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
刘宽下职后回到府中吃晚饭。
朱蕙兰见他眉头一直微皱着,似是有不小的心事,便问:“夫君可是有什么烦恼?”
刘宽闻言,触碰到朱蕙兰关心的眼神,便展眉微笑道,“并非烦恼什么,而是陛下命我到大本堂给诸皇子讲课,我在想这课该怎么讲。”
“大本堂授课的都是宿儒,父皇怎会让夫君去···”朱蕙兰先奇怪的说了句,随即意识到什么,忙解释道:“我并非说夫君不如那些宿儒,只是夫君来自后世,四书五经懂得到底不多。”
刘宽笑道,“所以我到大本堂并非教儒学,而是教‘自然’。”
“自然?”朱蕙兰也是头回听这个词,不禁露出疑惑之色。
“就是自然科学···”刘宽当即将他小时候学的自然科学内容概括了一番。
朱蕙兰听得神采奕奕,道:“这课听着就很有趣,若我也能跟着上就好了。”
刘宽笑道,“这还不简单,回头我跟陛下说声,让你过去旁听便是。”
朱蕙兰摇头,“还是容我先问问母后吧。”
“也行。”
随即,刘宽让夏荷去将内务管家苏采薇、大管事刘来福叫来。
“我准备创建一份报刊,需要用到些钱财,你们且将府中财务情况汇报下。”
刘来福负责与刘宽、朱蕙兰名下所有田庄、商铺、作坊的管事对接,总览外务。
财务方面,他只管查外面这些产业的账目,并定期将这些产业获利收上来,送入府中。
府内财务则是由苏采薇管着。
除了府内一应开支,还包括进出账目。
当然,刘来福这边也会做一份关于刘府各产业收支的账目,可以跟苏采薇的账目对着看。
朱蕙兰作为女主人,则负责总览这一切,可随时查任何一人的账。
至于刘宽,平时虽不管这些“家务”,但作为家主,他什么时候都可以过问。
两人一个原是宫中女官,一个则是奴婢,管理刘府财务以来并无徇私,自问也没犯什么错,听刘宽询问倒也不紧张。
刘来福道,“老爷,老奴年纪大了,有些账目记不住,怕是要拿账本来才能应答。”
刘宽点头,“你去便是。”
苏采薇却是直接从袖袋掏出了个小本子,含笑道:“老爷,那妾身就先说了。”
刘宽虽对苏采薇随身携带小账本颇为意外,却也没多问,直接点头。
苏采薇翻着小本子道,“先说府内金银宝钞这类浮财,主要来源于四处,一是公主嫁妆,有黄金万两、白银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两、宝钞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
朱蕙兰的嫁妆刘宽虽早有了解,此时听了仍不禁暗暗感慨。
说起来,老朱对女儿们虽也不错,可在待遇方面相较皇子们就差远了。
皇子爵禄及就藩时的安排前面讲过,不再多说。只说公主每年禄米不过两千石,才是亲王的二十五分之一。
朱蕙兰的两位姐姐出嫁时,田庄等产业虽跟朱蕙兰一样,嫁妆中的浮财却只是她的十分之一——朱蕙兰嫁妆中能有这么多浮财,完全是因为她嫁给了刘宽。
不过,即便到了后世一些父母都免不了重男轻女,古代皇室重男轻女也很正常。
在刘宽感慨之时,苏采薇接着道:“二是老爷获得的赏赐——算上今日,老爷已五次获赏。”
“共计得黄金千两、白银两万五千两,宝钞三万一千贯。”
“三则是老爷和公主的俸禄,朝廷都是按年发放的,府里已领了今年的。公主禄米折得宝钞两千贯;老爷年俸仅一百七十石,折得宝钞一百七十贯。”
听到这里,刘宽不禁看了苏采薇一眼。
他很想问一句:什么叫仅一百七十石?
你这是在嘲讽本老爷吗?
‘不过老朱给官员的俸禄确实低,在后世都出了名的,都不必争论。’
‘虽说此时物价低,但官员的俸禄也仅能让一家人过个明代小康生活,不可能像后来大明官员那么阔绰。’
‘再对比下老朱给儿子们的待遇,也难怪后世有人喷这事儿了。’
刘宽心里嘀咕了几句,便听苏采薇报出了府中浮财总数。
“最后则是老爷、公主名下诸产业获利——其中田庄、桑园等所得实物大部分都卖了,因正好赶上秋收,故收获颇多。”
“在加上各商铺盈利,数月来共计得宝钞两万七千八百六十五贯余三十二文。”
“故此前府中总计应有黄金一万一千两,白银九万一千六百六十六两,宝钞十六万八千八百六十四贯余三十二文。”
说到这里,苏采薇缓了口气,才接着道:“然后便是公主嫁妆及老爷获赏中的绸缎等实物···”
“等等!”刘宽已经听得有点脑胀,连忙打断了苏采薇的话,“府中实物情况就不必讲了。”
苏采薇略感意外,但还是问:“那老爷可要查看详细账目?”
刘宽看向朱蕙兰,“娘子,查账之事便由你来吧,我就不多问了——我主要是想看看府上能有多少浮财调用。”
苏采薇道:“府上花销倒不算大,也就人情礼节往来多花了些钱。如今金银纹丝未动,宝钞还剩十六万五千多贯。”
刘宽听了点头,心中盘算起来。
府中还有这么多钱,他只是要创建一份刊物,肯定是够用的。
在明初创建刊物,前期肯定赚不到钱,反而要不断投钱进去。
至于需要投多少,却得等他了解相关情况之后才能估算。
这边苏采薇给朱蕙兰查看着账目,刘来福终于拿着账簿来了。
有了方才苏采薇报账的事,刘宽便不再让刘来福报,直接拿来账簿翻看。
这一看他就皱起了眉头。
因为上面都是诸如某产业什么时间收获某某多少,上交多少这一类的记录,完全就是流水账。再加上是竖着写的,刘宽辨认起来就更困难了。
说起来,当初他之所以让刘来福管这些事,是因为刘来福识字会算,曾管过这类事。他并未想到,刘来福在记账方面毫不专业。
再看了眼朱蕙兰旁边的苏采薇,刘宽顿时生出一种担心。
‘苏采薇该不会也记的流水账吧?’
他连忙凑过去看了看。
只见苏采薇的小本子上都是隽秀小楷,且整整齐齐的分成了四列,最右边依次写着“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几个繁体小字。
见此,刘宽略微讶异道,“苏女史会记账?这是什么记账法?”
苏采薇莞尔一笑道,“妾身既被派来为公主管家,自是会记账的。至于妾身用的,却是唐宋时流传下来的四柱清册法。”
原来是四柱清册。
刘宽恍然。
这记账法他倒是听说过,好像到了明末清初时便衍变成了龙门账、四脚账,再往后发展就是他所熟知的复式记账法了。
但听说归听说,真正见着却是头一回。
虽然四柱清册法相较于流水账已经先进了很多,但刘宽看得仍不习惯。
他放下账本后,道:“这样,我若哪日空闲,便在晚饭后抽出小半个时辰,教授阿拉伯数字、数算和复式记账法。”
“苏女史挑两个机灵点的婢女,再加上夏荷、桃夭她们几个侍女,一起听课学习。”
“老刘,你回头叫上刘平安、李承恩,还有阿荣、阿虎,也一起来听课。对了,都备上铅笔、空白书册还有散白纸。”
阿拉伯数字?
复式记账法?
几人听了刘宽的话都一呆。
随即夏荷等侍女都高兴起来。
刘来福更是激动地拜道:“多谢老爷授业,老奴一定勤勤恳恳,搭理好府外诸事!”
刘来福对刘宽真的很感激。
因为在此时,教人识字学算,便等于是有了师生之宜,是恩德。
更别说刘宽还要教他一种新的记账方法——这可是能够让人安身立命的本事。
事实上,之前刘来福看过苏采薇的账簿后,就想过向其请教。
只是念着男女、内外有别,再加上他是官奴婢,苏采薇是女官,身份差距很大,便一直没敢开口。
如今竟能从刘宽这里学到记账本事,他如何不喜不感激?
至于夏荷等侍女高兴,自然也是类似心理。
苏采薇虽会四柱清册法,却也感到惊喜。
她对刘宽来历是有些猜测的,知道刘宽虽不通四书五经、字也写得难看,却懂得很多奇怪的知识。
刘宽既说要教她那复式记账法,就说明此法定然比四柱清册法高明。
还有那阿拉伯数字,多半也是很有用的知识。
于是,在刘来福之后,苏采薇也领着夏荷、桃夭等人向刘宽一拜:“多谢老爷授业!”
···
次日上午。
刘宽跟苏铨说了声,便提前半个时辰下职,半路上汇合了刘来福,一起往外城南边行去。
造纸、印刷即便在古代也会造成一定环境污染,古人虽没有后世那么清晰的环境保护意识,却也知道让这类工坊尽量远离群居之地。
再加上造纸、印刷都需要用水,所以老朱赏赐给刘宽的造纸作坊、印刷作坊都在外城南部,长干河边儿上。
一行人出了内城聚宝门,过了长干桥,往西走了约莫一里地。
刘来福便指向前面的一处大院,笑着道:“老爷,那就是皇上赐给您的印刷作坊。”
第一更。
感谢【青guna二号机】的500起点币打赏!
刘宽下职后回到府中吃晚饭。
朱蕙兰见他眉头一直微皱着,似是有不小的心事,便问:“夫君可是有什么烦恼?”
刘宽闻言,触碰到朱蕙兰关心的眼神,便展眉微笑道,“并非烦恼什么,而是陛下命我到大本堂给诸皇子讲课,我在想这课该怎么讲。”
“大本堂授课的都是宿儒,父皇怎会让夫君去···”朱蕙兰先奇怪的说了句,随即意识到什么,忙解释道:“我并非说夫君不如那些宿儒,只是夫君来自后世,四书五经懂得到底不多。”
刘宽笑道,“所以我到大本堂并非教儒学,而是教‘自然’。”
“自然?”朱蕙兰也是头回听这个词,不禁露出疑惑之色。
“就是自然科学···”刘宽当即将他小时候学的自然科学内容概括了一番。
朱蕙兰听得神采奕奕,道:“这课听着就很有趣,若我也能跟着上就好了。”
刘宽笑道,“这还不简单,回头我跟陛下说声,让你过去旁听便是。”
朱蕙兰摇头,“还是容我先问问母后吧。”
“也行。”
随即,刘宽让夏荷去将内务管家苏采薇、大管事刘来福叫来。
“我准备创建一份报刊,需要用到些钱财,你们且将府中财务情况汇报下。”
刘来福负责与刘宽、朱蕙兰名下所有田庄、商铺、作坊的管事对接,总览外务。
财务方面,他只管查外面这些产业的账目,并定期将这些产业获利收上来,送入府中。
府内财务则是由苏采薇管着。
除了府内一应开支,还包括进出账目。
当然,刘来福这边也会做一份关于刘府各产业收支的账目,可以跟苏采薇的账目对着看。
朱蕙兰作为女主人,则负责总览这一切,可随时查任何一人的账。
至于刘宽,平时虽不管这些“家务”,但作为家主,他什么时候都可以过问。
两人一个原是宫中女官,一个则是奴婢,管理刘府财务以来并无徇私,自问也没犯什么错,听刘宽询问倒也不紧张。
刘来福道,“老爷,老奴年纪大了,有些账目记不住,怕是要拿账本来才能应答。”
刘宽点头,“你去便是。”
苏采薇却是直接从袖袋掏出了个小本子,含笑道:“老爷,那妾身就先说了。”
刘宽虽对苏采薇随身携带小账本颇为意外,却也没多问,直接点头。
苏采薇翻着小本子道,“先说府内金银宝钞这类浮财,主要来源于四处,一是公主嫁妆,有黄金万两、白银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两、宝钞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
朱蕙兰的嫁妆刘宽虽早有了解,此时听了仍不禁暗暗感慨。
说起来,老朱对女儿们虽也不错,可在待遇方面相较皇子们就差远了。
皇子爵禄及就藩时的安排前面讲过,不再多说。只说公主每年禄米不过两千石,才是亲王的二十五分之一。
朱蕙兰的两位姐姐出嫁时,田庄等产业虽跟朱蕙兰一样,嫁妆中的浮财却只是她的十分之一——朱蕙兰嫁妆中能有这么多浮财,完全是因为她嫁给了刘宽。
不过,即便到了后世一些父母都免不了重男轻女,古代皇室重男轻女也很正常。
在刘宽感慨之时,苏采薇接着道:“二是老爷获得的赏赐——算上今日,老爷已五次获赏。”
“共计得黄金千两、白银两万五千两,宝钞三万一千贯。”
“三则是老爷和公主的俸禄,朝廷都是按年发放的,府里已领了今年的。公主禄米折得宝钞两千贯;老爷年俸仅一百七十石,折得宝钞一百七十贯。”
听到这里,刘宽不禁看了苏采薇一眼。
他很想问一句:什么叫仅一百七十石?
你这是在嘲讽本老爷吗?
‘不过老朱给官员的俸禄确实低,在后世都出了名的,都不必争论。’
‘虽说此时物价低,但官员的俸禄也仅能让一家人过个明代小康生活,不可能像后来大明官员那么阔绰。’
‘再对比下老朱给儿子们的待遇,也难怪后世有人喷这事儿了。’
刘宽心里嘀咕了几句,便听苏采薇报出了府中浮财总数。
“最后则是老爷、公主名下诸产业获利——其中田庄、桑园等所得实物大部分都卖了,因正好赶上秋收,故收获颇多。”
“在加上各商铺盈利,数月来共计得宝钞两万七千八百六十五贯余三十二文。”
“故此前府中总计应有黄金一万一千两,白银九万一千六百六十六两,宝钞十六万八千八百六十四贯余三十二文。”
说到这里,苏采薇缓了口气,才接着道:“然后便是公主嫁妆及老爷获赏中的绸缎等实物···”
“等等!”刘宽已经听得有点脑胀,连忙打断了苏采薇的话,“府中实物情况就不必讲了。”
苏采薇略感意外,但还是问:“那老爷可要查看详细账目?”
刘宽看向朱蕙兰,“娘子,查账之事便由你来吧,我就不多问了——我主要是想看看府上能有多少浮财调用。”
苏采薇道:“府上花销倒不算大,也就人情礼节往来多花了些钱。如今金银纹丝未动,宝钞还剩十六万五千多贯。”
刘宽听了点头,心中盘算起来。
府中还有这么多钱,他只是要创建一份刊物,肯定是够用的。
在明初创建刊物,前期肯定赚不到钱,反而要不断投钱进去。
至于需要投多少,却得等他了解相关情况之后才能估算。
这边苏采薇给朱蕙兰查看着账目,刘来福终于拿着账簿来了。
有了方才苏采薇报账的事,刘宽便不再让刘来福报,直接拿来账簿翻看。
这一看他就皱起了眉头。
因为上面都是诸如某产业什么时间收获某某多少,上交多少这一类的记录,完全就是流水账。再加上是竖着写的,刘宽辨认起来就更困难了。
说起来,当初他之所以让刘来福管这些事,是因为刘来福识字会算,曾管过这类事。他并未想到,刘来福在记账方面毫不专业。
再看了眼朱蕙兰旁边的苏采薇,刘宽顿时生出一种担心。
‘苏采薇该不会也记的流水账吧?’
他连忙凑过去看了看。
只见苏采薇的小本子上都是隽秀小楷,且整整齐齐的分成了四列,最右边依次写着“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几个繁体小字。
见此,刘宽略微讶异道,“苏女史会记账?这是什么记账法?”
苏采薇莞尔一笑道,“妾身既被派来为公主管家,自是会记账的。至于妾身用的,却是唐宋时流传下来的四柱清册法。”
原来是四柱清册。
刘宽恍然。
这记账法他倒是听说过,好像到了明末清初时便衍变成了龙门账、四脚账,再往后发展就是他所熟知的复式记账法了。
但听说归听说,真正见着却是头一回。
虽然四柱清册法相较于流水账已经先进了很多,但刘宽看得仍不习惯。
他放下账本后,道:“这样,我若哪日空闲,便在晚饭后抽出小半个时辰,教授阿拉伯数字、数算和复式记账法。”
“苏女史挑两个机灵点的婢女,再加上夏荷、桃夭她们几个侍女,一起听课学习。”
“老刘,你回头叫上刘平安、李承恩,还有阿荣、阿虎,也一起来听课。对了,都备上铅笔、空白书册还有散白纸。”
阿拉伯数字?
复式记账法?
几人听了刘宽的话都一呆。
随即夏荷等侍女都高兴起来。
刘来福更是激动地拜道:“多谢老爷授业,老奴一定勤勤恳恳,搭理好府外诸事!”
刘来福对刘宽真的很感激。
因为在此时,教人识字学算,便等于是有了师生之宜,是恩德。
更别说刘宽还要教他一种新的记账方法——这可是能够让人安身立命的本事。
事实上,之前刘来福看过苏采薇的账簿后,就想过向其请教。
只是念着男女、内外有别,再加上他是官奴婢,苏采薇是女官,身份差距很大,便一直没敢开口。
如今竟能从刘宽这里学到记账本事,他如何不喜不感激?
至于夏荷等侍女高兴,自然也是类似心理。
苏采薇虽会四柱清册法,却也感到惊喜。
她对刘宽来历是有些猜测的,知道刘宽虽不通四书五经、字也写得难看,却懂得很多奇怪的知识。
刘宽既说要教她那复式记账法,就说明此法定然比四柱清册法高明。
还有那阿拉伯数字,多半也是很有用的知识。
于是,在刘来福之后,苏采薇也领着夏荷、桃夭等人向刘宽一拜:“多谢老爷授业!”
···
次日上午。
刘宽跟苏铨说了声,便提前半个时辰下职,半路上汇合了刘来福,一起往外城南边行去。
造纸、印刷即便在古代也会造成一定环境污染,古人虽没有后世那么清晰的环境保护意识,却也知道让这类工坊尽量远离群居之地。
再加上造纸、印刷都需要用水,所以老朱赏赐给刘宽的造纸作坊、印刷作坊都在外城南部,长干河边儿上。
一行人出了内城聚宝门,过了长干桥,往西走了约莫一里地。
刘来福便指向前面的一处大院,笑着道:“老爷,那就是皇上赐给您的印刷作坊。”
第一更。
感谢【青guna二号机】的500起点币打赏!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