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娄奎的话,朱棣微微点头。
他随即道:“安排商人,继续售卖咱们军中淘换的武器给土岐氏、山名氏,再派人去给他们出谋划策,帮他们争取对足利幕府战事的胜利。”
“末将遵命。”
待娄奎退下去后,朱棣还在思考日国北朝之事。
相较南朝,无论是“改稻为桑”还是“移民”之策,在北朝推广得都比较缓慢。
也亏得土岐氏、山名氏及其他几家大名暗中支持,否则连目前这点成绩都难以取得。
比如说“移民”,自七月初开始,大明做“移民”生意的海商在日国北朝签下的女子身契总共还不到一万份。
需知,如今日国北朝人口可是南朝的两三倍。
出现这种情况,并非日国北朝平民生活比南朝好多少,而是大多数大名对大明商人心怀警惕乃至敌意,不愿合作的缘故。
不过,当日国北朝内战打起来,这种局面必定有所变化。
届时必然会有更多大名脱离幕府掌控,为了一己之利,接受“改稻为桑”、“移民”之事,与大明海商一起发财···
时间来到八月下旬。
第一远航探索舰队带着北美、中美都司卫所军迁徙舰队,经过对马岛。
舰队在对马岛停泊补给之日,朱棣将以海军都督府佥事之衔任舰队指挥使的陈忠明,以及张秉义、李明启、监军太监王平(替换王顺之人),还有就任美洲的两位都指挥使,都给约了出来。
按常理讲,他们这些军中武将是很忌讳私下跟藩王打交道的。
但朱棣是光明正大的派人送来请柬,还连太监王平一起邀请,便算不得私下了。
于是几人皆赴约。
朱棣在这处港口唯一的酒楼二层大包间设下宴席,待几人入内行了礼,他便开门见山地谈起正事。
“这次邀请几位前来,主要是希望跟美洲两大都司还有远航舰队预先谈一桩买卖。”
陈忠明与两位美洲的都指挥使虽然都是正二品,但几人坐到一起时,却还是以陈忠明为首。
陈忠明道,“燕王殿下当知道,朝廷是禁止军队做买卖的。”
朱棣一笑道,“咱大明大多数军队确实禁止做买卖,但如今不是松动了么?”
“如甘肃、吉林、北洋、吕宋四大都司,如今都有户部商贸司进驻,朝廷特许这四大都司与商贸司买卖交易,等于是让四大都司可以间接做生意。”
“北美、中美两大都司远在美洲,离中原万里之遥,想必朝廷也给予了类似的买卖特权吧?”
陈忠明闻言看向谢德祐、冯谦。
这两位都四十岁左右,既是军中“老将”,又与已经封爵的勋贵沾亲带故。
谢德祐年四十二,是永平侯谢成从子,虽然战功、名声皆不及谢成,但也算是很早就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将领。
只因其能力更偏向后勤方面,所以经过西南之战才积功升为卫指挥使。此番愿意前往美洲,原地升两级,为都指挥使。
冯谦情况差不多,年三十八,乃宋国公冯胜之侄,但并非冯国用之子,而是其三弟之子。
此人也是战场表现一般,能力偏向后勤、屯田方面。先前累功做到都指挥佥事,而今自愿前往美洲,便原地升为都指挥使了。
两人就任前都进宫面圣过,知道老朱对美洲两大都司的规划,且军中也确实有户部商贸司官吏随行。
故而两人稍稍交流了下眼神,谢德祐便道:“美洲都司确有与商贸司买卖特权。”
朱棣笑道,“你们能与商贸司做生意,孤将来到海外就藩后也可以,这不就等于咱们也能做生意么?”
谢德祐问,“不知燕王殿下想做什么生意?咱们都司能做的生意可很有限。”
“移民。”朱棣道,“孤将来就藩海外后,能从国内迁徙的汉民必然有限,又不希望手底下有太多当地人。”
“听说美洲土人与咱们长得很像,且土人战士也不错,因此希望两位将来能囤积一批土人战士。”
“将来时机一到,故便会托商贸司做中间商,购买几批土人战士,充实藩国军队。”
谢德祐、冯谦听完松口气。
他们虽没去过美洲,却从朝廷给的文书上了解不少,又从陈忠明等人口中听过一些,知道美洲土人不少,实力也不强,自认为囤积一批美洲土人战士没什么问题。
另外,他们作为都指挥使一级的将官,并不能定居美洲,至多是任期长一些——他们还有亲族在这边,且任期一到便会回京。
如此自不希望得罪朱棣。
于是两人又交流下眼神后,便一起道:“我等尽力而为。”
朱棣道,“有两位这句话就足够了。来,孤敬诸位一杯,祝诸位此去一帆风顺!”
对这几人来讲,能被亲王敬酒,可是荣幸。如张秉义、李明启等,甚至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当即纷纷举杯,一口干了。
···
···
在北洋第一远航探索舰队带着六千余卫所军民前往美洲之际,刘宽照常过着大明“打工人”生活。
天工院虽然才建立半年不到,但有老朱的支持,再加上刘宽目前只是在直隶试办工校,因此并未遇到太多阻挠,天工院各部门运转也基本步入正轨。
除了当天工院的领导,刘宽日常另一件工作便是在大本堂当教书先生。
好在教学这种事在熟悉起来后,也会变得轻松,尤其是在没有上级定期检查教案、没有各种硬性教学任务的时候。
有时,刘宽甚至会比较享受跟学生们相处的时光。
这日,朱雄英等大本堂学生给刘宽带来一个喜讯,却是他们对发电机的研制有了阶段性成果。
于是,刘宽便将这天的自然科学上课地点改到了天工院下的“发电机研制实验组”大院。
在大院的一间“实验室”内,刘宽看到了朱雄英等人在工匠配合下研制出的发电机。
只见这个发电机有半人多高,主要由磁铁与线圈组成——磁铁自是冶炼得来,线圈则是铜线,且一根有几十根头发丝那么粗。
至于包裹铜丝的绝缘材料,却是用棉制造而成。
历史上,在电线出现的早期,人们对用于包裹电线的绝缘材料曾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纸、丝、棉、瓷、漆,都曾被当做包裹电线的绝缘材料。
但在这些材料中,纸、丝、瓷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淘汰,或只在小范围使用,唯有棉、漆使用时间较长、使用面也较广,直到后来被橡胶取代,而橡胶最后则又被塑胶取代。
刘宽在将研制发电机的任务交给朱雄英等学生时,虽有锻炼之意,却也不会让朱雄英等人走太多弯路。
因此,眼前发电机的线圈是由以棉为主、以纸为辅的符合绝缘材料,外加一种特殊的漆。
虽然性能远不如橡胶、塑胶等后世绝缘材料,但在目前大多数场合都能用。
与发电机相连的还有一台脚踏式发电装置。
而整套发电装置则给刘宽一种十九世纪初的老古董人力发电机从黑白电影中走出来的感觉。
此时,作为实验组组长的朱雄英在旁介绍起来,“老师请看,只要让人不断在这个固定的脚踏车上踩踏,便可以发电。”
“不过目前我们还未研制出任何电器,只能通过电线接触的电火花来判断是否发出电来。”
一旁的朱檀忍不住插话道,“老师,其实再给我们一段时间,便可以研制出电动机。”
“虽然电动机所能提供的动能较小且不稳定,但用来制作电风扇却是可以的。”
这套发电装置刘宽并非第一次见,而是见过多次了,自不会怎么惊奇。
听两人讲完,刘宽便坐上那“脚踏车”踩踏起来,发现有点费力气,远不如他骑来的共享自行车那么省力。
因为这“脚踏车”虽然也使用齿轮和链条来传输动力,但链条的结构设计并不像后世那么科学合理。
说起来,大明工匠有刘宽骑来的自行车作参考,在设计方面可以直接照抄后世在十九世纪末诞生的无套筒滚子链。
但知道结构设计是一回事,能不能制作出来又是另一回事。
无套筒滚子链的生产需要足够精密的工业加工能力,大明的工业才发展几年时间,离十九世纪末的零件加工水平还是有相当差距的。
对此刘宽也没办法。
他就算能在联网后世时下载到一些有用的科技、工业知识,却也没法帮大明凭空变出一定的工业基础。
在大明,科技、工业方面的很多事都需要从零做起。
刘宽从“脚踏车”上下来后,道:“电动机、电风扇你们可以尝试研制,不过目前大明对电力最合适的应用还是照明,即研制出电灯。”
“后面,我会请陛下从制镜局、玻璃厂调来几个制作玻璃的能工巧匠,配合你们研制电灯。”
“不过这个研制过程会比较费时间,你们是否参加都行——这并不算自然科学课的作业。”
听了刘宽的话,朱雄英第一个表态道:“老师,研制电灯这么重要的任务,我是肯定要参加的!”
朱檀跟着道,“我也要参加!”
接着又有几名大本堂学生表态,但大多数学生都没吭声,显然对此并不感兴趣。
研究实验本就是件枯燥的事,多数孩子刚开始可能因为新奇而喜欢,但时间长了大多会厌倦。
因此,刘宽对这一场面并不意外。
他笑道:“好,后面就由你们几个继续负责研制电灯、电动机、电风扇。”
第一更。
他随即道:“安排商人,继续售卖咱们军中淘换的武器给土岐氏、山名氏,再派人去给他们出谋划策,帮他们争取对足利幕府战事的胜利。”
“末将遵命。”
待娄奎退下去后,朱棣还在思考日国北朝之事。
相较南朝,无论是“改稻为桑”还是“移民”之策,在北朝推广得都比较缓慢。
也亏得土岐氏、山名氏及其他几家大名暗中支持,否则连目前这点成绩都难以取得。
比如说“移民”,自七月初开始,大明做“移民”生意的海商在日国北朝签下的女子身契总共还不到一万份。
需知,如今日国北朝人口可是南朝的两三倍。
出现这种情况,并非日国北朝平民生活比南朝好多少,而是大多数大名对大明商人心怀警惕乃至敌意,不愿合作的缘故。
不过,当日国北朝内战打起来,这种局面必定有所变化。
届时必然会有更多大名脱离幕府掌控,为了一己之利,接受“改稻为桑”、“移民”之事,与大明海商一起发财···
时间来到八月下旬。
第一远航探索舰队带着北美、中美都司卫所军迁徙舰队,经过对马岛。
舰队在对马岛停泊补给之日,朱棣将以海军都督府佥事之衔任舰队指挥使的陈忠明,以及张秉义、李明启、监军太监王平(替换王顺之人),还有就任美洲的两位都指挥使,都给约了出来。
按常理讲,他们这些军中武将是很忌讳私下跟藩王打交道的。
但朱棣是光明正大的派人送来请柬,还连太监王平一起邀请,便算不得私下了。
于是几人皆赴约。
朱棣在这处港口唯一的酒楼二层大包间设下宴席,待几人入内行了礼,他便开门见山地谈起正事。
“这次邀请几位前来,主要是希望跟美洲两大都司还有远航舰队预先谈一桩买卖。”
陈忠明与两位美洲的都指挥使虽然都是正二品,但几人坐到一起时,却还是以陈忠明为首。
陈忠明道,“燕王殿下当知道,朝廷是禁止军队做买卖的。”
朱棣一笑道,“咱大明大多数军队确实禁止做买卖,但如今不是松动了么?”
“如甘肃、吉林、北洋、吕宋四大都司,如今都有户部商贸司进驻,朝廷特许这四大都司与商贸司买卖交易,等于是让四大都司可以间接做生意。”
“北美、中美两大都司远在美洲,离中原万里之遥,想必朝廷也给予了类似的买卖特权吧?”
陈忠明闻言看向谢德祐、冯谦。
这两位都四十岁左右,既是军中“老将”,又与已经封爵的勋贵沾亲带故。
谢德祐年四十二,是永平侯谢成从子,虽然战功、名声皆不及谢成,但也算是很早就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将领。
只因其能力更偏向后勤方面,所以经过西南之战才积功升为卫指挥使。此番愿意前往美洲,原地升两级,为都指挥使。
冯谦情况差不多,年三十八,乃宋国公冯胜之侄,但并非冯国用之子,而是其三弟之子。
此人也是战场表现一般,能力偏向后勤、屯田方面。先前累功做到都指挥佥事,而今自愿前往美洲,便原地升为都指挥使了。
两人就任前都进宫面圣过,知道老朱对美洲两大都司的规划,且军中也确实有户部商贸司官吏随行。
故而两人稍稍交流了下眼神,谢德祐便道:“美洲都司确有与商贸司买卖特权。”
朱棣笑道,“你们能与商贸司做生意,孤将来到海外就藩后也可以,这不就等于咱们也能做生意么?”
谢德祐问,“不知燕王殿下想做什么生意?咱们都司能做的生意可很有限。”
“移民。”朱棣道,“孤将来就藩海外后,能从国内迁徙的汉民必然有限,又不希望手底下有太多当地人。”
“听说美洲土人与咱们长得很像,且土人战士也不错,因此希望两位将来能囤积一批土人战士。”
“将来时机一到,故便会托商贸司做中间商,购买几批土人战士,充实藩国军队。”
谢德祐、冯谦听完松口气。
他们虽没去过美洲,却从朝廷给的文书上了解不少,又从陈忠明等人口中听过一些,知道美洲土人不少,实力也不强,自认为囤积一批美洲土人战士没什么问题。
另外,他们作为都指挥使一级的将官,并不能定居美洲,至多是任期长一些——他们还有亲族在这边,且任期一到便会回京。
如此自不希望得罪朱棣。
于是两人又交流下眼神后,便一起道:“我等尽力而为。”
朱棣道,“有两位这句话就足够了。来,孤敬诸位一杯,祝诸位此去一帆风顺!”
对这几人来讲,能被亲王敬酒,可是荣幸。如张秉义、李明启等,甚至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当即纷纷举杯,一口干了。
···
···
在北洋第一远航探索舰队带着六千余卫所军民前往美洲之际,刘宽照常过着大明“打工人”生活。
天工院虽然才建立半年不到,但有老朱的支持,再加上刘宽目前只是在直隶试办工校,因此并未遇到太多阻挠,天工院各部门运转也基本步入正轨。
除了当天工院的领导,刘宽日常另一件工作便是在大本堂当教书先生。
好在教学这种事在熟悉起来后,也会变得轻松,尤其是在没有上级定期检查教案、没有各种硬性教学任务的时候。
有时,刘宽甚至会比较享受跟学生们相处的时光。
这日,朱雄英等大本堂学生给刘宽带来一个喜讯,却是他们对发电机的研制有了阶段性成果。
于是,刘宽便将这天的自然科学上课地点改到了天工院下的“发电机研制实验组”大院。
在大院的一间“实验室”内,刘宽看到了朱雄英等人在工匠配合下研制出的发电机。
只见这个发电机有半人多高,主要由磁铁与线圈组成——磁铁自是冶炼得来,线圈则是铜线,且一根有几十根头发丝那么粗。
至于包裹铜丝的绝缘材料,却是用棉制造而成。
历史上,在电线出现的早期,人们对用于包裹电线的绝缘材料曾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纸、丝、棉、瓷、漆,都曾被当做包裹电线的绝缘材料。
但在这些材料中,纸、丝、瓷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淘汰,或只在小范围使用,唯有棉、漆使用时间较长、使用面也较广,直到后来被橡胶取代,而橡胶最后则又被塑胶取代。
刘宽在将研制发电机的任务交给朱雄英等学生时,虽有锻炼之意,却也不会让朱雄英等人走太多弯路。
因此,眼前发电机的线圈是由以棉为主、以纸为辅的符合绝缘材料,外加一种特殊的漆。
虽然性能远不如橡胶、塑胶等后世绝缘材料,但在目前大多数场合都能用。
与发电机相连的还有一台脚踏式发电装置。
而整套发电装置则给刘宽一种十九世纪初的老古董人力发电机从黑白电影中走出来的感觉。
此时,作为实验组组长的朱雄英在旁介绍起来,“老师请看,只要让人不断在这个固定的脚踏车上踩踏,便可以发电。”
“不过目前我们还未研制出任何电器,只能通过电线接触的电火花来判断是否发出电来。”
一旁的朱檀忍不住插话道,“老师,其实再给我们一段时间,便可以研制出电动机。”
“虽然电动机所能提供的动能较小且不稳定,但用来制作电风扇却是可以的。”
这套发电装置刘宽并非第一次见,而是见过多次了,自不会怎么惊奇。
听两人讲完,刘宽便坐上那“脚踏车”踩踏起来,发现有点费力气,远不如他骑来的共享自行车那么省力。
因为这“脚踏车”虽然也使用齿轮和链条来传输动力,但链条的结构设计并不像后世那么科学合理。
说起来,大明工匠有刘宽骑来的自行车作参考,在设计方面可以直接照抄后世在十九世纪末诞生的无套筒滚子链。
但知道结构设计是一回事,能不能制作出来又是另一回事。
无套筒滚子链的生产需要足够精密的工业加工能力,大明的工业才发展几年时间,离十九世纪末的零件加工水平还是有相当差距的。
对此刘宽也没办法。
他就算能在联网后世时下载到一些有用的科技、工业知识,却也没法帮大明凭空变出一定的工业基础。
在大明,科技、工业方面的很多事都需要从零做起。
刘宽从“脚踏车”上下来后,道:“电动机、电风扇你们可以尝试研制,不过目前大明对电力最合适的应用还是照明,即研制出电灯。”
“后面,我会请陛下从制镜局、玻璃厂调来几个制作玻璃的能工巧匠,配合你们研制电灯。”
“不过这个研制过程会比较费时间,你们是否参加都行——这并不算自然科学课的作业。”
听了刘宽的话,朱雄英第一个表态道:“老师,研制电灯这么重要的任务,我是肯定要参加的!”
朱檀跟着道,“我也要参加!”
接着又有几名大本堂学生表态,但大多数学生都没吭声,显然对此并不感兴趣。
研究实验本就是件枯燥的事,多数孩子刚开始可能因为新奇而喜欢,但时间长了大多会厌倦。
因此,刘宽对这一场面并不意外。
他笑道:“好,后面就由你们几个继续负责研制电灯、电动机、电风扇。”
第一更。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