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公公此言差矣,”范景文不慌不忙地反驳道:“范某的意思是国库亏空,恳请陛下让定王和永王晚些封藩,并无任何指责陛下之意。”

  “反倒是高公公一直说三道四,处处影射陛下!”

  范景文是正派科举出身,有四十年的官场经验!

  他只用了一句话,便将他和高时明的矛盾重新转移到崇祯身上。

  在场的都是官场老狐狸,对范景文的手段暗暗伸出大拇指点赞。

  高时明顿时有些慌了。

  他虽是司礼监掌印,心思头脑都很强,但根本不是范景文的对手。

  毕竟范景文吃过的盐比他走过的路还多。

  “我...我何时影射过陛下?范景文你休要污蔑!”高时明愤怒的指着范景文的鼻子,试图将矛盾转移到自己身上。

  “范某是否污蔑,陛下自有公道!”范景文平静应对。

  矛盾的重心再次转移到崇祯身上。

  崇祯虽然很无语,但也只能接受现实。

  对于高、范二人的矛盾,他既不能偏向高时明,也不能偏向范景文,只能在中间和稀泥。

  他轻咳一声:“你们一个掌管内阁,一个掌管司礼监,没必要伤了和气。”

  “臣没和高公公作对,只是就事论事,请陛下推迟封藩。”范景文说话的同时抬起了头。

  “臣附议。”

  “臣也附议。”

  朝堂上的复读机们纷纷表态。

  君臣之间的纠纷表面上是因为封藩,实际上是皇权在和文官集团作斗争。

  崇祯想借朱慈炯的手拿回一部分兵权。

  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当然不同意。

  朝廷需要文官治国,所以文官集团不会消失。

  文官强,则皇权弱。

  文官弱,皇权不一定强。

  崇祯需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看着满朝的文官,崇祯站了起来:“诸位,朕的儿子想结婚盖房子,何错之有?辽东是在打仗,但中原一片祥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可以结婚盖房子,朕的儿子就不行了?”

  范景文毫不让步:“可是陛下,今国库空虚无钱可用!定王和永王的婚事臣等可以凑钱举办,但兴建王府的费用实在难以筹措,请陛下恕罪。”

  “这事好办!”崇祯两手一摊:“只要废除他们的藩王之位,婚事也好王府也罢,就都不用国库出钱,诸位也不用操心了。”

  “定王和永王虽有罪,却不至于废藩,请陛下斟酌。”

  “那就拿钱让他们完婚就藩!”

  “陛下恕罪!国库亏空,无钱可拨!”

  “好啊,”之前受挫的高时明开始咆哮:“你们既不拿钱让两位藩王就藩,也不同意皇上废藩省钱,好事都让你们干了,坏事全都算到皇上身上,你们真是陛下的好臣子!”

  “这...”范景文开始皱眉。

  不同意废藩,就得拿钱给定王和永王办婚事,建王府。

  可是国库没钱。

  同意废藩,崇祯就能借此机会拿到部分兵权。

  权力像河道里的河水。

  一旦开了口子,权力就会决堤,一发而不可收拾。

  该怎么办呢?

  一向老练的范景文也犯了难。

  见范景文陷入为难之中,高时明立刻穷追猛打:“范阁老别这那的了,二选一,赶紧的吧。”

  “高公公,此事关系体大,需要商议后再定。”

  “明摆着的事有什么好商议的?”

  “无罪废藩,消息传出去恐怕会引起其他藩王或者勋贵不满。现在朝廷正在辽东用兵,后院决不能起火!”范景文阐明利害关系。

  “陛下,”范景文再次施礼,“臣以为此事应暂时搁置,稍后再议。”

  朝堂内无比安静。

  事情发展的这个份上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这些人不包括崇祯。

  他慢悠悠地开口道:“既不同意废藩,也拿不出钱来给定王和永王操办婚事,修建王府。你们到底想干什么?造朕的反吗?”

  “臣等无能,陛下恕罪!”范景文立刻下跪。

  在他的带领下,朝堂上跪倒一片。

  官员可以用下跪示弱做出让步。

  皇帝不行。

  只能选择妥协或者重新提出一个观点和大臣们商议。

  皇帝妥协意味着皇权式微。

  就像万历时期的争国本事件一样。

  万历想册立福王朱常洵为太子,而大臣们则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拥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争论到最后,万历选择妥协,立朱常洛为太子。

  其实万历可以不妥协。

  他只需废掉皇后王氏,册立朱常洵的母亲郑氏为皇后即可。

  这样就符合有嫡立嫡的规矩了。

  不过废皇后之事牵扯太广,万历最终没有选择这么做。

  万历的妥协让朝臣们意识到,规矩虽然是皇帝提出来的,但他们可以用规矩约束皇帝的权力。

  党争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崇祯不会重走万历的老路,

  所以他不会妥协,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诸位,”崇祯还是那般慢悠悠的语气:“朕打算让定王朱慈炯亲赴辽东传旨,正好可以迟缓封藩之事,如何?”

  大臣们纷纷用眼角余光看向范景文。

  范景文是内阁首辅,和皇帝正面交锋时,他必须起到带头作用。

  范景文想了想,“请问陛下,定王传旨之后何去何从?”

  “朕的意思是定王传旨后就待在辽东,户部什么时候有钱了,他什么时候回来封藩就藩!”

  范景文皱了下眉,感觉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到时候就算户部有了钱,崇祯也可以不让定王回来。

  时间久了,定王绝对能在辽东发展出自己的势力。

  想到这,范景文抬起头看向内阁其他成员。

  王家彦,邱瑜,谢三宾等人虽然也察觉出不对劲,但此时此刻没有合适的对策。

  “陛下,”范景文再次问道:“永王殿下呢?也离京去辽东吗?”

  “不!”崇祯摇头,“永王留在京师,和蒙古质子待在一起。他比定王年纪小,封藩之事要排在定王之后。”

  范景文再次低下头,用眼神和其他人沟通。

  崇祯的折中方案虽然有瑕疵,但总体来说符合各方的利益观点。

  对文官集团来说,只要没有废除定王的藩王之位,定王就拿不到兵权。

  其次让定王远赴辽东可以推迟封藩,缓解财政压力。

  对崇祯来说,只要定王去了前线,就有机会拿到兵权。

  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王永吉的官职是平辽总督加兵部尚书衔,给不给朱慈炯兵权由他说了算。

  崇祯相信王永吉会给朱慈炯一个机会。

  (明代跨区调动兵马钱粮需要兵部的手续,所以很多总督会加兵部尚书或者兵部侍郎衔,此举主要是为了方便跨区调动兵马,统筹钱粮等。)

  崇祯,内阁,满朝文武,在互相猜忌中达成了共识:定王朱慈炯去辽东颁发圣旨,随后留在辽东效力。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最新章节,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