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兴华胡同。
四合院子里面的孩子或是出去玩了,或是在看电视上播放的动画片,各有各的世界。
深秋时节,京城的天气也渐渐变冷了,秋风裹着寒意袭来,似乎预示着年末的寒冬也即将到来。
作品研讨会结束之后,林有成也就开始写新的稿子。
在林有成写新稿子的时候,院子里面的寒风凛冽地刮着,如刀子一般发出瘆人的声音,冰冷刺骨,听得人心里打颤。
谢舒华看见林有成坐在电脑前似乎在写东西,十分认真,也没有打扰。
林有成这边的确是在写稿子,但是也不仅仅是,也可以说是一部适合拍成电影的小成本故事,当然在另一个时空原版也就是一部电影,不过林有成很清楚,原版的电影其实也是根据一些资料,又或者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来。
林有成写着稿子,自然也会给谢舒华看,也算是交流。
“《狩猎》?”
谢舒华有些意外林有成这部的名字,还以为是像《天狗》那样里面的护林员,关于真实狩猎的故事,不过认真看下去,她整个人都怔住了,说不出话来。
她完全没有想到林有成所写的《狩猎》居然会是这样的故事。
林有成看见谢舒华看稿子,也没有打扰,尤其是注意到谢舒华的眉头紧皱,似乎都有些不一样了,他很清楚《狩猎》这个故事究竟有多大的冲击力。
没错,就是冲击力。
林有成所写的这个故事,也就是另一个时空的电影《狩猎》,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是接到一个丹麦的精神病医生拜访了他并交给他一袋资料,嘱托他将当中的故事拍成电影,但那时导演将其束之高阁。直到十年以后,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重拾那位医生留下的文件,读完以后感到非常震惊,才将其拍成电影。
原版电影讲述了四十多岁离婚失业后的卢卡斯,为重振生活,找到了新工作和女友,也准备修复与青春期儿子马库斯的关系,然而,圣诞前夜,关于他的流言在小镇迅速扩散,引发恐慌,卢卡斯为挽回名誉反抗传闻的故事。
后面这部电影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让男主角麦斯·米科尔森拿到了戛纳影帝,并且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其实整个故事也就是讲述刚刚和妻子离婚的卢卡斯在一家托儿所工作,心地善良个性温和的他很快就受到了同事和孩子们的喜爱,其中,一个名叫卡拉的早熟女孩对卢卡斯尤为的亲近。面对女孩幼稚而单纯的示好,卢卡斯只能婉转的拒绝,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举动将他的生活推向了风口浪尖。卡拉报复性的谎言让男主角卢卡斯背负起了特别伤害女童的罪名,一时间,这个好好先生成为了整个小镇排挤和压迫的对象。好友的愤怒,前妻的不信任,爱犬的死亡和陌生人的恶意让卢卡斯几近崩溃,而当小小的卡拉吐露真相之后,恶意却并没有随着卢卡斯的重获清白而划下句点。
整个故事看似简单,但却一点都不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危险和敏感。
一如当初林有成在《朗读者》里面所写的一个少年和一个中年妇女的爱情,现在林有成所写的这部《狩猎》也是更加危险的作品。
林有成写这这个故事,自然也会要根据原版而进行本土化的改编,但实际上这个压抑的故事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是十分残酷。
谢舒华现在就是这样的感受,她真的感受到寒冷彻骨,明明是不温不火的叙事和冷静理智的文字却酝酿了近乎绝望的压抑、狂躁与寒冷,整个故事就像是燕京的冬天一样寒冷,不,应该说比冬天还要冷。
这种冷是在颤栗中毫不留情的在人性与社会道德划上深入骨头的一刀。
谢舒华看到一半,心情很是压抑,放下了手中的稿子,怔怔地抬起头望着林有成,说道:“有成,你这个故事——”
“太狠了!”
她看这篇稿子都感到了很难受,里面酝酿的一种冷而近乎绝望的氛围让整个故事的情节张力饱满,郁结到近乎暴戾的怨气都似乎充斥胸腔,她真的有感到发自内心的压抑。
她脑子里已经反复在想一个问题,占据道德的制高点猎杀他者,手上那么也就沾染了鲜血。
虽然谢舒华觉得故事太狠了,让她整个人都感受很不好,但是谢舒华喝了一杯茶水之后,又继续看了下去。
林有成听见谢舒华这话,他自然很清楚《狩猎》这个故事究竟有多冷酷。
虽然都说是三人成虎,但其实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三人成虎的故事,这里面最具杀伤力的还是孩子,明明是单纯的孩子在这个故事里面却游离于天使与恶魔之间的设置,让这个三人成虎的故事变得更加深刻和让人不寒而栗。
要知道孩子的话往往是纯真而无意的,但是这种无意的“孩子话”要是沾上社会道德禁区,并被误解,那纯真便可以变成剧毒的毒药。
现在《狩猎》就是这样一个剧毒的毒药,故事里面主人公就是一个不幸中毒的人,孩子自然可以不为自己的话负责,短浅的人生阅历让他们在社会的地位中一无所有,孩子算社会中的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成熟,保护自我的能力薄弱,所以一旦发生疑似伤害孩子的事,社会群体总是会毫无保留的站在孩子的这一端而群起攻之,但是当这种社会性的毫无保留被曲解和误用的时候,孩子就由天使变成了魔鬼,孩子尚未健全的人格和辨识力让社会常规、合理的解决途径在此无路可通,于是他们的话往往带来巨大的破坏性,
而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社会中的一席之地近乎可以是他们的全部,当这些被毁灭时,就意味着个人的社会性被抹掉,对于一个有理智成年人来说,这是一种变相的谋杀。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故事会被名为“狩猎”。
因为故事的男主角就是社会群体森林中那只被追猎的麋鹿,毫无防备,甚至心怀感激的袒露在黑暗森林之中,无数躲在暗中的猎人可以中伤他,而最后那惊人心魄的一枪,既可以视为恶意的中伤,也可视为善意的警告。无法忽略孩子作为导火索在事件中起的恶劣作用,但是最可恶的并不是孩子,而是那群虚伪的,带有偏见的,先入为主的,自封卫道士的傲慢成年人们,最后的一枪所有的幻想和美好愿景都打了个粉碎。
林有成很清楚这一点。
当然,这也是《狩猎》这个故事的精彩之处。
林有成之所以打算写这个故事,一来也是因为这个故事相当经典,二来其实也不单单是打算发表,也有想着改编写成剧本,卖给好莱坞。
虽然说国内对于《狩猎》这部拍成电影可能会很敏感,但是漂亮国好莱坞那边却不一样,尤其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本身就很精彩,除了对影视公司及导演很有吸引力,对于那些想要挑战演技,拿奖的男演员也绝对是不容错过的好剧本。
说来,原版《狩猎》电影的男主角也是和《活着》电影的男主角一样,都是拿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
其实林有成这边在作品研讨会之后,也有在想新的作品,在想到余桦的那部《活着》的悲剧故事之后,也想到《狩猎》这个悲剧。
在林有成看来,《狩猎》其实同样也是一个悲剧,又或者说是一部虐片,没有血浆暴力,而是虐心的虐,整个故事里面的人物遭遇都让人有一种心口被击中的猛烈震撼。
这个悲剧完全不同于《活着》。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这篇同样适合拍成电影,好莱坞的影视公司想要冲奖,自然不会拒绝这样的剧本。
虽然说原版的《狩猎》电影只是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但是这样的奖项本就需要公关以及背后的角力,现在林有成在这个时候给出《狩猎》这样的电影剧本,好莱坞的影视公司只要好好拍,未必拿不了奥斯卡奖项,而且可能还不止一项奖。
至于好莱坞的公司没有看上《狩猎》这个本子,林有成倒是没有想过,毕竟现在好莱坞想要找他合作的影视公司和制片人真的非常多,他并不认为会有人拒绝这个故事,尤其是这个故事还是他林有成所写的。
这个故事一点也不弱于前面的故事,尤其是这个本子拍摄起来的成本并不高,这毫无疑问会更加吸引那些影视公司。
小成本的冲奖本子可是相当难得,林有成觉得但凡有眼光的制片人都不可能会错过这样的一个本子。
甚至在林有成看来,如果漂亮国那边开的价格没有让他满意,他也不一定会卖掉,毕竟发表之后,版权自然也就在他手里,他又不急着拍成电影。
谢舒华望着林有成,心中依旧很受冲击,她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此刻复杂的感受,她只觉得看到最后,心中郁结已久的戾气被最后突然而来的枪声惊吓冻结成了冰块,一股彻骨的寒意弥漫全身。
谢舒华放下手中的稿子,直直地望着林有成,她不知道该说什么,内心很是复杂,她的手甚至都在微微发抖,身上的寒毛都竖起来了。
虽然说谢舒华也知道《狩猎》的故事题材并不鲜见,可以说是传统的好人蒙冤,但她还是被这个故事给冲击到了,《狩猎》的解决之道并不是道德感化之类的空谈。准确来说,看不见的道德在这个故事里充当了帮凶。人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真相是多数人压倒少数人,现在林有成的这部《狩猎》反其意而行,群众的眼睛也有可能是沾满牛粪狗屎。所谓真相是幼儿园大妈想象出来的恶心画面,是昔日朋友的不容分说,无关路人的拳脚相加。
“有成,你这个故事……”
谢舒华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明明是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在林有成笔下却是冲击力十足,虽然都说人生真的很残酷,善良的人会受欺负,但是这样的欺负未免也太沉重了。
故事里面的男主角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他就像一颗荒野中的树,孤独而又无法逃避任何来自天空的击打,因为他连感知仇恨和积怨的权利都已丧失。
谢舒华难以想象,林有成居然会写这样一个故事,而且还是以平静的文字讲述一个善良的男人如何被围剿的故事,她想找一个契机,以缓解在故事中感知的心理冲击,但是林有成这个故事里面的文字显然没有给这样的机会,从头到尾都在几近崩溃的生理边缘,冷,寒冷,轻蔑温怒甚至找不到发泄的出口,凛冽至此。
这就是现实,每个人都言之凿凿,休想摆脱这个被围剿被猎杀的局。人的情感认知天然地伴随着个人偏见,各自的利益和立场不动声色地渗透进去,当情绪战胜理智,没有什么所谓的真相和节制,人心中的杆子就是真理,没有人还理会那些迷失和歪曲。
这也就是很多情况下,真相是什么对围观者并不重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支点,让自己站在虚妄的道德制高点上,得意一时是一时,反正过几天他们就会遗忘,任由真相被新的猎奇淹没。
谢舒华真的脑子里一直在想林有成所写的这个故事,心情十分复杂。
林有成看谢舒华的神情,也就知道谢舒华是真的被这个故事冲击到了,不禁自己说道:“这个故事很危险。”
危险?
谢舒华愣了一下,旋即点了点头,的确如林有成所说,这个故事真的很危险,也说道:“不知道《人民文学》杂志社会不会收你这篇稿子。”
林有成听见谢舒华这话,不禁笑了,说道:“要是《人民文学》真的不收,不是还有别的杂志吗?”
四合院子里面的孩子或是出去玩了,或是在看电视上播放的动画片,各有各的世界。
深秋时节,京城的天气也渐渐变冷了,秋风裹着寒意袭来,似乎预示着年末的寒冬也即将到来。
作品研讨会结束之后,林有成也就开始写新的稿子。
在林有成写新稿子的时候,院子里面的寒风凛冽地刮着,如刀子一般发出瘆人的声音,冰冷刺骨,听得人心里打颤。
谢舒华看见林有成坐在电脑前似乎在写东西,十分认真,也没有打扰。
林有成这边的确是在写稿子,但是也不仅仅是,也可以说是一部适合拍成电影的小成本故事,当然在另一个时空原版也就是一部电影,不过林有成很清楚,原版的电影其实也是根据一些资料,又或者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来。
林有成写着稿子,自然也会给谢舒华看,也算是交流。
“《狩猎》?”
谢舒华有些意外林有成这部的名字,还以为是像《天狗》那样里面的护林员,关于真实狩猎的故事,不过认真看下去,她整个人都怔住了,说不出话来。
她完全没有想到林有成所写的《狩猎》居然会是这样的故事。
林有成看见谢舒华看稿子,也没有打扰,尤其是注意到谢舒华的眉头紧皱,似乎都有些不一样了,他很清楚《狩猎》这个故事究竟有多大的冲击力。
没错,就是冲击力。
林有成所写的这个故事,也就是另一个时空的电影《狩猎》,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是接到一个丹麦的精神病医生拜访了他并交给他一袋资料,嘱托他将当中的故事拍成电影,但那时导演将其束之高阁。直到十年以后,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重拾那位医生留下的文件,读完以后感到非常震惊,才将其拍成电影。
原版电影讲述了四十多岁离婚失业后的卢卡斯,为重振生活,找到了新工作和女友,也准备修复与青春期儿子马库斯的关系,然而,圣诞前夜,关于他的流言在小镇迅速扩散,引发恐慌,卢卡斯为挽回名誉反抗传闻的故事。
后面这部电影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让男主角麦斯·米科尔森拿到了戛纳影帝,并且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其实整个故事也就是讲述刚刚和妻子离婚的卢卡斯在一家托儿所工作,心地善良个性温和的他很快就受到了同事和孩子们的喜爱,其中,一个名叫卡拉的早熟女孩对卢卡斯尤为的亲近。面对女孩幼稚而单纯的示好,卢卡斯只能婉转的拒绝,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举动将他的生活推向了风口浪尖。卡拉报复性的谎言让男主角卢卡斯背负起了特别伤害女童的罪名,一时间,这个好好先生成为了整个小镇排挤和压迫的对象。好友的愤怒,前妻的不信任,爱犬的死亡和陌生人的恶意让卢卡斯几近崩溃,而当小小的卡拉吐露真相之后,恶意却并没有随着卢卡斯的重获清白而划下句点。
整个故事看似简单,但却一点都不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危险和敏感。
一如当初林有成在《朗读者》里面所写的一个少年和一个中年妇女的爱情,现在林有成所写的这部《狩猎》也是更加危险的作品。
林有成写这这个故事,自然也会要根据原版而进行本土化的改编,但实际上这个压抑的故事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是十分残酷。
谢舒华现在就是这样的感受,她真的感受到寒冷彻骨,明明是不温不火的叙事和冷静理智的文字却酝酿了近乎绝望的压抑、狂躁与寒冷,整个故事就像是燕京的冬天一样寒冷,不,应该说比冬天还要冷。
这种冷是在颤栗中毫不留情的在人性与社会道德划上深入骨头的一刀。
谢舒华看到一半,心情很是压抑,放下了手中的稿子,怔怔地抬起头望着林有成,说道:“有成,你这个故事——”
“太狠了!”
她看这篇稿子都感到了很难受,里面酝酿的一种冷而近乎绝望的氛围让整个故事的情节张力饱满,郁结到近乎暴戾的怨气都似乎充斥胸腔,她真的有感到发自内心的压抑。
她脑子里已经反复在想一个问题,占据道德的制高点猎杀他者,手上那么也就沾染了鲜血。
虽然谢舒华觉得故事太狠了,让她整个人都感受很不好,但是谢舒华喝了一杯茶水之后,又继续看了下去。
林有成听见谢舒华这话,他自然很清楚《狩猎》这个故事究竟有多冷酷。
虽然都说是三人成虎,但其实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三人成虎的故事,这里面最具杀伤力的还是孩子,明明是单纯的孩子在这个故事里面却游离于天使与恶魔之间的设置,让这个三人成虎的故事变得更加深刻和让人不寒而栗。
要知道孩子的话往往是纯真而无意的,但是这种无意的“孩子话”要是沾上社会道德禁区,并被误解,那纯真便可以变成剧毒的毒药。
现在《狩猎》就是这样一个剧毒的毒药,故事里面主人公就是一个不幸中毒的人,孩子自然可以不为自己的话负责,短浅的人生阅历让他们在社会的地位中一无所有,孩子算社会中的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成熟,保护自我的能力薄弱,所以一旦发生疑似伤害孩子的事,社会群体总是会毫无保留的站在孩子的这一端而群起攻之,但是当这种社会性的毫无保留被曲解和误用的时候,孩子就由天使变成了魔鬼,孩子尚未健全的人格和辨识力让社会常规、合理的解决途径在此无路可通,于是他们的话往往带来巨大的破坏性,
而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社会中的一席之地近乎可以是他们的全部,当这些被毁灭时,就意味着个人的社会性被抹掉,对于一个有理智成年人来说,这是一种变相的谋杀。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故事会被名为“狩猎”。
因为故事的男主角就是社会群体森林中那只被追猎的麋鹿,毫无防备,甚至心怀感激的袒露在黑暗森林之中,无数躲在暗中的猎人可以中伤他,而最后那惊人心魄的一枪,既可以视为恶意的中伤,也可视为善意的警告。无法忽略孩子作为导火索在事件中起的恶劣作用,但是最可恶的并不是孩子,而是那群虚伪的,带有偏见的,先入为主的,自封卫道士的傲慢成年人们,最后的一枪所有的幻想和美好愿景都打了个粉碎。
林有成很清楚这一点。
当然,这也是《狩猎》这个故事的精彩之处。
林有成之所以打算写这个故事,一来也是因为这个故事相当经典,二来其实也不单单是打算发表,也有想着改编写成剧本,卖给好莱坞。
虽然说国内对于《狩猎》这部拍成电影可能会很敏感,但是漂亮国好莱坞那边却不一样,尤其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本身就很精彩,除了对影视公司及导演很有吸引力,对于那些想要挑战演技,拿奖的男演员也绝对是不容错过的好剧本。
说来,原版《狩猎》电影的男主角也是和《活着》电影的男主角一样,都是拿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
其实林有成这边在作品研讨会之后,也有在想新的作品,在想到余桦的那部《活着》的悲剧故事之后,也想到《狩猎》这个悲剧。
在林有成看来,《狩猎》其实同样也是一个悲剧,又或者说是一部虐片,没有血浆暴力,而是虐心的虐,整个故事里面的人物遭遇都让人有一种心口被击中的猛烈震撼。
这个悲剧完全不同于《活着》。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这篇同样适合拍成电影,好莱坞的影视公司想要冲奖,自然不会拒绝这样的剧本。
虽然说原版的《狩猎》电影只是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但是这样的奖项本就需要公关以及背后的角力,现在林有成在这个时候给出《狩猎》这样的电影剧本,好莱坞的影视公司只要好好拍,未必拿不了奥斯卡奖项,而且可能还不止一项奖。
至于好莱坞的公司没有看上《狩猎》这个本子,林有成倒是没有想过,毕竟现在好莱坞想要找他合作的影视公司和制片人真的非常多,他并不认为会有人拒绝这个故事,尤其是这个故事还是他林有成所写的。
这个故事一点也不弱于前面的故事,尤其是这个本子拍摄起来的成本并不高,这毫无疑问会更加吸引那些影视公司。
小成本的冲奖本子可是相当难得,林有成觉得但凡有眼光的制片人都不可能会错过这样的一个本子。
甚至在林有成看来,如果漂亮国那边开的价格没有让他满意,他也不一定会卖掉,毕竟发表之后,版权自然也就在他手里,他又不急着拍成电影。
谢舒华望着林有成,心中依旧很受冲击,她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此刻复杂的感受,她只觉得看到最后,心中郁结已久的戾气被最后突然而来的枪声惊吓冻结成了冰块,一股彻骨的寒意弥漫全身。
谢舒华放下手中的稿子,直直地望着林有成,她不知道该说什么,内心很是复杂,她的手甚至都在微微发抖,身上的寒毛都竖起来了。
虽然说谢舒华也知道《狩猎》的故事题材并不鲜见,可以说是传统的好人蒙冤,但她还是被这个故事给冲击到了,《狩猎》的解决之道并不是道德感化之类的空谈。准确来说,看不见的道德在这个故事里充当了帮凶。人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真相是多数人压倒少数人,现在林有成的这部《狩猎》反其意而行,群众的眼睛也有可能是沾满牛粪狗屎。所谓真相是幼儿园大妈想象出来的恶心画面,是昔日朋友的不容分说,无关路人的拳脚相加。
“有成,你这个故事……”
谢舒华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明明是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在林有成笔下却是冲击力十足,虽然都说人生真的很残酷,善良的人会受欺负,但是这样的欺负未免也太沉重了。
故事里面的男主角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他就像一颗荒野中的树,孤独而又无法逃避任何来自天空的击打,因为他连感知仇恨和积怨的权利都已丧失。
谢舒华难以想象,林有成居然会写这样一个故事,而且还是以平静的文字讲述一个善良的男人如何被围剿的故事,她想找一个契机,以缓解在故事中感知的心理冲击,但是林有成这个故事里面的文字显然没有给这样的机会,从头到尾都在几近崩溃的生理边缘,冷,寒冷,轻蔑温怒甚至找不到发泄的出口,凛冽至此。
这就是现实,每个人都言之凿凿,休想摆脱这个被围剿被猎杀的局。人的情感认知天然地伴随着个人偏见,各自的利益和立场不动声色地渗透进去,当情绪战胜理智,没有什么所谓的真相和节制,人心中的杆子就是真理,没有人还理会那些迷失和歪曲。
这也就是很多情况下,真相是什么对围观者并不重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支点,让自己站在虚妄的道德制高点上,得意一时是一时,反正过几天他们就会遗忘,任由真相被新的猎奇淹没。
谢舒华真的脑子里一直在想林有成所写的这个故事,心情十分复杂。
林有成看谢舒华的神情,也就知道谢舒华是真的被这个故事冲击到了,不禁自己说道:“这个故事很危险。”
危险?
谢舒华愣了一下,旋即点了点头,的确如林有成所说,这个故事真的很危险,也说道:“不知道《人民文学》杂志社会不会收你这篇稿子。”
林有成听见谢舒华这话,不禁笑了,说道:“要是《人民文学》真的不收,不是还有别的杂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