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一年四月,李成桂联合曹敏修借总办检阅开京护军之机,掌控兵马,流放高丽权臣崔莹。

  五月,高丽王王禑被曹敏修、李成桂等实权武将逼宫退位,被迫传位于世子王昌。

  同时曹敏修、李成桂得任左、右侍中,且曹敏修兼任杨广、全罗、庆尚、西海、交州五道都统使,李成桂则兼任东北面朔方、江陵道都统使。

  六月,李成桂利用赵浚弹劾排挤曹敏修,独揽政权。

  七月,李成桂又都总高丽中外诸军事,兼判尚瑞司事。

  至此,李成桂已然才成为高丽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顶级权臣···

  ···

  八月未央。

  夏季的余热尚未消散,秋季尚未来临,大明京师气候凉爽而又不失温暖。

  以水泥铺平主路、青砖铺垫两边的街道上,一名身着蓝色劲装的年轻人骑着一辆普通自行车沿街缓缓行驶。

  他的自行车后座装着一个竹编书箱,上面插着一面长条小旗,上书“《海外风物》第四期”。

  正上午的街道上人流颇多,因此年轻人骑得很慢。

  他并不着急,边骑边叫喊,“《海外风物》出第四期了!高丽世族因何筑城为宅?日国最高山在何处?冰火岛究竟有多少座活火山?长白山天池为何常年不冻?”

  “高丽、日国风物,北洋、吉林美景,尽在本期《海外风物》一贯一册,马上售罄啦!”

  “卖书郎等等,我要一册《海外风物》。”

  “我也要一册。”

  “这第四期是讲高丽、日国之事的?给我也来一册吧。”

  很快,年轻人和他的自行车就被几个书生拦住,纷纷掏出宝钞购买《海外风物》。

  说起来《海外风物》并不便宜,一贯钱顶得上京师普通人一旬收入了(过去几年京师百姓收入有所提升),但依旧有不少人购买。

  三味书屋的卖书郎沿着这条街才骑行了一半,竹箱里装的五十本《海外风物》第四期便都卖完了。

  不少人买了刊物,或进入街边茶楼、酒肆,或是干脆在路边摊坐下,边看边与人谈论。

  “真没有想到,这高丽国世族竟是如此地祸国害民,大量侵占土地、吸附人口便罢了,还不向高丽王廷缴税。”

  “高丽王廷也是没用,从世族那里收不到税,便给普通百姓加税,如今高丽国内已是水深火热、民不聊生了。”

  “这世族还筑城为宅,其实就是坞堡,不是跟咱们历史上的南北朝差不多吗?”

  “谁说不是呢。”

  “高丽世族是舒服,却苦了高丽百姓呐。”

  “看着刊物上的介绍,日国好地方倒真是不少,有火山、雪景,还有温泉——这上面说,泡温泉对人体颇有益处,若有机会,我倒想去看看。”

  “听说日国如今分为三国,相互征战不休,还连年饥荒,可不是好去处。”

  “怕什么?咱们是大明人,不管是去高丽还是日国,哪个敢为难咱们?”

  “哈哈,老兄说的也是。”

  “···”

  刘宽带着随从,走过长街,听到不少类似的谈论声,嘴角不禁挂上了笑容。

  《海外风物》不仅仅是为了给大明人开拓眼界、了解世界的,也略有些许政治宣传的作用。

  比如在介绍高丽、日国的几期刊物中,就会侧面讲述高丽、日国民众生活得多么水深火热,世家贵族又是多么的祸国害民。

  这样一来,待将来大明吞下高丽、日国,便会有不少人觉得这么做是正义的,帮助了高丽、日国的广大平民。

  事实其实也与此相差不大。

  高丽人以后会成为大明的少族,但亦会得到较为公正的对待。

  日国女子嫁与大明将士、男子,绝大部分也都能过上比原来更好的日子。

  便是日国男子,大多数被送去南洋,只要听话、肯干,也能在南洋娶上土人女子,过上不错的日子,甚至有机会为大明建功立业,挣一个更好的未来。

  刘宽来到天工院,在职房处理了一个多小时的公务,宫里便来了一位小宦官,却是老朱又召他入宫议事。

  刘宽也没问小宦官什么事,对留在天工院的属官嘱咐一番,便进宫去了。

  到了奉先殿,见朱标也在,他便先后向两人行礼。

  礼毕。

  老朱开门见山地道:“刘宽,咱通过锦衣卫搜集的情报得知,自你那《海外风物》发行数月以来,京师等该刊物售卖众多的地方,百姓对海外之事的看法改变不少。”

  “比如说,之前朝廷设立吕宋都司,又将设立海龙都司,朝中虽无人敢提什么异议,可咱却知道民间有不少非议,说南洋乃瘴气密布的蛮荒之地,在那里设立都司纯粹是劳民伤财之举。”

  “不过,自《海外风物》前三期介绍了南洋诸国、诸岛的各种宝地及特产后,民间这种非议便少了很多。”

  “甚至有些个大胆的商贾、乐于冒险的年轻士子,主动前往南洋做生意或是游历。”

  “如今看来,你这刊物对朝廷政策的宣传,甚至要比那说书的、唱曲的还要管用啊。”

  刘宽听了谦逊一笑,道:“陛下谬赞了,刊物只是在读书人中影响略大些而已,对广大普通百姓而言,还是说书的、唱曲的等更通俗的宣传方式更为有效果。”

  “对读书人的影响很重要啊。”老朱如此感慨了句,便话语一转,问:“刘宽,你觉得朝廷办一份类似《海外风物》的刊物,专门针对读书人群体,用以宣传朝廷政策,如何?”

  听了这话,刘宽先是惊讶,没想到朱元璋竟自己想到出“官方报刊”。

  随即又觉得老朱洞悉报刊的重要理所当然。

  大明承宋元之制,本就有邸报,专门下发给朝廷各衙门,用以告知各衙门官吏朝廷的种种政策,或是通报对某些典型官吏的奖惩。

  而今朱元璋见识了《海外风物》的宣传作用,自然想到将朝廷邸报的宣传作用再扩大些,笼罩大明读书人群体。

  回过神后,刘宽便点头道:“此事自是可以。”

  朱元璋见刘宽并没有找理由阻拦,微笑点头,又问:“那你对朝廷要办的这份刊物有何建议?你好好说说,咱让标儿都记下来。”

  其实在《自然科学》刊物发行后的这几年中,民间已经有了不少模仿的刊物,当然主题各不相同,也没有什么规范。

  虽然不少刊物发行量很小,影响也很小,却正在慢慢地发展壮大。

  若是大明朝廷不管这些刊物,随着大明造纸及印刷工艺进一步提升,报刊行业肯定会变得一片混乱,进而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即便朱元璋没想起办一份“官方报刊”,刘宽也会找个机会提醒朱元璋规范报刊行业。

  到那时,朱元璋必然也能注意到报刊在宣传方面的重要性。

  念及此处,刘宽觉得还是用心给“官方报刊”的创建提几条建议。

  第一更。

  真的很无奈,本来就感冒中,还被家里逼着相亲,耽误更新,,,对面的一点不靠谱,相毛啊。

  今天又是少写些。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