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东郡南部的封丘境出,折往东南而行,渡过汴水、通济渠,经陈留县,便至雍丘。
行过道边荒芜的田垄,穿过一个个凋敝的村落,时或与踽踽而行的流民错身而过,刘玄意乘坐的青篷马车,扬起细微的尘土,停在雍丘城略显破败的夯土城墙外。
车帘掀开,刘玄意一身布袍,递上名刺:“烦请通禀李将军,故人刘玄意,特来拜谒。”
城守府内。
李公逸正对着几份洛阳下到的催逼粮秣的军令皱眉。
他年近四旬,身材魁梧,面庞棱角分明,被风霜刻下深痕,眼神锐利中带着草莽渠帅特有的警惕与精悍。听闻“刘玄意”三字,他诧异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疑。
此人他识得,东郡胙城人,家大业大,系当地豪强。其父刘政会,闻现是李渊帐下大将。早先天下尚未大乱时,此人与瓦岗、周文举,还有他们等这几股周遭的“群盗”都有往来,随后李密崛起,他受了李密的辟用,然不久前得悉,他又被薛世雄辟除,已是李善道麾下之臣。
“请他到偏厅。”李公逸沉声吩咐,挥手屏退左右侍从。
其弟李善行,年近三十,按剑立於兄长身侧。
偏厅光线略暗,炭盆将熄未熄,散着微弱的暖意。
很快,刘玄意被从城外引入。
一入厅,刘玄意就面含微笑,叉手为礼,闻他口中说道:“李公!故人刘玄意,谒见公前。”
“玄意贤兄,快请免礼落座。”李公逸紧盯着他,嘴角勉强也露出点笑容,等他落座,却是话头一转,直言相问,“不觉与贤兄年余未曾相见。上次见面,记得还是在洛口城,我等拜谒魏公时?弟闻贤兄,如今已是汉王驾前之臣。却不知贤兄今至我雍丘小城,所为何事?”
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狐疑。
刘玄意坦然,开门见山,说道:“李公明鉴。玄意此来,非为私谊,实奉汉王谕旨,特来拜会将军,陈明汉王招揽之意。”说着,取出了李善道的令旨一道,捧在手中。
李公逸看了一看,没有接的意思。
“招揽?”李善行按捺不住,前行半步,厉声叱道,“刘玄意,你既已为汉臣,各为其主。我兄长为魏公镇守雍丘,忠心可鉴!何须你在此巧言令色?速速离去,免伤和气!”
刘玄意神色不变,将令旨恭敬地放在案上,目光越过李善行,直视李公逸,沉稳有力地说道:“李公、二郎,请容玄意陈明利害,再行驱赶不迟。”
“什么利害?”
刘玄意笑道:“李公、二郎,贤兄弟现虽颇得魏公用之,然长远以观,你俩莫不还真以为,能为魏公心腹?魏公攻洛阳年余,至今未下,海内明智之士,莫不私议,以为魏公声势虽盛,恐终难成事矣,退一步说,即便魏公果能成事,李公,想过他成事后,你会如何没有?”
李公逸止住李善行再说话,问道:“玄意兄,此话何意?”
“仆有两点,为公陈述。昔魏公往游山东群雄之所时,曾说公与韦城周文举等,欲共举义旗,反隋争鼎。然公等当时虑其为隋室追缉,恐引火烧身,嘲讽相拒。李公!此乃前隙,魏公焉能忘怀?今公兄弟虽依魏公,然魏公麾下,重用的是王伯当等心腹爪牙,或裴仁基、郑颋等隋降臣。公,真能得魏公推心置腹么?当下已不能得,况乎魏公果真能成事之后乎?此其一。”
听刘玄意忽然提及往事,李公逸面色微变。
刘玄意察其神色,接着说道:“公与翟公,昔日交情匪浅。翟公怎么死的?又是为何而死?公当一清二楚。此乃魏公心头之刺,仆若料之不差,只怕亦公之心头刺吧?魏公现困於洛阳城下,尚需公等襄助,故犹能以礼相待。然一旦其功成,坐拥天下,岂又能容李公你这等与翟公渊源深厚、知晓其‘弑主’旧事之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古之常理!此其二。”
这“弑主”二字,如重锤,敲在李公逸心坎。
“李公,仆所陈述的这两点利害,假设的是如果魏公真能成事。”刘玄意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事实而言,方今以观,正如仆适才所言,海内明智之士,现下孰不已知,魏公实难成事!李公,李密虽有虚名,然顿兵坚城之下,逾年不克,空耗钱粮,徒损士卒,足见其名实难副!反视汉王,定河北、败李密於河阳、取河东、大溃宇文化及,早是威震华夏!此乃天命所归,帝业之基已固!更兼‘李氏当王’之谶,遍传宇内,人心所向!
“公请试想,这逐鹿天下,最终得鼎者,舍汉王其谁?公若此时弃暗投明,归附汉王,乃识时务之俊杰,必得元勋之酬,荫於子孙!若迟疑不决,依附枯木,待大厦倾颓,悔之晚矣!”
一番话,条分缕析,切中要害。
李公逸紧锁眉头,手指敲击着冰冷的案几,陷入沉思。
厅内只有炭火偶尔爆裂的轻响。
李善行见兄长不语,作色说道:“刘玄意,休得危言耸听!魏公攻洛阳年余,虽然未下,屡战屡胜,此番总攻,倾力而为,洛阳已不能支。前日郑长史传檄山东各郡,言不日即将克此坚城!洛阳乃隋东都,一旦攻下,魏公声威必然如日中天!何来‘名实难副’?更闻南阳朱粲等豪雄,亦皆归附魏公,数次上表,请魏公早正大位!此等气象,岂是‘枯木’?”
刘玄意闻言,哈哈大笑。
李善行愕然,问道:“你笑什么?”
“二郎,你可有闻‘为王先驱’?若李密攻洛阳者,即如是也。至若郑颋所言,洛阳将下?”他笑问李善行、李公逸,“二郎、李公,这一年多来,李密传檄,言‘洛阳将下’,已几次了?”
此言一出,如同冰水浇头,李善行张了张嘴,无话回答。
李公逸猛地抬眼,与刘玄意目光相触。
是啊,一年多来,类似的檄文,他接到不止一次!
每次檄文之后,便是更重的粮秣摊派,更多的壮丁征发!雍丘之地,早已不堪重负,民生愈加凋敝。这“不日将下”,更像是一个无休止的催命循环。李公逸的脸色变幻不定,内心剧烈挣扎。他既惧李密眼下兵锋之盛,可是,他又实在看不清这天下的走向。
刘玄意察言观色,又给了他一句棒喝:“不瞒公说,仆来将军处前,先已谒见过周文举。将军可知,周文举已降汉王矣。”
李公逸变色吃惊:“此话当真?”
“这岂能有假?公若不信,韦城离雍丘不远,遣人往去一问,不就知真假了么?”
周文举之降从李善道,乍一听,的确令人吃惊,可实际上,转念思之,也不足为奇。毕竟周文举的地盘相对尴尬,处在东郡界内,东郡今既已为李善道得之,他不降李善道又怎么办?——和孟海公相同,宇文化及兵到河北,入进东郡后,周文举也是先降了宇文化及。
刘玄意知火候已到,语气放缓,继又说道:“李公,汉王仁德,深知公处境为难,念及昔日情分,不要求公即刻上表归顺。汉王殿下不日将还故乡卫南,顺道巡视东郡。届时,殿下将於白马暂驻。公若尚有疑虑,不妨到时可往白马,亲谒殿下,再做定夺。”
“汉王要还东郡?”李公逸无意识似地重复说道。
说降这种事,其实就是心理战,讲究一个干脆利索,太过拖沓,反而可能出现不好效果。刘玄意既知火候已到,便不多停留,即就起身告辞,仍是叉手为礼,说道:“李公,仆言尽於此。‘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盼公早作决断,方为明智之举。仆先行一步,静候佳音。”
李公逸倒没有料到,他来去匆匆,留他,肯定不合适,便起身相送。
送至府门口,寒风卷着凉意扑面。
刘玄意仰脸望了下阴沉的天空,说道:“要下雨了。”脚步微顿,压低了声音,与李公逸说道,“李公,还有一事,玄意本不当言,然念及故交,不得不提。”
“何事?”
刘玄意说道:“当日擒获冯慈明,将之献给李密者,可是将军?”
如前所述,冯慈明为隋江都太守,去年时,他因谏言杨广,为杨广所恶之故,被杨广派出到河南,召集兵马,援救洛阳,但被李公逸的部曲擒获。李公逸随之,将他献给了李密。
李公逸不知他因何问及此事,说道:“怎么了?”
“李密将他释之,然旋被翟公杀於辕门。此事果有?”
李公逸呆了一呆,说道:“有这么回事。”约略猜到了刘玄意提此事的目的,紧忙分辨,说道,“贤兄,落魏公脸面,杀他的可是翟公,与俺无干!翟公杀他时,俺没在洛口营,在雍丘的!”
“落魏公脸面,李公此话甚是。当着三军诸将的面,魏公放走的人,翟公杀了,还是在魏公营的营门口杀的,魏公这脸面,尽落於地矣!”翟让杀冯慈明这件事,影响很大,甚至某种程度说,算是李密杀翟让的一个导火索,刘玄意连连摇头,感叹了几句,然后目落李公逸,饱含深意,幽幽问道:“李公,翟公杀冯慈明后,是否曾修书与公?”
“有……,有吧?去年的事,俺记不大清了。然即便是有,也是寻常书信,无关冯慈明事!”
刘玄意轻轻地摇了摇头,声音压得更低,说道:“李公可知,隋故名将贺若弼,是为何被文皇帝贬官下狱,后来又是为何被昏主所杀?”他不再多言,只深深看了李公逸一眼,拱手道,“公请留步,玄意告辞。”转身大步,自出府门,登上马车,在雨水将来的秋风中辘辘出城。
李公逸怔立在府门前,目送刘玄意的车驾离去,朔风卷起他玄色的披风。
刘玄意最后关於冯慈明的暗示,如同冰冷的毒蛇,悄然钻入他的心底。
他猛地转身,急步回府,召来心腹谋佐,劈头盖脸,问道:“贺若弼,你知道么?你可知他是因何被文皇帝贬官下狱?又是因何被昏君诛杀?”
谋佐虽感突然,仍躬身答道:“回将军,贺若弼系文皇帝朝时的名将,性情耿直,口无遮拦。文皇帝时,因私议朝政,被下狱论死,后得赦免,削爵免官。至昏君时,又因议昏君待突厥过厚,有不敬之嫌,而为昏主寻隙诛杀,究其根本,皆因言多招祸,功高震主,为君王不容。”
李善行在一旁听得脸色连变。
他搞明白刘玄意举贺若弼为例的话外之音了。贺若弼两次遭罪,都是因为私下说的话而已,几句话就能被削为庶民、就能被砍头,则在冯慈明死后,翟让给李公逸来了一封信,是不是更能让有心人捕风捉影?换言之,李密日后若想整治他们,他们无论如何,怕是都逃不掉!
“阿哥,怎么办?”他惶恐地问道。
李公逸沉默不语,手指深深掐入掌心。
室外,枯枝在寒风中发出刺耳的断裂声。他缓缓踱至窗前,望着庭院中枯叶满地的萧瑟秋景,渐渐地,好似与城外凋敝的村落、道路上麻木的流民景象重叠在一起,构成一幅乱世画卷。
一年多来为李密“大业”付出的沉重代价,李密难以捉摸的猜忌眼神,翟让血淋淋的下场,冯慈明事件可能的牵连,还有“言多招祸”的贺若弼。种种画面交杂着从他眼前闪过。
“阿哥。”李善行见他不说话,低声道,“据我军在洛阳所部私报,魏公此次攻城,并非如郑长史檄文所言这般顺利。伤亡惨重,进展不大。李……,汉王这边,近来声威则确乎大振,大败宇文化及,萧皇后等为其所获,并及还有裴矩这等隋室名臣,也都归附他了。”
李公逸没有回头,只是久久地凝视着窗外那一片深秋的凋零。
他粗糙的手指,捻着颌下的胡须。
乱世之中,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这雍丘城,这上万兄弟的身家性命,该押向何方?
就在李公逸内心挣扎之际,雍丘城西的官道上,另数骑快马正迎着风,疾驰行来。
马上骑士身着魏军服色,背负插有赤色羽毛的紧急文书囊袋,——是李密麾下右长史、现任抚慰山东诸郡大使的郑颋派出的使者,持着新一份加官进爵的檄文,也是来求见李公逸。
秋风卷动云层,黑云压在城顶。
雷声隆隆,一道闪电,划破天际,雨,下了起来。
……
浓厚的云层,沉沉地压在北海郡治益都城的雉堞上。
深秋的雨水淅淅沥沥,连绵不绝。
雨水冲刷着青灰色的城墙砖石,在官道上汇成浑浊的细流。城门洞开,吊桥放下,甲胄鲜明的士卒肃立两侧,矛尖在晦暗的天光下闪着湿冷的微芒。盛志勒住缰绳,雨水顺着他的斗笠边缘成串滴落,打在身下躁动的战马鬃毛上。他与跟从身边的王薄的心腹干吏,以及数十随从骑士,分别从马上下来,步过吊桥,望向城内。城头,守军的旗帜在风雨中无力地垂着。
城门内走出了一行人。
为首者着郡丞袍服,外罩蓑衣,并未撑伞,雨水打湿了他的须发和肩头,却步履沉稳,径直向盛志一行迎来。其身后跟着几名僚属和护卫,同样淋在雨中。
从其服色,辨出了此人就是綦公顺的谋主,现为李密任为北海郡丞的刘兰成!
盛志心头猛地一松,连日奔波的紧绷感,似乎也因此被驱散了几分。
刘兰成亲自冒雨出迎,姿态放得如此之低,其中意味,不言自明!
盛志上前几步,拱手说道:“仆盛志奉汉王之命,进谒綦公。刘公亲迎,愧不敢当!”
刘兰成在几步外停下,下揖还礼,清声说道:“尊使远来辛苦,风雨如晦,有失远迎,还请见谅。綦公在府内相候,请入城叙话。”礼节谦恭,语气尊敬。
盛志与王薄的心腹干吏对视一眼,均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此行功成的笃定。
无须再多虑,这城门口雨中相迎的一幕,已是无声的答案。
“刘公请。”
在益都守军的注视下,盛志等跟随刘兰成,牵马穿过厚重的城门洞,消失在雨幕笼罩的城内。
……
阴云四布,雨已下了两三日。
雨水顺着城墙蜿蜒而下,溅起无数旋涡。城内的街道泥泞不堪,积水成洼,马蹄踏过,发出沉闷的声响。入夜时分,贵乡汉王府的前院,书房内灯火摇曳,案上文书堆积如山。敲打窗棂的雨滴,发出细碎的声响。李善道坐在案后,正凝神批阅来自各处的文牍。
跳跃的烛火,在他的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更显沉静。
门外传来稳健的脚步声,侍臣王宣德的声音隔着门板响起:“大王,李桐客加急奏报呈到!”
“进来吧。”
门被推开,一股带着雨腥气的冷风卷入。王宣德手捧一个用油布严密包裹的竹筒,快步上前,双手奉上。竹筒上水迹未干,封口的火漆完好无损,显示出传递的紧急与保护的周密。
李善道放下笔,接过竹筒。
触手冰凉湿滑。他熟练地用小刀剔掉火漆,拧开筒盖,抽出一卷被油布裹着的帛书。
帛书也带着湿气,墨迹却清晰如初。
他展开帛书,片刻阅毕,将帛书轻轻放回案上,不见喜怒,唯久伏案牍的疲劳,为之尽消,振奋的精神瞬间焕发。他提笔,随手在一张空白的纸笺上挥毫疾书,写下了几行字,字迹遒劲有力。写罢,递给王宣德,他令道:“将此与李桐客此奏报,送与魏公看办。”
王宣德领命,接住纸笺,略撒了一眼,看见了“裴虔通既降,可按……”的字眼,心头一震,大喜之色,浮於面容,他不敢怠慢,又取过李桐客奏报,便急出室,往寻魏征。
窗外,夜将深深。
雨势未歇,渐渐变大,冲刷着这座陷入宁静的城池。
……
已不再是淅沥小雨,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
砸在冰冷的铁甲上,噼啪爆响;砸在泥泞不堪、浸透血水的土地上,激起浑浊的水花!
天地间一片混沌,白茫茫的水汽弥漫,几乎遮蔽了视线。
唯有洛阳城巨大的、伤痕累累的轮廓,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城东自北而南,从北边的上东门,过洛水,到南边的建春门、永通门,长达十四余里的攻城战线上,战斗未因大雨停歇,反而更显惨烈。替换的新云梯在泥泞中艰难地抵近城墙,又被守军打垮、烧毁。城头上,魏军士卒在瓢泼雨中奋力攀爬,与同样浑身湿透、负隅拼死的隋军守卒展开血腥的肉搏。
刀光在雨水中闪烁,每一次挥砍都带起抹抹血色,旋即被更大的雨水冲淡。嘶吼声、惨叫声、兵刃撞击声、滚木礌石砸落的闷响,混杂在震耳欲聋的雨声中,如一道道动人心神的交响。
王伯当披甲按刀,矗立在离城墙约两百步的一处临时堆砌的土台上。
雨水顺着他的兜鍪、他的胡须不断流淌,浸透了他沉重的铁甲,冰冷的寒意刺骨。
他环眼圆睁,死死盯着城头上绞肉般的拉锯战。每一次看到己方勇士冒死登上城头,旋即又被守军汹涌的反扑淹没、推下,他按在腰间刀柄上的手便不自觉地收紧,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雨水模糊了他的视线,却浇不灭他火热的战意,——是紧张、是焦灼、是急切!是对克城的期待,是对胜利的渴望。他自己下的军令状,旬日破城。两万精兵的增援,李密如数拨给了他;包括城北主将裴仁基在内的攻城诸将,皆按李密之令,全都听从他的指挥。经过前几日的浴血奋战,城,本来是已经快要打下来了!而下,却因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变得再度艰难。
这该死的雨,这该死的城墙,这该死的王世充的韧性!
“大将军!雨太大了,云梯滑,看不清,弓弩仰射吃力,实在不利攀攻,各部部曲伤亡很大!是否?”一名浑身湿透、满脸泥浆的军将冲到土台下嘶吼,声音在滂沱的雨中显得微弱。
王伯当盯着城头,未有看这军将一眼。
这军将等不来回答,只好退还前线。
“来人!”王伯当没有大吼大叫,然语气坚定,他下令说道,“将俺将旗前移。”
从将请示:“敢问大将军,移至何处?”
“至台前百步!”
从将一愣,台前百步,就是离城墙只有百步远了,不但在城头投石车、强弩射程之内,劲弓也可射到!这可太危险了!有心进劝,但看见王伯当坚毅的神情,遂咽下话语,大声应诺。
很快,代表着王伯当、代表着此战魏军两个战场前线主将克城决心的大纛,在数十名魁梧旗手的奋力扛举下,撕开重重雨帘,向前移动了百步!高高地矗立在了城墙百步之外。旗帜在风中翻卷,被雨水浸透,变得更加沉重,却依旧顽强地指向风雨如磐、血火交织的洛阳城头。
王伯当下了土台,紧随旗后,登上推来的巢车,仿似定海神针,牢牢钉在了更靠近死亡的前沿。大雨如注,冲刷着大地,也冲刷着这场似乎永无尽头的残酷鏖战。
行过道边荒芜的田垄,穿过一个个凋敝的村落,时或与踽踽而行的流民错身而过,刘玄意乘坐的青篷马车,扬起细微的尘土,停在雍丘城略显破败的夯土城墙外。
车帘掀开,刘玄意一身布袍,递上名刺:“烦请通禀李将军,故人刘玄意,特来拜谒。”
城守府内。
李公逸正对着几份洛阳下到的催逼粮秣的军令皱眉。
他年近四旬,身材魁梧,面庞棱角分明,被风霜刻下深痕,眼神锐利中带着草莽渠帅特有的警惕与精悍。听闻“刘玄意”三字,他诧异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疑。
此人他识得,东郡胙城人,家大业大,系当地豪强。其父刘政会,闻现是李渊帐下大将。早先天下尚未大乱时,此人与瓦岗、周文举,还有他们等这几股周遭的“群盗”都有往来,随后李密崛起,他受了李密的辟用,然不久前得悉,他又被薛世雄辟除,已是李善道麾下之臣。
“请他到偏厅。”李公逸沉声吩咐,挥手屏退左右侍从。
其弟李善行,年近三十,按剑立於兄长身侧。
偏厅光线略暗,炭盆将熄未熄,散着微弱的暖意。
很快,刘玄意被从城外引入。
一入厅,刘玄意就面含微笑,叉手为礼,闻他口中说道:“李公!故人刘玄意,谒见公前。”
“玄意贤兄,快请免礼落座。”李公逸紧盯着他,嘴角勉强也露出点笑容,等他落座,却是话头一转,直言相问,“不觉与贤兄年余未曾相见。上次见面,记得还是在洛口城,我等拜谒魏公时?弟闻贤兄,如今已是汉王驾前之臣。却不知贤兄今至我雍丘小城,所为何事?”
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狐疑。
刘玄意坦然,开门见山,说道:“李公明鉴。玄意此来,非为私谊,实奉汉王谕旨,特来拜会将军,陈明汉王招揽之意。”说着,取出了李善道的令旨一道,捧在手中。
李公逸看了一看,没有接的意思。
“招揽?”李善行按捺不住,前行半步,厉声叱道,“刘玄意,你既已为汉臣,各为其主。我兄长为魏公镇守雍丘,忠心可鉴!何须你在此巧言令色?速速离去,免伤和气!”
刘玄意神色不变,将令旨恭敬地放在案上,目光越过李善行,直视李公逸,沉稳有力地说道:“李公、二郎,请容玄意陈明利害,再行驱赶不迟。”
“什么利害?”
刘玄意笑道:“李公、二郎,贤兄弟现虽颇得魏公用之,然长远以观,你俩莫不还真以为,能为魏公心腹?魏公攻洛阳年余,至今未下,海内明智之士,莫不私议,以为魏公声势虽盛,恐终难成事矣,退一步说,即便魏公果能成事,李公,想过他成事后,你会如何没有?”
李公逸止住李善行再说话,问道:“玄意兄,此话何意?”
“仆有两点,为公陈述。昔魏公往游山东群雄之所时,曾说公与韦城周文举等,欲共举义旗,反隋争鼎。然公等当时虑其为隋室追缉,恐引火烧身,嘲讽相拒。李公!此乃前隙,魏公焉能忘怀?今公兄弟虽依魏公,然魏公麾下,重用的是王伯当等心腹爪牙,或裴仁基、郑颋等隋降臣。公,真能得魏公推心置腹么?当下已不能得,况乎魏公果真能成事之后乎?此其一。”
听刘玄意忽然提及往事,李公逸面色微变。
刘玄意察其神色,接着说道:“公与翟公,昔日交情匪浅。翟公怎么死的?又是为何而死?公当一清二楚。此乃魏公心头之刺,仆若料之不差,只怕亦公之心头刺吧?魏公现困於洛阳城下,尚需公等襄助,故犹能以礼相待。然一旦其功成,坐拥天下,岂又能容李公你这等与翟公渊源深厚、知晓其‘弑主’旧事之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古之常理!此其二。”
这“弑主”二字,如重锤,敲在李公逸心坎。
“李公,仆所陈述的这两点利害,假设的是如果魏公真能成事。”刘玄意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事实而言,方今以观,正如仆适才所言,海内明智之士,现下孰不已知,魏公实难成事!李公,李密虽有虚名,然顿兵坚城之下,逾年不克,空耗钱粮,徒损士卒,足见其名实难副!反视汉王,定河北、败李密於河阳、取河东、大溃宇文化及,早是威震华夏!此乃天命所归,帝业之基已固!更兼‘李氏当王’之谶,遍传宇内,人心所向!
“公请试想,这逐鹿天下,最终得鼎者,舍汉王其谁?公若此时弃暗投明,归附汉王,乃识时务之俊杰,必得元勋之酬,荫於子孙!若迟疑不决,依附枯木,待大厦倾颓,悔之晚矣!”
一番话,条分缕析,切中要害。
李公逸紧锁眉头,手指敲击着冰冷的案几,陷入沉思。
厅内只有炭火偶尔爆裂的轻响。
李善行见兄长不语,作色说道:“刘玄意,休得危言耸听!魏公攻洛阳年余,虽然未下,屡战屡胜,此番总攻,倾力而为,洛阳已不能支。前日郑长史传檄山东各郡,言不日即将克此坚城!洛阳乃隋东都,一旦攻下,魏公声威必然如日中天!何来‘名实难副’?更闻南阳朱粲等豪雄,亦皆归附魏公,数次上表,请魏公早正大位!此等气象,岂是‘枯木’?”
刘玄意闻言,哈哈大笑。
李善行愕然,问道:“你笑什么?”
“二郎,你可有闻‘为王先驱’?若李密攻洛阳者,即如是也。至若郑颋所言,洛阳将下?”他笑问李善行、李公逸,“二郎、李公,这一年多来,李密传檄,言‘洛阳将下’,已几次了?”
此言一出,如同冰水浇头,李善行张了张嘴,无话回答。
李公逸猛地抬眼,与刘玄意目光相触。
是啊,一年多来,类似的檄文,他接到不止一次!
每次檄文之后,便是更重的粮秣摊派,更多的壮丁征发!雍丘之地,早已不堪重负,民生愈加凋敝。这“不日将下”,更像是一个无休止的催命循环。李公逸的脸色变幻不定,内心剧烈挣扎。他既惧李密眼下兵锋之盛,可是,他又实在看不清这天下的走向。
刘玄意察言观色,又给了他一句棒喝:“不瞒公说,仆来将军处前,先已谒见过周文举。将军可知,周文举已降汉王矣。”
李公逸变色吃惊:“此话当真?”
“这岂能有假?公若不信,韦城离雍丘不远,遣人往去一问,不就知真假了么?”
周文举之降从李善道,乍一听,的确令人吃惊,可实际上,转念思之,也不足为奇。毕竟周文举的地盘相对尴尬,处在东郡界内,东郡今既已为李善道得之,他不降李善道又怎么办?——和孟海公相同,宇文化及兵到河北,入进东郡后,周文举也是先降了宇文化及。
刘玄意知火候已到,语气放缓,继又说道:“李公,汉王仁德,深知公处境为难,念及昔日情分,不要求公即刻上表归顺。汉王殿下不日将还故乡卫南,顺道巡视东郡。届时,殿下将於白马暂驻。公若尚有疑虑,不妨到时可往白马,亲谒殿下,再做定夺。”
“汉王要还东郡?”李公逸无意识似地重复说道。
说降这种事,其实就是心理战,讲究一个干脆利索,太过拖沓,反而可能出现不好效果。刘玄意既知火候已到,便不多停留,即就起身告辞,仍是叉手为礼,说道:“李公,仆言尽於此。‘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盼公早作决断,方为明智之举。仆先行一步,静候佳音。”
李公逸倒没有料到,他来去匆匆,留他,肯定不合适,便起身相送。
送至府门口,寒风卷着凉意扑面。
刘玄意仰脸望了下阴沉的天空,说道:“要下雨了。”脚步微顿,压低了声音,与李公逸说道,“李公,还有一事,玄意本不当言,然念及故交,不得不提。”
“何事?”
刘玄意说道:“当日擒获冯慈明,将之献给李密者,可是将军?”
如前所述,冯慈明为隋江都太守,去年时,他因谏言杨广,为杨广所恶之故,被杨广派出到河南,召集兵马,援救洛阳,但被李公逸的部曲擒获。李公逸随之,将他献给了李密。
李公逸不知他因何问及此事,说道:“怎么了?”
“李密将他释之,然旋被翟公杀於辕门。此事果有?”
李公逸呆了一呆,说道:“有这么回事。”约略猜到了刘玄意提此事的目的,紧忙分辨,说道,“贤兄,落魏公脸面,杀他的可是翟公,与俺无干!翟公杀他时,俺没在洛口营,在雍丘的!”
“落魏公脸面,李公此话甚是。当着三军诸将的面,魏公放走的人,翟公杀了,还是在魏公营的营门口杀的,魏公这脸面,尽落於地矣!”翟让杀冯慈明这件事,影响很大,甚至某种程度说,算是李密杀翟让的一个导火索,刘玄意连连摇头,感叹了几句,然后目落李公逸,饱含深意,幽幽问道:“李公,翟公杀冯慈明后,是否曾修书与公?”
“有……,有吧?去年的事,俺记不大清了。然即便是有,也是寻常书信,无关冯慈明事!”
刘玄意轻轻地摇了摇头,声音压得更低,说道:“李公可知,隋故名将贺若弼,是为何被文皇帝贬官下狱,后来又是为何被昏主所杀?”他不再多言,只深深看了李公逸一眼,拱手道,“公请留步,玄意告辞。”转身大步,自出府门,登上马车,在雨水将来的秋风中辘辘出城。
李公逸怔立在府门前,目送刘玄意的车驾离去,朔风卷起他玄色的披风。
刘玄意最后关於冯慈明的暗示,如同冰冷的毒蛇,悄然钻入他的心底。
他猛地转身,急步回府,召来心腹谋佐,劈头盖脸,问道:“贺若弼,你知道么?你可知他是因何被文皇帝贬官下狱?又是因何被昏君诛杀?”
谋佐虽感突然,仍躬身答道:“回将军,贺若弼系文皇帝朝时的名将,性情耿直,口无遮拦。文皇帝时,因私议朝政,被下狱论死,后得赦免,削爵免官。至昏君时,又因议昏君待突厥过厚,有不敬之嫌,而为昏主寻隙诛杀,究其根本,皆因言多招祸,功高震主,为君王不容。”
李善行在一旁听得脸色连变。
他搞明白刘玄意举贺若弼为例的话外之音了。贺若弼两次遭罪,都是因为私下说的话而已,几句话就能被削为庶民、就能被砍头,则在冯慈明死后,翟让给李公逸来了一封信,是不是更能让有心人捕风捉影?换言之,李密日后若想整治他们,他们无论如何,怕是都逃不掉!
“阿哥,怎么办?”他惶恐地问道。
李公逸沉默不语,手指深深掐入掌心。
室外,枯枝在寒风中发出刺耳的断裂声。他缓缓踱至窗前,望着庭院中枯叶满地的萧瑟秋景,渐渐地,好似与城外凋敝的村落、道路上麻木的流民景象重叠在一起,构成一幅乱世画卷。
一年多来为李密“大业”付出的沉重代价,李密难以捉摸的猜忌眼神,翟让血淋淋的下场,冯慈明事件可能的牵连,还有“言多招祸”的贺若弼。种种画面交杂着从他眼前闪过。
“阿哥。”李善行见他不说话,低声道,“据我军在洛阳所部私报,魏公此次攻城,并非如郑长史檄文所言这般顺利。伤亡惨重,进展不大。李……,汉王这边,近来声威则确乎大振,大败宇文化及,萧皇后等为其所获,并及还有裴矩这等隋室名臣,也都归附他了。”
李公逸没有回头,只是久久地凝视着窗外那一片深秋的凋零。
他粗糙的手指,捻着颌下的胡须。
乱世之中,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这雍丘城,这上万兄弟的身家性命,该押向何方?
就在李公逸内心挣扎之际,雍丘城西的官道上,另数骑快马正迎着风,疾驰行来。
马上骑士身着魏军服色,背负插有赤色羽毛的紧急文书囊袋,——是李密麾下右长史、现任抚慰山东诸郡大使的郑颋派出的使者,持着新一份加官进爵的檄文,也是来求见李公逸。
秋风卷动云层,黑云压在城顶。
雷声隆隆,一道闪电,划破天际,雨,下了起来。
……
浓厚的云层,沉沉地压在北海郡治益都城的雉堞上。
深秋的雨水淅淅沥沥,连绵不绝。
雨水冲刷着青灰色的城墙砖石,在官道上汇成浑浊的细流。城门洞开,吊桥放下,甲胄鲜明的士卒肃立两侧,矛尖在晦暗的天光下闪着湿冷的微芒。盛志勒住缰绳,雨水顺着他的斗笠边缘成串滴落,打在身下躁动的战马鬃毛上。他与跟从身边的王薄的心腹干吏,以及数十随从骑士,分别从马上下来,步过吊桥,望向城内。城头,守军的旗帜在风雨中无力地垂着。
城门内走出了一行人。
为首者着郡丞袍服,外罩蓑衣,并未撑伞,雨水打湿了他的须发和肩头,却步履沉稳,径直向盛志一行迎来。其身后跟着几名僚属和护卫,同样淋在雨中。
从其服色,辨出了此人就是綦公顺的谋主,现为李密任为北海郡丞的刘兰成!
盛志心头猛地一松,连日奔波的紧绷感,似乎也因此被驱散了几分。
刘兰成亲自冒雨出迎,姿态放得如此之低,其中意味,不言自明!
盛志上前几步,拱手说道:“仆盛志奉汉王之命,进谒綦公。刘公亲迎,愧不敢当!”
刘兰成在几步外停下,下揖还礼,清声说道:“尊使远来辛苦,风雨如晦,有失远迎,还请见谅。綦公在府内相候,请入城叙话。”礼节谦恭,语气尊敬。
盛志与王薄的心腹干吏对视一眼,均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此行功成的笃定。
无须再多虑,这城门口雨中相迎的一幕,已是无声的答案。
“刘公请。”
在益都守军的注视下,盛志等跟随刘兰成,牵马穿过厚重的城门洞,消失在雨幕笼罩的城内。
……
阴云四布,雨已下了两三日。
雨水顺着城墙蜿蜒而下,溅起无数旋涡。城内的街道泥泞不堪,积水成洼,马蹄踏过,发出沉闷的声响。入夜时分,贵乡汉王府的前院,书房内灯火摇曳,案上文书堆积如山。敲打窗棂的雨滴,发出细碎的声响。李善道坐在案后,正凝神批阅来自各处的文牍。
跳跃的烛火,在他的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更显沉静。
门外传来稳健的脚步声,侍臣王宣德的声音隔着门板响起:“大王,李桐客加急奏报呈到!”
“进来吧。”
门被推开,一股带着雨腥气的冷风卷入。王宣德手捧一个用油布严密包裹的竹筒,快步上前,双手奉上。竹筒上水迹未干,封口的火漆完好无损,显示出传递的紧急与保护的周密。
李善道放下笔,接过竹筒。
触手冰凉湿滑。他熟练地用小刀剔掉火漆,拧开筒盖,抽出一卷被油布裹着的帛书。
帛书也带着湿气,墨迹却清晰如初。
他展开帛书,片刻阅毕,将帛书轻轻放回案上,不见喜怒,唯久伏案牍的疲劳,为之尽消,振奋的精神瞬间焕发。他提笔,随手在一张空白的纸笺上挥毫疾书,写下了几行字,字迹遒劲有力。写罢,递给王宣德,他令道:“将此与李桐客此奏报,送与魏公看办。”
王宣德领命,接住纸笺,略撒了一眼,看见了“裴虔通既降,可按……”的字眼,心头一震,大喜之色,浮於面容,他不敢怠慢,又取过李桐客奏报,便急出室,往寻魏征。
窗外,夜将深深。
雨势未歇,渐渐变大,冲刷着这座陷入宁静的城池。
……
已不再是淅沥小雨,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
砸在冰冷的铁甲上,噼啪爆响;砸在泥泞不堪、浸透血水的土地上,激起浑浊的水花!
天地间一片混沌,白茫茫的水汽弥漫,几乎遮蔽了视线。
唯有洛阳城巨大的、伤痕累累的轮廓,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城东自北而南,从北边的上东门,过洛水,到南边的建春门、永通门,长达十四余里的攻城战线上,战斗未因大雨停歇,反而更显惨烈。替换的新云梯在泥泞中艰难地抵近城墙,又被守军打垮、烧毁。城头上,魏军士卒在瓢泼雨中奋力攀爬,与同样浑身湿透、负隅拼死的隋军守卒展开血腥的肉搏。
刀光在雨水中闪烁,每一次挥砍都带起抹抹血色,旋即被更大的雨水冲淡。嘶吼声、惨叫声、兵刃撞击声、滚木礌石砸落的闷响,混杂在震耳欲聋的雨声中,如一道道动人心神的交响。
王伯当披甲按刀,矗立在离城墙约两百步的一处临时堆砌的土台上。
雨水顺着他的兜鍪、他的胡须不断流淌,浸透了他沉重的铁甲,冰冷的寒意刺骨。
他环眼圆睁,死死盯着城头上绞肉般的拉锯战。每一次看到己方勇士冒死登上城头,旋即又被守军汹涌的反扑淹没、推下,他按在腰间刀柄上的手便不自觉地收紧,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雨水模糊了他的视线,却浇不灭他火热的战意,——是紧张、是焦灼、是急切!是对克城的期待,是对胜利的渴望。他自己下的军令状,旬日破城。两万精兵的增援,李密如数拨给了他;包括城北主将裴仁基在内的攻城诸将,皆按李密之令,全都听从他的指挥。经过前几日的浴血奋战,城,本来是已经快要打下来了!而下,却因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变得再度艰难。
这该死的雨,这该死的城墙,这该死的王世充的韧性!
“大将军!雨太大了,云梯滑,看不清,弓弩仰射吃力,实在不利攀攻,各部部曲伤亡很大!是否?”一名浑身湿透、满脸泥浆的军将冲到土台下嘶吼,声音在滂沱的雨中显得微弱。
王伯当盯着城头,未有看这军将一眼。
这军将等不来回答,只好退还前线。
“来人!”王伯当没有大吼大叫,然语气坚定,他下令说道,“将俺将旗前移。”
从将请示:“敢问大将军,移至何处?”
“至台前百步!”
从将一愣,台前百步,就是离城墙只有百步远了,不但在城头投石车、强弩射程之内,劲弓也可射到!这可太危险了!有心进劝,但看见王伯当坚毅的神情,遂咽下话语,大声应诺。
很快,代表着王伯当、代表着此战魏军两个战场前线主将克城决心的大纛,在数十名魁梧旗手的奋力扛举下,撕开重重雨帘,向前移动了百步!高高地矗立在了城墙百步之外。旗帜在风中翻卷,被雨水浸透,变得更加沉重,却依旧顽强地指向风雨如磐、血火交织的洛阳城头。
王伯当下了土台,紧随旗后,登上推来的巢车,仿似定海神针,牢牢钉在了更靠近死亡的前沿。大雨如注,冲刷着大地,也冲刷着这场似乎永无尽头的残酷鏖战。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最新章节,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最新章节,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