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过神来,朱元璋问:“你可知那崇祯为何最终没有迁都南京,舍弃北方?”
对朱元璋追问此事刘宽并不意外,他道:“微臣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崇祯没想到顺军会那么快打到北京城下——李自成正月初一在西安称帝,二月初二才发兵出陕西,随后一路势如破竹,三月十七便打到了北京城下。”
“可以说,从崇祯皇帝到朝臣,都没有想到顺军来的如此快。至于为什么这么快,自是因为一路上除了屈指可数几部明军拼死阻敌,大多数明军都直接投降了顺军。”
“甚至就连派出去督师的内阁大学士、督军太监等,也降了顺军,还帮着李自成过来劝降崇祯。”
虽然刘宽没讲明详细过程,但朱元璋听了却只是微微皱眉,并不觉得意外。
一个王朝如果到了末世,确实很容易产生垮塌式的军事失败,军队成建制投降敌人也是有的——大明在北伐蒙元时,便有一些这样的例子。
为何历朝历代总喜欢歌颂那些为王朝尽忠守节的人?因为那样的人太少了,那样的品德也太难得了。
多数人哪怕世受皇恩,在改朝换代的大势明朗之际,也会选择投降新朝,比如说那个成国公朱纯臣。
刘宽继续道,“一个多月的时间,崇祯朝的君臣大部分时候都在考虑如何派兵抵挡顺军,而等顺军打到河北,他们实际已经错过了迁都的最佳时候。”
“然后便到了第二个原因,朝中有部份出身江南的大臣,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反对崇祯前往南京,甚至反对崇祯派太子前往南京。”
“当然,他们不会说这么做有碍于自身利益,而是用大义来影响崇祯的决定。”
“譬如,大明当时有‘天子守国门’的说法,当年也先带领瓦剌大军攻打到北京城下,君臣们也差点迁都,结果于谦力主不迁都,决心死守,顶住了瓦剌的进攻,也等来了勤王之师,便让大明转危为安。”
“若崇祯都没抵抗顺军,就带着满朝文武抛弃北京,逃到南京去,谁敢说不是等于将北方拱手送给顺军?这个锅谁来背?”
听到这里,朱棣略有不解。
他问:“妹婿说部分江南出身的官员不愿崇祯迁都南京,这是为何?”
没等刘宽回答,朱元璋便道:“老四,亏你建立藩国数年,竟然还没领悟都城的真正作用?”
“咱为何要将都城定在金陵,并且将直隶范围划的如此之大,几乎囊括了江南精华之地?”
“因为都城在哪里,朝廷对哪里的掌控力便最强。与之相对的,朝廷对一个地方掌控力强了,当地地主、士绅就得老实很多,不仅不好欺压良善、违反律法,甚至各种税赋也得老老实实上交。”
“原历史上,你小子舍弃京师,迁都到北平,固然有防御草原诸胡、繁荣北方的考量,但也等于自行削弱了对江南的控制。”
“倘若都城仍在京师(南京),掌控着江南膏腴之地,朝廷财政再差也不会差到崇祯需要向朝臣借钱的地步!”
“哼哼,只是不知道那时迁都北平是你小子自己的主意,还是被哪几个出身江南的大臣给忽悠了。”
听了朱元璋这番话,朱棣先是恍然大悟,随即想到自己在原历史迁都北平可能是受人蛊惑的,他又不禁一阵羞愧。
但他却忍不住嘴硬道:“父皇,儿臣也未必就是受人蛊惑——说不定那时候迁都北平更有益处呢?”
朱元璋道:“怎么,你还想迁都北平?”
这句莫名其妙的话让朱棣愣了下,随即打了个激灵,忙跪了下来,喊道:“儿臣不敢!儿臣冤枉!”
朱元璋道,“行了,起来吧,你如今也是一国之君了,何至于被咱一句话就吓得跪下?刘宽,你继续讲。”
刘宽在旁看得清楚,朱元璋貌似随后一说,实际就想借机敲打一下朱棣——谁让目前海外诸蕃中朱棣离大明直辖地域最近呢?
不过这种事他是不可能掺和的。
闻言,他便接着道:“崇祯没能及时迁都的第三个原因其实跟第二个原因相关联,那就是后世总结的崇祯性格一大缺点——没有担当。”
“他之前在应对农民军及后金的战事上,就总喜欢甩锅给任事的大臣,推卸自身责任。”
“用人初时,他往往考察不深,便给予过分的信任;而一旦所委派差事之进展稍稍不如人意,他对该大臣的信任立马直线下降;若是该大臣最后功亏一篑,他甚至会不问青红皂白、不顾念该大臣丝毫的过往功绩,对其进行近乎报复式的惩罚。”
“这里面有几个典型的例子,如崇祯即位之初,袁崇焕为谋督师之位,向他承诺‘倘皇上假臣便宜,计五年而东夷可平,全辽可复’。”
“崇祯在对袁崇焕了解不足、对辽事了解亦不足的情况下就相信了,给予了袁崇焕很大权力。”
“然而等到崇祯二年,他便因为清虏入寇打到了北京城下,将袁崇焕治罪并处以凌迟极刑。”
“虽然袁崇焕在辽事上确实有过错,比如说私自斩杀了毛文龙;且当时皇太极还用了反间计,让崇祯误以为袁崇焕有反意。”
“但崇祯对袁崇焕处以极刑的做法,仍是令不少大臣寒心——在袁崇焕之前,已经有经略辽东的熊廷弼因兵败及党争被斩首且传首九边。”
“且后面,崇祯皇帝对诸如卢象升、孙传庭等文臣巡抚、督师,都是类似的做法——一旦战事失利,轻则丢官下狱,重则直接被斩首。”
“甚至到了后期,作为督师的杨嗣昌更是因为围剿农民军的战略彻底失败,想到可能到来的下场,活生生被吓死。”
“对于武将,那些奋力拼杀以至于折损了兵马的将领,他弃之如敝履,乃至加以怪罪惩罚;而对那些遇战逃跑保留了兵马的将领,他则宽容有加,最初只是轻罚,到最后不仅不罚反而加官进爵。”
“如此用人,自是让满朝文武逐渐看透了他没有担当,欺软怕硬,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脾性。”
“所以,那些有意阻拦迁都的朝臣,很容易就是利用其性格,拖延了迁都之事。”
讲到这里,刘宽停下来了。
因为关于崇祯的事太多,他怕自己忍不住牵扯出更多的事件,然后讲也讲不完。
朱元璋、朱标、朱棣此时则面面相觑——他们这才明白,崇祯作为一个皇帝,性格中的缺陷对其治国影响有多么恶劣的影响。
想想崇祯对文武大臣的用法,只怕他们到了崇祯手下,也不愿再为朝廷效力。
甚至这么一看,崇祯这么用人,大明竟然还能坚持十七年,已经算是底子过硬了。
回过神后,朱元璋问:“没了?”
刘宽无奈道,“陛下,微臣不是说了么,崇祯年间的事太多了,要是一一细讲,几天几夜都未必讲得完。”
“而且那些事对您和太子殿下、燕王殿下都没什么参考意义,实在没有一一讲来的必要。”
这时朱标也提醒道:“父皇,之前钟鸣报时,到用午膳的时间了。”
朱元璋发现听刘宽讲了一上午泰昌、天启、崇祯三朝的事,在此期间对朱棣一顿嘲讽加批评,他心情莫名好了很多。
心里属实想再听刘宽多讲一讲明末之事——叫上朱棣一起听的那种。
他于是道:“刘宽,咱准你一日假,可否多讲一讲?”
刘宽彻底无语了。
见老朱期待的样子,他忽然心中一动,道:“陛下,不如这样,微臣那里有一部讲述崇祯年间之事的电影,因涉及靖难,不好放给其他人看,不如趁着燕王殿下在,便放来给陛下看看?”
“至于崇祯年间的其他事,微臣就不细讲了。”
听到有电影看,还是明末背景的,朱元璋立马来了兴趣,道:“也行——标儿,安排可靠之人去刘府拿平板电脑来。顺便告诉蕙兰,刘宽中午在宫中陪咱一起用膳。”
“是!”
朱标立马去安排了。
对于看明末背景的电影他也是颇为期待的。
唯有朱棣既期待又忐忑——他担心看电影的时候又挨骂,甚至挨揍。
刘宽此时感觉很肚饿,便道:“陛下,不如咱们先吃饭,吃完了再看电影?”
从奉先殿到刘府一来一去要花不少时间,如果考虑到护送平板需谨慎,那花的时间必然更多。
念及此处,朱元璋点头,“行。”
随即便带着朱标、朱棣、刘宽移步大善殿。
膳房早就准备好了,等几人到大善殿落座,各色膳食便一一送了上来。
说不上丰盛,但味道还不错,最主要的是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或许是因为没马皇后在,四个男人都是默默的吃饭,竟然才一刻多钟就吃完了。
这时平板电脑也被送了过来。
平板电脑装在一个带锁的合金盒子里面,并且附带了八位数的密码锁,足以确保运送过程中不会被什么人直接触碰到。
刘宽拿出平板,很快从里面找到了一部电影。
随即就将平板放在准备好的桌子上,触屏播放。
朱元璋、朱标、朱棣呈三角形坐着,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
只见片头过去,屏幕上先在黑色背景下显示出一段说明文字——
“1642年,距离明朝覆灭还有两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包围开封,明朝大厦将倾。”
接着就出现三个遒劲的白色大字——大明劫!
对朱元璋追问此事刘宽并不意外,他道:“微臣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崇祯没想到顺军会那么快打到北京城下——李自成正月初一在西安称帝,二月初二才发兵出陕西,随后一路势如破竹,三月十七便打到了北京城下。”
“可以说,从崇祯皇帝到朝臣,都没有想到顺军来的如此快。至于为什么这么快,自是因为一路上除了屈指可数几部明军拼死阻敌,大多数明军都直接投降了顺军。”
“甚至就连派出去督师的内阁大学士、督军太监等,也降了顺军,还帮着李自成过来劝降崇祯。”
虽然刘宽没讲明详细过程,但朱元璋听了却只是微微皱眉,并不觉得意外。
一个王朝如果到了末世,确实很容易产生垮塌式的军事失败,军队成建制投降敌人也是有的——大明在北伐蒙元时,便有一些这样的例子。
为何历朝历代总喜欢歌颂那些为王朝尽忠守节的人?因为那样的人太少了,那样的品德也太难得了。
多数人哪怕世受皇恩,在改朝换代的大势明朗之际,也会选择投降新朝,比如说那个成国公朱纯臣。
刘宽继续道,“一个多月的时间,崇祯朝的君臣大部分时候都在考虑如何派兵抵挡顺军,而等顺军打到河北,他们实际已经错过了迁都的最佳时候。”
“然后便到了第二个原因,朝中有部份出身江南的大臣,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反对崇祯前往南京,甚至反对崇祯派太子前往南京。”
“当然,他们不会说这么做有碍于自身利益,而是用大义来影响崇祯的决定。”
“譬如,大明当时有‘天子守国门’的说法,当年也先带领瓦剌大军攻打到北京城下,君臣们也差点迁都,结果于谦力主不迁都,决心死守,顶住了瓦剌的进攻,也等来了勤王之师,便让大明转危为安。”
“若崇祯都没抵抗顺军,就带着满朝文武抛弃北京,逃到南京去,谁敢说不是等于将北方拱手送给顺军?这个锅谁来背?”
听到这里,朱棣略有不解。
他问:“妹婿说部分江南出身的官员不愿崇祯迁都南京,这是为何?”
没等刘宽回答,朱元璋便道:“老四,亏你建立藩国数年,竟然还没领悟都城的真正作用?”
“咱为何要将都城定在金陵,并且将直隶范围划的如此之大,几乎囊括了江南精华之地?”
“因为都城在哪里,朝廷对哪里的掌控力便最强。与之相对的,朝廷对一个地方掌控力强了,当地地主、士绅就得老实很多,不仅不好欺压良善、违反律法,甚至各种税赋也得老老实实上交。”
“原历史上,你小子舍弃京师,迁都到北平,固然有防御草原诸胡、繁荣北方的考量,但也等于自行削弱了对江南的控制。”
“倘若都城仍在京师(南京),掌控着江南膏腴之地,朝廷财政再差也不会差到崇祯需要向朝臣借钱的地步!”
“哼哼,只是不知道那时迁都北平是你小子自己的主意,还是被哪几个出身江南的大臣给忽悠了。”
听了朱元璋这番话,朱棣先是恍然大悟,随即想到自己在原历史迁都北平可能是受人蛊惑的,他又不禁一阵羞愧。
但他却忍不住嘴硬道:“父皇,儿臣也未必就是受人蛊惑——说不定那时候迁都北平更有益处呢?”
朱元璋道:“怎么,你还想迁都北平?”
这句莫名其妙的话让朱棣愣了下,随即打了个激灵,忙跪了下来,喊道:“儿臣不敢!儿臣冤枉!”
朱元璋道,“行了,起来吧,你如今也是一国之君了,何至于被咱一句话就吓得跪下?刘宽,你继续讲。”
刘宽在旁看得清楚,朱元璋貌似随后一说,实际就想借机敲打一下朱棣——谁让目前海外诸蕃中朱棣离大明直辖地域最近呢?
不过这种事他是不可能掺和的。
闻言,他便接着道:“崇祯没能及时迁都的第三个原因其实跟第二个原因相关联,那就是后世总结的崇祯性格一大缺点——没有担当。”
“他之前在应对农民军及后金的战事上,就总喜欢甩锅给任事的大臣,推卸自身责任。”
“用人初时,他往往考察不深,便给予过分的信任;而一旦所委派差事之进展稍稍不如人意,他对该大臣的信任立马直线下降;若是该大臣最后功亏一篑,他甚至会不问青红皂白、不顾念该大臣丝毫的过往功绩,对其进行近乎报复式的惩罚。”
“这里面有几个典型的例子,如崇祯即位之初,袁崇焕为谋督师之位,向他承诺‘倘皇上假臣便宜,计五年而东夷可平,全辽可复’。”
“崇祯在对袁崇焕了解不足、对辽事了解亦不足的情况下就相信了,给予了袁崇焕很大权力。”
“然而等到崇祯二年,他便因为清虏入寇打到了北京城下,将袁崇焕治罪并处以凌迟极刑。”
“虽然袁崇焕在辽事上确实有过错,比如说私自斩杀了毛文龙;且当时皇太极还用了反间计,让崇祯误以为袁崇焕有反意。”
“但崇祯对袁崇焕处以极刑的做法,仍是令不少大臣寒心——在袁崇焕之前,已经有经略辽东的熊廷弼因兵败及党争被斩首且传首九边。”
“且后面,崇祯皇帝对诸如卢象升、孙传庭等文臣巡抚、督师,都是类似的做法——一旦战事失利,轻则丢官下狱,重则直接被斩首。”
“甚至到了后期,作为督师的杨嗣昌更是因为围剿农民军的战略彻底失败,想到可能到来的下场,活生生被吓死。”
“对于武将,那些奋力拼杀以至于折损了兵马的将领,他弃之如敝履,乃至加以怪罪惩罚;而对那些遇战逃跑保留了兵马的将领,他则宽容有加,最初只是轻罚,到最后不仅不罚反而加官进爵。”
“如此用人,自是让满朝文武逐渐看透了他没有担当,欺软怕硬,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脾性。”
“所以,那些有意阻拦迁都的朝臣,很容易就是利用其性格,拖延了迁都之事。”
讲到这里,刘宽停下来了。
因为关于崇祯的事太多,他怕自己忍不住牵扯出更多的事件,然后讲也讲不完。
朱元璋、朱标、朱棣此时则面面相觑——他们这才明白,崇祯作为一个皇帝,性格中的缺陷对其治国影响有多么恶劣的影响。
想想崇祯对文武大臣的用法,只怕他们到了崇祯手下,也不愿再为朝廷效力。
甚至这么一看,崇祯这么用人,大明竟然还能坚持十七年,已经算是底子过硬了。
回过神后,朱元璋问:“没了?”
刘宽无奈道,“陛下,微臣不是说了么,崇祯年间的事太多了,要是一一细讲,几天几夜都未必讲得完。”
“而且那些事对您和太子殿下、燕王殿下都没什么参考意义,实在没有一一讲来的必要。”
这时朱标也提醒道:“父皇,之前钟鸣报时,到用午膳的时间了。”
朱元璋发现听刘宽讲了一上午泰昌、天启、崇祯三朝的事,在此期间对朱棣一顿嘲讽加批评,他心情莫名好了很多。
心里属实想再听刘宽多讲一讲明末之事——叫上朱棣一起听的那种。
他于是道:“刘宽,咱准你一日假,可否多讲一讲?”
刘宽彻底无语了。
见老朱期待的样子,他忽然心中一动,道:“陛下,不如这样,微臣那里有一部讲述崇祯年间之事的电影,因涉及靖难,不好放给其他人看,不如趁着燕王殿下在,便放来给陛下看看?”
“至于崇祯年间的其他事,微臣就不细讲了。”
听到有电影看,还是明末背景的,朱元璋立马来了兴趣,道:“也行——标儿,安排可靠之人去刘府拿平板电脑来。顺便告诉蕙兰,刘宽中午在宫中陪咱一起用膳。”
“是!”
朱标立马去安排了。
对于看明末背景的电影他也是颇为期待的。
唯有朱棣既期待又忐忑——他担心看电影的时候又挨骂,甚至挨揍。
刘宽此时感觉很肚饿,便道:“陛下,不如咱们先吃饭,吃完了再看电影?”
从奉先殿到刘府一来一去要花不少时间,如果考虑到护送平板需谨慎,那花的时间必然更多。
念及此处,朱元璋点头,“行。”
随即便带着朱标、朱棣、刘宽移步大善殿。
膳房早就准备好了,等几人到大善殿落座,各色膳食便一一送了上来。
说不上丰盛,但味道还不错,最主要的是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或许是因为没马皇后在,四个男人都是默默的吃饭,竟然才一刻多钟就吃完了。
这时平板电脑也被送了过来。
平板电脑装在一个带锁的合金盒子里面,并且附带了八位数的密码锁,足以确保运送过程中不会被什么人直接触碰到。
刘宽拿出平板,很快从里面找到了一部电影。
随即就将平板放在准备好的桌子上,触屏播放。
朱元璋、朱标、朱棣呈三角形坐着,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
只见片头过去,屏幕上先在黑色背景下显示出一段说明文字——
“1642年,距离明朝覆灭还有两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包围开封,明朝大厦将倾。”
接着就出现三个遒劲的白色大字——大明劫!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带着铁路到大明,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带着铁路到大明 圣墟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