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宽道:“陛下所言自是对的,但清代文人不敢写三国、水浒这类也是有原因的。”
“清代大兴文字狱,最严重时凡作品中同时有清、明二字,便有可能被清廷认为有反清复明之志,或暗藏讽刺清廷之意,下狱严刑拷问并治罪。”
“如‘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半轮明月西沉夜,应照长安尔我家’,等等,其作者都因之入狱。”
听到刘宽这番话,老朱还好,只是冷笑。
他的众儿孙却都满脸惊讶,尤其是如朱橚、朱梓、朱椿、朱柏这等偏好文事的,在脑海中反复吟诵刘宽举例的几首诗句,也看不出哪儿暗藏反清复明之意,或暗讽清廷的。
非要说有,那就很牵强。
老朱冷哼道:“满清以少民入主中原,自是心虚得很,生怕汉人把他们的统治推翻了。”
朱棣则不解地问:“那《红楼梦》不是类似明末的背景,且是写爱情的吗,为何会被清廷列为禁书?”
刘宽笑道:“因为它实际写得是清国早期权贵家族的衰落,不仅有暗怨清廷之意,还暗讽了当时官场、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
朱棣听了心道:这都行?看来这文字狱很好搞嘛。
朱元璋则看向朱标,“标儿,你看能不能将这《红楼梦》换成宋代背景,或元代背景去写?”
“比如说胡元统治中原的晚期,原先那些阿附蒙元的汉人家族衰落,讽刺前元官场、社会的种种不公、不良等。”
朱标听了眼睛一亮,点头道:“应是可以,回头儿臣找几个有文才的人试试。”
刘宽对老朱的学习能力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边才听他说完,回头就要把《红楼梦》据为大明所有不说,还要拿来讽刺蒙元,搞个一箭双雕——不愧是你啊老朱。
宫人们已经将大殿收拾好,老朱见刘宽讲完四大名著,便带着众儿孙去落座,准备看视频、电影。
刘宽找出平板里准备好的三个视频,并将平板放好后,便介绍道:“微臣这次准备的三个视频都讲的是后世中国之事。”
听了这话,不论是老朱、马皇后,还是朱标等人,都眼睛一亮。
之前每次从视频、电影中了解到后世的冰山一角,都令他们对后世好奇不已,甚至神往,自然期待了解更多。
至于朱棣等第一次看视频、电影的人,自然更加期待了。
老朱笑着道:“行,快些播放吧。”
“是。”
刘宽应了声,播放第一个视频。
这视频是刘宽自己剪辑的,准确说是拼接的,时长近半小时!
视频开始,是黑夜背景下浮现一行大字,也是视频的名字——中国因何成为基建狂魔?
基建狂魔?
视频名中唯一的新鲜词汇顿时吸引了老朱等人的目光。
基建一词老朱、朱标都听刘宽提过,知道其意思,却不知为何要跟“魔”字联系到一起。
在大明此时,跟魔字有关的词寓意可都不好,如:妖魔、入魔、着魔、魔怔,等等。
朱元璋甚至忍不住想:莫非这后世中国大肆搞基建,太过劳民伤财,因而被百姓讽刺入魔?
可看刘宽平时提到后世中国的神态,似乎并无抱怨之意啊?
朱元璋一时糊涂了。
视频显露画面、人声,却见无数后世人聚在一起,绝大多数都是青壮男女,其中部分还带着孩子。
衣着虽然跟当初穿越时的刘宽类似,但明显不如刘宽衣着好,且大多满脸的焦急、忧虑。
这些人太多了,俯拍长镜头走过,让隔着屏幕的朱标、朱棣等人都不禁嗓子干涩,紧张起来。
朱榑忍不住问:“怎么如此多的人聚在一起?这是要干什么?造反?”
恰好这时视频中又有一些后世“警察”出现,排队拦截着这些百姓。
朱元璋见此更加肯定之前的猜测,摇头叹道:“只怕是后世朝廷做了什么事,激得百姓聚众闹事啊——这么多人,还几乎都是青壮,一不小心连城池都会被攻破。”
听到这话,刘宽差点没忍住笑出来。
因为这段两分多钟的视频,源自后世一部名为《冰雪11天》的电影。
恰好这时,镜头中出现“广州站”的大灯牌,同时类似新闻播报的声音响起。
“1月23日,全国春运拉开序幕,在此期间,京珠北高速公路韶关段,最多时有三万年多辆北上的汽车被堵。”
“而大量回家过年的旅客,则滞留广州火车站。火车站广场最高峰时刻,滞留了七十多万人!”
随着新闻播报声,镜头再次拉高,笼罩整个火车站广场,当真是一片密密麻麻的人头!
即便是朱元璋这般统帅过千军万马的,却也从未有过以高空视角俯瞰几十万人的经历,因而跟其他人一样,都一脸震撼。
稍稍回神,老朱、朱棣等人才明白,这是后世的火车站。
如此多的人聚在一起是要回家过年,却因天气缘故,被滞留火车站广场。
这时视频中情况越发紧张起来——广场上人贴人,有的人甚至被挤得踮起脚尖。
带着孩子的人不得不把孩子托举起来,高喊“别挤了!”。
但人们根本控制不了自己,因为绝大部分人都被挤在人海里不能动弹,只能如水滴般随波逐流!
广场上的围栏都被挤垮掉,警察在人海中就仿佛砂砾落入大海,几乎看不到——情况是如此的危急,仿佛每一息都是千钧一发!
一时间,老朱一家子除了不懂事的孩子,其他人都为视频中的景象提心吊胆。
‘七十多万人,聚集得如此密集,这可比几十万流民围城还可怕——流民饿着肚子,却还有地方躺下,可这些人都快连站脚的地儿都没了!’
‘一旦没控制好,只怕便是几十万人自相践踏而亡的惨绝景象!’
朱元璋心中如此判断。
朱标也这么判断,甚至不由为这几十万后世百姓焦急起来。
关键时刻,一辆辆花绿色大汽车来了,从车上跳下来一个个后世士兵,排着队犹如刀切牛油般插入人海之中,终于将局势勉强控制住。
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令朱标、朱棣等人都动容的画面、对白。
只见这些后世士兵并非打进人群,而是武器都没带,挽着各自手臂,组成人墙进入人群。
“一定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统一命令,分割好了再放人!”
视频中的一幕幕,令朱樉、朱棢、朱棣等对大明军队有所了解的人十分意外,甚至是震惊。
大明虽然也严肃军纪、引导军队作风,但也就是能做到不让将士扰民而已。
即便如此,也时不时有将士在地方上欺压百姓的消息传出来,哪怕朱元璋严惩都难以禁绝此风。
像视频中那样,要求将士面对百姓“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根本不可能,甚至可以说是异想天开。
老朱不吭声——他在怀疑视频的真实性。
‘后世有电影,这视频中的画面未必不是编的。’老朱如此想。
视频中火车鸣笛声响起,却是火车来了,聚集在火车站的百姓终于得以乘车回家过年。
眼见这部分内容结束,视频切到另一个画面,朱元璋便示意刘宽暂停。
他道:“刘宽,方才这段视频是后世真事,还是电影啊?”
刘宽道:“回陛下,视频素材取自电影,可这部电影却是根据真事拍摄的。”
“当时广州是全国外来打工人员数量排名前几的超级城市,又恰逢当年全球经济危机,诸多工厂纷纷倒闭,打工的百姓没了工作,想回家乡过年的便更多。”
“偏偏当年湖南、江西、广东一带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暴风雪、冻雨,铁路停运,公路封堵。”
“当时的网络也不如十年后发达,百姓不明情况,照常到火车站买票,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四五十万人被困火车站11天。”
因为刘宽这番话中透露了不少后世新信息,所以并非所有人都能听懂。
朱元璋倒是听懂了大概,也很能抓重点。
他接着问:“那真实事件中,官府处理得如何?”
刘宽感叹着道:“虽然当时官府出动了四万军警维持秩序,但困在火车站的人太多了,再加上时间太长,最终还是有一百多人因疾病等身体原因,在被困期间去世。”
“才死了一百多个?”老朱没忍住,一脸诧异地道。
说完,他见刘宽神色微变,竟忍不住解释起来,“咱看你刚才的神情,还以为官府没控制住,酿成了践踏事故呢。”
刘宽道:“陛下,后世医疗很发达,且当时聚集火车站的打工人几乎个个都识字,甚至绝大部分都上过几年学,便是上了十年学的都很多。”
“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正常来讲,即便没有军警维持秩序,只要没意外情况引发大混乱,就不会出现践踏事故。”
“但这么多人,身体不好,甚至有疾病的绝对有一些。这些人困在火车站里,病发后不能及时得到医药、救治,由此死去——这在后世人看来根本不应该。”
“所以,不仅是微臣为此事感慨,这件事甚至成为后世中国铭记多年的痛楚。”
刘宽这番话中,让朱棣、朱橚等人惊讶的信息太多了。
聚集火车站的大几十万打工人竟几乎人人识字?
甚至大部分都上了几年的学?
那岂不是等于说是几十万读书人?
可若是读书人,为何要到广州去打工?难道不应该在家乡当老爷,准备参加后面的科举吗?
还有,几十万人困在一处一旬有余,才死一百多个人?
这要是在大明,绝对会酿造出践踏事故,高低得死个好几万吧?
而且才死一百多人,就成了后世中国的痛···大明建国十几年来,每次水旱灾害不得死个好几百、数千乃至上万人?
若按后世中国的痛法,怕是大明都痛没了。
大约由于这些信息对朱家人常识太过颠覆,刘宽说完,一时竟无人吭声。
过了好几息,老朱才老脸微红地道:“时移世易,咱们确实不能以此时眼光去看待后世之事。”
听见这话,朱标、朱棣、朱檀等较聪明的,知道老朱大概是心里拿大明类似的事对比了下,觉得丢脸了才想出这么个说辞。
刘宽也听了出来,却认真道:“陛下说得对,时移世易,情况大有不同,确实不能彼此对标。”
朱元璋满意点头,又忍不住问:“后世怎会有这么多读书人到广东去打工?这‘打工’一词咱若没领悟错,应是做工之意吧?”
“回陛下,视频中大多数打工人,其实就跟京师那些大织坊的织工差不多,通过给人做工赚钱。”
“不过陛下用读书人称呼他们,并不恰当——陛下忘了?微臣曾说过,后世施行义务教育,无论男女,到了入学年龄,便得由家庭、国家一起供养读书至少九年。”
“所以,虽然未必所有人都读满九年,也不是所有工人都经历过义务教育的时代,但确实几乎人人都是字——不识字的都是微臣爷爷辈,乃至更老一辈的人,那些人大多在农村务农没出来。”
朱元璋跟朱标对视了眼,发现彼此都是既迷糊又震惊。
迷糊是因为爷俩记不起刘宽讲过后世义务教育的事,估摸着多半是提了一嘴,没细讲过。
震惊也是因为后世的义务教育。
回过神,向来重视文治的朱标便忍不住道:“三妹婿,按你所说,后世中国十四亿人中岂不是识字的超十亿?”
刘宽沉吟道:“微臣离开时,并不知后世中国识字率有多高,但超十亿的识字之人应该是有的。”
这一下,殿内稍微理解这件事意义的人,都呈目瞪口呆之相。
需知,大明如今才六千多万人口而已。
后世竟有超十亿的识字人口,这是多么令人震撼!
刘宽担心老朱继续问下去——后世教育之事要聊,那也能聊好久,不知偏题到哪儿去了。
于是他便问:“陛下,咱们继续看视频?”
老朱回过神来,有点神不思蜀,点头道:“行,继续放。”
视频接下来,却是后世军队在雪域高原行军,以及跟另一个国家交战的画面。
就在老朱等人看不明白时,画外音解释起来。
“六十年前,我们打败了入侵的印度军队,甚至反攻至印度境内数百里。”
“可因为雪域高原的地理位置,前线补给艰难,每一口粮、每一颗子弹,几乎都需要用超过十倍的代价云送过去。”
“在当年还未修建青藏铁路及更多公路的情况下,更不有不少战士葬身与运输物资的路上,所以我们不得不退兵。”
接着,视频中又相继出现了后世中国在西域、云贵川等地因交通困难所遭受的痛苦,以及当地百姓因交通不便多么的贫困穷苦。
这几个视频都放完后,画面又是一暗。
有人道:“要致富,先修路!”
又有人道:“道路足够多,人民才有出路!”
接着类似的声音越来越多——
“修公路,架桥梁,致富快,国力强!”
“公路通,百业兴!”
“修路,修的是人心,连的是万家灯火,通的是天下太平!”
当这类呼声密密麻麻聚集成一片时,黑暗骤然破开,激昂背景乐响起,视频中则出现了一幅又一幅工人、百姓乃至军人大修公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的场景。
这章本来应该还有部分内容的,结果附近施工挖断电缆,好在手机上找到了云备份,便先发布了。
“清代大兴文字狱,最严重时凡作品中同时有清、明二字,便有可能被清廷认为有反清复明之志,或暗藏讽刺清廷之意,下狱严刑拷问并治罪。”
“如‘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半轮明月西沉夜,应照长安尔我家’,等等,其作者都因之入狱。”
听到刘宽这番话,老朱还好,只是冷笑。
他的众儿孙却都满脸惊讶,尤其是如朱橚、朱梓、朱椿、朱柏这等偏好文事的,在脑海中反复吟诵刘宽举例的几首诗句,也看不出哪儿暗藏反清复明之意,或暗讽清廷的。
非要说有,那就很牵强。
老朱冷哼道:“满清以少民入主中原,自是心虚得很,生怕汉人把他们的统治推翻了。”
朱棣则不解地问:“那《红楼梦》不是类似明末的背景,且是写爱情的吗,为何会被清廷列为禁书?”
刘宽笑道:“因为它实际写得是清国早期权贵家族的衰落,不仅有暗怨清廷之意,还暗讽了当时官场、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
朱棣听了心道:这都行?看来这文字狱很好搞嘛。
朱元璋则看向朱标,“标儿,你看能不能将这《红楼梦》换成宋代背景,或元代背景去写?”
“比如说胡元统治中原的晚期,原先那些阿附蒙元的汉人家族衰落,讽刺前元官场、社会的种种不公、不良等。”
朱标听了眼睛一亮,点头道:“应是可以,回头儿臣找几个有文才的人试试。”
刘宽对老朱的学习能力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边才听他说完,回头就要把《红楼梦》据为大明所有不说,还要拿来讽刺蒙元,搞个一箭双雕——不愧是你啊老朱。
宫人们已经将大殿收拾好,老朱见刘宽讲完四大名著,便带着众儿孙去落座,准备看视频、电影。
刘宽找出平板里准备好的三个视频,并将平板放好后,便介绍道:“微臣这次准备的三个视频都讲的是后世中国之事。”
听了这话,不论是老朱、马皇后,还是朱标等人,都眼睛一亮。
之前每次从视频、电影中了解到后世的冰山一角,都令他们对后世好奇不已,甚至神往,自然期待了解更多。
至于朱棣等第一次看视频、电影的人,自然更加期待了。
老朱笑着道:“行,快些播放吧。”
“是。”
刘宽应了声,播放第一个视频。
这视频是刘宽自己剪辑的,准确说是拼接的,时长近半小时!
视频开始,是黑夜背景下浮现一行大字,也是视频的名字——中国因何成为基建狂魔?
基建狂魔?
视频名中唯一的新鲜词汇顿时吸引了老朱等人的目光。
基建一词老朱、朱标都听刘宽提过,知道其意思,却不知为何要跟“魔”字联系到一起。
在大明此时,跟魔字有关的词寓意可都不好,如:妖魔、入魔、着魔、魔怔,等等。
朱元璋甚至忍不住想:莫非这后世中国大肆搞基建,太过劳民伤财,因而被百姓讽刺入魔?
可看刘宽平时提到后世中国的神态,似乎并无抱怨之意啊?
朱元璋一时糊涂了。
视频显露画面、人声,却见无数后世人聚在一起,绝大多数都是青壮男女,其中部分还带着孩子。
衣着虽然跟当初穿越时的刘宽类似,但明显不如刘宽衣着好,且大多满脸的焦急、忧虑。
这些人太多了,俯拍长镜头走过,让隔着屏幕的朱标、朱棣等人都不禁嗓子干涩,紧张起来。
朱榑忍不住问:“怎么如此多的人聚在一起?这是要干什么?造反?”
恰好这时视频中又有一些后世“警察”出现,排队拦截着这些百姓。
朱元璋见此更加肯定之前的猜测,摇头叹道:“只怕是后世朝廷做了什么事,激得百姓聚众闹事啊——这么多人,还几乎都是青壮,一不小心连城池都会被攻破。”
听到这话,刘宽差点没忍住笑出来。
因为这段两分多钟的视频,源自后世一部名为《冰雪11天》的电影。
恰好这时,镜头中出现“广州站”的大灯牌,同时类似新闻播报的声音响起。
“1月23日,全国春运拉开序幕,在此期间,京珠北高速公路韶关段,最多时有三万年多辆北上的汽车被堵。”
“而大量回家过年的旅客,则滞留广州火车站。火车站广场最高峰时刻,滞留了七十多万人!”
随着新闻播报声,镜头再次拉高,笼罩整个火车站广场,当真是一片密密麻麻的人头!
即便是朱元璋这般统帅过千军万马的,却也从未有过以高空视角俯瞰几十万人的经历,因而跟其他人一样,都一脸震撼。
稍稍回神,老朱、朱棣等人才明白,这是后世的火车站。
如此多的人聚在一起是要回家过年,却因天气缘故,被滞留火车站广场。
这时视频中情况越发紧张起来——广场上人贴人,有的人甚至被挤得踮起脚尖。
带着孩子的人不得不把孩子托举起来,高喊“别挤了!”。
但人们根本控制不了自己,因为绝大部分人都被挤在人海里不能动弹,只能如水滴般随波逐流!
广场上的围栏都被挤垮掉,警察在人海中就仿佛砂砾落入大海,几乎看不到——情况是如此的危急,仿佛每一息都是千钧一发!
一时间,老朱一家子除了不懂事的孩子,其他人都为视频中的景象提心吊胆。
‘七十多万人,聚集得如此密集,这可比几十万流民围城还可怕——流民饿着肚子,却还有地方躺下,可这些人都快连站脚的地儿都没了!’
‘一旦没控制好,只怕便是几十万人自相践踏而亡的惨绝景象!’
朱元璋心中如此判断。
朱标也这么判断,甚至不由为这几十万后世百姓焦急起来。
关键时刻,一辆辆花绿色大汽车来了,从车上跳下来一个个后世士兵,排着队犹如刀切牛油般插入人海之中,终于将局势勉强控制住。
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令朱标、朱棣等人都动容的画面、对白。
只见这些后世士兵并非打进人群,而是武器都没带,挽着各自手臂,组成人墙进入人群。
“一定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统一命令,分割好了再放人!”
视频中的一幕幕,令朱樉、朱棢、朱棣等对大明军队有所了解的人十分意外,甚至是震惊。
大明虽然也严肃军纪、引导军队作风,但也就是能做到不让将士扰民而已。
即便如此,也时不时有将士在地方上欺压百姓的消息传出来,哪怕朱元璋严惩都难以禁绝此风。
像视频中那样,要求将士面对百姓“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根本不可能,甚至可以说是异想天开。
老朱不吭声——他在怀疑视频的真实性。
‘后世有电影,这视频中的画面未必不是编的。’老朱如此想。
视频中火车鸣笛声响起,却是火车来了,聚集在火车站的百姓终于得以乘车回家过年。
眼见这部分内容结束,视频切到另一个画面,朱元璋便示意刘宽暂停。
他道:“刘宽,方才这段视频是后世真事,还是电影啊?”
刘宽道:“回陛下,视频素材取自电影,可这部电影却是根据真事拍摄的。”
“当时广州是全国外来打工人员数量排名前几的超级城市,又恰逢当年全球经济危机,诸多工厂纷纷倒闭,打工的百姓没了工作,想回家乡过年的便更多。”
“偏偏当年湖南、江西、广东一带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暴风雪、冻雨,铁路停运,公路封堵。”
“当时的网络也不如十年后发达,百姓不明情况,照常到火车站买票,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四五十万人被困火车站11天。”
因为刘宽这番话中透露了不少后世新信息,所以并非所有人都能听懂。
朱元璋倒是听懂了大概,也很能抓重点。
他接着问:“那真实事件中,官府处理得如何?”
刘宽感叹着道:“虽然当时官府出动了四万军警维持秩序,但困在火车站的人太多了,再加上时间太长,最终还是有一百多人因疾病等身体原因,在被困期间去世。”
“才死了一百多个?”老朱没忍住,一脸诧异地道。
说完,他见刘宽神色微变,竟忍不住解释起来,“咱看你刚才的神情,还以为官府没控制住,酿成了践踏事故呢。”
刘宽道:“陛下,后世医疗很发达,且当时聚集火车站的打工人几乎个个都识字,甚至绝大部分都上过几年学,便是上了十年学的都很多。”
“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正常来讲,即便没有军警维持秩序,只要没意外情况引发大混乱,就不会出现践踏事故。”
“但这么多人,身体不好,甚至有疾病的绝对有一些。这些人困在火车站里,病发后不能及时得到医药、救治,由此死去——这在后世人看来根本不应该。”
“所以,不仅是微臣为此事感慨,这件事甚至成为后世中国铭记多年的痛楚。”
刘宽这番话中,让朱棣、朱橚等人惊讶的信息太多了。
聚集火车站的大几十万打工人竟几乎人人识字?
甚至大部分都上了几年的学?
那岂不是等于说是几十万读书人?
可若是读书人,为何要到广州去打工?难道不应该在家乡当老爷,准备参加后面的科举吗?
还有,几十万人困在一处一旬有余,才死一百多个人?
这要是在大明,绝对会酿造出践踏事故,高低得死个好几万吧?
而且才死一百多人,就成了后世中国的痛···大明建国十几年来,每次水旱灾害不得死个好几百、数千乃至上万人?
若按后世中国的痛法,怕是大明都痛没了。
大约由于这些信息对朱家人常识太过颠覆,刘宽说完,一时竟无人吭声。
过了好几息,老朱才老脸微红地道:“时移世易,咱们确实不能以此时眼光去看待后世之事。”
听见这话,朱标、朱棣、朱檀等较聪明的,知道老朱大概是心里拿大明类似的事对比了下,觉得丢脸了才想出这么个说辞。
刘宽也听了出来,却认真道:“陛下说得对,时移世易,情况大有不同,确实不能彼此对标。”
朱元璋满意点头,又忍不住问:“后世怎会有这么多读书人到广东去打工?这‘打工’一词咱若没领悟错,应是做工之意吧?”
“回陛下,视频中大多数打工人,其实就跟京师那些大织坊的织工差不多,通过给人做工赚钱。”
“不过陛下用读书人称呼他们,并不恰当——陛下忘了?微臣曾说过,后世施行义务教育,无论男女,到了入学年龄,便得由家庭、国家一起供养读书至少九年。”
“所以,虽然未必所有人都读满九年,也不是所有工人都经历过义务教育的时代,但确实几乎人人都是字——不识字的都是微臣爷爷辈,乃至更老一辈的人,那些人大多在农村务农没出来。”
朱元璋跟朱标对视了眼,发现彼此都是既迷糊又震惊。
迷糊是因为爷俩记不起刘宽讲过后世义务教育的事,估摸着多半是提了一嘴,没细讲过。
震惊也是因为后世的义务教育。
回过神,向来重视文治的朱标便忍不住道:“三妹婿,按你所说,后世中国十四亿人中岂不是识字的超十亿?”
刘宽沉吟道:“微臣离开时,并不知后世中国识字率有多高,但超十亿的识字之人应该是有的。”
这一下,殿内稍微理解这件事意义的人,都呈目瞪口呆之相。
需知,大明如今才六千多万人口而已。
后世竟有超十亿的识字人口,这是多么令人震撼!
刘宽担心老朱继续问下去——后世教育之事要聊,那也能聊好久,不知偏题到哪儿去了。
于是他便问:“陛下,咱们继续看视频?”
老朱回过神来,有点神不思蜀,点头道:“行,继续放。”
视频接下来,却是后世军队在雪域高原行军,以及跟另一个国家交战的画面。
就在老朱等人看不明白时,画外音解释起来。
“六十年前,我们打败了入侵的印度军队,甚至反攻至印度境内数百里。”
“可因为雪域高原的地理位置,前线补给艰难,每一口粮、每一颗子弹,几乎都需要用超过十倍的代价云送过去。”
“在当年还未修建青藏铁路及更多公路的情况下,更不有不少战士葬身与运输物资的路上,所以我们不得不退兵。”
接着,视频中又相继出现了后世中国在西域、云贵川等地因交通困难所遭受的痛苦,以及当地百姓因交通不便多么的贫困穷苦。
这几个视频都放完后,画面又是一暗。
有人道:“要致富,先修路!”
又有人道:“道路足够多,人民才有出路!”
接着类似的声音越来越多——
“修公路,架桥梁,致富快,国力强!”
“公路通,百业兴!”
“修路,修的是人心,连的是万家灯火,通的是天下太平!”
当这类呼声密密麻麻聚集成一片时,黑暗骤然破开,激昂背景乐响起,视频中则出现了一幅又一幅工人、百姓乃至军人大修公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的场景。
这章本来应该还有部分内容的,结果附近施工挖断电缆,好在手机上找到了云备份,便先发布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