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锂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产业大爆发的年代。
半年度营收超过去年全年在这几个行业里,并非什么特别新鲜的事儿,按照不完全统计,上半年营收超过去年全年的至少有七家。
而达到这个标准的准上市公司,也有好几家,拿原材料爆涨的锂电池行业来说,天齐锂业上半年度的营收相较于去年暴涨了508%,半年度的营收几乎是去年全年的两倍。
而锦新时代与尉来集团都已经接近于这一标准了,包括BYD也是如此,全行业的大爆发,这在A股甚至于全世界的资本市场都是比较难见的。
上一次这么大规模的爆发,几乎所有的人都吃到肉这种,还是互联网电商的爆发期吧?
不过这也只是新能源产业,除了尉来与BYD这两家大爆发的新能源整车制造商,以及像赛力斯这种快速成长的新势力品牌之外,其余传统厂商上半年的营收可都不怎么好。
绝大部分整车厂商的营收都是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还是受到了燃油车的拖累,包括悦驰汽车在内的都受到了不小的拖累,不过对于尉来集团整体而言, 2022年上半年度的营收是喜人的。
新能源业务增速超过预期,107.42万辆的整车销量,已经完成了今年销量预期的一半了,全年的企业战略正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
“考验就在今年下半年了。”
四月份沪市全面爆发的特殊事件,影响了整个事件的走向,自四月份之后全国各地就陆续的爆发,延期的帝都车展最终还是取消了。
而蓉城,羊城等等国内重要的车展,要么延期,要么草草举行了事,下半年大部分重要的线下活动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尉来自四月份帝都车展延期之后,就决定不再以集团层面组织参加车展。
新车的发布,大部分也是以线上的形式为主,至于说当地的经销商以及子公司,若想利用尉来的品牌参加展会,集团公司并不会阻止,但需要提前报备方案,若是出现方案不符合企业文化,引发舆论争议的营销,需做好应对措施。
“沪市那边的供应跟得上吧?”
“跟得上,我们优先把车型往沪市那边一些。”
新能源政策正在不断的调整,除了补贴会逐渐减少,回归正常之外,最大的变化就是牌照的发放,从2023年1月1日起,沪市将不再发放混合动力的专用牌照。
对于像是北上广深出生以及生活的大部分人来说,牌照比一辆车贵属实是再正常不过了,尤其是以帝都与沪市最为夸张,新能源汽车的时间窗口,解决了大部分人的牌照困难。
而一旦混合动力车型绿牌的停发,又将堵住他们一条获得牌照的路子,所以今年剩下的几个月里,包括BYD的DM系列,星河系列以及L等增程式车型,成了沪市老百姓抢购的目标。
“那就行,等到明年再发布一款L系列,那这样的话咱们在L系列上的布局就差不多完成了。”
从不理解,被贬低式的认为依靠冰箱彩电大沙发来卖车,到处大企业陆陆续续的发布增程式车型,现如今就连死嗑纯电的小朋汽车都有增程式车型的计划了。
很明显的就是增程式热卖的逻辑各大车企已经搞清楚了。
从车型配置上来看,各价位档次的增程式车型电池容量通常在50度到100度之间,续电续航能力基本在150公里至300公里以内。按照国内车主日常通勤日均约50公里计算,增程式车型满足了90%车主的通勤需求,完全可以当成是纯电车型来使用。
而长途续航方面,超过1000公里的续航能力,也足以保证大部分人的高速通行,新能源政策的优惠以及路权增程式均能享受,驾驶体验上也能够兼顾纯电的平顺以及燃油的可靠。
在补能方面,虽然现在大力推行快充,国内充电桩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但是三四线城市以及老旧小区,依旧还是充电难,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在高峰期依旧是排队严重。
增程式车型对于充电的依赖性较低,即使没有充电桩,用户也可以直接加汽油,无需为充电刻意规划行程,这种不挑补能场景的特性,完美适配了基础设施不均衡,不完善的现实,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
这是用户层面的,而对于车企层面,技术门槛低,增程式是包括混合动力以及纯电技术在内的三大技术当中,结构最为简单的。
当一项技术最为简单,而市场又能够接受,是不是过渡,能过渡多少年根本不重要了,开干就是了,先把钱赚到手再说。
从这里也能够看出菊花商业嗅觉上的敏锐,当所有的车企或是因为看不上,或是因为拉不下脸而沉浸在对增程技术的争议之时,他们二话不说就是拉着赛力斯开干。
大嘴更是从之前各种喷,转为各种夸,让赛力斯继尉来之后第二家吃上增程式大肉的车企。
从尉来到菊花,再到长安深蓝,零跑等等品牌的加码,以及小朋这样的新玩家准备入场,增程式车型的市场越来越大,价格覆盖了15万元至50万元区间,这已经不是所谓的过渡方案了,而是切切实实的主流了。
2022年,增程式车型占据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3.6%的市场份额,年均复合增长超过100%,预期到2024年,增程式车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市场份额将提升至10%以上,整体销量达到100万辆以上。
“老板你真的不去欧洲了?让我去的话行吗?”
一至六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260万辆,尉来以27.03%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通过增程式的增长,也算是切入到了混合动力市场,撬动BYD在混合动力市场的份额。
每卖出去四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尉来的,这个市场份额可能在外界看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是对于檀锦程来说,已经很满意了。
年销量的提升一个级别,也就意味着企业的投入必须再上一个台阶,从2020年至2022年这三年间,对普通人来说可能不太友好,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其实影响都是偏正面的。
三年的时间,给了企业很大的发展空间,像是他们这样的出行企业,更是需求大幅度上升,从前大家都活在安逸的环境里,各大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建也非常大。
去哪里都方便,根本无需担心出行的问题,而通过这三年,大部分人意识到有一辆车,哪怕是两轮的,对自己以及家人非常的重要,从前所谓的环保出行,也不再被刻意宣传。
没有这三年,想要普及个人出行消费观,显然不可能这么快,眼下国内市场一切正常,出口就成了尉来接下来的重点。
新能源出口方面,国内依旧是特斯拉,上汽与尉来这三强为主,特斯拉占据着出口半壁江山,沪市超级工厂超过50%的产能用于欧洲出口。
尉来要想在出口方面有所突破,除了在欧洲地区办厂,规避10%的关税之外,最重要的还是销量提上去,尉来海外分公司,因此有一个针对于欧洲市场的5%计划。
那就是保持尉来在欧洲市场5%的市场份额,以今年欧洲地区全年250万辆销量预期来计算的话,尉来需要在欧洲地区拿下全年12.5万辆的销量。
而随着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上升,尉来要保证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仅仅只依靠于现有的销售模式肯定是不行的。
尉来走出的第一步,就是再次扩大品牌在欧洲地区的影响力,在大街上能够看到更多的尉来车型,租车公司就是尉来最好的合作伙伴。
SIXT成了尉来最优的选择,作为欧洲最大的租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2100多个网点,车队规模超过24万辆,SIXT有意至2030年将电动化车辆占比提升至70%与90%之间。
尉来是除欧洲地区品牌以外,在欧洲知名度最高的两大品牌之一,相比起另一大品牌特斯拉,尉来拥有高性价比和成熟的技术,双方的合作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值得一提的是,SIXT于1912年创立于慕尼黑,但是现今总部却是位于佛罗里达州的罗德岱尔堡,截止2022年,业务覆盖全球105个国家,占据着德国租车市场32%的份额。
“通过与SIXT的合作,尉来可以更加快速的切入到欧洲主流消费场景,绕开传统经销商网络建设的漫长周期,直接触达个人用户和企业客户,我们对于这一次的合作相当的满意。”
9月1日,出席签约仪式的李响,面对欧洲以及全世界媒体的长枪短炮,侃侃而谈。
不过内心的李响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腹诽的,这样的场景按理来说应该是老板出席的,但是老板不愿意出国,理由是国内市场更加的重要,L9是本月开始交付,他得盯着。
但是按李响的猜测,老板这很明显的是不想出国,一惯以来老板就是这种风格,能不出国就不出国,这几乎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不过没办法,谁让他是CEO呢,这事儿派他出面也不算怠慢。
由于现在地缘ZZ关系,双方在谈判初期都相当的低调,国内仅有几家媒体进行报道,而欧洲本地媒体前期的态度也较为谨慎,没有过多的评论。
在签约之前,欧洲媒体关注最多的还是尉来技术层面,商报给出的评论是,相较于欧洲车企在电动化进程当中的供货周期长,生产进度缓慢,以尉来为首的ZG车企已经在电池技术上实现超越,产业链成熟,给出了正面评价。
不过在签约之前,部分媒体对于此次的合作仍持怀疑态度,大部分媒体认为SIXT选择尉来的原因,并非出自于技术优势,而是因为价格的原因。
商报给予的是正面评论,但是关于此次合作的负面评论也很多,图片报称此次合作是“占领运动”,SIXT成了代理人,焦点周刊更是直言这是对德国汽车制造商的一记耳光。
因为SIXT未选择大众ID.4的原因,部分激进的ZK,甚至上升到ZZ层面,公开质疑这一次的合作,低调也是不得已。
“我们在欧洲有自己的整车制造工厂,也有自己的电池工厂,这次的合作完全是基于市场规则与技术实力,尉来将通过本地化生产,本地化服务的方式,服务于欧洲客户。”
国际事业部总经理于利国同样在签约仪式上回应了公众的质疑,目前图林根电池工厂拥有年产14GWh的产能,已经完全实现正常化生产,另外还有规划当中的匈牙利生产基地。
客户方面,重新签订供应合同的宝马,其i系列的电池供应全部由德国工厂直供,奔驰,大众,沃尔沃,斯特兰蒂斯,特斯拉客户等则以出口与直供的模式相结合。
匈牙利工厂投产之后,对欧的电池供应将实现100%本土化供应,除了宝马这个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之外,尉来与欧洲诸多知名车企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千丝万缕。
一方面像奔驰,大众这样的企业,电池供应尤其是在欧洲地区的电池供应,暂时还离不开尉来,全世界范围内,优秀的电池供应商就那么几家,而在欧洲直接建设工厂的更是少之又少。
拿奔驰来说,其旗下的EQ系列,电池供应当中有40%来自于尉来,而大众这次跟尉来直接竞争SIXT的订单,为此不惜动用ZZ力量,来试图打压这一次的合作。
但是大众的电池供应同样离不开尉来,ID.3以及ID.4系列的电池供应,均来自ZG区,锦新时代与宁得时代这两家企业,为其提供电池供应。
欧洲企业的焦虑也正是来自于此,一方面他们离不开我们的供应链,尤其是在电动汽车这一块儿,目前全球范围的内产业链都离不开我们的零部件厂商。
单单在甬城地区,优秀的新能源零部件供应商就有很多家,这些都是他们不容忽视的,老美还能够用芯片拿捏一下,而欧洲车企却难有这种优势。
国内市场,BBA的份额一年比一年少,为了销量,宝马MINI都上架尉来APP了,产业链方面的优势也不再明显了,欧洲媒体以及Z客的焦虑也可以理解。
按照德国工业协会的统计,2022年,欧洲本土车企在电动车市场上的份额从之前的78%快速下滑至65%,特斯拉,尉来以及ZG地区其他品牌进军欧洲市场,给予了欧洲本土车企前所未有的冲击。
以尉来为例,最早以锦新时代为跳板进军欧洲的尉来,这些年在欧洲的布局越来越快,图林根以及建设当中的匈牙利电池工厂,收购福特在德国的整车制造生产工厂。
另外在服务网络上的扩张,在与特斯拉打了长达半年的官司之后,尉来海外分公司立马官宣了与壳牌的合作,开放欧洲30万个充电桩,并建立350个服务网点,承诺48小时响应售后需求。
在渠道建设方面,除了在德国,法国以及北欧等核心销售区建立起更多的直营门店以外,还与欧洲的大型经销商集团合作,降低渠道成本。
欧洲本土化的生产,国内产业链的优势,降低整车BOM成本15%至20%,这是欧洲本土车企难以企及的。
除了这些之外,尉来在本土化方面显然有更深的理解,出口欧洲的车型没有直接照搬国内的车型,而是在针对性的开发适合于欧洲的车型。
例如说在合规方面,满足了欧盟对于电池安全,碰撞测试,数据隐私等严苛的标准,ET5车型迅速在欧洲销量实现翻倍,针对于北欧的寒冷,强化了低温电池续航,车机系统也预装了欧洲主流导航,支持多语言切换的语音助手。
产品定位方面,尉来的推出了2.5万欧至3.5万欧之间的经济型车型,还计划推出续航里程超过700公里的高端车型,填补奥迪以及宝马的空白区间。
品牌营销方面尉来同样下足了功夫,有自己合作的KOL,为尉来提供发声渠道,在当下环保正确的理念下,尉来定期公布碳足迹报告,迎合欧洲环保政策。
此外还通过赞助欧洲足球联赛,电竞战队等等,提升品牌知名度,拉近与普通消费者的关系。
尉来目前是德甲,法甲,意甲,西甲以及英超五大联赛的赞助商之一,另外立足于德国的尉来,对于足球文化丰富的德国包括德乙等下级联赛的支持力度也很大。
在图林根等工厂本地,甚至支持他们的社区联赛,这种与当地打成一片的操作,获得了当地居民很大的好感,甭管是在哪里,人情世故都是必须的,老外同样非常需要这样的人情世故。
这些必要性的花销,给尉来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而位于欧盟区的英国,尉来也有建立工厂的计划,不过不是重新建立,而是把海瑟尔工厂改造一番,罗宾丹霍尔姆激进的电动化政策,让路特斯有意关闭位于海瑟尔的汽车工厂。
停售燃油车,海瑟尔工厂对于路特斯这样的体量的车企来说,确实是没太多存在的必要了,不过如果换作是尉来,海瑟尔工厂还是大有益处的。
英国地区由于不属于欧盟,很多政策都不太一样,本土化的生产确实是要方便太多。
目前尉来在欧洲主流市场在售的车型共计四款,均来自于E系列,售价从2.9万欧元至7万欧元不等,明年还计划推出一款运动轿跑,一款中型SUV以及电动巴士。
“2023年,尉来将在欧洲新增200家门店,全系车型通过了Euro NCAP五星以及欧洲ECE R100电池安全标准。”
“另外,在充电兼容方面,支持CCS2快充欧洲标准,接入本地网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限时优惠活动,进一步提升我们在欧洲地区的销量。”
李响把签约仪式搞成了尉来在欧洲的规划发布会,分享着尉来在欧洲的计划,不过这也不是他傲慢,而是他与于利国分工的不同。
与SIXT的合作,主要是由于利国促成的,李响只是作为总公司代表参与签约仪式,因此在回答问题上各有不同。
本次与SIXT的合作计划,是一项覆盖从2022年至2028年的六年计划,尉来在六年内向SIXT提供至少10万辆的电动汽车,首批交付时间在今年的第四季度。
而首批交付的车型为ES3,这款在德国地区预售价为3.8万欧元,续航里程超过400公里的车型,双方合作的前三年,尉来预计交付量占比超50%。
主要覆盖德国,法国,英国以及荷兰四大市场,后续逐步扩展至其他欧洲国家。
另外,双方还将在充电网络协同,售后服务体系,数据共享和迭代等等方面深度合作,尤其是最后一项数据方面的合作,对于尉来而言至关重要。
双方计划通过租赁场景积累的用户数据,优化下一代车型的本地化设计,例如说针对欧洲用户偏好调整悬挂系统和车机交互逻辑等。
这也是为什么激进Z客把SIXT打成“德JIAN”的缘故了,如今这个时代,数据之于企业甚至于更大层面上的,都是至关重要的。
不过这些人拿SIXT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与尉来的合作对于SIXT至关重要,他们可以节约至少15%至20%的成本,这些成本直接体现在与竞争对手的优势上面。
比起采购ID.4,采购尉来的车型每辆能够便宜1.2万欧元,而根据SIXT以往的数据统计,尉来的智能温控系统和L2级辅助驾驶功能,使其在租赁市场的客户满意度较同类车型高出12个百分点。
“大众在电动智能化方面推得最多的车型就是ID3与ID4,看看这两款车在国内的销量就知道他们有多拉胯了。”
说起来电动化还是欧洲人先搞的,这些老牌企业以及他们所属国,当初喊得一个比一个响亮,什么2025,2030年全面淘汰燃油车之类的。
然而,搞了十几年,混得最好的反而是跟尉来深度绑定的MINI EV,说出去真是让人好笑。
上半年,南北大众,包括捷达在内的所有子品牌,新能源汽车加起来一共卖出去7.59万辆,再看看宝马MINI,着实让他们羡慕得不行,尤其是加入到尉来APP之后。
半年度营收超过去年全年在这几个行业里,并非什么特别新鲜的事儿,按照不完全统计,上半年营收超过去年全年的至少有七家。
而达到这个标准的准上市公司,也有好几家,拿原材料爆涨的锂电池行业来说,天齐锂业上半年度的营收相较于去年暴涨了508%,半年度的营收几乎是去年全年的两倍。
而锦新时代与尉来集团都已经接近于这一标准了,包括BYD也是如此,全行业的大爆发,这在A股甚至于全世界的资本市场都是比较难见的。
上一次这么大规模的爆发,几乎所有的人都吃到肉这种,还是互联网电商的爆发期吧?
不过这也只是新能源产业,除了尉来与BYD这两家大爆发的新能源整车制造商,以及像赛力斯这种快速成长的新势力品牌之外,其余传统厂商上半年的营收可都不怎么好。
绝大部分整车厂商的营收都是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还是受到了燃油车的拖累,包括悦驰汽车在内的都受到了不小的拖累,不过对于尉来集团整体而言, 2022年上半年度的营收是喜人的。
新能源业务增速超过预期,107.42万辆的整车销量,已经完成了今年销量预期的一半了,全年的企业战略正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
“考验就在今年下半年了。”
四月份沪市全面爆发的特殊事件,影响了整个事件的走向,自四月份之后全国各地就陆续的爆发,延期的帝都车展最终还是取消了。
而蓉城,羊城等等国内重要的车展,要么延期,要么草草举行了事,下半年大部分重要的线下活动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尉来自四月份帝都车展延期之后,就决定不再以集团层面组织参加车展。
新车的发布,大部分也是以线上的形式为主,至于说当地的经销商以及子公司,若想利用尉来的品牌参加展会,集团公司并不会阻止,但需要提前报备方案,若是出现方案不符合企业文化,引发舆论争议的营销,需做好应对措施。
“沪市那边的供应跟得上吧?”
“跟得上,我们优先把车型往沪市那边一些。”
新能源政策正在不断的调整,除了补贴会逐渐减少,回归正常之外,最大的变化就是牌照的发放,从2023年1月1日起,沪市将不再发放混合动力的专用牌照。
对于像是北上广深出生以及生活的大部分人来说,牌照比一辆车贵属实是再正常不过了,尤其是以帝都与沪市最为夸张,新能源汽车的时间窗口,解决了大部分人的牌照困难。
而一旦混合动力车型绿牌的停发,又将堵住他们一条获得牌照的路子,所以今年剩下的几个月里,包括BYD的DM系列,星河系列以及L等增程式车型,成了沪市老百姓抢购的目标。
“那就行,等到明年再发布一款L系列,那这样的话咱们在L系列上的布局就差不多完成了。”
从不理解,被贬低式的认为依靠冰箱彩电大沙发来卖车,到处大企业陆陆续续的发布增程式车型,现如今就连死嗑纯电的小朋汽车都有增程式车型的计划了。
很明显的就是增程式热卖的逻辑各大车企已经搞清楚了。
从车型配置上来看,各价位档次的增程式车型电池容量通常在50度到100度之间,续电续航能力基本在150公里至300公里以内。按照国内车主日常通勤日均约50公里计算,增程式车型满足了90%车主的通勤需求,完全可以当成是纯电车型来使用。
而长途续航方面,超过1000公里的续航能力,也足以保证大部分人的高速通行,新能源政策的优惠以及路权增程式均能享受,驾驶体验上也能够兼顾纯电的平顺以及燃油的可靠。
在补能方面,虽然现在大力推行快充,国内充电桩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但是三四线城市以及老旧小区,依旧还是充电难,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在高峰期依旧是排队严重。
增程式车型对于充电的依赖性较低,即使没有充电桩,用户也可以直接加汽油,无需为充电刻意规划行程,这种不挑补能场景的特性,完美适配了基础设施不均衡,不完善的现实,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
这是用户层面的,而对于车企层面,技术门槛低,增程式是包括混合动力以及纯电技术在内的三大技术当中,结构最为简单的。
当一项技术最为简单,而市场又能够接受,是不是过渡,能过渡多少年根本不重要了,开干就是了,先把钱赚到手再说。
从这里也能够看出菊花商业嗅觉上的敏锐,当所有的车企或是因为看不上,或是因为拉不下脸而沉浸在对增程技术的争议之时,他们二话不说就是拉着赛力斯开干。
大嘴更是从之前各种喷,转为各种夸,让赛力斯继尉来之后第二家吃上增程式大肉的车企。
从尉来到菊花,再到长安深蓝,零跑等等品牌的加码,以及小朋这样的新玩家准备入场,增程式车型的市场越来越大,价格覆盖了15万元至50万元区间,这已经不是所谓的过渡方案了,而是切切实实的主流了。
2022年,增程式车型占据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3.6%的市场份额,年均复合增长超过100%,预期到2024年,增程式车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市场份额将提升至10%以上,整体销量达到100万辆以上。
“老板你真的不去欧洲了?让我去的话行吗?”
一至六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260万辆,尉来以27.03%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通过增程式的增长,也算是切入到了混合动力市场,撬动BYD在混合动力市场的份额。
每卖出去四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尉来的,这个市场份额可能在外界看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是对于檀锦程来说,已经很满意了。
年销量的提升一个级别,也就意味着企业的投入必须再上一个台阶,从2020年至2022年这三年间,对普通人来说可能不太友好,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其实影响都是偏正面的。
三年的时间,给了企业很大的发展空间,像是他们这样的出行企业,更是需求大幅度上升,从前大家都活在安逸的环境里,各大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建也非常大。
去哪里都方便,根本无需担心出行的问题,而通过这三年,大部分人意识到有一辆车,哪怕是两轮的,对自己以及家人非常的重要,从前所谓的环保出行,也不再被刻意宣传。
没有这三年,想要普及个人出行消费观,显然不可能这么快,眼下国内市场一切正常,出口就成了尉来接下来的重点。
新能源出口方面,国内依旧是特斯拉,上汽与尉来这三强为主,特斯拉占据着出口半壁江山,沪市超级工厂超过50%的产能用于欧洲出口。
尉来要想在出口方面有所突破,除了在欧洲地区办厂,规避10%的关税之外,最重要的还是销量提上去,尉来海外分公司,因此有一个针对于欧洲市场的5%计划。
那就是保持尉来在欧洲市场5%的市场份额,以今年欧洲地区全年250万辆销量预期来计算的话,尉来需要在欧洲地区拿下全年12.5万辆的销量。
而随着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上升,尉来要保证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仅仅只依靠于现有的销售模式肯定是不行的。
尉来走出的第一步,就是再次扩大品牌在欧洲地区的影响力,在大街上能够看到更多的尉来车型,租车公司就是尉来最好的合作伙伴。
SIXT成了尉来最优的选择,作为欧洲最大的租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2100多个网点,车队规模超过24万辆,SIXT有意至2030年将电动化车辆占比提升至70%与90%之间。
尉来是除欧洲地区品牌以外,在欧洲知名度最高的两大品牌之一,相比起另一大品牌特斯拉,尉来拥有高性价比和成熟的技术,双方的合作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值得一提的是,SIXT于1912年创立于慕尼黑,但是现今总部却是位于佛罗里达州的罗德岱尔堡,截止2022年,业务覆盖全球105个国家,占据着德国租车市场32%的份额。
“通过与SIXT的合作,尉来可以更加快速的切入到欧洲主流消费场景,绕开传统经销商网络建设的漫长周期,直接触达个人用户和企业客户,我们对于这一次的合作相当的满意。”
9月1日,出席签约仪式的李响,面对欧洲以及全世界媒体的长枪短炮,侃侃而谈。
不过内心的李响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腹诽的,这样的场景按理来说应该是老板出席的,但是老板不愿意出国,理由是国内市场更加的重要,L9是本月开始交付,他得盯着。
但是按李响的猜测,老板这很明显的是不想出国,一惯以来老板就是这种风格,能不出国就不出国,这几乎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不过没办法,谁让他是CEO呢,这事儿派他出面也不算怠慢。
由于现在地缘ZZ关系,双方在谈判初期都相当的低调,国内仅有几家媒体进行报道,而欧洲本地媒体前期的态度也较为谨慎,没有过多的评论。
在签约之前,欧洲媒体关注最多的还是尉来技术层面,商报给出的评论是,相较于欧洲车企在电动化进程当中的供货周期长,生产进度缓慢,以尉来为首的ZG车企已经在电池技术上实现超越,产业链成熟,给出了正面评价。
不过在签约之前,部分媒体对于此次的合作仍持怀疑态度,大部分媒体认为SIXT选择尉来的原因,并非出自于技术优势,而是因为价格的原因。
商报给予的是正面评论,但是关于此次合作的负面评论也很多,图片报称此次合作是“占领运动”,SIXT成了代理人,焦点周刊更是直言这是对德国汽车制造商的一记耳光。
因为SIXT未选择大众ID.4的原因,部分激进的ZK,甚至上升到ZZ层面,公开质疑这一次的合作,低调也是不得已。
“我们在欧洲有自己的整车制造工厂,也有自己的电池工厂,这次的合作完全是基于市场规则与技术实力,尉来将通过本地化生产,本地化服务的方式,服务于欧洲客户。”
国际事业部总经理于利国同样在签约仪式上回应了公众的质疑,目前图林根电池工厂拥有年产14GWh的产能,已经完全实现正常化生产,另外还有规划当中的匈牙利生产基地。
客户方面,重新签订供应合同的宝马,其i系列的电池供应全部由德国工厂直供,奔驰,大众,沃尔沃,斯特兰蒂斯,特斯拉客户等则以出口与直供的模式相结合。
匈牙利工厂投产之后,对欧的电池供应将实现100%本土化供应,除了宝马这个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之外,尉来与欧洲诸多知名车企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千丝万缕。
一方面像奔驰,大众这样的企业,电池供应尤其是在欧洲地区的电池供应,暂时还离不开尉来,全世界范围内,优秀的电池供应商就那么几家,而在欧洲直接建设工厂的更是少之又少。
拿奔驰来说,其旗下的EQ系列,电池供应当中有40%来自于尉来,而大众这次跟尉来直接竞争SIXT的订单,为此不惜动用ZZ力量,来试图打压这一次的合作。
但是大众的电池供应同样离不开尉来,ID.3以及ID.4系列的电池供应,均来自ZG区,锦新时代与宁得时代这两家企业,为其提供电池供应。
欧洲企业的焦虑也正是来自于此,一方面他们离不开我们的供应链,尤其是在电动汽车这一块儿,目前全球范围的内产业链都离不开我们的零部件厂商。
单单在甬城地区,优秀的新能源零部件供应商就有很多家,这些都是他们不容忽视的,老美还能够用芯片拿捏一下,而欧洲车企却难有这种优势。
国内市场,BBA的份额一年比一年少,为了销量,宝马MINI都上架尉来APP了,产业链方面的优势也不再明显了,欧洲媒体以及Z客的焦虑也可以理解。
按照德国工业协会的统计,2022年,欧洲本土车企在电动车市场上的份额从之前的78%快速下滑至65%,特斯拉,尉来以及ZG地区其他品牌进军欧洲市场,给予了欧洲本土车企前所未有的冲击。
以尉来为例,最早以锦新时代为跳板进军欧洲的尉来,这些年在欧洲的布局越来越快,图林根以及建设当中的匈牙利电池工厂,收购福特在德国的整车制造生产工厂。
另外在服务网络上的扩张,在与特斯拉打了长达半年的官司之后,尉来海外分公司立马官宣了与壳牌的合作,开放欧洲30万个充电桩,并建立350个服务网点,承诺48小时响应售后需求。
在渠道建设方面,除了在德国,法国以及北欧等核心销售区建立起更多的直营门店以外,还与欧洲的大型经销商集团合作,降低渠道成本。
欧洲本土化的生产,国内产业链的优势,降低整车BOM成本15%至20%,这是欧洲本土车企难以企及的。
除了这些之外,尉来在本土化方面显然有更深的理解,出口欧洲的车型没有直接照搬国内的车型,而是在针对性的开发适合于欧洲的车型。
例如说在合规方面,满足了欧盟对于电池安全,碰撞测试,数据隐私等严苛的标准,ET5车型迅速在欧洲销量实现翻倍,针对于北欧的寒冷,强化了低温电池续航,车机系统也预装了欧洲主流导航,支持多语言切换的语音助手。
产品定位方面,尉来的推出了2.5万欧至3.5万欧之间的经济型车型,还计划推出续航里程超过700公里的高端车型,填补奥迪以及宝马的空白区间。
品牌营销方面尉来同样下足了功夫,有自己合作的KOL,为尉来提供发声渠道,在当下环保正确的理念下,尉来定期公布碳足迹报告,迎合欧洲环保政策。
此外还通过赞助欧洲足球联赛,电竞战队等等,提升品牌知名度,拉近与普通消费者的关系。
尉来目前是德甲,法甲,意甲,西甲以及英超五大联赛的赞助商之一,另外立足于德国的尉来,对于足球文化丰富的德国包括德乙等下级联赛的支持力度也很大。
在图林根等工厂本地,甚至支持他们的社区联赛,这种与当地打成一片的操作,获得了当地居民很大的好感,甭管是在哪里,人情世故都是必须的,老外同样非常需要这样的人情世故。
这些必要性的花销,给尉来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而位于欧盟区的英国,尉来也有建立工厂的计划,不过不是重新建立,而是把海瑟尔工厂改造一番,罗宾丹霍尔姆激进的电动化政策,让路特斯有意关闭位于海瑟尔的汽车工厂。
停售燃油车,海瑟尔工厂对于路特斯这样的体量的车企来说,确实是没太多存在的必要了,不过如果换作是尉来,海瑟尔工厂还是大有益处的。
英国地区由于不属于欧盟,很多政策都不太一样,本土化的生产确实是要方便太多。
目前尉来在欧洲主流市场在售的车型共计四款,均来自于E系列,售价从2.9万欧元至7万欧元不等,明年还计划推出一款运动轿跑,一款中型SUV以及电动巴士。
“2023年,尉来将在欧洲新增200家门店,全系车型通过了Euro NCAP五星以及欧洲ECE R100电池安全标准。”
“另外,在充电兼容方面,支持CCS2快充欧洲标准,接入本地网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限时优惠活动,进一步提升我们在欧洲地区的销量。”
李响把签约仪式搞成了尉来在欧洲的规划发布会,分享着尉来在欧洲的计划,不过这也不是他傲慢,而是他与于利国分工的不同。
与SIXT的合作,主要是由于利国促成的,李响只是作为总公司代表参与签约仪式,因此在回答问题上各有不同。
本次与SIXT的合作计划,是一项覆盖从2022年至2028年的六年计划,尉来在六年内向SIXT提供至少10万辆的电动汽车,首批交付时间在今年的第四季度。
而首批交付的车型为ES3,这款在德国地区预售价为3.8万欧元,续航里程超过400公里的车型,双方合作的前三年,尉来预计交付量占比超50%。
主要覆盖德国,法国,英国以及荷兰四大市场,后续逐步扩展至其他欧洲国家。
另外,双方还将在充电网络协同,售后服务体系,数据共享和迭代等等方面深度合作,尤其是最后一项数据方面的合作,对于尉来而言至关重要。
双方计划通过租赁场景积累的用户数据,优化下一代车型的本地化设计,例如说针对欧洲用户偏好调整悬挂系统和车机交互逻辑等。
这也是为什么激进Z客把SIXT打成“德JIAN”的缘故了,如今这个时代,数据之于企业甚至于更大层面上的,都是至关重要的。
不过这些人拿SIXT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与尉来的合作对于SIXT至关重要,他们可以节约至少15%至20%的成本,这些成本直接体现在与竞争对手的优势上面。
比起采购ID.4,采购尉来的车型每辆能够便宜1.2万欧元,而根据SIXT以往的数据统计,尉来的智能温控系统和L2级辅助驾驶功能,使其在租赁市场的客户满意度较同类车型高出12个百分点。
“大众在电动智能化方面推得最多的车型就是ID3与ID4,看看这两款车在国内的销量就知道他们有多拉胯了。”
说起来电动化还是欧洲人先搞的,这些老牌企业以及他们所属国,当初喊得一个比一个响亮,什么2025,2030年全面淘汰燃油车之类的。
然而,搞了十几年,混得最好的反而是跟尉来深度绑定的MINI EV,说出去真是让人好笑。
上半年,南北大众,包括捷达在内的所有子品牌,新能源汽车加起来一共卖出去7.59万辆,再看看宝马MINI,着实让他们羡慕得不行,尤其是加入到尉来APP之后。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2003:从外贸开始,2003:从外贸开始最新章节,2003:从外贸开始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2003:从外贸开始,2003:从外贸开始最新章节,2003:从外贸开始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