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道:“陈忠明在奏本上说,此番探索船队从南美、中美采收了三万多斤橡胶回来,还带回了不少美洲才有的植物。”

  刘宽听闻船队带回三万多斤橡胶,虽不太意外(之前他就将天然橡胶的采收及粗加工方法传授给了探索舰队),仍一阵高兴。

  去年舰队带回的橡胶种子、橡胶树已经让人送去海南、吕宋种植了。

  要等这些橡胶树长成并扩大种植规模,最终能采收橡胶,得等几年以后去了。

  如今探索舰队直接从美洲带回橡胶,便意味着天工院今年便可以利用这些橡胶进行各种相关实验,也意味着大明可以更早的获得一些橡胶制品。

  可听完后半句,刘宽却是忽然想起一件要事。

  他赶紧道,“陛下,当速令探索舰队勿要将从美洲带回的植物幼苗、种子等传播出去!”

  朱元璋没想到刘宽忽然就急起来,忙问:“为何?”

  “是微臣疏忽,之前忘记交代一件顶重要的事。”刘宽道,“美洲大陆与我们这里生态颇有不同,也因此繁育出不同的动植物,乃至形成不同的生态圈。”

  “由大自然造就的生态圈大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故存在其平衡性。”

  “比如说草原——兔子、牛羊等食草,而狼等肉食动物则吃牛羊兔子等,便让草原获得了喘息之机,不至于让食草动物在短时间内就吃绝了草乃至连草根一并吃了。”

  “可若是没了狼等食肉动物,食草动物便会大量繁衍,也许几年就会超过草原的承受能力,让草原退化为荒漠,食草动物也迁徙别处,或者干脆灭亡。”

  “反过来,狼等食肉动物若大量繁衍,食草动物必然减少,即便没有人力干涉,食肉动物也会因食草动物的减少而减少。”

  “这便让草原生态圈形成了一个平衡。”

  “也即是说,任何一个大自然造就的生态圈,都是相生相克,能循环相制的,如此才让生态圈平衡地维持下去。”

  “若是将其中某个物种单独拿到另一个生态圈中,其没有天敌,植物可能会疯狂生长,挤占本地其他植物的水土等资源;动物则可能会大量繁衍,破坏掉当地的生态圈。”

  听到这里,朱元璋大概明白刘宽为啥着急了,眉头也紧皱起来。

  不过他倒没急着做什么,而是耐心听刘宽讲完。

  “后世大航海开启后,因为人们不懂这个道理,随意地将欧亚非大陆的物种带到美洲、澳洲这等之前基本与欧亚非大陆隔绝的地方。”

  “同时,也将美洲、澳洲一些独有的物种带到了欧亚非大陆各国。其中一些物种因没有天敌,便开始疯狂繁衍,破坏掉当地生态圈,造成了生态灾难。”

  “当后世人认识到这种生态灾难的破坏性后,便展开研究,并为其取了一个名字——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

  朱元璋觉得真是长见识了。

  他以前只知道中原周边的蛮夷等外族会入侵,却不知动植物也有入侵的说法。

  不禁暗暗感叹,这天地自然当真蕴含着许多人们所不知的大道理。

  刘宽则继续道,“比如澳洲原本没有兔子,后来欧洲人带去了兔子,便使得后世澳洲兔子泛滥成灾。”

  听到这里,朱元璋忍不住了,疑惑道:“兔子泛滥成灾?当地人难道不吃兔肉吗?”

  刘宽苦笑道,“当地人自然也吃兔肉,但他们人口数量太少,即便吃兔肉也消耗不了多少。”

  “况且后世人追求生活品质,兔肉吃多了自然就不喜欢吃了,于是兔肉变贱。兔肉一贱,自然更加无人捕杀兔子,便让兔子更加泛滥。”

  朱元璋略一思考,便又问:“后世交通那么发达,澳洲人少,不会将兔肉卖往亚洲、欧洲等地吗?”

  刘宽觉得老朱能想到这一层,已经不错了,可惜眼界终究还是受到了时代限制。

  他解释道,“陛下,首先捕猎兔子也是需要人工成本的,而将兔肉加工再出口往澳洲之外的地方,同样需要成本。”

  “最重要的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兔子并不少,如后世中国便有不少专门养兔子的农场,给酒楼等场所提供食材。”

  “澳洲的兔肉跨过大洋运来必然价格颇高,怎么就竞争得过当地兔肉?所以捕杀兔子将兔肉卖往别处的办法根本就行不通。”

  说到这里,刘宽觉得偏题了,于是接着道,“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动物、植物都有可能因进入新的生态圈而泛滥成灾。”

  “且这类生态灾难一旦失控,往往极难处理,会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长达百年乃至数百年的损害。”

  “所以后世各国海关除了收税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检查进出口的货物、船只、人员等,防止会造成生态灾难的外来物种进入本国。”

  “各国也都立法,明文规定,凡将外地物种非法走私入境的,将构成犯罪,会进行刑罚处置。”

  将“外来物种入侵”、“生态灾难”的事说明白,刘宽才停下来。

  朱元璋皱眉道,“你是担心探索舰队从美洲带回的植物在大明传播开来后会失控,造成你所说的生态灾难?”

  刘宽点头,“正是。”

  朱元璋并没有问出“玉米、土豆、红薯为啥不会泛滥成灾”这种蠢话来。

  因为刘宽之前讲的很明白,只是有的物种来到新环境会失去制约、泛滥成灾,而非所有外来物种都会如此。

  明白这些,朱元璋依旧没着急,反而笑着安慰刘宽,“你且放宽心,探索舰队才回归北洋水师大营两日不到,按照防疫规定,所有船员都得在专门的营寨隔离观察七日,才能出营活动。”

  “探索舰队船上的东西,也都会被严格管制,不会随便动用。”

  “咱这就下旨,让他们仔细看管好带回的植物等;即便有外传,也可追回,或进行处理——便是一个草籽发芽,那也需要好几天功夫,不至于来不及。”

  听朱元璋这么说,刘宽立马轻松很多,意识到他之前着急了些——主要是这事确实怪他没提前说,若给十四世纪的大明带来生态灾难,他肯定会愧疚。

  ···

  ···

  时间一晃到了洪武十九年的八月。

  初三这天上午,刘宽又带着手机、笔记本前往跨江大桥等待连接后世网络的机会,朱标又跟着一起。

  可惜两人从上午八点等到十一点,都没见怪雾出现,反倒是被太阳晒得不轻。

  另一边,在登州又当了两月渔民、农民的齐泰等四家流放犯人,则在八月初五这日,与第二批移民美洲的卫所军民一起,乘坐远航探索舰队的大海船离开了登州。

  由于齐泰等人身份特殊,陈忠明担心出现意外无法向朝廷交差,便将他们安排在舰队的新旗舰瀛州号上。

  船队离开登州约莫半日后,齐泰等四家重要流放者被允许到甲板上放风。

  虽然登船时齐泰等人便见识过瀛州号的巨大,可当在第二层甲板上眺望海洋,仍产生一种巨大的震撼感。

  张昺作为山西人,因巨舰带来的震撼最大,此时望着一望无际的海面,不禁呆呆问:“齐兄,这瀛州号怕不是超过了三千料吧?”

  “三千料?”却是来自浙江的周睿先答话,“绝对不止,若我没估摸错,这瀛州号很可能有五千料之巨!”

  “五千料?!”张昺震惊的张大了嘴巴。

  作为一个山西人,他在去京师前,见过的最大船只也才四五百料,没想到如今居然有幸乘坐十倍大的巨舰。

  再想到这种巨舰都是因朝廷重视科学、科技、工匠而造出来的,张昺心中滋味就很复杂了。

  齐泰、姚善、周睿看着海上城池般的巨舰,同样生出一种复杂难言的滋味。

  倒是他们的孩子,此时指着飞过的海鸟,一阵阵欢呼——这些孩子也都是经过适应性训练的,并不晕船,所以才能欢快欣赏海洋美景。

  船队在海上航行两日后,先抵达了瀛州岛(即济州岛),休息半日补给一番后,便再次扬帆向东。

  大半日后,船队抵达对马岛。

  在此,齐泰竟然真见到了在京师认识的好友黄子澄!

  第二更。

  晚安~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