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安·瓦尔特是《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这部的责编,他当然希望《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能够被收录进美国文库。
因为这不仅是林朝阳身为作者的荣耀,也是他身为编辑的光彩。
在他打来这个电话的一个星期之后,美国文库出版社面对着汹汹的舆论势头终究还是屈服了。
他们变更了最早的收录名单,最新的一版名单当中,《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赫然在列《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也由此成为了美国文库历史上唯一一部由外国作家所创作的收录作品。
对美国文库出版社的退让,美国文化界当中那群《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拥欢声鼓舞。
彩虹屁一拥而上,什么「伟大的选择」、「抛弃了国籍和种族的偏见」、「成就美国文库的传奇」—
各种文章把这事夸得天花乱坠,但美国文化界或者美国文库出版社因这事而产生的高潮还远远无法跟国内文化界相提并论。
早在几个月前《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入围「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评选时,就曾在国内引起过轰动。
这次《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入选美国文库,沪上《文汇报》第一时间转载了相关新闻,瞬间引爆了国内新闻界的舆论。
在国际文坛,美国文库的含金量暂时还无法与前辈法国七星文库相提并论,但谁让这个时候的美国仍旧是「自由灯塔」呢?
沾上「美国」两个字,连空气都是香甜的。
更何况能被美国文库收录其中的,无一不是能够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作品可以说,美国文库代表了美国文学界的最高认可。
从这个角度来看,《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被收录其中,其意义甚至超过了获得美国三大文学奖项。
毕竟,可不是所有美国三大文学奖项的获奖作品都被收录进了美国文库。
有关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被收录进美国文库的新闻,连续好几天登上各大媒体的版面,文化界一片赞誉之声。
要知道《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当年在国内出版时,可是曾因为尺度问题受到了许多保守人士的敌视。
这些年来虽说没耽误卖书,但被公开提及时,身上总是会被贴上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标签。
这次入选美国文库,让《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在大众层面的名声一下子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翻身,被很多吹捧者誉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好的长篇」。
这种夸奖有多少人认可不知道,但显然是违反广告法了。
事实上,不仅是内地媒体,《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被收录进美国文库的事,连在港台地区文化界都引起了热议。
而港台文化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关注的重点在「破例」二字上。
作品能让一国文库破例收录其中,还是美国这样的文化大国,这显然是值得夸耀的殊荣,此事无形之中又让林朝阳在整个华语文坛的地位和影响力上了一个台阶。
距离一年一度的高考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开年之后就在香江、美国两地跑的陶玉书最近难得放下了工作。
「‘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都被挂在走廊两边的墙壁上’这句子对吗?」
「这么简单的句子还分辨不出来,你自己读一读,连这点语感都没有吗?」
「高压输电的优点是什么?这不是送分题吗?」
眼看着快高考了,身为高三生的冬冬被题海战术包围了,并且身边还有个碟不休的老母亲。
「妈,你能不能安静一会儿?我自己会对答案,错了我自己改就行了。」冬冬不耐烦的说。
「送分题你都能错,你会改什么?」
母子俩拌嘴的时候,林朝阳正悠哉的喝着茶,冷不防陶玉书一个眼神瞟过来,他立马起身在书架上左摸右看。
嘴里还念念有词,「矣,明明就放在这边了,怎么不见了呢?」
到中午吃饭时,林朝阳低声对陶玉书说:「你也不要给孩子那么大的压力,多考少考点又有什么关系?」
「分多分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的心态和态度。
他的人生啊,太缺少磨炼了。
做什么都是不紧不慢、不争不抢的,一点紧迫感都没有。」
林朝阳非常理解陶玉书的心态,生在他们这样的家庭,冬冬的人生从出生就注定了是「简单模式」。
偏偏陶玉书又是个事事要强的人,母子俩的脾气正冲上了。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生存环境,他就生在这个时候,你不能指望他像你一样。」
夫妻俩聊着天,林朝阳就见晏晏头戴耳机,嘴里哼着来路不明的音调路过,
这丫头前两天刚参加完高考,正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
「你有时间还是管管这个吧,整天沉迷追星。」
林朝阳朝女儿的方向努了努嘴。
「你不舍得管她,就让我来当坏人是吧?」
陶玉书一下子戳穿了林朝阳的自的。
「她不怕我啊!」林朝阳狡辩道。
陶玉书也懒得跟他理论,问:「她最近又闹什么么蛾子了?」
「跟同学跑去人家朴树的录音室待了一整天,还要请人家吃饭,让我叫人给提溜回来了!」
闻言,陶玉书顿时感到头疼不已。
「真是没有一个省心的!」
「是啊,你不在家,我是又当爹又当妈。」
林朝阳猝不及防的表起功,让陶玉书忍不住冷哼了一声,「还不都是你惯的?」
说着话,她冲女儿的方向喊道:「林晏晏,你过来!」
林朝阳眼看着女儿的动作停顿了一下,但随即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似乎打算蒙混过关。
「林晏晏!」
陶玉书又叫了一声,见躲不过去,她终于艰难的转过身。
摘下耳机,露出甜甜的笑容,「妈妈,什么事呀?」
这个「呀」用的就很有灵性,林朝阳觉得女儿很有当作家的天赋。
「你前几天干什么去了?」
「没干什么呀。」
「没干什么?你是不是——
十多分钟后,经历了一番暴风骤雨的洗礼,晏晏丧眉搭眼的站在那里,林朝阳满脸慈祥的安慰她。
「你也不要怪你妈,她也是为了你好。」
晏晏抬眼,横眉冷对,「我不怪我妈。要不是某些人告状,我也不至于挨骂!」
「矣,你这丫头,不识好人心!」
林朝阳讨了个没趣,表情汕山。
7月8日一早,小六部口胡同一早就很热闹,林朝阳一家人齐上阵,护送着冬冬前往考场。
「没必要这么多人都去。」
冬冬看着聚在一起的十几口家里人,感觉压力很大,死活不想让大家去。
可他小骼膊拧不过大腿,陶玉成嘻嘻哈哈的说道:「没事,这也是咱家老传统了,你小姨、你哥他们都是这个待遇。」
「爸,你说清楚,哪个哥,我可没这个待遇。」一旁的陶希武幽幽说道。
赵丽掐了他一下,「你但凡争气一点,大家谁不支持你?」
在陶家,学历歧视是根深蒂固的。
「行了行了,别说这些废话了,赶紧走吧。」陶玉墨催促着大家出发。
冬冬不情不愿的在众人的护送下往考场赶去。
2000年,燕京第一次实行春季高考,2月份考试,3月份入学,只是报名情况却很不乐观。
参加春季招生的高校有13所,计划在燕京招生1755人,可整个燕京实际报名人数仅有1101人。
按理说春季高考让考生们多了一次高考机会,应该是件大好事,可却受到了如此遇冷,其中自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春季高考的确定与报名时间相距太近,考生们都奔着夏季高考做准备,忽然要提前考,谁也没有信心。
其次是响应此次春季高考的院校多为高职院校,只要不是成绩无可救药的考生,谁愿意奔看春李高考去?
因而春季高考并没有给燕京的夏季高考造成任何分流,林朝阳一家人抵达HD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的考点时,考场前早已人山人海。
「哎呦喂,怎么感觉比当年希文高考的时候人还多!」陶玉墨看着眼前的场面惊叹着说道。
林朝阳本想拍着儿子的肩膀鼓励他别紧张,可却看着这小子左顾右盼,不停的张望。
「他找什么呢?」林朝阳问女儿。
「找许佩瑶吧。」晏晏不确定的说。
林朝阳疑惑的问道:「他俩关系这么近?」
「是我哥单方面让人家来给他加油打气,人家可没答应他。」
她说着话朝周围看了看,「看样子人没来。」
林朝阳远远看着儿子失落的走进考场,看来这段单相思应该告一段落了。
上了大学,好姑娘不还有的是?
等冬冬进了考场,一家人各忙各的。
林朝阳坐上车来到电影局,今天是《拉贝日记》的审片会,这部投资上亿资金,筹备制作了近三年时间的电影在上个月终于制作完成。
经过《鸦片战争》的成功,谢靳金身已成,审片会的规格极高。
不仅有电影局局长亲临,还有文化部门的一位副手到场,从七十年代中日关系恢复以来,在官方层面提倡的一直都是「中日友好」。
因而官方在涉及到两国之间的敏感话题时,总会格外谨慎。
如果是一般的导演来拍《拉贝日记》这个题材,恐怕连过审都是个问题,但这个导演是谢靳,背后还有林朝阳的支持,难度低了很多。
审片开始,电影第一个镜头便是炮灰连天的南京城下,战斗惨烈无比,每一秒钟都有生命伴随看枪炮声飘然远去。
为了这开头五分钟的战场镜头,谢靳花大半年搭出了一个南京城头,又在3个月的拍摄里炸的七零八落。
电影中的日军胜利了,他们占领了南京,但巷战仍在持续,英勇的中国军人还在抵抗,南京城内零星响着枪声。
这时电影的主人公约翰·拉贝的声音以旁白的形式出现。
「1937年9月7日,我接到德国大使馆寄来的信函。日本的侵略部队从中国东北地区长驱直下,沪上沦陷,南京恐怕也无法幸免。
大使馆建立了由克鲁姆马赫尔、平克内勒和霍特组成的委员会,任务是保证在南京德国公民的安全,同时劝告德国公民尽快离开南京。
我也很想离开这里,但西门子洋行有太多的财产在南京,我没办法。
我们在这里有约30个职员和佣人,他们都在看着我,如果我留下来,他们就会忠实的站在他们岗位上直到最后一刻。
如果我走了—」”
饰演约翰·拉贝的是美籍犹太裔演员阿德里安·布罗迪,现在的他还不是后世那个拿遍国际大奖的影帝,只能混迹于好莱坞的各种中小成本电影中演男配。
《拉贝日记》筹备之初,谢靳的想法是想找个在好莱坞比较有号召力的明星来饰演约翰·拉贝。
但现实情况是他的这种想法根本走不通。
现如今日本是全世界第二大电影票仓,出演《拉贝日记》这样的作品意味着这个演员今后很有可能失去日本市场,但凡是成名的明星,都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
另外《拉贝日记》本身的投资有限,谢靳也不可能给演员开出太高的片酬。
选来选去,阿德里安·布罗迪进入了谢靳的视线。
这小子是个犹太佬,形象跟约翰·拉贝不太沾边,但演技很好。
演员塑造人物嘛,神似比形似更加重要。
而且阿德里安名气不大,又不在意日本市场,要的片酬也不高,于是就这样成了电影的男主角。
第一次出现在屏幕上的阿德里安身形依旧消瘦,在妆造上尽量贴合人物,看起来隐约有几分约翰·拉贝的模样。
后世德国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拍过一版《拉贝日记》,在当时还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呈现出的成片质量中规中矩,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效应。
后世版本的《拉贝日记》以约翰·拉贝为绝对主角,所有情节发展都是围绕看约翰·
拉贝展开,对战争和屠杀的残酷性展示的极为有限,处理的太过温情。
因为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是德国人,对于中国人的苦难没有感同身受的理解,他的这种处理倒是可以理解的。
与佛罗瑞·加仑伯格,谢靳在筹备《拉贝日记》之初就确立了电影的中心。
约翰·拉贝名义上是主角,但更大的作用是记录者。
他就像是一台穿梭时空的摄影机,谢靳希望通过以他的视角来展开南京大屠杀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谢靳也知道自己这么做有很大的风险,但他还是坚持这么做了。
因为与展现约翰·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比起来,他更看重以电影来反映出的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和日本人的残酷罪行。
其中,谢靳着重刻画了向井敏明和野田毅这两头日军少尉所施行的「百人斩」。
宽大的银幕上,屠刀挥舞,鲜血喷射,无辜百姓的头颅或惊恐、或狞的散落于泥地上,殷红的血液浸透了泥土。
仿佛血色的湖面,映衬着日军少尉狞笑的嘴脸,
「噢矣!野田,你慢了!」向并敏明发现自己的进度超越了野田毅,得意的冲他喊了一句。
野田毅不慌不忙,手起刀落,头颅滚落于地,脚踩于上,仿佛那不是人头,而是一块石头。
他一手将刀拄在地上,一手叉腰。
「这些支那猪的头可真够难砍的,我得换把刀了!」
音响中的对话传来,所有观影的人目欲裂,眼中充满了仇恨。
同时,在人群里又有几人对银幕上过于惨烈的画面产生了强烈的生理不适,有人实在忍不住,捂看嘴干呕看冲出了放映室。
这下子引起了连锁反应,连续几个人都跑出了放映室。
面对这种情况,放映只能暂时中断,众人来到室外透口气。
「这段剧情的画面是不是太血腥了一点?对于观众来说,不太好接受啊。」电影局局长刘建忠委婉的对谢靳说。
他是电影局局长,掌握着国产电影过审与否的生杀大权,但谢靳毕竟不是一般导演,
身上挂着全国政协常委等诸多头衔。
「画面肯定是大胆了一点,但这才能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的冷血残忍。事实上,电影画面所展现出来的,远不及真正的历史残酷。」
「还是应该顾忌一下上映的影响,这部电影毕竟要在全国大范围上映。」
两人的争论引来了众人的参与,大家各执己见,文化口领导还是偏向要修改或是删除几个镜头。
见谢靳有些独木难支,林朝阳开了口。
「几位领导,约翰·拉贝先生的义举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但如果仅仅是为了纪念他的义举,我想并不一定要用电影的形式。
谢导之所以要拍《拉贝日记》,纪念约翰·拉贝先生的义举只是目的之一,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反映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和遣责日本军国主义的禽兽行径。
刚才的那段戏从观影的角度来看,确实是非常血腥、暴力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必然会给观影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国人通过观影来铭记历史、铭记侵略者的暴行,不正是这部电影存在的根本意义吗?
如果我们在关键问题上浅尝辄止,那么拍这部电影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林朝阳的反问让在场几人都陷入了沉默,他不是官面上的人物,说话没有客气、婉转,直指问题核心。
在中国,电影审核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刑不可知,威便不可测,所以审核者掌握了无上的权力。
林朝阳不是非得搞特殊,问题是连《南京!南京!》那种屁股歪到海对面的电影都能上映,谢靳的《拉贝日记》凭什么要修改?
眼见林朝阳的一席话让气氛僵住,谢靳连忙以怀柔的语气又说了几句,缓解了气氛。
「你注意点态度,人家毕竟是掌握了审核大权。」回放映室的路上,谢靳劝林朝阳。
「是我让你拍的那么血腥暴力的?我是为了谁,你别不识好人心!」
回到放映室,放映继续。
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结束后,审片会迎来了激烈的讨论时刻。
讨论最激烈的是电影当中一些过于血腥、暴力的镜头是否需要删改,以及是否会引起国际舆论的压力,这个「国际舆论」的压力自然是指日本方面。
在官方人员们的重重压力之下,本来还劝林朝阳注意态度的谢靳也急躁了起来。
「怎么改?你们让我怎么改?电影都拍完了,再改没钱了!」
刘建忠劝道:「谢老,您看您这是做什么,大家也是出于职责所在才提的意见。」
「没不让你们提啊,你们提可以,可投资都花完了,我想改也没办法改。」
谢靳耍起了无赖,他资格老,身上又一堆头衔,在场的领导一时也拿他没什么办法,
只是脸色都不好看。
「老谢,你这是什么态度。」
林朝阳这会儿跟谢靳换了角色,当起了和事佬,把他拉到一边,低声问:「你不还说要注意态度吗?怎么还要起混了?」
「不要也不行啊,你看他们几个的样子,是能轻易放咱们过关的架势吗?」
谢靳人老成精,眼见没办法轻松过关,立马撕下了伪装。
林朝阳也不禁感叹一句姜还是老的辣!
可别看谢靳耍赖的时候底气十足,其实他也挠头。
「现在咋整啊!」
「实在不行」林朝阳用手在下巴处摆了个「八」,「摇人儿吧!」
因为这不仅是林朝阳身为作者的荣耀,也是他身为编辑的光彩。
在他打来这个电话的一个星期之后,美国文库出版社面对着汹汹的舆论势头终究还是屈服了。
他们变更了最早的收录名单,最新的一版名单当中,《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赫然在列《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也由此成为了美国文库历史上唯一一部由外国作家所创作的收录作品。
对美国文库出版社的退让,美国文化界当中那群《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拥欢声鼓舞。
彩虹屁一拥而上,什么「伟大的选择」、「抛弃了国籍和种族的偏见」、「成就美国文库的传奇」—
各种文章把这事夸得天花乱坠,但美国文化界或者美国文库出版社因这事而产生的高潮还远远无法跟国内文化界相提并论。
早在几个月前《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入围「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评选时,就曾在国内引起过轰动。
这次《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入选美国文库,沪上《文汇报》第一时间转载了相关新闻,瞬间引爆了国内新闻界的舆论。
在国际文坛,美国文库的含金量暂时还无法与前辈法国七星文库相提并论,但谁让这个时候的美国仍旧是「自由灯塔」呢?
沾上「美国」两个字,连空气都是香甜的。
更何况能被美国文库收录其中的,无一不是能够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作品可以说,美国文库代表了美国文学界的最高认可。
从这个角度来看,《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被收录其中,其意义甚至超过了获得美国三大文学奖项。
毕竟,可不是所有美国三大文学奖项的获奖作品都被收录进了美国文库。
有关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被收录进美国文库的新闻,连续好几天登上各大媒体的版面,文化界一片赞誉之声。
要知道《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当年在国内出版时,可是曾因为尺度问题受到了许多保守人士的敌视。
这些年来虽说没耽误卖书,但被公开提及时,身上总是会被贴上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标签。
这次入选美国文库,让《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在大众层面的名声一下子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翻身,被很多吹捧者誉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好的长篇」。
这种夸奖有多少人认可不知道,但显然是违反广告法了。
事实上,不仅是内地媒体,《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被收录进美国文库的事,连在港台地区文化界都引起了热议。
而港台文化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关注的重点在「破例」二字上。
作品能让一国文库破例收录其中,还是美国这样的文化大国,这显然是值得夸耀的殊荣,此事无形之中又让林朝阳在整个华语文坛的地位和影响力上了一个台阶。
距离一年一度的高考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开年之后就在香江、美国两地跑的陶玉书最近难得放下了工作。
「‘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都被挂在走廊两边的墙壁上’这句子对吗?」
「这么简单的句子还分辨不出来,你自己读一读,连这点语感都没有吗?」
「高压输电的优点是什么?这不是送分题吗?」
眼看着快高考了,身为高三生的冬冬被题海战术包围了,并且身边还有个碟不休的老母亲。
「妈,你能不能安静一会儿?我自己会对答案,错了我自己改就行了。」冬冬不耐烦的说。
「送分题你都能错,你会改什么?」
母子俩拌嘴的时候,林朝阳正悠哉的喝着茶,冷不防陶玉书一个眼神瞟过来,他立马起身在书架上左摸右看。
嘴里还念念有词,「矣,明明就放在这边了,怎么不见了呢?」
到中午吃饭时,林朝阳低声对陶玉书说:「你也不要给孩子那么大的压力,多考少考点又有什么关系?」
「分多分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的心态和态度。
他的人生啊,太缺少磨炼了。
做什么都是不紧不慢、不争不抢的,一点紧迫感都没有。」
林朝阳非常理解陶玉书的心态,生在他们这样的家庭,冬冬的人生从出生就注定了是「简单模式」。
偏偏陶玉书又是个事事要强的人,母子俩的脾气正冲上了。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生存环境,他就生在这个时候,你不能指望他像你一样。」
夫妻俩聊着天,林朝阳就见晏晏头戴耳机,嘴里哼着来路不明的音调路过,
这丫头前两天刚参加完高考,正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
「你有时间还是管管这个吧,整天沉迷追星。」
林朝阳朝女儿的方向努了努嘴。
「你不舍得管她,就让我来当坏人是吧?」
陶玉书一下子戳穿了林朝阳的自的。
「她不怕我啊!」林朝阳狡辩道。
陶玉书也懒得跟他理论,问:「她最近又闹什么么蛾子了?」
「跟同学跑去人家朴树的录音室待了一整天,还要请人家吃饭,让我叫人给提溜回来了!」
闻言,陶玉书顿时感到头疼不已。
「真是没有一个省心的!」
「是啊,你不在家,我是又当爹又当妈。」
林朝阳猝不及防的表起功,让陶玉书忍不住冷哼了一声,「还不都是你惯的?」
说着话,她冲女儿的方向喊道:「林晏晏,你过来!」
林朝阳眼看着女儿的动作停顿了一下,但随即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似乎打算蒙混过关。
「林晏晏!」
陶玉书又叫了一声,见躲不过去,她终于艰难的转过身。
摘下耳机,露出甜甜的笑容,「妈妈,什么事呀?」
这个「呀」用的就很有灵性,林朝阳觉得女儿很有当作家的天赋。
「你前几天干什么去了?」
「没干什么呀。」
「没干什么?你是不是——
十多分钟后,经历了一番暴风骤雨的洗礼,晏晏丧眉搭眼的站在那里,林朝阳满脸慈祥的安慰她。
「你也不要怪你妈,她也是为了你好。」
晏晏抬眼,横眉冷对,「我不怪我妈。要不是某些人告状,我也不至于挨骂!」
「矣,你这丫头,不识好人心!」
林朝阳讨了个没趣,表情汕山。
7月8日一早,小六部口胡同一早就很热闹,林朝阳一家人齐上阵,护送着冬冬前往考场。
「没必要这么多人都去。」
冬冬看着聚在一起的十几口家里人,感觉压力很大,死活不想让大家去。
可他小骼膊拧不过大腿,陶玉成嘻嘻哈哈的说道:「没事,这也是咱家老传统了,你小姨、你哥他们都是这个待遇。」
「爸,你说清楚,哪个哥,我可没这个待遇。」一旁的陶希武幽幽说道。
赵丽掐了他一下,「你但凡争气一点,大家谁不支持你?」
在陶家,学历歧视是根深蒂固的。
「行了行了,别说这些废话了,赶紧走吧。」陶玉墨催促着大家出发。
冬冬不情不愿的在众人的护送下往考场赶去。
2000年,燕京第一次实行春季高考,2月份考试,3月份入学,只是报名情况却很不乐观。
参加春季招生的高校有13所,计划在燕京招生1755人,可整个燕京实际报名人数仅有1101人。
按理说春季高考让考生们多了一次高考机会,应该是件大好事,可却受到了如此遇冷,其中自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春季高考的确定与报名时间相距太近,考生们都奔着夏季高考做准备,忽然要提前考,谁也没有信心。
其次是响应此次春季高考的院校多为高职院校,只要不是成绩无可救药的考生,谁愿意奔看春李高考去?
因而春季高考并没有给燕京的夏季高考造成任何分流,林朝阳一家人抵达HD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的考点时,考场前早已人山人海。
「哎呦喂,怎么感觉比当年希文高考的时候人还多!」陶玉墨看着眼前的场面惊叹着说道。
林朝阳本想拍着儿子的肩膀鼓励他别紧张,可却看着这小子左顾右盼,不停的张望。
「他找什么呢?」林朝阳问女儿。
「找许佩瑶吧。」晏晏不确定的说。
林朝阳疑惑的问道:「他俩关系这么近?」
「是我哥单方面让人家来给他加油打气,人家可没答应他。」
她说着话朝周围看了看,「看样子人没来。」
林朝阳远远看着儿子失落的走进考场,看来这段单相思应该告一段落了。
上了大学,好姑娘不还有的是?
等冬冬进了考场,一家人各忙各的。
林朝阳坐上车来到电影局,今天是《拉贝日记》的审片会,这部投资上亿资金,筹备制作了近三年时间的电影在上个月终于制作完成。
经过《鸦片战争》的成功,谢靳金身已成,审片会的规格极高。
不仅有电影局局长亲临,还有文化部门的一位副手到场,从七十年代中日关系恢复以来,在官方层面提倡的一直都是「中日友好」。
因而官方在涉及到两国之间的敏感话题时,总会格外谨慎。
如果是一般的导演来拍《拉贝日记》这个题材,恐怕连过审都是个问题,但这个导演是谢靳,背后还有林朝阳的支持,难度低了很多。
审片开始,电影第一个镜头便是炮灰连天的南京城下,战斗惨烈无比,每一秒钟都有生命伴随看枪炮声飘然远去。
为了这开头五分钟的战场镜头,谢靳花大半年搭出了一个南京城头,又在3个月的拍摄里炸的七零八落。
电影中的日军胜利了,他们占领了南京,但巷战仍在持续,英勇的中国军人还在抵抗,南京城内零星响着枪声。
这时电影的主人公约翰·拉贝的声音以旁白的形式出现。
「1937年9月7日,我接到德国大使馆寄来的信函。日本的侵略部队从中国东北地区长驱直下,沪上沦陷,南京恐怕也无法幸免。
大使馆建立了由克鲁姆马赫尔、平克内勒和霍特组成的委员会,任务是保证在南京德国公民的安全,同时劝告德国公民尽快离开南京。
我也很想离开这里,但西门子洋行有太多的财产在南京,我没办法。
我们在这里有约30个职员和佣人,他们都在看着我,如果我留下来,他们就会忠实的站在他们岗位上直到最后一刻。
如果我走了—」”
饰演约翰·拉贝的是美籍犹太裔演员阿德里安·布罗迪,现在的他还不是后世那个拿遍国际大奖的影帝,只能混迹于好莱坞的各种中小成本电影中演男配。
《拉贝日记》筹备之初,谢靳的想法是想找个在好莱坞比较有号召力的明星来饰演约翰·拉贝。
但现实情况是他的这种想法根本走不通。
现如今日本是全世界第二大电影票仓,出演《拉贝日记》这样的作品意味着这个演员今后很有可能失去日本市场,但凡是成名的明星,都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
另外《拉贝日记》本身的投资有限,谢靳也不可能给演员开出太高的片酬。
选来选去,阿德里安·布罗迪进入了谢靳的视线。
这小子是个犹太佬,形象跟约翰·拉贝不太沾边,但演技很好。
演员塑造人物嘛,神似比形似更加重要。
而且阿德里安名气不大,又不在意日本市场,要的片酬也不高,于是就这样成了电影的男主角。
第一次出现在屏幕上的阿德里安身形依旧消瘦,在妆造上尽量贴合人物,看起来隐约有几分约翰·拉贝的模样。
后世德国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拍过一版《拉贝日记》,在当时还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呈现出的成片质量中规中矩,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效应。
后世版本的《拉贝日记》以约翰·拉贝为绝对主角,所有情节发展都是围绕看约翰·
拉贝展开,对战争和屠杀的残酷性展示的极为有限,处理的太过温情。
因为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是德国人,对于中国人的苦难没有感同身受的理解,他的这种处理倒是可以理解的。
与佛罗瑞·加仑伯格,谢靳在筹备《拉贝日记》之初就确立了电影的中心。
约翰·拉贝名义上是主角,但更大的作用是记录者。
他就像是一台穿梭时空的摄影机,谢靳希望通过以他的视角来展开南京大屠杀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谢靳也知道自己这么做有很大的风险,但他还是坚持这么做了。
因为与展现约翰·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比起来,他更看重以电影来反映出的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和日本人的残酷罪行。
其中,谢靳着重刻画了向井敏明和野田毅这两头日军少尉所施行的「百人斩」。
宽大的银幕上,屠刀挥舞,鲜血喷射,无辜百姓的头颅或惊恐、或狞的散落于泥地上,殷红的血液浸透了泥土。
仿佛血色的湖面,映衬着日军少尉狞笑的嘴脸,
「噢矣!野田,你慢了!」向并敏明发现自己的进度超越了野田毅,得意的冲他喊了一句。
野田毅不慌不忙,手起刀落,头颅滚落于地,脚踩于上,仿佛那不是人头,而是一块石头。
他一手将刀拄在地上,一手叉腰。
「这些支那猪的头可真够难砍的,我得换把刀了!」
音响中的对话传来,所有观影的人目欲裂,眼中充满了仇恨。
同时,在人群里又有几人对银幕上过于惨烈的画面产生了强烈的生理不适,有人实在忍不住,捂看嘴干呕看冲出了放映室。
这下子引起了连锁反应,连续几个人都跑出了放映室。
面对这种情况,放映只能暂时中断,众人来到室外透口气。
「这段剧情的画面是不是太血腥了一点?对于观众来说,不太好接受啊。」电影局局长刘建忠委婉的对谢靳说。
他是电影局局长,掌握着国产电影过审与否的生杀大权,但谢靳毕竟不是一般导演,
身上挂着全国政协常委等诸多头衔。
「画面肯定是大胆了一点,但这才能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的冷血残忍。事实上,电影画面所展现出来的,远不及真正的历史残酷。」
「还是应该顾忌一下上映的影响,这部电影毕竟要在全国大范围上映。」
两人的争论引来了众人的参与,大家各执己见,文化口领导还是偏向要修改或是删除几个镜头。
见谢靳有些独木难支,林朝阳开了口。
「几位领导,约翰·拉贝先生的义举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但如果仅仅是为了纪念他的义举,我想并不一定要用电影的形式。
谢导之所以要拍《拉贝日记》,纪念约翰·拉贝先生的义举只是目的之一,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反映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和遣责日本军国主义的禽兽行径。
刚才的那段戏从观影的角度来看,确实是非常血腥、暴力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必然会给观影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国人通过观影来铭记历史、铭记侵略者的暴行,不正是这部电影存在的根本意义吗?
如果我们在关键问题上浅尝辄止,那么拍这部电影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林朝阳的反问让在场几人都陷入了沉默,他不是官面上的人物,说话没有客气、婉转,直指问题核心。
在中国,电影审核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刑不可知,威便不可测,所以审核者掌握了无上的权力。
林朝阳不是非得搞特殊,问题是连《南京!南京!》那种屁股歪到海对面的电影都能上映,谢靳的《拉贝日记》凭什么要修改?
眼见林朝阳的一席话让气氛僵住,谢靳连忙以怀柔的语气又说了几句,缓解了气氛。
「你注意点态度,人家毕竟是掌握了审核大权。」回放映室的路上,谢靳劝林朝阳。
「是我让你拍的那么血腥暴力的?我是为了谁,你别不识好人心!」
回到放映室,放映继续。
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结束后,审片会迎来了激烈的讨论时刻。
讨论最激烈的是电影当中一些过于血腥、暴力的镜头是否需要删改,以及是否会引起国际舆论的压力,这个「国际舆论」的压力自然是指日本方面。
在官方人员们的重重压力之下,本来还劝林朝阳注意态度的谢靳也急躁了起来。
「怎么改?你们让我怎么改?电影都拍完了,再改没钱了!」
刘建忠劝道:「谢老,您看您这是做什么,大家也是出于职责所在才提的意见。」
「没不让你们提啊,你们提可以,可投资都花完了,我想改也没办法改。」
谢靳耍起了无赖,他资格老,身上又一堆头衔,在场的领导一时也拿他没什么办法,
只是脸色都不好看。
「老谢,你这是什么态度。」
林朝阳这会儿跟谢靳换了角色,当起了和事佬,把他拉到一边,低声问:「你不还说要注意态度吗?怎么还要起混了?」
「不要也不行啊,你看他们几个的样子,是能轻易放咱们过关的架势吗?」
谢靳人老成精,眼见没办法轻松过关,立马撕下了伪装。
林朝阳也不禁感叹一句姜还是老的辣!
可别看谢靳耍赖的时候底气十足,其实他也挠头。
「现在咋整啊!」
「实在不行」林朝阳用手在下巴处摆了个「八」,「摇人儿吧!」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78,文豪1978最新章节,文豪1978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文豪1978,文豪1978最新章节,文豪1978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