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芳说完,既没有打凤芝,也没有再搭理张永祥,而是掏出两块钱,吩咐凤珍:“凤珍,拿上瓶子,去酒馆打斤酒回来。”
唐植桐嘿嘿一笑,在张桂芳将眼光投过来后,清清嗓子,整理下表情,一本正经的给凤珍补充道:“凤珍,去花市大街何老板的小酒馆,告诉她你是我妹妹,咱只要二锅头。”
粮食趋紧,能供应给酒厂的粮食也跟着下降,正宗粮食酒的产量肯定也会下降,但懂酒的都知道,白酒厂生产出白酒并不是直接灌装、拉出去卖,大多数多是要陈一陈的。
所以,这也就给了市场一个缓冲期,有些白酒并没有断供,只是货少了,并开始限购。
唐植桐笃定何老板肯定有自己的门路能进到酒,零售肯定是以小作坊产的劣质散酒为主,但她肯定也能进到二锅头,甚至还会囤上一些。
这也是唐植桐让凤珍报自己名字的原因之一,毕竟自己在花市这一片还稍微有点薄面。
“嗯。”凤珍是个听话的,但看到哥哥再次吃瘪,咬着下嘴唇忍着笑,低头应下。
“两块钱可能不太够,再给你一块,快去快回。”唐植桐从口袋里掏出皱巴巴一张钱,这是上次开工资后他截留“买香椿”的一部分,一直在兜里放着,没花着。
唐植桐虽然已经有日子没过去打酒,但眼下自由市场上的粮价见天涨,白酒的价格肯定也会有一定的涨幅。
只不过这个涨幅不会太夸张,理由有二:
一来何佩兰跟市场上的小贩不同,人家能打一个枪换一个地方,她不行;
第二个是因为茅子眼下零售价格依旧坚挺,每瓶2.97元,有茅子在这锚定价格,其他酒的价格高不到哪儿去。
放眼全国,茅子可能是唯一一个在这几年里没有降产能,反而产量暴增的品牌。
为此,当地于今年2月20日,给下辖各地区的一封加急密电,题目是《关于调高粱支持茅酒厂生产的问题》,内容是:
“为支持茅酒生产,确保出口任务完成,根据各地元月底各地高粱库存,确定调安顺5(单位万斤,下同),毕节25,铜仁16,黔东南5,GY市5,给仁怀茅酒厂。由于急需,希接电话后立即安排,组织发运。”
这并不是第一次,去年的时候还有一次,从当地共计调用高粱117万斤。
后来还不够,经高层协调,又从川渝江津调了70万斤。
然而,由于盲目的爆产能,茅子的酒质有所下降,遭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批评。
当然,这都是后话。
对于调粮,密电说的很明白,外汇!
对此,唐植桐能理解,毕竟一穷二白,一切都得给外汇让路,这也是他自己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好。”凤珍拿上酒瓶,攥着钱就出了门。
“大舅,坐下喝水。”唐植桐拿起茶壶给张永祥续水,里面没有茶叶,但前几年家里一直用它来泡高沫,经年累月下来,茶壶内壁有一层浅浅的茶垢,用开水一烫,勉强还能有点点味道。
“两块多一斤酒,太抛费了。”张永祥坐下后感叹道。
“没事,我妈拿钱,刚卖了鸡,我妈有钱。”张桂芳已经跟小王同学忙活着准备午饭了,唐植桐在这边压低声音同时,还不忘朝亲妈那边瞥了一眼。
这钱与其借给刘家,真不如拿给大舅家应急。
“大舅,家里有锅做饭吗?”唐植桐提了一嘴,就开始关心张家目前的生活。
这话不是无的放矢,前年炼钢的时候,上面倡议“存铁不留”,到了下面就走了样,成了“寸铁不留”,不仅家里的锅、勺子都给融了,有些地方甚至连门锁、门鼻都给扭了。
甚至有个地方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在某一峡谷内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炼钢炉”。
办法就是将一条峡谷两头封死,然后一层木柴、一层矿石、一层木柴、一层铁器的堆起来。
最后放火点燃,烧上几天……
没锅的地方很多,理由也很充分:都吃食堂了,家里还要铁锅做什么?
城里都有这种家庭,就更不用说乡下了。
“有,煮开水的时候偷偷做一点糊糊喝。”张永祥实话实说道。
“那还好,家里要是短了吃的,您让小平哥给我写封信,我过去给您送。”唐植桐点点头,看来四九城这边的农村确实要比其他地方的农村好一点。
城里的食堂早就解散了,但农村的食堂还没有。
这有积极的一面,能更好、更平均的照顾到每位社员,但口粮太少,社员吃不饱,就只能自己想辙。
在这期间,家里有人去世也不敢声张,就那么放在床上,只要能在队上多挂名一天,就能借用亡人的名义多领一天的饭……
也有脑筋灵活的,逮个老鼠、拿值钱的东西换点干粮啥的煮煮吃。
想煮就得有器具,没有铁锅就只能用个陶盆啥的,就这,还得防着点,生火不能冒烟,一旦被发现,这陶盆就保不住了。
“不用,现在队里食堂还有口粥喝,自己再挖点野菜,加上你小平哥带回去的那些,尽够用了,能撑到麦子下来。”张永祥听后连连摆手,自己不容易,妹妹这边也不容易,他不愿意给妹妹一家添麻烦。
“大舅,咱是体己亲戚,遇到困难您别自己扛着,一定跟我说,我帮着想办法。”唐植桐说的很郑重。
他刚才眼瞅着亲妈别扭,心里明显是放不下张永祥,只是她暂时还没有转过弯来,既然如此,自己这个当儿子的就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张家受为难而置之不理。
四九城今年不仅天气热,天还干旱,照眼下这个气温下去,5月底6月初,小麦就该收割了,但能有多少收成,还真不好说。
“唉,行。”张永祥叹口气,没有怨天尤人,仿佛一切都是他的错,答应的很惭愧。
“大舅,喝水。”唐植桐一时无话。
这些并不是他杞人忧天,而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声音传到了四九城,部分受灾严重的地方,野菜都不够吃的,灾民瞅见一颗,拔出来揉揉就得往嘴里塞,深怕下手晚了就被抢走。
不仅荠菜是如此,就连七七菜也是,要知道,七七菜可是带刺的。
更有甚者,唐植桐听说耗子饿的皮包骨头,打起了尸体的主意……
好在全国大部分农村最难捱的日子将于今年五六月份逐渐缓解,随着新粮下来、整风、及下半年的人员下放,局面会在明年出现根本性的扭转。
理论依据主要在人口出生率上:59-63的常住人口出生率分别是2.48%、2.09%、1.81%、3.72%、4.36%。
62年婴儿潮是公认的,众所周知,怀胎十月才能分娩,这么多孩子不可能都是卡着点在62年末出生。
这两年的新生儿大部分出生在农村,因为灾难传导的滞后性,城里真正的苦日子眼下才刚刚开始,甚至还没开始,结束的时间自然也比农村要晚上一些。
唐植桐不愿继续沉重的话题,开始跟张永祥详细了解了张承平看病的过程、待遇等等。
舅甥俩在这边聊着,张桂芳那边不仅没闲着,反而很麻利。
由于前几天唐植桐一直从教师进修学院那边往家里带菜,家里的菜票就省下了,今天小两口出去裁布,张桂芳全买了回来,打算改善一下生活。
张永祥这么一来,正好做个菜。
张桂芳本来想素炖的,但一想到大哥那干巴巴的样子,一咬牙、一跺脚,把过年时攒下的肉罐头拿出来一个,用刀撬开倒进了锅里。
凤芝在旁边馋的直咽口水,盼着亲妈能把罐头盒给自己。
然而张桂芳不舍得将满是油星的罐头盒,用热水烫了两遍,刷罐头盒的水全倒进了锅里。
即便如此,凤芝也不嫌弃,自顾自的又加了些热水,接着是凉水,把里面的水兑成温水后,小心翼翼的对在嘴边仰起头,全喝了。
凤珍回来的晚一些,没能赶上分一口,放下酒,把手往前一递:“哥,二锅头两块二一斤,这是找回来的钱。”
“你拿着吧,留着买只笔啥的。”唐植桐没收,补贴给了妹妹。
凤芝在一旁见跑腿费这么高,就有些眼热,噔噔噔跑到唐植桐身边,依偎过去撒娇:“哥,我也能打酒。”
“下一回你去,这么大个人了,也不知道给你姐留点汤。”唐植桐看着妹妹那油乎乎的嘴唇,赏了她个脑瓜崩。
“桉子,跟你大舅先吃着点。”张桂芳将炖好的菜盛出来,眼瞅着白酒也打来了,开口道。
“好嘞!”唐植桐找了个空茶碗用来盛酒,给张永祥满满的倒了一杯。
“芳丫头,别做了,这一个菜就行。”张永祥看菜的分量不小,里面还有肉,生怕浪费,赶忙上前拦张桂芳。
“嘿嘿,芳丫头,姐,这是咱妈小名吗?”凤芝在一旁犹如发现了新大陆,捅咕着凤珍问道。
张桂芳被大哥这么一叫,微微一怔,听到小闺女的疑问后又是一窘,脸上的表情很精彩。
凤珍犹如泥胎菩萨一般,任凭凤芝捅咕,就是不回应。
唐植桐跟小王同学对视一眼,用眼神达成了一致,今晚若是凤芝挨揍,俩人都袖手旁观,绝对不会上前拦着。
在唐植桐的印象里,孩子直呼父母的名讳是非常不礼貌的,《公羊传·闵公元年》有云:“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家讳一般是指避讳父母和祖父母之名,又称“私讳”,在读的时候,得故意读成错音,写的时候得少写一笔。
这种例子很多,《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所以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写林如海得让“海”少一点水。
还有更狠的,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他在写《史记》时,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将张孟谈改为了张孟同,赵谈改为了赵同。
这种做法给读书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建国后被废止,然而习惯的力量很强大,尤其是在一些老年人的意识里。
果不其然,张桂芳瞪了凤芝一眼,很有一会再收拾她的意思。
“我烙个榆钱饼,你们先吃。”也许是听到儿时的称呼想起了种种童年过往,张桂芳这次跟大哥说话就软和了许多。
“文文,你去盛点香椿芽。凤珍,去把大伯拿来的飞龙取一个来,我待会炖个汤。”张永祥是正儿八经的亲戚,一个菜确实有点少,唐植桐擅自做了主,张桂芳没有反对。
张永祥还待客气,但被唐植桐用敬酒化解了。
一口菜下去,张永祥就夸了起来:“芳丫头,你做的还是那么好吃。”
“没吃过好东西,一会让桉子做个汤,他手艺好。”张桂芳吐槽了大哥一句,她对自己厨艺还是有数的,炖菜之所以好吃,肉罐头占了大头,眼下但凡粘上点油腥的,都能被称作好吃。
张永祥呵呵一笑,对于妹妹的顶撞不以为意。
菜不多,但有酒有肉,还算丰盛。
待张桂芳烙好榆钱饼,看到大哥只是一味的夹菜,并不吃肉,反而是凤芝专挑肉吃,就有了意见:“桉子,给你妹妹夹点菜。”
“好嘞!”唐植桐应声而起,拿出盛米饭的碗,给凤芝专挑菜盛,给张永祥挑了好几块肉。
看到张桂芳那满意的眼神,唐植桐知道自己猜对了。
自己这个妈啊,还是拧巴,不是矫情,而是没有跟过去和解,不知道如何去面对。
对于母亲和哥哥的好意,凤芝这次没敢吭声,夹着榆钱饼就着菜吃的很香。
午饭以唐植桐炖的飞龙汤结尾,张永祥对外甥的手艺更是好一通夸赞,但唐植桐知道,汤美味主要功劳还是在花尾榛鸡上。
唐植桐没喝酒,张永祥喝的也不多。
吃完饭,张桂芳又张罗着给大哥带点什么回去,前阵子腌的第一批香椿芽已经能吃了,给包了一些,又给包上了些松子,还要再盛点玉米面,但张永祥说什么都不要,两人少不得一番拉扯。
“桉子,把喝剩下的酒给你大舅带上,你去送送你大舅。”张桂芳眼瞅着时间不早了,从花市到娘家那边,步行得四个小时,她不放心,所以将儿子拎了出来。
“好嘞。”唐植桐就这么看着两人拉扯,也不劝,一顿饭下来,再拉扯拉扯,有益于感情交流,这会张桂芳的表情明显没有上午那么僵硬了。
唐家众人一直将张永祥送到大门外,看着唐植桐和张永祥转过胡同口,在回去的时候,小王同学悄悄的拉住凤珍,把时间和正屋的空间留给婆婆和凤芝。
果不其然,没一会的工夫,屋里就传来了凤芝的哀嚎声……
唐植桐嘿嘿一笑,在张桂芳将眼光投过来后,清清嗓子,整理下表情,一本正经的给凤珍补充道:“凤珍,去花市大街何老板的小酒馆,告诉她你是我妹妹,咱只要二锅头。”
粮食趋紧,能供应给酒厂的粮食也跟着下降,正宗粮食酒的产量肯定也会下降,但懂酒的都知道,白酒厂生产出白酒并不是直接灌装、拉出去卖,大多数多是要陈一陈的。
所以,这也就给了市场一个缓冲期,有些白酒并没有断供,只是货少了,并开始限购。
唐植桐笃定何老板肯定有自己的门路能进到酒,零售肯定是以小作坊产的劣质散酒为主,但她肯定也能进到二锅头,甚至还会囤上一些。
这也是唐植桐让凤珍报自己名字的原因之一,毕竟自己在花市这一片还稍微有点薄面。
“嗯。”凤珍是个听话的,但看到哥哥再次吃瘪,咬着下嘴唇忍着笑,低头应下。
“两块钱可能不太够,再给你一块,快去快回。”唐植桐从口袋里掏出皱巴巴一张钱,这是上次开工资后他截留“买香椿”的一部分,一直在兜里放着,没花着。
唐植桐虽然已经有日子没过去打酒,但眼下自由市场上的粮价见天涨,白酒的价格肯定也会有一定的涨幅。
只不过这个涨幅不会太夸张,理由有二:
一来何佩兰跟市场上的小贩不同,人家能打一个枪换一个地方,她不行;
第二个是因为茅子眼下零售价格依旧坚挺,每瓶2.97元,有茅子在这锚定价格,其他酒的价格高不到哪儿去。
放眼全国,茅子可能是唯一一个在这几年里没有降产能,反而产量暴增的品牌。
为此,当地于今年2月20日,给下辖各地区的一封加急密电,题目是《关于调高粱支持茅酒厂生产的问题》,内容是:
“为支持茅酒生产,确保出口任务完成,根据各地元月底各地高粱库存,确定调安顺5(单位万斤,下同),毕节25,铜仁16,黔东南5,GY市5,给仁怀茅酒厂。由于急需,希接电话后立即安排,组织发运。”
这并不是第一次,去年的时候还有一次,从当地共计调用高粱117万斤。
后来还不够,经高层协调,又从川渝江津调了70万斤。
然而,由于盲目的爆产能,茅子的酒质有所下降,遭受了国内外消费者的批评。
当然,这都是后话。
对于调粮,密电说的很明白,外汇!
对此,唐植桐能理解,毕竟一穷二白,一切都得给外汇让路,这也是他自己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好。”凤珍拿上酒瓶,攥着钱就出了门。
“大舅,坐下喝水。”唐植桐拿起茶壶给张永祥续水,里面没有茶叶,但前几年家里一直用它来泡高沫,经年累月下来,茶壶内壁有一层浅浅的茶垢,用开水一烫,勉强还能有点点味道。
“两块多一斤酒,太抛费了。”张永祥坐下后感叹道。
“没事,我妈拿钱,刚卖了鸡,我妈有钱。”张桂芳已经跟小王同学忙活着准备午饭了,唐植桐在这边压低声音同时,还不忘朝亲妈那边瞥了一眼。
这钱与其借给刘家,真不如拿给大舅家应急。
“大舅,家里有锅做饭吗?”唐植桐提了一嘴,就开始关心张家目前的生活。
这话不是无的放矢,前年炼钢的时候,上面倡议“存铁不留”,到了下面就走了样,成了“寸铁不留”,不仅家里的锅、勺子都给融了,有些地方甚至连门锁、门鼻都给扭了。
甚至有个地方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在某一峡谷内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炼钢炉”。
办法就是将一条峡谷两头封死,然后一层木柴、一层矿石、一层木柴、一层铁器的堆起来。
最后放火点燃,烧上几天……
没锅的地方很多,理由也很充分:都吃食堂了,家里还要铁锅做什么?
城里都有这种家庭,就更不用说乡下了。
“有,煮开水的时候偷偷做一点糊糊喝。”张永祥实话实说道。
“那还好,家里要是短了吃的,您让小平哥给我写封信,我过去给您送。”唐植桐点点头,看来四九城这边的农村确实要比其他地方的农村好一点。
城里的食堂早就解散了,但农村的食堂还没有。
这有积极的一面,能更好、更平均的照顾到每位社员,但口粮太少,社员吃不饱,就只能自己想辙。
在这期间,家里有人去世也不敢声张,就那么放在床上,只要能在队上多挂名一天,就能借用亡人的名义多领一天的饭……
也有脑筋灵活的,逮个老鼠、拿值钱的东西换点干粮啥的煮煮吃。
想煮就得有器具,没有铁锅就只能用个陶盆啥的,就这,还得防着点,生火不能冒烟,一旦被发现,这陶盆就保不住了。
“不用,现在队里食堂还有口粥喝,自己再挖点野菜,加上你小平哥带回去的那些,尽够用了,能撑到麦子下来。”张永祥听后连连摆手,自己不容易,妹妹这边也不容易,他不愿意给妹妹一家添麻烦。
“大舅,咱是体己亲戚,遇到困难您别自己扛着,一定跟我说,我帮着想办法。”唐植桐说的很郑重。
他刚才眼瞅着亲妈别扭,心里明显是放不下张永祥,只是她暂时还没有转过弯来,既然如此,自己这个当儿子的就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张家受为难而置之不理。
四九城今年不仅天气热,天还干旱,照眼下这个气温下去,5月底6月初,小麦就该收割了,但能有多少收成,还真不好说。
“唉,行。”张永祥叹口气,没有怨天尤人,仿佛一切都是他的错,答应的很惭愧。
“大舅,喝水。”唐植桐一时无话。
这些并不是他杞人忧天,而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声音传到了四九城,部分受灾严重的地方,野菜都不够吃的,灾民瞅见一颗,拔出来揉揉就得往嘴里塞,深怕下手晚了就被抢走。
不仅荠菜是如此,就连七七菜也是,要知道,七七菜可是带刺的。
更有甚者,唐植桐听说耗子饿的皮包骨头,打起了尸体的主意……
好在全国大部分农村最难捱的日子将于今年五六月份逐渐缓解,随着新粮下来、整风、及下半年的人员下放,局面会在明年出现根本性的扭转。
理论依据主要在人口出生率上:59-63的常住人口出生率分别是2.48%、2.09%、1.81%、3.72%、4.36%。
62年婴儿潮是公认的,众所周知,怀胎十月才能分娩,这么多孩子不可能都是卡着点在62年末出生。
这两年的新生儿大部分出生在农村,因为灾难传导的滞后性,城里真正的苦日子眼下才刚刚开始,甚至还没开始,结束的时间自然也比农村要晚上一些。
唐植桐不愿继续沉重的话题,开始跟张永祥详细了解了张承平看病的过程、待遇等等。
舅甥俩在这边聊着,张桂芳那边不仅没闲着,反而很麻利。
由于前几天唐植桐一直从教师进修学院那边往家里带菜,家里的菜票就省下了,今天小两口出去裁布,张桂芳全买了回来,打算改善一下生活。
张永祥这么一来,正好做个菜。
张桂芳本来想素炖的,但一想到大哥那干巴巴的样子,一咬牙、一跺脚,把过年时攒下的肉罐头拿出来一个,用刀撬开倒进了锅里。
凤芝在旁边馋的直咽口水,盼着亲妈能把罐头盒给自己。
然而张桂芳不舍得将满是油星的罐头盒,用热水烫了两遍,刷罐头盒的水全倒进了锅里。
即便如此,凤芝也不嫌弃,自顾自的又加了些热水,接着是凉水,把里面的水兑成温水后,小心翼翼的对在嘴边仰起头,全喝了。
凤珍回来的晚一些,没能赶上分一口,放下酒,把手往前一递:“哥,二锅头两块二一斤,这是找回来的钱。”
“你拿着吧,留着买只笔啥的。”唐植桐没收,补贴给了妹妹。
凤芝在一旁见跑腿费这么高,就有些眼热,噔噔噔跑到唐植桐身边,依偎过去撒娇:“哥,我也能打酒。”
“下一回你去,这么大个人了,也不知道给你姐留点汤。”唐植桐看着妹妹那油乎乎的嘴唇,赏了她个脑瓜崩。
“桉子,跟你大舅先吃着点。”张桂芳将炖好的菜盛出来,眼瞅着白酒也打来了,开口道。
“好嘞!”唐植桐找了个空茶碗用来盛酒,给张永祥满满的倒了一杯。
“芳丫头,别做了,这一个菜就行。”张永祥看菜的分量不小,里面还有肉,生怕浪费,赶忙上前拦张桂芳。
“嘿嘿,芳丫头,姐,这是咱妈小名吗?”凤芝在一旁犹如发现了新大陆,捅咕着凤珍问道。
张桂芳被大哥这么一叫,微微一怔,听到小闺女的疑问后又是一窘,脸上的表情很精彩。
凤珍犹如泥胎菩萨一般,任凭凤芝捅咕,就是不回应。
唐植桐跟小王同学对视一眼,用眼神达成了一致,今晚若是凤芝挨揍,俩人都袖手旁观,绝对不会上前拦着。
在唐植桐的印象里,孩子直呼父母的名讳是非常不礼貌的,《公羊传·闵公元年》有云:“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家讳一般是指避讳父母和祖父母之名,又称“私讳”,在读的时候,得故意读成错音,写的时候得少写一笔。
这种例子很多,《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所以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写林如海得让“海”少一点水。
还有更狠的,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他在写《史记》时,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将张孟谈改为了张孟同,赵谈改为了赵同。
这种做法给读书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建国后被废止,然而习惯的力量很强大,尤其是在一些老年人的意识里。
果不其然,张桂芳瞪了凤芝一眼,很有一会再收拾她的意思。
“我烙个榆钱饼,你们先吃。”也许是听到儿时的称呼想起了种种童年过往,张桂芳这次跟大哥说话就软和了许多。
“文文,你去盛点香椿芽。凤珍,去把大伯拿来的飞龙取一个来,我待会炖个汤。”张永祥是正儿八经的亲戚,一个菜确实有点少,唐植桐擅自做了主,张桂芳没有反对。
张永祥还待客气,但被唐植桐用敬酒化解了。
一口菜下去,张永祥就夸了起来:“芳丫头,你做的还是那么好吃。”
“没吃过好东西,一会让桉子做个汤,他手艺好。”张桂芳吐槽了大哥一句,她对自己厨艺还是有数的,炖菜之所以好吃,肉罐头占了大头,眼下但凡粘上点油腥的,都能被称作好吃。
张永祥呵呵一笑,对于妹妹的顶撞不以为意。
菜不多,但有酒有肉,还算丰盛。
待张桂芳烙好榆钱饼,看到大哥只是一味的夹菜,并不吃肉,反而是凤芝专挑肉吃,就有了意见:“桉子,给你妹妹夹点菜。”
“好嘞!”唐植桐应声而起,拿出盛米饭的碗,给凤芝专挑菜盛,给张永祥挑了好几块肉。
看到张桂芳那满意的眼神,唐植桐知道自己猜对了。
自己这个妈啊,还是拧巴,不是矫情,而是没有跟过去和解,不知道如何去面对。
对于母亲和哥哥的好意,凤芝这次没敢吭声,夹着榆钱饼就着菜吃的很香。
午饭以唐植桐炖的飞龙汤结尾,张永祥对外甥的手艺更是好一通夸赞,但唐植桐知道,汤美味主要功劳还是在花尾榛鸡上。
唐植桐没喝酒,张永祥喝的也不多。
吃完饭,张桂芳又张罗着给大哥带点什么回去,前阵子腌的第一批香椿芽已经能吃了,给包了一些,又给包上了些松子,还要再盛点玉米面,但张永祥说什么都不要,两人少不得一番拉扯。
“桉子,把喝剩下的酒给你大舅带上,你去送送你大舅。”张桂芳眼瞅着时间不早了,从花市到娘家那边,步行得四个小时,她不放心,所以将儿子拎了出来。
“好嘞。”唐植桐就这么看着两人拉扯,也不劝,一顿饭下来,再拉扯拉扯,有益于感情交流,这会张桂芳的表情明显没有上午那么僵硬了。
唐家众人一直将张永祥送到大门外,看着唐植桐和张永祥转过胡同口,在回去的时候,小王同学悄悄的拉住凤珍,把时间和正屋的空间留给婆婆和凤芝。
果不其然,没一会的工夫,屋里就传来了凤芝的哀嚎声……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最新章节,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最新章节,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