声音紧绷,几乎带着颤意。
“左右司大人带着好些朝臣——求见!”
整个屋子瞬间一静。
拓跋燕回目光微动。
清国公的眉头也轻轻一挑。
左右司。
大疆真正的实权中枢。
位阶仅在大汗和拓跋蛮阿之下。
一旦左右司动了——就说明整座大都出了足以震动朝纲的大事。
他抬眼看向门外。
眼中闪过一丝锋芒。
“来了……”
“果然来了。”
他低声道。
拓跋燕回立刻意识到问题所在。
她轻声问:“国公,他们是因为拓跋蛮阿之事?”
清国公点头。
“你都把消息散出去了,现在想来,应该就是这件事了!
他的声音缓缓压低。
“这种消息一旦传开,大都必乱。”
“左右司必然要寻可信之人商议对策,当然,也定还有着取而代之的想法。”
他冷笑一下。
“如今的朝臣中,谁可信?”
“谁能镇得住局面?”
拓跋燕回微微抬头。
“国公您。”
清国公没有谦虚。
他知道这句话是真的。
他在大都不问政务多年。
但他当年是五皇子麾下第一谋臣,是最懂得在风雨之中稳住朝纲的人。
当年五皇子握着半个朝廷。
如今的大汗拓跋努尔登基后,那些老臣全部被弃。
可被弃,不代表能力消失。
反而因为他们不站队、不参与权斗,不依附拓跋蛮阿或左右司——
他们成了“大都唯一可信的中立者”。
左右司找他,也是应当。
他轻轻叹息。
“看样子……”
“拓跋蛮阿叛国之事已经引得大都惊动。”
“左右司急着寻我,就是想让老夫给一条稳局之策。”
此时。
清国公忽然扭头看向拓跋燕回。
那一道目光,沉静,却极为清醒。
“燕回。”
“接下来,你先躲到屏风后。”
拓跋燕回轻轻一愣。
清国公声音不重,却带着一种压不住的威严:
“你现在不能让他们见到。”
“拓跋蛮阿的事,你牵扯太深。”
“一旦他们察觉你与此事有关——后续可就难做了。”
他顿了顿。
“那就拜托国公了。”
拓跋燕回咬了咬唇。
清国公目光深沉。
声音却出奇的柔和了一分。
“放心。”
“剩下的事——交给老夫。”
他转过头,看向门外。
声音重新变得沉稳而冷静。
“今日,就让那些大臣看看——”
“老夫虽已退居多年,却依旧是当年那个能定风向的人。”
他对拓跋燕回轻轻摆手。
“去。”
“到屏风后。”
“这一局,就交给老夫来吧。”
拓跋燕回深吸一口气。
最后看他一眼——
那眼中,是敬,是信,是托付。
然后,她轻轻转身,走向屏风后。
衣摆擦过地面,发出轻轻的声响。
就在她的身影完全隐入屏风后的一瞬。
门外传来更急的脚步声。
“国公大人——!”
“左右司求见——!”
清国公立在几案旁。
他说出一句——沉稳、冷静、威严、足以镇下所有风波的声音。
“请。”
屋外骤然安静。
风声也仿佛在那一瞬停住。
整个清国公府——
像是在一场暴风雨来临前,终于挺直了脊梁。
接下来的一切,就交给他了。
屋外风声低沉,像是被压在云层之下,不再呼号,却带着一种压抑到窒息的沉重。
清国公府的门,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踏得微微发颤。
风从院外灌进来,卷着未散尽的雪屑,一片一片飘进廊下,在地面打着旋儿,仿佛连它们都感应到了即将降临的巨变。
老仆被冲得几乎站不稳,只得连连往后退,让出道路。
紧接着——
三道身影大步跨入院中。
皆是官服未整、披风未解,显然是风尘仆仆赶来,连喘息都顾不上。
其中两人腰间挂着象征权柄的金玉佩,是大疆左右司真正的掌权者;
另一位则是大汗新近重用的几名朝臣之一,脸上带着急色,眼底却闪过精细压抑的算计光芒。
几人一踏入正厅,便似乎顾不上任何礼节。
“国公大人!”
“国公——!”
声音几乎同时响起,带着浓重的惊惶与急迫。
清国公缓缓起身,神色淡然,连衣襟都没整理,像是刚刚从自家小憩中被惊动一般。
他沉着目光,语调平缓得几乎让人安定:
“几位大人,为何如此急色?”
他扫了一眼众人那满脸的风尘,眉头微微一皱。
“出了何事,让几位大人一齐赶来我这清国公府?”
他的声线老迈,却沉稳,有一种天然的镇压力。
几位大臣对视一眼。
终于,左右司中的左司长深吸一口气,一步跨出,声音却仍因震动而微微发颤:
“国公……不妙了!”
“出大事了!”
他身后的右司长立即接口,急得几乎语无伦次:
“大汗不在大都!拓跋蛮阿……拓跋蛮阿他——”
清国公抬手,似是不解:
“蛮阿怎么了?”
这一声淡淡的问话,让几人心跳加速。
他们看得出来,清国公是真的不知道——当然,这也是他们愿意来此求助的原因。
终于,第三名官员忍不住跨前一步,咬牙道:
“国公,大汗嫡弟拓跋蛮阿——造反了!”
——轰。
这句话落地,全屋的空气仿佛都被震塌。
火炉里的火舌猛地跳高一寸,像是也被这惊天消息吓到了。
清国公怔住了。
一瞬间,他连呼吸似乎都忘了。
然后,他猛地站起身来,衣袖一震,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震动:
“什么?!拓跋蛮阿……造反?”
他额角的青筋微微突起,瞳孔紧缩,像是被人从背后重重敲了一棒。
“这……怎么可能!?”
他踉跄后退一步,扶住几案,一副被震得难以自持的样子。
“拓跋蛮阿与大汗的关系……天下皆知。”
“他们自幼一同长大,情同手足!”
“蛮阿又是大汗最信任的人……他……他怎么可能造反?!”
他的声音越说越颤,眼中满是难以置信与震怒。
——这一幕,让三名赶来的大臣心中微微一松。
清国公是真的震惊。
也就是说,他与此事无关。
正因如此,他才是他们最能依靠的那根柱子。
左司长叹气,一拍大腿:
“国公,我们也不敢信啊!”
“可消息已坐实!”
右司长补道:
“拓跋蛮阿半夜离宫,现在已经逃出大都!”
第三名大臣眉心紧皱,满脸焦急:
“现在大汗不在,大都群龙无首!”
“蛮阿叛逃,大汗的嫡支震动——”
“朝中已经乱了!”
“诸军不知听谁!”
“各部不知归谁!”
“再这样下去,整座大都都要乱套了!”
他几乎是吼出来的。
说到最后,他呼吸都有些发紧。
——然而三人之中,表情却并不完全一致。
左司长的焦虑中带着深深的阴霾,他眼底闪着一丝极深的暗色。
右司长的愤怒之下,则藏着一点隐秘的急切——那种“若能借此上位”的渴望被他压得极深。
第三名大臣的惶恐最真,可眼底也隐隐透出一种“机会来了”的躁动。
像是这一夜的风雪,也被拉扯到极限,疲惫得连呼号都变得低沉绵长。
天色依旧灰暗,沉压在清国公府老旧的屋脊上。
屋檐下的冰凌在风里轻轻碰撞,发出一点点脆响,仿佛敲在寂静的空气中。
整座宅院久无修葺,墙皮脱落处露出暗黑的木架,风从缝隙中钻过,带着潮冷的气息,在长廊深处盘旋一圈,才无声散开。
廊角的风灯油已不多,火焰摇曳不定,一下亮,一下暗。
每次暗下时,整座清国公府便像沉入暮色深处,只剩灰影。
屋内的火炉烧得不旺,但仍在撑着。
松脂在炭火里偶尔“噼啪”炸开,像是被压住的心跳。
光在墙上摇,影在地上晃,人却纹丝不动。
清国公坐在几案旁,半边脸被火光映得发红,半边隐在阴影里,看不清情绪。
他像是一块多年未动过的巨石,此刻正被某种力量从内里慢慢撬动,开始松动,开始产生裂纹。
气氛沉得仿佛整座府邸都在等他开口。
终于,他低低吐出一句,
“输了——国亡。”
“赢了——也只是侥幸。”
他缓缓摇头。
语气中既有不解,也有震惊,更有一种深深的老将本能的不相信。
“这一步,过于疯狂。”
“哪怕是你五哥,恐怕也不敢。”
“甚至——”
他顿了顿。
声音压得极低:
“老夫当年……也不敢。”
整个屋子陷入死寂。
只有火炉在“啪”的轻响。
风在窗外呼啸,却仿佛被隔在千丈之外。
——
拓跋燕回静静听着。
直到清国公的声音彻底落下,她才缓缓抬起头。
她没有立即反驳。
只是轻轻呼出一口气。
那气息薄,却像带着从极北雪原带回来的寒意。
“国公。”
她轻声开口。
“您说得不错。”
“这一步,是疯。”
“是险。”
“是把整个国运放在刀尖上。”
“是赌命。”
“是赌天。”
她深吸一口气。
“但——”
她抬起眼。
“萧宁已经赌了。”
清国公猛地抬头。
拓跋燕回继续道:
“您不是问他敢不敢么?”
“现在,小女可以告诉您——”
“他已经做了。”
“据我收到的最新消息,他站在北境。”
“昨日,他站在平阳城门,已经逼退了拓跋努尔的三十万大军。”
“如今……拓跋努尔的三十万大军,正安营扎寨,不敢上前!”
她顿了一下。
“这一步,已经成了。”
清国公的呼吸忽然停住。
胸腔像被什么堵住一样,半天没有吐出一口气。
他盯着拓跋燕回。
眼中震动,几不可察地扩散。
“你说什么……?”
拓跋燕回道:
“是的,这些都是小女刚刚得到消息。”
“如今拓跋努尔的大军,确实围住了平阳。”
“但——”
她一字一顿。
“没有进攻,看起来,是打算围点打援!”
清国公听到这句话的瞬间,像是被人当胸重重一击。
炉火的光在他眼底跳着,却再无法映亮那骤然沉下的深色震动。
他怔住。
整个人像被钉在椅子上,甚至忘了呼吸。
胸膛起伏一下,停住,又起伏,整整好几次才重新吸入一口气。
那口气吸得极深,像是他过去几十年的所有战场记忆,在这一刹那全部从肺腑被扯出来,强行压回胸腔。
他的手,原本稳稳放在案上,此刻却缓缓收紧。
指节一点点绷起,青筋浮出。
像在攥着什么虚无的缰绳,却发现那缰绳被突然拉住,硬生生扯得他心神剧震。
他盯着拓跋燕回。
目光濒临失控,却又死命压着。
那眼神像是初见战阵的年轻士卒,却又像在雪原上厮杀半生的老将——惊骇与不信同时撕扯着他。
“……三十万大军,没攻?”
他喃喃重复,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
像是在试图确认,又像是在自问:
是否听错?
是否误解?
是否有人传错?
可拓跋燕回的表情沉稳,没有半分犹疑。
那就意味着——事情是真的。
清国公的喉结滚动了一下,喉间像被冻住。
他说不出话。
只有深沉得几乎爆裂的震惊在胸腔里翻涌。
他闭上眼。
但眼前却不受控制地浮现出平阳城下那样一幕:
——三十万铁骑。
——长枪如林,战旗如海。
——风雪之下,铁甲寒光万丈。
那样的阵势,即便他年轻时最强盛的那几年,都无法正面硬抗。
任何城池,在如此兵锋前,都不可能撑住。
除非有援兵。
除非有伏军。
除非有天下间足以撼动大汗心志的底牌。
可现在——
一个皇帝。
一个被传得一无是处的纨绔。
一个年纪不过弱冠的少年。
站在城头。
站在风雪中。
站在空城背后。
竟——逼退三十万大军?
清国公心口猛地抽紧。
胸腔像被铁锤狠狠敲了一记。
荒唐!
简直荒唐!
但……
它就这么成了。
他睁开眼。
那一瞬间,眼中乱光翻涌,仿佛连火炉边的昏雾都被搅动。
不对。
不只是震惊。
不只是愕然。
更深的,是一种——
被颠覆的感觉。
几十年来,他看遍了大汗军的南征北战,看过无数人因恐惧他们的铁骑而溃散,也看过无数城池在那股势如破竹的狂势中顷刻瓦解。
他太清楚拓跋努尔是什么样的人。
冷。
狠。
绝。
疑心如刀,却在战事面前从不犹豫。
一旦认定局势可破,便会不惜代价一击到底。
可如今——
拓跋努尔竟然停止了推进?
他拒绝相信,甚至他的大脑在本能拒绝,像是不愿接受一个将所有常识彻底打碎的结论。
他的手在桌案上慢慢放开,又慢慢收紧。
重复了两次。
像是要用这动作把心底翻涌的震惊一点点压下。
他想说话。
喉头却发不出声。
心里反复冒出一个声音——
不可能。
怎么可能?
萧宁一个少年皇帝,一个无兵、无援、无守军的空城,凭什么逼退三十万铁骑?
他试图从战场经验里找理由,从军阵判断里找漏洞,从心理战里找解释。
可越找……
越心惊。
越找……
越觉得背脊发冷。
越找……
越意识到——
如果这是真的,那就意味着他们一直以为的萧宁,不过是谣言里的影子,而真正站在北境城头上的那个人,其胆气、其判断、其心志……远超世界对他的想象。
清国公忽然抬起手,按住自己的胸口。
那里一阵跳动,极快。
像战场上的兵鼓,不受控制地敲响。
他承认。
这是几十年来第一次——
他被人震住。
他艰难开口,却像在压住胸口那团不断膨胀的震意:
“拓跋……努尔,真没攻?”
“真的……不敢攻?”
“真的……在犹豫?”
每一句,都像从喉骨里挤出的。
拓跋燕回微微颔首。
清国公只觉脑中一阵轰鸣。
像风雪撞上了城墙。
像铁骑踩碎了长夜。
他靠回椅背。
整个人像被抽干力量。
可那不是疲惫,而是一种深海里才有的震动——巨大、沉重、连灵魂都被撞得发麻。
他盯着火焰。
那火苗在微微跳。
越跳,他心底越发升起一种他从未体验过的感觉:
——恐怖的可能。
——荒诞的现实。
——天地翻转般的颠覆。
他从没想过,一个少年皇帝,可以凭一己之力扭转战场。
一个空城,竟能逼退大汗铁骑。
这是力量?
不是。
这是武技?
更不是。
这靠的是——气势。
是胆魄。
是那种站在城墙之上,让对手怀疑、迟疑、恐惧的无形之势。
那一瞬间,清国公忽然明白了。
拓跋努尔不怕伏兵。
他怕的是——
萧宁站在那里。
一个敢把命放在刀尖上的皇帝。
一个敢赌国运的少年。
一个敢在空城里直面三十万铁骑的人。
清国公再次闭上眼。
这一次,不是压惊。
而是在压某种正在胸中缓慢升起的情绪。
那情绪复杂到他自己都没有察觉:
震惊。
敬意。
惺惺相惜。
甚至……
一种迟暮老臣看到一位真正皇者时,难以言喻的心颤。
他从未认同萧宁。
可现在——
他无法不承认。
这个少年,做了一件整个天下都没有人敢做的事。
他低声呢喃,声音微抖:
“……这小子……疯得可怕。”
“但……也强得可怕。”
火焰跳起,映得他眼中那一丝震动终于化为清晰的亮光。
清国公缓缓睁开眼。
那眼神——
彻底变了。
像是一位老将,第一次真正把一个少年视作“能决定天下的人”。
他轻声道:
“原来……真正疯的人,不在大汗那边。”
“而是在大尧。”
“在那个叫萧宁的少年身上。”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把心中的震惊全数吞下。
当他再次开口时,声音已沉稳得像山。
“这一局——”
“是他赢了。”
“他,萧宁。”
——清国公的心,被震得彻底服了。
清国公沉沉地靠在椅背上。
火光在他面前跳着,映在他的眼底,却再也照不出先前的那种难以置信。
震惊已经过去了。
剩下的,是一种愈发清晰的认知。
一种来自老将骨髓深处的直觉。
“能逼退三十万大军的人。”
“绝非池中之物。”
他缓缓吐出一口浊气。
那口气长得像一整个时代的沉重都被他从胸腔里压出来。
震惊、讶异、难以置信……所有情绪在这一口气之后,都沉入了底。
他忽然想笑。
不是快意的笑,也不是讥讽的笑。
是一种带着深深感慨、带着某种荒诞后的认同而浮现的笑。
“一个人。”
“面对三十万……”
“背后是空城……”
“哈哈……哈哈哈……”
笑声不大,却从胸腔深处一阵一阵涌出来。
仿佛压了太久,仿佛憋了一夜。
拓跋燕回默默站在旁边,看着他。
那笑声渐渐低了下去。
清国公抬手揉了揉眉心。
“他是怎么敢的啊。”
他轻声喃喃。
“一个皇帝……”
“用命去对赌……”
“这世上,哪有这种皇帝……”
他越说,眼中越难掩复杂之色。
震惊过后,是彻骨的佩服。
“这小子……”
“真是太疯狂了。”
他的语气已不是怀疑。
不是责备。
而是一种老将才会承认的、对另一个男人的极高评价。
疯狂——不是贬义。
在真正的战场上,疯狂,是能改变胜负的那一寸极限。
“这小子啊……”
他再次低声叹息。
“若不是天命如此,他根本不该是你们大尧的皇帝。”
“他该是……天生在刀锋上行走的那种人。”
“狠得下心。”
“豁得出去命。”
“撑得住天塌。”
他说着,眼底的光逐渐坚定起来。
火光映着他年迈的脸庞,却像把他久违的年轻气势一寸寸激回来。
“也好。”
“也好啊。”
他缓缓点头,目光像刀锋般集中。
“既然大尧出了一个敢赌命的疯子。”
“那我们,便多了一个能赌天下的盟友。”
他的语气沉稳而决绝。
那种多年不曾出现的战意,从他的骨血里重新燃起来。
“这样的人……”
“若站在我们这边。”
“那我们要做的事情……便容易多了。”
他刚说到这里。
突然。
“国公——!”
门外传来急促的声音。
是清国公府的老仆,声音紧绷,几乎带着颤意。
“左右司大人带着好些朝臣——求见!”
整个屋子瞬间一静。
拓跋燕回目光微动。
清国公的眉头也轻轻一挑。
左右司。
大疆真正的实权中枢。
位阶仅在大汗和拓跋蛮阿之下。
一旦左右司动了——就说明整座大都出了足以震动朝纲的大事。
他抬眼看向门外。
眼中闪过一丝锋芒。
“来了……”
“果然来了。”
他低声道。
拓跋燕回立刻意识到问题所在。
她轻声问:“国公,他们是因为拓跋蛮阿之事?”
清国公点头。
“你都把消息散出去了,现在想来,应该就是这件事了!
他的声音缓缓压低。
“这种消息一旦传开,大都必乱。”
“左右司必然要寻可信之人商议对策,当然,也定还有着取而代之的想法。”
他冷笑一下。
“如今的朝臣中,谁可信?”
“谁能镇得住局面?”
拓跋燕回微微抬头。
“国公您。”
清国公没有谦虚。
他知道这句话是真的。
他在大都不问政务多年。
但他当年是五皇子麾下第一谋臣,是最懂得在风雨之中稳住朝纲的人。
当年五皇子握着半个朝廷。
如今的大汗拓跋努尔登基后,那些老臣全部被弃。
可被弃,不代表能力消失。
反而因为他们不站队、不参与权斗,不依附拓跋蛮阿或左右司——
他们成了“大都唯一可信的中立者”。
左右司找他,也是应当。
他轻轻叹息。
“看样子……”
“拓跋蛮阿叛国之事已经引得大都惊动。”
“左右司急着寻我,就是想让老夫给一条稳局之策。”
此时。
清国公忽然扭头看向拓跋燕回。
那一道目光,沉静,却极为清醒。
“燕回。”
“接下来,你先躲到屏风后。”
拓跋燕回轻轻一愣。
清国公声音不重,却带着一种压不住的威严:
“你现在不能让他们见到。”
“拓跋蛮阿的事,你牵扯太深。”
“一旦他们察觉你与此事有关——后续可就难做了。”
他顿了顿。
“那就拜托国公了。”
拓跋燕回咬了咬唇。
清国公目光深沉。
声音却出奇的柔和了一分。
“放心。”
“剩下的事——交给老夫。”
他转过头,看向门外。
声音重新变得沉稳而冷静。
“今日,就让那些大臣看看——”
“老夫虽已退居多年,却依旧是当年那个能定风向的人。”
他对拓跋燕回轻轻摆手。
“去。”
“到屏风后。”
“这一局,就交给老夫来吧。”
拓跋燕回深吸一口气。
最后看他一眼——
那眼中,是敬,是信,是托付。
然后,她轻轻转身,走向屏风后。
衣摆擦过地面,发出轻轻的声响。
就在她的身影完全隐入屏风后的一瞬。
门外传来更急的脚步声。
“国公大人——!”
“左右司求见——!”
清国公立在几案旁。
他说出一句——沉稳、冷静、威严、足以镇下所有风波的声音。
“请。”
屋外骤然安静。
风声也仿佛在那一瞬停住。
整个清国公府——
像是在一场暴风雨来临前,终于挺直了脊梁。
接下来的一切,就交给他了。
屋外风声低沉,像是被压在云层之下,不再呼号,却带着一种压抑到窒息的沉重。
清国公府的门,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踏得微微发颤。
风从院外灌进来,卷着未散尽的雪屑,一片一片飘进廊下,在地面打着旋儿,仿佛连它们都感应到了即将降临的巨变。
老仆被冲得几乎站不稳,只得连连往后退,让出道路。
紧接着——
三道身影大步跨入院中。
皆是官服未整、披风未解,显然是风尘仆仆赶来,连喘息都顾不上。
其中两人腰间挂着象征权柄的金玉佩,是大疆左右司真正的掌权者;
另一位则是大汗新近重用的几名朝臣之一,脸上带着急色,眼底却闪过精细压抑的算计光芒。
几人一踏入正厅,便似乎顾不上任何礼节。
“国公大人!”
“国公——!”
声音几乎同时响起,带着浓重的惊惶与急迫。
清国公缓缓起身,神色淡然,连衣襟都没整理,像是刚刚从自家小憩中被惊动一般。
他沉着目光,语调平缓得几乎让人安定:
“几位大人,为何如此急色?”
他扫了一眼众人那满脸的风尘,眉头微微一皱。
“出了何事,让几位大人一齐赶来我这清国公府?”
他的声线老迈,却沉稳,有一种天然的镇压力。
几位大臣对视一眼。
终于,左右司中的左司长深吸一口气,一步跨出,声音却仍因震动而微微发颤:
“国公……不妙了!”
“出大事了!”
他身后的右司长立即接口,急得几乎语无伦次:
“大汗不在大都!拓跋蛮阿……拓跋蛮阿他——”
清国公抬手,似是不解:
“蛮阿怎么了?”
这一声淡淡的问话,让几人心跳加速。
他们看得出来,清国公是真的不知道——当然,这也是他们愿意来此求助的原因。
终于,第三名官员忍不住跨前一步,咬牙道:
“国公,大汗嫡弟拓跋蛮阿——造反了!”
——轰。
这句话落地,全屋的空气仿佛都被震塌。
火炉里的火舌猛地跳高一寸,像是也被这惊天消息吓到了。
清国公怔住了。
一瞬间,他连呼吸似乎都忘了。
然后,他猛地站起身来,衣袖一震,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震动:
“什么?!拓跋蛮阿……造反?”
他额角的青筋微微突起,瞳孔紧缩,像是被人从背后重重敲了一棒。
“这……怎么可能!?”
他踉跄后退一步,扶住几案,一副被震得难以自持的样子。
“拓跋蛮阿与大汗的关系……天下皆知。”
“他们自幼一同长大,情同手足!”
“蛮阿又是大汗最信任的人……他……他怎么可能造反?!”
他的声音越说越颤,眼中满是难以置信与震怒。
——这一幕,让三名赶来的大臣心中微微一松。
清国公是真的震惊。
也就是说,他与此事无关。
正因如此,他才是他们最能依靠的那根柱子。
左司长叹气,一拍大腿:
“国公,我们也不敢信啊!”
“可消息已坐实!”
右司长补道:
“拓跋蛮阿半夜离宫,现在已经逃出大都!”
第三名大臣眉心紧皱,满脸焦急:
“现在大汗不在,大都群龙无首!”
“蛮阿叛逃,大汗的嫡支震动——”
“朝中已经乱了!”
“诸军不知听谁!”
“各部不知归谁!”
“再这样下去,整座大都都要乱套了!”
他几乎是吼出来的。
说到最后,他呼吸都有些发紧。
——然而三人之中,表情却并不完全一致。
左司长的焦虑中带着深深的阴霾,他眼底闪着一丝极深的暗色。
右司长的愤怒之下,则藏着一点隐秘的急切——那种“若能借此上位”的渴望被他压得极深。
第三名大臣的惶恐最真,可眼底也隐隐透出一种“机会来了”的躁动。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最新章节,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最新章节,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圣墟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