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
长安!
沈乐瞪大眼睛,死死盯着眼前飞扬的楼阁,根本舍不得眨眼睛。他回来了!
他又回来了!
这身铁甲,竟然当真舍得,让他再看一次长安城!
“喂,呆站着干嘛呢?”身体忽然被推了一个踉跄。沈乐扭头,就看见一张十分熟悉的,胡子拉碴的脸盯着他看。
那个曾经和他一起走过回纥道,和他肩并着肩烤火,钻在一个帐篷里睡觉,分吃同一张饼子的老兵,对他龇牙一笑:
“走啊!吃席去!”
“吃席?”沈乐怔怔,还没从场景转换的冲击当中回过神来,口水已经开始大量分泌。有席可吃?
什么席?
大宴?小酒?是什么人家请客,王爷还是国公,或者其他勋贵世家?
烧尾宴的话,好像现在不是开进士科的季节,至于有哪位高官或者宰相晋升,那就不在他的消息范围了……
总之,有得吃总是好的。沈乐晃晃悠悠,翻身上马,跟在队伍里面往外走,一边走一边竖起耳朵听。听了一会儿,终于弄明白今天是去干哪家吃饭:
请客的人倒也是个名将,嗯,那个时代的名将,姓李名晟,担任神策军兵马使。
据说是五姓七望之一,陇西李氏的成员,与皇族同源。有消息说,他有可能升迁为神策军节度使,目前是禁军直属将领,负责一部分皇城防卫……
而他们这批安西过来的使者,算是功臣,又算是皇帝点名表扬、朝廷上下敬重的人,目前炙手可热。
自从面圣以后,今天这家请,明天那家请,总之,就经常在各个世家大族,朝廷重臣的府邸转来转去……
以上都是沈乐刚刚听来的。所有内容当中,能和沈乐知识储备对得上的,就只有两点:
第一,五姓七望,唐代顶级世家。至于这位李晟,是陇西李氏的嫡支还是庶支,是不是他们家最显赫的人物,他就一概不知道了;
第二,这位在神策军里干活。神策军,是唐代禁军之一,印象中名声不是很好(师姐打剑三的吐槽)……
他连现在走到了哪里都不清楚,必须在心里默背长安坊市地图,一个一个数过去,猜测现在是在哪个坊。
可怜他第一次被踢出长安城的记忆之后,确实背过坊市地图,但背的是通用版本——也就是开元二十九年的坊市地图。
现在是建中二年,当中差了足足40年,别说现在这些坊市改了什么名,他连这些坊市到底有没有合并、拆分,多了哪些豪宅寺庙都不知道……
跟在队伍里走来走去,绕来绕去,绕了大概三分之一个长安城,终于走到一家大宅。丈许高的坊墙上,朱漆大门笔直敞开,门口宾客川流不息。沈乐在心中默默点头:
果然和书上记载的一样,绝大部分长安里坊,都是统一设置坊门,有专人值守、负责启闭。
长安一百多个里坊,就像一百多个小型的碉堡,哪怕城墙失守,民众也能依托坊墙节节抵抗,直到最后一刻……
奈何,当这座都城被君主放弃,当它的统治者带领文武百官首先跑掉,被留下的老百姓,又有什么理由抵抗?
这座城市,最终还是毫不设防地敞开,被掠夺,被屠杀,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沈乐勉强把思路拽了回来,继续观察面前的建筑。嗯,只有一等一的达官贵人,比如王公,公主,比如宰相什么的,能够拥有【在坊墙上】直接开门的待遇;
这种待遇,可以理解为主人能够不受里坊定时启闭的限制,也可以理解为,主人有足够强的防卫力量,能够承担自己这一面的防卫职责。
就像他们这里,主人是五姓七望之一,是神策军将领之一,总不见得连自己的宅邸都护不住……
他跟在队伍里向主人作揖、问候,被引过一段长长的廊道,安置在侧厅。这一次宴席,他们似乎并不是主客,沈乐也并不在乎这个,探头探脑,只往主座方向看:
活的《韩熙载夜宴图》啊!
有主人在坐榻上端然跪坐,有客人歪在凭几上,有贵宾盘膝坐在椅子上;
有女伎抚琴吹箫,有胡姬旋舞,有娇美可爱的侍女端酒上菜,在贵客身边打扇……
记下来!
记下来!一定要记下来!
看到一半,肩膀又被推了一下。沈乐略略回过神来,顺着人流落座,左看右看,都觉得身边的同袍有点恼怒之色。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小声问:
“怎么啦?”
“主人家把我们当蛮夷吗?!”右手边,一个北庭都护府过来的军官盘起腿又放下,放下腿又盘起,怎么也没法在椅子上坐舒服了。
停一停,压低声音,继续抱怨:
“我们是陇西良家子!是汉人!我们从小也读书学礼的!凭什么他们上坐榻,给我们坐胡床!”
啊这……沈乐已经在椅子上坐了下来,两条腿舒舒服服地往下一垂,只恨靠背的弧度不够舒服,没有迭代到明代圈椅的形状。
环顾一圈,看到出身西域的同袍们都坐得很舒服,出身中原的都有点愤愤之色,这才后知后觉:
懂了,那个时代,士大夫们还是以跪坐为主,只有大头兵啊、蕃人啊啥的,才不习惯端然跪坐,更多地坐在胡床、马扎上面。
而正式宴席上的仪态,很大程度上,被用于区分一个人的出身,甚至当成“是不是上等人”的标志……
即便如此,沈乐也不会为了显示自己受到过良好教育,拥有完美仪态,就把垂腿坐改成跪坐。
他一声不吭,淡定端坐,倒是众人之首,小郭将军压低嗓子,轻轻咳了一声。宛如一阵寒风吹过,那些面带恼怒的同袍一个一个安静坐好,收敛了一切神色。
须臾,堂上丝竹细细,舞女飞旋,仆役如流水一样开始上菜:
“同心生结脯一品!”
“二十四气馄饨一品!”
“金银夹花平截一品!”
“水晶龙凤糕一品……”
沈乐几乎要吹起口哨来。宴席上琳琅满目,香气扑鼻,每一品菜肴,都是对视觉、嗅觉和味觉的多重冲击:
同心生结脯,是色泽艳红的风干肉脯,这个不稀奇,稀奇的是肉脯打成同心结式样——这个真的考验厨师的刀工;
二十四气馄饨,一碗二十四枚馄饨,抬眼看去,每个馄饨都是不同形状,咬开来品尝,各个馅料不同;
金银夹花平截,这个粗看只是寻常的蒸面卷,端近了仔细一看,面卷里夹着金银二色,金色是蟹黄,银色是蟹肉,香气扑鼻,色泽历历分明……
这我自己在家做了吃,剔完蟹黄蟹肉就是极限了,绝不可能再拿它做点心的!
沈乐啧啧称奇。身边,也有同袍在小声为那些生长在安西北庭、第一次到长安的袍泽科普:
“这些都是烧尾宴上的名菜啊!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有吃到的一天……看,快看!前面抬过去的,那是素蒸音声部!一共七十二个面人,个个都不一样的!”
别说蕃人们交头接耳,就连几个出身贫寒的陇西战士,都一脸“今天真的开了眼界”。
沈乐坐立不安,恨不得现场摸出一个摄像机,把所有的菜肴仔细拍下来,带回现代去重新播放。
目光一瞥,先前喝止他们的小郭将军,却是脸色沉沉,眉心不开。面前菜肴流水般送上来,再流水般撤下去,竟是一口也吃不下:
怎么了这是?
先前他还压制大家不要上脸,这会儿怎么了?
“将军。将军?”
沈乐压低了嗓子喊了两声。小郭将军一个激灵,回过神来,向他快速摇摇头,似乎在示意他不要发作。
停了一会儿,各种烤全牛、烤全羊、鱼脍、熊肉干之类流水般端上来,管弦骤急,胡姬旋舞不止。
觥筹交错,笑语连连,不时有人举杯起身祝酒,或者长吟各种现写的诗句助兴,把场面敷衍得颇为热闹,正是一席标准的唐朝豪门宴席——
沈乐竖着耳朵听了几首,都听不到什么耳熟的,索性埋头猛吃。吃着吃着,席上猛然一静,跟着又是轰然喝彩:
“小董学士来了!”
“小董学士必有佳作!”
“来来来,我等洗耳恭听——”
那位“小董学士”显然名望素著,举杯起身,还没开口,席上便静了下来。
只见他缓缓踱步,目视远方,神色既庄重又缥缈。须臾,席边一个琵琶女举手按弦,四弦一声,如同裂帛,而小董学士就在乐声中止步轻吟:
“朱门夜宴金樽满,玉箸频传驼蹄羹。”
第一句出口,沈乐就在心底默默摇头:水平不行,和白居易的《秦中吟》比起来差多了,也就是普通应制诗的节奏。
然而左右观望,周围的宾客却兴致勃勃,屏息聆听。啊这,也许是我期待值太高?
小董学士也没觉得自己诗作水平哪里不好。他举杯喝了一口,继续扬声道:
“弦管楼台遮朔气,罗帷烛影掩寒声。”
有点意思了!沈乐感兴趣地坐直了身体。举目四望,宾客们有的脸色发僵,有的大声叫好,还有的——比如他身边出身安西本地的同袍们——完全没有听懂;
而这位小董学士,也不管席上气氛如何,一口气念了下去:
“孤城箭尽炊烟绝,冻骨旗残战马鸣。
谁怜将士埋荒骨,犹报平安——慰帝庭!”
哗啦一下,满堂宾客惊起,不约而同向他们这一桌看来。沈乐身边不远处,小郭将军手中酒盏跌落,快步走向席前,在主人面前深深行礼:
“李将军!李将军!求您悯边军艰难,为我们斡旋一二,求一支援兵吧!安西,安西和北庭,真的快要撑不下去了……”
他放声痛哭。身边的同袍们个个惊动,急步跟着小郭将军出来,跟着拜倒。沈乐无奈,也只能一起跟出来行礼,心底却满是叹息:
不会有援兵的。
根本不会有的。
历史上,这精疲力竭的孤军,到全军覆没,都没有得到过援兵:
大唐实力衰弱,再也没能打通过河西走廊,而要从回纥道走,太远也太艰难了,小队伍还能勉强通过,成千上万的军队,那是根本没有可能……
被这么一闹,主人家的宴席也开不下去了。那位李晟将军——应该是吧——赶紧转出几案,扶住小郭将军,连声劝慰。
又是安抚,又是许诺,折腾了好大一会儿,小郭将军才带着他们撤退。沈乐一路上,勉强压制着回头的冲动,还有点儿恋恋不舍:
来都来了,好歹让我吃完啊!
不吃完,看完也行啊!唐朝的烧尾宴呢!多难得才看到一次!回去可以吹十年的,看一半就拖我走了!
“将军,这回……”
出了府门,没走多远,跟在郭将军背后的贴身亲兵就迫不及待询问。小郭将军眉头皱成死结,无奈道:
“别指望太多。我看他也勉强得很,最多找机会略提一句,不可能下死力……”
“可恨,要是大帅在就好了!”亲兵恨恨地一锤胸甲。沈乐在背后无奈摇头:
大帅,指的是郭子仪。安西大都护郭昕,是郭子仪的侄子,小郭将军,包括他的亲兵,都是郭家的人——
然而郭子仪刚刚去世不久,就在他们从安西归来、踏入长安城之前,算是听到了音信却没能撑到那时候,至今郭府上还挂着白。
郭昕倚为长城,以为必定能为他们出力的金梁玉柱,彻底断折,不复存在。
不,就算郭子仪还活着,以他七子八婿满堂笏,还能善终的谨慎性格,这种大政方针,应该也不会轻易开口……
“唉,我是真的没办法了。”小郭将军长叹:
“今天本来是最好的机会,我又请托了小董学士作诗……
明天起,你们也不用一直待在驿馆了,该寻亲寻亲,该访友访友,若是不想回去,想要留在中原的,就赶紧自己找门路吧……”
留在中原?
不回安西了?
沈乐一个激灵。倒不是他找到了记忆里的另一条路线,而是——
不回去的话,没有援兵的话,安西怎么办?!
长安!
沈乐瞪大眼睛,死死盯着眼前飞扬的楼阁,根本舍不得眨眼睛。他回来了!
他又回来了!
这身铁甲,竟然当真舍得,让他再看一次长安城!
“喂,呆站着干嘛呢?”身体忽然被推了一个踉跄。沈乐扭头,就看见一张十分熟悉的,胡子拉碴的脸盯着他看。
那个曾经和他一起走过回纥道,和他肩并着肩烤火,钻在一个帐篷里睡觉,分吃同一张饼子的老兵,对他龇牙一笑:
“走啊!吃席去!”
“吃席?”沈乐怔怔,还没从场景转换的冲击当中回过神来,口水已经开始大量分泌。有席可吃?
什么席?
大宴?小酒?是什么人家请客,王爷还是国公,或者其他勋贵世家?
烧尾宴的话,好像现在不是开进士科的季节,至于有哪位高官或者宰相晋升,那就不在他的消息范围了……
总之,有得吃总是好的。沈乐晃晃悠悠,翻身上马,跟在队伍里面往外走,一边走一边竖起耳朵听。听了一会儿,终于弄明白今天是去干哪家吃饭:
请客的人倒也是个名将,嗯,那个时代的名将,姓李名晟,担任神策军兵马使。
据说是五姓七望之一,陇西李氏的成员,与皇族同源。有消息说,他有可能升迁为神策军节度使,目前是禁军直属将领,负责一部分皇城防卫……
而他们这批安西过来的使者,算是功臣,又算是皇帝点名表扬、朝廷上下敬重的人,目前炙手可热。
自从面圣以后,今天这家请,明天那家请,总之,就经常在各个世家大族,朝廷重臣的府邸转来转去……
以上都是沈乐刚刚听来的。所有内容当中,能和沈乐知识储备对得上的,就只有两点:
第一,五姓七望,唐代顶级世家。至于这位李晟,是陇西李氏的嫡支还是庶支,是不是他们家最显赫的人物,他就一概不知道了;
第二,这位在神策军里干活。神策军,是唐代禁军之一,印象中名声不是很好(师姐打剑三的吐槽)……
他连现在走到了哪里都不清楚,必须在心里默背长安坊市地图,一个一个数过去,猜测现在是在哪个坊。
可怜他第一次被踢出长安城的记忆之后,确实背过坊市地图,但背的是通用版本——也就是开元二十九年的坊市地图。
现在是建中二年,当中差了足足40年,别说现在这些坊市改了什么名,他连这些坊市到底有没有合并、拆分,多了哪些豪宅寺庙都不知道……
跟在队伍里走来走去,绕来绕去,绕了大概三分之一个长安城,终于走到一家大宅。丈许高的坊墙上,朱漆大门笔直敞开,门口宾客川流不息。沈乐在心中默默点头:
果然和书上记载的一样,绝大部分长安里坊,都是统一设置坊门,有专人值守、负责启闭。
长安一百多个里坊,就像一百多个小型的碉堡,哪怕城墙失守,民众也能依托坊墙节节抵抗,直到最后一刻……
奈何,当这座都城被君主放弃,当它的统治者带领文武百官首先跑掉,被留下的老百姓,又有什么理由抵抗?
这座城市,最终还是毫不设防地敞开,被掠夺,被屠杀,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沈乐勉强把思路拽了回来,继续观察面前的建筑。嗯,只有一等一的达官贵人,比如王公,公主,比如宰相什么的,能够拥有【在坊墙上】直接开门的待遇;
这种待遇,可以理解为主人能够不受里坊定时启闭的限制,也可以理解为,主人有足够强的防卫力量,能够承担自己这一面的防卫职责。
就像他们这里,主人是五姓七望之一,是神策军将领之一,总不见得连自己的宅邸都护不住……
他跟在队伍里向主人作揖、问候,被引过一段长长的廊道,安置在侧厅。这一次宴席,他们似乎并不是主客,沈乐也并不在乎这个,探头探脑,只往主座方向看:
活的《韩熙载夜宴图》啊!
有主人在坐榻上端然跪坐,有客人歪在凭几上,有贵宾盘膝坐在椅子上;
有女伎抚琴吹箫,有胡姬旋舞,有娇美可爱的侍女端酒上菜,在贵客身边打扇……
记下来!
记下来!一定要记下来!
看到一半,肩膀又被推了一下。沈乐略略回过神来,顺着人流落座,左看右看,都觉得身边的同袍有点恼怒之色。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小声问:
“怎么啦?”
“主人家把我们当蛮夷吗?!”右手边,一个北庭都护府过来的军官盘起腿又放下,放下腿又盘起,怎么也没法在椅子上坐舒服了。
停一停,压低声音,继续抱怨:
“我们是陇西良家子!是汉人!我们从小也读书学礼的!凭什么他们上坐榻,给我们坐胡床!”
啊这……沈乐已经在椅子上坐了下来,两条腿舒舒服服地往下一垂,只恨靠背的弧度不够舒服,没有迭代到明代圈椅的形状。
环顾一圈,看到出身西域的同袍们都坐得很舒服,出身中原的都有点愤愤之色,这才后知后觉:
懂了,那个时代,士大夫们还是以跪坐为主,只有大头兵啊、蕃人啊啥的,才不习惯端然跪坐,更多地坐在胡床、马扎上面。
而正式宴席上的仪态,很大程度上,被用于区分一个人的出身,甚至当成“是不是上等人”的标志……
即便如此,沈乐也不会为了显示自己受到过良好教育,拥有完美仪态,就把垂腿坐改成跪坐。
他一声不吭,淡定端坐,倒是众人之首,小郭将军压低嗓子,轻轻咳了一声。宛如一阵寒风吹过,那些面带恼怒的同袍一个一个安静坐好,收敛了一切神色。
须臾,堂上丝竹细细,舞女飞旋,仆役如流水一样开始上菜:
“同心生结脯一品!”
“二十四气馄饨一品!”
“金银夹花平截一品!”
“水晶龙凤糕一品……”
沈乐几乎要吹起口哨来。宴席上琳琅满目,香气扑鼻,每一品菜肴,都是对视觉、嗅觉和味觉的多重冲击:
同心生结脯,是色泽艳红的风干肉脯,这个不稀奇,稀奇的是肉脯打成同心结式样——这个真的考验厨师的刀工;
二十四气馄饨,一碗二十四枚馄饨,抬眼看去,每个馄饨都是不同形状,咬开来品尝,各个馅料不同;
金银夹花平截,这个粗看只是寻常的蒸面卷,端近了仔细一看,面卷里夹着金银二色,金色是蟹黄,银色是蟹肉,香气扑鼻,色泽历历分明……
这我自己在家做了吃,剔完蟹黄蟹肉就是极限了,绝不可能再拿它做点心的!
沈乐啧啧称奇。身边,也有同袍在小声为那些生长在安西北庭、第一次到长安的袍泽科普:
“这些都是烧尾宴上的名菜啊!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有吃到的一天……看,快看!前面抬过去的,那是素蒸音声部!一共七十二个面人,个个都不一样的!”
别说蕃人们交头接耳,就连几个出身贫寒的陇西战士,都一脸“今天真的开了眼界”。
沈乐坐立不安,恨不得现场摸出一个摄像机,把所有的菜肴仔细拍下来,带回现代去重新播放。
目光一瞥,先前喝止他们的小郭将军,却是脸色沉沉,眉心不开。面前菜肴流水般送上来,再流水般撤下去,竟是一口也吃不下:
怎么了这是?
先前他还压制大家不要上脸,这会儿怎么了?
“将军。将军?”
沈乐压低了嗓子喊了两声。小郭将军一个激灵,回过神来,向他快速摇摇头,似乎在示意他不要发作。
停了一会儿,各种烤全牛、烤全羊、鱼脍、熊肉干之类流水般端上来,管弦骤急,胡姬旋舞不止。
觥筹交错,笑语连连,不时有人举杯起身祝酒,或者长吟各种现写的诗句助兴,把场面敷衍得颇为热闹,正是一席标准的唐朝豪门宴席——
沈乐竖着耳朵听了几首,都听不到什么耳熟的,索性埋头猛吃。吃着吃着,席上猛然一静,跟着又是轰然喝彩:
“小董学士来了!”
“小董学士必有佳作!”
“来来来,我等洗耳恭听——”
那位“小董学士”显然名望素著,举杯起身,还没开口,席上便静了下来。
只见他缓缓踱步,目视远方,神色既庄重又缥缈。须臾,席边一个琵琶女举手按弦,四弦一声,如同裂帛,而小董学士就在乐声中止步轻吟:
“朱门夜宴金樽满,玉箸频传驼蹄羹。”
第一句出口,沈乐就在心底默默摇头:水平不行,和白居易的《秦中吟》比起来差多了,也就是普通应制诗的节奏。
然而左右观望,周围的宾客却兴致勃勃,屏息聆听。啊这,也许是我期待值太高?
小董学士也没觉得自己诗作水平哪里不好。他举杯喝了一口,继续扬声道:
“弦管楼台遮朔气,罗帷烛影掩寒声。”
有点意思了!沈乐感兴趣地坐直了身体。举目四望,宾客们有的脸色发僵,有的大声叫好,还有的——比如他身边出身安西本地的同袍们——完全没有听懂;
而这位小董学士,也不管席上气氛如何,一口气念了下去:
“孤城箭尽炊烟绝,冻骨旗残战马鸣。
谁怜将士埋荒骨,犹报平安——慰帝庭!”
哗啦一下,满堂宾客惊起,不约而同向他们这一桌看来。沈乐身边不远处,小郭将军手中酒盏跌落,快步走向席前,在主人面前深深行礼:
“李将军!李将军!求您悯边军艰难,为我们斡旋一二,求一支援兵吧!安西,安西和北庭,真的快要撑不下去了……”
他放声痛哭。身边的同袍们个个惊动,急步跟着小郭将军出来,跟着拜倒。沈乐无奈,也只能一起跟出来行礼,心底却满是叹息:
不会有援兵的。
根本不会有的。
历史上,这精疲力竭的孤军,到全军覆没,都没有得到过援兵:
大唐实力衰弱,再也没能打通过河西走廊,而要从回纥道走,太远也太艰难了,小队伍还能勉强通过,成千上万的军队,那是根本没有可能……
被这么一闹,主人家的宴席也开不下去了。那位李晟将军——应该是吧——赶紧转出几案,扶住小郭将军,连声劝慰。
又是安抚,又是许诺,折腾了好大一会儿,小郭将军才带着他们撤退。沈乐一路上,勉强压制着回头的冲动,还有点儿恋恋不舍:
来都来了,好歹让我吃完啊!
不吃完,看完也行啊!唐朝的烧尾宴呢!多难得才看到一次!回去可以吹十年的,看一半就拖我走了!
“将军,这回……”
出了府门,没走多远,跟在郭将军背后的贴身亲兵就迫不及待询问。小郭将军眉头皱成死结,无奈道:
“别指望太多。我看他也勉强得很,最多找机会略提一句,不可能下死力……”
“可恨,要是大帅在就好了!”亲兵恨恨地一锤胸甲。沈乐在背后无奈摇头:
大帅,指的是郭子仪。安西大都护郭昕,是郭子仪的侄子,小郭将军,包括他的亲兵,都是郭家的人——
然而郭子仪刚刚去世不久,就在他们从安西归来、踏入长安城之前,算是听到了音信却没能撑到那时候,至今郭府上还挂着白。
郭昕倚为长城,以为必定能为他们出力的金梁玉柱,彻底断折,不复存在。
不,就算郭子仪还活着,以他七子八婿满堂笏,还能善终的谨慎性格,这种大政方针,应该也不会轻易开口……
“唉,我是真的没办法了。”小郭将军长叹:
“今天本来是最好的机会,我又请托了小董学士作诗……
明天起,你们也不用一直待在驿馆了,该寻亲寻亲,该访友访友,若是不想回去,想要留在中原的,就赶紧自己找门路吧……”
留在中原?
不回安西了?
沈乐一个激灵。倒不是他找到了记忆里的另一条路线,而是——
不回去的话,没有援兵的话,安西怎么办?!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最新章节,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最新章节,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