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刘荣的这一表态,曹淑的感官可谓非常复杂。
——天子刘荣,给自己的皇长子起名:刘玄。
在刘荣口中,这‘玄’字的解读,更是等同于向全天下人宣示:皇长子绝非皇储之选!
而皇位传承,又向来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准,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
孝惠皇帝立庶长子:前少帝刘恭,就是因为作为正妻的孝惠皇后张嫣无子,这才‘无嫡立长’。
太宗孝文皇帝立先孝景皇帝,也是类似的状况——原本是有嫡子的,但嫡子和正妻都‘暴毙’了;
已经出生的嫡子暴毙了,又因为正妻也暴毙,未来也不可能再有嫡子降生。
于是,当时的窦姬,如今的窦太皇太后得以被扶正,成了太宗皇帝的正宫皇后,作为庶长子的先帝刘启,也子凭母贵,成了嫡长子。
再到当今刘荣,也是一样的道理——先帝薄皇后无子,先帝只得遵循‘无嫡立长’的原则,与立庶长子刘荣。
而今日,刘荣仅仅只是给刚出生的皇长子起名,便基本宣示自己的皇储,绝不可能遵循‘无嫡立长’的原则。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既然‘无嫡立长’被否决,那就只剩下‘有嫡立嫡’这一种情况了。
至于立之以贤之类的?
还别说——如今汉室,还真有这么做的现实条件。
毕竟在原本的历史上,孝景帝废太子刘荣,与立皇十子刘彻,就是完全没得洗的‘立之以贤’。
但显而易见的是:在刘荣所身处的这个时间线,这一历史事件并没有发生。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自有汉以来,汉家的皇位传承,抛开后少帝继承哥哥的皇位、太宗皇帝继承侄子的皇位之外,其余四次传承当中,都是在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基本原则。
即便是后少帝、太宗皇帝这两个里外,也是在‘有嫡立嫡’不成立,‘无嫡立长’也同样无法成立之后,才不得不以旁支入继嫡宗,从而承袭大统。
说得再具象化一点。
——太祖高皇帝刘邦,再怎么不喜欢嫡长子刘盈、再怎么喜欢庶三子刘如意,终究也还是把皇位传给了嫡长子,使其成为了汉二世孝惠皇帝。
孝惠皇帝英年早逝,享年二十三岁,没有嫡长子,也依旧把皇位传给了年仅四岁的庶长子刘恭,而不是其他更年长、年壮的弟弟们。
前少帝被吕太后幽杀,后少帝即立,以及后少帝被乱刀砍死,太宗皇帝入继大统,这都是没办法的办法。
而在太宗皇帝之后,先孝景皇帝及当今刘荣,也依旧是在‘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一准则下,得以顺位继承。
为什么说,历史上的孝景帝立汉武大帝,这个时间线上却没这么做,就让汉家对‘立之以贤’的皇位传承方式,产生了更大的客观阻力呢?
答案是:大势。
或者说是历史趋势。
很多时候,涉及国家重大事务的事,往往就是这样。
第一个人这么做了,第二个人也这么做了,那第三个人,就只能、也必须这么做了。
——因为已经有了先例,而且是不止一次的先例,证明了这一举措的正确性。
除非这一先例曾经引发过重大错误或失败,否则,后人就很难破坏这看似不堪一击,实则根深蒂固的‘趋势’‘先例’的影响。
而今汉室,虽然享国才六十来年,抛开前后少帝不算,满共也才传承了五代天子,但即便是这短短六十年、五代天子,也都是要对半劈开,分为两部分的。
即:太宗皇帝之前,及太宗皇帝之后。
毕竟再怎么说,太宗皇帝自代地入继大统,旁支代嫡宗,俨然是汉家帝系偏移。
类似的事发生在后世朱明王朝,太宗皇帝说不定还会被某个不屑子孙,给改谥号庙号,改‘宗’为‘祖’,如汉成祖之类。
是的没错,说的就是倒霉的明太宗/明成祖朱棣。
既然嫡系偏移了,且太宗皇帝之前,汉家实在是太乱——又是孝惠皇帝及冠而崩,又是先后两位少帝夭折于皇位之上,甚至还有吕太后女身掌权长达十五年。
结合此间种种,太宗皇帝之前和之后,自然就要分开来算了。
——太宗皇帝之前,汉家百废待兴,内外混乱不堪!
而从太宗皇帝入继大统开始,汉家也算是步入正轨,一切规矩也都开始井然有序的立了起来。
那么,一切就都显而易见了。
汉家‘真正稳定下来’之后,第一次皇位传承,发生在太宗皇帝传位给先孝景皇帝,理论上是遵循‘有嫡立嫡’,实际上却是‘无嫡立长’,把尚存于世的庶长子包装成了嫡长子。
这便使得太宗皇帝传位孝景皇帝之后的第二次,也就是孝景皇帝传位这一次,变得极为关键。
——文景之治,不单是海内升平,百姓幸福安康的盛世,也是真正为汉家开历史先河、定祖宗制度的盛世。
在此背景下,太宗皇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孝景皇帝若像历史上,与立汉武大帝那般‘立之以贤’——文景二帝各有所取,那汉家的皇位传承,自然就会被默认为:怎么着都行。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你可以说你是在法效太宗皇帝,遵循祖宗制度。
立之以贤,你同样可以说你是在法效孝景皇帝,仍旧是在遵循祖宗制度。
毕竟文景之治,并非‘太宗之治’‘孝文之治’。
法效孝景帝,虽然没有法效太宗皇帝那么高伟正,但也绝对算不上错。
所以,在原本的历史上,文景之治之后的汉室,皇位传承便主打一个随意。
立嫡长子的有,立庶长子的有,立之以贤、废长立幼的有,甚至和后少帝、太宗皇帝那般,旁支代嫡的也有。
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历史上的孝景帝,用自身行动告诉了汉家的后世之君:学太宗皇帝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可以,学朕立之以贤也不是不行,怎么舒服怎么来,千万不要因为祖宗制度而束手束脚。
但在刘荣这个时间线,一切都不一样了。
——太宗皇帝看似有嫡立嫡,实则无嫡立长,好歹还把孝景皇帝包装、粉饰成了自己的嫡长子。
而孝景皇帝,则是实打实的无嫡立长!
直到驾崩,孝景皇帝也没有敕封刘荣的生母,当今栗太后为皇后!
栗太后至死没能成为先帝的正宫皇后,刘荣便也始终不曾成为先帝的嫡长子!
于是,历史的车轮,在不知不觉间稍稍偏移了一点,就让历史的整体走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的历史上,文景二帝父子在皇位传承上,可以说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但在刘荣所身处的这个时间线,父子二人却做出了一致的决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其中,太宗皇帝甚至更倾向于:哪怕是‘无嫡立长’,也要把庶长子尽可能打包成嫡长子。
孝景皇帝则表示:庶长子就庶长子,好歹也是长子,符合‘无嫡立长’就行。
于是,到了刘荣这一代,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刘荣无法再像历史上,文景之后的汉室后世之君那般,选择法效哪位先祖了。
文景二帝都是立嫡立长,这就等于说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成为了汉家——尤其是太宗皇帝入继大统之后,太宗皇帝这一脉的祖制!
尤其刘荣自己,也同样是这一套传承制度的受益者!
所以,除非有什么特别的必要——除非立嫡立长就要亡国灭种,否则,刘荣就不能,也没有必要破坏这套已经形成历史趋势,并逐渐成为‘祖制’的皇位传承制度。
反过来,若刘荣也在文、景二帝之后,第三次遵循嫡长子继承制,选择立嫡立长的皇位传承规则,那这套规则就将彻底成为汉家的铁律。
在这种问题上,绝对不会发生‘事不过三’的状况,而会是:一为例,二为同,三,则为制了。
所以,曹淑丝毫不担心刘荣会在‘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两个选择外,选择第三种‘立之以贤’的骚操作。
再加上刘荣明确表示自己不会‘无嫡立长’,就等于说是刘荣通过此举,向天下人,尤其是曹淑承诺:朕一定会有嫡长子!
朕的皇位,一定一定会传给嫡长子!
照理来说,能得刘荣如此表态,哪怕知道刘荣不是出于对自己的情谊,而是单纯的‘为宗庙社稷计’,曹淑也应该感到高兴。
毕竟刘荣这个表态,意味着曹淑除非不安分到涉嫌谋逆、插手朝政等大罪,就必然能成为皇太子的母亲、未来的汉太后;
无论是为了将来的儿子,还是为了将来,几乎必然会成为太后的自己,曹淑都应该感到高兴。
但不知为何,在看到刘荣不动声色间,给皇长子起了个‘玄’的名字,以表示不会与立皇长子后,曹淑心中莫名生出一股憋闷。
对才刚生育的族妹曹氏,曹淑有同情;
对刚出生的庶子刘玄,曹淑有怜惜。
但除此之外,曹淑还另外感觉到一股憋闷,让胸口莫名一阵不畅。
良久,曹淑才终于回过未来。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看着自己的庶子,几乎是在出生的第一时间,就被确认没有皇位传承资格;
看着自己的陪嫁滕妾,在生下皇长子的第一时间,就被刘荣的表态打破一切幻想。
饶是明知自己,以及自己将来的孩子,都不会遭遇、面临这样的处境,曹淑信重,也仍不免生出一种悲凉。
独属于后宫女人才能感知、才能共情的悲哀,和凄凉。
“子凭母贵~”
“子凭母贵……”
曹淑意味不明的两声轻叹,却只换来刘荣一个不为所动的淡笑。
——子凭母贵,母贵,则子贵。
诚然,也不乏有刘荣这种自己足够能干的,能顶着栗姬这种天崩开局的母亲,反促成母凭子贵。
但至少当时,栗姬也是地位仅次于皇后的栗夫人,是正儿八经选秀入宫的后宫姬嫔。
而不是像刚生下皇长子的曹良人这般,连选秀入宫的正当出身都没有。
皇后陪嫁滕妾出身,说好听点是滕妾,说难听点,就是皇后的丫鬟。
哪怕诞下了皇长子,也大概率达不到‘夫人’的高度。
后宫秩序,分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八级,层级分明。
选秀入宫者为良家女,入宫即为良人。
姬嫔侍女则为八子、七子,宫女得到临幸则为长使、少使。
曹良人之所以是‘良人’,而非更符合自身身份的八子、七子,除了其与皇后曹淑同族,且得曹淑提携之外,还要加上个‘怀上刘荣第一个子女’的额外功劳加成。
也果然不出曹淑所料——在赏赐椒房宫人后,天子刘荣也给出了自己,对曹良人诞下皇长子的赏赐。
——进曹良人为美人,别居一殿。
这让曹淑想起了先帝年间,即便生下先帝皇六子、如今的长沙王刘发,也依旧只能被进为良人,且无法别居一殿,仍要侍奉宣德殿的程夫人左右的唐姬,也就是如今的长沙王太后。
刘荣却没有给曹淑太多发散思维的时间。
该给的赏赐给到位了,又略带留恋的逗弄了一下啼哭不止的小丑娃,刘荣便适时离开了侧殿。
看出刘荣不着急离开椒房殿,曹淑犹豫片刻,便也跟了上去。
于正殿,夫妻二人分而落座,原本因皇长子出生,而充斥整座椒房殿的欢快风味,也在夫妻二人的两相无言中,稍稍有些沉寂了下来。
曹淑在想,刘玄这个庶长子,自己应该如何对待。
——连刘荣都如此明确的‘不待见’刘玄,作为皇后,曹淑又该如何?
太过亲近固然不合适。
但若是刻意疏远,又必定会显得曹淑刻薄寡恩,无以母仪天下。
而刘荣的思绪,则已经飞到了宫外。
这段时日,各家学派的纷争,已经到了愈演愈烈,即将逼得刘荣不得不插手调停的程度。
偏偏又赶上皇长子降世,各学派之间的纷争,很可能会从彼此斗争,转向争夺皇长子的教导权。
皇长子刘玄固然年幼——出生才个把时辰。
但事关学派未来,哪怕刘荣如此明确的表示‘皇长子不当立’,各学派也必然会斗出狗脑子。
哪怕皇长子‘不当立’,皇长子的出生,也意味着皇嫡长子问世不远。
而汉家的太子宫,早自先帝驾崩,当今刘荣即立的那一天开始,就进入了下一周期的争夺之中……
——天子刘荣,给自己的皇长子起名:刘玄。
在刘荣口中,这‘玄’字的解读,更是等同于向全天下人宣示:皇长子绝非皇储之选!
而皇位传承,又向来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准,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
孝惠皇帝立庶长子:前少帝刘恭,就是因为作为正妻的孝惠皇后张嫣无子,这才‘无嫡立长’。
太宗孝文皇帝立先孝景皇帝,也是类似的状况——原本是有嫡子的,但嫡子和正妻都‘暴毙’了;
已经出生的嫡子暴毙了,又因为正妻也暴毙,未来也不可能再有嫡子降生。
于是,当时的窦姬,如今的窦太皇太后得以被扶正,成了太宗皇帝的正宫皇后,作为庶长子的先帝刘启,也子凭母贵,成了嫡长子。
再到当今刘荣,也是一样的道理——先帝薄皇后无子,先帝只得遵循‘无嫡立长’的原则,与立庶长子刘荣。
而今日,刘荣仅仅只是给刚出生的皇长子起名,便基本宣示自己的皇储,绝不可能遵循‘无嫡立长’的原则。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既然‘无嫡立长’被否决,那就只剩下‘有嫡立嫡’这一种情况了。
至于立之以贤之类的?
还别说——如今汉室,还真有这么做的现实条件。
毕竟在原本的历史上,孝景帝废太子刘荣,与立皇十子刘彻,就是完全没得洗的‘立之以贤’。
但显而易见的是:在刘荣所身处的这个时间线,这一历史事件并没有发生。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自有汉以来,汉家的皇位传承,抛开后少帝继承哥哥的皇位、太宗皇帝继承侄子的皇位之外,其余四次传承当中,都是在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基本原则。
即便是后少帝、太宗皇帝这两个里外,也是在‘有嫡立嫡’不成立,‘无嫡立长’也同样无法成立之后,才不得不以旁支入继嫡宗,从而承袭大统。
说得再具象化一点。
——太祖高皇帝刘邦,再怎么不喜欢嫡长子刘盈、再怎么喜欢庶三子刘如意,终究也还是把皇位传给了嫡长子,使其成为了汉二世孝惠皇帝。
孝惠皇帝英年早逝,享年二十三岁,没有嫡长子,也依旧把皇位传给了年仅四岁的庶长子刘恭,而不是其他更年长、年壮的弟弟们。
前少帝被吕太后幽杀,后少帝即立,以及后少帝被乱刀砍死,太宗皇帝入继大统,这都是没办法的办法。
而在太宗皇帝之后,先孝景皇帝及当今刘荣,也依旧是在‘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一准则下,得以顺位继承。
为什么说,历史上的孝景帝立汉武大帝,这个时间线上却没这么做,就让汉家对‘立之以贤’的皇位传承方式,产生了更大的客观阻力呢?
答案是:大势。
或者说是历史趋势。
很多时候,涉及国家重大事务的事,往往就是这样。
第一个人这么做了,第二个人也这么做了,那第三个人,就只能、也必须这么做了。
——因为已经有了先例,而且是不止一次的先例,证明了这一举措的正确性。
除非这一先例曾经引发过重大错误或失败,否则,后人就很难破坏这看似不堪一击,实则根深蒂固的‘趋势’‘先例’的影响。
而今汉室,虽然享国才六十来年,抛开前后少帝不算,满共也才传承了五代天子,但即便是这短短六十年、五代天子,也都是要对半劈开,分为两部分的。
即:太宗皇帝之前,及太宗皇帝之后。
毕竟再怎么说,太宗皇帝自代地入继大统,旁支代嫡宗,俨然是汉家帝系偏移。
类似的事发生在后世朱明王朝,太宗皇帝说不定还会被某个不屑子孙,给改谥号庙号,改‘宗’为‘祖’,如汉成祖之类。
是的没错,说的就是倒霉的明太宗/明成祖朱棣。
既然嫡系偏移了,且太宗皇帝之前,汉家实在是太乱——又是孝惠皇帝及冠而崩,又是先后两位少帝夭折于皇位之上,甚至还有吕太后女身掌权长达十五年。
结合此间种种,太宗皇帝之前和之后,自然就要分开来算了。
——太宗皇帝之前,汉家百废待兴,内外混乱不堪!
而从太宗皇帝入继大统开始,汉家也算是步入正轨,一切规矩也都开始井然有序的立了起来。
那么,一切就都显而易见了。
汉家‘真正稳定下来’之后,第一次皇位传承,发生在太宗皇帝传位给先孝景皇帝,理论上是遵循‘有嫡立嫡’,实际上却是‘无嫡立长’,把尚存于世的庶长子包装成了嫡长子。
这便使得太宗皇帝传位孝景皇帝之后的第二次,也就是孝景皇帝传位这一次,变得极为关键。
——文景之治,不单是海内升平,百姓幸福安康的盛世,也是真正为汉家开历史先河、定祖宗制度的盛世。
在此背景下,太宗皇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孝景皇帝若像历史上,与立汉武大帝那般‘立之以贤’——文景二帝各有所取,那汉家的皇位传承,自然就会被默认为:怎么着都行。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你可以说你是在法效太宗皇帝,遵循祖宗制度。
立之以贤,你同样可以说你是在法效孝景皇帝,仍旧是在遵循祖宗制度。
毕竟文景之治,并非‘太宗之治’‘孝文之治’。
法效孝景帝,虽然没有法效太宗皇帝那么高伟正,但也绝对算不上错。
所以,在原本的历史上,文景之治之后的汉室,皇位传承便主打一个随意。
立嫡长子的有,立庶长子的有,立之以贤、废长立幼的有,甚至和后少帝、太宗皇帝那般,旁支代嫡的也有。
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历史上的孝景帝,用自身行动告诉了汉家的后世之君:学太宗皇帝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可以,学朕立之以贤也不是不行,怎么舒服怎么来,千万不要因为祖宗制度而束手束脚。
但在刘荣这个时间线,一切都不一样了。
——太宗皇帝看似有嫡立嫡,实则无嫡立长,好歹还把孝景皇帝包装、粉饰成了自己的嫡长子。
而孝景皇帝,则是实打实的无嫡立长!
直到驾崩,孝景皇帝也没有敕封刘荣的生母,当今栗太后为皇后!
栗太后至死没能成为先帝的正宫皇后,刘荣便也始终不曾成为先帝的嫡长子!
于是,历史的车轮,在不知不觉间稍稍偏移了一点,就让历史的整体走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的历史上,文景二帝父子在皇位传承上,可以说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但在刘荣所身处的这个时间线,父子二人却做出了一致的决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其中,太宗皇帝甚至更倾向于:哪怕是‘无嫡立长’,也要把庶长子尽可能打包成嫡长子。
孝景皇帝则表示:庶长子就庶长子,好歹也是长子,符合‘无嫡立长’就行。
于是,到了刘荣这一代,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刘荣无法再像历史上,文景之后的汉室后世之君那般,选择法效哪位先祖了。
文景二帝都是立嫡立长,这就等于说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成为了汉家——尤其是太宗皇帝入继大统之后,太宗皇帝这一脉的祖制!
尤其刘荣自己,也同样是这一套传承制度的受益者!
所以,除非有什么特别的必要——除非立嫡立长就要亡国灭种,否则,刘荣就不能,也没有必要破坏这套已经形成历史趋势,并逐渐成为‘祖制’的皇位传承制度。
反过来,若刘荣也在文、景二帝之后,第三次遵循嫡长子继承制,选择立嫡立长的皇位传承规则,那这套规则就将彻底成为汉家的铁律。
在这种问题上,绝对不会发生‘事不过三’的状况,而会是:一为例,二为同,三,则为制了。
所以,曹淑丝毫不担心刘荣会在‘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两个选择外,选择第三种‘立之以贤’的骚操作。
再加上刘荣明确表示自己不会‘无嫡立长’,就等于说是刘荣通过此举,向天下人,尤其是曹淑承诺:朕一定会有嫡长子!
朕的皇位,一定一定会传给嫡长子!
照理来说,能得刘荣如此表态,哪怕知道刘荣不是出于对自己的情谊,而是单纯的‘为宗庙社稷计’,曹淑也应该感到高兴。
毕竟刘荣这个表态,意味着曹淑除非不安分到涉嫌谋逆、插手朝政等大罪,就必然能成为皇太子的母亲、未来的汉太后;
无论是为了将来的儿子,还是为了将来,几乎必然会成为太后的自己,曹淑都应该感到高兴。
但不知为何,在看到刘荣不动声色间,给皇长子起了个‘玄’的名字,以表示不会与立皇长子后,曹淑心中莫名生出一股憋闷。
对才刚生育的族妹曹氏,曹淑有同情;
对刚出生的庶子刘玄,曹淑有怜惜。
但除此之外,曹淑还另外感觉到一股憋闷,让胸口莫名一阵不畅。
良久,曹淑才终于回过未来。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看着自己的庶子,几乎是在出生的第一时间,就被确认没有皇位传承资格;
看着自己的陪嫁滕妾,在生下皇长子的第一时间,就被刘荣的表态打破一切幻想。
饶是明知自己,以及自己将来的孩子,都不会遭遇、面临这样的处境,曹淑信重,也仍不免生出一种悲凉。
独属于后宫女人才能感知、才能共情的悲哀,和凄凉。
“子凭母贵~”
“子凭母贵……”
曹淑意味不明的两声轻叹,却只换来刘荣一个不为所动的淡笑。
——子凭母贵,母贵,则子贵。
诚然,也不乏有刘荣这种自己足够能干的,能顶着栗姬这种天崩开局的母亲,反促成母凭子贵。
但至少当时,栗姬也是地位仅次于皇后的栗夫人,是正儿八经选秀入宫的后宫姬嫔。
而不是像刚生下皇长子的曹良人这般,连选秀入宫的正当出身都没有。
皇后陪嫁滕妾出身,说好听点是滕妾,说难听点,就是皇后的丫鬟。
哪怕诞下了皇长子,也大概率达不到‘夫人’的高度。
后宫秩序,分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八级,层级分明。
选秀入宫者为良家女,入宫即为良人。
姬嫔侍女则为八子、七子,宫女得到临幸则为长使、少使。
曹良人之所以是‘良人’,而非更符合自身身份的八子、七子,除了其与皇后曹淑同族,且得曹淑提携之外,还要加上个‘怀上刘荣第一个子女’的额外功劳加成。
也果然不出曹淑所料——在赏赐椒房宫人后,天子刘荣也给出了自己,对曹良人诞下皇长子的赏赐。
——进曹良人为美人,别居一殿。
这让曹淑想起了先帝年间,即便生下先帝皇六子、如今的长沙王刘发,也依旧只能被进为良人,且无法别居一殿,仍要侍奉宣德殿的程夫人左右的唐姬,也就是如今的长沙王太后。
刘荣却没有给曹淑太多发散思维的时间。
该给的赏赐给到位了,又略带留恋的逗弄了一下啼哭不止的小丑娃,刘荣便适时离开了侧殿。
看出刘荣不着急离开椒房殿,曹淑犹豫片刻,便也跟了上去。
于正殿,夫妻二人分而落座,原本因皇长子出生,而充斥整座椒房殿的欢快风味,也在夫妻二人的两相无言中,稍稍有些沉寂了下来。
曹淑在想,刘玄这个庶长子,自己应该如何对待。
——连刘荣都如此明确的‘不待见’刘玄,作为皇后,曹淑又该如何?
太过亲近固然不合适。
但若是刻意疏远,又必定会显得曹淑刻薄寡恩,无以母仪天下。
而刘荣的思绪,则已经飞到了宫外。
这段时日,各家学派的纷争,已经到了愈演愈烈,即将逼得刘荣不得不插手调停的程度。
偏偏又赶上皇长子降世,各学派之间的纷争,很可能会从彼此斗争,转向争夺皇长子的教导权。
皇长子刘玄固然年幼——出生才个把时辰。
但事关学派未来,哪怕刘荣如此明确的表示‘皇长子不当立’,各学派也必然会斗出狗脑子。
哪怕皇长子‘不当立’,皇长子的出生,也意味着皇嫡长子问世不远。
而汉家的太子宫,早自先帝驾崩,当今刘荣即立的那一天开始,就进入了下一周期的争夺之中……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