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
幽州刺史袁熙,因刘备自辽东南下近逼,于是向邺城发去了一封求援的书信,如今他收到了一封来自邺城的回信。
‘以监军审配为幽州刺史,召我回邺城安居。’
袁熙皱起双眉,眸光死死的盯着文书上‘还归邺城’四字,良久不曾移开,而后他的眼神逐渐飘忽,似是在思考什么,全然沉浸在了思维的海洋中,久久不得拔出。
作为袁绍的次子,加上袁熙任了这么多年的幽州刺史,他手底下也培养了一些忠心于他的人手,其中有几人被他安插在邺城,方便得知邺城内中的动向,以免自家远在边塞,遭他人陷诬而不知。
是故,近来邺城的风闻蜚语,袁熙大抵知晓一二-——废长立幼,召还长兄,拘禁在邺,以免生事。
对于袁绍可能行下废长立幼之事,且越过他和袁谭,直接将河北交到幼弟袁尚手上,袁熙虽然心中有些不忿,可他不忿了些许时间,也就淡然了下来,没有纠结河北嗣君的归属。
也是以往袁谭为长、袁尚受宠,时人都认为河北嗣君之位,要么落在袁谭头上,要么落在袁尚头上,跟他这位仲子,也即是排名中间的儿子没有太大的关系,可能性近乎于零。
所故袁熙一向本本分分,只惦记着幽州这一亩三分地,同时和袁谭及袁熙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想着不管袁谭还是袁尚上位,他都可以落个好,继续坐镇幽州,于边塞作威作福。
可如今,一张召他还归邺城的文书,让袁熙心下有些不太痛快,他本本分分,不争不抢,从没有去渴求嗣君之位,只求能职守一州,握方伯之权,然到头来,却是未能如愿。
“哎。”袁熙重重的叹息了一声,神色尽显颓然。
平心而论,袁熙舍不得幽州刺史一职,且不愿意去邺城安居,毕竟身在幽州,他可掌州内大权,一应事务,皆得自行处理,除非有什么捅破天的事情,才需要递到邺城,向袁绍求一个应对措施。
作威作福,安享富贵,是袁熙在幽州刺史任上的快意人生。
而如果他放弃幽州刺史一职,听令往邺城奔去,于邺城安居,到时候一条性命,全看幼弟袁尚的心情的,尽管他和袁尚处的也还不错,可自己做主,和看别人脸色行事,确乎是两种人生,一为幸福,一为忧烦。
假借刘备逼之甚急,不得闲暇脱身?
袁熙思考了起来,他有意推脱邺城的召还命令,也有了应对的托词,如今刘备攻杀蹋顿,掩袭攻下右北平、辽西二郡,距离幽州州治蓟县不远,是可谓兵战的第一线。
而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是自古的惯例,或许他可以用刘备做托词,拖延些时日南下归邺,说不定拖上一段时间,邺城就有了其他的变故,他可以安然在幽州端坐。
可袁熙转念一想,若是这般去对抗父亲的命令,一来他不愿见到袁绍因此伤怀,毕竟他一向都是听话的孩子,二来他确是有些惧怕,担心袁绍收到他的推脱之词后,向幽州发来斥责的文书。
孝心和惧意左右夹逼下,袁熙放弃了推脱这项调令的想法,他打算老老实实的听令南下,不管父亲是否真的打算让袁尚出任嗣君,有意将他监禁在邺城就近看管,他都打算往邺城奔去。
不数日,自袁熙百无聊赖的等候中,监军审配冒着风雪踏进了蓟县。
“公子。”审配拱手向袁熙致礼道。
袁熙眼睛无神,意兴阑珊的点了点头,接着他指了指案几上的幽州刺史印绶道:“监军即到,我也就能卸下这副重担了,还望监军能好生治政安民,抵御外寇,不使幽州为家父之忧也。”
“公子不言,配亦当尽心任事,使幽州地界清静。”审配恭声回了一句。
“嗯,监军有此心志,料来幽州可得安平。”袁熙微不着意的颔首应下,而后他拱手告退道:“既如此,我这就请别,今日就南下归邺了。”
“今日吗?”审配露出讶异的神色,他没想到袁熙这般干脆,方才交了印绶,现下就决意归还邺城,雷厉风行之余,显得有些慨然。
毕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这般洒脱,放弃手中的权柄,往邺城奔去,尤其是在袁绍决意废长立幼的这个当口,身为公子的袁熙还归邺城,就相当于往监牢里窜去。
“是今日。”袁熙瞧出了审配面上的讶异,大抵猜到了审配的想法,他语气中带着一抹嗤笑的意味道:“家父召我还邺的文书,比监军早几日就到了,我这里该准备的都准备了,就等监军到来。”
“如今监军来了,幽州有了新主,我留之何意,倒不如早早的离去,早一日回到邺城。”
“诶。”说到这里袁熙叹了口气:“自建安四年,家父讨定公孙后,我出任幽州刺史,却是好几年都未见到家父的面了,一直以来都是文书往来而已。”
“听说家父病了,还病的很重,我这一向肝肠为之寸断,恨不得插翅飞往邺城,只恨幽州无人坐镇,今日监军到来,却是为我解了一大难处,我当好好致谢监军才是。”
“公子诚孝之人,孝感天地。”审配感喟了一句,虽是他早早的押宝袁尚,是故对袁谭和袁熙这两位伯仲抱有警惕之心,但汉家以忠孝治天下,对上孝子,他自是出言赞叹。
“不多说了,我该出发了,不然再拖下去,瞑夜将至。”袁熙随意的摆了摆手,和审配告辞,而后为审配送到城门口,在数名亲卫的簇拥下,向着邺城的方向飞驰而去。
望着袁熙离去的背影,审配再度感慨了一句:“忠臣孝子,无外如是。”同时他不由想起了袁谭,那位长公子如果有袁熙的心胸,愿意放下权柄,不与袁尚争横,如此一来,河北权柄传承,当可无有风波矣。
不过,审配思来,就算袁谭有意听从袁绍废长立幼的吩咐,放弃对嗣君之位的追逐,追随在袁谭左右的文武臣子也不会轻易认下,毕竟攀龙附凤的好处没人想放弃。
郭图、辛评、辛毗,这一伙跟袁谭捆绑极深的臣子,到底是不会甘心看着袁尚上位,而自家的主子落选,多半会在袁谭身前鼓噪,鼓动袁谭生出不小的是非来。
是非终究会有,至于会闹的多大,审配轻轻摇了摇头,他也不知道袁绍废长立幼,会闹出多大的风波来,只求风波小些,保留河北的元气,让袁尚能集河北之全力,去同宇内的诸侯争横,而不是腹心生忧,内忧外患一起闹起。
……
邺城南面的朝歌城。
袁谭躺在床榻上,盖着厚厚的棉裘,头上冒着冷汗,面色略显苍白,一副有病在身,有气无力的姿态展现了出来。
他听到外间有人走去,偏头看去,在看清这人的面容后,他连忙双手撑到床沿,拱手向来人问候道:“啊,是逢君啊,谭病躯沉重,恕不能起身致礼。”
“公子,无妨的,无妨的。”代表袁绍,为袁绍使者的逢纪,从邺城飞马不歇赶赴到朝歌的他,在听到袁谭谦卑的话语后,他连忙摆了摆手表示不打紧。
同时逢纪一双狐狸般的瘦长眼睛,眼珠子滴溜的在袁谭身上打起了转,虽是冬日,合该盖着棉被,可袁谭竟是盖了数层,再加上屋内的碳炉散发的热量,直教逢纪有些冒汗。
但身前盖着数层棉被的袁谭,头上却是冒着冷汗,面色不见半分红润,苍白的确乎像是一个大病在体的患者。
‘真的病了?’逢纪微微皱起了眉头,说起来他是第二波的使者了。
第一波从邺城赶赴朝歌,召还袁谭回邺城的使者,自朝歌回到邺城后,没有带回袁谭,而是上言袁谭病了,且病的不轻,不能远道出行,尤其是当下风雪没个消停的时候。
而就在袁绍有意废长立幼的关口,袁谭竟是突然病了,袁尚及其拥簇逢纪自然是不信的,就连身为父亲的袁绍也有些狐疑,他怀疑是走露了什么风声,为袁谭所知晓了,所以袁谭诈病不归还邺城,于朝歌坐观形势。
所以有了逢纪今日南下朝歌一事,作为袁尚的铁杆,他的话,袁尚会信,袁绍也会信,因而就由他到朝歌,验证一二袁谭的病情是否为真,是否真的病的很重,以至于不能远行。
如今逢纪根据他的一双狐眼,确定了袁谭确乎病了,且病的很重,他不免有些失望,同时有些担忧,如今袁绍怕是挨不过这个冬天,废长立幼之事就在眼前,可袁谭身在朝歌,没有放在袁尚的眼皮底下,就容易生出是非来。
可他就算心下焦急,也不能强行将袁谭拖到辎车上,发往运送到邺城去,万一袁谭在中途挂了怎么办,且知道袁绍虽是不怎么喜欢,可袁谭毕竟是他的长子,长子因为他的强逼而死,他脖颈上的这颗鸟头就该同他的身体分离了。
“咳咳咳。”袁谭重重的咳嗽了几声,而后虚弱的问道:“逢君,不知你自邺城而来,可是家父有什么命令?”
“额。”逢纪心下不成滋味,他是带来了命令,可袁谭这幅敢动一下,说不定袁谭就敢死给你看的模样,让他带来的命令也就成了空言。
不过话还是要回的,逢纪应道:“公子,魏公有令,着你还归邺城。”
“哦。”袁谭眉宇间露出不解,他反问道:“家父前面遣使召我,使者回到邺城后没有告知家父,我近来病躯沉重不能远行吗?”
“说了的。”逢纪回道:“只是魏公太过想念公子,欲同公子见面,所以着我来看看,公子的病情是否好些,能否还归邺城。”
“原是如此。”袁谭点了点头,而后一脸虚弱,语气也是虚弱的说道:“我这幅病躯,医匠多施妙手却是不见好转,只恐要让家父再等上些时日了,等我病躯好些再说了。”
“逢君。”袁谭不待逢纪回应,他问询道:“家父可是十分念想我,若是如此,谭就算病躯不佳,也要一表孝心,往邺城奔去,不使家父不见谭面而有所失望。”
“不…不…”逢纪连忙摆手拒绝道:“魏公虽是想念公子,欲召见公子,但根子上还是记挂公子的病情,所以着我前来一观,即是公子病躯不佳,我当上书邺城,告明此间之事。”
“那就有劳先生了。”袁谭致谢了一句。
对于袁谭的致谢,逢纪客套了一句,同时他的心里松了口气,众所周知他跟袁尚相好,若是袁谭和他在前往邺城的路上因病躯加重而亡,到时候邺中文武,以及他的顶头上司袁绍,都会怀疑是他加害了袁谭,他只怕要落入百口莫辩的局面。
忠心少公子固然重要,但保全自身更为重要,逢纪默念起了他的处世信条。
“公子,纪就此告退,不扰公子的静养。”逢纪拱手请退,准备将此间之事通报给邺城。
“逢君自便。”袁谭勉强挤出一个微笑,回敬了逢纪。
目送逢纪离去,背影自门外转角处消失,袁谭放开撑着床沿的双手,继续倚靠着休息了起来,虽是身体不适至极,可他心下却是开怀不已,这次又好歹糊弄了过去。
作为长子,袁谭名位尊崇,于邺城有不少的耳目,那夜袁绍聚众商议欲立袁尚为嗣君的消息,早就传入了袁谭的耳中,而后邺城多番遣使,在袁谭看来,是打算将他拘禁在邺城,好行废长立幼之事。
于是乎,如今的邺城,成了袁谭眼中的龙潭虎穴,他轻易不会赶赴邺城去,可父亲袁绍的召令,他须用法子推脱掉,而装病就是最好的借口。
且装病还不够,袁谭决定真病一场,他私底下着人取来冰块,放置在清水中,使清水化为冰水,而后往冰水中投身,再用碳炉烘烤,如此反复,一场重病就缠住了他身体。
也就有了邺城屡次遣使,甚至逢纪这等袁尚的铁杆前来,也无法将他携带到邺城,只能等他病体稍稍痊愈,能够远行了再说。
这场病,不亏。
幽州刺史袁熙,因刘备自辽东南下近逼,于是向邺城发去了一封求援的书信,如今他收到了一封来自邺城的回信。
‘以监军审配为幽州刺史,召我回邺城安居。’
袁熙皱起双眉,眸光死死的盯着文书上‘还归邺城’四字,良久不曾移开,而后他的眼神逐渐飘忽,似是在思考什么,全然沉浸在了思维的海洋中,久久不得拔出。
作为袁绍的次子,加上袁熙任了这么多年的幽州刺史,他手底下也培养了一些忠心于他的人手,其中有几人被他安插在邺城,方便得知邺城内中的动向,以免自家远在边塞,遭他人陷诬而不知。
是故,近来邺城的风闻蜚语,袁熙大抵知晓一二-——废长立幼,召还长兄,拘禁在邺,以免生事。
对于袁绍可能行下废长立幼之事,且越过他和袁谭,直接将河北交到幼弟袁尚手上,袁熙虽然心中有些不忿,可他不忿了些许时间,也就淡然了下来,没有纠结河北嗣君的归属。
也是以往袁谭为长、袁尚受宠,时人都认为河北嗣君之位,要么落在袁谭头上,要么落在袁尚头上,跟他这位仲子,也即是排名中间的儿子没有太大的关系,可能性近乎于零。
所故袁熙一向本本分分,只惦记着幽州这一亩三分地,同时和袁谭及袁熙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想着不管袁谭还是袁尚上位,他都可以落个好,继续坐镇幽州,于边塞作威作福。
可如今,一张召他还归邺城的文书,让袁熙心下有些不太痛快,他本本分分,不争不抢,从没有去渴求嗣君之位,只求能职守一州,握方伯之权,然到头来,却是未能如愿。
“哎。”袁熙重重的叹息了一声,神色尽显颓然。
平心而论,袁熙舍不得幽州刺史一职,且不愿意去邺城安居,毕竟身在幽州,他可掌州内大权,一应事务,皆得自行处理,除非有什么捅破天的事情,才需要递到邺城,向袁绍求一个应对措施。
作威作福,安享富贵,是袁熙在幽州刺史任上的快意人生。
而如果他放弃幽州刺史一职,听令往邺城奔去,于邺城安居,到时候一条性命,全看幼弟袁尚的心情的,尽管他和袁尚处的也还不错,可自己做主,和看别人脸色行事,确乎是两种人生,一为幸福,一为忧烦。
假借刘备逼之甚急,不得闲暇脱身?
袁熙思考了起来,他有意推脱邺城的召还命令,也有了应对的托词,如今刘备攻杀蹋顿,掩袭攻下右北平、辽西二郡,距离幽州州治蓟县不远,是可谓兵战的第一线。
而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是自古的惯例,或许他可以用刘备做托词,拖延些时日南下归邺,说不定拖上一段时间,邺城就有了其他的变故,他可以安然在幽州端坐。
可袁熙转念一想,若是这般去对抗父亲的命令,一来他不愿见到袁绍因此伤怀,毕竟他一向都是听话的孩子,二来他确是有些惧怕,担心袁绍收到他的推脱之词后,向幽州发来斥责的文书。
孝心和惧意左右夹逼下,袁熙放弃了推脱这项调令的想法,他打算老老实实的听令南下,不管父亲是否真的打算让袁尚出任嗣君,有意将他监禁在邺城就近看管,他都打算往邺城奔去。
不数日,自袁熙百无聊赖的等候中,监军审配冒着风雪踏进了蓟县。
“公子。”审配拱手向袁熙致礼道。
袁熙眼睛无神,意兴阑珊的点了点头,接着他指了指案几上的幽州刺史印绶道:“监军即到,我也就能卸下这副重担了,还望监军能好生治政安民,抵御外寇,不使幽州为家父之忧也。”
“公子不言,配亦当尽心任事,使幽州地界清静。”审配恭声回了一句。
“嗯,监军有此心志,料来幽州可得安平。”袁熙微不着意的颔首应下,而后他拱手告退道:“既如此,我这就请别,今日就南下归邺了。”
“今日吗?”审配露出讶异的神色,他没想到袁熙这般干脆,方才交了印绶,现下就决意归还邺城,雷厉风行之余,显得有些慨然。
毕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这般洒脱,放弃手中的权柄,往邺城奔去,尤其是在袁绍决意废长立幼的这个当口,身为公子的袁熙还归邺城,就相当于往监牢里窜去。
“是今日。”袁熙瞧出了审配面上的讶异,大抵猜到了审配的想法,他语气中带着一抹嗤笑的意味道:“家父召我还邺的文书,比监军早几日就到了,我这里该准备的都准备了,就等监军到来。”
“如今监军来了,幽州有了新主,我留之何意,倒不如早早的离去,早一日回到邺城。”
“诶。”说到这里袁熙叹了口气:“自建安四年,家父讨定公孙后,我出任幽州刺史,却是好几年都未见到家父的面了,一直以来都是文书往来而已。”
“听说家父病了,还病的很重,我这一向肝肠为之寸断,恨不得插翅飞往邺城,只恨幽州无人坐镇,今日监军到来,却是为我解了一大难处,我当好好致谢监军才是。”
“公子诚孝之人,孝感天地。”审配感喟了一句,虽是他早早的押宝袁尚,是故对袁谭和袁熙这两位伯仲抱有警惕之心,但汉家以忠孝治天下,对上孝子,他自是出言赞叹。
“不多说了,我该出发了,不然再拖下去,瞑夜将至。”袁熙随意的摆了摆手,和审配告辞,而后为审配送到城门口,在数名亲卫的簇拥下,向着邺城的方向飞驰而去。
望着袁熙离去的背影,审配再度感慨了一句:“忠臣孝子,无外如是。”同时他不由想起了袁谭,那位长公子如果有袁熙的心胸,愿意放下权柄,不与袁尚争横,如此一来,河北权柄传承,当可无有风波矣。
不过,审配思来,就算袁谭有意听从袁绍废长立幼的吩咐,放弃对嗣君之位的追逐,追随在袁谭左右的文武臣子也不会轻易认下,毕竟攀龙附凤的好处没人想放弃。
郭图、辛评、辛毗,这一伙跟袁谭捆绑极深的臣子,到底是不会甘心看着袁尚上位,而自家的主子落选,多半会在袁谭身前鼓噪,鼓动袁谭生出不小的是非来。
是非终究会有,至于会闹的多大,审配轻轻摇了摇头,他也不知道袁绍废长立幼,会闹出多大的风波来,只求风波小些,保留河北的元气,让袁尚能集河北之全力,去同宇内的诸侯争横,而不是腹心生忧,内忧外患一起闹起。
……
邺城南面的朝歌城。
袁谭躺在床榻上,盖着厚厚的棉裘,头上冒着冷汗,面色略显苍白,一副有病在身,有气无力的姿态展现了出来。
他听到外间有人走去,偏头看去,在看清这人的面容后,他连忙双手撑到床沿,拱手向来人问候道:“啊,是逢君啊,谭病躯沉重,恕不能起身致礼。”
“公子,无妨的,无妨的。”代表袁绍,为袁绍使者的逢纪,从邺城飞马不歇赶赴到朝歌的他,在听到袁谭谦卑的话语后,他连忙摆了摆手表示不打紧。
同时逢纪一双狐狸般的瘦长眼睛,眼珠子滴溜的在袁谭身上打起了转,虽是冬日,合该盖着棉被,可袁谭竟是盖了数层,再加上屋内的碳炉散发的热量,直教逢纪有些冒汗。
但身前盖着数层棉被的袁谭,头上却是冒着冷汗,面色不见半分红润,苍白的确乎像是一个大病在体的患者。
‘真的病了?’逢纪微微皱起了眉头,说起来他是第二波的使者了。
第一波从邺城赶赴朝歌,召还袁谭回邺城的使者,自朝歌回到邺城后,没有带回袁谭,而是上言袁谭病了,且病的不轻,不能远道出行,尤其是当下风雪没个消停的时候。
而就在袁绍有意废长立幼的关口,袁谭竟是突然病了,袁尚及其拥簇逢纪自然是不信的,就连身为父亲的袁绍也有些狐疑,他怀疑是走露了什么风声,为袁谭所知晓了,所以袁谭诈病不归还邺城,于朝歌坐观形势。
所以有了逢纪今日南下朝歌一事,作为袁尚的铁杆,他的话,袁尚会信,袁绍也会信,因而就由他到朝歌,验证一二袁谭的病情是否为真,是否真的病的很重,以至于不能远行。
如今逢纪根据他的一双狐眼,确定了袁谭确乎病了,且病的很重,他不免有些失望,同时有些担忧,如今袁绍怕是挨不过这个冬天,废长立幼之事就在眼前,可袁谭身在朝歌,没有放在袁尚的眼皮底下,就容易生出是非来。
可他就算心下焦急,也不能强行将袁谭拖到辎车上,发往运送到邺城去,万一袁谭在中途挂了怎么办,且知道袁绍虽是不怎么喜欢,可袁谭毕竟是他的长子,长子因为他的强逼而死,他脖颈上的这颗鸟头就该同他的身体分离了。
“咳咳咳。”袁谭重重的咳嗽了几声,而后虚弱的问道:“逢君,不知你自邺城而来,可是家父有什么命令?”
“额。”逢纪心下不成滋味,他是带来了命令,可袁谭这幅敢动一下,说不定袁谭就敢死给你看的模样,让他带来的命令也就成了空言。
不过话还是要回的,逢纪应道:“公子,魏公有令,着你还归邺城。”
“哦。”袁谭眉宇间露出不解,他反问道:“家父前面遣使召我,使者回到邺城后没有告知家父,我近来病躯沉重不能远行吗?”
“说了的。”逢纪回道:“只是魏公太过想念公子,欲同公子见面,所以着我来看看,公子的病情是否好些,能否还归邺城。”
“原是如此。”袁谭点了点头,而后一脸虚弱,语气也是虚弱的说道:“我这幅病躯,医匠多施妙手却是不见好转,只恐要让家父再等上些时日了,等我病躯好些再说了。”
“逢君。”袁谭不待逢纪回应,他问询道:“家父可是十分念想我,若是如此,谭就算病躯不佳,也要一表孝心,往邺城奔去,不使家父不见谭面而有所失望。”
“不…不…”逢纪连忙摆手拒绝道:“魏公虽是想念公子,欲召见公子,但根子上还是记挂公子的病情,所以着我前来一观,即是公子病躯不佳,我当上书邺城,告明此间之事。”
“那就有劳先生了。”袁谭致谢了一句。
对于袁谭的致谢,逢纪客套了一句,同时他的心里松了口气,众所周知他跟袁尚相好,若是袁谭和他在前往邺城的路上因病躯加重而亡,到时候邺中文武,以及他的顶头上司袁绍,都会怀疑是他加害了袁谭,他只怕要落入百口莫辩的局面。
忠心少公子固然重要,但保全自身更为重要,逢纪默念起了他的处世信条。
“公子,纪就此告退,不扰公子的静养。”逢纪拱手请退,准备将此间之事通报给邺城。
“逢君自便。”袁谭勉强挤出一个微笑,回敬了逢纪。
目送逢纪离去,背影自门外转角处消失,袁谭放开撑着床沿的双手,继续倚靠着休息了起来,虽是身体不适至极,可他心下却是开怀不已,这次又好歹糊弄了过去。
作为长子,袁谭名位尊崇,于邺城有不少的耳目,那夜袁绍聚众商议欲立袁尚为嗣君的消息,早就传入了袁谭的耳中,而后邺城多番遣使,在袁谭看来,是打算将他拘禁在邺城,好行废长立幼之事。
于是乎,如今的邺城,成了袁谭眼中的龙潭虎穴,他轻易不会赶赴邺城去,可父亲袁绍的召令,他须用法子推脱掉,而装病就是最好的借口。
且装病还不够,袁谭决定真病一场,他私底下着人取来冰块,放置在清水中,使清水化为冰水,而后往冰水中投身,再用碳炉烘烤,如此反复,一场重病就缠住了他身体。
也就有了邺城屡次遣使,甚至逢纪这等袁尚的铁杆前来,也无法将他携带到邺城,只能等他病体稍稍痊愈,能够远行了再说。
这场病,不亏。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季汉刘璋,三国:季汉刘璋最新章节,三国:季汉刘璋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季汉刘璋,三国:季汉刘璋最新章节,三国:季汉刘璋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