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宽点头,“除了雷火,还有天气干燥炎热时引发的山火,某些地方还会有火山喷发,亦能带来火种。”
“朱檀同学虽说的不全面,但确实说对了先民获取火种的一种主要方式,奖励5分。”
看着自己名字后面的积分变为9分,一下与朱雄英齐平,朱檀终于高兴了,行礼道:“谢谢老师!”
待朱檀坐下后,刘宽道:“由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不知多少年前的远古时期,先民茹毛饮血、愚昧无知,如野兽般对这天地间诞生的火焰充满敬畏,视之为神物,不敢靠近。”
“后来人通过长期的观察,萌生了取火的智慧,再接着便是保留火种,用火烧煮食物、取暖、驱赶野兽等。”
“至如今,人们不仅创造出火镰这种能随时取火的工具,更能以火冶炼金属、烧制陶瓷等,进行诸般妙用。”
说到这里,刘宽微微一笑道:“火是天地自然万物的一种,不过相对神奇点罢了,与之类似的还有风、光、云、雾、雨、雪、雷电等等。”
“那么,我们是否能以类似的过程,观察风、光、云、雾、雷电等,掌握其道理,化为己用呢?”
“李景隆,你来回答这个问题。”
李景隆难得在课堂上听得入神,没想到忽然被点名,一个激灵便站了起来。
他行礼后摸了下后脑勺,竟也尝试着思索,道:“老师,应该不能吧?人若是能掌握风云雷电,岂不是成话本里的神仙了?”
刘宽听了不禁摇头叹息:“李景隆,老师点你的名,是给机会让你获得学分,没想到你不中用啊,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错了。”
李景隆听了这话,先是俊脸一红,随即忍不住道:“老师,学生哪里错了?人本就不可能掌握风云雷电——火在地上,风云雷电什么的都在天上,人又不能飞,怎么去化为已用?”
刘宽微微惊讶,没想到李景隆急中生智,竟也能说出一句有些见解的话来。
他笑着道:“你能说出最后这句话,倒也不算笨。但事实上,我们已经掌握了风云雷电等自然现象中的些微道理,甚至是加以利用了。”
听到这话,这些皇子公子有些露出了思考之色,但大部分都是一脸懵。
心想,我们已经掌握了风云雷电?
我怎么不知道?
难道传说中的那些神仙真的存在?
我们其实是神仙后裔,只是尚未觉醒修炼天赋?
随即,他们便能看见刘宽从教桌一大堆他自己带来的物品中拿起一把折扇,用一个颇为潇洒的姿势啪地打开了。
十一月已经入冬,天气很冷了,外面甚至寒风凛凛。
可大本堂内却是没什么风的。
刘宽这一摇扇子,便有风吹动了露在官帽外的寸长鬓角,以及衣襟。
他笑道:“瞧,这难道不算是对风的一种掌握吗?”
接着他放下折扇,拿起一根蜡烛,用打火机点燃了,持着蜡烛走到学生们中间。
“此时若是夜晚,我点燃这蜡,放出光芒,照亮此处;我熄灭蜡烛,这里便又会陷入黑暗。这难道不算是对光的一种掌握吗?”
“至于云,我们看到天空万里无云,便知晓今日是个晴天;看到乌云汇聚,我们便知将要下雨。”
“熟知天象之人,或是一些有经验的老人,甚至可以根据今日的云气,判断出明日的天气。这难道不是对云的一种掌握吗?”
“再说雾。”刘宽回到讲桌前,打开了他携带来的热水瓶,顿时上面有袅袅水雾升腾,他笑道:“这难道不算制造出了雾气吗?”
此时,大本堂的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一副世界观被颠覆的神色。
李景隆开始也是这般神色,回过神后便满脸地不服气。
“老师是在诡辩——你扇的那么小,造的雾也那么小,几乎无用,算什么掌握?至于观望云气以判断天气,就更称不上掌握了!”
刘宽却问了一个不想干的问题,“你们儒学老师可曾教授《荀子》一书?”
李景隆一脸茫然,似乎都没听过《荀子》。
刘宽看朱檀神色有异,便点名道:“朱檀,你来回答。”
朱檀起来行礼后,道:“回老师,高老师曾提过,荀子的学问是儒皮法骨,又说他是孔门叛徒,因此并未教授《荀子》,只说我等若感兴趣可以看看,增长见识。”
明初儒士这么看待荀子的?
刘宽有点意外。
不过听朱檀这么一说,倒是让他想起一些相关的记忆——荀子学问确实不被程朱理学接受。
明初去南宋不远,不过百来年,故此时儒学以程朱理学为主流。
后来老朱恢复科举、定必考的四书五经,里面也没《荀子》什么事。
所以此时人不知《荀子》内容很正常。
明白这些,刘宽直接道,“《荀子》里面有一篇叫做《劝学》的文章很好,里面一些道理颇类科学之道,你们下课后可以找来抄录背诵。”
“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刘宽背了几句就行下——后面的他早还给高中语文老师了。
好在他只需要引用这几句。
“《荀子·劝学》这段话说明什么?说明要成大事,得从微小之处开始,一步步积攒经验、智慧等,终成大事。”
“那你觉得老师方才举的几个例子中,对风云光雾的运用都微不足道,称不上掌握。可曾想过,人们对火的掌握,也是从远古先民向天地借来一点火种开始的。”
“所以,今日我们对风光云雾的这点掌握看似微不足道,甚至让人忽略,可只要一点点积累下去,将来我们未必不能如利用火一般,更好地掌握风光云雾等。”
听刘宽讲到这里,大多数学生都若有所思,开始接受其中道理。
李景隆却杠了起来,“老师,那雷电呢?雷电那般恐怖,总不是人所能掌握的吧?”
刘宽一笑道,“如今人们对雷电的认知理解确实很少,甚至就像远古先民对火的认知一般,不知其因何出现,又因何消失,只知其威能巨大。”
“故而视雷电为神物,甚至想象出了雷公电母这样的神仙。”
“可若是我们心中秉持科学之道,在雷雨天气用心观察,再大胆推理,小心求证,便能知道雷电是如何诞生的。”
“如今虽是晴日,但同学们也可以回想下雷雨天的景象,大胆猜测一下,雷电是怎么诞生的。”
“现在留一刻钟让大家思考这个问题——可以与其他同学讨论,但不得大声喧哗。班长和纪律委员注意管下纪律。”
刘宽说到这里就停下了。
因为李贵带着几个拿了东西的宦官,在门外已经等了有一会儿。
他来到门外,老朱、小朱也跟着走了出去。
看着小宦官手中的黑布,朱标好奇地问:“妹婿要这些黑布来作甚?”
刘宽道:“稍后我要做两个试验,需要漆黑的环境——原本在夜里最好,但时间既不凑巧,关上门窗,用黑布将殿内透光之处盖住也是可以应付下的。”
说完,便吩咐李贵和宦官们去殿内做布置。
趁着这会儿工夫,君臣三人在外面聊起天来。
老朱用与以前颇为不同的赞赏目光看着刘宽,感慨道:“刘宽,你这堂自然课上得真是别开生面。所述道理不仅深入浅出,而且生动有趣,让每个孩子都自发的用心去听、去学。”
“后面提到《荀子》的《劝学》,便是咱也受益不浅——这书咱以前虽知道,却没读过,看来是让孔克仁那腐儒给糊弄了。”
孔克仁?
刘宽听了一脸疑惑。
朱标解释道:“孔克仁据说是孔子第五十五代孙,元末时为宁陵教谕,约莫二十年前,入父皇麾下,为父皇讲读《春秋左氏传》等儒学、史学经典。”
二十年前?
那时候老朱怕是才脱离郭单干没多久吧?
刘宽听得暗暗咋舌。
如此说来,孔克仁也算是朱元璋的儒学老师之一了。
可听老朱方才话语,对此人并不尊敬,多半是这人后来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惹得老朱不喜。
老朱年轻时读书不多,文化方面确实相对好糊弄,被儒生忽悠得忽略了《荀子》倒也正常。
老朱却没谈孔克仁的意思,又提起另一件事。
“咱看你安排雄英他们几个做那班干,似乎个个都有深意?”
刘宽笑着拱手,道:“陛下慧眼,微臣这么安排确实有些缘故。”
朱元璋道:“你对雄英、景隆的安排,咱倒是能猜出一二用心。”
“让雄英当班长,一则可锻炼他统领全局之能;二则,应是想让其他人养成以他为首的习惯。”
“让景隆当学习委员,应是想以此职务督促他用心学习。”
“这孩子学习本不甚用功,为人做事更是喜欢投机取巧,或浮于表面——后世能数次大败于老四之手,也正说明了他是个绣花枕头。”
“他若一直这么下去,就只能当个纨绔了,若能用心学些知识,将来即便不能领军,也可别有一番作为。”
“咱说得可对?”
“陛下真是将微臣的用心看得明明白白。”
“什么明明白白。”老朱摆手,“咱用不着你恭维——说吧,为何让老八、老十做那什么纪律委员、劳动委员?莫非他两个有什么后世殷鉴?”
第一更。
感谢【海因里希Himmler】的200起点币打赏支持!
“朱檀同学虽说的不全面,但确实说对了先民获取火种的一种主要方式,奖励5分。”
看着自己名字后面的积分变为9分,一下与朱雄英齐平,朱檀终于高兴了,行礼道:“谢谢老师!”
待朱檀坐下后,刘宽道:“由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不知多少年前的远古时期,先民茹毛饮血、愚昧无知,如野兽般对这天地间诞生的火焰充满敬畏,视之为神物,不敢靠近。”
“后来人通过长期的观察,萌生了取火的智慧,再接着便是保留火种,用火烧煮食物、取暖、驱赶野兽等。”
“至如今,人们不仅创造出火镰这种能随时取火的工具,更能以火冶炼金属、烧制陶瓷等,进行诸般妙用。”
说到这里,刘宽微微一笑道:“火是天地自然万物的一种,不过相对神奇点罢了,与之类似的还有风、光、云、雾、雨、雪、雷电等等。”
“那么,我们是否能以类似的过程,观察风、光、云、雾、雷电等,掌握其道理,化为己用呢?”
“李景隆,你来回答这个问题。”
李景隆难得在课堂上听得入神,没想到忽然被点名,一个激灵便站了起来。
他行礼后摸了下后脑勺,竟也尝试着思索,道:“老师,应该不能吧?人若是能掌握风云雷电,岂不是成话本里的神仙了?”
刘宽听了不禁摇头叹息:“李景隆,老师点你的名,是给机会让你获得学分,没想到你不中用啊,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错了。”
李景隆听了这话,先是俊脸一红,随即忍不住道:“老师,学生哪里错了?人本就不可能掌握风云雷电——火在地上,风云雷电什么的都在天上,人又不能飞,怎么去化为已用?”
刘宽微微惊讶,没想到李景隆急中生智,竟也能说出一句有些见解的话来。
他笑着道:“你能说出最后这句话,倒也不算笨。但事实上,我们已经掌握了风云雷电等自然现象中的些微道理,甚至是加以利用了。”
听到这话,这些皇子公子有些露出了思考之色,但大部分都是一脸懵。
心想,我们已经掌握了风云雷电?
我怎么不知道?
难道传说中的那些神仙真的存在?
我们其实是神仙后裔,只是尚未觉醒修炼天赋?
随即,他们便能看见刘宽从教桌一大堆他自己带来的物品中拿起一把折扇,用一个颇为潇洒的姿势啪地打开了。
十一月已经入冬,天气很冷了,外面甚至寒风凛凛。
可大本堂内却是没什么风的。
刘宽这一摇扇子,便有风吹动了露在官帽外的寸长鬓角,以及衣襟。
他笑道:“瞧,这难道不算是对风的一种掌握吗?”
接着他放下折扇,拿起一根蜡烛,用打火机点燃了,持着蜡烛走到学生们中间。
“此时若是夜晚,我点燃这蜡,放出光芒,照亮此处;我熄灭蜡烛,这里便又会陷入黑暗。这难道不算是对光的一种掌握吗?”
“至于云,我们看到天空万里无云,便知晓今日是个晴天;看到乌云汇聚,我们便知将要下雨。”
“熟知天象之人,或是一些有经验的老人,甚至可以根据今日的云气,判断出明日的天气。这难道不是对云的一种掌握吗?”
“再说雾。”刘宽回到讲桌前,打开了他携带来的热水瓶,顿时上面有袅袅水雾升腾,他笑道:“这难道不算制造出了雾气吗?”
此时,大本堂的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一副世界观被颠覆的神色。
李景隆开始也是这般神色,回过神后便满脸地不服气。
“老师是在诡辩——你扇的那么小,造的雾也那么小,几乎无用,算什么掌握?至于观望云气以判断天气,就更称不上掌握了!”
刘宽却问了一个不想干的问题,“你们儒学老师可曾教授《荀子》一书?”
李景隆一脸茫然,似乎都没听过《荀子》。
刘宽看朱檀神色有异,便点名道:“朱檀,你来回答。”
朱檀起来行礼后,道:“回老师,高老师曾提过,荀子的学问是儒皮法骨,又说他是孔门叛徒,因此并未教授《荀子》,只说我等若感兴趣可以看看,增长见识。”
明初儒士这么看待荀子的?
刘宽有点意外。
不过听朱檀这么一说,倒是让他想起一些相关的记忆——荀子学问确实不被程朱理学接受。
明初去南宋不远,不过百来年,故此时儒学以程朱理学为主流。
后来老朱恢复科举、定必考的四书五经,里面也没《荀子》什么事。
所以此时人不知《荀子》内容很正常。
明白这些,刘宽直接道,“《荀子》里面有一篇叫做《劝学》的文章很好,里面一些道理颇类科学之道,你们下课后可以找来抄录背诵。”
“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刘宽背了几句就行下——后面的他早还给高中语文老师了。
好在他只需要引用这几句。
“《荀子·劝学》这段话说明什么?说明要成大事,得从微小之处开始,一步步积攒经验、智慧等,终成大事。”
“那你觉得老师方才举的几个例子中,对风云光雾的运用都微不足道,称不上掌握。可曾想过,人们对火的掌握,也是从远古先民向天地借来一点火种开始的。”
“所以,今日我们对风光云雾的这点掌握看似微不足道,甚至让人忽略,可只要一点点积累下去,将来我们未必不能如利用火一般,更好地掌握风光云雾等。”
听刘宽讲到这里,大多数学生都若有所思,开始接受其中道理。
李景隆却杠了起来,“老师,那雷电呢?雷电那般恐怖,总不是人所能掌握的吧?”
刘宽一笑道,“如今人们对雷电的认知理解确实很少,甚至就像远古先民对火的认知一般,不知其因何出现,又因何消失,只知其威能巨大。”
“故而视雷电为神物,甚至想象出了雷公电母这样的神仙。”
“可若是我们心中秉持科学之道,在雷雨天气用心观察,再大胆推理,小心求证,便能知道雷电是如何诞生的。”
“如今虽是晴日,但同学们也可以回想下雷雨天的景象,大胆猜测一下,雷电是怎么诞生的。”
“现在留一刻钟让大家思考这个问题——可以与其他同学讨论,但不得大声喧哗。班长和纪律委员注意管下纪律。”
刘宽说到这里就停下了。
因为李贵带着几个拿了东西的宦官,在门外已经等了有一会儿。
他来到门外,老朱、小朱也跟着走了出去。
看着小宦官手中的黑布,朱标好奇地问:“妹婿要这些黑布来作甚?”
刘宽道:“稍后我要做两个试验,需要漆黑的环境——原本在夜里最好,但时间既不凑巧,关上门窗,用黑布将殿内透光之处盖住也是可以应付下的。”
说完,便吩咐李贵和宦官们去殿内做布置。
趁着这会儿工夫,君臣三人在外面聊起天来。
老朱用与以前颇为不同的赞赏目光看着刘宽,感慨道:“刘宽,你这堂自然课上得真是别开生面。所述道理不仅深入浅出,而且生动有趣,让每个孩子都自发的用心去听、去学。”
“后面提到《荀子》的《劝学》,便是咱也受益不浅——这书咱以前虽知道,却没读过,看来是让孔克仁那腐儒给糊弄了。”
孔克仁?
刘宽听了一脸疑惑。
朱标解释道:“孔克仁据说是孔子第五十五代孙,元末时为宁陵教谕,约莫二十年前,入父皇麾下,为父皇讲读《春秋左氏传》等儒学、史学经典。”
二十年前?
那时候老朱怕是才脱离郭单干没多久吧?
刘宽听得暗暗咋舌。
如此说来,孔克仁也算是朱元璋的儒学老师之一了。
可听老朱方才话语,对此人并不尊敬,多半是这人后来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惹得老朱不喜。
老朱年轻时读书不多,文化方面确实相对好糊弄,被儒生忽悠得忽略了《荀子》倒也正常。
老朱却没谈孔克仁的意思,又提起另一件事。
“咱看你安排雄英他们几个做那班干,似乎个个都有深意?”
刘宽笑着拱手,道:“陛下慧眼,微臣这么安排确实有些缘故。”
朱元璋道:“你对雄英、景隆的安排,咱倒是能猜出一二用心。”
“让雄英当班长,一则可锻炼他统领全局之能;二则,应是想让其他人养成以他为首的习惯。”
“让景隆当学习委员,应是想以此职务督促他用心学习。”
“这孩子学习本不甚用功,为人做事更是喜欢投机取巧,或浮于表面——后世能数次大败于老四之手,也正说明了他是个绣花枕头。”
“他若一直这么下去,就只能当个纨绔了,若能用心学些知识,将来即便不能领军,也可别有一番作为。”
“咱说得可对?”
“陛下真是将微臣的用心看得明明白白。”
“什么明明白白。”老朱摆手,“咱用不着你恭维——说吧,为何让老八、老十做那什么纪律委员、劳动委员?莫非他两个有什么后世殷鉴?”
第一更。
感谢【海因里希Himmler】的200起点币打赏支持!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