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新大陆农作物补上了云南最大的短板,坡地农业。”

  “云南面积相当于四个江苏,不缺土地,但这土地实在太陡了。一般坡度大于2度,就可能水土流失;大于6度,就很难搞机械化。”

  “对于两大主粮,坡度大于5度就很难种水稻,大于8度连小麦都难种植。”

  “然而云南处在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最南部,东西南北全是山,耕地有77%坡度都在6度以上,2度以下的平地只有11%。”

  “全滇最大的坝子还没有崇明岛大,怎么办呢?搞梯田是个办法,但梯田对坡度、水源、技术的要求都很严格···”

  视频从科学角度讲述了云南在引进玉米、红薯等新作物前,种植传统农作物的难度有多大,便是堪称奇观的梯田,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也不适合大规模推广到全滇。

  但玉米、红薯、土豆在云南这种山地地区种植却没有问题,其中又以玉米为主。

  正是靠着对玉米、红薯、土豆的推广种植,云南才得以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

  “解决吃饭问题后,云南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穷。”

  “古代江南之所以富庶,除了是鱼米之乡,还因为是蚕桑和棉花的主产区,等纺织业发展起来后,就将种田的任务交给湖南湖北。”

  “作为对比,云南贫困时除了缺让人活命的粮食,还缺能让人赚钱的经济作物。即便有些经济作物,也被蔽塞的交通卡死。”

  “但从近现代开始,随着农业扩张和交通改善,滇省的经济作物开始爆发,优势远在种田之上。比如非常赚钱的烟草、茶业、中药材等···”

  在视频的介绍下,老朱一家子知道了云南适合种植哪些经济作物。

  除烟草、茶业、药材外,还有源自美洲的咖啡豆、橡胶,以及各种热带水果。

  其他人看得聚精会神,朱雄英则运笔如飞,将这些要点都记录了下来。

  视频重点讲述了云南水果种植——虽然广东、广西、海南也拥有种植热带水果的条件,却没有云南那样的地拔差距和复杂地理环境。

  正因此,云南几乎可以种植全球各地的绝大部分植物。

  说完水果,视频又点明,五千万人口几乎已经是现有科技下云南供养的极限,再多就真的要掉入马尔萨斯陷井了。

  因为对山地的开发也不能是无限制的,若是对自然环境破坏太大,就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频发等一系列地质问题。

  朱雄英虽然觉得这一问题离大明较远,但还是谨慎的记录了下来。

  而此时,视频也放到了末尾。

  “这几百年来,一大批美洲农作物绕过半个地球,来到亚洲的亚热带山区,这是新大陆植物的反向地理大发现。”

  “而它们恰好遇到了种田天赋极高的中国人,如同命中注定一般,它们在这里发扬光大,大大提高了中国人口上限。”

  “云南也从一片缺粮缺人的边疆山区,逆袭为中国农业版图上一块不可或缺的重镇···”

  看完这个视频,朱元璋只觉得对治理云南更有谱了。

  他问旁边坐着的朱标,“去年云南玉米等农作物的推广如何?”

  朱标道,“咱们设立在云南的卫所自然是严格按朝廷的旨意来,让种植多少玉米、红薯、土豆,就种多少。”

  “但当地百姓,尤其是少民部族,对新作物的种植就比较抗拒了。”

  “好在云南平定不过数年,朝廷军威犹在,各少民部族倒也勉勉强强地种植了一些。”

  “就算他们没好好种,但到底也知道玉米等新作物确实能种能吃,想必今年就不会抗拒种植了。”

  朱元璋听得点头,“你说的不错,只要知道玉米等新作物的好处,不用朝廷督促,他们就会抢着种——都是老百姓,谁不希望多产些粮食?”

  “不过,咱们现在也只能让云南本着多产粮、多养百姓方面走。至于说改善交通,让云南百姓富起来,只怕非数十年乃至百年之功不能成啊。”

  这时朱雄英道,“皇爷爷,相信只要咱们努力,三代之内便可令云南百姓也富起来,毕竟如今云南也没后世那么多人。”

  “哈哈,雄英说的倒也有些道理。”

  谈过、笑过之后,朱元璋便让播放第二个视频。

  然后老朱一家子便发现,这第二个视频仍是之前那个阿婆主的,且还是同一女子解说。

  标题叫做“不用金坷垃,印尼这样喂饱2.7亿张嘴”。

  印尼老朱、朱标等人是知道的,主要指的就是如今南洋满者伯夷王国的那片土地。

  而看标题,这个视频显然是介绍后世这片土地是如何养活2.7亿人口的。

  如今大明的经营重心就是南洋,老朱、朱标等对此倒也颇感兴趣,至于有心在南洋就近建立藩国的皇子,就对这个视频更感兴趣了。

  “没有足够人口的文明,难以穿越漫长的历史。纵观今日全球,已有14个国家人口过亿,后面还有四个排队等着。”

  “有人就要吃饭,但让上亿人吃饱是个世界级难题。除了中国、印度、白头鹰这样幅员辽阔、条件也好的天选之地,排在后面的人口大国都面临着如何规避马尔萨斯陷阱问题。”

  “虽然条件千差万别,有的穷生,有的富养,但它们在未来人口版图中的比例肯定越来越大,值得提前研究···”

  视频从全球角度开局后,很自然地讲起了印尼的农业条件。

  老朱等人这才知道,大多数热带气候的岛屿并不太适合农业种植,因为雨水太过频繁,会带走土壤中的营养物质。

  以印尼为例,在近现代之前,只有爪哇岛及周边地区适合农业发展。

  因为那里有很多活火山,巽风海峡更是有一座世界级的大火山——这些火山的喷发,能给当地土壤带来农业需要的各种矿物质,或者说肥力。

  然后视频又以巴厘岛为例,讲述了当地人为了求生存,在公元十世纪,也即是宋朝时,便在当地开启了梯田种植。

  再接着,视频就讲到了印尼被欧洲人殖民时农业的相关发展。

  “印尼作为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区位价值不言而喻,荷兰作为当时的海上商业强国,决定认真搞搞这个殖民地。”

  “今日的印尼首都雅加达在历史上被称为巴达维亚,便是荷兰人取的名字,也是荷兰殖民帝国皇冠上的明珠。”

  “欧洲人为印尼带来了新作物,包括能在山地种植的玉米、马铃薯,能让食物更有风味的辣椒、番茄等。”

  “由于印尼水热条件突出,这些作物在当地稍稍培育就能快速生长,比在中、日等东亚国家传播得更加迅速···”

  看到这里,老朱等人本以为印尼人的粮食危机起码也得等人口大爆发之后才会到来。

  谁知视频解说话语一转,印尼的粮食危机就来了。

  因为欧洲殖民者到印尼去可不是繁衍人口的,而是为了赚钱的。

  于是他们便通过各种手段,对当地人威逼利诱,让种植甘蔗、橡胶、香料、可可、棕榈、蕉麻、水果等经济作物。

  最疯狂时,荷兰人甚至征用了爪哇岛所有土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

  这打破了印尼地区的人口与粮食生产平衡,让这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土地多次爆发大饥荒。

  到了近代,日国曾经短暂占领南洋,替代了欧洲殖民者的统治。

  日国当时倒是没让印尼地区都种经济作物,而是让种粮食和橡胶,但依旧让当地数次爆发饥荒,因为粮食都被运到日国去了。

  看到这里,上至老朱,下至懂些事的皇子、公主,都不禁感慨:没有强大国家的百姓当真是悲惨。

  视频顺着时间轴降到了后世的“现代”,印尼终于独立,虽然统治团体变换了几次,但出于历史记忆,都很重视粮食种植,终于让印尼初步解决了口粮问题。

  随后,印尼当局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开始大力推广拓荒。

  “到了90年代,移民计划中的农业种植部分迎来了巅峰,‘超级大米计划’问世。”

  “按照该计划,印尼准备将加里曼丹岛南部的100万公顷沼泽森林变为稻田,以缓解日益严峻的吃饭问题。”

  “印尼朝廷斥巨资在这一地区挖了4000多公里的水渠,为稻田开发做准备。”

  “森林曾是开发稻田的阻碍,但现在成了创收的原材料,一边挖渠一边伐木卖钱,仅从经济效益看,甚至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但印尼朝廷的开荒计划比伐木还要快,到了该项目中期,给予求成的印尼朝廷开始默许工人焚烧森林为挖渠开路。”

  “但那些官僚没料到,加里曼丹南部的森林是一大片‘泥炭沼泽森林’表层覆盖的泥炭是植物分解物,可以看做煤炭半成品。”

  “在煤堆上点火,后果可想而知!”

  看到这里,朱雄英赶紧记录下来——虽然目前大明朝廷未涉足视频中的岛屿,但未来多半会开发此岛。

  朱桢亦记下了这一重要信息。

  他接替朱棣的班督办日国事务几年,终于攒够了功劳,且在去年秋天就跟朱榑一起通过了海外就藩的文考,拥有了去海外建藩的资格。

  他的理想之地便是如今满者伯夷国一带,或者说其周边地区。

  那里属于南洋诸岛的南部,恰好在朱元璋允许就藩的地区边缘,又与澳洲大陆相隔不远,是他看好的地方。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