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林有成最新发表的这部《假如爱有天意》感动了无数读者,但是在文学评论界却是并不是一片赞赏,甚至还有一些争议与批判的声音出现。
即便这部《假如爱有天意》的是林有成这位文学大佬所写,文学评论界依旧也会有评论家直言不讳地表示对林有成最新的这部表示失望。
《文学评论》期刊上就有评论家张会直言林有成的这部《假如爱有天意》为煽情过度使用巧合,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性,完全没有之前《朗读者》和《赎罪》的内涵深度,评论文章中还直接写道:“故事很浪漫,上一代不顾身份之别,世俗之见想要在一起,没有走到一起,最后下一代因为缘分,修成正果的故事,但是剧情薄弱,战争中的死亡并不罕见,一如《赎罪》的罗阳和林雨都死在了战场上,这都让人惋惜,但是《假如爱有天意》里面的周河在战场上为了找回丢失的吊坠,然后一枚炸弹毫无新意地从天而降,就这样吊坠找到了,眼睛炸飞了,林有成为事后的大结局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理由,煽情过度,反而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性……”
除了《文学评论》杂志上张会对这部的批评,另外也有别的评论家表示对林有成这部《假如爱有天意》的失望。
“这个故事是林有成作品的倒退,完全没有上一部《朗读者》的更深层人性与战争思考,实在是可惜。”
很显然,一如当初在《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部出现的一些看法,就是会有人认为林有成最新发表的这部《假如爱有天意》远远比不上《朗读者》和《赎罪》这样的爱情,认为林有成是在倒退。
这些文学评论界批评的声音很多,当然也会有一些文学评论家称赞林有成这部里面打动人心之处,也会对这个故事的情节设计给出一定的肯定,认为这部即便没有没有跌宕起伏剧情,最后情绪流露却格外感人,整个故事就是两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剧情浪漫又充满遗憾。
这其实也是《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部一些编辑的看法,林有成的这部《假如爱有天意》本身就是讲的爱情与天意,既然是天意自然也就会命运的无常与捉弄,谁又能准确地捉摸命运,毕竟谁也无法知道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
正是因为在这个原因,像《选刊》上面就有评论家周瑾为林有成的这部《假如爱有天意》发声,在评论文章中写道:“林有成的这部《假如爱有天意》,故事就如名字一样,关于爱情的天意,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预料到的,但不管如何,爱情或许会历经波折,但它的美丽却永远不会消逝。它就像夜空中的繁星,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照亮我们的心灵。”
“故事的情节也许会有失真,但谁又敢说这不会是真实的命运,天意难测,爱情亦是如此。在最后的结尾处,周卫民听着林希讲述自己父母的故事,突然间泪流满面,一句话不说,默默地从脖颈下的衣服里拿出一个吊坠,这个吊坠正是当年林希的母亲宋红清月送给爱人周河的,一切真相大白,这样的情节设计看似薄弱失真,但谁也不知道这样的天意会不会真得出现。”
“也许等到静下来时才发现,在这浮躁、喧嚣的尘世间,原来当我们经历过那么多世俗的磨砺之后,内心深处那份单纯美好的情感始终没有改变。在某些内心感动、柔软、温润的时刻,它依然会被某种无形的力量轻声唤醒。林有成这部的名字是《假如爱有天意》,而不是《爱有天意》,一开始就有‘假如’二字,也许是一开始就想到了假如爱有天意,会不会有这样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况且失真又如何,毕竟这只是假如!”
很显然,周瑾的评论文章也得到不少读者的认同,林有成的这部名字中就有“假如”二字,而且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关于爱情,没有人性与赎罪那些复杂的内容,一如当初林有成之前的,而这也同样是这部的可贵之处,看似质朴无华的文字,简简单单两代人的映射,新的故事新的爱意与旧的眷恋不断交织,使得故事充满了美妙的戏剧性。
戏剧性,何尝又不是另外一种天意。
因为林有成这位文学大佬的影响力,可以说即便是林有成写得一篇散文或者诗歌都会引起非常大的关注,现在更不用说还是林有成擅长的爱情,自然就会引起非常大的讨论。
这样的讨论不单单是在文学评论界,在青年读者中间也会有非常大的讨论。
像是在燕京大学的未名湖畔这样的地方,自然也就会有热爱文学的青年学生们在激烈地交流碰撞着各种看法与观点。
有学生就有发表自己的看法,说道:“林有成这部以母亲的信为主线,通过视角的转换穿插,写了两代人青涩、纯真、甜蜜的爱情,干净得没有一丝杂物。看似两条线的故事,最后却奇迹般地通过一条吊坠联系在一起,周河和清月没有书写完的爱情故事,由他们各自的孩子卫民和林希来写完,真得特别感动,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林有成就是在告诉我们爱要大胆说出来,不要深藏心底,那样只会让两个人都难受,留有遗憾。”
“你说得没错,相爱就应该要勇敢在一起,不应该辜负这一份缘分。”
很显然,对于这样的看法,也是这些学生的心声。
还会有学生十分认真地说道:“因为门户之见,两个相爱的人被迫分开了,这成为了他们一生的遗憾。而爱有天意的是,他们的子女在不知道各自背景的情况下,因为相爱而走到了一起。这也在冥冥之中延续了他们上一代父母辈的爱,真是命中注定的天作之合。在林有成的这个故事里面,我找到了我心目中的那种纯粹爱情,是那种无需门当户对提前筛选的匹配,是那种无需刻意问好精心安排的情节,是那种无需繁文缛节符合世俗礼节下的仪式,只需要两颗跳动的想要相互接近、了解的心,是发自内心的关心、抑制不住的想念,心甘情愿的成全,这才是爱情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吗?”
这些都是青年读者们从林有成的这部《假如爱有天意》里面所看到的爱情,而这也本就应该是爱情最纯粹的样子。
可以说,不单单是在京城的大学院校里面的学生,即便是在遥远的疆域新城那边也会有人热爱文艺的年轻学生。
十八岁的段龙就有看林有成的这部《假如爱有天意》,他觉得林有成的写得很感人,和他之前看过的电影《情书》,《山楂树之恋》一样感人。
虽然才高二,但是段龙已经十八岁,早就已经想好了已经要读表演系,去年在学校举办文艺比赛的时候饰演小品,一位上沪戏剧学院导演系的老师托话剧团团长给他带话,说他有表演的天赋,可以去考艺术院校表演系,那个时候他就萌发了要读表演系的念头,今年他就打算去燕京考燕京戏剧学院。
“我觉得周河肯定不适合表演,不过是演一个瞎子而已,居然还会被看穿。”
旁边的同学没想到段龙会说出这样的话,笑着说道:“那要是你来演,肯定不会被看穿是假的吧。”
“那肯定。”
另外别的同学笑着说道:“里面就是这么写得,作者就是故意写让宋清月看出来。”
段龙点了点头,说道:“我知道,不过要是我来演,我还是能够演好一个会被看出来的瞎子。”
这话说出来,其他同学也只是笑了笑,然后继续谈论着林有成的这部《假如爱有天意》。
很显然,在没有后世太多狗血爱情故事的冲刷之下,在这1991年,《假如爱有天意》这样的故事还是相当感人的。这要是换了以后那些情节太过狗血的故事一直不停地出现,类似过多,自然也就会有了互相借鉴的狗血之感,但是现在还只是九十年代初,这样的情节更多的还是催人泪下。
不管是文学评论界,还是读者,这样的讨论都很多。
林有成自己其实并没有特别在意评论界那些评论家们对他这部的批评,也不会在意那些人的失望,毕竟他不是为某位评论家而写的故事,不同的评论家只不过是不同的读者而已,自然也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在这一点上,林有成其实很清楚,而且这也不是他发表的作品第一次受到批评与质疑。
林有成同样也很清楚,有人批评,自然也会有喜欢,就像现在他收到的这些陌生读者寄来的信件一样,这些读者都还是有用写信的方式从遥远的地方寄来他们对这部《假如爱有天意》的感受。
这封信件里面也许就藏着他们的故事。
对于这些读者的来信,林有成自然也都有看,虽然说没有回信,但也还是有保留。
谢舒华瞧着林有成收到这么多的读者寄来的信件,而且还有打算保留,忽地有些好奇地问道:“有成,读者的寄来信件你都有保留吗?”
林有成点了点头,他这边多得是房子,自然可以像童话大王郑渊杰那样将读者的信件买一个房子好好保管着。
不过,就在林有成点头的那一瞬间,忽地意识到谢舒华以前就一直喜欢他的作品,有可能也作为陌生女人给他寄来过信件,但是可能根本就找不到了,说道:“尽量保留,之前有很多信件留在德城那边了,就是不知道根生还会不会给留着。”
很显然,林有成下意识地就将这个甩给了留在德城春风巷的赵根生。
不过这也是实话,林有成并没有直接把当初寄到德城的信件都给丢掉,当然也不会再大老远带到京城,至于还会不会有保留,这也就是林有成并没有特别在意,毕竟有些信件多少都还是会弄丢不见。
谢舒华听见林有成这话,眼神闪烁不定,瞅了一眼林有成,她肯定是给林有成写过信,应该说早在林有成去燕京大学做文学讲座的那一次之前就有给林有成写过信,那信里面有她对故事的感动与喜爱,同样也有一些对她林有成的仰慕与喜爱。
谢舒华想着,又忍不住笑了,说道:“不知道我的信,你是不是还有保留。”
“等以后有机会回德城就知道了,不过就是不知道根生会不会还留着。”
林有成自然也不会把话给说死,万一他保留了其他读者的来信,就没有留着谢舒华的信件,那也挺尴尬的,反正锅还是甩给了德城的赵根生一家。
谢舒华自然也知道这么多年,信件可能早就不见了,也没觉得林有成真的会把每一位读者的信件都给保留,毕竟她可是知道林有成在德城可没有单独的房间放读者的信件。
“那我到时候可要看看你还会不会留着我的信件。”
林有成听见谢舒华这话,不禁笑了笑,他其实也在想当初给他写信有非常多的陌生读者,他这位芳心纵火犯收到了非常多的陌生女同志的来信,在那些陌生女人的来信里面,还会有非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也不记得谢舒华究竟在信里面给他写了什么,不禁问道:“你在信里给我写了什么?”
“不会是告白吧?”
谢舒华笑了,说道:“没准是批评呢,像那些文学评论家一样批评你。”
很显然,谢舒华也是知道林有成的这部《假如爱有天意》受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她这么说也是希望林有成不要在意。
林有成自然明白谢舒华这话的意思,他当然不会在意那些批评与质疑笑着回了一句,“要真是那样,那你的那封信我可能就真的不会保留了。”
即便这部《假如爱有天意》的是林有成这位文学大佬所写,文学评论界依旧也会有评论家直言不讳地表示对林有成最新的这部表示失望。
《文学评论》期刊上就有评论家张会直言林有成的这部《假如爱有天意》为煽情过度使用巧合,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性,完全没有之前《朗读者》和《赎罪》的内涵深度,评论文章中还直接写道:“故事很浪漫,上一代不顾身份之别,世俗之见想要在一起,没有走到一起,最后下一代因为缘分,修成正果的故事,但是剧情薄弱,战争中的死亡并不罕见,一如《赎罪》的罗阳和林雨都死在了战场上,这都让人惋惜,但是《假如爱有天意》里面的周河在战场上为了找回丢失的吊坠,然后一枚炸弹毫无新意地从天而降,就这样吊坠找到了,眼睛炸飞了,林有成为事后的大结局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理由,煽情过度,反而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性……”
除了《文学评论》杂志上张会对这部的批评,另外也有别的评论家表示对林有成这部《假如爱有天意》的失望。
“这个故事是林有成作品的倒退,完全没有上一部《朗读者》的更深层人性与战争思考,实在是可惜。”
很显然,一如当初在《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部出现的一些看法,就是会有人认为林有成最新发表的这部《假如爱有天意》远远比不上《朗读者》和《赎罪》这样的爱情,认为林有成是在倒退。
这些文学评论界批评的声音很多,当然也会有一些文学评论家称赞林有成这部里面打动人心之处,也会对这个故事的情节设计给出一定的肯定,认为这部即便没有没有跌宕起伏剧情,最后情绪流露却格外感人,整个故事就是两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剧情浪漫又充满遗憾。
这其实也是《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部一些编辑的看法,林有成的这部《假如爱有天意》本身就是讲的爱情与天意,既然是天意自然也就会命运的无常与捉弄,谁又能准确地捉摸命运,毕竟谁也无法知道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
正是因为在这个原因,像《选刊》上面就有评论家周瑾为林有成的这部《假如爱有天意》发声,在评论文章中写道:“林有成的这部《假如爱有天意》,故事就如名字一样,关于爱情的天意,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预料到的,但不管如何,爱情或许会历经波折,但它的美丽却永远不会消逝。它就像夜空中的繁星,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照亮我们的心灵。”
“故事的情节也许会有失真,但谁又敢说这不会是真实的命运,天意难测,爱情亦是如此。在最后的结尾处,周卫民听着林希讲述自己父母的故事,突然间泪流满面,一句话不说,默默地从脖颈下的衣服里拿出一个吊坠,这个吊坠正是当年林希的母亲宋红清月送给爱人周河的,一切真相大白,这样的情节设计看似薄弱失真,但谁也不知道这样的天意会不会真得出现。”
“也许等到静下来时才发现,在这浮躁、喧嚣的尘世间,原来当我们经历过那么多世俗的磨砺之后,内心深处那份单纯美好的情感始终没有改变。在某些内心感动、柔软、温润的时刻,它依然会被某种无形的力量轻声唤醒。林有成这部的名字是《假如爱有天意》,而不是《爱有天意》,一开始就有‘假如’二字,也许是一开始就想到了假如爱有天意,会不会有这样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况且失真又如何,毕竟这只是假如!”
很显然,周瑾的评论文章也得到不少读者的认同,林有成的这部名字中就有“假如”二字,而且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关于爱情,没有人性与赎罪那些复杂的内容,一如当初林有成之前的,而这也同样是这部的可贵之处,看似质朴无华的文字,简简单单两代人的映射,新的故事新的爱意与旧的眷恋不断交织,使得故事充满了美妙的戏剧性。
戏剧性,何尝又不是另外一种天意。
因为林有成这位文学大佬的影响力,可以说即便是林有成写得一篇散文或者诗歌都会引起非常大的关注,现在更不用说还是林有成擅长的爱情,自然就会引起非常大的讨论。
这样的讨论不单单是在文学评论界,在青年读者中间也会有非常大的讨论。
像是在燕京大学的未名湖畔这样的地方,自然也就会有热爱文学的青年学生们在激烈地交流碰撞着各种看法与观点。
有学生就有发表自己的看法,说道:“林有成这部以母亲的信为主线,通过视角的转换穿插,写了两代人青涩、纯真、甜蜜的爱情,干净得没有一丝杂物。看似两条线的故事,最后却奇迹般地通过一条吊坠联系在一起,周河和清月没有书写完的爱情故事,由他们各自的孩子卫民和林希来写完,真得特别感动,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林有成就是在告诉我们爱要大胆说出来,不要深藏心底,那样只会让两个人都难受,留有遗憾。”
“你说得没错,相爱就应该要勇敢在一起,不应该辜负这一份缘分。”
很显然,对于这样的看法,也是这些学生的心声。
还会有学生十分认真地说道:“因为门户之见,两个相爱的人被迫分开了,这成为了他们一生的遗憾。而爱有天意的是,他们的子女在不知道各自背景的情况下,因为相爱而走到了一起。这也在冥冥之中延续了他们上一代父母辈的爱,真是命中注定的天作之合。在林有成的这个故事里面,我找到了我心目中的那种纯粹爱情,是那种无需门当户对提前筛选的匹配,是那种无需刻意问好精心安排的情节,是那种无需繁文缛节符合世俗礼节下的仪式,只需要两颗跳动的想要相互接近、了解的心,是发自内心的关心、抑制不住的想念,心甘情愿的成全,这才是爱情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吗?”
这些都是青年读者们从林有成的这部《假如爱有天意》里面所看到的爱情,而这也本就应该是爱情最纯粹的样子。
可以说,不单单是在京城的大学院校里面的学生,即便是在遥远的疆域新城那边也会有人热爱文艺的年轻学生。
十八岁的段龙就有看林有成的这部《假如爱有天意》,他觉得林有成的写得很感人,和他之前看过的电影《情书》,《山楂树之恋》一样感人。
虽然才高二,但是段龙已经十八岁,早就已经想好了已经要读表演系,去年在学校举办文艺比赛的时候饰演小品,一位上沪戏剧学院导演系的老师托话剧团团长给他带话,说他有表演的天赋,可以去考艺术院校表演系,那个时候他就萌发了要读表演系的念头,今年他就打算去燕京考燕京戏剧学院。
“我觉得周河肯定不适合表演,不过是演一个瞎子而已,居然还会被看穿。”
旁边的同学没想到段龙会说出这样的话,笑着说道:“那要是你来演,肯定不会被看穿是假的吧。”
“那肯定。”
另外别的同学笑着说道:“里面就是这么写得,作者就是故意写让宋清月看出来。”
段龙点了点头,说道:“我知道,不过要是我来演,我还是能够演好一个会被看出来的瞎子。”
这话说出来,其他同学也只是笑了笑,然后继续谈论着林有成的这部《假如爱有天意》。
很显然,在没有后世太多狗血爱情故事的冲刷之下,在这1991年,《假如爱有天意》这样的故事还是相当感人的。这要是换了以后那些情节太过狗血的故事一直不停地出现,类似过多,自然也就会有了互相借鉴的狗血之感,但是现在还只是九十年代初,这样的情节更多的还是催人泪下。
不管是文学评论界,还是读者,这样的讨论都很多。
林有成自己其实并没有特别在意评论界那些评论家们对他这部的批评,也不会在意那些人的失望,毕竟他不是为某位评论家而写的故事,不同的评论家只不过是不同的读者而已,自然也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在这一点上,林有成其实很清楚,而且这也不是他发表的作品第一次受到批评与质疑。
林有成同样也很清楚,有人批评,自然也会有喜欢,就像现在他收到的这些陌生读者寄来的信件一样,这些读者都还是有用写信的方式从遥远的地方寄来他们对这部《假如爱有天意》的感受。
这封信件里面也许就藏着他们的故事。
对于这些读者的来信,林有成自然也都有看,虽然说没有回信,但也还是有保留。
谢舒华瞧着林有成收到这么多的读者寄来的信件,而且还有打算保留,忽地有些好奇地问道:“有成,读者的寄来信件你都有保留吗?”
林有成点了点头,他这边多得是房子,自然可以像童话大王郑渊杰那样将读者的信件买一个房子好好保管着。
不过,就在林有成点头的那一瞬间,忽地意识到谢舒华以前就一直喜欢他的作品,有可能也作为陌生女人给他寄来过信件,但是可能根本就找不到了,说道:“尽量保留,之前有很多信件留在德城那边了,就是不知道根生还会不会给留着。”
很显然,林有成下意识地就将这个甩给了留在德城春风巷的赵根生。
不过这也是实话,林有成并没有直接把当初寄到德城的信件都给丢掉,当然也不会再大老远带到京城,至于还会不会有保留,这也就是林有成并没有特别在意,毕竟有些信件多少都还是会弄丢不见。
谢舒华听见林有成这话,眼神闪烁不定,瞅了一眼林有成,她肯定是给林有成写过信,应该说早在林有成去燕京大学做文学讲座的那一次之前就有给林有成写过信,那信里面有她对故事的感动与喜爱,同样也有一些对她林有成的仰慕与喜爱。
谢舒华想着,又忍不住笑了,说道:“不知道我的信,你是不是还有保留。”
“等以后有机会回德城就知道了,不过就是不知道根生会不会还留着。”
林有成自然也不会把话给说死,万一他保留了其他读者的来信,就没有留着谢舒华的信件,那也挺尴尬的,反正锅还是甩给了德城的赵根生一家。
谢舒华自然也知道这么多年,信件可能早就不见了,也没觉得林有成真的会把每一位读者的信件都给保留,毕竟她可是知道林有成在德城可没有单独的房间放读者的信件。
“那我到时候可要看看你还会不会留着我的信件。”
林有成听见谢舒华这话,不禁笑了笑,他其实也在想当初给他写信有非常多的陌生读者,他这位芳心纵火犯收到了非常多的陌生女同志的来信,在那些陌生女人的来信里面,还会有非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也不记得谢舒华究竟在信里面给他写了什么,不禁问道:“你在信里给我写了什么?”
“不会是告白吧?”
谢舒华笑了,说道:“没准是批评呢,像那些文学评论家一样批评你。”
很显然,谢舒华也是知道林有成的这部《假如爱有天意》受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她这么说也是希望林有成不要在意。
林有成自然明白谢舒华这话的意思,他当然不会在意那些批评与质疑笑着回了一句,“要真是那样,那你的那封信我可能就真的不会保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