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宽虽未亲自主持火力发电站的建设,却一直在留意此事,故而对裘七尺、沈璘的报喜并不意外。
当然,他也是高兴的,因此笑着道:“那待我拟写一份公文,你拿去钦天监找人挑选一个就近的良辰吉日,运行火力发电站。”
说完,刘宽便给裘七尺批“条子”。
趁这功夫,裘七尺、沈璘又向刘宽汇报了一些关于火力发电站的其他事情。
待他们汇报完,刘宽也写完了文书,两人便拿着文书离开了。
三日后,刘宽带着随从、护卫来到了石灰山附近的火力发电站。
此时,大院内离锅炉区相对较远的大门旁边,竖起了一排木头架子,上面挂着一盏盏碳丝电灯,足有一百盏。
这些电灯既是用来测试电力的,也算是一种庆贺。
沈璘迎上来,道:“院正,一切都已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开始进行火力发电。”
刘宽问,“安全措施方面检查了几遍?确认没有问题?”
沈璘一脸认真地道,“安全措施方面,过去三日每天都至少检查五遍,今天早上又检查了一遍,下官敢立军令状,确保没有任何问题!”
刘宽摆摆手,“立军令状就没必要了,我相信你——开始吧。”
“是。”
沈璘拱手应了。
随即来到聚集在空地上的一众火力发电站官吏、工匠面前,高声道:“诸位,自去年冬季开始,我等在此辛苦了十月有余,而今终于建成了大明第一座火力发电站!”
“有了这座发电站,不仅京师各衙门将用上电,在将来京师近百万百姓亦能用上电!”
“现在,是检验我们过去十个月劳动成果的时候了,望各位都坚守岗位、认真谨慎,务必不要出错!”
听到沈璘这番话,数百名火力发电站的官吏、工匠亦是一脸肃穆。
“现在,本官传达刘院正的命令——京师火电站开始发电!”
有可能是事先演练过,但也许此刻火电站真的上下一心,听沈璘讲完,顿时所有人一起高呼:“发电!”
随后快速而有序地前往各自工作岗位。
没多久,火电站那高耸烟囱便冒起了煤炭燃烧的浓烟···
紫禁城,奉先殿。
朱标看了眼东北方向,叹道:“父皇,今日火力发电站运行,儿臣该到场的。”
朱元璋正在批阅奏本,头也不抬地道:“只是尝试运行,又不是正式运行,你到场做什么?”
“火力发电站毕竟是头回出现在大明,会发生什么说不清楚。你是太子,不该去冒险。”
朱标无奈道,“妹婿都说了,其实就是烧煤、烧开水,哪有什么危险?”
朱元璋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那您还让妹婿去?”
朱元璋抬起头来,语重心长地道:“刘宽能来到咱大明,必然是个有福气的人。你却不同——尤其是往后这几年,你一定得注意安全。不止是预防恶疾,还要防止意外,知不知道?”
听了这番话,朱标才明白,在朱元璋心中,只要他没有安然度过历史上的“死期”,就很难让人放心。
想到这里,朱标只能叹息一声,来到奉先殿廊檐下,继续眺望火力发电站所在。
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千里镜,可以清楚地看到,石灰山东北侧已冒起了一道醒目的烟柱···
约一个小时后。
沈璘带着一个特制的安全手套,亲自上前扳上了电闸。顿时,木架上那一长排的碳丝电灯几乎不分先后地亮了起来!
虽然碳丝电灯的光芒在八月上午的阳光下并不怎么显眼,甚至可以说不起眼,却仿佛吸附住了在场每一个人的目光!
“好!”
刘宽率先鼓掌。
裘七尺等人也跟着鼓起掌来。
说起来,鼓掌这个习惯如今在大明朝廷、官场已经变得颇为流行了——中国自古便有鼓掌喝彩的做法,只是不像后世那么习以为常,如今却是向后世习惯靠近了。
沈璘等火电站的官吏、工匠则是如释重负,随即也都笑着鼓起掌来。
待掌声落下后,刘宽便道:“接下来便是测试火电站能连续发电多久了——这将是一项长期的测试。”
“而根据我们之前的计划,只要能够稳定发电三天以上,便算合格,可以用来给京师各衙门供电了。”
“当然,目前京师各衙门都还没连电线、安电灯——不过电器厂那边早就生产了足够的电线和电灯,各衙门电线线路也都提前设计好了。”
“接下来只需安排好施工队,半个月内应该就能让京师各衙门都通上电!”
电器厂是今年开春后成立的,目前隶属于天工院,主要负责生产电线、碳丝电灯、电风扇这三样,并以前两样为主。
不过电器厂目前只能接皇宫、朝廷的订单,产品都是按成本供给,并不盈利。
估计得等以后京师百姓也用上电,电器厂才能盈利去了。
随后,刘宽在火力发电站一直待到中午,见火电站一直在稳定供电,没发生什么意外,他这才满意离去。
中午在家吃过饭,安心小憩半小时,他才迤迤然地前去皇宫,向老朱报喜。
老朱很高兴,道:“没想到你来咱大明不到六年,咱们不仅有了火车、铁路、轮船,甚至连电都用上了——咱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啊。”
刘宽谦虚地道:“微臣不过是借助了后世积累的科学、科技知识而已,另外,即便有了火电站,大明目前也只能小规模用电。”
“想要大规模供电、用电,让电力、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只怕大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老朱笑容不减,“路长不怕,咱们只要一步步地走下去,早晚有实现的一日。对了,此番火电站建成并成功试运行,你们天工院立了大功,说说吧,想要什么奖赏?”
刘宽拱手道,“此番微臣不过是给出了一些资料,督建之事主要是由郎中裘千尺、主事沈璘等人负责,实不敢居功。”
“这些人的功劳咱知道,回头你写一份给他们请功的奏本,递交内阁,朝廷自不吝封赏。咱现在问的是你想要什么赏赐。”
老朱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刘宽觉得他不能再客气了。
于是试探着道:“那陛下可否赐下殊荣,允许微臣家提前连上电线、用上电灯?”
朱元璋听了先微愣,随即就笑道:“你小子倒是挺会提要求的——行,咱准了!另外再赏赐你宝钞万贯,丝绸八百匹,平板玻璃一百尺!”
“谢陛下!”
“若无别的事,你便退下吧。”
“是,微臣告退。”
当刘宽准备退走时,朱元璋却又道:“对了,那无线电报机何时能研制成功?咱可等着用上这国之利器呢。”
刘宽道,“应该快了。”
朱元璋并未问快了是多久,而是道:“你让那无线电报研究所抓点紧——此物若真能研制成功,咱便给你升爵。”
升爵?
那科技伯不是要成科技侯了?
更难听啊。
刘宽暗暗吐槽了句,还是应了下来。
待刘宽离开了奉先殿,朱元璋却是掐着下巴沉思起来。
虽说目前朝廷只计划给京师各衙门宫殿,而不给民间供电,但以殊荣给刘宽家供电并无不妥。
就如那水泥,一直都是官厂生产,供给朝廷使用,别说普通百姓,就是高官、公侯都不能买到。
但他却将水泥当做奖赏赐给文武大臣——当初想到这个法子,他可是高兴了好一阵子。
水泥生产成本低,用来奖赏臣子可比用真金白银或者丝绸之类的划算多了。
当时他甚至后悔过早将玻璃开放民用了——若不将玻璃开放民用,他便又多出一项惠而不费的奖赏之物。
‘嗯,回头可以将用电及电灯等电器也列入奖赏物品中。当然,一般情况下,咱只奖给臣子用电的殊荣,但电线、电灯还需得他们自己花钱买。’
‘除非是那些真立了大功的,咱再直接奖赏电线、电灯等,并派人帮其宅邸通电。’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情越发的美好了···
刘宽所掌管的天工院,管辖着许多工匠,再加上很多准备工作都已做好,因此给京师各衙门牵电线、安电灯的工程第二日便开始了。
翰林院。
方孝孺经历去年大年夜丢女儿之事后,竟然又被朱元璋注意到,在过去的大半年中升了一级,成为了从六品的史官修撰。
虽然工作重了些,但品级提升了,俸禄也提升了,自是喜事。
不过他依旧像以前那样,专心公事,很少参与同僚们的闲谈及私下聚会。
这日,他正在职房翻阅蒙元修的《宋史》,便听见外面传来一阵不小的议论声。
“这些工匠为何来我们翰林院?”
“说是牵电线、安电灯。”
“牵电线、安电灯?难道我们翰林院也能如皇宫那般用上电了?”
“李兄,叫你别整日埋首书堆吧,竟然连这么大的事都不知道——听说那什么火力发电站建好了,要给京师各衙门都供上电。”
“发电站竟真建成了?如此快速?”
“谁说不是呢,一年不到便令我大明拥有电母之能。虽然不愿承认,但科技伯还有天工院的那些匠人也着实是厉害。”
“···”
听了一阵,方孝孺有点坐不住了,想出来看工匠怎么牵电线、安电灯。
《自然科学》期刊常看,对“电”的道理也算略有了解,但仍有很多疑惑。
也许看工匠做这些与“电”有关的事,能解开他的一些疑惑。
第二更。
晚安~
当然,他也是高兴的,因此笑着道:“那待我拟写一份公文,你拿去钦天监找人挑选一个就近的良辰吉日,运行火力发电站。”
说完,刘宽便给裘七尺批“条子”。
趁这功夫,裘七尺、沈璘又向刘宽汇报了一些关于火力发电站的其他事情。
待他们汇报完,刘宽也写完了文书,两人便拿着文书离开了。
三日后,刘宽带着随从、护卫来到了石灰山附近的火力发电站。
此时,大院内离锅炉区相对较远的大门旁边,竖起了一排木头架子,上面挂着一盏盏碳丝电灯,足有一百盏。
这些电灯既是用来测试电力的,也算是一种庆贺。
沈璘迎上来,道:“院正,一切都已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开始进行火力发电。”
刘宽问,“安全措施方面检查了几遍?确认没有问题?”
沈璘一脸认真地道,“安全措施方面,过去三日每天都至少检查五遍,今天早上又检查了一遍,下官敢立军令状,确保没有任何问题!”
刘宽摆摆手,“立军令状就没必要了,我相信你——开始吧。”
“是。”
沈璘拱手应了。
随即来到聚集在空地上的一众火力发电站官吏、工匠面前,高声道:“诸位,自去年冬季开始,我等在此辛苦了十月有余,而今终于建成了大明第一座火力发电站!”
“有了这座发电站,不仅京师各衙门将用上电,在将来京师近百万百姓亦能用上电!”
“现在,是检验我们过去十个月劳动成果的时候了,望各位都坚守岗位、认真谨慎,务必不要出错!”
听到沈璘这番话,数百名火力发电站的官吏、工匠亦是一脸肃穆。
“现在,本官传达刘院正的命令——京师火电站开始发电!”
有可能是事先演练过,但也许此刻火电站真的上下一心,听沈璘讲完,顿时所有人一起高呼:“发电!”
随后快速而有序地前往各自工作岗位。
没多久,火电站那高耸烟囱便冒起了煤炭燃烧的浓烟···
紫禁城,奉先殿。
朱标看了眼东北方向,叹道:“父皇,今日火力发电站运行,儿臣该到场的。”
朱元璋正在批阅奏本,头也不抬地道:“只是尝试运行,又不是正式运行,你到场做什么?”
“火力发电站毕竟是头回出现在大明,会发生什么说不清楚。你是太子,不该去冒险。”
朱标无奈道,“妹婿都说了,其实就是烧煤、烧开水,哪有什么危险?”
朱元璋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那您还让妹婿去?”
朱元璋抬起头来,语重心长地道:“刘宽能来到咱大明,必然是个有福气的人。你却不同——尤其是往后这几年,你一定得注意安全。不止是预防恶疾,还要防止意外,知不知道?”
听了这番话,朱标才明白,在朱元璋心中,只要他没有安然度过历史上的“死期”,就很难让人放心。
想到这里,朱标只能叹息一声,来到奉先殿廊檐下,继续眺望火力发电站所在。
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千里镜,可以清楚地看到,石灰山东北侧已冒起了一道醒目的烟柱···
约一个小时后。
沈璘带着一个特制的安全手套,亲自上前扳上了电闸。顿时,木架上那一长排的碳丝电灯几乎不分先后地亮了起来!
虽然碳丝电灯的光芒在八月上午的阳光下并不怎么显眼,甚至可以说不起眼,却仿佛吸附住了在场每一个人的目光!
“好!”
刘宽率先鼓掌。
裘七尺等人也跟着鼓起掌来。
说起来,鼓掌这个习惯如今在大明朝廷、官场已经变得颇为流行了——中国自古便有鼓掌喝彩的做法,只是不像后世那么习以为常,如今却是向后世习惯靠近了。
沈璘等火电站的官吏、工匠则是如释重负,随即也都笑着鼓起掌来。
待掌声落下后,刘宽便道:“接下来便是测试火电站能连续发电多久了——这将是一项长期的测试。”
“而根据我们之前的计划,只要能够稳定发电三天以上,便算合格,可以用来给京师各衙门供电了。”
“当然,目前京师各衙门都还没连电线、安电灯——不过电器厂那边早就生产了足够的电线和电灯,各衙门电线线路也都提前设计好了。”
“接下来只需安排好施工队,半个月内应该就能让京师各衙门都通上电!”
电器厂是今年开春后成立的,目前隶属于天工院,主要负责生产电线、碳丝电灯、电风扇这三样,并以前两样为主。
不过电器厂目前只能接皇宫、朝廷的订单,产品都是按成本供给,并不盈利。
估计得等以后京师百姓也用上电,电器厂才能盈利去了。
随后,刘宽在火力发电站一直待到中午,见火电站一直在稳定供电,没发生什么意外,他这才满意离去。
中午在家吃过饭,安心小憩半小时,他才迤迤然地前去皇宫,向老朱报喜。
老朱很高兴,道:“没想到你来咱大明不到六年,咱们不仅有了火车、铁路、轮船,甚至连电都用上了——咱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啊。”
刘宽谦虚地道:“微臣不过是借助了后世积累的科学、科技知识而已,另外,即便有了火电站,大明目前也只能小规模用电。”
“想要大规模供电、用电,让电力、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只怕大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老朱笑容不减,“路长不怕,咱们只要一步步地走下去,早晚有实现的一日。对了,此番火电站建成并成功试运行,你们天工院立了大功,说说吧,想要什么奖赏?”
刘宽拱手道,“此番微臣不过是给出了一些资料,督建之事主要是由郎中裘千尺、主事沈璘等人负责,实不敢居功。”
“这些人的功劳咱知道,回头你写一份给他们请功的奏本,递交内阁,朝廷自不吝封赏。咱现在问的是你想要什么赏赐。”
老朱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刘宽觉得他不能再客气了。
于是试探着道:“那陛下可否赐下殊荣,允许微臣家提前连上电线、用上电灯?”
朱元璋听了先微愣,随即就笑道:“你小子倒是挺会提要求的——行,咱准了!另外再赏赐你宝钞万贯,丝绸八百匹,平板玻璃一百尺!”
“谢陛下!”
“若无别的事,你便退下吧。”
“是,微臣告退。”
当刘宽准备退走时,朱元璋却又道:“对了,那无线电报机何时能研制成功?咱可等着用上这国之利器呢。”
刘宽道,“应该快了。”
朱元璋并未问快了是多久,而是道:“你让那无线电报研究所抓点紧——此物若真能研制成功,咱便给你升爵。”
升爵?
那科技伯不是要成科技侯了?
更难听啊。
刘宽暗暗吐槽了句,还是应了下来。
待刘宽离开了奉先殿,朱元璋却是掐着下巴沉思起来。
虽说目前朝廷只计划给京师各衙门宫殿,而不给民间供电,但以殊荣给刘宽家供电并无不妥。
就如那水泥,一直都是官厂生产,供给朝廷使用,别说普通百姓,就是高官、公侯都不能买到。
但他却将水泥当做奖赏赐给文武大臣——当初想到这个法子,他可是高兴了好一阵子。
水泥生产成本低,用来奖赏臣子可比用真金白银或者丝绸之类的划算多了。
当时他甚至后悔过早将玻璃开放民用了——若不将玻璃开放民用,他便又多出一项惠而不费的奖赏之物。
‘嗯,回头可以将用电及电灯等电器也列入奖赏物品中。当然,一般情况下,咱只奖给臣子用电的殊荣,但电线、电灯还需得他们自己花钱买。’
‘除非是那些真立了大功的,咱再直接奖赏电线、电灯等,并派人帮其宅邸通电。’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情越发的美好了···
刘宽所掌管的天工院,管辖着许多工匠,再加上很多准备工作都已做好,因此给京师各衙门牵电线、安电灯的工程第二日便开始了。
翰林院。
方孝孺经历去年大年夜丢女儿之事后,竟然又被朱元璋注意到,在过去的大半年中升了一级,成为了从六品的史官修撰。
虽然工作重了些,但品级提升了,俸禄也提升了,自是喜事。
不过他依旧像以前那样,专心公事,很少参与同僚们的闲谈及私下聚会。
这日,他正在职房翻阅蒙元修的《宋史》,便听见外面传来一阵不小的议论声。
“这些工匠为何来我们翰林院?”
“说是牵电线、安电灯。”
“牵电线、安电灯?难道我们翰林院也能如皇宫那般用上电了?”
“李兄,叫你别整日埋首书堆吧,竟然连这么大的事都不知道——听说那什么火力发电站建好了,要给京师各衙门都供上电。”
“发电站竟真建成了?如此快速?”
“谁说不是呢,一年不到便令我大明拥有电母之能。虽然不愿承认,但科技伯还有天工院的那些匠人也着实是厉害。”
“···”
听了一阵,方孝孺有点坐不住了,想出来看工匠怎么牵电线、安电灯。
《自然科学》期刊常看,对“电”的道理也算略有了解,但仍有很多疑惑。
也许看工匠做这些与“电”有关的事,能解开他的一些疑惑。
第二更。
晚安~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