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秦人要用于此次征战的东西,头曼等人十分好奇,究竟是何物,能让秦人那般自信认为定能大胜东胡、月氏。
随着更接近,头曼等人又注意到了一些细节,像秦军战马上的马鞍和他们平时所用不同。
他们用的马鞍鞍桥较低,但秦军用的马鞍鞍桥却较高,且马鞍两侧还挂着一对圆环,秦骑的两只脚踩在圆环之中。
头曼等人骑乘经验丰富,一眼便看出,秦军用的这种马鞍和圆环能提高骑士在马背上的稳定性,使骑士能更稳地坐在马上,便于其使用武器,从而提升战斗力。
这种部件制作不难,一眼便能看懂,可没有秦人向他们展示,他们恐怕很难想得到可以将马鞍的鞍桥做高,搭配两个踩脚的圆环增加在马上的稳定姓。
物虽小,效用却大,一队不用这种马鞍、圆环的骑兵和一队用这种马鞍、圆环的骑兵若在战场上相遇,必是用的一方更占优势。
头曼等人心里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如果他们没抱上大秦老大哥的大腿,反而跟大秦成仇,那用着这种马鞍和圆环的秦军也许今天就是来征讨他们。
到时,战场上一碰,他们必会被打一个措手不及,蒙受重创!
以前也没听过见过秦军骑兵用这种马鞍、圆环,现在为了这一战才显露出来,老大哥对他们有所隐瞒啊,要是他们当初不识趣,老大哥隐瞒的这些东西就要用来对付他们了。
想到这,头曼等人感到一阵庆幸,当初派使者去恭贺秦皇称帝当真是一英明之举,否则怎会有后来和大秦建交,抱上老大哥的粗腿?
转念想到东胡、月氏就要和秦军交战,头曼等人心里又幸灾乐祸起来,他们是尝不到老大哥的厉害了,可东胡、月氏马上就会尝到。
东胡和月氏以前老是欺辱他们,但那又如何?
会打有个屁用?
出来混要有势力,要有背景!
我们是打不过你们东胡、月氏,但我们有后台,能召唤这时代最强的召唤兽——大秦。
但头曼等人此时只注意到马鞍、马镫,未注意马蹄也有细节。
高桥马鞍、马镫,以及马掌,李念交给始皇时,本以为将会在大秦与匈奴之战中发挥到出其不意的作用,没想到不打匈奴了,而是要打东胡、月氏。
这几样东西制作简单,眼看便明,因此只能出其不意一次,便会被其他人学去。
马镫、马掌本是作为大秦的机密隐藏,但对东胡、月氏这一战,要打出一场漂亮的胜利,各方面都要做足准备,以保成功,这几件东西自然也被决定拿出。
底牌这种东西,不就是在能发挥其作用时使用?如今征讨东胡、月氏之战,便是马镫、马掌在这世界登上舞台的时刻。
而且,大秦在不断发展进步,底牌将会越来越多,马镫、马掌这类一次性底牌被消耗掉,也不会对日后的大秦有多少影响,甚至随着大秦的发展,马镫、马掌之类的物品将算不上底牌。
将之用于这一场战争,正是时机!
很快,头曼等人接近到秦军的先头部队,立刻有一队秦军将士迎了上来,领头的那名秦将,头曼等人都认识,正是曾随陈平、椒离出使过匈奴的王离。
只是上一次,随王离而来的秦军只有区区几百人,但今日却多达数万,且还有王离之父——王贲。
见是王离率领秦骑来与他们碰面,头曼等人心中轻松了不少,认识的人总比不认识的人好。
还隔着一段距离,头曼便笑道:“许久未见将军,将军还是这般风采过人!”
这话让在马上的王离怔了下,因为头曼说的是雅言,虽然带着浓浓的匈奴口音,但明显是雅言。
王离看向头曼,以及随头曼过来的一众匈奴头领,在马背上向对方抱拳一礼,笑回道:“一别一年,单于和众位头领也仍是器宇不凡。”
比之于一年前,头曼和匈奴一众头领其实有不小变化,最明显的变化便是外形上。
在过去一年里,其等养尊处优,穿着大秦制作的衣饰、喝着大秦酿造的美酒、吃着大秦庖厨烹饪的美食,还有来自大秦的医疗保健服务,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
于是,头曼等人的体型也随之发生了膨胀,变得富态圆润起来,王离说其等“仍是器宇不凡”,属实睁眼说瞎话。
但王离的话让头曼等人很满意,倒不是王离说的话中听,他们很高兴,而是王贲肯让王离来与他们碰面,是在表达王贲本人对他们的友善的态度,表明王贲不会故意为难针对他们。
王离向椒离、陈平等行过礼后,又冲头曼等人道:“上将军便在前方,单于、众位头领,请随我来!”
在王离带领下,头曼等人朝着秦军中军某处靠近,在他们向秦军中军靠近时,秦军依然在井然有序地行进,似乎对他们视若不见。
秦军毫不在意匈奴单于和头领到来,只一味行军!
但头曼等人知道,这些秦军士卒不是真对他们视若不见,只是没有得到向他们进攻的命令罢了,倘若得令,这些看着冷漠平静的秦军下一刻便会对他们发起雷霆一击。
越观察,头曼等人越觉得这支秦军是一支可怕的军队,每名士卒不言不笑,只平静地做着该做的事,统一有序地像不像人类。
这种统一有序还不是刻意装出来的,而是像在日常中养成为了一种习惯,有这种纪律性的军队要是在战场上,绝对可怕。
头曼等人还留意到在秦军着装有不同,像在某些车驾附近的秦军,着装便和行进中大多数秦军不一样,他们的服饰上绘着一个特殊的图案,以此区别他们和其他秦军。
这些秦军是干嘛的?
头曼等人心里生出一个猜想:也许这些秦军是要负责操纵车驾中所载的隐秘之物。
他们猜的不错,这些秦军其实是大秦建立的炮兵,车驾中所运载的正是大秦过去一年里铸造的火炮!
不是所有车驾都有这种特别着装的秦军护送,有的则没有,这些车驾中又装了什么?
怀着种种疑问和惊异,头曼等人接近了中军,一眼便看到一名甲胄与众不同的中年将领骑在一匹好马上,周围跟着数名秦将,在一众精锐秦骑的护卫下御马前行。
此将应当便是王贲,王翦之子,王离之父,本次统帅这支秦军征讨东胡、月氏的大秦主将!
那中年将领也看了过来,目光平淡,可头曼等人不自觉便将目光避开,不敢与之直视。
头曼等人没看到,见头曼等人避开他的目光,中年将领轻轻摇了摇头,匈奴的单于和头领算是废了。
想当年,他还听过匈奴人和李牧交战的故事,曾设想若是自己处在李牧的位子,是否能做到和李牧一般。
今日,他看到了和李牧交战过的匈奴单于,可对方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雄心锐气。
这也不奇怪,当年的头曼多威风,手下控弦之士达数十万,在草原上猖狂无比,率领匈奴大军入寇赵国,然后便遇到了李牧,那一代的匈奴精锐几乎尽折于李牧之手。
若不是在李牧那损兵折将太甚,匈奴有岂会甘愿受东胡、月氏敲诈勒索?是元气未复,实力不如,不得不低头罢了!
正在这时,王离的声音传来,证明了头曼等人的猜想,那中年将领真是王贲,“末将王离,禀告上将军,头曼单于和众头领已到,是否接见?”
随后,一个平静的男声响起,“准!”
头曼等人这才被准许接近王贲所在,其等不敢直视,因而只从匆匆瞥视中看到王贲长相,相当英伟的一名将领,光是在那不言不语,也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
王贲身边除了护卫的亲兵外,还有几名秦将,让他们记忆颇深的是离王贲最近的那名秦将,竟是名孩童!
那孩童骑在马上,戴头盔、着甲胄,人虽小,却没有孩童的稚气,反而给他们一种“这孩童也是一名秦将”的感觉。
这孩童当然是韩信,这是大秦立朝第一次对外战争,又是大秦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热武器,韩信自然跟随王贲前来观战学习。
不是李念和始皇派他前来,而是韩信在得知大秦将对东胡、月氏用兵后,主动向李念请求。
看着身材富态圆润的头曼等人,韩信眼神古怪,他想起了李念教他的一些东西:有时候,胜利未必要在战场上取得!
匈奴单于和这些头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秦虽在目前未和匈奴直接交战,但两国的争斗其实早已开始,那是不在战场上的争斗。
看着头曼等人正向王贲行礼,韩信脑中生起一个想法:要是将这些人全给扣下,不打东胡、月氏,而是率军灭匈奴……
这个想法确实有可行性,但只稍微一想,韩信便放弃了,这的确很有可能吞灭匈奴,但带来的负面后果会很严重。
首先是会失去在周边其他国邦部族中的信誉。
信誉这东西有时不重要,可有时又十分重要,对如今的大秦而言,需要保持一个至少在明面上较好的国家信誉。
匈奴现在可是站在大秦这方,是追随大秦的小弟,如果趁机把匈奴灭了,其他国邦会怎么看?
你对小弟都如此不讲武德,对我们肯定会更不讲武德,大秦若想和这些起了警惕心的国邦部族交流,要付出的成本将会更大。
其次是大秦还未做好吞并匈奴的准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六国之地就让大秦忙得不可开交,这里缺人,那里缺物,要是再增加一个匈奴的地盘,人才和物质的缺乏会更加严重。
将头曼等人杀了,将匈奴的地盘也给拿下了,可是用哪些人才治理匈奴,对匈奴人又该采用何种政策?
地盘虽好,可若吃得太多,会消化不良,还不如让头曼等人继续活着,由其等治理匈奴,大秦在旁对匈奴加以影响,使匈奴自己一步步变成大秦想要的形状。
让头曼等人暂代大秦看顾匈奴这棵果树,等到大秦想要的果实成熟,再将头曼等人一脚踹走,摘了果实,不是轻松又省力?
‘原来这才是李师对匈奴的谋划,引其主动朝大秦想要的方向变化,大秦在日后收取成果即好。因此,匈奴现任的单于和头领不仅不能死,还要好好活着。因为大秦需要他们活着!’
‘等大秦不再需要他们,便是其等退位或死亡时。或者说当他们阻碍了大秦利益时,大秦便要挑选符合利益的人上位。什么人成为单于、成为头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符合大秦利益。而现在,这些人便符合大秦利益。’
韩信深吸口气,在这一刻,忽然便明白了很多,看向头曼等人的目光更加深沉,难怪这些人会变得如此……富态,是大秦有意为之。
大秦并不需要匈奴有一个英明的单于,有一群能干头领,而是需要听大秦话的单于、头领,哪怕他们残暴、堕落、荒谬。
韩信忽然又想到在大秦流传甚广的匈奴太子冒顿之死,眼神古怪起来,原本他更相信官方的说法,认为冒顿是酒醉后擅闯禁宫被诛,和李师无关,并非外界传闻里,是李师为师娘一怒而杀冒顿。
可现在想来,事情的真相大概和师娘没关系,但绝对和李师脱不开关联,必有李师在背后推动。
冒顿死亡的原因只有一个:他可能会成为匈奴下一任单于,还是一位英明能干、野心勃勃的单于。
韩信思考这些时,头曼等人向王贲行礼,用的是大秦礼仪,是他们专门从大秦驻匈奴使馆人员学来:“头曼见过上将军!”
见头曼等人用大秦的礼仪向他行礼,王贲想到李念给他们讲过的文化入侵,他眼前所见便是一种!
王贲也很给头曼等人面子,以面见外邦国君之礼向头曼还了一礼,道:“大秦征北上将军王贲,见过单于与众位头领!”
随着更接近,头曼等人又注意到了一些细节,像秦军战马上的马鞍和他们平时所用不同。
他们用的马鞍鞍桥较低,但秦军用的马鞍鞍桥却较高,且马鞍两侧还挂着一对圆环,秦骑的两只脚踩在圆环之中。
头曼等人骑乘经验丰富,一眼便看出,秦军用的这种马鞍和圆环能提高骑士在马背上的稳定性,使骑士能更稳地坐在马上,便于其使用武器,从而提升战斗力。
这种部件制作不难,一眼便能看懂,可没有秦人向他们展示,他们恐怕很难想得到可以将马鞍的鞍桥做高,搭配两个踩脚的圆环增加在马上的稳定姓。
物虽小,效用却大,一队不用这种马鞍、圆环的骑兵和一队用这种马鞍、圆环的骑兵若在战场上相遇,必是用的一方更占优势。
头曼等人心里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如果他们没抱上大秦老大哥的大腿,反而跟大秦成仇,那用着这种马鞍和圆环的秦军也许今天就是来征讨他们。
到时,战场上一碰,他们必会被打一个措手不及,蒙受重创!
以前也没听过见过秦军骑兵用这种马鞍、圆环,现在为了这一战才显露出来,老大哥对他们有所隐瞒啊,要是他们当初不识趣,老大哥隐瞒的这些东西就要用来对付他们了。
想到这,头曼等人感到一阵庆幸,当初派使者去恭贺秦皇称帝当真是一英明之举,否则怎会有后来和大秦建交,抱上老大哥的粗腿?
转念想到东胡、月氏就要和秦军交战,头曼等人心里又幸灾乐祸起来,他们是尝不到老大哥的厉害了,可东胡、月氏马上就会尝到。
东胡和月氏以前老是欺辱他们,但那又如何?
会打有个屁用?
出来混要有势力,要有背景!
我们是打不过你们东胡、月氏,但我们有后台,能召唤这时代最强的召唤兽——大秦。
但头曼等人此时只注意到马鞍、马镫,未注意马蹄也有细节。
高桥马鞍、马镫,以及马掌,李念交给始皇时,本以为将会在大秦与匈奴之战中发挥到出其不意的作用,没想到不打匈奴了,而是要打东胡、月氏。
这几样东西制作简单,眼看便明,因此只能出其不意一次,便会被其他人学去。
马镫、马掌本是作为大秦的机密隐藏,但对东胡、月氏这一战,要打出一场漂亮的胜利,各方面都要做足准备,以保成功,这几件东西自然也被决定拿出。
底牌这种东西,不就是在能发挥其作用时使用?如今征讨东胡、月氏之战,便是马镫、马掌在这世界登上舞台的时刻。
而且,大秦在不断发展进步,底牌将会越来越多,马镫、马掌这类一次性底牌被消耗掉,也不会对日后的大秦有多少影响,甚至随着大秦的发展,马镫、马掌之类的物品将算不上底牌。
将之用于这一场战争,正是时机!
很快,头曼等人接近到秦军的先头部队,立刻有一队秦军将士迎了上来,领头的那名秦将,头曼等人都认识,正是曾随陈平、椒离出使过匈奴的王离。
只是上一次,随王离而来的秦军只有区区几百人,但今日却多达数万,且还有王离之父——王贲。
见是王离率领秦骑来与他们碰面,头曼等人心中轻松了不少,认识的人总比不认识的人好。
还隔着一段距离,头曼便笑道:“许久未见将军,将军还是这般风采过人!”
这话让在马上的王离怔了下,因为头曼说的是雅言,虽然带着浓浓的匈奴口音,但明显是雅言。
王离看向头曼,以及随头曼过来的一众匈奴头领,在马背上向对方抱拳一礼,笑回道:“一别一年,单于和众位头领也仍是器宇不凡。”
比之于一年前,头曼和匈奴一众头领其实有不小变化,最明显的变化便是外形上。
在过去一年里,其等养尊处优,穿着大秦制作的衣饰、喝着大秦酿造的美酒、吃着大秦庖厨烹饪的美食,还有来自大秦的医疗保健服务,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
于是,头曼等人的体型也随之发生了膨胀,变得富态圆润起来,王离说其等“仍是器宇不凡”,属实睁眼说瞎话。
但王离的话让头曼等人很满意,倒不是王离说的话中听,他们很高兴,而是王贲肯让王离来与他们碰面,是在表达王贲本人对他们的友善的态度,表明王贲不会故意为难针对他们。
王离向椒离、陈平等行过礼后,又冲头曼等人道:“上将军便在前方,单于、众位头领,请随我来!”
在王离带领下,头曼等人朝着秦军中军某处靠近,在他们向秦军中军靠近时,秦军依然在井然有序地行进,似乎对他们视若不见。
秦军毫不在意匈奴单于和头领到来,只一味行军!
但头曼等人知道,这些秦军士卒不是真对他们视若不见,只是没有得到向他们进攻的命令罢了,倘若得令,这些看着冷漠平静的秦军下一刻便会对他们发起雷霆一击。
越观察,头曼等人越觉得这支秦军是一支可怕的军队,每名士卒不言不笑,只平静地做着该做的事,统一有序地像不像人类。
这种统一有序还不是刻意装出来的,而是像在日常中养成为了一种习惯,有这种纪律性的军队要是在战场上,绝对可怕。
头曼等人还留意到在秦军着装有不同,像在某些车驾附近的秦军,着装便和行进中大多数秦军不一样,他们的服饰上绘着一个特殊的图案,以此区别他们和其他秦军。
这些秦军是干嘛的?
头曼等人心里生出一个猜想:也许这些秦军是要负责操纵车驾中所载的隐秘之物。
他们猜的不错,这些秦军其实是大秦建立的炮兵,车驾中所运载的正是大秦过去一年里铸造的火炮!
不是所有车驾都有这种特别着装的秦军护送,有的则没有,这些车驾中又装了什么?
怀着种种疑问和惊异,头曼等人接近了中军,一眼便看到一名甲胄与众不同的中年将领骑在一匹好马上,周围跟着数名秦将,在一众精锐秦骑的护卫下御马前行。
此将应当便是王贲,王翦之子,王离之父,本次统帅这支秦军征讨东胡、月氏的大秦主将!
那中年将领也看了过来,目光平淡,可头曼等人不自觉便将目光避开,不敢与之直视。
头曼等人没看到,见头曼等人避开他的目光,中年将领轻轻摇了摇头,匈奴的单于和头领算是废了。
想当年,他还听过匈奴人和李牧交战的故事,曾设想若是自己处在李牧的位子,是否能做到和李牧一般。
今日,他看到了和李牧交战过的匈奴单于,可对方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雄心锐气。
这也不奇怪,当年的头曼多威风,手下控弦之士达数十万,在草原上猖狂无比,率领匈奴大军入寇赵国,然后便遇到了李牧,那一代的匈奴精锐几乎尽折于李牧之手。
若不是在李牧那损兵折将太甚,匈奴有岂会甘愿受东胡、月氏敲诈勒索?是元气未复,实力不如,不得不低头罢了!
正在这时,王离的声音传来,证明了头曼等人的猜想,那中年将领真是王贲,“末将王离,禀告上将军,头曼单于和众头领已到,是否接见?”
随后,一个平静的男声响起,“准!”
头曼等人这才被准许接近王贲所在,其等不敢直视,因而只从匆匆瞥视中看到王贲长相,相当英伟的一名将领,光是在那不言不语,也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
王贲身边除了护卫的亲兵外,还有几名秦将,让他们记忆颇深的是离王贲最近的那名秦将,竟是名孩童!
那孩童骑在马上,戴头盔、着甲胄,人虽小,却没有孩童的稚气,反而给他们一种“这孩童也是一名秦将”的感觉。
这孩童当然是韩信,这是大秦立朝第一次对外战争,又是大秦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热武器,韩信自然跟随王贲前来观战学习。
不是李念和始皇派他前来,而是韩信在得知大秦将对东胡、月氏用兵后,主动向李念请求。
看着身材富态圆润的头曼等人,韩信眼神古怪,他想起了李念教他的一些东西:有时候,胜利未必要在战场上取得!
匈奴单于和这些头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秦虽在目前未和匈奴直接交战,但两国的争斗其实早已开始,那是不在战场上的争斗。
看着头曼等人正向王贲行礼,韩信脑中生起一个想法:要是将这些人全给扣下,不打东胡、月氏,而是率军灭匈奴……
这个想法确实有可行性,但只稍微一想,韩信便放弃了,这的确很有可能吞灭匈奴,但带来的负面后果会很严重。
首先是会失去在周边其他国邦部族中的信誉。
信誉这东西有时不重要,可有时又十分重要,对如今的大秦而言,需要保持一个至少在明面上较好的国家信誉。
匈奴现在可是站在大秦这方,是追随大秦的小弟,如果趁机把匈奴灭了,其他国邦会怎么看?
你对小弟都如此不讲武德,对我们肯定会更不讲武德,大秦若想和这些起了警惕心的国邦部族交流,要付出的成本将会更大。
其次是大秦还未做好吞并匈奴的准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六国之地就让大秦忙得不可开交,这里缺人,那里缺物,要是再增加一个匈奴的地盘,人才和物质的缺乏会更加严重。
将头曼等人杀了,将匈奴的地盘也给拿下了,可是用哪些人才治理匈奴,对匈奴人又该采用何种政策?
地盘虽好,可若吃得太多,会消化不良,还不如让头曼等人继续活着,由其等治理匈奴,大秦在旁对匈奴加以影响,使匈奴自己一步步变成大秦想要的形状。
让头曼等人暂代大秦看顾匈奴这棵果树,等到大秦想要的果实成熟,再将头曼等人一脚踹走,摘了果实,不是轻松又省力?
‘原来这才是李师对匈奴的谋划,引其主动朝大秦想要的方向变化,大秦在日后收取成果即好。因此,匈奴现任的单于和头领不仅不能死,还要好好活着。因为大秦需要他们活着!’
‘等大秦不再需要他们,便是其等退位或死亡时。或者说当他们阻碍了大秦利益时,大秦便要挑选符合利益的人上位。什么人成为单于、成为头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符合大秦利益。而现在,这些人便符合大秦利益。’
韩信深吸口气,在这一刻,忽然便明白了很多,看向头曼等人的目光更加深沉,难怪这些人会变得如此……富态,是大秦有意为之。
大秦并不需要匈奴有一个英明的单于,有一群能干头领,而是需要听大秦话的单于、头领,哪怕他们残暴、堕落、荒谬。
韩信忽然又想到在大秦流传甚广的匈奴太子冒顿之死,眼神古怪起来,原本他更相信官方的说法,认为冒顿是酒醉后擅闯禁宫被诛,和李师无关,并非外界传闻里,是李师为师娘一怒而杀冒顿。
可现在想来,事情的真相大概和师娘没关系,但绝对和李师脱不开关联,必有李师在背后推动。
冒顿死亡的原因只有一个:他可能会成为匈奴下一任单于,还是一位英明能干、野心勃勃的单于。
韩信思考这些时,头曼等人向王贲行礼,用的是大秦礼仪,是他们专门从大秦驻匈奴使馆人员学来:“头曼见过上将军!”
见头曼等人用大秦的礼仪向他行礼,王贲想到李念给他们讲过的文化入侵,他眼前所见便是一种!
王贲也很给头曼等人面子,以面见外邦国君之礼向头曼还了一礼,道:“大秦征北上将军王贲,见过单于与众位头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