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内。
崇祯坐在龙书案旁朝王承恩吩咐道:“给朕更衣!”
王承恩低声询问:“皇爷想换哪件衣服?”
“龙袍,朕上朝时的龙袍。”
“是。”
等崇祯换好龙袍时,太子朱慈炯已来到乾清宫外。
殿门打开,父子相见。
朱慈炯小步快走到崇祯身前,跪地叩首:“儿臣叩见父皇。”
崇祯轻轻颔首,指着龙榻说道:“去,把枕头下面的东西拿过来。”
朱慈炯起身来到龙榻旁边,掀起枕头后发现了一个本子。
上面写着账册两个字。
朱慈炯的眼泪瞬间流了下来:“父皇...”
崇祯缓缓说道:“这是内帑的账册,里面的钱不多,要省着花。”
朱慈炯翻到账册最后一页,看了一眼便愣住了。
他本以为崇祯说的钱少是只有几百万或者几十万两银子。
结果账册上的余额竟高达数千万两之巨。
这少吗?
这也太多了。
他不知道此时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只能流着眼泪磕头:“父皇......”
崇祯说道:“这些钱看似很多,实则并不多。仅藩王宗禄一项,每年就要支出几百万两银子,你要在节流的同时想办法开源。”
朱慈炯再次叩首:“儿臣遵旨。”
崇祯继续说道:“国库的存银不多,如果朕没记错的话国库只有不到千万两的存银。这些钱大都是平定江南期间,张容和王之心从江南那些土豪劣绅手里抄家来的。朕连续免了百姓三年赋税,已经花的差不多了。”
“大明的百姓太苦了,你登基之后尽量再免百姓一年的赋税。”
朱慈炯泪如雨下:“父皇圣明,儿臣遵旨。”
崇祯目光柔和,语气平静:“无妨,如果做不到,朕也不强求。”
朱慈炯使劲磕头:“儿臣一定做到。”
崇祯顿了顿,开口说道:“既然如此,那朕就把这个给你。”
说着。
他从龙书案的角落里拿起一个册子,递到王承恩手中。
王承恩转身递给了朱慈炯。
朱慈炯翻开册子,发现也是一个账本。
与内帑账本不同的是,这个册子上记录的都是整数,没有零头。
账册上面的数字更是触目惊心。
比国库的存银还要多。
给人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
朱慈炯有些疑惑地抬起头:“父皇,这账册......”
崇祯无奈说道:“这是王之心在开矿和江南平叛期间,借机贪污银两的记录。具体数额不详,但大致错不了。朕给过他机会,可是他没把握住。现在文官被打压的厉害,阉党势力如日中天。你缺钱的时候可以拿他开刀,既能平衡朝廷局势,又能赚取名声,还能获得银子。”
朱慈炯的泪水不受控制地往下流:“儿臣...儿臣谢父皇。”
崇祯冷着脸:“哭什么?天子没有悲喜,只有孤独。”
朱慈炯怔怔地抬起头,用心品味崇祯这句话。
过了许久,朱慈炯再次叩首说道:“多谢父皇教诲,儿臣记住了。”
“嗯,”崇祯轻轻点头:“朕还有最后一件事。”
朱慈炯低着头:“请父皇明示。”
崇祯顿了顿,看向王承恩并说道:“朕自登基以来,除阉党,肃朝堂,平流贼,复辽东,定江南收东番。能有这些成就,既有文武百官的功劳,也有司礼监的功劳。”
“而司礼监中,王承恩功劳最大。”
王承恩连忙下跪:“皇爷折煞奴婢了。”
崇祯转过头盯着朱慈炯的眼睛:“朕是一个多疑之人,这辈子信任的人不多,王承恩是其中一个。朕告诉过王承恩,准许他死后葬在朕的陵寝附近,希望你不让朕食言。”
此言一出,朱慈炯和王承恩都愣住了。
要知道王承恩只是一个太监。
许多宗室都没资格葬在皇陵附近,
而崇祯却给了他这份殊荣。
王承恩率先反应过来,他砰砰砰的磕头:“使不得啊皇爷,奴婢身份低贱,没资格出现在皇陵附近。”
崇祯并未理会王承恩的态度,而是继续盯着朱慈炯的眼睛。
朱慈炯犹豫了一下。
他不得不犹豫。
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太监葬在皇陵附近的先例。
他得考虑影响。
不过仅仅犹豫了一下,朱慈炯便应了下来:“儿臣遵旨。”
崇祯点点头,闭着眼睛说道:“该嘱咐的事朕已经嘱咐完了,你有事就问,没事就站在旁边等吧。”
听到崇祯说完这句话,朱慈炯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稳了稳心神后,朱慈炯跪在地上说道:“儿臣有两件事不明,还望父皇赐教。”
“讲。”
“儿臣想向父皇请教一下治国之道。”
“呵呵,”崇祯笑了下:“朕这里有两条治国之道,一条是天道,一条是人道,不知你想选哪条道?”
朱慈炯怔了怔:“儿臣不懂,请父皇明示。”
崇祯抬起头,看向大殿的顶部:“历史的车轮一直在向前滚动,天道是跟着历史的车轮一起向前;人道是为了稳定和维护统治,阻止车轮向前。历史的车轮可能会暂时放缓,但绝不会停下,任何挡在它前面的人都会被车轮碾碎。”
看着朱慈炯有些似懂非懂的样子,崇祯苦笑了一声。
他的话说的确实比较隐晦。
不是他故意为之,而是有些话没办法挑明了说。
时代一直在进步。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往往会做出阻碍时代进步的行为。
可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前进。
所以王朝必然会覆灭。
于是有了亡国之君。
很多时候是王朝的覆灭产生了末代君王,而不是末代君王导致的王朝覆灭。
深谙此理的崇祯继续说道:“治理国家没有想象中那般复杂,无非君治官,官治民而已,你只需用贤臣为首辅就能治理好国家。”
朱慈炯连忙问道:“请问父皇我大明朝有哪些贤臣?”
崇祯冷哼一声:“在朕眼里没有真正的贤臣,朕用人一向是贤时便用,不贤便黜,且贤与不贤全都由朕说了算。”
说到这崇祯顿了顿,然后从龙书案上拿起一张纸让王承恩交到朱慈炯手中并说道:“这些人都很不错,用与不用都取决于你。”
朱慈炯打开纸张仔细看去,发现上面写着十多个名字。
排在第一位的是山东巡抚张煌言。
第二个是山西巡抚阎应元。
第三个是辽东巡抚王夫之。
第四个是都察院右都御史黄宗羲。
第五个是福建巡抚顾炎武。
......
朱慈炯当上太子后开始接触朝政。
这些人有两个共同点:名声很好,且都处于当打之年。
年纪最大的黄宗羲时年五十一岁,年纪最小的张煌言只有四十一岁。
朱慈炯很快明白了崇祯的意图。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
等他登基之后必然要培养自己的势力。
天下文臣哪个不想入阁?
这些封疆大吏也不例外。
当这些手握大权之人进入内阁时,自然会拥护他,成为他的势力。
至于为何没有武将的名字,朱慈炯也很清楚。
在平辽东和平江南期间,他一直待在军中。
那些将领本就是他的人,不必多此一举。
朱慈炯连忙磕头:“儿臣谢父皇指教。”
崇祯轻轻点头,说出了天启皇帝曾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吾儿当为尧舜,圣天子垂拱而治。”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嗯,说说你的第二件事吧。”
朱慈炯低着头犹豫起来。
他不知道该不该在这个时候问那个问题。
就在他犹豫之时,外面忽然响起了吵闹的声音。
有人说道:“我有十万火急的事要面见陛下,快让我进去。”
值守的太监操着尖锐的嗓音阻拦道:“陛下已经休息,你不能进去。况且兵部的战报才有十万火急一说,你们工部哪有十万火急的事?”
殿内的王承恩见状迅速走出大殿,查看情况。
此时已是深夜。
借着灯笼的光芒,他发现要面圣的人是工部右侍郎方以智。
王承恩斥责道:“陛下正在休息,方侍郎为何深夜闯宫?”
方以智凑到王承恩身边压低声音:“是蒸汽机。”
王承恩一愣,同样低声询问:“蒸汽机做出来了?”
方以智点头:“是。”
“稍等。”
王承恩转身回到殿内,向崇祯汇报情况。
崇祯激动地站了起来:“让他进来。”
方以智走进大殿后沉声说道:“陛下,一个时辰前工部的匠人按照图纸做出了蒸汽机。此物已经连续运转了一个时辰尚未出现问题,臣特此前来汇报。”
“好,好,好!”崇祯高兴得连说三个好字。
蒸汽机终于问世了。
其实在半个月前他就去工部看过蒸汽机的原型机。
那是一个庞然大物。
这个东西短时间内或许还改变不了什么。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成熟。
小型化的蒸汽机可以装到轮船上提供动力。
届时海洋格局乃至世界格局都会发生巨变。
方以智汇报完情况后退了出去,大殿内又恢复了安静。
崇祯继续问朱慈炯:“现在可以说第二件事了。”
朱慈炯深吸一口气,张了几次嘴也没敢问出那个问题。
看着朱慈炯的样子,崇祯笑了。
他不再追问朱慈炯,而是坐在龙椅上闭着眼感受。
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在变慢,心跳在放缓,生命在流逝。
恍惚间,崇祯睡着了。
在梦中。
他见到了很多人。
有历经争国本,梃击案和红丸案,却只当了一个月皇帝的父皇朱常洛。
有说出那句吾弟当为尧舜的兄长朱由校。
有督师辽东的孙承宗,抗击建奴的袁可立。
有战死沙场的卢象升,满贵,曹文诏和曹变蛟。
有凭一己之力抗击流贼的孙传庭。
还有杀晚了的袁崇焕以及杀早了的魏忠贤。
看到袁崇焕时,崇祯恨不得再杀他一次。
要知道崇祯在登基之初并不是多疑善变,急功近利的性格。
相反。
他信任了不少人,尤其是袁崇焕。
当时他对袁崇焕的态度是钱管够,人随便挑。
结果从未踏足中原一步的八旗兵,在他登基之后的第二年就兵临京师城下。
血淋淋的现实和惨痛的教训不但让崇祯性格大变,还给大明朝的未来埋下了祸根。
人影闪烁间,崇祯的意识开始模糊。
就在他的意识即将沉睡时,被一声声陛下吵醒。
崇祯缓缓睁开眼,看向四周。
窗外的天已经亮了。
他的面前站着几个人。
离他最近的是王承恩。
左手边是太子朱慈炯和内阁首辅邱瑜。
右手边是周皇后和永王朱慈炤。
他们脸上带着泪水,表情很是悲伤。
崇祯盯着朱慈炯的眼睛,一言不发。
朱慈炯张开嘴想说话,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内阁首辅邱瑜在旁边提醒:“都这个时候了,殿下想问什么就赶快问吧...”
朱慈炯稳了稳情绪,跪在崇祯面前鼓足勇气低声说道:“父皇,儿臣听说我大哥他并未失踪...”
崇祯嘴角微微上扬:“没错,他确实没有失踪。”
朱慈炯的身体不受控制地晃了晃。
这既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他大哥没失踪。
坏消息是他大哥没失踪...
朱慈炯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低着头问:“请问父皇我大哥现在何处?”
崇祯看向周皇后,语气虚弱且缓慢:“一会问你娘,朕已经把知道地线索告诉了她。”
朱慈炯也看向周皇后,用眼神询问此事的真假。
得到周皇后眼神的肯定后,朱慈炯继续问道:“请父皇旨意,儿臣找到大哥后,该不该让出皇位?”
“哼,”崇祯冷哼一声。
如果朱慈炯真有让出皇位地想法,根本不用请旨,直接禅让就行。
这么做无非是想通过他的口谕,堵住悠悠众口。
崇祯目光从朱慈炯身上扫过。
朱慈炯连忙低下头,身体不由自主地开始颤抖。
崇祯目光并未停留,在众人身上一一扫过,仿佛能将每个人的内心都看穿。
他在朱慈炯脸上看到了野心和心计。
在周皇后脸上看到了担忧和伤悲。
在内阁首辅邱瑜身上看到了谨慎和勤奋。
在王承恩身上看到了忠实与诚恳。
他很满意。
在场的每个人都表现出了应有的品质。
尤其是朱慈炯。
有野心的人才能当帝王。
有心计的帝王才能与朝臣斗智斗勇。
崇祯目光收回,再次落到朱慈炯身上。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冷笑着回答了朱慈炯的问题:“呵,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说罢,崇祯闭上了双眼。
崇祯三十四年三月初十,大明皇帝崇祯于乾清宫驾崩。
崇祯坐在龙书案旁朝王承恩吩咐道:“给朕更衣!”
王承恩低声询问:“皇爷想换哪件衣服?”
“龙袍,朕上朝时的龙袍。”
“是。”
等崇祯换好龙袍时,太子朱慈炯已来到乾清宫外。
殿门打开,父子相见。
朱慈炯小步快走到崇祯身前,跪地叩首:“儿臣叩见父皇。”
崇祯轻轻颔首,指着龙榻说道:“去,把枕头下面的东西拿过来。”
朱慈炯起身来到龙榻旁边,掀起枕头后发现了一个本子。
上面写着账册两个字。
朱慈炯的眼泪瞬间流了下来:“父皇...”
崇祯缓缓说道:“这是内帑的账册,里面的钱不多,要省着花。”
朱慈炯翻到账册最后一页,看了一眼便愣住了。
他本以为崇祯说的钱少是只有几百万或者几十万两银子。
结果账册上的余额竟高达数千万两之巨。
这少吗?
这也太多了。
他不知道此时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只能流着眼泪磕头:“父皇......”
崇祯说道:“这些钱看似很多,实则并不多。仅藩王宗禄一项,每年就要支出几百万两银子,你要在节流的同时想办法开源。”
朱慈炯再次叩首:“儿臣遵旨。”
崇祯继续说道:“国库的存银不多,如果朕没记错的话国库只有不到千万两的存银。这些钱大都是平定江南期间,张容和王之心从江南那些土豪劣绅手里抄家来的。朕连续免了百姓三年赋税,已经花的差不多了。”
“大明的百姓太苦了,你登基之后尽量再免百姓一年的赋税。”
朱慈炯泪如雨下:“父皇圣明,儿臣遵旨。”
崇祯目光柔和,语气平静:“无妨,如果做不到,朕也不强求。”
朱慈炯使劲磕头:“儿臣一定做到。”
崇祯顿了顿,开口说道:“既然如此,那朕就把这个给你。”
说着。
他从龙书案的角落里拿起一个册子,递到王承恩手中。
王承恩转身递给了朱慈炯。
朱慈炯翻开册子,发现也是一个账本。
与内帑账本不同的是,这个册子上记录的都是整数,没有零头。
账册上面的数字更是触目惊心。
比国库的存银还要多。
给人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
朱慈炯有些疑惑地抬起头:“父皇,这账册......”
崇祯无奈说道:“这是王之心在开矿和江南平叛期间,借机贪污银两的记录。具体数额不详,但大致错不了。朕给过他机会,可是他没把握住。现在文官被打压的厉害,阉党势力如日中天。你缺钱的时候可以拿他开刀,既能平衡朝廷局势,又能赚取名声,还能获得银子。”
朱慈炯的泪水不受控制地往下流:“儿臣...儿臣谢父皇。”
崇祯冷着脸:“哭什么?天子没有悲喜,只有孤独。”
朱慈炯怔怔地抬起头,用心品味崇祯这句话。
过了许久,朱慈炯再次叩首说道:“多谢父皇教诲,儿臣记住了。”
“嗯,”崇祯轻轻点头:“朕还有最后一件事。”
朱慈炯低着头:“请父皇明示。”
崇祯顿了顿,看向王承恩并说道:“朕自登基以来,除阉党,肃朝堂,平流贼,复辽东,定江南收东番。能有这些成就,既有文武百官的功劳,也有司礼监的功劳。”
“而司礼监中,王承恩功劳最大。”
王承恩连忙下跪:“皇爷折煞奴婢了。”
崇祯转过头盯着朱慈炯的眼睛:“朕是一个多疑之人,这辈子信任的人不多,王承恩是其中一个。朕告诉过王承恩,准许他死后葬在朕的陵寝附近,希望你不让朕食言。”
此言一出,朱慈炯和王承恩都愣住了。
要知道王承恩只是一个太监。
许多宗室都没资格葬在皇陵附近,
而崇祯却给了他这份殊荣。
王承恩率先反应过来,他砰砰砰的磕头:“使不得啊皇爷,奴婢身份低贱,没资格出现在皇陵附近。”
崇祯并未理会王承恩的态度,而是继续盯着朱慈炯的眼睛。
朱慈炯犹豫了一下。
他不得不犹豫。
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太监葬在皇陵附近的先例。
他得考虑影响。
不过仅仅犹豫了一下,朱慈炯便应了下来:“儿臣遵旨。”
崇祯点点头,闭着眼睛说道:“该嘱咐的事朕已经嘱咐完了,你有事就问,没事就站在旁边等吧。”
听到崇祯说完这句话,朱慈炯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稳了稳心神后,朱慈炯跪在地上说道:“儿臣有两件事不明,还望父皇赐教。”
“讲。”
“儿臣想向父皇请教一下治国之道。”
“呵呵,”崇祯笑了下:“朕这里有两条治国之道,一条是天道,一条是人道,不知你想选哪条道?”
朱慈炯怔了怔:“儿臣不懂,请父皇明示。”
崇祯抬起头,看向大殿的顶部:“历史的车轮一直在向前滚动,天道是跟着历史的车轮一起向前;人道是为了稳定和维护统治,阻止车轮向前。历史的车轮可能会暂时放缓,但绝不会停下,任何挡在它前面的人都会被车轮碾碎。”
看着朱慈炯有些似懂非懂的样子,崇祯苦笑了一声。
他的话说的确实比较隐晦。
不是他故意为之,而是有些话没办法挑明了说。
时代一直在进步。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往往会做出阻碍时代进步的行为。
可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前进。
所以王朝必然会覆灭。
于是有了亡国之君。
很多时候是王朝的覆灭产生了末代君王,而不是末代君王导致的王朝覆灭。
深谙此理的崇祯继续说道:“治理国家没有想象中那般复杂,无非君治官,官治民而已,你只需用贤臣为首辅就能治理好国家。”
朱慈炯连忙问道:“请问父皇我大明朝有哪些贤臣?”
崇祯冷哼一声:“在朕眼里没有真正的贤臣,朕用人一向是贤时便用,不贤便黜,且贤与不贤全都由朕说了算。”
说到这崇祯顿了顿,然后从龙书案上拿起一张纸让王承恩交到朱慈炯手中并说道:“这些人都很不错,用与不用都取决于你。”
朱慈炯打开纸张仔细看去,发现上面写着十多个名字。
排在第一位的是山东巡抚张煌言。
第二个是山西巡抚阎应元。
第三个是辽东巡抚王夫之。
第四个是都察院右都御史黄宗羲。
第五个是福建巡抚顾炎武。
......
朱慈炯当上太子后开始接触朝政。
这些人有两个共同点:名声很好,且都处于当打之年。
年纪最大的黄宗羲时年五十一岁,年纪最小的张煌言只有四十一岁。
朱慈炯很快明白了崇祯的意图。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
等他登基之后必然要培养自己的势力。
天下文臣哪个不想入阁?
这些封疆大吏也不例外。
当这些手握大权之人进入内阁时,自然会拥护他,成为他的势力。
至于为何没有武将的名字,朱慈炯也很清楚。
在平辽东和平江南期间,他一直待在军中。
那些将领本就是他的人,不必多此一举。
朱慈炯连忙磕头:“儿臣谢父皇指教。”
崇祯轻轻点头,说出了天启皇帝曾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吾儿当为尧舜,圣天子垂拱而治。”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嗯,说说你的第二件事吧。”
朱慈炯低着头犹豫起来。
他不知道该不该在这个时候问那个问题。
就在他犹豫之时,外面忽然响起了吵闹的声音。
有人说道:“我有十万火急的事要面见陛下,快让我进去。”
值守的太监操着尖锐的嗓音阻拦道:“陛下已经休息,你不能进去。况且兵部的战报才有十万火急一说,你们工部哪有十万火急的事?”
殿内的王承恩见状迅速走出大殿,查看情况。
此时已是深夜。
借着灯笼的光芒,他发现要面圣的人是工部右侍郎方以智。
王承恩斥责道:“陛下正在休息,方侍郎为何深夜闯宫?”
方以智凑到王承恩身边压低声音:“是蒸汽机。”
王承恩一愣,同样低声询问:“蒸汽机做出来了?”
方以智点头:“是。”
“稍等。”
王承恩转身回到殿内,向崇祯汇报情况。
崇祯激动地站了起来:“让他进来。”
方以智走进大殿后沉声说道:“陛下,一个时辰前工部的匠人按照图纸做出了蒸汽机。此物已经连续运转了一个时辰尚未出现问题,臣特此前来汇报。”
“好,好,好!”崇祯高兴得连说三个好字。
蒸汽机终于问世了。
其实在半个月前他就去工部看过蒸汽机的原型机。
那是一个庞然大物。
这个东西短时间内或许还改变不了什么。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成熟。
小型化的蒸汽机可以装到轮船上提供动力。
届时海洋格局乃至世界格局都会发生巨变。
方以智汇报完情况后退了出去,大殿内又恢复了安静。
崇祯继续问朱慈炯:“现在可以说第二件事了。”
朱慈炯深吸一口气,张了几次嘴也没敢问出那个问题。
看着朱慈炯的样子,崇祯笑了。
他不再追问朱慈炯,而是坐在龙椅上闭着眼感受。
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在变慢,心跳在放缓,生命在流逝。
恍惚间,崇祯睡着了。
在梦中。
他见到了很多人。
有历经争国本,梃击案和红丸案,却只当了一个月皇帝的父皇朱常洛。
有说出那句吾弟当为尧舜的兄长朱由校。
有督师辽东的孙承宗,抗击建奴的袁可立。
有战死沙场的卢象升,满贵,曹文诏和曹变蛟。
有凭一己之力抗击流贼的孙传庭。
还有杀晚了的袁崇焕以及杀早了的魏忠贤。
看到袁崇焕时,崇祯恨不得再杀他一次。
要知道崇祯在登基之初并不是多疑善变,急功近利的性格。
相反。
他信任了不少人,尤其是袁崇焕。
当时他对袁崇焕的态度是钱管够,人随便挑。
结果从未踏足中原一步的八旗兵,在他登基之后的第二年就兵临京师城下。
血淋淋的现实和惨痛的教训不但让崇祯性格大变,还给大明朝的未来埋下了祸根。
人影闪烁间,崇祯的意识开始模糊。
就在他的意识即将沉睡时,被一声声陛下吵醒。
崇祯缓缓睁开眼,看向四周。
窗外的天已经亮了。
他的面前站着几个人。
离他最近的是王承恩。
左手边是太子朱慈炯和内阁首辅邱瑜。
右手边是周皇后和永王朱慈炤。
他们脸上带着泪水,表情很是悲伤。
崇祯盯着朱慈炯的眼睛,一言不发。
朱慈炯张开嘴想说话,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内阁首辅邱瑜在旁边提醒:“都这个时候了,殿下想问什么就赶快问吧...”
朱慈炯稳了稳情绪,跪在崇祯面前鼓足勇气低声说道:“父皇,儿臣听说我大哥他并未失踪...”
崇祯嘴角微微上扬:“没错,他确实没有失踪。”
朱慈炯的身体不受控制地晃了晃。
这既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他大哥没失踪。
坏消息是他大哥没失踪...
朱慈炯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低着头问:“请问父皇我大哥现在何处?”
崇祯看向周皇后,语气虚弱且缓慢:“一会问你娘,朕已经把知道地线索告诉了她。”
朱慈炯也看向周皇后,用眼神询问此事的真假。
得到周皇后眼神的肯定后,朱慈炯继续问道:“请父皇旨意,儿臣找到大哥后,该不该让出皇位?”
“哼,”崇祯冷哼一声。
如果朱慈炯真有让出皇位地想法,根本不用请旨,直接禅让就行。
这么做无非是想通过他的口谕,堵住悠悠众口。
崇祯目光从朱慈炯身上扫过。
朱慈炯连忙低下头,身体不由自主地开始颤抖。
崇祯目光并未停留,在众人身上一一扫过,仿佛能将每个人的内心都看穿。
他在朱慈炯脸上看到了野心和心计。
在周皇后脸上看到了担忧和伤悲。
在内阁首辅邱瑜身上看到了谨慎和勤奋。
在王承恩身上看到了忠实与诚恳。
他很满意。
在场的每个人都表现出了应有的品质。
尤其是朱慈炯。
有野心的人才能当帝王。
有心计的帝王才能与朝臣斗智斗勇。
崇祯目光收回,再次落到朱慈炯身上。
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冷笑着回答了朱慈炯的问题:“呵,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说罢,崇祯闭上了双眼。
崇祯三十四年三月初十,大明皇帝崇祯于乾清宫驾崩。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最新章节,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最新章节,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