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和大食人的恒罗斯之战中落败,西域的唐军其实并未损失太多,也并未失去在西域的影响力,甚至还在继续扩张。”
“恒罗斯之战后的第二年,升任为新一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还遣兵大胜吐蕃,攻占吐蕃战略要地大勃律,让大唐对西域的经略达至鼎盛,史载‘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见到大唐依旧强大,大食人主动向大唐求和……”
说到这,李念也忍不住摇头:“如果不是因为那场大乱发生,大唐必定会继续在西域扩张,再次与大食人一较长短。”
李念没立即说起那场大乱,而是道:“玄宗时的唐军虽依旧厉害,战力强悍,然和太宗时相比,大唐的边疆形势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太宗时,大唐对外几乎一直是在进攻扩张,破国极多,并将所夺得的土地纳入大唐治理下,可认为大唐在此时对外的战略是军事进攻。”
“等太宗离世,李治时期发生的事,陛下和诸位也知道,大唐的疆域虽在李治手中达至最广,然而又给丢了出去,吐蕃、突厥等部族也开始不断袭扰大唐边境。”
王翦已经懂了,道:“所以,大唐对外的战略从太宗时的主动进攻开始变为防御?”
冯去疾问道:“但大唐不还在对外出兵,继续扩张?”
李念道:“部分的扩张和主要战略变更为防御并不冲突。大唐变更对外的军事战略方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太宗时,大唐有一支当时最精锐的骑兵,打服周边诸国,诸多部落元气受损,无法对大唐形成有效威胁。”
“可到了玄宗时,情况便变得不一样!对外,大唐周边的诸多部族已恢复过元气,能对大唐产生威胁,这些部族多为游牧,就算正面战场打不过唐军,可他们会频繁袭扰大唐边境:唐军来了,我跑,唐军走了,我又来!”
“而对内嘛,在前已说过,府兵制到玄宗时已难以为继,大唐的军事实力在那时其实是下滑了,是玄宗采纳张说的提议,改府兵制为募兵制,才使唐军重新恢复强大的战力。可有些损失补得回来,有些却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补上!”
这下都听懂了大唐边境的形势是咋变化的了,唐军强归强,可敌人也学刁了:我们是正面打不过你大唐,但我们可以袭扰你大唐,有本事就来追着我们!
大唐去追他们,追上打赢了得不到多少好处,大唐不去追他们,又会被他们袭扰,可谓烦不胜烦,且大唐到了玄宗时,骑兵的战斗力比于太宗时,还有所下降。
李念继续道:“为应对这种边疆形势的变化,大唐的对外战略自然也随之进行了调整,从军事进攻变为军事防御。大唐在边关设置多个重镇,以之聚重兵,扼守于要地!于是,节度使应时而生!”
“节度使在初设之时,本只掌管地方军务,不插手地方治理,也没有地方行政之权,可这就和东汉末年的州牧一样。”
一听东汉末的州牧,始皇等人瞬间明白了节度使是个什么玩意儿,这不就是大唐版的州牧?
“其实,玄宗设立节度使本身没太大问题,至少在节度使初设之时是如此,因为只要不给予节度使行政之权,朝廷中央足够强大,地方上的节度使根本掀不起多大风浪。然而,玄宗这个人吧……”
“没问题也能整些问题出来,事情的起因还和武家有些关联!”
都到这时了,怎么还能和武家扯上关系?
这武家当真是百足之虫,咋都不僵,不过想想也是,玄宗是武媚的之孙,后来的大唐皇帝都能说和武家有关。
“玄宗有一武惠妃,其是武媚侄孙女,武媚堂侄武攸止之女,此妃颇得玄宗宠幸,为玄宗诞下四子三女。”
不受宠也生不了这么多,虽然好几个都夭折了。
始皇等却是想到武媚、韦后、太平公主几位,难道这武惠妃也要行此旧事,让玄宗因而犯错?
“然而武惠妃虽受玄宗宠爱,但玄宗即使没有了皇后,也没立她为后,更别说立她所生育的皇子为太子。”
“玄宗原本的发妻,王皇后无子,后来还因‘符厌事件’于开元十二年被废,所以玄宗当时所立的太子非皇后嫡出……”
又是一个王皇后,这大唐宗室就这么喜欢娶了姓“王”的女子为皇后,然后再给废掉,且同样还有个姓“武”的宠妃。
这故事听着有点耳熟啊!
但玄宗怎么会拿他爷爷高宗的剧本呢?
那必然得给再开几个与众不同的大眼!
“玄宗在开元三年便立了太子,立的是次子李瑛,此子为赵丽妃所生,而这赵丽妃的出身不太好,据史载是个倡伎,只是颇受玄宗喜爱,被纳为妾室。”
立的是次子,那也就是还有个长子,就算不是嫡长子,但这次子也不是嫡子啊,这位大唐玄宗的长子又出了什么问题?
好像当皇帝的,长子都很容易出问题,不管是嫡长子,还是庶长子,很难有能得善终者。
王绾问道:“长幼有序,纵使无嫡子,然长子在前,玄宗为何不立长子为太子,反而立次子?莫非玄宗长子早夭,或不受玄宗喜爱?”
李念摇头笑道:“那倒没有,玄宗对他那位长子应该很喜爱,其本有机会被玄宗立为太子,在其于天宝十一年去世后,玄宗还追赠其为‘靖德太子’。只是这位比较倒霉,在打猎时被伤及了面部。”
那还真是倒霉,本来有机会成为玄宗的皇太子,却因为打猎被毁了容而失去了机会。
“但这位因为伤及面部而未能成为太子,对其反而是件好事,让他得以躲过杀身之祸。玄宗立了次子为皇太子,且这位皇太子的母亲还曾是一倡伎,陛下和诸位觉得武惠妃会如何想?”
这问题用脚都能想到答案,本妃出身高贵,没有成为皇后,儿子也没能成为太子,反倒叫一贱人之子成为太子。
这口气如何能咽得下去!
蒙恬道:“那武惠妃自是不会心甘,认为赵丽妃之子都能为太子,其子为何不能?”
李念道:“武惠妃正是如此作想,且当时宰相张九龄已被罢相,接替张九龄的李林甫,是一位大大的奸臣,他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势,揣摩清了武惠妃的心意,时常在武惠妃面前说寿王的好话。”
“寿王是武惠妃之子,听到当朝宰相称赞自己儿子,武惠妃当然高兴,也越发觉得赵丽妃之子都能为皇太子,自己儿子为何不能?”
“于是,再一次受到女婿杨洄撺掇的武惠妃设计构陷当时的玄宗太子与另外两位皇子。构陷很简单,他们杀不了太子和两位皇子,但有人可以杀了一位太子两位亲王!”
始皇眯了眯眼睛,沉声道:“这武惠妃借了玄宗之手,使玄宗亲自杀了自己儿子?”
李念点了点头:“武惠妃派人召太子和两位皇子入宫,说宫中有贼,请他们相助捉拿,这三人答应了下来,带人着兵甲入宫。”
“而在另一边,武惠妃又告诉玄宗:‘太子与二王要谋反,他们着铁甲进宫!’玄宗派人一看,果真与武惠妃所言一般。”
“而玄宗也是靠政变才有皇位,对这类事自是相当敏感,太子和两王带兵进宫,正好戳到了他的逆鳞上,让玄宗生出了杀机!”
冯劫道:“那武惠妃不愧是玄宗宠妃,已将玄宗心思琢磨清矣,知玄宗所畏惧担忧之事,便以此为刀。”
但到这还是听不出这武惠妃和大唐那场内乱有何关系,最多也就是让玄宗杀了几个皇子罢了。
李念接着道:“玄宗在决定处置太子和两王时,曾问询过李林甫,李林甫回答此为玄宗家事,非其所该干预。”
王绾道:“看似置身事外,不参与玄宗家事,实则是以退为进,坚定玄宗杀三人之意。”
李念道:“玄宗先废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为庶人,不久之后,又将三人全部赐死,在后世也被称为‘一日杀三子’!”
一日间杀三位皇子,其中一位还曾是太子,这还是那个即位初颇为英明的李隆基?
这大唐皇位真是充满腥风血雨,原先听李念讲说玄宗对兄弟的态度,还以为会有所改变,没想到对儿子举起屠刀,毫不留情!
始皇问道:“此时,玄宗即位已有多少年月?”
李念道:“即位已二十五年矣,玄宗也已有五十二岁,所以才有‘玄宗当皇帝不错,只是活得太久,死得太晚’一说。”
“玄宗如果在开元二十五年前便死去,历史上的评价会很高,在天宝三年前去世,评价虽会低,但也会不错,就算是天宝十四年前去世,大概也会评价还行,可玄宗偏偏很能活,一直活到七十八岁。”
听到玄宗去世时的年龄,始皇等人都觉得确实是很能活,将近八十岁,属于相当的高龄。
李念又道:“虽然构陷谋害了太子与两王,但武惠妃也没能得到她想要的好处,倒不是玄宗看破了她的构陷,而是武惠妃自己因为构陷一事得了病。其一病不起,在同一年十二月离世。”
武惠妃到这就死了,那大唐的那场惊人内乱跟她有什么关系,一个死人还能影响后面的事?
李念的回答是“当然能!”,始皇等人只见李念脸上带着奇怪的笑意:“武惠妃十分得玄宗宠幸,对玄宗来说,她温柔体贴,知他心意,后宫中美人虽多,却无人能与武惠妃相比。”
“因而武惠妃过世后,玄宗非常伤心,将其追封为皇后,谥贞顺,但少了武惠妃这般贴心的人儿,玄宗是吃不好、睡不香,就在这时,他听说寿王李琩的王妃有倾国之色……”
等会儿……
饶是以始皇等人的城府心性,听到李念这一番话后,也有些维持不住脸上的表情。
寿王李琩,李念这小子刚才提到过,是武惠妃与玄宗之子吧?
也就是武惠妃处心积虑想要推上太子之位的那位!
这般说,寿王李琩的王妃,不就是玄宗与武惠妃的儿媳?
玄宗这个年过半百的老东西看上了自己的儿媳,想要将之霸占为己有?
终于明白了李念为啥要讲武惠妃了,武惠妃只怕做梦也没想到,在她死后,玄宗会把她儿子的王妃给抢了。
且玄宗抢了寿王妃,肯定不会让寿王成为太子,继承皇位,只要玄宗在世还未退位,那寿王就是离皇位最远的那位皇子。
武惠妃的一应谋划所想,在玄宗对寿王妃起了心思后,一切都成了一个非常滑稽的笑话,且如果她不死,玄宗说不定还不会生出抢儿子王妃的念头。
要是武惠妃能在死后得知后面发生的这些,不知会作何感想?
玄宗这厮也是会玩,已经道德沦丧到抢儿子的王妃,这让父子二人以后还如何见面,寿王和那寿王妃又如何相见?
前有太宗霸占兄嫂弟媳,后有高宗私通小妈,现又有玄宗抢夺儿子媳妇,不得不说不愧是一家人!
现在的情况已经很明显了,大唐的那场内乱十有八九与这位寿王妃和玄宗有关。
始皇这时又想到一点,李念这小子以前说过大唐也有一位华夏历史上顶尖的美女,难道便是这寿王妃?
李念似乎知道始皇在想什么,笑道:“这位寿王妃姓‘杨’名‘玉环’,其出身弘农杨氏,华夏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的‘羞花’!”
“在听人说寿王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后,玄宗不管什么礼制道德,将杨玉环给招进宫中,一看,他这儿媳果真姿容绝世,且杨玉环还精通音律,擅歌舞,又性情婉顺,能懂玄宗心意。”
“如此美丽又懂他心意,还能歌善舞的绝色佳人,玄宗哪能不心动?这样的佳人怎能做他的儿媳,应当成为他的妃嫔才是。诗人白居易便在《长恨歌》中写到:‘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恒罗斯之战后的第二年,升任为新一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还遣兵大胜吐蕃,攻占吐蕃战略要地大勃律,让大唐对西域的经略达至鼎盛,史载‘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见到大唐依旧强大,大食人主动向大唐求和……”
说到这,李念也忍不住摇头:“如果不是因为那场大乱发生,大唐必定会继续在西域扩张,再次与大食人一较长短。”
李念没立即说起那场大乱,而是道:“玄宗时的唐军虽依旧厉害,战力强悍,然和太宗时相比,大唐的边疆形势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在太宗时,大唐对外几乎一直是在进攻扩张,破国极多,并将所夺得的土地纳入大唐治理下,可认为大唐在此时对外的战略是军事进攻。”
“等太宗离世,李治时期发生的事,陛下和诸位也知道,大唐的疆域虽在李治手中达至最广,然而又给丢了出去,吐蕃、突厥等部族也开始不断袭扰大唐边境。”
王翦已经懂了,道:“所以,大唐对外的战略从太宗时的主动进攻开始变为防御?”
冯去疾问道:“但大唐不还在对外出兵,继续扩张?”
李念道:“部分的扩张和主要战略变更为防御并不冲突。大唐变更对外的军事战略方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太宗时,大唐有一支当时最精锐的骑兵,打服周边诸国,诸多部落元气受损,无法对大唐形成有效威胁。”
“可到了玄宗时,情况便变得不一样!对外,大唐周边的诸多部族已恢复过元气,能对大唐产生威胁,这些部族多为游牧,就算正面战场打不过唐军,可他们会频繁袭扰大唐边境:唐军来了,我跑,唐军走了,我又来!”
“而对内嘛,在前已说过,府兵制到玄宗时已难以为继,大唐的军事实力在那时其实是下滑了,是玄宗采纳张说的提议,改府兵制为募兵制,才使唐军重新恢复强大的战力。可有些损失补得回来,有些却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补上!”
这下都听懂了大唐边境的形势是咋变化的了,唐军强归强,可敌人也学刁了:我们是正面打不过你大唐,但我们可以袭扰你大唐,有本事就来追着我们!
大唐去追他们,追上打赢了得不到多少好处,大唐不去追他们,又会被他们袭扰,可谓烦不胜烦,且大唐到了玄宗时,骑兵的战斗力比于太宗时,还有所下降。
李念继续道:“为应对这种边疆形势的变化,大唐的对外战略自然也随之进行了调整,从军事进攻变为军事防御。大唐在边关设置多个重镇,以之聚重兵,扼守于要地!于是,节度使应时而生!”
“节度使在初设之时,本只掌管地方军务,不插手地方治理,也没有地方行政之权,可这就和东汉末年的州牧一样。”
一听东汉末的州牧,始皇等人瞬间明白了节度使是个什么玩意儿,这不就是大唐版的州牧?
“其实,玄宗设立节度使本身没太大问题,至少在节度使初设之时是如此,因为只要不给予节度使行政之权,朝廷中央足够强大,地方上的节度使根本掀不起多大风浪。然而,玄宗这个人吧……”
“没问题也能整些问题出来,事情的起因还和武家有些关联!”
都到这时了,怎么还能和武家扯上关系?
这武家当真是百足之虫,咋都不僵,不过想想也是,玄宗是武媚的之孙,后来的大唐皇帝都能说和武家有关。
“玄宗有一武惠妃,其是武媚侄孙女,武媚堂侄武攸止之女,此妃颇得玄宗宠幸,为玄宗诞下四子三女。”
不受宠也生不了这么多,虽然好几个都夭折了。
始皇等却是想到武媚、韦后、太平公主几位,难道这武惠妃也要行此旧事,让玄宗因而犯错?
“然而武惠妃虽受玄宗宠爱,但玄宗即使没有了皇后,也没立她为后,更别说立她所生育的皇子为太子。”
“玄宗原本的发妻,王皇后无子,后来还因‘符厌事件’于开元十二年被废,所以玄宗当时所立的太子非皇后嫡出……”
又是一个王皇后,这大唐宗室就这么喜欢娶了姓“王”的女子为皇后,然后再给废掉,且同样还有个姓“武”的宠妃。
这故事听着有点耳熟啊!
但玄宗怎么会拿他爷爷高宗的剧本呢?
那必然得给再开几个与众不同的大眼!
“玄宗在开元三年便立了太子,立的是次子李瑛,此子为赵丽妃所生,而这赵丽妃的出身不太好,据史载是个倡伎,只是颇受玄宗喜爱,被纳为妾室。”
立的是次子,那也就是还有个长子,就算不是嫡长子,但这次子也不是嫡子啊,这位大唐玄宗的长子又出了什么问题?
好像当皇帝的,长子都很容易出问题,不管是嫡长子,还是庶长子,很难有能得善终者。
王绾问道:“长幼有序,纵使无嫡子,然长子在前,玄宗为何不立长子为太子,反而立次子?莫非玄宗长子早夭,或不受玄宗喜爱?”
李念摇头笑道:“那倒没有,玄宗对他那位长子应该很喜爱,其本有机会被玄宗立为太子,在其于天宝十一年去世后,玄宗还追赠其为‘靖德太子’。只是这位比较倒霉,在打猎时被伤及了面部。”
那还真是倒霉,本来有机会成为玄宗的皇太子,却因为打猎被毁了容而失去了机会。
“但这位因为伤及面部而未能成为太子,对其反而是件好事,让他得以躲过杀身之祸。玄宗立了次子为皇太子,且这位皇太子的母亲还曾是一倡伎,陛下和诸位觉得武惠妃会如何想?”
这问题用脚都能想到答案,本妃出身高贵,没有成为皇后,儿子也没能成为太子,反倒叫一贱人之子成为太子。
这口气如何能咽得下去!
蒙恬道:“那武惠妃自是不会心甘,认为赵丽妃之子都能为太子,其子为何不能?”
李念道:“武惠妃正是如此作想,且当时宰相张九龄已被罢相,接替张九龄的李林甫,是一位大大的奸臣,他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势,揣摩清了武惠妃的心意,时常在武惠妃面前说寿王的好话。”
“寿王是武惠妃之子,听到当朝宰相称赞自己儿子,武惠妃当然高兴,也越发觉得赵丽妃之子都能为皇太子,自己儿子为何不能?”
“于是,再一次受到女婿杨洄撺掇的武惠妃设计构陷当时的玄宗太子与另外两位皇子。构陷很简单,他们杀不了太子和两位皇子,但有人可以杀了一位太子两位亲王!”
始皇眯了眯眼睛,沉声道:“这武惠妃借了玄宗之手,使玄宗亲自杀了自己儿子?”
李念点了点头:“武惠妃派人召太子和两位皇子入宫,说宫中有贼,请他们相助捉拿,这三人答应了下来,带人着兵甲入宫。”
“而在另一边,武惠妃又告诉玄宗:‘太子与二王要谋反,他们着铁甲进宫!’玄宗派人一看,果真与武惠妃所言一般。”
“而玄宗也是靠政变才有皇位,对这类事自是相当敏感,太子和两王带兵进宫,正好戳到了他的逆鳞上,让玄宗生出了杀机!”
冯劫道:“那武惠妃不愧是玄宗宠妃,已将玄宗心思琢磨清矣,知玄宗所畏惧担忧之事,便以此为刀。”
但到这还是听不出这武惠妃和大唐那场内乱有何关系,最多也就是让玄宗杀了几个皇子罢了。
李念接着道:“玄宗在决定处置太子和两王时,曾问询过李林甫,李林甫回答此为玄宗家事,非其所该干预。”
王绾道:“看似置身事外,不参与玄宗家事,实则是以退为进,坚定玄宗杀三人之意。”
李念道:“玄宗先废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为庶人,不久之后,又将三人全部赐死,在后世也被称为‘一日杀三子’!”
一日间杀三位皇子,其中一位还曾是太子,这还是那个即位初颇为英明的李隆基?
这大唐皇位真是充满腥风血雨,原先听李念讲说玄宗对兄弟的态度,还以为会有所改变,没想到对儿子举起屠刀,毫不留情!
始皇问道:“此时,玄宗即位已有多少年月?”
李念道:“即位已二十五年矣,玄宗也已有五十二岁,所以才有‘玄宗当皇帝不错,只是活得太久,死得太晚’一说。”
“玄宗如果在开元二十五年前便死去,历史上的评价会很高,在天宝三年前去世,评价虽会低,但也会不错,就算是天宝十四年前去世,大概也会评价还行,可玄宗偏偏很能活,一直活到七十八岁。”
听到玄宗去世时的年龄,始皇等人都觉得确实是很能活,将近八十岁,属于相当的高龄。
李念又道:“虽然构陷谋害了太子与两王,但武惠妃也没能得到她想要的好处,倒不是玄宗看破了她的构陷,而是武惠妃自己因为构陷一事得了病。其一病不起,在同一年十二月离世。”
武惠妃到这就死了,那大唐的那场惊人内乱跟她有什么关系,一个死人还能影响后面的事?
李念的回答是“当然能!”,始皇等人只见李念脸上带着奇怪的笑意:“武惠妃十分得玄宗宠幸,对玄宗来说,她温柔体贴,知他心意,后宫中美人虽多,却无人能与武惠妃相比。”
“因而武惠妃过世后,玄宗非常伤心,将其追封为皇后,谥贞顺,但少了武惠妃这般贴心的人儿,玄宗是吃不好、睡不香,就在这时,他听说寿王李琩的王妃有倾国之色……”
等会儿……
饶是以始皇等人的城府心性,听到李念这一番话后,也有些维持不住脸上的表情。
寿王李琩,李念这小子刚才提到过,是武惠妃与玄宗之子吧?
也就是武惠妃处心积虑想要推上太子之位的那位!
这般说,寿王李琩的王妃,不就是玄宗与武惠妃的儿媳?
玄宗这个年过半百的老东西看上了自己的儿媳,想要将之霸占为己有?
终于明白了李念为啥要讲武惠妃了,武惠妃只怕做梦也没想到,在她死后,玄宗会把她儿子的王妃给抢了。
且玄宗抢了寿王妃,肯定不会让寿王成为太子,继承皇位,只要玄宗在世还未退位,那寿王就是离皇位最远的那位皇子。
武惠妃的一应谋划所想,在玄宗对寿王妃起了心思后,一切都成了一个非常滑稽的笑话,且如果她不死,玄宗说不定还不会生出抢儿子王妃的念头。
要是武惠妃能在死后得知后面发生的这些,不知会作何感想?
玄宗这厮也是会玩,已经道德沦丧到抢儿子的王妃,这让父子二人以后还如何见面,寿王和那寿王妃又如何相见?
前有太宗霸占兄嫂弟媳,后有高宗私通小妈,现又有玄宗抢夺儿子媳妇,不得不说不愧是一家人!
现在的情况已经很明显了,大唐的那场内乱十有八九与这位寿王妃和玄宗有关。
始皇这时又想到一点,李念这小子以前说过大唐也有一位华夏历史上顶尖的美女,难道便是这寿王妃?
李念似乎知道始皇在想什么,笑道:“这位寿王妃姓‘杨’名‘玉环’,其出身弘农杨氏,华夏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的‘羞花’!”
“在听人说寿王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后,玄宗不管什么礼制道德,将杨玉环给招进宫中,一看,他这儿媳果真姿容绝世,且杨玉环还精通音律,擅歌舞,又性情婉顺,能懂玄宗心意。”
“如此美丽又懂他心意,还能歌善舞的绝色佳人,玄宗哪能不心动?这样的佳人怎能做他的儿媳,应当成为他的妃嫔才是。诗人白居易便在《长恨歌》中写到:‘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