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民看了看日头,已近正午,肚子也泛起了饿意。
他轻手轻脚走进里屋,想跟爷爷奶奶说声准备做饭,却见两位老人还躺在床上熟睡。
昨晚知道他要回村,老两口激动得半宿没睡,后来又听说运粮食忙到后半夜,更是牵挂得睡不着,这会儿总算能安心补觉,呼吸都透着安稳。
周益民不忍心叫醒他们,悄悄退了出来,径直走进厨房。
灶台上还摆着早上奶奶没收拾完的碗筷,水缸里的水满当当的,墙角的菜篮里放着几个昨天刚从地里拔的萝卜和白菜。
他挽起袖子,先把灶台擦得干干净净,又从米缸里舀了两碗小米,淘洗干净后倒进锅里,添上适量的水,点燃了灶膛里的柴火。
火苗“噼啪”地舔着锅底,周益民又拿出两个土豆,刮掉外皮切成滚刀块,白菜洗净撕成大片,从坛子里摸出一小块腊肉,切成薄片。
如果不是周益民回来的话,平时奶奶是舍不得吃,特意留给他的。
锅里的油热了,他先把腊肉片倒进去翻炒,油花“滋啦”作响,浓郁的肉香很快飘了出来。
接着放进葱花爆香,再倒入土豆块和白菜,大火快炒,最后撒上盐和少许酱油,一道香喷喷的白菜炒土豆就出锅了。
随后,他又打了两个鸡蛋,在锅里炒成金黄的蛋块,盛在盘子里。
此时,锅里的小米粥也熬好了,黏稠的粥里飘着小米的清香,上面还结了一层薄薄的米油。
周益民把饭菜端到堂屋的方桌上,刚摆好碗筷,就听见里屋传来爷爷的咳嗽声。
“醒啦?”周益民笑着迎过去,就看见爷爷奶奶正慢悠悠地坐起身,揉着眼睛。
奶奶一看见他,连忙掀开被子就要下床,嘴里念叨着:“哎哟,这都啥时候了,怎么不叫我们起来做饭啊!”
她走到堂屋,看见桌上摆好的饭菜,金黄的炒鸡蛋、油亮亮的白菜炒土豆,还有冒着热气的小米粥,顿时急了,拉着周益民的手说道:“益民啊,你难得回一趟家,是来歇着的,怎么还自己动手做饭?快坐下,奶奶来弄就行,你看你,手都沾油了。”
周益民笑着拍了拍奶奶的手,把她扶到椅子上坐下:“没事,奶奶,不就是做顿饭嘛?”
“平时我也没有少做。”
他又给爷爷盛了一碗粥,递过去:“爷,您也坐,趁热吃,粥刚熬好,还热乎着呢。”
爷爷接过粥碗,喝了一口,满足地叹了口气:“嗯,这粥熬得好,比你奶奶熬的还稠。”
奶奶嗔怪地瞪了爷爷一眼,却还是拿起筷子,给周益民夹了一大块炒鸡蛋:“多吃点,看你瘦的,补补身子。”
周益民笑着应着,拿起馒头咬了一口,看着爷爷奶奶吃得香甜,心里暖暖的——比起山珍海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顿热乎饭,才是最踏实的幸福。
转眼到了中午,日头升到半空,把周家庄晒得暖融融的。
村里的大饭堂前,老支书背着手走了过来,身上还穿着昨天运粮食时沾了尘土的旧衣裳,眼下却带着几分疲惫后的轻松。
他刚走近,就看见食堂师傅正蹲在灶台边添柴火,锅里“咕嘟咕嘟”煮着东西,飘出淡淡的米香。
“师傅,今天的饭可得做丰盛点。”老支书开口说道,声音里带着几分沙哑,昨晚运粮食忙到后半夜,他没睡几个小时就起来了。
食堂师傅抬起头,擦了擦额头的汗:“好的。”
他也没有多问为什么,反正按照吩咐来做就没有错。
不过食堂师傅还是知道为什么,无非就是昨天晚上,大家都辛苦了一整晚,今天中午就好好犒劳一下大家。
食堂师傅就站起身,招呼着帮忙的妇女们:“都动作快点!把土豆削了,白菜切了,今天给大伙做白菜炖土豆,再蒸两笼二合面馒头,粥也熬稠点!”
妇女们应着声忙活起来,削皮的削皮,切菜的切菜,灶膛里的火苗越烧越旺,锅里的油“滋啦”响着,白菜和土豆倒进锅里,瞬间飘出诱人的香味。
不一会儿,两笼二合面馒头也蒸好了,掀开蒸笼盖,热气腾腾的馒头暄软饱满,黄白相间的面里掺了不少白面,比平时的纯玉米面馒头要精致得多。
此时,村里不少昨天帮忙运粮食的村民,才刚睡醒。
他们累了一整晚,倒头就睡到了中午,醒来时肚子饿得咕咕叫,便披着衣裳往大饭堂走。
刚走到门口,就闻到了浓郁的饭菜香,比往常要浓烈不少。
“这味儿,咋这么香?”一个汉子揉着眼睛,有些不敢相信。
走进饭堂,只见打饭窗口前,大盆里装着油亮亮的白菜炖土豆,土豆炖得软烂,白菜吸满了油花,看着就下饭。
旁边的蒸笼里摆着热腾腾的二合面馒头,粥桶里的粥熬得黏糊糊的,上面还飘着一层米油。
“今天咋这么丰盛?”有人忍不住问打饭食堂师傅。
“老支书特意吩咐的,说昨天大伙运粮食辛苦,给大伙补补!”食堂师傅笑着说道,手里的勺子一点不手抖,给每个人都盛了满满一勺白菜炖土豆,又递过去两个暄软的馒头。
村民们接过饭菜,脸上都乐开了花。
虽然菜里没多少肉,但油水足得很,咬一口馒头,再吃一口吸满油香的白菜,满足得直点头。
“还是老支书心疼咱们!”一个大婶一边吃一边说。
“昨天累得腰都快断了,今天吃这一顿,浑身都舒坦了!”
“可不是嘛,这馒头比平时的香多了,粥也稠!”旁边的汉子附和着,又咬了一大口馒头。
大饭堂里顿时热闹起来,碗筷碰撞的声音、村民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
老支书站在角落,看着大伙吃得香甜,也忍不住笑了粮食运回来了,大伙能安心吃饭,比啥都强。
毕竟手里有余粮,心里不慌啊!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周家庄的鸡刚叫过第二遍,周益民就起了床。
他简单洗漱后,跟还在准备早饭的爷爷奶奶说了声要去上水村找王村长,便跨上摩托车,朝着上水村的方向赶去。
乡间的晨雾还没散尽,摩托车驶过田埂,带起一阵湿润的泥土气息,路边的野草上挂着露珠,在晨光里闪着细碎的光。
不到半个时辰,周益民就到了上水村村口。
他放慢车速,沿着村里的小路往里走,刚到王村长家院门口,就看见王村长正蹲在门槛上刷牙,嘴里满是泡沫。
王村长抬头瞥见周益民的摩托车,眼睛瞬间亮了,连忙把嘴里的牙膏沫吐掉,用袖子擦了擦嘴,快步迎了上来。
“益民!你咋这么早过来了?”王村长脸上满是惊喜,热情地拉着周益民的胳膊往院里让。
“吃过早饭了吗?我家老婆子正熬粥呢,要是不嫌弃,就在这儿凑合一顿!”
他心里清楚,周益民家里条件好,加上周益民能弄到来粮食和肉,所以每天的伙食都不差。
自己之前去周家庄办事,有幸在周益民家吃过两顿,那饭菜的香,他到现在都记着。
这会儿开口留周益民吃饭,一是真心实意想招待,二也是想着拉近点距离,让待会儿谈塑料价格时能更顺畅些。
周益民确实没吃早饭,从家里出来得急,只喝了口凉水,这会儿肚子正饿得咕咕叫。
他也没客气,笑着点了点头:“那就麻烦王村长了,正好我也饿了。”
“不麻烦!不麻烦!”王村长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连忙朝屋里喊。
“老婆子!再加一副碗筷!益民在咱家用早饭!”
屋里很快传来应答声,王村长的媳妇端着粥锅从厨房走出来,看见周益民,也热情地招呼:“益民来啦?快坐,粥刚熬好,还有昨天蒸的玉米面馒头,热乎着呢!”
周益民在桌边坐下,王村长的媳妇给他盛了满满一碗小米粥,又递过来一个暄软的馒头,还端上一碟咸菜和两个煮鸡蛋。
“多吃点,年轻人饭量大。”她笑着说道。
周益民拿起馒头咬了一口,就着小米粥吃起来,粥熬得软糯香甜,馒头也带着淡淡的玉米香。
王村长坐在对面,也没怎么吃,时不时给周益民夹咸菜,眼神里却藏不住急切,好几次想开口问价格,又怕打断周益民吃饭,只能耐着性子等。
没一会儿,周益民就吃完了早饭,放下碗筷。
王村长立马递过毛巾,搓了搓手,再也忍不住了,声音里带着几分紧张:“益民,你昨天说核算价格,现在……现在大概要多少钱啊?”
说完,他紧紧盯着周益民的脸,眼睛都不敢眨一下,手心微微出汗。
他心里既期待又害怕,期待周益民能给出一个合理的价格,让上水村的大棚能顺利建成。
可又怕价格太高,超出村里的承受范围,那之前的期待就全成了泡影。
他甚至在心里默默盘算着,要是价格实在高,就再跟村里的人商量一下,就是上一年的分成少一点,多拿点钱来投资这个塑料大棚。
周益民看着王村长这副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喘的模样,心里忍不住觉得好笑,却也理解他的难处。
他喝了口桌上的茶水,缓缓开口:“王村长,不用这么着急。”
这话一出,王村长的心猛地一沉,眼神瞬间黯淡了几分,难道真是价格太高,益民不好意思说出口?
他攥紧了手心,刚想开口说“就算贵点,我们也能再凑凑”
就听见周益民接着说:“这个具体要多少钱,还得去亲自量一下你们要建的塑料大棚到底有多大。没个准数,报的价格也不实在,对吧?”
王村长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悬着的心“咚”地一下落回肚子里,连后背的汗都觉得凉了半截。
他拍了拍大腿,脸上重新绽开笑容,语气里满是庆幸:“嗨!我还以为是啥呢?你说得对,是我太急了,没个准尺寸,价格确实没法算!”
刚才那短短几秒的紧张,让他后背都沁出了薄汗,这会儿放松下来,才觉得浑身轻快。
“走!咱现在就去量!”王村长说着就站起身,连碗都顾不上收拾,朝屋里喊了一声。
“老婆子,碗你收拾下,我带益民去地里量大棚”,就拉着周益民往外走。
两人出了院门,王村长熟门熟路地领着周益民往村东头走。
那里有一片平整的空地,是村里早就选好的大棚地址。
刚走到地头,王村长就朝着不远处的几户人家喊:“老陈!老李!过来搭个手!给大棚量尺寸!”
很快,两个扛着锄头的汉子就跑了过来,看到周益民,都热情地打了招呼
“王村长,咋量?”
“量长和宽,把每个大棚的尺寸都记准了!”王村长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卷软尺,递给老陈。
周益民则从随身的包里拿出纸笔,站在一旁准备记录。
老陈和老李拿着软尺,一人拽着一头,沿着空地的边缘仔细丈量。
王村长也没闲着,跟着软尺来回走,时不时提醒。
“再拉紧点”
“别歪了”。
周益民手里的笔不停,把每个大棚的长、宽都认真记在纸上,还特意标注了边角的弧度,塑料得比实际尺寸多留些余量,免得不够用。
三个大棚的尺寸很快量完,周益民把纸铺在田埂上,蹲下身开始计算。
“每个大棚长”
经过简单的计算,周益民就将价格给算好:“王村长,这个费用的话,大概是三百块钱左右,我预留多一点,免得到时候不够,就麻烦!”
王村长接过纸,凑到眼前仔细看,手指在数字上反复摩挲。
三百块钱,比他心里预估的要少不少,之前他以为怎么也得四五百,没想到能省这么多。
他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浓,抬头看着周益民,语气里满是激动:“好,就按照你说得来,价格也在咱村能承受的范围里!益民,真是太谢谢你了!”
周益民笑着回答:“跟我的关系不大,是王村长你的魄力大而已。”
要是一般人的话,肯定不敢拿这么多钱出来投资这个塑料大棚,而且没有一点关系,还弄不到呢?
王村长拍了拍周益民的肩膀,眼神里满是感激:“益民,你这真是帮了咱上水村的大忙了!等大棚建起来,长出蔬菜,我第一个让你尝尝鲜!”
他轻手轻脚走进里屋,想跟爷爷奶奶说声准备做饭,却见两位老人还躺在床上熟睡。
昨晚知道他要回村,老两口激动得半宿没睡,后来又听说运粮食忙到后半夜,更是牵挂得睡不着,这会儿总算能安心补觉,呼吸都透着安稳。
周益民不忍心叫醒他们,悄悄退了出来,径直走进厨房。
灶台上还摆着早上奶奶没收拾完的碗筷,水缸里的水满当当的,墙角的菜篮里放着几个昨天刚从地里拔的萝卜和白菜。
他挽起袖子,先把灶台擦得干干净净,又从米缸里舀了两碗小米,淘洗干净后倒进锅里,添上适量的水,点燃了灶膛里的柴火。
火苗“噼啪”地舔着锅底,周益民又拿出两个土豆,刮掉外皮切成滚刀块,白菜洗净撕成大片,从坛子里摸出一小块腊肉,切成薄片。
如果不是周益民回来的话,平时奶奶是舍不得吃,特意留给他的。
锅里的油热了,他先把腊肉片倒进去翻炒,油花“滋啦”作响,浓郁的肉香很快飘了出来。
接着放进葱花爆香,再倒入土豆块和白菜,大火快炒,最后撒上盐和少许酱油,一道香喷喷的白菜炒土豆就出锅了。
随后,他又打了两个鸡蛋,在锅里炒成金黄的蛋块,盛在盘子里。
此时,锅里的小米粥也熬好了,黏稠的粥里飘着小米的清香,上面还结了一层薄薄的米油。
周益民把饭菜端到堂屋的方桌上,刚摆好碗筷,就听见里屋传来爷爷的咳嗽声。
“醒啦?”周益民笑着迎过去,就看见爷爷奶奶正慢悠悠地坐起身,揉着眼睛。
奶奶一看见他,连忙掀开被子就要下床,嘴里念叨着:“哎哟,这都啥时候了,怎么不叫我们起来做饭啊!”
她走到堂屋,看见桌上摆好的饭菜,金黄的炒鸡蛋、油亮亮的白菜炒土豆,还有冒着热气的小米粥,顿时急了,拉着周益民的手说道:“益民啊,你难得回一趟家,是来歇着的,怎么还自己动手做饭?快坐下,奶奶来弄就行,你看你,手都沾油了。”
周益民笑着拍了拍奶奶的手,把她扶到椅子上坐下:“没事,奶奶,不就是做顿饭嘛?”
“平时我也没有少做。”
他又给爷爷盛了一碗粥,递过去:“爷,您也坐,趁热吃,粥刚熬好,还热乎着呢。”
爷爷接过粥碗,喝了一口,满足地叹了口气:“嗯,这粥熬得好,比你奶奶熬的还稠。”
奶奶嗔怪地瞪了爷爷一眼,却还是拿起筷子,给周益民夹了一大块炒鸡蛋:“多吃点,看你瘦的,补补身子。”
周益民笑着应着,拿起馒头咬了一口,看着爷爷奶奶吃得香甜,心里暖暖的——比起山珍海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顿热乎饭,才是最踏实的幸福。
转眼到了中午,日头升到半空,把周家庄晒得暖融融的。
村里的大饭堂前,老支书背着手走了过来,身上还穿着昨天运粮食时沾了尘土的旧衣裳,眼下却带着几分疲惫后的轻松。
他刚走近,就看见食堂师傅正蹲在灶台边添柴火,锅里“咕嘟咕嘟”煮着东西,飘出淡淡的米香。
“师傅,今天的饭可得做丰盛点。”老支书开口说道,声音里带着几分沙哑,昨晚运粮食忙到后半夜,他没睡几个小时就起来了。
食堂师傅抬起头,擦了擦额头的汗:“好的。”
他也没有多问为什么,反正按照吩咐来做就没有错。
不过食堂师傅还是知道为什么,无非就是昨天晚上,大家都辛苦了一整晚,今天中午就好好犒劳一下大家。
食堂师傅就站起身,招呼着帮忙的妇女们:“都动作快点!把土豆削了,白菜切了,今天给大伙做白菜炖土豆,再蒸两笼二合面馒头,粥也熬稠点!”
妇女们应着声忙活起来,削皮的削皮,切菜的切菜,灶膛里的火苗越烧越旺,锅里的油“滋啦”响着,白菜和土豆倒进锅里,瞬间飘出诱人的香味。
不一会儿,两笼二合面馒头也蒸好了,掀开蒸笼盖,热气腾腾的馒头暄软饱满,黄白相间的面里掺了不少白面,比平时的纯玉米面馒头要精致得多。
此时,村里不少昨天帮忙运粮食的村民,才刚睡醒。
他们累了一整晚,倒头就睡到了中午,醒来时肚子饿得咕咕叫,便披着衣裳往大饭堂走。
刚走到门口,就闻到了浓郁的饭菜香,比往常要浓烈不少。
“这味儿,咋这么香?”一个汉子揉着眼睛,有些不敢相信。
走进饭堂,只见打饭窗口前,大盆里装着油亮亮的白菜炖土豆,土豆炖得软烂,白菜吸满了油花,看着就下饭。
旁边的蒸笼里摆着热腾腾的二合面馒头,粥桶里的粥熬得黏糊糊的,上面还飘着一层米油。
“今天咋这么丰盛?”有人忍不住问打饭食堂师傅。
“老支书特意吩咐的,说昨天大伙运粮食辛苦,给大伙补补!”食堂师傅笑着说道,手里的勺子一点不手抖,给每个人都盛了满满一勺白菜炖土豆,又递过去两个暄软的馒头。
村民们接过饭菜,脸上都乐开了花。
虽然菜里没多少肉,但油水足得很,咬一口馒头,再吃一口吸满油香的白菜,满足得直点头。
“还是老支书心疼咱们!”一个大婶一边吃一边说。
“昨天累得腰都快断了,今天吃这一顿,浑身都舒坦了!”
“可不是嘛,这馒头比平时的香多了,粥也稠!”旁边的汉子附和着,又咬了一大口馒头。
大饭堂里顿时热闹起来,碗筷碰撞的声音、村民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
老支书站在角落,看着大伙吃得香甜,也忍不住笑了粮食运回来了,大伙能安心吃饭,比啥都强。
毕竟手里有余粮,心里不慌啊!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周家庄的鸡刚叫过第二遍,周益民就起了床。
他简单洗漱后,跟还在准备早饭的爷爷奶奶说了声要去上水村找王村长,便跨上摩托车,朝着上水村的方向赶去。
乡间的晨雾还没散尽,摩托车驶过田埂,带起一阵湿润的泥土气息,路边的野草上挂着露珠,在晨光里闪着细碎的光。
不到半个时辰,周益民就到了上水村村口。
他放慢车速,沿着村里的小路往里走,刚到王村长家院门口,就看见王村长正蹲在门槛上刷牙,嘴里满是泡沫。
王村长抬头瞥见周益民的摩托车,眼睛瞬间亮了,连忙把嘴里的牙膏沫吐掉,用袖子擦了擦嘴,快步迎了上来。
“益民!你咋这么早过来了?”王村长脸上满是惊喜,热情地拉着周益民的胳膊往院里让。
“吃过早饭了吗?我家老婆子正熬粥呢,要是不嫌弃,就在这儿凑合一顿!”
他心里清楚,周益民家里条件好,加上周益民能弄到来粮食和肉,所以每天的伙食都不差。
自己之前去周家庄办事,有幸在周益民家吃过两顿,那饭菜的香,他到现在都记着。
这会儿开口留周益民吃饭,一是真心实意想招待,二也是想着拉近点距离,让待会儿谈塑料价格时能更顺畅些。
周益民确实没吃早饭,从家里出来得急,只喝了口凉水,这会儿肚子正饿得咕咕叫。
他也没客气,笑着点了点头:“那就麻烦王村长了,正好我也饿了。”
“不麻烦!不麻烦!”王村长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连忙朝屋里喊。
“老婆子!再加一副碗筷!益民在咱家用早饭!”
屋里很快传来应答声,王村长的媳妇端着粥锅从厨房走出来,看见周益民,也热情地招呼:“益民来啦?快坐,粥刚熬好,还有昨天蒸的玉米面馒头,热乎着呢!”
周益民在桌边坐下,王村长的媳妇给他盛了满满一碗小米粥,又递过来一个暄软的馒头,还端上一碟咸菜和两个煮鸡蛋。
“多吃点,年轻人饭量大。”她笑着说道。
周益民拿起馒头咬了一口,就着小米粥吃起来,粥熬得软糯香甜,馒头也带着淡淡的玉米香。
王村长坐在对面,也没怎么吃,时不时给周益民夹咸菜,眼神里却藏不住急切,好几次想开口问价格,又怕打断周益民吃饭,只能耐着性子等。
没一会儿,周益民就吃完了早饭,放下碗筷。
王村长立马递过毛巾,搓了搓手,再也忍不住了,声音里带着几分紧张:“益民,你昨天说核算价格,现在……现在大概要多少钱啊?”
说完,他紧紧盯着周益民的脸,眼睛都不敢眨一下,手心微微出汗。
他心里既期待又害怕,期待周益民能给出一个合理的价格,让上水村的大棚能顺利建成。
可又怕价格太高,超出村里的承受范围,那之前的期待就全成了泡影。
他甚至在心里默默盘算着,要是价格实在高,就再跟村里的人商量一下,就是上一年的分成少一点,多拿点钱来投资这个塑料大棚。
周益民看着王村长这副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喘的模样,心里忍不住觉得好笑,却也理解他的难处。
他喝了口桌上的茶水,缓缓开口:“王村长,不用这么着急。”
这话一出,王村长的心猛地一沉,眼神瞬间黯淡了几分,难道真是价格太高,益民不好意思说出口?
他攥紧了手心,刚想开口说“就算贵点,我们也能再凑凑”
就听见周益民接着说:“这个具体要多少钱,还得去亲自量一下你们要建的塑料大棚到底有多大。没个准数,报的价格也不实在,对吧?”
王村长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悬着的心“咚”地一下落回肚子里,连后背的汗都觉得凉了半截。
他拍了拍大腿,脸上重新绽开笑容,语气里满是庆幸:“嗨!我还以为是啥呢?你说得对,是我太急了,没个准尺寸,价格确实没法算!”
刚才那短短几秒的紧张,让他后背都沁出了薄汗,这会儿放松下来,才觉得浑身轻快。
“走!咱现在就去量!”王村长说着就站起身,连碗都顾不上收拾,朝屋里喊了一声。
“老婆子,碗你收拾下,我带益民去地里量大棚”,就拉着周益民往外走。
两人出了院门,王村长熟门熟路地领着周益民往村东头走。
那里有一片平整的空地,是村里早就选好的大棚地址。
刚走到地头,王村长就朝着不远处的几户人家喊:“老陈!老李!过来搭个手!给大棚量尺寸!”
很快,两个扛着锄头的汉子就跑了过来,看到周益民,都热情地打了招呼
“王村长,咋量?”
“量长和宽,把每个大棚的尺寸都记准了!”王村长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卷软尺,递给老陈。
周益民则从随身的包里拿出纸笔,站在一旁准备记录。
老陈和老李拿着软尺,一人拽着一头,沿着空地的边缘仔细丈量。
王村长也没闲着,跟着软尺来回走,时不时提醒。
“再拉紧点”
“别歪了”。
周益民手里的笔不停,把每个大棚的长、宽都认真记在纸上,还特意标注了边角的弧度,塑料得比实际尺寸多留些余量,免得不够用。
三个大棚的尺寸很快量完,周益民把纸铺在田埂上,蹲下身开始计算。
“每个大棚长”
经过简单的计算,周益民就将价格给算好:“王村长,这个费用的话,大概是三百块钱左右,我预留多一点,免得到时候不够,就麻烦!”
王村长接过纸,凑到眼前仔细看,手指在数字上反复摩挲。
三百块钱,比他心里预估的要少不少,之前他以为怎么也得四五百,没想到能省这么多。
他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浓,抬头看着周益民,语气里满是激动:“好,就按照你说得来,价格也在咱村能承受的范围里!益民,真是太谢谢你了!”
周益民笑着回答:“跟我的关系不大,是王村长你的魄力大而已。”
要是一般人的话,肯定不敢拿这么多钱出来投资这个塑料大棚,而且没有一点关系,还弄不到呢?
王村长拍了拍周益民的肩膀,眼神里满是感激:“益民,你这真是帮了咱上水村的大忙了!等大棚建起来,长出蔬菜,我第一个让你尝尝鲜!”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最新章节,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最新章节,60年代:我有一个商店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