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在咱们的暗中支持下,日国北朝以土岐氏、山名清氏为主的反足利幕府势力越发壮大。”

  “去年秋收后,他们更是在神奈川之战中大败足利幕府军,随后一直将战线推到名古屋东边方停止。”

  “在此期间,土岐氏、山名清氏在光明卫谍探的撮合下联姻,形成了更加稳固的利益团体。”

  “也因此,在神奈川之战后,两家便以土岐氏为主,建立大和国,并在神奈川西北数十里处的一处原野营造都城,取名江户。”

  “所以,如今日国实际已成三国鼎立之势。日国北朝占据了九州及四国两岛;日国南朝即足利幕府占据了大岛名古屋以西的富饶土地。”

  “新建立的和国则占据了名古屋以东的大片土地···”

  刘宽过去一年还真没怎么关注日国的情况,此时听了朱桢这番话,略有那么点惊讶。

  他记得历史上足利义满作为足利幕府第三任大将军,还是颇有能力的,并最终统一了日国南北朝。

  没想到如今被大明一搅和,日国不仅没能统一,还分裂成了三国——后世日国人特别喜欢研究中国的三国文化,这下好了,他们可以研究自己的“三国”了。

  朱元璋对这些早有了解,但还是露出了满意的微笑,道:“再说说去年日国‘改稻为桑’及‘移民’之事的进度吧。”

  “是。”朱桢应了声,便道:“至去年末为止,除了足利幕府坚持拒绝改稻为桑外,日国北朝及和国治下超过四成的农户都成了蚕户。”

  “足利幕府治下虽未推行‘改稻为桑’之策,却有不少藩主乃至武士阶层,暗中贩卖粮食给日国北朝及和国。”

  “因此,过去一两年日国饥荒一直存在,且在去年波及的范围更大。”

  “再加上光明卫及咱们的海商一直在宣传出海后的美好生活,选择移居海外的日国女子、青壮也在成倍地增长。”

  “经过统计,仅去年一年,日国便有三十七万女子、十九万青壮男子与海商签订契约,或直接移居海外,或到海外长期务工。”

  “日国女子主要被送往国内、高丽以及北美、中美、北洋、吉林这四大都司,日国男子则主要被送往偭北、吕宋两大都司。”

  听此,了解大明对日的“移民”计策真实目的的朱标、刘宽等人都暗暗计算起来。

  一年移民近五十万人,如果能保持下去,十年便可移民五百万人。

  而日国之前不过一千多万人口···即便其真实人口接近两千万,再算上三国连年战争及饥荒消耗掉的人口,十年之后日国人口多半就会降低到五百万以下了。

  念及此处,朱标忍不住道,“父皇,照此下去,只怕十年后日国人口便有可能锐减到五百万以下。”

  “而那时,改稻为桑及移民之计多半也不好用了。”

  “你的推测没错。”朱元璋点头,“所以,待到彼时,我们便可直接出兵,令日国归附。”

  “然后将其国内愿意归附咱大明的权贵迁徙至甘肃等需要填充人口的地方。至于不愿归附咱们的权贵,则将其家族贬为苦役,迁徙到南洋诸岛去垦荒。”

  “再将日国剩下的平民及那什么武士阶层中的大部分送去虾夷岛和九州岛,只留几十万人口在大岛中部。”

  “此后再从国内、高丽、大草原及西域、西南慢慢迁徙人口充实之,这日国诸岛便可长久存于咱大明治下了。”

  刘宽当即赞道,“陛下圣明——只要让和人在日国诸岛成为少族,他们便再难翻起大的浪花。”

  “再绝其语言、文字乃至习俗,以儒家教化之,百年后也许日国便彻底不存在了。”

  作为后世人,刘宽对灭日是绝对支持的——别说老朱如今使用的手段比较温和,即便是其手段残酷一些,他也会支持。

  朱标虽然心地仁善些,可看了那么多后世视频,听刘宽讲了那么多后世日国入侵之事,他也知道灭日势在必行。

  而如今大明所采取的灭日之策,已经算是十分温和了——若是直接开启战争,不仅日国会死很多平民,大明亦会有不少将士战死。

  因此,他并没有在此事上提出什么异议。

  朱元璋接着看向朱檀,道:“老十,说说你去年督察直隶试行‘摊丁入亩’之事的情况。”

  “是。”朱檀起身拱手,“直隶摊丁入亩是在去年秋收后进行的,在大清丈的过程中掀起了‘隐田案’。”

  “至去年腊月下旬为止,已有三百七十三户地主、豪绅牵扯入此案,涉案的官员则有三十七人,涉案吏员更是高达四百二十五人!”

  “截至年前,总计清查出隐田一万三千余顷···目前直隶各州府大清丈都只进行了三分之二左右,估计待明年清丈完成,以上数据还会增涨。”

  朱元璋站了起来,背着手冷着脸,仿佛一位看到田地生了害虫的老农。

  “一万三千余顷,那就是一百三十多万亩隐田,触目惊心啊。”

  “想一想,若是咱一直被蒙在鼓里,以后的大明皇帝亦不知此事,甚至任由官吏豪绅勾结兼并土地、增加隐田,只怕咱大明能收税的田地便会越来越少。”

  “也难怪,历史上咱大明两百多年后便收不到多少税赋,最终活生生穷死!”

  大明是活生生穷死的?

  朱橚等不曾听刘宽讲过明末历史的皇子一时愕然。

  当然,朱棣脸色则是不自然,毕竟历史上大明皇位在十几年后就交到他这一脉手里了。可以说,就是他这一脉让大明穷死的。

  ‘俺在印度建藩后,一定要以刘宽所讲的明史为戒,竭力减少地主、豪绅兼并土地的机会,让藩国拥有一个健康的财政制度···’

  朱元璋踱了几步后又坐回交椅,道:“明年秋收后,凡是已成年却没获得就藩资格的皇子,都给咱到各行省去督查‘大清丈’及‘摊丁入亩’之事。”

  “若是各行省仍有豪绅地主、贪官污吏不因直隶‘隐田案’引以为戒,配合清丈,交出隐田,咱绝不会轻饶!”

  听到这番话,朱橚、朱椿等皇子都不禁心中一凛,提前为某些豪绅地主、贪官污吏默哀起来,因为他们知道,肯定还有人存侥幸心理。

  随后,朱元璋又与众皇子聊了近一个小时的其他事情,这才结束这次皇室会议。

  “老大、老四、刘宽留下,其他人都退下去吧。”

  “是。”

  其余皇子不论是否甘心,都起身行了礼,离开了西偏殿。

  待偏殿大门关上后,朱元璋便道:“刘宽,老四就要去海外就藩了,也不知这一去什么时候能回来。”

  “你所知道的明史,说到底与他这一脉相关,不如今日你便将后世历史上大明剩余的几位皇帝之事都讲了吧。”

  刘宽听了很无语。

  “陛下,正德之后尚有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以及南明时期的几位皇帝,微臣便是今日不睡,也讲不完啊。”

  朱元璋心想也是,当即道:“那便讲讲嘉靖之事吧。”

  “是。”刘宽先应了,随即搜索记忆中关于嘉靖的事,道:“在微臣看来,嘉靖算是大明一位颇为关键的皇帝——如果将明史划分为前后两页,嘉靖应该算是后一页的开始。”

  “嘉靖帝名朱厚熜,本是宪宗朱见深之孙、孝宗朱佑樘之侄。正德无子,因此其驾崩后,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诸阁臣,便按照宗室远近关系,再考虑了年龄因素,迎立年仅十五岁的朱厚熜为帝。”

  “朱厚熜自幼聪敏,帝王权术可以说是无师自通,其继位不久便以认谁为皇考的问题,掀起了长达三四年的‘大礼议’之争。”

  “通过大礼议之争,他打压了以杨廷和为首的阁臣威望,提升了自身威望,切实掌握了部分皇权。”

  “这时候的朱厚熜可以说踌躇满志,是想做一个好皇帝的,甚至建立超越祖宗的功业。”

  “他先是诛杀江彬、钱宁等正德八虎剩余之人,又释放豹房的珍禽异兽,命地方不得再进献。”

  “他又裁抑司礼监的权力,整顿厂卫,撤废镇守太监,任用了张璁、夏言等一批新锐文臣。”

  “自洪熙年间,额,也就是朱高炽在位时开始,大明有了给外戚封爵的习惯,而且是一门封数个世爵,令大明多出了一个贵戚团体。”

  “朱厚熜接受臣子意见,将贵戚世爵改为终身制,让贵戚子孙不再袭爵,减少贵戚队伍。”

  “除此外,朱厚熜对当时经济、科举等方面的弊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甚至曾试行‘一条鞭法’,为后来的张居正改革打下了一定基础。”

  “在朱厚熜早期的治理下,在正德时期因各种乱子而低迷的民生、经济都有所恢复,甚至有所提升,文化也变得繁荣。”

  说到这里,刘宽露出感叹之色,道:“可惜,大约是嘉靖帝的改革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在嘉靖十年之后,不仅他让实施的各项政策遭到挫折,他本人也数次遭遇危险。”

  数次遭遇危险?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禁与朱标、朱棣对视了眼。

  或许是担心刘宽略过此事,朱元璋打断刘宽的话,问:“你可知他具体遭遇了什么危险?”

  第一更。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