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给学生补课了?”小王同学见丈夫回来,开口问道。

  全家都知道他这几天会从学校带饭菜回来,都等着他呢。

  “嗐,别提了,路上碰到户有丧事的人家,请了不少人,把街给堵住了,好一会才挪出来。”唐植桐将饭缸和馒头都拿出来,说道。

  “说到丧事,你看见人家准备元宝了吗?前两天我想买点,店里没有,更没见来卖纸元宝的。”张桂芳听到这茬,问道。

  “没瞅见。妈,您甭盼着了,这两年都够呛有卖的。今年凤珍、凤芝用的本子都已经紧缺,学校连遮掩的意思都没有,让学生写完正面用反面。正经事用的纸张都不够用了,哪还有人力物力产烧的纸?最晚到年底,您瞧着吧,连黄纸都不一定能买到,说不得就得烧报纸了。”唐植桐在旁摇摇头。

  亲妈嘴里“卖元宝的”是一种职业,担着担子走街串巷,担子两头挂着用线穿起来的已经叠好吹好的金元宝、银元宝,供百姓烧给各路神仙、自家先人使用。

  在以前,这种商贩隔三差五的出现在胡同口,因为四九城庙多,今儿这里庙会、明儿那个神仙过寿,凡夫俗子求个财、求个平安啥的,总不好空着手过去,于是乎这个行业买卖还不错,甚至成了一门营生。

  “去!嘴上没个把门的,烧报纸像什么话。”张桂芳瞪了儿子一眼,不太相信他说的,看向儿媳妇:“烧纸是百姓的习惯,上面不能不管吧?”

  “妈,这个……现在什么东西都缺,有纸也得先紧着印书、印作业本,即便还有点,也得供给副食品店、糕点铺、药房包东西用。我觉得黄纸到时候即使有供应,也不会太多。”小王同学看了丈夫一眼,说道。

  在被婆婆问到之前,小王同学从来没有想过黄纸的供应问题,但留意过其他纸张的供应,比如卫生纸。

  女人嘛,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不方便,自打结婚后,小王同学就没有为卫生纸操过心,全靠着丈夫隔一阵子往衣橱里塞上两卷,而且都是消过毒的那种。

  小王同学留意到单位公厕里自春节以来用过的报纸多了起来,卫生纸也逐渐向粗糙的那种看齐,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消毒卫生纸了。

  北图的女同志收入都不算低,不是买不起,而是已经很难买到了。

  小王同学没有跟丈夫说过这件事,只是默默地减少了用量,但仍被细心的唐植桐发现了,因为衣橱里卫生纸的消耗量比之前慢了很多。

  直到唐植桐问,小王同学才和盘托出。

  唐植桐当然不乐意,说什么男同志甩甩就行了,女同志不行,报纸啥的糊一屁股墨也挺难看,坚持让小王同学用消毒卫生纸,并言明不用担心货源,他有办法搞来。

  想到这茬,小王同学又看了丈夫一眼,这么体贴、暖心的男人,自己怎么能不喜欢?

  “不行,那明天我得再去买几刀,七月十五、春节都得用。”听儿媳妇这么一说,张桂芳信了大半,嘴里叨叨着要“进货”。

  “妈,几刀哪够啊?要我说,您干脆零打碎敲存上两捆得了,有备无患,省的后面想买的时候买不到,总不能让我爸和奶奶在那边短了钱花。”唐植桐趁机怂恿道,自个可是刚给两位长辈布置了KPI,行军打仗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以后得多烧点,否则资金不足很难办成事。

  “那我多跑几家。”张桂芳信以为真,答应下来。

  黄纸不同于其他东西,不属于管制物资,国营商店有售,合营商店也有卖的。

  唐植桐嘿嘿一笑,犹如偷到鸡的狐狸。

  4月9日,星期六,唐植桐给普通话研习班上课的最后一天。

  一早来到邮电学院,唐植桐就从路坚那边听到了有人给自己打电话的消息。

  “说啥了?”唐植桐是直接进教室的,这时候也没法回宿舍找宿管打听,只能问路坚,希望他能知道。

  “宿管大爷说对方姓方,让你抽空去领一下经费。”路坚如实复述道。

  “好嘞,谢谢舍长,我知道了。”唐植桐一听就明白了,这是方圆喊自己回单位,所谓的经费应该是买母鸡的钱。

  “唐老师,方处找你干啥?”坐在旁边的罗志平捅咕一下唐植桐,昨天宿管去219宿舍通知的时候,他也在场,听了个正着。

  路坚不清楚押运处的人组成,但作为市局一份子的罗志平很清楚,又是姓方,又是经费的,他一猜就是方圆。

  “去,大人的事,小孩少打听。”唐植桐开玩笑似的回道,并没告诉罗志平,但也没否认是方圆来电。

  唐植桐觉得时间有点紧,自己不仅得去教师进修学院吃午饭,还跟韩海舟约好饭后交接一下课时费,这样一来,上课前的时间就不足以让唐植桐跑一趟押运处了。

  虽然自己手里有钱,而且买母鸡压根不需要本钱,不过押运处的人不知道这一茬,唐植桐琢磨来琢磨去,还是觉得今儿得跑一趟押运处。

  “班长,老师如果问起来,就说单位有事,我先撤了。”唐植桐盘算好,跟罗志平打声招呼,下了第一节课就溜了。

  反正都是奉旨逃课,逃的次数多了,也不差这一节两节的。

  来到押运处,唐植桐直奔方圆办公室,方圆见唐植桐满头大汗,一边起身给他倒水,一边埋怨道:“这么着急干什么?看你热的满头汗。”

  “嘿,谢谢圆哥。”唐植桐双手接过茶杯,水不热,明显是凉白开,喝之前先把自己来晚的缘故简单解释了一下:“昨天我还没上完课就去了文改委的研习班,没收到留言,今儿知道后就立马赶过来了。”

  “没事,你先喝口水。”方圆点点头,待唐植桐将杯子里的水喝掉后,才把没人主动请缨的事情说了一遍,最后跟唐植桐再次确认道:“你有把握吧?”

  “圆哥,放心吧,我今天下午还有课,明天一早就去,肯定把这事办的漂漂亮亮的。陈大姐明天不上班,星期一我过来跟她交接。”唐植桐信心满满,这事压根不难,从空间薅几只健硕的小母鸡出来交差就行。

  “也行。这样的话,鸡得在你家放一天,吃多少粮食你回头报给我,我想办法给你补上。”

  “不用麻烦了,保不齐在我家一天还能下两个鸡蛋呢,权当拿鸡蛋冲抵了。”现在粮食难弄,唐植桐不愿方圆费这个心思,直接给拒绝了。

  “你呀!”方圆笑着指了指唐植桐,没有点破他的心思,催促道:“行了,也别在这磨央了,去找陈大姐吧,领完钱抓紧去忙你的。”

  “好嘞!”唐植桐也不拖泥带水,说完就撤了。

  陈大姐办事麻利,见唐植桐来,先是提了一嘴有没有困难,在得到肯定的否定答复后,痛快的拉开抽屉数钱。

  “那我可就指望你了。”陈大姐数出二百块钱交到唐植桐手里,笑着说道。

  “陈大姐放心,保证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唐植桐将钱握在手里,信誓旦旦道。

  在跟陈大姐约定交货时间后,唐植桐装起钱就撤了,关于收据什么的,陈大姐没说,唐植桐也没提,一切尽在不言中。

  唐植桐出了押运处的大门,由陶然亭公园西门往北走。

  这一片前几年新建的大院多一点,再往北去就成了老住宅区,且以平头百姓居多。

  感受到春天的号召,燕子已然飞临四九城,此时,有的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有的并排站在电线上卿卿我我。

  有几个调皮的小男孩试图拿着弹弓打燕子,也许他们是为了好玩,也许他们是真的饿了,还有可能是他们此前没有因为打燕子尝过父亲皮带的滋味。

  唐植桐顺着拥挤的胡同往北去,看到这一幕,想起了刘禹锡的《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寻常百姓,严格来说是一种代指,因为“寻”和“常”在古代是一种长度的计量单位。

  “寻”是两臂伸展后双手指间的长度,一寻为八尺,一常为十六尺。

  长十六尺,宽八尺的家,确实小了点,大概从这时起,“寻常”就有了“普通”的含义。

  由宣武门进入内城,房子明显就比外城好了很多,整体给人的感觉不再那么逼仄,而且院子里的树木也多了起来。

  居住在四合院的百姓,对树是非常喜爱的,唐植桐这几天去教师进修学院都要经过未英胡同,未英胡同原名“喂鹰胡同”,明清时期是给皇帝老儿养鹰的地儿。

  未英胡同有棵二百多年的国槐,国槐葱茏苍劲,不少人都盼着它赶紧开花大饱口福。

  这种期盼得且等着了,因为国槐的花期大概在七月份。

  与其等国槐花开,还不如先去南池子摘洋槐花,那边估计再等几天就能满街飘满槐花香。

  别看现在四九城稍微大点的路旁都有绿化树,其实街树历史并不长,满清时是没有的,据说四九城种街树是民国初期朱启钤当市政督办兴起的,洋槐就是他从德国引进的。

  早年的无心之举,没成想如今变成了果腹之物。

  未英胡同的国槐是长在某个院子里的,虽然四九城讲究院子里不种槐树,但总有那么些人不在意这些。

  众所周知,周树人先生院子外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此外,他刚进京的时候借住的绍兴会馆里也有一棵槐树。

  他在《呐喊·自序》中生动描写了会馆院子中的环境:“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想来周先生是个胆子大的,唐植桐自忖做不到如此淡定,即便自己院子里有浓茂的大树,回家也得先薅一遍虫,省的冷不丁的落头顶上一虫子被砸一拘灵。

  唐植桐这边吃了饭、领了钱、开始上课的时候,小王同学那边的红专大学正是课间休息时间,几位女同学在叽叽喳喳的商议着明天去哪儿踏春赏花。

  “四九城有句顺口溜,崇效寺的牡丹,花之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真想去一一观赏一番。”某女青年双手将书本压在胸口,小脸抬起,眼睛眯缝起来,一副畅想的模样。

  小王同学在旁边笑而不语,这也许就是丈夫口中的文学女青年吧?

  “那你甭想了,和尚都还俗了,说不定这些花早就没了。”旁边一女青年打趣道。

  “哎呀,你这人,就知道扫人兴,还不兴想一想?

  据说泰戈尔来京的时候,徐志摩带他去法源寺看了海棠,他两人花下吟诗一夜,留下了一段佳话。

  哎~静文,你知道哪儿的海棠好看吗?现在正是赏海棠的好时候呢!”

  文学女青年思维非常活跃,上一句还在责怪同伴扫兴,下一句已经在打听该去哪儿了。

  “想近一点可以去景山公园,远一些的要属颐和园,寺庙就别想了,保不齐已经都拔掉种上菜了。”小王同学见她问道自己,想了一下说道,其实还有一处的海棠很好看,海子里,不过嘛,很难进去,她也就没提。

  “唉,多好的花啊,拔掉多可惜。”文学女青年痛心疾首道。

  “你知道以前崇效寺的牡丹为什么开的那么艳吗?”看她这副模样,让人扫兴的女青年在一旁插话问道。

  “为什么?”文学女青年感觉有坑,但还是没忍住,好奇的追问。

  “解放前,寺里每年要为牡丹施‘大肥’。知道‘大肥’是什么吗?”让人扫兴的女青年看文艺女青年摇头,笑一笑,补充道:“‘大肥’就是煮的特别烂糊的猪头和下水。有那些肉吃了不好吗?干嘛浇给花?你说对吧?”

  “这……这……佛门净地……”文学女青年皱起眉头,不可置信道。

  “我家原来就住广安门内的牛街旁,这些在我们那块都不是秘密,我打小就知道。所以呀,我觉得他们可虚伪了,不过自己的手就是慈悲了?”

  “那……那换海棠看吧,静文,你明天有空吗?咱们一块去赏花吧?”文学女青年向小王同学发出邀请。

  “你们去吧,我在家还有事呢。”小王同学扬了扬手里的书,婉拒了。

  “你看这个,难道是想自己在家做衣服?”旁边的同学看清了小王同学手里的书,是本裁衣的教程。

  “是啊,现在天热了,该给我家那口子做件衬衣了。”小王同学大大方方承认道。

  唐植桐只有去年做的那一件短袖衬衫,换洗起来多有不便,所以小王同学从前阵子开始就将书借了出来,一直在自学如何制衣,说起来还得感谢缝纫机的兴起,随着缝纫机的普及,这类裁衣的书籍才多了起来。

  “哎呀呀~你这是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了,真让人羡慕!”

  “一看小王就是个贤惠的,你羡慕就别去赏花了,学学怎么做衣服,回头也好找个善解人意的丈夫。”

  “哎呀,你别说我,你不也还没对象吗?”

  话题不知不觉就歪了,看着两位同学打打闹闹,小王同学笑笑,专心看起书来……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最新章节,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