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宽又道,“另外,即便是长大成人的朱由校、朱由检,在慈庆宫时也没得到什么教育——后世甚至有民间传闻,说朱由校是个文盲。”
“这说法虽不可信,却也说明,朱由校大概率文化程度真的比较低。”
“反倒是朱由检,因为有朱由校的照顾,在天启年间得到了一些正经教育。”
“但也只是将他向藩王方向培养,以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没有涉及帝王之术及治国之道。”
“至于朱由校,虽然是十四岁才养在西李膝下,但其之前在慈庆宫的日子就不好过——这一点从他生母王才人被凌辱殴打致死,便可知道。”
“王才人虽死,可西李仍恨及朱由校,时常打骂、虐待朱由校,让朱由校也养成了软弱的性格,并且对其乳母客氏十分依赖,这就为天启朝魏客阉党的乱政留下了引子。”
依赖乳母?
阉党乱政?
听至此处,老朱三人简直麻翻了。
心想,这晚明时期就出不了一个正常皇帝吗?
前面有个败家的万历、奇葩的泰昌还不算,现在又来个一听就有问题的天启,简直就是不让大明好过呀。
在三人如此想时,刘宽也顺势讲起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事。
“朱常洛专宠西李时,本承诺登基后要先封西李为皇贵妃,再将之扶为皇后的。”
“谁知他才登基一个月就驾崩了,西李别说做皇后,连皇贵妃的位子都没能落实,自很是不甘心。”
“于是,就引出了晚明三大案的最后一个大案——移宫案。”
移宫案?
老朱、朱标、朱棣琢磨着这个名字,情绪却是毫无波动,毕竟前面那些事已经很挑战他们的神经了,不觉得还能听到更奇葩的事。
而接下来的事实证明,他们还是小看了晚明朝局的奇葩程度。
“西李与郑贵妃勾搭到了一起,在郑氏的教唆下,她赖在乾清宫不走,并唆使一些朝臣为她讨封。”
“同时将作为朱常洛长子的朱由校扣押,还命令朝臣所有奏章必须交给她过目,可以说是摆出了一副必须当太后,且还要掌控朝政的态度。”
听此,朱元璋不禁冷哼道:“那万历独宠的郑氏想要当武曌,这个朱常洛专宠的西李也是。”
“这父子俩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果然他们喜欢的女子也都不是好东西,简直就是狼狈为奸!”
用狼狈为奸来形容自家后代,可见老朱是多恼怒万历和泰昌。
朱棣听得眼角抽了抽,却啥都不敢说,生怕又殃及到他头上。
刘宽道:“好在当时文臣势力强大,根本接受西李这一套,甚至很恼怒——毕竟这种事完全是在践踏文臣们宣扬的那一套治国规则。”
“因此,当时以东林党为主的文臣先是上疏力争,见西李犹如泼妇,完全不跟他们讲道理,便联络宫内太监,骗过西李,将朱由校从乾清宫接了来,在文华殿由群臣朝拜,匆匆登基。”
“西李不过一个选侍,手里没了朱由校,自然什么也不是,在群臣的威逼下,由乾清宫移居冷宫。”
“她身边的宦官、宫女见她失势,便将她的财宝偷盗一空,纷纷离她而去,身边只剩年幼的女儿和几个还算忠心的宫人。”
“不过这西李倒是很长寿,一直活到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年间,八十多岁才死。”
???
老朱、朱标、朱棣彼此对视了眼,都觉得这晚明不仅他们老朱家多出奇葩,就连老天爷都奇葩起来——西李这种恶毒且又蠢又坏的女人竟能活八十多?
怪不得俗语有言,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刘宽继续道:“朱由校十五六岁即位,接手的是万历留下的烂摊子——当时朝廷混乱、地方官府腐败成风、吏治彻底败坏不说,东北有建州女真崛起,西南也有土司蠢蠢欲动。”
“然而,朱由校偏偏是没学过多少帝王之术和治国之道的,甚至连性格都有问题,大明朝廷自然好不了。”
“即位之初,朱由校在宫内无所依,便封他所以来的乳母客氏为奉圣夫人,又提拔从小侍奉他的太监魏进忠为秉笔太监,并赐名魏忠贤,让这两人替他掌管后宫。”
朱元璋、朱标、朱棣皆面无表情。
皇帝乳母掌管后宫,实际替代了太后的位置,这放在正常朝代不可思议,但放在晚明那个奇葩事跌出的时期,倒显得没什么了。
三人不知道,刘宽其实还有话没讲。
那就是传闻朱由校有恋母情节,对客氏的感情不一般,所以才这么尊重客氏——这传闻既没什么证据,说出来也没啥用,刘宽自不会专门讲出让老朱厌恶。
“在朝政方面,朱由校念及东林党人的功劳,即位后便大力提拔了一批出身东林党的文臣,使得朝廷内阁、督察院、六部的重要职位几乎都为东林党人占据。”
“而万历年间的与东林党相争斗的齐党、浙党、楚党等地方主义党派,要么是被赶出了朝堂,要么就是边缘化。”
“一时之间,朝廷上东林党一支独大,风头无两!”
听到这里,朱元璋忍不住评价道:“怪不得后世断定朱由校没学什么帝王之术、治国之道。”
“但凡他学了一点帝王之术,也不会在即位之初这般大力提拔东林党人,直接造成朝中一派势力独大的局面。”
朱棣默然,朱标苦笑。
两人忽然觉得,大明朝廷在万历祖孙三代那么作的情况下,竟然还能坚持二三十年,作为一个朝代来讲还真是命硬。
刘宽则道:“其实东林党在建立之初,相较于当时浙、齐、楚等以地方利益为主的党群,算是比较先进的。”
“万历年间,由国本之争引出的浙齐楚等党争,不仅乱了朝堂,也令地方官场更加黑暗,更屡屡败坏国事,是晚明国力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东林党最初是由一群在野的文人、士绅所组成——这些人并不像浙齐楚等地方性党群一样拘于地域,而是以革除朝廷积弊、廉政风气等传统正面的文臣治国理念为目标,反对空谈说玄的风气,提倡求真务实、实学实用。”
“之所以称之为东林党,是因为其党魁最初以东林书院作为讲学地点,通过讲学汇聚志同道合之辈,进而组成了党群。”
“因为东林党有相对高尚的政治目标,且最初加入其中的确实多是有正面理想、抱负之辈,所以天启初年,朝廷虽然东林党一家独大,却也确实让大明朝堂、官场腐败少了一些,风气为之一清。”
此时老朱面露冷笑,显然不看好东林党,甚至已经对其抱有很大敌意。
朱标、朱棣则是略感不解:虽然东林党的存在显然遏制了皇权,可听刘宽所言,东林党确实比那些地方性党群好了不少。
那大明朝廷最后怎么作成那副样子呢?
只听刘宽叹息道,“东林党虽然相较于浙齐楚等党群先进了,可终究也是个很不成熟的党派。”
“他们虽有了相对高尚的政治抱负,却不够明确,并且里面混杂了不少私人政治需求,很不纯粹。”
“此外,东林党组织结构虽比浙齐楚等原始性的党群严密一点,但也只是相对严密些许而已——从东林党建立后,到后面逐渐壮大,再到天启初年的‘众正盈朝’,不知有多少别有用心之徒混入其中。”
“再加上东林党本就不限制地域,可以说只要那个文人、士绅表现出支持东林党的样子,再有一二熟人介绍,就可成为东林党人。”
“所以,在东林党‘众正盈朝’之前,它其实就鱼龙混杂了。里面可以说混了不少‘只求私利、罔顾国事’之人,那种能为国事忘己、能为中低层百姓请命的则越来越少。”
“而东林党中极少数真心为国的,往往又不得方法,或者说能力欠缺,甚至为小人利用。这些原因,可以说决定了东林党最后的结局。”
刘宽这番话让老朱、朱标、朱棣都陷入沉思中。
以前他们只知道不允许朝廷有党派出现,却从未想过,一个什么样的党派是有利于朝廷的,乃至有利于皇帝的。
尤其是老朱,隐约感觉到,似乎要触碰到一个了不得的政治变化,一个完全不同于历朝历代的变化。
可惜这感觉太过模糊,又无经验借鉴,还无法形成明确的想法。
刘宽道:“那时的朱由校对东林党虽没有后世那么清晰、深刻的认识,可随着时间流逝,他很快就感觉到东林党一家独大,对皇权造成很大掣肘。”
“可以说,朱由校或许没接受多少帝王之术的教育,但在这方面却颇有天赋。”
“在天启二年,他通过一些试探后,察觉凭借他个人力量很难撼动东林党后,便决定让魏忠贤执掌东厂,并很快塑造了一个阉党来对抗东林党。”
“阉党以魏忠贤这个东厂督公为党魁,宫中又有客氏为应,便是朱由校也是支持他们的,因此旗帜一树立起来,便有很多昔日被东林党打压的原浙齐楚等党群官员投靠过去。”
“于是魏忠贤迅速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大太监——据说,因为朱由校喜欢做木工,甚至沉迷木工不理国事,魏忠贤便专门挑朱由校做木工的时候汇报事务,朱由校往往不听清楚事情,也不愿思考,便让魏忠贤看着办。”
“魏忠贤便借此机会多次矫诏擅权,大肆排挤、迫害反对他的东林党人。后来权势达到巅峰,更是人称九千岁。”
“而那些原浙齐楚等党派之人,在投靠魏忠贤这个大太监后,自是让阉党变成了一个更加贪婪的党群,大明朝堂、官场也迅速变得比万历中晚期还黑暗。”
“当然,也有一些有政治抱负、想做实事的官员或主动或被动的成为了阉党,并利用阉党政治资源,做了些许有利于改善大明局势之事。”
“可惜这少数几件事,对改善大明局势而言是杯水车薪,也改变不了阉党的性质。”
“朱由校虽只在位期间,阉党更是只兴盛三四年,却令大明江河日下,局势越发的败坏了。”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禁冷笑道:“咱算是听明白了,甭管是什么浙齐楚地方党派,还是自诩正人君子的东林党,又或是打着为皇帝好的阉党,都不是好东西!”
朱标亦叹道:“唐代牛李党争、宋代新旧党争,皆导致朝政混乱,败坏了国事——这些史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后人思之而不鉴之,为之奈何?”
朱棣则闷闷道:“看来最好什么党派都不要,朝廷就该只听皇帝一人之言。”
“这说法虽不可信,却也说明,朱由校大概率文化程度真的比较低。”
“反倒是朱由检,因为有朱由校的照顾,在天启年间得到了一些正经教育。”
“但也只是将他向藩王方向培养,以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没有涉及帝王之术及治国之道。”
“至于朱由校,虽然是十四岁才养在西李膝下,但其之前在慈庆宫的日子就不好过——这一点从他生母王才人被凌辱殴打致死,便可知道。”
“王才人虽死,可西李仍恨及朱由校,时常打骂、虐待朱由校,让朱由校也养成了软弱的性格,并且对其乳母客氏十分依赖,这就为天启朝魏客阉党的乱政留下了引子。”
依赖乳母?
阉党乱政?
听至此处,老朱三人简直麻翻了。
心想,这晚明时期就出不了一个正常皇帝吗?
前面有个败家的万历、奇葩的泰昌还不算,现在又来个一听就有问题的天启,简直就是不让大明好过呀。
在三人如此想时,刘宽也顺势讲起天启皇帝朱由校的事。
“朱常洛专宠西李时,本承诺登基后要先封西李为皇贵妃,再将之扶为皇后的。”
“谁知他才登基一个月就驾崩了,西李别说做皇后,连皇贵妃的位子都没能落实,自很是不甘心。”
“于是,就引出了晚明三大案的最后一个大案——移宫案。”
移宫案?
老朱、朱标、朱棣琢磨着这个名字,情绪却是毫无波动,毕竟前面那些事已经很挑战他们的神经了,不觉得还能听到更奇葩的事。
而接下来的事实证明,他们还是小看了晚明朝局的奇葩程度。
“西李与郑贵妃勾搭到了一起,在郑氏的教唆下,她赖在乾清宫不走,并唆使一些朝臣为她讨封。”
“同时将作为朱常洛长子的朱由校扣押,还命令朝臣所有奏章必须交给她过目,可以说是摆出了一副必须当太后,且还要掌控朝政的态度。”
听此,朱元璋不禁冷哼道:“那万历独宠的郑氏想要当武曌,这个朱常洛专宠的西李也是。”
“这父子俩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果然他们喜欢的女子也都不是好东西,简直就是狼狈为奸!”
用狼狈为奸来形容自家后代,可见老朱是多恼怒万历和泰昌。
朱棣听得眼角抽了抽,却啥都不敢说,生怕又殃及到他头上。
刘宽道:“好在当时文臣势力强大,根本接受西李这一套,甚至很恼怒——毕竟这种事完全是在践踏文臣们宣扬的那一套治国规则。”
“因此,当时以东林党为主的文臣先是上疏力争,见西李犹如泼妇,完全不跟他们讲道理,便联络宫内太监,骗过西李,将朱由校从乾清宫接了来,在文华殿由群臣朝拜,匆匆登基。”
“西李不过一个选侍,手里没了朱由校,自然什么也不是,在群臣的威逼下,由乾清宫移居冷宫。”
“她身边的宦官、宫女见她失势,便将她的财宝偷盗一空,纷纷离她而去,身边只剩年幼的女儿和几个还算忠心的宫人。”
“不过这西李倒是很长寿,一直活到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年间,八十多岁才死。”
???
老朱、朱标、朱棣彼此对视了眼,都觉得这晚明不仅他们老朱家多出奇葩,就连老天爷都奇葩起来——西李这种恶毒且又蠢又坏的女人竟能活八十多?
怪不得俗语有言,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刘宽继续道:“朱由校十五六岁即位,接手的是万历留下的烂摊子——当时朝廷混乱、地方官府腐败成风、吏治彻底败坏不说,东北有建州女真崛起,西南也有土司蠢蠢欲动。”
“然而,朱由校偏偏是没学过多少帝王之术和治国之道的,甚至连性格都有问题,大明朝廷自然好不了。”
“即位之初,朱由校在宫内无所依,便封他所以来的乳母客氏为奉圣夫人,又提拔从小侍奉他的太监魏进忠为秉笔太监,并赐名魏忠贤,让这两人替他掌管后宫。”
朱元璋、朱标、朱棣皆面无表情。
皇帝乳母掌管后宫,实际替代了太后的位置,这放在正常朝代不可思议,但放在晚明那个奇葩事跌出的时期,倒显得没什么了。
三人不知道,刘宽其实还有话没讲。
那就是传闻朱由校有恋母情节,对客氏的感情不一般,所以才这么尊重客氏——这传闻既没什么证据,说出来也没啥用,刘宽自不会专门讲出让老朱厌恶。
“在朝政方面,朱由校念及东林党人的功劳,即位后便大力提拔了一批出身东林党的文臣,使得朝廷内阁、督察院、六部的重要职位几乎都为东林党人占据。”
“而万历年间的与东林党相争斗的齐党、浙党、楚党等地方主义党派,要么是被赶出了朝堂,要么就是边缘化。”
“一时之间,朝廷上东林党一支独大,风头无两!”
听到这里,朱元璋忍不住评价道:“怪不得后世断定朱由校没学什么帝王之术、治国之道。”
“但凡他学了一点帝王之术,也不会在即位之初这般大力提拔东林党人,直接造成朝中一派势力独大的局面。”
朱棣默然,朱标苦笑。
两人忽然觉得,大明朝廷在万历祖孙三代那么作的情况下,竟然还能坚持二三十年,作为一个朝代来讲还真是命硬。
刘宽则道:“其实东林党在建立之初,相较于当时浙、齐、楚等以地方利益为主的党群,算是比较先进的。”
“万历年间,由国本之争引出的浙齐楚等党争,不仅乱了朝堂,也令地方官场更加黑暗,更屡屡败坏国事,是晚明国力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东林党最初是由一群在野的文人、士绅所组成——这些人并不像浙齐楚等地方性党群一样拘于地域,而是以革除朝廷积弊、廉政风气等传统正面的文臣治国理念为目标,反对空谈说玄的风气,提倡求真务实、实学实用。”
“之所以称之为东林党,是因为其党魁最初以东林书院作为讲学地点,通过讲学汇聚志同道合之辈,进而组成了党群。”
“因为东林党有相对高尚的政治目标,且最初加入其中的确实多是有正面理想、抱负之辈,所以天启初年,朝廷虽然东林党一家独大,却也确实让大明朝堂、官场腐败少了一些,风气为之一清。”
此时老朱面露冷笑,显然不看好东林党,甚至已经对其抱有很大敌意。
朱标、朱棣则是略感不解:虽然东林党的存在显然遏制了皇权,可听刘宽所言,东林党确实比那些地方性党群好了不少。
那大明朝廷最后怎么作成那副样子呢?
只听刘宽叹息道,“东林党虽然相较于浙齐楚等党群先进了,可终究也是个很不成熟的党派。”
“他们虽有了相对高尚的政治抱负,却不够明确,并且里面混杂了不少私人政治需求,很不纯粹。”
“此外,东林党组织结构虽比浙齐楚等原始性的党群严密一点,但也只是相对严密些许而已——从东林党建立后,到后面逐渐壮大,再到天启初年的‘众正盈朝’,不知有多少别有用心之徒混入其中。”
“再加上东林党本就不限制地域,可以说只要那个文人、士绅表现出支持东林党的样子,再有一二熟人介绍,就可成为东林党人。”
“所以,在东林党‘众正盈朝’之前,它其实就鱼龙混杂了。里面可以说混了不少‘只求私利、罔顾国事’之人,那种能为国事忘己、能为中低层百姓请命的则越来越少。”
“而东林党中极少数真心为国的,往往又不得方法,或者说能力欠缺,甚至为小人利用。这些原因,可以说决定了东林党最后的结局。”
刘宽这番话让老朱、朱标、朱棣都陷入沉思中。
以前他们只知道不允许朝廷有党派出现,却从未想过,一个什么样的党派是有利于朝廷的,乃至有利于皇帝的。
尤其是老朱,隐约感觉到,似乎要触碰到一个了不得的政治变化,一个完全不同于历朝历代的变化。
可惜这感觉太过模糊,又无经验借鉴,还无法形成明确的想法。
刘宽道:“那时的朱由校对东林党虽没有后世那么清晰、深刻的认识,可随着时间流逝,他很快就感觉到东林党一家独大,对皇权造成很大掣肘。”
“可以说,朱由校或许没接受多少帝王之术的教育,但在这方面却颇有天赋。”
“在天启二年,他通过一些试探后,察觉凭借他个人力量很难撼动东林党后,便决定让魏忠贤执掌东厂,并很快塑造了一个阉党来对抗东林党。”
“阉党以魏忠贤这个东厂督公为党魁,宫中又有客氏为应,便是朱由校也是支持他们的,因此旗帜一树立起来,便有很多昔日被东林党打压的原浙齐楚等党群官员投靠过去。”
“于是魏忠贤迅速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大太监——据说,因为朱由校喜欢做木工,甚至沉迷木工不理国事,魏忠贤便专门挑朱由校做木工的时候汇报事务,朱由校往往不听清楚事情,也不愿思考,便让魏忠贤看着办。”
“魏忠贤便借此机会多次矫诏擅权,大肆排挤、迫害反对他的东林党人。后来权势达到巅峰,更是人称九千岁。”
“而那些原浙齐楚等党派之人,在投靠魏忠贤这个大太监后,自是让阉党变成了一个更加贪婪的党群,大明朝堂、官场也迅速变得比万历中晚期还黑暗。”
“当然,也有一些有政治抱负、想做实事的官员或主动或被动的成为了阉党,并利用阉党政治资源,做了些许有利于改善大明局势之事。”
“可惜这少数几件事,对改善大明局势而言是杯水车薪,也改变不了阉党的性质。”
“朱由校虽只在位期间,阉党更是只兴盛三四年,却令大明江河日下,局势越发的败坏了。”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禁冷笑道:“咱算是听明白了,甭管是什么浙齐楚地方党派,还是自诩正人君子的东林党,又或是打着为皇帝好的阉党,都不是好东西!”
朱标亦叹道:“唐代牛李党争、宋代新旧党争,皆导致朝政混乱,败坏了国事——这些史书上都写得明明白白,后人思之而不鉴之,为之奈何?”
朱棣则闷闷道:“看来最好什么党派都不要,朝廷就该只听皇帝一人之言。”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