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道,“若足利幕府不配合咱们在日本施行改稻为桑之策,咱便只能效仿后世那英夷对满清的手段,以大炮强兵打开其国门。”
“咱们倒也无需急着灭亡日国朝廷,只需灭了足利幕府,再扶持一个愿意配合咱们施行种种对日政策的新幕府即可。”
“如此一来,有新幕府在前面承担骂名,咱们将来要将日国纳入统治也容易一些。”
朱棣听了恍然,随即道:“此计确实是妙,只是不如直接出兵攻打日国爽利。”
朱元璋道,“此事咱衡量过,日国百姓到底有一千多万,又非汉家百姓,其文化、习俗虽与中国有不少相似之处,却也多有不同之处。”
“咱们若直接出兵灭其朝廷,占其国土,恐日国百姓在其国内权贵带领下反抗不断。”
“大举征日本就需要耗费许多钱粮,若还需诸多军队用于镇压其境内叛乱,乃至多年不能平定,对咱大明来讲,说不得好事就变成了坏事。”
“若灭了足利幕府,换个愿做傀儡的新幕府,再借助‘改稻为桑’、‘移民’之计,使其国内权贵彻底丧失黎庶拥护之心,咱们再要统治日国便会容易很多。”
“儿臣明白了。”朱棣点头。
朱元璋先看了朱标一眼,随即又对朱棣道:“老四,诱使日国推行‘改稻为桑’及‘移民’之策,便由你负责督办。”
“此事若能做好,咱便为你计一大功。到时你的军功绝对满足指挥同知这个标准,只需通过文试,便可到海外就藩了。”
朱棣听了大喜,当即抱拳道:“儿臣必办好此事,不负父皇所托!”
其实朱棣此番回京本是要述职,准备离开北洋水师,前往南海水师,参与大明在南洋的诸多事务。
但如今朱元璋既交代下大事,他自然得留在北洋水师,也就不用述职了。
朱元璋见朱棣高兴,也笑了笑,随即便道:“老四,你难得回京师一趟,难道就不想再问问你那后世子孙的事迹?”
听到这话,刘宽、朱棣都很无语。
朱棣心想:俺那后世当皇帝的子孙一个比一个奇葩,问一次气一次,前面也就一个成化帝像样子些,结果还喜欢上大他十七岁的女子。
后面的皇帝多半不如他,说不定气人之事更多,俺为啥要问?
刘宽则想:老朱你这么说,人家朱棣想不问都不成啊——你自己想听,就直说嘛,我又不是不讲。
朱棣也知道朱元璋想听刘宽讲后世大明之事,自不会拂其意,当即道:“便请三妹夫讲一讲那成化帝之后的大明皇帝事迹吧。”
刘宽道,“燕王殿下,成化帝后面便是他儿子,弘治帝朱佑樘,对于弘治年间的事,我了解的可不多。”
朱棣道:“三妹夫知道多少便讲多少。”
打了预防针,刘宽便回想记忆中朱佑樘的事情——他方才没说谎,对于朱佑樘他了解确实不算多。
清了下嗓子后,刘宽道:“去年讲成化帝之事时,微臣曾提过朱佑樘——他是朱见深与宫女纪氏意外所生。”
“纪氏据说本是广西土官之女,成化初年,广西土司叛乱,明军平叛,纪氏以俘虏的身份被充入宫中为宫女。”
说到这里,刘宽忽然想到一个很早就有的疑问,于是岔开话题,问:“陛下,微臣有一事不解。”
“何事?”
刘宽道:“无论是这纪氏,还是历史上的大太监郑和,皆是出自曾反叛大明势力的俘虏。”
“大明将这类人送入宫中当做宦官、宫女,让他们伺候,难道不怕这些人心怀怨恨,趁机谋害皇室?”
朱元璋没想到刘宽竟问出这么个问题,有些意外。
他思考了一会儿,才道:“首先咱得纠正你一点——宫中是有俘虏出身的宦官、宫女,但只占少部分。”
“再次,这些被挑选入宫为宦官、宫女的俘虏,一般都是孩子,入宫时不会超过十二岁。这些孩子即便对大明皇族有仇恨,也比较有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类出身的宦官、宫女,除非被咱信任、赏识,否则不会获得伺候咱和诸多嫔妃、皇子皇女的机会。”
“这宫中宦官、宫女数以千计,可真正负责咱们饮食起居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咱这么说,你可明白了?”
“原来如此。”刘宽恍然,接着他回想大明历史上关于宦官的事,道:“陛下这套制度看似没有问题,但当大明宫廷管理不再如现在这般严格,这类出身有一定问题的宦官、宫女,必然更容易接近皇帝。也即是说,此事终究是有一定隐患的。”
听了这话,朱元璋皱眉沉思起来。
朱标则道:“妹婿有所不知,其实宫中多用少族孩童培养成的宦官、宫女,也有父皇、母后不想看汉家百姓进宫为奴婢的原因。”
刘宽点头,“陛下、皇后娘娘确实仁善。”
刘宽这话说的有点言不由衷——朱标所说的原因或许存在,但绝不是主因。
不过,他倒是因此担心朱元璋定下大明从此不准用汉人以外的宦官、宫女的祖训。
于是道:“其实陛下也不必为此事忧虑,据微臣所知,历史上大明少族出身的宦官、宫女就三个,郑和、汪直、纪氏。”
“郑和是青史留名的大太监,于七下西洋,于大明是有功的,显然并不记恨大明。”
“汪直虽有劣迹,却也是成化皇帝的一把利刃,且并未给大明造成什么损失,功过相抵的话,也是功多些。”
“至于纪氏,在朱见深子嗣艰难时,为其诞下皇子,自然也算对大明有功的。”
“也即是说,历史上并无少族出身的宦官、宫女祸害大明的记录,那些个损害大明江山社稷的反倒都是汉家出身的宦官、宫女。”
听了这番话,朱元璋、朱标、朱棣三人都露出惊讶之色,随即便是不解。
老朱舒展眉头,笑了笑,“你说的倒也有意思——也罢,咱便不操心此事了。你接着讲那朱佑樘之事吧。”
“是。”刘宽道,“据说朱佑樘遗传了其母纪氏少族人的相貌,再加上出生后头顶无胎毛,长大后相貌甚是奇特,被世人传位龙形。”
才听一段,老朱父子三人就不禁面面相觑。
那广西的少族人他们也见过,相貌与中原汉人确实略有差别,一般而言面目轮廓较深些。
这本没有什么,可若再加上头顶无毛,也即是秃头,那样子可就奇怪了。
想到大明男子是束发的,可以将秃顶遮挡起来,且民间称朱佑樘面相为龙形,他们这才舒服点。
“朱佑樘十八岁即位,在位之初便革除了朱见深晚年留下的一些弊政。”
“比如说贬斥了太监梁芳、外戚万喜;遣散了朱见深召到京城的僧道方士等上千人,革除传奉官两千多人。”
“之后他启用了一大批儒家出身的文臣,并重用文臣中的贤能,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人中的佼佼者入内阁,并倚重之。”
“此外还宽刑减罚、约束厂卫;整顿财政、治理黄河、发展农业;组织人手编纂《大明会典》,大兴文事,等等。”
“相较他前面的几位,朱佑樘还颇为节俭,主动削减宫中开支。又屡次严令禁止宗室、勋贵、外戚侵占民田。”
“据说朱佑樘因先天有缺,身体一直比较羸弱,故三十六岁即驾崩,在位十八年。谥号诚纯敬皇帝,庙号孝宗。”
‘唉,又是一个不满四十岁就过世的短命子孙。’朱棣心中暗叹。
朱标则是一脸惊讶,忍不住道:“按妹婿所说,这个孝宗是个难得的好皇帝啊。其所行皆革除弊端、中兴国家之举,也就是少了武功。至少算是个合格的守城之君。”
朱元璋原本皱眉沉思着,听此忍不住道:“后世如何评价这朱佑樘的?难道他在位十八年,就没做什么错事乃至荒唐事?”
刘宽笑道,“陛下,相较于燕王殿下这一脉的其他大明皇帝,朱佑樘在里面确实算得上最正常的一个了。”
“若非要说不正常,他确实有一个不同于历朝历代所有皇帝的事迹。”
朱棣听刘宽前面的话原本正高兴呢,心想:俺这么一脉终于出个正常皇帝啊,不容易。
可听到刘宽后面一句话,他心立马悬起来。
“不同于所有皇帝的事迹?”老朱、朱标则是纯粹好奇。
刘宽道:“说起来,在后世人的评价中,大明皇帝可以说是历朝中最重视夫妻感情的——有人总结,历代大明皇帝基本都会钟情于某一个女子。”
“可即便如此,历代大明皇帝,哪怕是朱见深那般痴恋万贞儿的,也纳了许多嫔妃,甚至还会私下里偷吃小宫女。”
偷吃小宫女?
听见这话老朱、朱标、朱棣神色都有些不自然,随即又理所当然——食色性也,男儿哪有不好女色的?
刘宽接着道:“朱佑樘不仅只钟情于其皇后张氏,而且一辈子都没纳过其他嫔妃,也未曾宠幸过哪个小宫女。”
“所以,后世人评价朱佑樘是历史上最专情的皇帝,亦是唯一进行一夫一妻制的中国封建皇帝。”
“当然,朱佑樘这么做的后果便是子嗣艰难——张氏为其生下两子一女,次子一岁夭折,女儿五岁夭折,只有长子朱厚照活到成年。”
听刘宽讲完,朱标、朱棣还在思考、反应,便听见朱元璋怒斥。
“荒唐!真是荒唐!”刘宽闻声看去,便见老朱瞪向朱棣,“老四,你这一脉的皇帝果然没一个不荒唐!”
朱棣顿觉冤枉无比,忍不住顶嘴道:“父皇说朱佑樘前面几个皇帝荒唐,儿臣认了,可这朱佑樘就算称不上中兴之主,也算有为的守成之君吧,他怎么就荒唐了?”
朱元璋怒哼道:“怎么荒唐?他只幸皇后张氏一人,以至于子嗣稀少只剩一孤子,便是为人君者最大的荒唐!”
第二更
感谢【執着的考究派】100起点币打赏!
晚安~
“咱们倒也无需急着灭亡日国朝廷,只需灭了足利幕府,再扶持一个愿意配合咱们施行种种对日政策的新幕府即可。”
“如此一来,有新幕府在前面承担骂名,咱们将来要将日国纳入统治也容易一些。”
朱棣听了恍然,随即道:“此计确实是妙,只是不如直接出兵攻打日国爽利。”
朱元璋道,“此事咱衡量过,日国百姓到底有一千多万,又非汉家百姓,其文化、习俗虽与中国有不少相似之处,却也多有不同之处。”
“咱们若直接出兵灭其朝廷,占其国土,恐日国百姓在其国内权贵带领下反抗不断。”
“大举征日本就需要耗费许多钱粮,若还需诸多军队用于镇压其境内叛乱,乃至多年不能平定,对咱大明来讲,说不得好事就变成了坏事。”
“若灭了足利幕府,换个愿做傀儡的新幕府,再借助‘改稻为桑’、‘移民’之计,使其国内权贵彻底丧失黎庶拥护之心,咱们再要统治日国便会容易很多。”
“儿臣明白了。”朱棣点头。
朱元璋先看了朱标一眼,随即又对朱棣道:“老四,诱使日国推行‘改稻为桑’及‘移民’之策,便由你负责督办。”
“此事若能做好,咱便为你计一大功。到时你的军功绝对满足指挥同知这个标准,只需通过文试,便可到海外就藩了。”
朱棣听了大喜,当即抱拳道:“儿臣必办好此事,不负父皇所托!”
其实朱棣此番回京本是要述职,准备离开北洋水师,前往南海水师,参与大明在南洋的诸多事务。
但如今朱元璋既交代下大事,他自然得留在北洋水师,也就不用述职了。
朱元璋见朱棣高兴,也笑了笑,随即便道:“老四,你难得回京师一趟,难道就不想再问问你那后世子孙的事迹?”
听到这话,刘宽、朱棣都很无语。
朱棣心想:俺那后世当皇帝的子孙一个比一个奇葩,问一次气一次,前面也就一个成化帝像样子些,结果还喜欢上大他十七岁的女子。
后面的皇帝多半不如他,说不定气人之事更多,俺为啥要问?
刘宽则想:老朱你这么说,人家朱棣想不问都不成啊——你自己想听,就直说嘛,我又不是不讲。
朱棣也知道朱元璋想听刘宽讲后世大明之事,自不会拂其意,当即道:“便请三妹夫讲一讲那成化帝之后的大明皇帝事迹吧。”
刘宽道,“燕王殿下,成化帝后面便是他儿子,弘治帝朱佑樘,对于弘治年间的事,我了解的可不多。”
朱棣道:“三妹夫知道多少便讲多少。”
打了预防针,刘宽便回想记忆中朱佑樘的事情——他方才没说谎,对于朱佑樘他了解确实不算多。
清了下嗓子后,刘宽道:“去年讲成化帝之事时,微臣曾提过朱佑樘——他是朱见深与宫女纪氏意外所生。”
“纪氏据说本是广西土官之女,成化初年,广西土司叛乱,明军平叛,纪氏以俘虏的身份被充入宫中为宫女。”
说到这里,刘宽忽然想到一个很早就有的疑问,于是岔开话题,问:“陛下,微臣有一事不解。”
“何事?”
刘宽道:“无论是这纪氏,还是历史上的大太监郑和,皆是出自曾反叛大明势力的俘虏。”
“大明将这类人送入宫中当做宦官、宫女,让他们伺候,难道不怕这些人心怀怨恨,趁机谋害皇室?”
朱元璋没想到刘宽竟问出这么个问题,有些意外。
他思考了一会儿,才道:“首先咱得纠正你一点——宫中是有俘虏出身的宦官、宫女,但只占少部分。”
“再次,这些被挑选入宫为宦官、宫女的俘虏,一般都是孩子,入宫时不会超过十二岁。这些孩子即便对大明皇族有仇恨,也比较有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类出身的宦官、宫女,除非被咱信任、赏识,否则不会获得伺候咱和诸多嫔妃、皇子皇女的机会。”
“这宫中宦官、宫女数以千计,可真正负责咱们饮食起居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咱这么说,你可明白了?”
“原来如此。”刘宽恍然,接着他回想大明历史上关于宦官的事,道:“陛下这套制度看似没有问题,但当大明宫廷管理不再如现在这般严格,这类出身有一定问题的宦官、宫女,必然更容易接近皇帝。也即是说,此事终究是有一定隐患的。”
听了这话,朱元璋皱眉沉思起来。
朱标则道:“妹婿有所不知,其实宫中多用少族孩童培养成的宦官、宫女,也有父皇、母后不想看汉家百姓进宫为奴婢的原因。”
刘宽点头,“陛下、皇后娘娘确实仁善。”
刘宽这话说的有点言不由衷——朱标所说的原因或许存在,但绝不是主因。
不过,他倒是因此担心朱元璋定下大明从此不准用汉人以外的宦官、宫女的祖训。
于是道:“其实陛下也不必为此事忧虑,据微臣所知,历史上大明少族出身的宦官、宫女就三个,郑和、汪直、纪氏。”
“郑和是青史留名的大太监,于七下西洋,于大明是有功的,显然并不记恨大明。”
“汪直虽有劣迹,却也是成化皇帝的一把利刃,且并未给大明造成什么损失,功过相抵的话,也是功多些。”
“至于纪氏,在朱见深子嗣艰难时,为其诞下皇子,自然也算对大明有功的。”
“也即是说,历史上并无少族出身的宦官、宫女祸害大明的记录,那些个损害大明江山社稷的反倒都是汉家出身的宦官、宫女。”
听了这番话,朱元璋、朱标、朱棣三人都露出惊讶之色,随即便是不解。
老朱舒展眉头,笑了笑,“你说的倒也有意思——也罢,咱便不操心此事了。你接着讲那朱佑樘之事吧。”
“是。”刘宽道,“据说朱佑樘遗传了其母纪氏少族人的相貌,再加上出生后头顶无胎毛,长大后相貌甚是奇特,被世人传位龙形。”
才听一段,老朱父子三人就不禁面面相觑。
那广西的少族人他们也见过,相貌与中原汉人确实略有差别,一般而言面目轮廓较深些。
这本没有什么,可若再加上头顶无毛,也即是秃头,那样子可就奇怪了。
想到大明男子是束发的,可以将秃顶遮挡起来,且民间称朱佑樘面相为龙形,他们这才舒服点。
“朱佑樘十八岁即位,在位之初便革除了朱见深晚年留下的一些弊政。”
“比如说贬斥了太监梁芳、外戚万喜;遣散了朱见深召到京城的僧道方士等上千人,革除传奉官两千多人。”
“之后他启用了一大批儒家出身的文臣,并重用文臣中的贤能,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人中的佼佼者入内阁,并倚重之。”
“此外还宽刑减罚、约束厂卫;整顿财政、治理黄河、发展农业;组织人手编纂《大明会典》,大兴文事,等等。”
“相较他前面的几位,朱佑樘还颇为节俭,主动削减宫中开支。又屡次严令禁止宗室、勋贵、外戚侵占民田。”
“据说朱佑樘因先天有缺,身体一直比较羸弱,故三十六岁即驾崩,在位十八年。谥号诚纯敬皇帝,庙号孝宗。”
‘唉,又是一个不满四十岁就过世的短命子孙。’朱棣心中暗叹。
朱标则是一脸惊讶,忍不住道:“按妹婿所说,这个孝宗是个难得的好皇帝啊。其所行皆革除弊端、中兴国家之举,也就是少了武功。至少算是个合格的守城之君。”
朱元璋原本皱眉沉思着,听此忍不住道:“后世如何评价这朱佑樘的?难道他在位十八年,就没做什么错事乃至荒唐事?”
刘宽笑道,“陛下,相较于燕王殿下这一脉的其他大明皇帝,朱佑樘在里面确实算得上最正常的一个了。”
“若非要说不正常,他确实有一个不同于历朝历代所有皇帝的事迹。”
朱棣听刘宽前面的话原本正高兴呢,心想:俺这么一脉终于出个正常皇帝啊,不容易。
可听到刘宽后面一句话,他心立马悬起来。
“不同于所有皇帝的事迹?”老朱、朱标则是纯粹好奇。
刘宽道:“说起来,在后世人的评价中,大明皇帝可以说是历朝中最重视夫妻感情的——有人总结,历代大明皇帝基本都会钟情于某一个女子。”
“可即便如此,历代大明皇帝,哪怕是朱见深那般痴恋万贞儿的,也纳了许多嫔妃,甚至还会私下里偷吃小宫女。”
偷吃小宫女?
听见这话老朱、朱标、朱棣神色都有些不自然,随即又理所当然——食色性也,男儿哪有不好女色的?
刘宽接着道:“朱佑樘不仅只钟情于其皇后张氏,而且一辈子都没纳过其他嫔妃,也未曾宠幸过哪个小宫女。”
“所以,后世人评价朱佑樘是历史上最专情的皇帝,亦是唯一进行一夫一妻制的中国封建皇帝。”
“当然,朱佑樘这么做的后果便是子嗣艰难——张氏为其生下两子一女,次子一岁夭折,女儿五岁夭折,只有长子朱厚照活到成年。”
听刘宽讲完,朱标、朱棣还在思考、反应,便听见朱元璋怒斥。
“荒唐!真是荒唐!”刘宽闻声看去,便见老朱瞪向朱棣,“老四,你这一脉的皇帝果然没一个不荒唐!”
朱棣顿觉冤枉无比,忍不住顶嘴道:“父皇说朱佑樘前面几个皇帝荒唐,儿臣认了,可这朱佑樘就算称不上中兴之主,也算有为的守成之君吧,他怎么就荒唐了?”
朱元璋怒哼道:“怎么荒唐?他只幸皇后张氏一人,以至于子嗣稀少只剩一孤子,便是为人君者最大的荒唐!”
第二更
感谢【執着的考究派】100起点币打赏!
晚安~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