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璘的引导和介绍下,刘宽将火力发电站一期工程建筑都视察了一遍,并当场检验了其中建筑物的质量。

  见建筑质量确实达到了所需的标准,他满意地点了点头。

  “既然第一期工程圆满完成了,那么就准备一番,挑个日子开始二期工程。”

  “争取在今秋之前,能完成整个火力发电站的建设及运行试验,给京师的朝廷各衙门供上电。”

  沈璘点头,“下官定尽力督办好此事。”

  刘宽没说给京师百姓供上电的大话。

  过去几年因老朱改革各种政策,鼓励商贸并开海,加速了京师的人口吸聚速度,如今京师人口已经达到了八十多万。

  如果加上一些客居于京师的旅人、商贾等,很可能有九十万人口。

  想要让这么多百姓用上电,就算这座带着试验性质的火力发电站产电量能跟上,大明而今的电线、电灯产量也跟不上。

  事实上,如今电线、电灯在大明属于特殊用品,并没有上市销售给民间——其价值暂时是无法用钱衡量的。

  电灯的制造仍多依赖匠人手工,且成品率相当低,因此使制造成本变得颇高。

  电线的制造同样不简单,丝棉纸这三类材料虽常见,但想要制作成复合材料并不容易。而橡胶目前仍依赖于中美、南美的采收,再运回大明,价值自然低不了。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问题。

  可以这么说,大明虽然在刘宽的帮助下搞起了火力发电站,甚至大明皇宫已经用上了电,各衙门也将在不久的将来用上电。

  但想要让广大平民百姓也用上电,却还有颇长的路要走···

  刘宽鼓励了沈璘等官吏、匠人一番后,又着重提醒了下施工安全问题,这才带着随员、护卫们离开。

  回到天工院衙门,刘宽便在职房开始处理一些公务文书。

  约莫过了一个多小时,天工院内的钟声便跟附近钟塔的钟声一起响起来,却是到了下午五点下职的时间。

  穿越前刘宽便不喜欢加班,只是那时候没得选择,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加班。

  如今他身为天工院一把手,可以说除了老朱没人能让他加班。

  略微收拾了下桌面,他便匆匆离开了天工院,却没有回家,而是带着随从、护卫前往内城承恩寺、洞神宫北边一座临街的普通大院。

  这里是老朱奖励给他的临街店铺之一,原来是做布匹、绸缎买卖的。

  临街一面是长约十丈、宽五六丈的门面房,后面则是附带了东西偏院的一座大院子。

  因地理位置不错,之前几年这座布庄每年都能给刘府带来上千贯的进项。

  不过今年开春后,刘宽却是让府中将这座布庄的生意停了,又让管事找来民间的施工队,将里外都改造装修了一番。

  当刘宽到来时,太阳早已下山,天色变暗,门面房外已挂上了灯笼,院子里亦燃起了灯火。

  可以看到,这门面房的大门一侧,低调地挂着一幅迥异于此时风格的竖长木牌,上面书写着五个大字——自然杂志社!

  原来的门面房内一个年轻人正在擦拭桌椅,瞧见刘宽进来,立马上前作揖道:“见过伯爷!”

  此人是社里招的勤杂工,名叫伍先,年十七,学业不成,偏又喜好自然科学,且家住附近。

  刘宽点了下头,便直问:“许总编可在里面?”

  “在的,在的。”

  伍先连声回答了,就往院里走,并喊道:“总编,伯爷来了!”

  刘宽忍不住道,“小声点,别嚷得左邻右舍都听见了。”

  “是,是。”

  伍先面对刘宽时明显颇为紧张、激动——哪怕他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刘宽了。

  刘宽来到院里,许臻已经迎了出来,恭谨作揖,“见过东家。”

  “许兄客气了。”刘宽笑着回了礼,随即便对一旁的伍先道,“你该学许总编,称呼我为东家。可记住了?

  ”

  “嗯嗯,记住了。”

  刘宽当即与许臻来到正屋堂中,只见偏厅书桌上放着不少信件,旁边还有纸笔,显然许臻之前正在阅读这些书信。

  说起来,许臻能担任这自然杂志社的总编辑,着实有几分运气在里面。

  他是直隶人,早在几年前朝廷举办第一次乡试时,他来京师应试,在酒楼与一伙反对科举改革的儒生辩论,因此跟化名刘长的刘宽相识,并畅谈了一番。

  虽然事后他隐约猜到了刘宽身份,但彼时他既志在科举,又没有门路,便没去找刘宽。

  可惜的是,当年乡试他名落孙山。

  他回乡后刻苦学习儒学、数学、自然科学等,努力了三年,又参与洪武十八年的乡试,本以为必可高中。

  谁知他虽然进步颇大,可乡试难度与竞争的激烈程度却变得更大,于是他再次名落孙山。

  两次落榜,许臻颇受打击,甚至怀疑自己这辈子都不可能中举。

  他又觉得在家乡苦读、闭门造车进步不够快,于是客居京师。

  这一住就是一两年,随着对其他地方士子的接触,许臻越发觉得自己难以中举。

  恰逢去年冬季,刘宽在《自然科学》期刊上打广告,招募总编、编辑等人员以筹办“自然杂志社”,许臻念及当初与刘宽的偶遇,抱着一试的态度前来应聘。

  彼时《自然科学》期刊已经发行了四年有余,以每月一期的速度,累计刊发了四五十本。

  每期《自然科学》杂志中刘宽都会传播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介绍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

  再加上朝廷以科举、官学的方式,对数学、自然科学表现得越来越重视,以及火车、水泥、玻璃、轮船、气球等归功于科技的奇妙事物不断面世。

  四年下来,终于是在大明培养了一批自然科学的拥趸。

  这些人当中大多数都是官学学生、志在科举的士子,且大抵是些年轻人。

  但也不乏身在官学之外,科举无望,又或是年纪较大的读书人。

  以刘宽今时今日的地位,别说《自然科学》期刊如今在大明有很大的影响力,即便没有,单凭他个人权势的号召力,他要办杂志社也有不少人想来应聘为员工——哪怕很多人是头回获知杂志社的概念。

  所以,刘宽在《自然科学》期刊上打出招聘广告后,有不少人来京师应聘,其中并不乏才学高过许臻的。

  但杂志社总编辑不仅需要在“自然科学”方面有足够高的知识积累,还需要一定的管理能力、经营能力。

  最重要的是人品得过关。

  所以,刘宽多方衡量之后,还是选择了有一面之缘的许臻。

  除此外,他还选聘了三位才识各有偏重的编辑,一名画师,以及两名勤杂工。

  也即是说,哪怕算上他这个东家,自然杂志社如今也才八人而已。事实上,他这个在任官员是不会算在杂志社人员当中的。

  刘宽与许臻在堂中坐下,伍先立马奉了茶。

  “明日杂志社便要正式运行了,各方面准备工作可做好了?”

  许臻道,“筹备了这么许久,自是都准备好了。属下唯一所虑的,便是读者投稿之中大多都不堪用,即便每月只选三份,只怕水平也不如东家的文章。”

  刘宽谦虚道,“我不过是自然科学知识积累多些罢了,论写文章,可不怎么样。”

  “如今杂志社才开始收稿,倒不必对稿件要求太高——在确定稿件论述正确之后,可以对文章的深度等方面放低些要求。”

  许臻点头,“属下明白了。”

  刘宽又道,“让你谈的广告招商之事怎样了?”

  听此,许臻不禁露出笑容。

  最初他听刘宽提出,让别的商家出钱在《自然科学》期刊上打广告,既觉得对这份期刊有些不敬,又觉得难以实施。

  可当真正去做这件事了,他才发现事情与所想大不相同。

  “回东家,正月十五后,属下与十多个合适的商家聊了聊,他们大多乐意此事,而且出价一家比一家高。”

  刘宽也露出笑容。

  虽然他不差钱,且杂志社出版《自然科学》期刊本就能赚不少钱,但他还是开辟了广告版面,用以赚取广告费用。

  这等于是给民间商贾介绍了一种新的宣传方法,相信以大明商贾的头脑,没多久就能把这种宣传方式进行扩展。

  “这第一个打广告的商家你可选好了?”

  许臻道,“属下选择了‘詹氏徽墨坊’——他家产的墨质量足够好,本有一定名气,近两年又革新了生产技术,产量提升了不少,正是需要向外省扩宽商路打广告的时候。”

  “詹氏徽墨···”刘宽略微沉吟,“这个选择没错——咱们期刊选择商家赚钱是其次,一定要确保其质量、信誉足够好,不能为赚那点广告费赔了刊物的名声。”

  “属下明白。”

  詹氏徽墨刘宽就有用,质量确实不错,价格也合理。因此,这事刘宽便没再多问了。

  他敲了敲桌面,道:“既然成立了杂志社,咱们便不能只出版一种刊物,因此我计划在《自然科学》之外,再办一份刊物。”

  许臻一听来了兴趣,问:“不知东家对这份新刊物可有什么要求?可还是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

  第一更。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