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在那看到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中国是今天世界上几乎唯一一个咸鱼翻身的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这个世界上,也就中国才能咸鱼翻身。这些都基于统一的地理基础,文化基础和身份认同。}

  {所以,真不好说洋务运动是成功好还是失败好。虽然它的根底就已经注定它一定会失败。}

  {晚清历史学者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群人,因为他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很容易就高血压发作。}

  {去看看《南明史》吧,看不了一会儿就得站起来晃两圈平复一下心情才能再坐下看。}

  {晚清有的时候还能用历史局限性这种东西安慰自己,南明真的就是我上我也行,大概率你上你也行。}

  ……

  大明。

  “没完了是吧!”

  朱元璋臭着一脸,窝在椅子里嘟囔着:

  “你有能耐把南明放出来啊!咱倒要看看能有多你上你也行!”

  “还你上,上床你都费劲。哼!”

  马皇后给他倒了杯茶,岔开话题道:

  “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清朝被海外诸国遥控了?”

  朱元璋接过茶杯,看着茶汤,想了想道:

  “不好说……”

  “有可能是因为洋务运动失败技不如人,也有可能是下一个朝代借助海外势力推翻清朝。”

  “然后被洋鬼拿捏住了。”

  “这都不好说。”

  说罢。朱元璋抿了口茶汤。

  马皇后奇怪道:

  “你似乎一点也不生气?这可不像你啊?”

  朱元璋抬起头,斜睨着她,鼻子里轻哼一声道:

  “最后不还是拨乱反正了吗。”

  “结果已经知道了。”

  “心里也算有个底吧。”

  马皇后看着天幕里的话,又想到共同执政与人民万岁。

  下意识点头道:

  “也是,那真是一个从未闻见的天命啊。”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不会放弃让大清亿万斯年的。

  所以他可以付出一切能承受的极限代价。

  但这个代价里绝不包括让清朝覆灭。

  因为……

  “谁知爱新觉罗家的子孙还能活几个……”

  皇帝的喃喃细语之声,在经过殿内独特的构造后扩散在群臣耳边。

  群臣默默不语。

  前朝覆灭,皇家宗室可没好下场。

  不过……

  那也是你们爱新觉罗家的事儿了。

  ……

  【外交策略:同治七年(1868)在美国人蒲安臣的推动和率领下,清廷组建了第一支正规的外交使团,启程前往欧美。】

  ……

  {1868年也是日本启动明治维新的年份。}

  {明治天皇颁布诏书说,日本决定走“万机决于公论”之路,要打开国门“广求知识于世界”。}

  {为何大清没能先于日本改革走进工业化时代呢?}

  {这就是海外蕃邦在中华文化辐射下的后发优势体现了,况且清廷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防汉上了。}

  ……

  大唐。

  “倭国,终究会成为中原的心腹之患。”

  杜如晦的话让众人都深以为然。

  倭国,弹丸之地。

  想要达成英国那种体态,所需要的资源不是那一隅之地能满足的。

  而根据李鸿章的话,日本的改革已然成功。

  既然成功,那就势必要扩大资源收纳。

  问题来了,它身边谁资源最丰富呢?

  程咬金摸着胡子,突然道:

  “天幕说清朝海军是摆设……”

  “不会是没打过倭国吧?”

  众人心里咯噔一声。

  这不好说啊……

  虽然不喜清朝……但你这时候不能拉胯啊!

  ……

  【向欧美派遣外交使团,与“修约”有关】

  【1868年是清廷与英、法、俄、美四国定好的《天津条约》修订之期,范围包括通商、征税、居住、传教等诸多方面。】

  【为应付这次修约,清廷组织封疆大吏,做了两次外交政策大讨论。】

  【总理衙门给各省将军督抚下发文件征求意见。】

  【奕訢在文件里的大概意思就是,自道光二十年(1840)以来,传统羁縻之道在应付夷务方面越来越乏力。】

  【这次修约,如果洋人的要求实在太过分,“万不可行”,朝廷自然不会迁就,就算与洋人决裂也在所不惜,总理衙门也不会有别的意见。】

  ……

  清初皇帝眼前一亮。

  这是硬气起来了?

  敢拍板叫号了?

  ……

  【但决裂要有预备,目前的预备并不充分,所以只要还有可能,便“无妨暂事羁縻”,不如还是暂时与之订立条约,“以待异日之自强”,继续韬光隐晦等待国力变强。】

  ……

  大宋·真宗时期

  赵恒一脸严肃。

  “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到关键的问题。”

  随后脸一垮。

  “这不废话吗?”

  ……

  大明·天启时期

  朱由校扣了扣脑壳。

  简而言之就是,条约要修,但具体如何去修,总理衙门不想独断,希望有一个集体决定。

  毕竟,独断也就意味着要独自担责。

  “里子我要,面子我也要!”

  “真是甩的一手好锅。”

  ……

  【反馈回来的意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以皇族为代表。他们承认眼下打不过洋人,也理解“现在必应羁縻”这种策略,但既然朝廷与洋人“将来必应决裂”,也不妨利用“臣民义愤”将洋人曲线驱逐出境。】

  ……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都能猜到他们怎么想的。

  疆域广大,必有感慨悲歌之士。

  他们是想鼓动这些人以灭夷为志。

  然后就是焚烧洋人的教堂,抢劫洋人的货物,诛杀来华的洋商,凿沉洋人的舰船之类。

  如果洋人去来总理衙门控告,朝廷就用查办之词缓之,拿一定严厉查办之类的言辞来应付他们。

  然后再一天一天拖下去。

  “话术朕都想好了。”

  李治讽笑道:

  “就以地方督抚没办法管控住辖下每一个百姓为由,将所谓的处理拖到天荒地老。”

  长孙无忌笑了笑,捋须道:

  “这么做的前提是他们能压得住洋人的反扑。”

  “这些人可不在中原游戏的规矩里。”

  李治指了指天幕,笑道:

  “但他们可不这么认为。”

  ……

  【另一类以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等地方督抚为代表。】

  【他们主张,目前形势所迫,只能与洋人修约以维持和平关系,万全之策“则自强而已”,只有改革自强这一条路。】

  【总理衙门综合所有回奏得出的结论是:与洋人讲和,对洋人设防,二者不可偏废。现在还不是与洋人决裂的时候,得继续用条约对他们实施“羁縻”。】

  【为了利用好条约外交这一武器,知己之外还须知彼。】

  【于是,派遣一个正规的外交使团出使欧美。】

  ……

  炎汉·明帝时期

  “看来还是不相信汉人给出的策略呀,还是相信他们自己人给出的策略。”

  刘庄拄着手里的木杖,冷笑道:

  “根本没有想过要自强,只是一拖再拖。”

  “不过就清军在鸦片战争里所表现出的战力……”

  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还真不好说。

  ……

  【而总理衙门在文件中又说,西洋各国都已按照条约互相派驻了使节,只有我大清还没有。】

  【各国驻华使臣多次要求大清在外国派驻使节,本衙门的回复一直是:各国在华有传教通商之类的事情要办,所以需要派驻使节,大清在外国并无应办之事,所以无须派驻使节。】

  【但这样做的后果是,这十多年来,“彼于我之虚实无不洞悉,我于彼之情伪一概茫然”,这不符合兵家的知己知彼之道。】

  【而且,外国使臣在我大清任性胡为,我们在外国却没有使臣,就没办法向外国政府直接提出诘责,这也是个大问题。】

  【但派遣驻外使节也有两大难处。第一是远涉重洋,很少有人愿意去,去了之后要吃要喝要办公,费用也不小,而且分驻各国,花销更大,筹款也更加不容易。】

  【第二是语言文字不通,万事都要仰赖翻译,也没有办理外交事务的专业人才。】

  【而对外派遣使节这件事又非常紧要,“未可视为缓图”,不能一直拖着不解决。】

  【所以,“究应如何亦希公商酌定”,请众人一起来讨论,看看这个事情究竟该怎么办。】

  ……

  大宋·哲宗时期

  “话虽如此。”

  司马光细细体察总理衙门文件里的遣词造句,然后说道:

  “可以发现清廷的基本立场是主张对外派驻使节。但夷夏之防也深深地镌刻在大清朝野的脑子里。”

  “这种观念深深影响着朝堂政务的实际运作。”

  “所以为免成为众矢之的,奕訢只能小心翼翼避开独断,欲向各省督抚将军们寻求一个集体决策。”

  赵煦心中升起一丝疑虑,看向司马光。

  “公之所言……出乎朕之所料啊。”

  司马光则直白道:

  “君子豹变。”

  赵煦意味深长的看向司马光。

  这意思是奕訢不独断是不好的?

  可这是说奕訢吗?

  还是在说朕?

  而若是说朕……他可是士大夫啊……

  共治天下啊……

  ……

  【不过,总理衙门最终未能等待所有督抚将军提交反馈,便于1867年底做出决定:由美国人蒲安臣为领队,率一个正规使团前往欧美。】

  ……

  {不懂,为啥是美国人领头?}

  {这可能是因为蒲安臣已卸任美国驻华大使,返回美国的日期将近,时间上已经不容总理衙门继续拖延等待地方督抚们的回复。}

  {同时清廷内部又找不出合适的领队之人,必须仰仗蒲安臣的帮助。}

  {找不到合适领队?}

  {派使团出洋是第一次,谁也说不准是好是坏,所以谁也不表态,而这边时间到头了,总理衙门又不想背独断的锅,那就把锅递出去咯。}

  {事后曾国藩与李鸿章也是这么认为的,觉得此后对外使节应该源源不断,即便有很多人不合格,其中也肯定会有苏武、班超这样的人才,妥妥的事后表态。}

  ……

  大明·永乐时期

  朱瞻基抱着双臂,一脸复杂。

  “由洋人率领一支外交使团出使欧美,可谓鲜见的外交奇景。”

  朱棣瞥了一眼天幕里奇特的使团,轻哼一声道:

  “造成这一奇特任命的根源,就是清廷基于华夷秩序的另外一层考量了。”

  “《天津条约》规定了清廷与海外各国可以互派使节。”

  “但多年来只有海外诸国单方面对华遣使,清廷没有任何动静。”

  “这种毫无动静,正是为了维护华夷秩序。”

  朱瞻基皱了皱眉头,不解反问:

  “这跟华夷秩序有什么关联?”

  朱棣横了他一眼,没好气道:

  “清廷在礼仪上强调“天朝上国”的荣耀,行跪拜礼。”

  “而海外诸国在礼仪上强调握手鞠躬,这明显是要国与国之间保持平等,不承认上下姿态。”

  “而不向欧美各国派遣使节,就能回避礼仪冲突。”

  “回避了礼仪冲突,也就回避了诸国外交对华夷秩序的挑战。”

  朱瞻基这时明悟过来。

  “所以,这时是迫在眉睫了?”

  “一方面,为了应付修约,必须对外派遣使团。”

  “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华夷秩序下的天朝荣耀。”

  “于是,让外国人来作清廷使团的领导者,就成了二者兼顾的最好办法。”

  “这可真是……”

  朱瞻基不知怎么形容了。

  “面子大过天啊……”

  ……

  天幕上。

  在高楼大厦林立之间。

  一位金发碧眼的男人站在讲台上,一脸兴奋的高呼着。

  底下是一群同样样貌的男女。

  而男人的身后。

  是一群穿着清朝服饰的官员。

  他们嫌恶的看着周边一切。

  ……

  【使团的第一站是美国。】

  【蒲安臣本就是美国人,在旧金山,他充分发挥了演讲特长,对外界说:自己此番出使,意味着清朝已经走上了进步的道路,这个伟大民族向近代文明伸出双手的时机已经降临,这样的日子已经来到。】

  【在公开场合,他不止一次说过类似意思的话:“我希望中国的自治能够得到保持,我期望她的独立能够得到保证,我期望她能够得到平等的待遇,从而使她能够得到与所有国家同等的权利。”】

  【而使团在美国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蒲安臣条约》。】

  【条约中,美国保证不干涉清廷内政,另有涉及保护华侨、自由移民、宗教信仰自由等条款。】

  【尤为重要的是,美国政府在条约签订之后,即知会其他国家,表示美国将不承认任何干涉清廷内政的行为,且要求美国驻欧洲各国公使协助蒲安臣使团顺利完成此次出访。】

  ……

  大秦。

  嬴政被那些独特的建筑晃了一下心神。

  随即又收拢回神思,感叹道:

  “难怪……难怪这洋鬼能有这种心胸……”

  刘邦也强行按下眼中惊异。

  “是了……因为他们才是那个居高临下,想要施以教化的人……”

  ……

  大汉。

  “嬴政得亏没看到过……”

  刘邦揣着袖子,笑道:

  “不然咸阳宫就得变个样子了。”

  吕雉颇为无语。

  这人的关注点总是这么奇特。

  “但话又说回来……”

  刘邦欣赏着天幕里奇异景色,叹声道:

  “这算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最平等的条约了。”

  “可惜啊……”

  清廷认不认也很难讲。

  ……

  【1868年9月,使团抵达伦敦。】

  【恰在此时,国内发生了“扬州教案”。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调军舰开往南京威胁两江总督曾国藩。】

  【清廷交涉数月无果,遂令蒲安臣使团借访英之机,直接与英国政府交涉。】

  【依赖蒲对欧美外交规则的熟悉,交涉成功,武力冲突被化解。中英两国还订下协定:此后再发生同类事件,即按此次的办法处理,“不得擅调兵船向地方官争执”。】

  【英国外交部也发表官方声明,承认擅自调兵威胁中国地方官员的行为欠妥,重申尊重中国的主权和司法权,但保留使用武力“以便保护(英国民众)生命财产受到迫切的危害”的权利。】

  【该官方声明发表后不久,又发生英国驻中国台湾淡水领事吉必勋擅调兵船,向台湾地方官勒索白银的事件。】

  【清廷依据蒲安臣达成的协定照会英国政府。英国政府遂令吉必勋缴回所索银两,向淡水中方官员赔礼道歉,且将吉必勋革职,“以告诫领事人员不要采取肆无忌惮的暴力行动”】

  【这一次外交成功,对清廷来说,是一种非常新奇的政治体验。】

  ……

  大清·道光时期

  道光皇帝的眼睛瞪得溜圆!

  这种处理结果……

  还有这种办法?!

  自己是不是也要找个外国人当使臣啊?

  道光开始认真思考这个可能性。

  然后下一秒就打消了念头。

  ……

  【1869年1月,蒲安臣前往法国。可惜的是,他与拿破仑三世政府的商谈没有什么实质成果。九个月后,他放弃了在法国推行《蒲安臣条约》率团前往瑞典、丹麦和荷兰,然后在同年的11月抵达柏林。】

  【使团在普鲁士受到了非常正式的高规格接待。首相俾斯麦与蒲安臣的会谈结果是普鲁士出具了一份照会,承认“中国本宜存自主之权”,愿意与清廷和平相处、互相通商,以“助中国自主之权”。】

  【蒲安臣很兴奋,在给好友卫三畏的信中说,“美国、英国和普鲁士这三个中国的贸易大国一致”,都认同《蒲安臣条约》的精神与准则。】

  【1870年2月,使团抵达俄国首都圣彼得堡。】

  【俄国此时与清廷在西北和黑龙江流域的关系十分紧张。】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会见中故意与蒲安臣大谈无关痛痒的美俄关系,对中俄关系避而不谈,这令蒲安臣感觉交流十分艰难。】

  【2月18日,蒲安臣突然病倒,多方诊治均不见好转。】

  【1870年2月23日,美国人蒲安臣病逝于中国钦差使节任上。】

  ……

  {随行的中国官员志刚,记载了蒲病重后仍不放弃工作的情形:

  病势日加,犹日阅新闻纸,以俄国之事为忧。盖蒲使长于海面商政,而至俄国,则与中国毗连陆地将万数千里,而又各处情形办法非一,恐办法稍差,失颜于中国;措语未当,贻笑于俄人。乃日夜焦急,致病势有加无已。}

  {出使欧美之前,蒲安臣特意为中国制作了一面黄色的国旗:“蓝镶边,中绘龙一尺三长,宽二尺,与使者命驾之时以为前驱。”}

  {自此,龙旗成为晚清中国的一个象征。}

  {中国也首次以主权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社会中。}

  {蒲安臣以他的演说才能,将中国打扮成一个温和、开放的形象。}

  {每到一处,他都极力欢呼中国正准备冲破传统的藩篱,投入世界的怀抱,投入到近代文明中来。}

  {可惜的是,这一形象营销虽然在欧美取得了成功,却未能反哺中国。}

  {他演说中的那个正在走向开明的清廷,仍对近代文明抱持着极大的敌意。}

  {更可惜的是,这样的重要人士在历史教科书上都没有任何记载。}

  {蒲安臣,崇高的理想主义者。}

  我对一切理想主义者都抱有崇高敬意。

  在这一点上,本人不分国家。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最新章节,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