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鱼号试飞引起了巨大轰动,其优越的性能让大洋彼岸的军事专家们感到绝望。

  顶层的决策人在绝望中也要寻找希望,他们找来了一大堆新物理科技方向的专业学者,希望能够对于鲨鱼号所蕴含的技术进行深入的剖析,尤其是鲨鱼号的动力系统。

  如此重量的飞行器却能这么灵活,朝各个方向加速都非常快,让人感觉根本无法理解。

  最少原有的技术是无法解析的。

  他们召开了专门的会议。

  学者们分成好多讨论小组,对于曝光的视频仔细的研究,最终得到了两个结论。

  “一种可能是,他们有一种我们所不知道的动力技术。”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他们本来就掌握很多新物理方向的科技,出现一种新科技也不算什么。”

  “比如,它可能和强力的某种反应有关,就像是离子对空武器。某些不为人知的反应,甚至是和空间的相关的技术,也许就能让飞行器直接加速。”

  “实际上,这种可能性不小,因为引力技术本身就和空间相关。”

  “另外一种可能,他们所掌握的引力技术,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能够制造出三倍,甚至更多倍率的引力场。”

  “那么依靠引力场本身,就可以让飞行器直接加速。”

  学者们把两种可能都分析出来。

  很多人沉默了。

  不管是哪一种可能,都让人感觉非常绝望,因为他们之间已经存在了无法跨越的技术差距。

  这还只是动力方面。

  飞行器的能源毫无疑问来自于低温核聚变,他们研究低温核聚变引发了剧烈的事故,到现在项目还是暂停状态。

  在引力技术的研究上,好几个机构和团队也有突破,但最高也只制造出0.8倍引力。

  这个是引力强度数值已经不低了,问题在于短期内根本无法应用,主要限制就是超导的需求,也只能在地面制造。

  “即便制造出高倍率的引力场,即便不需要超导支持,引力技术依旧无法摆脱地面限制。”

  “我们可没有能用在天上的超级能源装置!”

  说来说去,还是回到技术话题。

  想要制造出引力飞行器,就必须要有完善的引力技术以及超级能源技术。

  超级能源技术,最可能实现的就是低温核聚变。

  如果能研究出低温核聚变,即便引力技术相对差一些,也能够应用在飞行器上。

  在一大堆分析结束以后,大洋彼岸决策层连续召开重量级会议,还和其他国家进行沟通,再次确定了主要方向。

  “发展新物理科技!”

  “我们必须要研究发展新物理科技,未来才能有机会赶上太平洋西岸的古国,否则就会远远落后。”

  “现在的支持力度还不够,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物理方向的研究中,其他方向都可以适当减缓……”

  “这是最重要的工作!”

  决策层会议定的基调很好,但具体要怎么做却没有规划,主要是他们没有完善的理论,好多的研究只能通过实验碰运气似的研究。

  引力技术就是这样的,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验证,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来改善技术。

  这也是引力技术发展速度慢的原因。

  不过会议决策还是有效果的,角子层马上公布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支持引力技术、低温核聚变、原子核核力拆分反应研究、电磁力与强力的基础研究,等等。

  同时也确定加大财政拨款,以最高层直接给与新物理相关研发支持。

  会议并不是只是说说,事情放在下面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的变化和影响。

  比如,泰勒-威尔逊重新被启用,他被任命为低温核聚变研发项目团队的第一负责人。

  第一决策人还面见了泰勒-威尔逊,并确定短期内给予不低于二十亿美元的经费支持。

  二十亿美元,相当于一个国际型的实验室全年经费。

  比如,费米实验室。

  费米实验室几千名员工,还有一个个重型的项目,一年经费也不过二十亿美元。

  这些经费都放在一个研究项目上,都可以用来建造好几个托卡马克核反应堆了。

  引力技术研发也获得了支持,好几个实验室,甚至包括企业的团队,都直接获得了资金支持。

  除了对于新物理科技研发的支持外,高层决策也强调了其他工作,包括情报工作以及合作谈判。

  “我们要和他们进行更进一步的沟通和谈判,希望他们能够开放一些新物理的科技领域。”

  “比如,引力,一定的技术是可以开放的。”

  “如果能谈一下低温核聚变,也就是超级能源技术的合作,当然就最好不过了。”

  “情报工作也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更多的机密信息……”

  ……

  当大洋彼岸轰轰烈烈的开展工作的时候,国际舆论继续围绕着鲨鱼号飞船的试飞讨论着。

  国内的讨论也非常火热,普通人看到新闻消息,都会有一种对于国家高端科技的自豪。

  在不断讨论中,鲨鱼号的基础性能、参数也被分析出来。

  比如,重量超过80吨。

  飞行高度超过5万米,单向加速度超过18m/s。

  挂弹能力非常惊人,轻易超过五十吨以上。

  一系列的性能参数,都被各种分析和小道消息爆料出来,把信息总结在一起,可以轻易得出结论——

  鲨鱼号是一款现有科技根本无法应对的太空战舰。

  “唯一能够对鲨鱼号产生威胁的是离子对空武器。”

  “但离子对空武器也会受到打击距离的限制,战斗机携带的高端空对地导弹,打击范围能超过五百公里,最高甚至能超过900公里,粒子对空武器的打击范围不一定有这么远……”

  “当然离子对空武器非常隐秘,打击也是瞬间进行的,若是鲨鱼号没有提前检测到,也许就会被击中。”

  “问题在于,两种军事技术都只有国内掌握……”

  在舆论纷纷之时,国内也发布了鲨鱼号飞船相关的信息。

  那是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官说起了鲨鱼号,并谈道,“鲨鱼号是第一款确定会服役的引力飞行器。”

  “各类测试已经到了后期,按照计划,第一艘鲨鱼号飞船将会在半年之内服役……”

  信息,就到此结束了。

  记者再提出其他问题,新闻官就不予回复了。

  实际上,鲨鱼号试飞工作结束以后,国内的工作也非常忙碌,太空平台计划已经进入讨论中。

  当然,暂时只是讨论。

  这是大型项目初期的必经之路,需要通过会议讨论预估经费需求,对于工程量也有个预期,还要确定所需求的技术以及要求什么部门进行合作。

  太空平台计划必定是多部门通力合作,并投入庞大经费以及工作量才能完成的项目。

  高端的老师们都非常重视。

  如果能打造出太空平台,国内的军事就直接进入巅峰,无论是防御还是进攻都已经没了对手。

  如此舆论纷纷之下,张硕很低调的回到了苏东,也进入了正常的工作生活。

  源点论的研究已经陷入了瓶颈期。

  在基础理论领域,电磁力、引力以及强力,已经都研究的非常透彻了。

  三种力都有完善的理论,转化的科技也有多方向的发展。

  当然,底层理论支持下,所能转化的科技是多种多样的,但科技转化更多需要的是时间,而不是高端的研究。

  张硕个人感觉,源点论相关的研究已经进入瓶颈期。

  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就必须要研究最后一种力——弱力。

  弱力研究,是理论和科技再突破的钥匙。

  所以张硕更加重视混乱力场实验组的研究。

  实验组设备的改进工作一直都在进行,正常来说再过两个月就可以进行测试了。

  到时候,能有什么发现也不清楚。

  “如果仅仅是实验发现,想以此为突破口完善理论,还是很困难……”

  “还需要更多人参与研究,弱力方向的研究,弱力相关理论的研究。”

  张硕思考着,打开邮箱发现了一封邀请函。

  那是新一次的源点论国际研究学术会议。

  新一次会议又来了。

  这次的会议是在首都召开的,由水木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以及新物理科技研究所一起举办。

  其中新物理科技研究所是最有实力的,他们也是新物理研究方向上,仅次于源点论研究中心的物理机构。

  新物理科技研究所成立还不超过三年,是科学院联合几家高校机构一起打造的,原址是首都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创建目标是致力于新物理理论研究。

  他们还有专门研究引力应用技术的团队,已经有了不少相关的成果。

  比如,宇航员训练使用的模拟太空环境,就是新物理科技研究所的团队开发的。

  那是个超过一百立方米的空间,可以对于内部引力强度进行一定调整,就能够模拟太空上的失重环境,让宇航员进行适应性训练。

  另外,他们还研究引力技术的多方向应用,主要还是专注于民用领域。

  这方面的研发是被老师们寄予厚望的,因为新物理科技未来必定会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发展,可不只是军事技术,也不只是航空航天技术。

  想要让一项技术得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普及到民来增加生产力来。

  只有最基础的生产力获得增长,发展才能更加的迅速。

  如果新物理科技都用在军事上,也只能被限制在地球上了,高层老师们支持打到太空平台,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战略,也希望太空平台能够成为未来探索宇宙的跳板。

  在国际舆论围绕鲨鱼号飞船讨论的大背景下,源点论国际学术会议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各国的专家学者都希望了解最前沿的理论,希望参与到最顶尖理论和科技的讨论。

  所以申请参加学术会议的学者数量就非常多了。

  在新物理科技的带动下,国内实质上已经成为了国际物理学术的核心。

  张硕对于会议也非常重视,他希望能够通过会议,号召更多的学者参与到弱力的研究中。

  有更多的人研究,才能有更多的成果,才能有更多的基础来完善理论。

  对于会议重视,自然会有所准备。

  张硕不止准备了理论研究的学术报告,还准备了一篇演讲稿,并会在会议开幕式讲出来。

  演讲稿的名字就叫做《源点论(新物理)研究进入了瓶颈期》……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科研从博士生开始,科研从博士生开始最新章节,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