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由仙女山控股以及多家核工业相关的企业共同出资成立,是一家专门从事可控核聚变领域的高科技企业。
其核心的技术来源是仙女山控股,智云集团,部分次要技术来源则是相关的合作企业。
当年仙女山控股的王斌耀教授,研发出来一种新型的碳化硅材料,这种内部代号为NKO67号的新材料,其耐热冲击性非常好,可以达到每平方米兆瓦级热负荷,同时抗辐射性能也非常优秀,可以有效抵抗高能中子的辐射。
这两种特性加在一起,让NKO67材料成为了一种非常理想的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第一壁材料!
可控核聚变的主要技术难点之一,就是外壳的设计以及建造……其中最为核心的技术难题就是第一壁材料。
在NKO67材料出现之前,人类没有任何一种材料能够承受可控核聚变反应里如此剧烈的热负荷以及中子辐射。
但是NKO67材料的出现,打破了这个技术空白,让人类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并建造一种可控核聚变的外壳并收集可控核聚变的巨大能量。
除了NKO67材料外,可控核聚变技术里的第二个主要难题就是等离子体约束,这方面的技术主要由智云集团的人工智能研究院提供底层核心算法,仙女山控股方面利用核心算法设计并训练大模型,用来预测等离子体的不稳定态,提前预测,提前干预,避免等离子体撕裂。
以实现长时间控制等离子体的稳定性,避免核聚变反应中断。
当这两大核心技术都有了之后,仙女山控股的王斌耀教授才萌发出来搞可控核聚变的心思……这两大核心技术都有了,不搞一搞可控核聚变实在是浪费。
然后这有了其他更多科研所以及企业的加入,最终导致星海能源科技的诞生!
所以说,星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它并不是说从头开始研发可控核聚变,而是在仙女山控股的NKO67材料的技术上,在智云集团的人工智能等离子预测控制算法上,在其他企业高温点火以及其他诸多现有的先进技术上,来做一个统筹设计。
有点类似海湾科技搞光刻机,量子对准机这些核心顶级设备的路子……他们自己不做关键子系统或零部件,而是做系统整合方案。
然而即便如此,其难度也是极高的!
徐申学低调秘密来到星海能源进行视察的时候,可没有看见什么实际性的原型机,只看到了一个非常初步的模型!
仙女山控股首席科学家,同时也兼任可控核聚变项目总设计师的王斌耀教授,就是拿着眼前这个大玩具一样的模型向徐申学介绍目前的研发进度。
“自从项目开始之后,截止到现在,我们完成了初步的设计方案,目前已经开始各子系统的研发工作。”
“目前的初代设计方案为星海一号,设计目标是用来进行技术验证,是一种典型的技术验证机,按照我们的设计,整个系统由十三个核心子系统构成,分别是核心的核聚变反应中心模块,磁约束模块,磁场发电模块以及其他辅助子系统……”
“因为是技术验证机型,所以很多设计比较保守,同时为了控制成本,降低技术难度,机体也会比较小,单机设计发电能力只有一百万瓦时!”
“不过即便是保守的设计,其发电能力也相当于规模最大的水电发电机组了。”
“而且我们的星海一号采用的是磁约束发电技术路线,并没有采用热能发电技术路线(烧开水),利用磁约束来约束超高温等离子体,避免其和容器壁直接触碰,并利用磁场变化产生的电磁感应设备来发电!”
“如此,我们的可控核聚变机组,比传统的可控核裂变机组,在体积以及重量上具有巨大的优势,为未来的可控核聚变的更多领域的使用,如星际飞船、外星球基地等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不过我们也还有备用的星海二号方案,该方案采用的是热能发电模式,该方案目前也已经完成了技术论证阶段,目前已经开始工程研发阶段,不过该方案我们认为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该方案的技术研发,主要是为了未来的星海三号方案进行基础储备。”
“除了星海一号以及星海二号外,我们还有一个同时结合磁场发电以及热能发电的双重发电技术方案,即星海三号方案。”
“因为同时利用高温等离体的热能以及磁场能量,其燃料利用率会非常高,虽然技术方案比较复杂,我们认为这是未来比较理想的发电方案,所以我们未来将会主要推进该技术方案,用于未来地面固定大型发电站使用!”
“而目前的话,为了控制技术风险,我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星海一号的磁场发电技术路线上,毕竟该技术比较成熟,同时也带来了体积小,重量轻,安全性高,成本低等特征!”
传统的核发电站是非常复杂而庞大的,主要就是因为核裂变太危险,需要持续的冷却,产生的热能也带着辐射,冷却液进行冷却后有辐射也没办法直接使用,所以还需要额外的热转换,整个系统非常复杂而庞大,建造成本高,运行成本高!
而徐申学看到的这个星海一号则是相反……体积极小,但是功率极高,徐申学都能想象到这东西安装在星际飞船上,为星际飞船提供巨大能源的场面了。
而王斌耀还继续说着:“我们的星海一号,虽然前期的研发费用非常高昂,但是一旦研发成功后续的建造以及运行,其成本会降低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准,至少比目前的核电站要便宜得多!”
徐申学道:“现在的技术研发进度推进的怎么样了?大概什么时候能够把原型机做出来?”
光看个模型,徐申学可不会满足……他要的是实打实的原型机,可以开机启动发电的那种!
王斌耀道:“技术推进方面,我们已经完成了整体技术方案的设计,十三个核心子系统也在稳步推进,其中我们仙女山控股主要负责的核聚变发生中心系统,外壁设计已经完成,我们也尝试建造了三个实验外壁样品进行实验!”
“磁约束预测控制上,我们的已经完成了两次的算法模型迭代,距离我们的目标已经不远了,目前算法模型还在持续优化以及训练当中,我们调用了一个量子计算中心配合进行训练,有望在明年完成第三次的算法模型迭代,到时候预计能够初步满足原型机的磁场预测约束所需!”
“发电模块上,这一块的子系统是由合作企业提供,目前进度也比较顺利!”
“其余的九个辅助模块,技术推进各有不同,有的已经完成了初步设计,有的还需继续进行技术攻关,但是整体问题不大,虽然技术难度高,但是都还在我们的工业体系的承受范围之内!”
“两到三年内,我们预计就能够完成整个原型机十三个核心模块的研发乃至制造工作,最终,制造出来第一台原型机!”
说到这,王斌耀深吸了口气道:“毕竟我们这一次,除了我们智云集团以及仙女山控股外,还调集了超过一千五百家企业或研究所直接参与该项目!”
“我们这一次的项目,比之前的EUV光刻机项目调集的资源更多,人员更多,范围更广,更深入,全国范围内,至少有十五万名各类型的技术人员直接或间接参加到该项目的研发!”
徐申学自然很清楚,这事还是徐申学牵头奔走才定下来,要不然调动不这么多企业和科研所参与这个项目。
实际上大部分参与企业或研究机构,哪怕是他们的负责人,乃至具体的技术人员也不知道他们参与的是什么项目……整个可控核聚变项目,依旧处于高度保密阶段。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为整个星海一号项目做出巨大的贡献……搞个零部件而已,不需要知道整个项目的全貌也能够搞的。
王斌耀教授带着感叹道:“这是举国之力的项目,只要技术路线不存在重大的缺陷,那么三年内做出来第一台原型机,问题不大!”
“而技术路线是我亲自制定的,最为核心的NKO67材料是我亲自研发的,等离子约束算法林安东教授亲自设计的底层算法,我协同设计的模型框架!”
“部分核心子系统或零配件是我们仙女山以及智云的核心技术团队研发的,其中最为核心的核聚变发生中心系统,是方大同那小子带着团队做的。”
说到这,王斌耀教授呵呵一笑:“方大同那小子虽然脑子比较僵化,但是拿着我给他的材料和理论路线,搞一搞单纯的系统设计问题不大,毕竟这种事也不需要用太多的脑子!”
“整个项目不敢说万无一失,但是三年内,怎么也能够做出来一些技术成果!”
徐申学听罢,微微点头……他手底下一共就三个SS级别的科研名额的使用者,而这三人都或多或少参与到该项目,并承担着最为核心,最难的技术攻关研发。
不过王斌耀对方大同的评价,说方大同没脑子,徐申学是不敢苟同的。
人家方大同可是EUV光刻机领域的核心科学家,之前负责EUV光刻机的物镜系统研发,现在则是调往海湾科技,全面负责EUV项目以及量子对准机等若干核心设备的研发工作……是海湾科技的首席科学家。
在光学领域以及精密机械设备领域里,他是当下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全球第一的那种!
只是他的研究领域偏向应用化,搞的都是各种设备,缺乏了理论性的研究。
怎么说呢,没啥重大理论研究成果!
然后王斌耀就有些看不起他,觉得对方不配和自己一样拿着W15级别的待遇。
不过徐申学也只是听听而已,也没有反驳什么……科研界也有鄙视链的
有个段子,是这样的:有个数学家遇到一个民科,听到对方的介绍后,微笑道:“你这属于理论物理研究的范围——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楼下的朗道院士对这个方面很感兴趣,他是你该找的人。”
他们鄙视来鄙视去,徐申学也懒得参与……毕竟他是文科出身,和这些理工男不是一个路数,理解不了他们的脑回路!
他更关心的是三年造出原型机这一点!
“三年搞出来原型机,这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啊,你们回头恐怕要加班加点了!”徐申学一边看着前方的模型一边笑呵呵的说着:“在资金或人员,或其他什么问题,都可以随时提出来,我这边能解决的都会尽力解决!”
王斌耀道:“资金和人员上问题不大,毕竟星海一号工程这种事,主要还是一些核心技术问题的解决上,这种事并不是很依赖资金或人员的多寡,大部分核心的技术难题,还是我们几个人来做的,其他的人则是提供一些辅助工作而已。”
“资金方面,目前问题也不大,我们的主要资金开支还是做各种实验,还有部分经费则是支持人员待遇经费,之前的一千亿预算还没有花完呢,后面还安排了五百亿预算,我估摸着应该也能够支撑下来了!”
“其他问题,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问题,也由各部门协同解决!”
这一次的可控核聚变项目,各方面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前期经费就一千亿,去年十二月又追加了五百亿经费,这两期经费加起来一千五百亿元,这个经费已经相当充分了。
毕竟,这不是搞一个大规模的商业可控核聚变发电站,只是搞一个实验原型机而已,主要的经费并不是用来搞建设,而是用来做研发!
一个项目,光是前期研发经费就达到一千五百亿,这已经不算少了。
这笔庞大的经费按照各子项目分下去,足以让大量企业,研究所的相关项目组,获得充足的研发经费进行各种技术研发,实验了。
徐申学此时道:“嗯,有什么问题你随时跟我说,这星海一号关乎未来,必须重视再重视,马虎不得!”
徐申学还指望着搞出来可控核聚变后,彻底解决智云集团的算力用电紧缺问题呢……这人工智能越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就越大。
现在都是几千亿千瓦时了,这未来不得要几万亿千瓦时啊?而现在的发电技术已经跟不上未来的算力用电需求了。
同时也寄望可控核聚变技术成熟后,能够用在星际飞船,外星基地等领域上。
解决星际航行,开发太阳系内诸多资源的能源供应问题。
哪怕是不考虑这些技术前沿领域的应用,一旦把可控核聚变技术大规模商用,那么充沛而廉价的电源供应,也能够有力的支撑工业体系的运转,民用电力的巨大消耗。
电力,在现代社会体系里是最为核心的能源,没有之一!
人们的生活、工业的生产,全都依赖电力支持。
没有电,啥也搞不来……
很多后进国家为什么工业体系拼不过华夏啊,原因很多,但是电力供应毫无疑问是其中重要的一点。
没有充足稳定的电力供应,是搞不了工业的!
不说别的,光是半导体工厂的用电量就非常巨大,智云微电子,光是这一家半导体制造企业,其每年的用电量达到数百亿千瓦时呢。
在智云微电子总部,也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城市通城,智云微电子在当地的生产基地,占据通城用电量的百分之六十五……可见半导体工厂用电量有多夸张。
如最近两年发展比较迅速,很多人认为可以代替部分华夏供应链的越南……他们的发电量才区区两千多亿千瓦时。
就这点发电量,就别提什么搞什么大规模工业化了……更别提搞什么人工智能了。
不说别的,光是智云集团旗下的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的耗电量,都比这多!
智云集团旗下的智云微电子,如果原封不动的搬迁到越南去……越南得抽调至少四分之一的电力来供应智云微电子,被挤占这么多电力后,其他的越南工厂也别指望能开工了……
如果还要保障工厂生产,那么大部分越南人都得回到煤油灯时代!
而这样的国家,其发电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能够进入前二十名!
所以说……工业这东西,不是什么国家都能搞的,不说资金,技术,人才这些了,光是一个电力供应就能卡死绝大部分国家的工业化野心。
搞工业体系,这可不是什么国家都能做的事。
徐申学个人,对电力供应点执念也比较大……纯粹是因为搞算力中心的时候,长期被电力供应限制给恶心到了…强如国内的发电,输电能力,都难以保障智云集团这种巨无霸企业的庞大电力需求。
未来,如果可控核聚变技术成熟,可以商用了,那么徐申学就能搞一大堆的算力中心……有电,随便造!
可惜,现在还不行!
所以现在徐申学搞人工智能技术的时候,还是侧重于算力性价比,搞量子计算,搞神经拟态计算等新技术,力争在有限的电力供应下获得更多的算力资源。
其核心的技术来源是仙女山控股,智云集团,部分次要技术来源则是相关的合作企业。
当年仙女山控股的王斌耀教授,研发出来一种新型的碳化硅材料,这种内部代号为NKO67号的新材料,其耐热冲击性非常好,可以达到每平方米兆瓦级热负荷,同时抗辐射性能也非常优秀,可以有效抵抗高能中子的辐射。
这两种特性加在一起,让NKO67材料成为了一种非常理想的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第一壁材料!
可控核聚变的主要技术难点之一,就是外壳的设计以及建造……其中最为核心的技术难题就是第一壁材料。
在NKO67材料出现之前,人类没有任何一种材料能够承受可控核聚变反应里如此剧烈的热负荷以及中子辐射。
但是NKO67材料的出现,打破了这个技术空白,让人类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并建造一种可控核聚变的外壳并收集可控核聚变的巨大能量。
除了NKO67材料外,可控核聚变技术里的第二个主要难题就是等离子体约束,这方面的技术主要由智云集团的人工智能研究院提供底层核心算法,仙女山控股方面利用核心算法设计并训练大模型,用来预测等离子体的不稳定态,提前预测,提前干预,避免等离子体撕裂。
以实现长时间控制等离子体的稳定性,避免核聚变反应中断。
当这两大核心技术都有了之后,仙女山控股的王斌耀教授才萌发出来搞可控核聚变的心思……这两大核心技术都有了,不搞一搞可控核聚变实在是浪费。
然后这有了其他更多科研所以及企业的加入,最终导致星海能源科技的诞生!
所以说,星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它并不是说从头开始研发可控核聚变,而是在仙女山控股的NKO67材料的技术上,在智云集团的人工智能等离子预测控制算法上,在其他企业高温点火以及其他诸多现有的先进技术上,来做一个统筹设计。
有点类似海湾科技搞光刻机,量子对准机这些核心顶级设备的路子……他们自己不做关键子系统或零部件,而是做系统整合方案。
然而即便如此,其难度也是极高的!
徐申学低调秘密来到星海能源进行视察的时候,可没有看见什么实际性的原型机,只看到了一个非常初步的模型!
仙女山控股首席科学家,同时也兼任可控核聚变项目总设计师的王斌耀教授,就是拿着眼前这个大玩具一样的模型向徐申学介绍目前的研发进度。
“自从项目开始之后,截止到现在,我们完成了初步的设计方案,目前已经开始各子系统的研发工作。”
“目前的初代设计方案为星海一号,设计目标是用来进行技术验证,是一种典型的技术验证机,按照我们的设计,整个系统由十三个核心子系统构成,分别是核心的核聚变反应中心模块,磁约束模块,磁场发电模块以及其他辅助子系统……”
“因为是技术验证机型,所以很多设计比较保守,同时为了控制成本,降低技术难度,机体也会比较小,单机设计发电能力只有一百万瓦时!”
“不过即便是保守的设计,其发电能力也相当于规模最大的水电发电机组了。”
“而且我们的星海一号采用的是磁约束发电技术路线,并没有采用热能发电技术路线(烧开水),利用磁约束来约束超高温等离子体,避免其和容器壁直接触碰,并利用磁场变化产生的电磁感应设备来发电!”
“如此,我们的可控核聚变机组,比传统的可控核裂变机组,在体积以及重量上具有巨大的优势,为未来的可控核聚变的更多领域的使用,如星际飞船、外星球基地等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不过我们也还有备用的星海二号方案,该方案采用的是热能发电模式,该方案目前也已经完成了技术论证阶段,目前已经开始工程研发阶段,不过该方案我们认为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该方案的技术研发,主要是为了未来的星海三号方案进行基础储备。”
“除了星海一号以及星海二号外,我们还有一个同时结合磁场发电以及热能发电的双重发电技术方案,即星海三号方案。”
“因为同时利用高温等离体的热能以及磁场能量,其燃料利用率会非常高,虽然技术方案比较复杂,我们认为这是未来比较理想的发电方案,所以我们未来将会主要推进该技术方案,用于未来地面固定大型发电站使用!”
“而目前的话,为了控制技术风险,我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星海一号的磁场发电技术路线上,毕竟该技术比较成熟,同时也带来了体积小,重量轻,安全性高,成本低等特征!”
传统的核发电站是非常复杂而庞大的,主要就是因为核裂变太危险,需要持续的冷却,产生的热能也带着辐射,冷却液进行冷却后有辐射也没办法直接使用,所以还需要额外的热转换,整个系统非常复杂而庞大,建造成本高,运行成本高!
而徐申学看到的这个星海一号则是相反……体积极小,但是功率极高,徐申学都能想象到这东西安装在星际飞船上,为星际飞船提供巨大能源的场面了。
而王斌耀还继续说着:“我们的星海一号,虽然前期的研发费用非常高昂,但是一旦研发成功后续的建造以及运行,其成本会降低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准,至少比目前的核电站要便宜得多!”
徐申学道:“现在的技术研发进度推进的怎么样了?大概什么时候能够把原型机做出来?”
光看个模型,徐申学可不会满足……他要的是实打实的原型机,可以开机启动发电的那种!
王斌耀道:“技术推进方面,我们已经完成了整体技术方案的设计,十三个核心子系统也在稳步推进,其中我们仙女山控股主要负责的核聚变发生中心系统,外壁设计已经完成,我们也尝试建造了三个实验外壁样品进行实验!”
“磁约束预测控制上,我们的已经完成了两次的算法模型迭代,距离我们的目标已经不远了,目前算法模型还在持续优化以及训练当中,我们调用了一个量子计算中心配合进行训练,有望在明年完成第三次的算法模型迭代,到时候预计能够初步满足原型机的磁场预测约束所需!”
“发电模块上,这一块的子系统是由合作企业提供,目前进度也比较顺利!”
“其余的九个辅助模块,技术推进各有不同,有的已经完成了初步设计,有的还需继续进行技术攻关,但是整体问题不大,虽然技术难度高,但是都还在我们的工业体系的承受范围之内!”
“两到三年内,我们预计就能够完成整个原型机十三个核心模块的研发乃至制造工作,最终,制造出来第一台原型机!”
说到这,王斌耀深吸了口气道:“毕竟我们这一次,除了我们智云集团以及仙女山控股外,还调集了超过一千五百家企业或研究所直接参与该项目!”
“我们这一次的项目,比之前的EUV光刻机项目调集的资源更多,人员更多,范围更广,更深入,全国范围内,至少有十五万名各类型的技术人员直接或间接参加到该项目的研发!”
徐申学自然很清楚,这事还是徐申学牵头奔走才定下来,要不然调动不这么多企业和科研所参与这个项目。
实际上大部分参与企业或研究机构,哪怕是他们的负责人,乃至具体的技术人员也不知道他们参与的是什么项目……整个可控核聚变项目,依旧处于高度保密阶段。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为整个星海一号项目做出巨大的贡献……搞个零部件而已,不需要知道整个项目的全貌也能够搞的。
王斌耀教授带着感叹道:“这是举国之力的项目,只要技术路线不存在重大的缺陷,那么三年内做出来第一台原型机,问题不大!”
“而技术路线是我亲自制定的,最为核心的NKO67材料是我亲自研发的,等离子约束算法林安东教授亲自设计的底层算法,我协同设计的模型框架!”
“部分核心子系统或零配件是我们仙女山以及智云的核心技术团队研发的,其中最为核心的核聚变发生中心系统,是方大同那小子带着团队做的。”
说到这,王斌耀教授呵呵一笑:“方大同那小子虽然脑子比较僵化,但是拿着我给他的材料和理论路线,搞一搞单纯的系统设计问题不大,毕竟这种事也不需要用太多的脑子!”
“整个项目不敢说万无一失,但是三年内,怎么也能够做出来一些技术成果!”
徐申学听罢,微微点头……他手底下一共就三个SS级别的科研名额的使用者,而这三人都或多或少参与到该项目,并承担着最为核心,最难的技术攻关研发。
不过王斌耀对方大同的评价,说方大同没脑子,徐申学是不敢苟同的。
人家方大同可是EUV光刻机领域的核心科学家,之前负责EUV光刻机的物镜系统研发,现在则是调往海湾科技,全面负责EUV项目以及量子对准机等若干核心设备的研发工作……是海湾科技的首席科学家。
在光学领域以及精密机械设备领域里,他是当下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全球第一的那种!
只是他的研究领域偏向应用化,搞的都是各种设备,缺乏了理论性的研究。
怎么说呢,没啥重大理论研究成果!
然后王斌耀就有些看不起他,觉得对方不配和自己一样拿着W15级别的待遇。
不过徐申学也只是听听而已,也没有反驳什么……科研界也有鄙视链的
有个段子,是这样的:有个数学家遇到一个民科,听到对方的介绍后,微笑道:“你这属于理论物理研究的范围——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楼下的朗道院士对这个方面很感兴趣,他是你该找的人。”
他们鄙视来鄙视去,徐申学也懒得参与……毕竟他是文科出身,和这些理工男不是一个路数,理解不了他们的脑回路!
他更关心的是三年造出原型机这一点!
“三年搞出来原型机,这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啊,你们回头恐怕要加班加点了!”徐申学一边看着前方的模型一边笑呵呵的说着:“在资金或人员,或其他什么问题,都可以随时提出来,我这边能解决的都会尽力解决!”
王斌耀道:“资金和人员上问题不大,毕竟星海一号工程这种事,主要还是一些核心技术问题的解决上,这种事并不是很依赖资金或人员的多寡,大部分核心的技术难题,还是我们几个人来做的,其他的人则是提供一些辅助工作而已。”
“资金方面,目前问题也不大,我们的主要资金开支还是做各种实验,还有部分经费则是支持人员待遇经费,之前的一千亿预算还没有花完呢,后面还安排了五百亿预算,我估摸着应该也能够支撑下来了!”
“其他问题,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问题,也由各部门协同解决!”
这一次的可控核聚变项目,各方面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前期经费就一千亿,去年十二月又追加了五百亿经费,这两期经费加起来一千五百亿元,这个经费已经相当充分了。
毕竟,这不是搞一个大规模的商业可控核聚变发电站,只是搞一个实验原型机而已,主要的经费并不是用来搞建设,而是用来做研发!
一个项目,光是前期研发经费就达到一千五百亿,这已经不算少了。
这笔庞大的经费按照各子项目分下去,足以让大量企业,研究所的相关项目组,获得充足的研发经费进行各种技术研发,实验了。
徐申学此时道:“嗯,有什么问题你随时跟我说,这星海一号关乎未来,必须重视再重视,马虎不得!”
徐申学还指望着搞出来可控核聚变后,彻底解决智云集团的算力用电紧缺问题呢……这人工智能越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就越大。
现在都是几千亿千瓦时了,这未来不得要几万亿千瓦时啊?而现在的发电技术已经跟不上未来的算力用电需求了。
同时也寄望可控核聚变技术成熟后,能够用在星际飞船,外星基地等领域上。
解决星际航行,开发太阳系内诸多资源的能源供应问题。
哪怕是不考虑这些技术前沿领域的应用,一旦把可控核聚变技术大规模商用,那么充沛而廉价的电源供应,也能够有力的支撑工业体系的运转,民用电力的巨大消耗。
电力,在现代社会体系里是最为核心的能源,没有之一!
人们的生活、工业的生产,全都依赖电力支持。
没有电,啥也搞不来……
很多后进国家为什么工业体系拼不过华夏啊,原因很多,但是电力供应毫无疑问是其中重要的一点。
没有充足稳定的电力供应,是搞不了工业的!
不说别的,光是半导体工厂的用电量就非常巨大,智云微电子,光是这一家半导体制造企业,其每年的用电量达到数百亿千瓦时呢。
在智云微电子总部,也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城市通城,智云微电子在当地的生产基地,占据通城用电量的百分之六十五……可见半导体工厂用电量有多夸张。
如最近两年发展比较迅速,很多人认为可以代替部分华夏供应链的越南……他们的发电量才区区两千多亿千瓦时。
就这点发电量,就别提什么搞什么大规模工业化了……更别提搞什么人工智能了。
不说别的,光是智云集团旗下的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的耗电量,都比这多!
智云集团旗下的智云微电子,如果原封不动的搬迁到越南去……越南得抽调至少四分之一的电力来供应智云微电子,被挤占这么多电力后,其他的越南工厂也别指望能开工了……
如果还要保障工厂生产,那么大部分越南人都得回到煤油灯时代!
而这样的国家,其发电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能够进入前二十名!
所以说……工业这东西,不是什么国家都能搞的,不说资金,技术,人才这些了,光是一个电力供应就能卡死绝大部分国家的工业化野心。
搞工业体系,这可不是什么国家都能做的事。
徐申学个人,对电力供应点执念也比较大……纯粹是因为搞算力中心的时候,长期被电力供应限制给恶心到了…强如国内的发电,输电能力,都难以保障智云集团这种巨无霸企业的庞大电力需求。
未来,如果可控核聚变技术成熟,可以商用了,那么徐申学就能搞一大堆的算力中心……有电,随便造!
可惜,现在还不行!
所以现在徐申学搞人工智能技术的时候,还是侧重于算力性价比,搞量子计算,搞神经拟态计算等新技术,力争在有限的电力供应下获得更多的算力资源。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最新章节,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最新章节,重生08:从山寨机开始崛起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