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当即背诵道,“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通悌),而好犯上者,险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前文末尾有更改)
朱棣听完满意地点头,又道:“你说下这段内容是什么意思。”
朱高炽本就记忆力不俗,又正处在学习的年纪,当即道:“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位者,是很少见的···”
当朱高炽将《论语》这一段文意都复述出来后,却又补充道,“不过我们儒学老师讲这段时说了,有若身处春秋,人民尚古风、性质朴,故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没问题。”
“但千百年下来,人心早已变得诡谲,古风不存。故而有王莽篡汉、司马篡魏,以及南北朝、五代十国之变乱。”
“也即是说,即便平时表现老实、顺从的人,也未必不会犯上作乱。若要杜绝此类事,最好是不给下属犯上作乱的机会。”
朱棣听了更加满意,赞许道:“你们儒学老师讲的很不错——你们是皇室子弟,将来去了海外则为王室,掌一国之权,尤其要注意此事。”
随即又板起脸对朱高煦道:“高煦,看你大哥,学文比你强这么多,可有嘲笑于你?”
“你自幼强壮、果敢勇毅,是天生的武将。但依赖天赋嘲笑兄长却是不该,更算不得本事。可明白了?”
“孩儿明白了。”朱高煦应了声,随即又忍不住道:“父王,俺们去了那印度,肯定要靠武力开拓藩国,学文何如学武?”
“愚蠢!”朱棣训斥道,“开拓了藩国你难道不需要治理吗?打天下用武,治天下却需以文为主!”
朱高煦道,“俺就不明白,为啥要以文为主?哪个不听话,哪个不纳税,俺就带兵灭了他——这难道不是依仗武力吗?哪里是靠文治了?”
朱棣更气,“治理天下哪有你说的那么简单?仅靠武力,要不了几年就会亡国!”
“你才八岁,俺跟你讲不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总之你多读书,书读的多了,自然明白治理国家是怎么回事!”
“行了,大太阳的,别练了,都进去读书吧!”
听朱棣如此吩咐,朱高煦满脸不爽,朱高炽则一脸高兴——和朱高煦相反,朱高炽就喜欢呆在屋里看书、读书,而非在太阳底下练一身黏糊糊的汗。
教育完长子、次子,朱棣又去看了看朱高燧和另外四个更小的儿女——这四个孩子都是由另外三位侧妃生的,恰好是两男两女。
说起来,或许是老朱家专情基因真比较突出,朱棣当初封藩后,虽按制可纳数位侧妃,但他与徐妙云感情很好,再加上徐达乃大明开国第一勋贵,他便专宠徐妙云。
而徐妙云肚子也争气,几年时间就连给他生了三个儿子。
但是自从刘宽那里获知,自己这一脉后来大多短寿后,朱棣就暗暗寻找缘由。
他觉得自己戎马一生,能活到六十而逝,不算短寿。所以,问题应该就出在长子朱高炽身上。
他原本以为只是朱高炽不爱锻炼的缘故,可后来听闻医学院根据刘宽传出的一些后世医学议论,认为子孙长寿与否,跟父母血脉也有一定关系。
他们老朱家血脉应该是长寿的,那么问题只能是出在徐家身上了——毕竟历史上徐达才五十四就病逝了。
因此,过去几年朱棣顶着徐妙云和徐家的压力,前后纳了三位妃子。
且这里面朱元璋也出了力——他这三位侧妃各有来头,一位乃蒙古大部贵女,一位则是海西女真大部完颜氏贵女,另一位则是善理财的广平侯袁洪之嫡次女。
不过自从他连续纳了三位侧妃后,与徐妙云之间的感情便似乎有点冷淡了——这两年徐妙云几乎将所有时间都倾注在三个孩子的教育上,只不过从目前来看,效果并不算显著。
中午在别苑吃了午饭,朱棣与道衍、陈瑛、覃珩、黄子澄、方宾等文臣僚属商议、处理了一些事务,下午便带着护卫前去军营。
朱棣就藩,老朱除了给他三千护卫军外,还允许他募五千户移民。
朱棣觉得三千护卫军太少,担心到了地方遇到大敌兵力不够,于是决定将三千户移民定为军户,让每户出一壮丁为正军。
如今在广州城外的燕藩军营中,便是三千护卫军与三千燕藩卫所军。
卫所军都是按步兵来训练的,行的是兵农合一。
也即是到了印度后,若是敌人军力不强,这些卫所军就负责建设、工造、种田;若是敌人强大,燕藩兵力不足,那么这三千卫所军就得上战场。
如今这八千户移民(有三千是护卫军家属)只有少数负责燕藩在广州城郊一处田庄的农事,其他则做一些手工业。
一是为各家庭进行创收,好在出海前多购买一些物资;二便是避免这些移民太闲了,搞出不好的事情来。
这些移民主要由麾下文臣在管,才几千人而已,管理起来很容易,朱棣并不担心,故而他来广州后的重心一直在部队上。
来到军营后,朱棣见两千不当职的护卫军和三千卫所军都在训练,在暑气未消的下午挥汗如雨,且那些卫所正军一个个都养得精壮,很是满意。
然后他便对一旁头发花白的老将道:“陈指挥将这些卫所军练得不错,辛苦了。”
陈亨抱拳道,“这是末将分内之事,不敢称辛苦。”
陈亨年五十六,本是元军将领,早年在濠州便投入朱元璋麾下,只可惜后来运势不佳,又或是早年不够受朱元璋信任,二十几年下来也只是混了个指挥佥事军职,封爵几乎无望。
朱棣去海外就藩需要一位稳重宿将坐镇军中,这人肯定不能有爵位——若将公侯伯送去海外,多半会被视作流放。
所以老朱就将陈亨指给朱棣。
朱棣也很懂得收买人心,来了就给陈亨封为指挥使,统领三千卫所军,并承诺在印度开建藩国后,还会有重大封赏。
朱棣所不知道的是,历史上陈亨本是驻守大宁的卫所军将领,结果在朱棣攻打大宁时投靠,成了靖难之后封公的四人之一。
至于如今陈亨来到朱棣麾下,究竟是缘分,还是老朱从刘宽这里听到了什么消息有意为之,就无人得知了。
除了陈亨,历史上另外好几位靖难名将也都汇聚到了朱棣麾下。
如朱能与其父亲朱亮,张玉与其子张辅,以及丘福、张武、徐忠、谭渊等。
当然,更多历史上的靖难名臣如今都与朱棣没了交集,也没出现在燕藩军中···
···
当朱棣在广州训练兵马,雄心勃勃地准备就藩印度时,京师的晋王朱棢、齐王朱榑却在奉先殿内参加获得海外就藩资格的文考。
太监李贵站在御陛下斜侧,偷偷打量,只见这两位殿下状态都不怎么好。
晋王朱棢尚好点,只是一额头的细汗,紧皱着眉头。
齐王朱榑却是在看着卷子抓耳挠腮,连发髻都被他抓乱了,很显然是卷子上不会做的题太多。
李贵暗暗摇头,觉得朱榑这次过文考的希望不大。
朱榑从小就顽劣不爱学习,后来又没赶上科技伯在大本堂教书的好时候,文事方面的功底估计差得很。
至于朱棢能否过,李贵也猜不准。
两个小时后,宫里的水运机械自鸣钟敲响,一直在批阅奏本的朱元璋便抬起头来,道:“时间到了,交卷吧。”
说完,见朱棢、朱榑都没停手,反而抓紧时间在卷上书写什么。
朱元璋顿时不悦,喝道:“你们这样,若参加科考那便是违规,当场考试按不合格算!”
朱棢、朱榑吓得一激灵,忙停了笔。
李贵这才识趣地上去收了两人的卷子,送去交给被召至殿内监考及改卷的两位大本堂老师评判论等。
待两人评判完,李贵又将卷子拿去给朱元璋复审。
朱元璋对老师的评判结果并无异议,可他拿着卷子时的神色却不善。
“哼,你们两个真是好得很,一个乙下,刚刚合格;另个干脆得了个丁上,卷子做的一塌糊涂!”
听到这话,自认为卷子做得比较好的朱棢反倒松口气——虽然是乙下,那也合格了,便算通过了文考。
朱榑也有自知之明,忙一脸委屈地道:“父皇,不是儿臣不好好做,实在是卷子太难了啊,好些题儿臣甚至都没听说过,如何会做?”
朱元璋一拍御案道,“你平日闲暇时都不知读书学习,反倒怪考卷难?那天下间通不过科考的士子是不是都该怪朝廷出的考卷太难?!”
“儿臣并非此意···”
朱榑还想解释、争取,朱元璋却不给他机会了。
“别说些没用的,你文考不过,今年便不能获得海外就藩机会——你若真想去海外就藩,就努力学习,等到明年此时再参加一次文考。”
朱榑沮丧,也不敢再争辩,只能委屈巴巴的应了声“是”。
朱棢则压抑着兴奋之情,问:“父皇,那儿臣是不是获得海外就藩资格了?”
朱元璋道,“你是获得资格,但若想建好藩国,日后还需在文治方面多多学习。”
朱棢忙道,“儿臣就藩后一定学习不辍!”
朱元璋哼道,“非得等就藩后?如今就不能抓起来?”
朱棢如今只想哄好朱元璋,把海外就藩的事尽快定下来。至于去了海外,朱元璋再也管不到他,到时候是日日笙歌,还是秉烛夜读,还不全看他自己?
因此他连声应道,“是是,儿臣下去后便找先生请教卷上答错的那些题。”
听到这话,朱元璋才算满意地点了下头,随即便道:“你既获得海外就藩资格,便该确定下藩国所在了——你该想好去哪里了吧?”
说话的同时,朱元璋不忘示意李贵去拿地图。
然后便听朱棢道:“儿臣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去非洲。”
“非洲?”
第一更。
朱棣听完满意地点头,又道:“你说下这段内容是什么意思。”
朱高炽本就记忆力不俗,又正处在学习的年纪,当即道:“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位者,是很少见的···”
当朱高炽将《论语》这一段文意都复述出来后,却又补充道,“不过我们儒学老师讲这段时说了,有若身处春秋,人民尚古风、性质朴,故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没问题。”
“但千百年下来,人心早已变得诡谲,古风不存。故而有王莽篡汉、司马篡魏,以及南北朝、五代十国之变乱。”
“也即是说,即便平时表现老实、顺从的人,也未必不会犯上作乱。若要杜绝此类事,最好是不给下属犯上作乱的机会。”
朱棣听了更加满意,赞许道:“你们儒学老师讲的很不错——你们是皇室子弟,将来去了海外则为王室,掌一国之权,尤其要注意此事。”
随即又板起脸对朱高煦道:“高煦,看你大哥,学文比你强这么多,可有嘲笑于你?”
“你自幼强壮、果敢勇毅,是天生的武将。但依赖天赋嘲笑兄长却是不该,更算不得本事。可明白了?”
“孩儿明白了。”朱高煦应了声,随即又忍不住道:“父王,俺们去了那印度,肯定要靠武力开拓藩国,学文何如学武?”
“愚蠢!”朱棣训斥道,“开拓了藩国你难道不需要治理吗?打天下用武,治天下却需以文为主!”
朱高煦道,“俺就不明白,为啥要以文为主?哪个不听话,哪个不纳税,俺就带兵灭了他——这难道不是依仗武力吗?哪里是靠文治了?”
朱棣更气,“治理天下哪有你说的那么简单?仅靠武力,要不了几年就会亡国!”
“你才八岁,俺跟你讲不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总之你多读书,书读的多了,自然明白治理国家是怎么回事!”
“行了,大太阳的,别练了,都进去读书吧!”
听朱棣如此吩咐,朱高煦满脸不爽,朱高炽则一脸高兴——和朱高煦相反,朱高炽就喜欢呆在屋里看书、读书,而非在太阳底下练一身黏糊糊的汗。
教育完长子、次子,朱棣又去看了看朱高燧和另外四个更小的儿女——这四个孩子都是由另外三位侧妃生的,恰好是两男两女。
说起来,或许是老朱家专情基因真比较突出,朱棣当初封藩后,虽按制可纳数位侧妃,但他与徐妙云感情很好,再加上徐达乃大明开国第一勋贵,他便专宠徐妙云。
而徐妙云肚子也争气,几年时间就连给他生了三个儿子。
但是自从刘宽那里获知,自己这一脉后来大多短寿后,朱棣就暗暗寻找缘由。
他觉得自己戎马一生,能活到六十而逝,不算短寿。所以,问题应该就出在长子朱高炽身上。
他原本以为只是朱高炽不爱锻炼的缘故,可后来听闻医学院根据刘宽传出的一些后世医学议论,认为子孙长寿与否,跟父母血脉也有一定关系。
他们老朱家血脉应该是长寿的,那么问题只能是出在徐家身上了——毕竟历史上徐达才五十四就病逝了。
因此,过去几年朱棣顶着徐妙云和徐家的压力,前后纳了三位妃子。
且这里面朱元璋也出了力——他这三位侧妃各有来头,一位乃蒙古大部贵女,一位则是海西女真大部完颜氏贵女,另一位则是善理财的广平侯袁洪之嫡次女。
不过自从他连续纳了三位侧妃后,与徐妙云之间的感情便似乎有点冷淡了——这两年徐妙云几乎将所有时间都倾注在三个孩子的教育上,只不过从目前来看,效果并不算显著。
中午在别苑吃了午饭,朱棣与道衍、陈瑛、覃珩、黄子澄、方宾等文臣僚属商议、处理了一些事务,下午便带着护卫前去军营。
朱棣就藩,老朱除了给他三千护卫军外,还允许他募五千户移民。
朱棣觉得三千护卫军太少,担心到了地方遇到大敌兵力不够,于是决定将三千户移民定为军户,让每户出一壮丁为正军。
如今在广州城外的燕藩军营中,便是三千护卫军与三千燕藩卫所军。
卫所军都是按步兵来训练的,行的是兵农合一。
也即是到了印度后,若是敌人军力不强,这些卫所军就负责建设、工造、种田;若是敌人强大,燕藩兵力不足,那么这三千卫所军就得上战场。
如今这八千户移民(有三千是护卫军家属)只有少数负责燕藩在广州城郊一处田庄的农事,其他则做一些手工业。
一是为各家庭进行创收,好在出海前多购买一些物资;二便是避免这些移民太闲了,搞出不好的事情来。
这些移民主要由麾下文臣在管,才几千人而已,管理起来很容易,朱棣并不担心,故而他来广州后的重心一直在部队上。
来到军营后,朱棣见两千不当职的护卫军和三千卫所军都在训练,在暑气未消的下午挥汗如雨,且那些卫所正军一个个都养得精壮,很是满意。
然后他便对一旁头发花白的老将道:“陈指挥将这些卫所军练得不错,辛苦了。”
陈亨抱拳道,“这是末将分内之事,不敢称辛苦。”
陈亨年五十六,本是元军将领,早年在濠州便投入朱元璋麾下,只可惜后来运势不佳,又或是早年不够受朱元璋信任,二十几年下来也只是混了个指挥佥事军职,封爵几乎无望。
朱棣去海外就藩需要一位稳重宿将坐镇军中,这人肯定不能有爵位——若将公侯伯送去海外,多半会被视作流放。
所以老朱就将陈亨指给朱棣。
朱棣也很懂得收买人心,来了就给陈亨封为指挥使,统领三千卫所军,并承诺在印度开建藩国后,还会有重大封赏。
朱棣所不知道的是,历史上陈亨本是驻守大宁的卫所军将领,结果在朱棣攻打大宁时投靠,成了靖难之后封公的四人之一。
至于如今陈亨来到朱棣麾下,究竟是缘分,还是老朱从刘宽这里听到了什么消息有意为之,就无人得知了。
除了陈亨,历史上另外好几位靖难名将也都汇聚到了朱棣麾下。
如朱能与其父亲朱亮,张玉与其子张辅,以及丘福、张武、徐忠、谭渊等。
当然,更多历史上的靖难名臣如今都与朱棣没了交集,也没出现在燕藩军中···
···
当朱棣在广州训练兵马,雄心勃勃地准备就藩印度时,京师的晋王朱棢、齐王朱榑却在奉先殿内参加获得海外就藩资格的文考。
太监李贵站在御陛下斜侧,偷偷打量,只见这两位殿下状态都不怎么好。
晋王朱棢尚好点,只是一额头的细汗,紧皱着眉头。
齐王朱榑却是在看着卷子抓耳挠腮,连发髻都被他抓乱了,很显然是卷子上不会做的题太多。
李贵暗暗摇头,觉得朱榑这次过文考的希望不大。
朱榑从小就顽劣不爱学习,后来又没赶上科技伯在大本堂教书的好时候,文事方面的功底估计差得很。
至于朱棢能否过,李贵也猜不准。
两个小时后,宫里的水运机械自鸣钟敲响,一直在批阅奏本的朱元璋便抬起头来,道:“时间到了,交卷吧。”
说完,见朱棢、朱榑都没停手,反而抓紧时间在卷上书写什么。
朱元璋顿时不悦,喝道:“你们这样,若参加科考那便是违规,当场考试按不合格算!”
朱棢、朱榑吓得一激灵,忙停了笔。
李贵这才识趣地上去收了两人的卷子,送去交给被召至殿内监考及改卷的两位大本堂老师评判论等。
待两人评判完,李贵又将卷子拿去给朱元璋复审。
朱元璋对老师的评判结果并无异议,可他拿着卷子时的神色却不善。
“哼,你们两个真是好得很,一个乙下,刚刚合格;另个干脆得了个丁上,卷子做的一塌糊涂!”
听到这话,自认为卷子做得比较好的朱棢反倒松口气——虽然是乙下,那也合格了,便算通过了文考。
朱榑也有自知之明,忙一脸委屈地道:“父皇,不是儿臣不好好做,实在是卷子太难了啊,好些题儿臣甚至都没听说过,如何会做?”
朱元璋一拍御案道,“你平日闲暇时都不知读书学习,反倒怪考卷难?那天下间通不过科考的士子是不是都该怪朝廷出的考卷太难?!”
“儿臣并非此意···”
朱榑还想解释、争取,朱元璋却不给他机会了。
“别说些没用的,你文考不过,今年便不能获得海外就藩机会——你若真想去海外就藩,就努力学习,等到明年此时再参加一次文考。”
朱榑沮丧,也不敢再争辩,只能委屈巴巴的应了声“是”。
朱棢则压抑着兴奋之情,问:“父皇,那儿臣是不是获得海外就藩资格了?”
朱元璋道,“你是获得资格,但若想建好藩国,日后还需在文治方面多多学习。”
朱棢忙道,“儿臣就藩后一定学习不辍!”
朱元璋哼道,“非得等就藩后?如今就不能抓起来?”
朱棢如今只想哄好朱元璋,把海外就藩的事尽快定下来。至于去了海外,朱元璋再也管不到他,到时候是日日笙歌,还是秉烛夜读,还不全看他自己?
因此他连声应道,“是是,儿臣下去后便找先生请教卷上答错的那些题。”
听到这话,朱元璋才算满意地点了下头,随即便道:“你既获得海外就藩资格,便该确定下藩国所在了——你该想好去哪里了吧?”
说话的同时,朱元璋不忘示意李贵去拿地图。
然后便听朱棢道:“儿臣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去非洲。”
“非洲?”
第一更。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