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淳化县,秦府。
“秦枫。”朱镜媺抱着襁褓中的秦开,微笑道:“老四回来了,估摸着见过圣驾之后,便要来这里拜见你这个老师了。”
“唔,来呗。”秦枫正在教秦湖读书写字,享受儿女双全的惬意,闻言也不抬头,笑道:“征南之战,打得不错,打出了大明的威风,这段时间已经让许多国家纷纷表示归顺,接受我大明驻军和开放口岸等要求,这就很对路。”
“人家都说,这次南征能够大获全胜,都是你这个国师的功劳呢。”朱镜媺望着秦枫,目光中的崇敬不必遮掩,哪怕是同床共枕的妻子,她也还是觉得,愈发看不透秦枫,到底还有多少神奇的本事。
“嗨,不能那么说。”
秦枫摆摆手,笑道:“仗终究是朱棣打的,是三十万将士上下用命,才有了如此摧枯拉朽的胜利,我虽然提供了一些新型武器,最多也就是辅助作用,岂可胡乱居功。”
“我听说,周边的小国,听说安南之事,纷纷惊惧颤抖,有的派出使团,有的送来书信,都表达了愿意完全臣服的意思。”朱镜媺的消息似乎很灵通,将最近的局势变化了如指掌。
“嗯,所以这一仗,就不白打。”秦枫点头道:“倘若安南国之事再来几次,虽然不至于影响未来大局,但会耽误时间,时间是很重要的东西,如果耽误得太多,可能老朱……就看不到那一天了。”
啊?
朱镜媺微微一惊,但没有深问,而是继续就着刚才的话题,继续问道:“拿下这些小国,分别驻军,掌控港口以及军事防御,是为了什么,怕他们反叛么?”
“哈哈,不是不是。”秦枫摇头道:“安南也好,朝鲜也好,都只是弹丸之地,他们的土地也好,百姓也好,对大明的危机,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最多是稍稍缓解。”
“拿下他们,并且确保大明周边的三环圈子牢牢掌控,为的是将来的大事。”
什么大事?
朱镜媺没插嘴,但眼眸中都是询问。
嘿嘿!
秦枫指了指襁褓中,还在吃奶的秦开,正色道:“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他取名叫秦开?这个开,是继往开来的开,是开疆拓土的开。”
“大明内部,已经不再有任何危机。”
“随着百姓安居乐业,风调雨顺,人口大爆发不可避免。”
“从户部那边提供的数据来看,最多五年之内,大明的人口就将冲向两亿,也就是两万万!”
“这么多的人口,就算是庄稼的收成再好,也越来越难养活。”
“除非……我真的可以点出杂交水稻的科技……不过这几年来,实验连连失败,虽然方向是确定的,但不得不说太难了,受限的条件太多,不能完全指望这个。”
他知道朱镜媺听得似懂非懂,也不打算解释更多的细节,话锋一转,直接说道:“所以,最简单粗暴的办法,还是向外拓展,将大明的领土大规模扩大,将百姓移民出去,在广袤的世界里,大有作为。”
“至不济,未来的大航海计划,也能把土豆、番薯之类的东西都带回来,也能解决即将爆发的人口危机,粮食危机。”
“这,才是陛下打安南,征服周边小国的根本目的。”
诶,不对啊,这是老朱的目的么?
这……不应该是我才能想到的?
秦枫说着说着,脸色渐渐古怪起来。
记忆里,自己并没有跟老朱提到过多大航海时代的意义和战略。
但现在怎么好像大明的发展方略,越来越接近自己的思路。
没道理啊!
我肚子里还真有几条叛变的蛔虫?
是你吗,老朱同志……
“大人。”
贺三斗的身影进入院子,依然用着熟悉的称呼,躬身道:“四皇子殿下来了,求见大人。”
“不是外人,叫他进来就是。”秦枫摆了摆手,站起身来,牵着秦湖的小手,很快就见到了英武不凡的征南大元帅朱棣,一身的风尘仆仆,显然抵达京城之后,马不停蹄,没有片刻休息。
“老师。”
朱棣见到秦枫,连忙上前见礼,解释道:“回京之后,除了拜见父皇,还去拜见大哥,所以耽误了时间,老师莫怪。”
哈哈,可以的。
秦枫微笑点头。
这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小男孩,越来越成熟了。
作为征南元帅,班师之后首先见驾,那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他能想到去拜见他大哥,太子朱标,说明他政治上的成熟,不再是小时候那个硬要跟哥哥摔跤,非得把哥哥摔倒的那个不晓事的小孩了。
“怎么样,此行还算顺利?”秦枫没见外,跟朱棣随意在院子里落座,直接问道:“都有什么收获,可以说来听听。”
于是,朱棣将这次南征,从头到尾,所有的事情,都跟秦枫汇报一边。
秦枫微笑听着,不时插上几句,往往让朱棣直拍大腿,茅塞顿开,倘若早听到这些办法,又能少走许多弯路。
只是最后,说到鸡翎关受阻,然后开启第二个锦囊的时候,朱棣虽然一提到洪武天雷就赞不绝口,但语气中总有些未竟之意,似乎是欲言又止。
“哈哈,你是不是想问,这东西为何不早点交代给你,而非要损兵折将之后,才允许你打开第二个锦囊?”秦枫一眼看透了朱棣心中所想,微笑问道。
呃……
朱棣一惊,再次感叹这位老师的算无遗策。
的确是这个疑问!
事实上,坡垒关已经是苦战,虽然用了奇袭的办法,花费不大的代价就拿下这座关隘,但奇袭坡垒关的小队,三千人去,只有不到三百人回来,带队的将军也死在打开城门前的最后一刻。
陈将军死得壮烈,令人动容。
打仗么,没有不死人的。
用几千人的牺牲,来换取一场大胜,换取坡垒关的攻破,明军先声夺人,从而气势如虹,这不论从哪个角度上看,的确是大赚特赚。
可是……
朱棣后来却不止一次想到,倘若之前就有洪武天雷,那么以坡垒关的防御能力,只需要最多三发炮弹,就能轰得那安南守将放弃抵抗。
也就是说,原本……可以用更小代价的!
老师偏要将如此犀利的武器,藏在第二个锦囊里,到底是什么用意?
“秦枫。”朱镜媺抱着襁褓中的秦开,微笑道:“老四回来了,估摸着见过圣驾之后,便要来这里拜见你这个老师了。”
“唔,来呗。”秦枫正在教秦湖读书写字,享受儿女双全的惬意,闻言也不抬头,笑道:“征南之战,打得不错,打出了大明的威风,这段时间已经让许多国家纷纷表示归顺,接受我大明驻军和开放口岸等要求,这就很对路。”
“人家都说,这次南征能够大获全胜,都是你这个国师的功劳呢。”朱镜媺望着秦枫,目光中的崇敬不必遮掩,哪怕是同床共枕的妻子,她也还是觉得,愈发看不透秦枫,到底还有多少神奇的本事。
“嗨,不能那么说。”
秦枫摆摆手,笑道:“仗终究是朱棣打的,是三十万将士上下用命,才有了如此摧枯拉朽的胜利,我虽然提供了一些新型武器,最多也就是辅助作用,岂可胡乱居功。”
“我听说,周边的小国,听说安南之事,纷纷惊惧颤抖,有的派出使团,有的送来书信,都表达了愿意完全臣服的意思。”朱镜媺的消息似乎很灵通,将最近的局势变化了如指掌。
“嗯,所以这一仗,就不白打。”秦枫点头道:“倘若安南国之事再来几次,虽然不至于影响未来大局,但会耽误时间,时间是很重要的东西,如果耽误得太多,可能老朱……就看不到那一天了。”
啊?
朱镜媺微微一惊,但没有深问,而是继续就着刚才的话题,继续问道:“拿下这些小国,分别驻军,掌控港口以及军事防御,是为了什么,怕他们反叛么?”
“哈哈,不是不是。”秦枫摇头道:“安南也好,朝鲜也好,都只是弹丸之地,他们的土地也好,百姓也好,对大明的危机,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最多是稍稍缓解。”
“拿下他们,并且确保大明周边的三环圈子牢牢掌控,为的是将来的大事。”
什么大事?
朱镜媺没插嘴,但眼眸中都是询问。
嘿嘿!
秦枫指了指襁褓中,还在吃奶的秦开,正色道:“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他取名叫秦开?这个开,是继往开来的开,是开疆拓土的开。”
“大明内部,已经不再有任何危机。”
“随着百姓安居乐业,风调雨顺,人口大爆发不可避免。”
“从户部那边提供的数据来看,最多五年之内,大明的人口就将冲向两亿,也就是两万万!”
“这么多的人口,就算是庄稼的收成再好,也越来越难养活。”
“除非……我真的可以点出杂交水稻的科技……不过这几年来,实验连连失败,虽然方向是确定的,但不得不说太难了,受限的条件太多,不能完全指望这个。”
他知道朱镜媺听得似懂非懂,也不打算解释更多的细节,话锋一转,直接说道:“所以,最简单粗暴的办法,还是向外拓展,将大明的领土大规模扩大,将百姓移民出去,在广袤的世界里,大有作为。”
“至不济,未来的大航海计划,也能把土豆、番薯之类的东西都带回来,也能解决即将爆发的人口危机,粮食危机。”
“这,才是陛下打安南,征服周边小国的根本目的。”
诶,不对啊,这是老朱的目的么?
这……不应该是我才能想到的?
秦枫说着说着,脸色渐渐古怪起来。
记忆里,自己并没有跟老朱提到过多大航海时代的意义和战略。
但现在怎么好像大明的发展方略,越来越接近自己的思路。
没道理啊!
我肚子里还真有几条叛变的蛔虫?
是你吗,老朱同志……
“大人。”
贺三斗的身影进入院子,依然用着熟悉的称呼,躬身道:“四皇子殿下来了,求见大人。”
“不是外人,叫他进来就是。”秦枫摆了摆手,站起身来,牵着秦湖的小手,很快就见到了英武不凡的征南大元帅朱棣,一身的风尘仆仆,显然抵达京城之后,马不停蹄,没有片刻休息。
“老师。”
朱棣见到秦枫,连忙上前见礼,解释道:“回京之后,除了拜见父皇,还去拜见大哥,所以耽误了时间,老师莫怪。”
哈哈,可以的。
秦枫微笑点头。
这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小男孩,越来越成熟了。
作为征南元帅,班师之后首先见驾,那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他能想到去拜见他大哥,太子朱标,说明他政治上的成熟,不再是小时候那个硬要跟哥哥摔跤,非得把哥哥摔倒的那个不晓事的小孩了。
“怎么样,此行还算顺利?”秦枫没见外,跟朱棣随意在院子里落座,直接问道:“都有什么收获,可以说来听听。”
于是,朱棣将这次南征,从头到尾,所有的事情,都跟秦枫汇报一边。
秦枫微笑听着,不时插上几句,往往让朱棣直拍大腿,茅塞顿开,倘若早听到这些办法,又能少走许多弯路。
只是最后,说到鸡翎关受阻,然后开启第二个锦囊的时候,朱棣虽然一提到洪武天雷就赞不绝口,但语气中总有些未竟之意,似乎是欲言又止。
“哈哈,你是不是想问,这东西为何不早点交代给你,而非要损兵折将之后,才允许你打开第二个锦囊?”秦枫一眼看透了朱棣心中所想,微笑问道。
呃……
朱棣一惊,再次感叹这位老师的算无遗策。
的确是这个疑问!
事实上,坡垒关已经是苦战,虽然用了奇袭的办法,花费不大的代价就拿下这座关隘,但奇袭坡垒关的小队,三千人去,只有不到三百人回来,带队的将军也死在打开城门前的最后一刻。
陈将军死得壮烈,令人动容。
打仗么,没有不死人的。
用几千人的牺牲,来换取一场大胜,换取坡垒关的攻破,明军先声夺人,从而气势如虹,这不论从哪个角度上看,的确是大赚特赚。
可是……
朱棣后来却不止一次想到,倘若之前就有洪武天雷,那么以坡垒关的防御能力,只需要最多三发炮弹,就能轰得那安南守将放弃抵抗。
也就是说,原本……可以用更小代价的!
老师偏要将如此犀利的武器,藏在第二个锦囊里,到底是什么用意?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老朱偷听我心声,满朝文武心态崩!,老朱偷听我心声,满朝文武心态崩!最新章节,老朱偷听我心声,满朝文武心态崩!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老朱偷听我心声,满朝文武心态崩!,老朱偷听我心声,满朝文武心态崩!最新章节,老朱偷听我心声,满朝文武心态崩!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