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殿内,李孝恭吃着面条,一头大汗,一边吃着讲述着这些天的见闻。

  李承乾喝着凉白开水,蹙眉想着事情的来由,低声道:“其实姑姑早就打算好了,为她的家庭的将来铺路。”

  李孝恭摇头,又道:“何止是她,这宗室外戚上上下下,谁还不是想要在其中分一碗羹。”

  李承乾忽然一笑,道:“呵呵,孤真的越来越喜欢这个大家庭了。”

  权力交替之时,自家亲戚先下手了,他们要从这一次朝堂新老交替的时候,分得一部分的权力。

  李唐成了天家,这个大家族中的亲眷们总有这么几个心思跳脱的人。

  吃了三碗面条,李孝恭打了一個意犹未尽的饱嗝,缓缓道:“昨天,长广公主还在武德殿大闹,说她们当年如何如何,你皇爷爷都没理会她,就坐在殿内打着牌。”

  “爷爷他年纪大了,人到晚年难免寂寥,有个游戏能让他老人家消磨时光,总归是好事。”

  “你昨日在东宫做什么?”

  李承乾叹道:“侄儿很忙的,看了一天的泾阳工作简要。”

  李孝恭好奇又迟疑道:“工作简要是什么?”

  “一种类似行事章程总结,或者是建设预设成本之类的文章。”李承乾组织一番语言,清了清嗓子,补充道:“许敬宗写的。”

  李孝恭擦了擦嘴,站起身道:“还有一事。”

  李承乾笑着道:“皇叔直说便是。”

  “昨夜,于志宁去见高士廉了。”

  “舅爷一定会为东宫说好话的。”

  李孝恭侧目又看了眼这个侄儿,欲言又止,这孩子懂事得好像什么都不用大人去担心。

  李承乾又道:“对了,皇叔已经很久没有送来东宫的份子钱了,红楼虽然被士林大儒中人编排成了禁书,但卖得一定更好了。”

  他从怀中拿出三块银饼,大步潇洒离开了。

  宁儿带着三个宫女来收拾崇文殿。

  等人走远了,李承乾发愁道:“也不知道皇叔以前是怎么用饭的,武将们吃饭都跟打了架一样吗?”

  宁儿回道:“以往行军打仗哪有这么好的吃食。”

  李承乾叹道:“是呀,皇叔那一辈人他们豪气云天,平定中原用了半辈子,都是不容易的。”

  宁儿低声道:“殿下,明日曲江池游园,东宫需要安排什么吗?”

  李承乾道:“父皇定下游园时辰了吗?”

  “说是入夜之后。”

  “孤知道了。”

  见殿下已闭上眼了,看来是打算在这里小憩片刻。

  宁儿让身后的三两宫女安静退下。

  关中入夏的天气并不好受,李承乾睡醒的时候感觉身上黏糊糊的,又出了一身的汗水。

  一缕斜阳照入崇文殿,李承乾走出崇文殿已是黄昏时分。

  即便是七月七这样的节日,朝中还是一样要早朝的。

  今天的早朝与平时一样,长广公主的事没人提及,这毕竟还是李唐天家的家事。

  至于要冷处理,或者是惩罚,都是早晚的事,因马周将此事捅出来之后,姑姑一家大抵上会被一直冷落。

  就连皇爷爷也不再站在姑姑一家这边。

  往后她们一家,有人想要再步入李唐统治下的朝堂,都会被给予偏见。

  三思而后行,孤又学到了在这个朝堂权力中心的些许经验,李承乾心中暗暗想着。

  一份边关的军报倒是令殿内沉闷的众人来了精神,征讨吐谷浑南路将领李道宗在乌海要道活捉了吐谷浑伏允可汗。

  李承乾注意到,父皇那压着就要兴奋大笑的神情。

  大唐胜了,这一仗大唐以一种碾压的方式拿下了吐谷浑,用完胜的姿态向西域展现了大唐的兵锋之利。

  接下来满朝大臣开始商议着如何安排接下来的吐谷浑。

  文臣武将各出己见,以至于程咬金说要趁势带兵去攻打高昌,这种不计成本,不着眼实际,只顾个人勇武的行为,很快就得到了文官这一派的齐声反对。

  武将们想要乘胜追击,文官们就拿出了种种道理与社稷需求与之讲道理。

  很快,太极殿内又吵成了一片,众人争执不下。

  唐人并不是善于讲道理的,眼看双方吵得就要动手,李承乾注意到父皇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离开。

  看来也是知道了早朝开不下去,先一步走。

  李承乾一脸痛苦地看着眼前群臣互相骂娘,就要打架场面,小步绕开太极殿的最中心,悄悄溜出了太极殿。

  刚走出来,长出一口气,就见到有一个年轻的文官与自己一样,如同逃难出来的,还有些狼狈。

  两人相视一笑。

  对方先是行礼道:“殿下。”

  李承乾道:“当面是……”

  对方连忙解释道:“在下李崇义,与殿下多年不见了。”

  李承乾讪讪一笑,道:“孤一时间竟没认出来。”

  “家父一直与殿下有往来,近日还说起了殿下时常记挂着在下,怎么如今又不认识了……”

  李崇义是皇叔李孝恭的儿子,难怪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这父子长得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只是他比皇叔更文气,一副文人作派。

  殿内的骂架还在继续,时不时有一只鞋子被丢出来,或者是谁的袜子?

  明明打了胜仗,应该是一件高兴的事,三言两语不和睦就要动起手来,这几乎是太极殿内的一大特色了。

  父皇手下的臣子们,一个比一个彪悍,武将这边且不说,文官一派也不是好惹的,打架毫不手软。

  所以说上朝不能带兵器,确实是造福社稷了。

  唐人的民风是彪悍的,从这群朝堂掌权分子的行为,足可见一斑。

  两人走下台阶,李承乾啧舌道:“皇叔当真这么说的吗?”

  李崇义道:“是的。”

  看对方已有了胡子,貌似还比自己年长,二十岁出头的模样。

  李承乾笑着道:“崇义兄,近来在朝中任职?”

  “任宗正寺少卿。”

  “嗷,孤在东宫还有事……”

  李崇义也是躬身行礼道:“殿下慢走。”

  两人又是相视一笑,李承乾回头看了眼太极殿内的情况,已经有几个太医署的医官匆匆而来。

  刚结束了早朝,李世民回到了甘露殿,刚坐下便问道:“太医署派人了吗?”

  侍奉在陛下身边的老太监回道:“人多半已到了。”

  李世民拿起筷子准备用饭,又蹙眉道:“承乾回东宫了?”

  “回陛下,已回去了,走之前与崇义公子说了三两句。”

  “他没问他姑姑的事?”

  听陛下又问话,老太监低着头端上酒水道:“太子早朝来太极殿一直到了下朝,没有与人说过话。”

  女孩子对七月初七总是有憧憬的,李承乾见到宁儿织了绸缎,她都自己收了起来。

  坐在东宫菜园子里,李承乾全当没有见到这一幕,摇着手中的扇子,翻看着弟弟妹妹们的作业。

  现在东宫不缺纸张了,随时能够用纸书写文章。

  妹妹东阳的字很好看,李丽质的数学很不错,至于其余几个,差得难以评价。

  小福快步走来,“殿下,有人传话来,说许国公请殿下在曲江池相见。”

  李承乾道:“孤知道了。”

  本就想着带弟弟妹妹在这个节日出去走走,到了夜晚曲江池的人一定会很多。

  家里这么多弟弟妹妹但凡走丢一个,都不得了。

  看管得太紧又会让她们不愉快,不如趁着人少的时候,先去一趟,天黑的时候再回东宫。

  在东宫有个规矩,不论有什么事要出东宫,天黑就一定要回来。

  收拾了一番,李承乾就带着弟弟妹妹出门了。

  其实关于曲江池的传闻有很多,当年始皇帝建设离宫就在曲江,叫宜春宫。

  后来汉武帝时期,又将曲江池的地域范围划入了上林苑。

  那都是很久远的事了,再说眼前,前隋皇帝又将曲江池改称芙蓉池。

  是历朝历代的皇帝品位喜好,都很有默契?

  将好好的一个景观地的名字改来改去,改成他们喜欢的地名,不知道还以为那里是个和平康坊一样的地方。

  曲江池就在长安城,李承乾让弟弟妹妹坐上了马车,护送的人又是李绩大将军。

  这位熟人,大将军还是老样子,像个酷叔叔,板着一张脸。

  曲江池在长安城的东南角,也在长安城的范围内,马车从春明门离开,还要绕一圈,才能进入。

  人刚下了马车,李承乾拿出一个罐子递上,“大将军,这是孤自己腌的梅干菜,送您了。”

  李绩接过梅干菜,行礼道:“谢殿下赐。”

  “您护送辛苦,不用客气,还请大将军等候一两个时辰,天黑我们就回去了。”

  李绩躬身作揖,道:“喏。”

  眼看着弟弟妹妹下了马车便一股脑跑向了曲江池园中,宁儿与东宫的几个宫女纷纷跟上。

  为了让她们不闹腾,只好让李丽质看着。

  因大唐的皇帝要来曲江池游园,所以现在的曲江池被金吾卫看管着。

  只有等时辰到了,才能放人进入,当然了,这一次来曲江池的都是受陛下与皇后邀请的权贵。

  现在这里看起来空荡荡,有零星的宫女和太监在这里忙碌,布置着灯笼与烛火。

  夕阳就映在曲江池的水面上,天边的火烧云红艳艳的。

  李承乾跟着舅爷的仆从,一路走上曲江池的一处楼台。

  这里的布置不算奢华,反而还有些老旧,已经有工匠在赶着修缮,尽可能让这里好看一些。

  李承乾快步走到楼台高处,从这里可以一眼看到曲江池的全貌。

  再看眼前,舅爷与一个中年男子对坐,两人之间还有一个炉子,正在烹茶。

  舅爷身边的人也不是别人,正是今天早朝与牛进达他们打架的舅舅,长孙无忌。

  在太极殿那般动手,现在还能毫发无伤的坐在此地,不得不说这位舅舅的身手多半也很了得。

  长孙无忌行礼道:“太子殿下。”

  李承乾也施礼道:“舅舅。”

  高士廉目光也不看两人,自顾自饮着茶水道:“坐吧。”

  闻言,李承乾坐在一旁,等仆从端来一碗茶水,便蹙眉不语,这茶水上漂浮着油沫,还有些不知名的漂浮物,实在是令人难以下嘴,索性双手揣在袖子里,端坐着不碰这碗茶水。

  这位舅舅是陌生的,虽说在太极殿几乎天天见面,但也没说过话。

  长孙无忌看着三十五六岁的模样,留着山羊胡,看起来倒也没有中年发福,眼神中带着一些心事,眉眼也不舒缓。

  在朝堂上,这位舅舅总是一副忧心的模样,要不就是板着一张脸,寡言少语,甚至没见过他笑。

  可能因他是外戚,历代外戚掌权总是有非议的,平日里承受的压力太大。

  当年长孙无忌并不出名,只不过与那时候的父皇还只是布衣之交。

  后来在高士廉的应允下,母后嫁给了父皇,两家也成了亲家。

  长孙无忌的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战乱多年追随至今,是父皇的左膀右臂之一,当年天策府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玄武门的直接参与者。

  并且也是朝中举足轻重的赵国公。

  三人一时间无言,又坐了好一会儿,李承乾先开口道:“原来舅舅喜欢喝茶。”

  长孙无忌颔首道:“嗯。”

  李承乾道:“孤也喜欢喝茶,不过最近喜欢白开水。”

  高士廉悠闲地坐在一旁,拿出了一副不打算插话的样子。

  长孙无忌低声道:“听说殿下在东宫种葡萄?”

  说起这件事,李承乾揣手惆怅道:“说来惭愧,本以为种葡萄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到现在还没长出果实。”

  俩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

  长孙无忌接着道:“臣是看着太子殿下长大的,以前的殿下只是一个孩子,如今再看却已有了许多变化。”

  言至此处,高士廉忽然道:“老朽就要离开朝堂了,长广公主一家被贬去封地,你可知道了?”

  意识到舅爷的话语,李承乾迟疑道:“孙儿没听说旨意。”

  “这种事是没有旨意的,陛下对她们一家该给的照拂也都给了,是她作孽,与你东宫没有关系。”他叹息一声,又道:“入秋之后,辅机就是朝中的吏部尚书,老夫不在朝堂,你东宫若有难事,可以找你的这位舅舅。”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