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朱桱有这种想法,其他年少些的皇子、皇孙亦有类似想法。

  因为这些人对大明军制更熟悉——大明目前施行的是卫所制,属于半农半兵,很多将士因朝廷一道调令迁往别处时,往往会带上军余也即是家属一起,哪怕是光棍,也会大概率在当地娶妻生子,就这么落地生根了。

  所以,他们是真不理解,唐军在西域经营了上百年为何最终竟陷入孤守无援、后继乏人的境地。

  朱标看了眼朱元璋、刘宽,见两人都没有解释的意思,便笑了笑道:“如果你们读过《唐律疏议》、《唐六典》等书籍,了解大唐的军规、律法,就能理解此事了。”

  “大唐前期是以府兵制为主——府兵制与咱们如今的卫所军制有些类似,也有不同的地方,具体如何我就不讲了。”

  “不过到了唐玄宗时,因土地兼并严重,府兵制已经败坏,故以募兵制为主。开元、天宝年间,乃至后面调往西域的唐军便基本是募兵。”

  “根据《唐六典》记载,唐朝对将士管理十分严格,不得随意在当地结婚生子,觉得这样会影响将士战斗力。”

  “当然,最重要的是彼时唐军仍施行的是轮戍制,基本上,唐军在某地戍守几年便可以轮换,回到家乡。”

  “如方才视频中安西军戍守西域四五十载,并非常例——若非河西被吐蕃所占据,安史之乱平定后,唐庭就该进行换防了。”

  “可惜因交通断绝,唐庭先是认为安西、北庭都已陷落;后来联系上,又碍于道路遥远及内政混乱,并没有进行换防。”

  “此外,唐朝对户籍管理也同洪武初年差不多严格,安西将士即便想在当地落户并结婚生子,也需通过唐庭审批,而这种审批往往难以通过。”

  “再加上汉人与胡人之间终究有文化、习俗隔阂,所以,唐军虽掌控西域上百年,可在当地成婚落户的却不多,反倒是迁居那里的汉人商贾多些。”

  听朱标讲完,不仅是朱允熞、朱桱等年纪小的皇子、皇孙若有所思,就连朱允炆等少年人也是如此。

  朱元璋此时亦出声道:“咱想来,唐朝之所以要用轮戍制,不许将士在当地娶妻生子落户,多半是担心养出军阀来。”

  “因为唐朝时如都督、大都护、节度使这样的军职,基本上掌管了军中人事、司法、钱粮大权,权力很大,却也容易叛乱。”

  “若是唐军中低层将士并非轮戍,而是如卫所军一样在当地落户,那就上下一体,时间稍久,必然会割据自立了。”

  “事实上,唐朝后来之所以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便是轮戍制名存实亡,各地节度使都是在当地招兵买马,使兵为将有的原故。”

  闻言,宁王朱权问:“父皇,咱大明卫所如今都设立到美洲那等遥远之地去了,时间久了会不会也叛离朝廷?”

  朱元璋略微沉吟了下,方道:“咱大明用的是与唐朝相反的法子——唐廷给予将领很大权力,但严格控制中低层将士。”

  “咱大明则是让中低层将士在当地落户生根,定期更换高层将领,乃至部分中层将官。”

  “除此外,咱大明卫所的钱粮并不为将领直接掌管,而是掌握在朝廷手中。都司中监察军纪、律法的机构也相对独立。再加上咱安排在军中的谍探,即便是海外都司,想要叛乱也不容易。”

  说到这里,朱元璋想到什么,问:“刘宽,原历史上,咱大明有卫所将官叛乱的吗?”

  刘宽回忆着道:“或许有,但一定极少,因为微臣并未听闻任何卫所将领叛乱的事。”

  听了这回答,朱元璋不禁笑道:“看来咱这法子挺管用的嘛。”

  而在心里,朱元璋甚至认为,自己“创立”的卫所军制既然胜过唐朝军职,岂不说明他在军事上的某方便胜过李世民?

  可就在朱元璋暗自得意时,却听刘宽道:“陛下,历史上大明虽无卫所军将领叛乱,更无割据自立之事,可底层卫所士卒逃离的现象却很严重,并且是在洪武后期便出现了。”

  “虽然逃离卫所者被捉到后会受到严惩,朝廷后来也劝卫所士卒不要逃离,可谓软硬兼施,但仍难改变此现象。”

  “至于卫所底层士卒军田为将官兼并,最终沦为卫所军官佃户乃至农奴,战斗力彻底丧失之事,微臣之前也曾跟陛下提过。”

  听见这话,朱元璋顿时脸一黑,“咱如今都针对这些事对卫所军制进行了诸多改变,卫所军绝不会再像原历史上那般败坏!”

  刘宽笑了笑,道:“陛下说的是。”

  其实他还想说,受军制影响,明军将士在同等装备下,战斗力多半不如唐军——士卒不如,将领也不如。

  但他知道这话老朱肯定不爱听,自然不会说出来。

  朱元璋却像是看到了刘宽心里所想,道:“你是不是觉得,哪怕以如今的卫所军制,咱大明军队战斗力可能依旧不如唐军?”

  “微臣没有。”刘宽连忙否认。

  朱元璋却好像没听到般,哼了声,自顾地解释道:“咱宁愿牺牲军队一些战力,也要让军队牢牢掌握在朝廷手里——唐朝军队战力是强大了,可结局呢?藩镇叛乱不绝,盛世轰然崩塌!”

  刘宽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朱元璋的想法。

  宋朝因唐朝藩镇之乱,将武将打压得太狠了。

  明朝虽也打压武将,但比宋朝又稍微好一点。

  不过,不论是唐朝,还是宋朝、明朝,乃至后来的清朝,都没能摆脱建设军队的种种桎梏,甚至连后世的白头鹰等西方姿本国家也没有。

  论军制及军队建设之优秀,还是得看后世新朝。

  不知是否是为了转移老朱注意力,朱标忽然道:“不知咱大明历史上有无‘安西白发军’那样的军队,若有,那可是真···”

  真是什么朱标一时说不出来——作为大明皇室之人,他既希望有这样对大明忠贞不移的军队,可又知道,朝廷有愧于这种军队,皇室更有愧于这种军队。

  刘宽道:“原历史上,大明中后期领土并不大,也没出现安史之乱那样的巨变,所以并没有什么飞地,自然也就没有孤守飞地的军队。”

  “倒是满清入关窃据天下后,归降于大明朝廷的海盗郑氏及农民军中的大顺军、大西军都坚持高举大明旗帜,抗清许久。”

  “明郑延平王在东藩岛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683年,差不多是北京城破、崇祯殉国的40年后。”

  “至于为大西军李定国等人实际掌控的永历朝廷,则在西南坚持了二十余年,这个微臣是讲过的。”

  “而大顺军所遗留的数部,因与南明朝廷实在合不来,最终转入川东崇山峻岭中坚守,不过他们始终都举的是大明旗帜,被称作夔东十三家、西山十三家。”

  “清廷曾多次招降,但夔东十三家的数任出自顺军的首领,如袁宗第、郝摇旗、刘体纯以及最后一位首领李来亨,都坚决拒绝降清。”

  “至1664年,这支军队最后一部分被清军围困于茅麓山,弹尽粮绝,突围无望,李来亨遂焚妻子,自缢而亡。”

  听刘宽讲完,老朱一家子又沉默了。

  尤其是曾听刘宽讲过部分明末历史的朱元璋、朱标,一下子就想起了那句话:海盗守国门,流贼死社稷!

  可笑!可悲!可叹!

  刘宽这时又道:“其实自秦汉之后,咱们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除了魏晋,还有隋朝,汉唐宋明灭亡时皆有令人分外惋惜、感慨的事情。”

  “东汉末年,刘备欲三兴炎汉,奔波数十载,身边聚集了诸葛亮、关羽等众多优秀的文臣武将,两三代人奋力,可最终仍功亏一篑。”

  “唐朝则有‘安西白发军’、‘归义军’等例子,便是宋朝,也有岳飞北伐被冤杀、陆秀夫抱宋末帝蹈海、文天祥誓死不屈的事迹。”

  “可以说,汉家王朝的每一次倒塌,都轰轰烈烈,悲歌无数。”

  又是一阵沉默。

  过了大约一分多钟,朱元璋注意到马皇后面有倦色,便道:“妹子倦了吧?让人送你去后面歇息,咱正好跟孩子们到偏殿议事。”

  马皇后确实累了,便点头:“好。”

  随后几名宫女过来,搀扶着马皇后去往后面。

  朱蕙兰和几位公主也去了——余下年幼的皇子皇孙等虽然有想让朱蕙兰留下播放之前那些歌曲的,却没人敢说出口。

  朱元璋带着朱标、刘宽等到了偏殿,待众人坐定,便说起国事。

  “自老三与西海都司合力灭了那北非的哈夫斯国,又与阿拉贡、东罗马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咱大明的海上丝绸之路也算初步打通了。”

  “接下来,无非是派遣战舰、商船前往法兰西、英格兰等西欧国家,直接向这些国家倾销咱们的商品。”

  “当然,若是可以的话,最好让这些国家都如那阿拉贡一般,跟咱大明签订一系列有利于咱们倾销商品乃至传播儒学的条约。”

  “对此事,你们可有什么建议?”

  代王朱桂迫不及待地起身,抱拳道:“父皇,儿臣愿提前到欧洲建藩!”

  啥?

  到欧洲建藩?还提前?

  朱元璋几乎认为他听错了,愣了愣,才笑了声,道:“老十三,你倒说说,怎么个提前到欧洲建藩法?”

  朱桂还以为朱元璋欣赏他的建议,咧嘴笑道:“父皇,儿臣目前的军功离建藩标准不是就差一点吗?咱带兵到欧洲灭一两个国家不就够了?”

  “之前儿臣看电报,三哥是灭了哈夫斯,痛揍了那阿拉贡两顿,才让阿拉贡同意签订那一系列的条款。”

  “咱大明若想让英格兰、法兰西等西欧国家也同意签订协约,肯定也要先揍他们一顿才行。”

  “儿臣带着建藩兵马借道三哥的地盘去欧洲,揍完英、法等小国,让他们签订条约顺带割地,这样儿臣军功够了,建藩的地方也有了,岂不是一箭三雕?”

  朱桂方才提建议其实只是忽然冒出的念头,此时却越说越顺,也越来越得意——他觉得自己真是太聪明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