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始皇夸奖,头曼谦虚道:“陛下过誉,在下只是稍知些许,不知的还有很多。”
始皇摇头笑道:“弟实在太过谦虚,若弟都只能称‘稍知些许’,那大多人都是不知之辈!”
对头曼等人主动学习大秦文化的行为,始皇很高兴,他是真在夸奖头曼,并非内涵头曼,像头曼这种愿意接受学习大秦文化的人,多多益善,最好异邦诸国都像头曼一样。
正在头曼琢磨要怎么回复始皇的夸赞时,始皇话锋一转:“朕给弟介绍几位爱卿!”
始皇帝先介绍的自然是王绾,“这位是王卿,大秦老臣,也是朕的首相,若无王卿,朕和大秦将走许多弯路!”
李念那小子所说的历史上,那位始皇帝就是没听王绾之言,让大秦走得太急,结果翻了车。
“陛下过奖,臣只是做了些应做之事。”王绾先回复了始皇对他的赞誉,随后向头曼行礼:“大秦王绾见过单于、诸位头人!”
“见过王相!”头曼等人忙向王绾还礼,这位可是大秦首相,大秦百官之首,在其面前,他们可不敢摆啥单于、头人的身份。
就他们匈奴单于、头人的身份,在大秦首相面前根本不够看,地位权势不在一个级别。
相较于王绾,头曼等人更期待的是秦皇接下来要介绍给他们的那位,先介绍的是大秦文官之首,等下便该是那一位了吧?
对王绾,他们虽觉得王绾能为大秦首相,是个天下少有的大贤之士,但若说有多少敬畏,那没太多,然那位不同,尽管没和那位在战场上真交过手,可那位与李牧齐名这点,就让他们敬畏。
李牧何许人也?
将他们匈奴一代青壮差点给打没了的狠人,也是让他们失去雄心壮志,变成现在这副模样的根源,那一战至今还是他们无法忘却的噩梦和痛。
想当年,他们匈奴是草原霸主,实际控弦之士达十数万之众,比东胡、月氏还强。
他们在那时意气风发,觉得有如此多兵,天下哪里都可去得,然后便兴奋地南下,一头撞到了李牧这个狠人手中。
李牧是真的狠,在代郡的决战中,歼灭了他们十万骑兵,主力部队近乎全军覆没,头曼和一些头人仅率少量亲兵突围逃脱。
而他们匈奴才多少人口?
损失十万精锐,等于一代青壮差点给打没!
也是在那一战后,他们匈奴才沦为了东胡、月氏的敲诈勒索对象,今日要宝马,明日索美女,他们还只能忍气吞声认了,谁让李牧将他们精锐给打没了。
且李牧那个狠人不仅打了他们,还乘对他们匈奴的大胜攻灭襜褴国、击破东胡、迫降林胡,只是这些国家、部族不像他们匈奴损失那般惨烈。
李牧已死,然而大秦老大哥那却还有一位和李牧齐名的顶尖将领,能和狠人李牧齐名,手段肯定不会差,且那位也是个狠人,南边六国有五国被其与其子所灭。
这也是头曼等人当初愿意认大秦为老大哥的一个原因,他们被李牧打怕了,担忧大秦会出动和李牧齐名的那位攻打他们。
果不其然,秦皇接下来给他们介绍的便是那位,只听秦皇右手伸向一位老臣,笑道:“这位是王老将军,现为大秦兵部尚书!老将军一生为大秦征战,乃朕之肱骨,大秦梁柱。能有老将军,是朕与大秦之幸,否则这天下不知何时才能一统!”
果然是那位,头曼等人顺着始皇右手抬向的方向看去,立时便看到了一名身穿这大秦官服的老臣。
这名老臣须发皆白,腰背挺得笔直,面上带着和煦微笑,好似一个精神矍铄的寻常老头,一点也看不出这是一位同李牧齐名的绝世将领,可能也是当今世上最强的领兵之将!
当头曼等人看过去时,这位大秦老臣还向他们行礼:“大秦王翦见过单于与诸位头人!”
听到老臣报上的姓名,一名头人咽了口口水,这位还真是大秦王翦,与赵国李牧齐名的顶级名将。
也幸亏这位年事已高,就算其统兵作战再厉害,终究是抵不过岁月,只要熬到这位死了,他们匈奴就能安心多了。
头曼等人赶忙还礼:“头曼见过老将军!将军的威名如草原上的风雷,无人不闻,无人不晓,今日得见,实乃我等之幸!”
他们在惧怕痛恨李牧的同时,也相当尊敬崇拜李牧,因为他们是领兵上过战场的,深刻知道像李牧、王翦这种级别的将领有多恐怖。
王翦对头曼的夸奖,摇头笑道:“王某这把老骨头,那还是啥草原上的风雷,最多是缕没啥力气的清风,当不得单于之言!”
对王翦已老,头曼等人心中是欢喜的,可嘴上却不能说,反而得说王翦还不老,依旧威震天下。
王翦知道这些人嘴上说得好听,心里只怕巴不得他越早死越好,但他也不咋在意,不就是以为他死了,大秦变少了一位让他们惧怕的将领嘛,要真抱着这种想法,他的那位弟子会给他们狠狠上一课。
他那位弟子是比他和李牧更猛的狠人,是在李念公子讲说的后世历史上被称为“兵仙”的狠人。
且如今有他倾囊相授,李念公子指点,陛下倾斜资源,他那位弟子的才能只会比历史上更强,并且大秦的军队还在改革。
加强版的大秦军队再配上加强版的大秦“兵仙”,王翦都难想象那会是怎样一副场景。
始皇帝介绍的第三位大臣是李斯,“这位是李卿,现为大秦副相,李卿于大秦同样劳苦功高,有李卿,朕和大秦才能有今日!”
头曼等人听到这话,只觉得始皇帝是在夸赞这位大臣,而李斯本人听后却一点也不觉得高兴,只感到不解忧惧。
因为在介绍王绾和王翦时,始皇都没说有这二位,他和大秦才能有今日,可轮到他这儿,反而说了。
有他李斯,大秦和陛下才能有今日,那其他人的功劳算什么?这不是故意让与其他大臣对立?
李斯一时也想不通陛下是真心实意夸赞他,认为他确实劳苦功高,还是另有意味。
李斯头脑飞速转动,谦逊道:“臣是在陛下英明统领下,方有所为,不敢当陛下赞言。“
说完这句,李斯又刻意高声道:“臣以为大秦功劳最甚者,唯陛下莫属!有陛下,才有今日之大秦,有陛下,才有今日之臣等,若陛下统领,臣等便再有才能,也无法成事立功。”
将大秦功劳最甚者这一头衔戴到始皇头上,李斯完美解决了始皇对他的夸赞疑难,说陛下是大秦功劳最高者,其他大臣也不会(不敢)说什么,还顺势拍了始皇的龙屁。
只是李斯不知始皇对他的意见并不是他这些话所能改变,他怎么拍始皇的龙屁也没用。
对李斯的话,始皇只面带笑容,不置可否,让李斯搞不懂这位陛下究竟在想什么,但也容不得他想太多,始皇已向头曼等人介绍了他,他也必须向头曼等人做出回应。
他和王绾、王翦一样,对头曼等人行礼:“大秦李斯见过单于和诸位头人!”
头曼等人来前也是做过功课,知晓大秦重臣有哪些人,该如何称呼,回礼时道:“头曼见过李相,李相之才,便是我等在草原也有听闻,李相那篇《谏逐客书》写的实好,在下颇为喜欢!”
《谏逐客书》也是李斯引以为豪的一项成就,听头曼说喜欢,李斯心中有些自得,道:“陋作能得单于喜爱,乃李斯之幸。”
接着,始皇又给头曼等人介绍了尉缭、王贲、冯劫、冯去疾、赵高等人,让其等将大秦重要的大臣认识了一遍,可让头曼等人有些遗憾的是,他们并没见到李念。
本次到大秦,头曼等人最想见的是始皇,其次想见的是李念,比王翦的位次还高,他们很想见一见那位名动四方的大秦李念公子究竟是何模样。
看出头曼等人的遗憾,始皇哪不知这些人在遗憾什么,笑道:“诸位可是想见李念?”
不待头曼等人回话,始皇又道:“李念那小子今日有事,等午食之时,他会过来,到时可见到。”
听到始皇帝对李念的称呼,头曼等人便知李念深得秦皇器重亲近,一般臣子哪会被秦皇称为“那小子”?
不过,那位李念公子午食会到,头曼等人开始期待起来,至于李念可能是让冒顿身死的罪魁祸首,头曼等人自然地将之忽略。
始皇将头曼等人邀请进章台宫,以后世新闻的话讲:大秦领导人始皇帝在章台宫亲切接见了匈奴单于头曼,两人就两国密切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探讨,对两国为毋庸置疑的兄弟关系表达了认同。
对两国在建交两年来所取得的共同成就做出了肯定,展望两国未来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能更进一步交流……
用通俗的言语便是:始皇帝和大秦重臣给头曼等人讲说了一番匈奴的来历,与大秦的关联,认可两国为兄弟之国,并非是和孔雀国人那样的异邦异族,大秦承认这点,匈奴也承认这点。
大秦为兄,匈奴为弟,匈奴今后还将继续跟大秦混,大秦会分一些好处给匈奴。
从章台宫的气氛看,始皇和头曼相谈甚欢,众臣与匈奴诸位头人也其乐融融,一副兄友弟恭,两国和睦的景象。
不止谈论国家大事,也谈论些趣闻轶事,始皇与头曼讲说大秦诸事,询问头曼在匈奴的生活状况,有哪些地方要他这位兄长相助。
头曼与始皇讲说草原的风光,感谢在过去两年里,始皇和大秦对匈奴的帮助,他现在身体还如此健壮,多亏始皇给他专门派去了医者。
为让头曼等人长期把持匈奴的权力,大秦派遣了专门的医者到匈奴,负责头曼等人的健康,也好几名头人得了重病,是被这些医者给救了回来。
这也是头曼等人如今已离不开大秦的一大原因,他们不想死,还想继续活着享受,要有大秦的医者。
现在的匈奴,他们能享受到的东西远胜以往,吃的比以往好,喝的比以往好,住的比以往好,还有从大秦传来的各种玩乐项目,而只要他们身体健康,便能一直享受下去。
众人聊得高兴,都似乎忘了时间,直到一名内侍向始皇提醒,道:“陛下,午食已准备妥当,随时可开宴!”
始皇听后,看向头曼,道:“李念那小子曾说‘用食不积极,想法有问题’,虽与弟相谈甚欢,但午食已备置妥当,当先用过再与弟相谈。诸位,随朕一同前往用餐!”
那位李念公子还说过这种有趣的话?
但这话听着好像是有些道理,人活着就需要吃饭,要是吃饭都不积极,那必是出了问题。
头曼等人起身应道:“遵陛下之命!”
在始皇的带领下,头曼等人来到了那处专门设宴的宫园。
因为头曼等人到来,宫园的布置相较于年节时变化了一些,更具有大秦的风格,绘有玄鸟、苍龙图案的灯笼挂于园中,刻着《诗经》名篇的屏风被放置在园内各处,连所要坐的椅子上也刻着一些简体字,还有意标注了拼音……
头曼等人听闻过大秦有一专门设宴的宫园,但今时见到,觉得和听闻中的有所不同。
当然会不一样,本次因诸国运动会和博览会,有许多到咸阳的他国政要,大秦在对宫园的布置上自然要向其等彰显大秦的文化。
整个宫园的布置并不算奢华,却处处向头曼等人透露着大秦的先进、文明。
头曼看了眼自己所坐的座椅,他主动学过简体字,认识一些,发现上面刻着的是一个简介:匈奴,大秦兄弟之邦,夏后氏苗裔淳维之后,亦为华夏之国。
每个字还特意标注了被秦人称呼为“拼音”的那种东西,显然是秦人有意刻在座椅上,让坐在其上的人能够看到。
始皇摇头笑道:“弟实在太过谦虚,若弟都只能称‘稍知些许’,那大多人都是不知之辈!”
对头曼等人主动学习大秦文化的行为,始皇很高兴,他是真在夸奖头曼,并非内涵头曼,像头曼这种愿意接受学习大秦文化的人,多多益善,最好异邦诸国都像头曼一样。
正在头曼琢磨要怎么回复始皇的夸赞时,始皇话锋一转:“朕给弟介绍几位爱卿!”
始皇帝先介绍的自然是王绾,“这位是王卿,大秦老臣,也是朕的首相,若无王卿,朕和大秦将走许多弯路!”
李念那小子所说的历史上,那位始皇帝就是没听王绾之言,让大秦走得太急,结果翻了车。
“陛下过奖,臣只是做了些应做之事。”王绾先回复了始皇对他的赞誉,随后向头曼行礼:“大秦王绾见过单于、诸位头人!”
“见过王相!”头曼等人忙向王绾还礼,这位可是大秦首相,大秦百官之首,在其面前,他们可不敢摆啥单于、头人的身份。
就他们匈奴单于、头人的身份,在大秦首相面前根本不够看,地位权势不在一个级别。
相较于王绾,头曼等人更期待的是秦皇接下来要介绍给他们的那位,先介绍的是大秦文官之首,等下便该是那一位了吧?
对王绾,他们虽觉得王绾能为大秦首相,是个天下少有的大贤之士,但若说有多少敬畏,那没太多,然那位不同,尽管没和那位在战场上真交过手,可那位与李牧齐名这点,就让他们敬畏。
李牧何许人也?
将他们匈奴一代青壮差点给打没了的狠人,也是让他们失去雄心壮志,变成现在这副模样的根源,那一战至今还是他们无法忘却的噩梦和痛。
想当年,他们匈奴是草原霸主,实际控弦之士达十数万之众,比东胡、月氏还强。
他们在那时意气风发,觉得有如此多兵,天下哪里都可去得,然后便兴奋地南下,一头撞到了李牧这个狠人手中。
李牧是真的狠,在代郡的决战中,歼灭了他们十万骑兵,主力部队近乎全军覆没,头曼和一些头人仅率少量亲兵突围逃脱。
而他们匈奴才多少人口?
损失十万精锐,等于一代青壮差点给打没!
也是在那一战后,他们匈奴才沦为了东胡、月氏的敲诈勒索对象,今日要宝马,明日索美女,他们还只能忍气吞声认了,谁让李牧将他们精锐给打没了。
且李牧那个狠人不仅打了他们,还乘对他们匈奴的大胜攻灭襜褴国、击破东胡、迫降林胡,只是这些国家、部族不像他们匈奴损失那般惨烈。
李牧已死,然而大秦老大哥那却还有一位和李牧齐名的顶尖将领,能和狠人李牧齐名,手段肯定不会差,且那位也是个狠人,南边六国有五国被其与其子所灭。
这也是头曼等人当初愿意认大秦为老大哥的一个原因,他们被李牧打怕了,担忧大秦会出动和李牧齐名的那位攻打他们。
果不其然,秦皇接下来给他们介绍的便是那位,只听秦皇右手伸向一位老臣,笑道:“这位是王老将军,现为大秦兵部尚书!老将军一生为大秦征战,乃朕之肱骨,大秦梁柱。能有老将军,是朕与大秦之幸,否则这天下不知何时才能一统!”
果然是那位,头曼等人顺着始皇右手抬向的方向看去,立时便看到了一名身穿这大秦官服的老臣。
这名老臣须发皆白,腰背挺得笔直,面上带着和煦微笑,好似一个精神矍铄的寻常老头,一点也看不出这是一位同李牧齐名的绝世将领,可能也是当今世上最强的领兵之将!
当头曼等人看过去时,这位大秦老臣还向他们行礼:“大秦王翦见过单于与诸位头人!”
听到老臣报上的姓名,一名头人咽了口口水,这位还真是大秦王翦,与赵国李牧齐名的顶级名将。
也幸亏这位年事已高,就算其统兵作战再厉害,终究是抵不过岁月,只要熬到这位死了,他们匈奴就能安心多了。
头曼等人赶忙还礼:“头曼见过老将军!将军的威名如草原上的风雷,无人不闻,无人不晓,今日得见,实乃我等之幸!”
他们在惧怕痛恨李牧的同时,也相当尊敬崇拜李牧,因为他们是领兵上过战场的,深刻知道像李牧、王翦这种级别的将领有多恐怖。
王翦对头曼的夸奖,摇头笑道:“王某这把老骨头,那还是啥草原上的风雷,最多是缕没啥力气的清风,当不得单于之言!”
对王翦已老,头曼等人心中是欢喜的,可嘴上却不能说,反而得说王翦还不老,依旧威震天下。
王翦知道这些人嘴上说得好听,心里只怕巴不得他越早死越好,但他也不咋在意,不就是以为他死了,大秦变少了一位让他们惧怕的将领嘛,要真抱着这种想法,他的那位弟子会给他们狠狠上一课。
他那位弟子是比他和李牧更猛的狠人,是在李念公子讲说的后世历史上被称为“兵仙”的狠人。
且如今有他倾囊相授,李念公子指点,陛下倾斜资源,他那位弟子的才能只会比历史上更强,并且大秦的军队还在改革。
加强版的大秦军队再配上加强版的大秦“兵仙”,王翦都难想象那会是怎样一副场景。
始皇帝介绍的第三位大臣是李斯,“这位是李卿,现为大秦副相,李卿于大秦同样劳苦功高,有李卿,朕和大秦才能有今日!”
头曼等人听到这话,只觉得始皇帝是在夸赞这位大臣,而李斯本人听后却一点也不觉得高兴,只感到不解忧惧。
因为在介绍王绾和王翦时,始皇都没说有这二位,他和大秦才能有今日,可轮到他这儿,反而说了。
有他李斯,大秦和陛下才能有今日,那其他人的功劳算什么?这不是故意让与其他大臣对立?
李斯一时也想不通陛下是真心实意夸赞他,认为他确实劳苦功高,还是另有意味。
李斯头脑飞速转动,谦逊道:“臣是在陛下英明统领下,方有所为,不敢当陛下赞言。“
说完这句,李斯又刻意高声道:“臣以为大秦功劳最甚者,唯陛下莫属!有陛下,才有今日之大秦,有陛下,才有今日之臣等,若陛下统领,臣等便再有才能,也无法成事立功。”
将大秦功劳最甚者这一头衔戴到始皇头上,李斯完美解决了始皇对他的夸赞疑难,说陛下是大秦功劳最高者,其他大臣也不会(不敢)说什么,还顺势拍了始皇的龙屁。
只是李斯不知始皇对他的意见并不是他这些话所能改变,他怎么拍始皇的龙屁也没用。
对李斯的话,始皇只面带笑容,不置可否,让李斯搞不懂这位陛下究竟在想什么,但也容不得他想太多,始皇已向头曼等人介绍了他,他也必须向头曼等人做出回应。
他和王绾、王翦一样,对头曼等人行礼:“大秦李斯见过单于和诸位头人!”
头曼等人来前也是做过功课,知晓大秦重臣有哪些人,该如何称呼,回礼时道:“头曼见过李相,李相之才,便是我等在草原也有听闻,李相那篇《谏逐客书》写的实好,在下颇为喜欢!”
《谏逐客书》也是李斯引以为豪的一项成就,听头曼说喜欢,李斯心中有些自得,道:“陋作能得单于喜爱,乃李斯之幸。”
接着,始皇又给头曼等人介绍了尉缭、王贲、冯劫、冯去疾、赵高等人,让其等将大秦重要的大臣认识了一遍,可让头曼等人有些遗憾的是,他们并没见到李念。
本次到大秦,头曼等人最想见的是始皇,其次想见的是李念,比王翦的位次还高,他们很想见一见那位名动四方的大秦李念公子究竟是何模样。
看出头曼等人的遗憾,始皇哪不知这些人在遗憾什么,笑道:“诸位可是想见李念?”
不待头曼等人回话,始皇又道:“李念那小子今日有事,等午食之时,他会过来,到时可见到。”
听到始皇帝对李念的称呼,头曼等人便知李念深得秦皇器重亲近,一般臣子哪会被秦皇称为“那小子”?
不过,那位李念公子午食会到,头曼等人开始期待起来,至于李念可能是让冒顿身死的罪魁祸首,头曼等人自然地将之忽略。
始皇将头曼等人邀请进章台宫,以后世新闻的话讲:大秦领导人始皇帝在章台宫亲切接见了匈奴单于头曼,两人就两国密切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探讨,对两国为毋庸置疑的兄弟关系表达了认同。
对两国在建交两年来所取得的共同成就做出了肯定,展望两国未来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能更进一步交流……
用通俗的言语便是:始皇帝和大秦重臣给头曼等人讲说了一番匈奴的来历,与大秦的关联,认可两国为兄弟之国,并非是和孔雀国人那样的异邦异族,大秦承认这点,匈奴也承认这点。
大秦为兄,匈奴为弟,匈奴今后还将继续跟大秦混,大秦会分一些好处给匈奴。
从章台宫的气氛看,始皇和头曼相谈甚欢,众臣与匈奴诸位头人也其乐融融,一副兄友弟恭,两国和睦的景象。
不止谈论国家大事,也谈论些趣闻轶事,始皇与头曼讲说大秦诸事,询问头曼在匈奴的生活状况,有哪些地方要他这位兄长相助。
头曼与始皇讲说草原的风光,感谢在过去两年里,始皇和大秦对匈奴的帮助,他现在身体还如此健壮,多亏始皇给他专门派去了医者。
为让头曼等人长期把持匈奴的权力,大秦派遣了专门的医者到匈奴,负责头曼等人的健康,也好几名头人得了重病,是被这些医者给救了回来。
这也是头曼等人如今已离不开大秦的一大原因,他们不想死,还想继续活着享受,要有大秦的医者。
现在的匈奴,他们能享受到的东西远胜以往,吃的比以往好,喝的比以往好,住的比以往好,还有从大秦传来的各种玩乐项目,而只要他们身体健康,便能一直享受下去。
众人聊得高兴,都似乎忘了时间,直到一名内侍向始皇提醒,道:“陛下,午食已准备妥当,随时可开宴!”
始皇听后,看向头曼,道:“李念那小子曾说‘用食不积极,想法有问题’,虽与弟相谈甚欢,但午食已备置妥当,当先用过再与弟相谈。诸位,随朕一同前往用餐!”
那位李念公子还说过这种有趣的话?
但这话听着好像是有些道理,人活着就需要吃饭,要是吃饭都不积极,那必是出了问题。
头曼等人起身应道:“遵陛下之命!”
在始皇的带领下,头曼等人来到了那处专门设宴的宫园。
因为头曼等人到来,宫园的布置相较于年节时变化了一些,更具有大秦的风格,绘有玄鸟、苍龙图案的灯笼挂于园中,刻着《诗经》名篇的屏风被放置在园内各处,连所要坐的椅子上也刻着一些简体字,还有意标注了拼音……
头曼等人听闻过大秦有一专门设宴的宫园,但今时见到,觉得和听闻中的有所不同。
当然会不一样,本次因诸国运动会和博览会,有许多到咸阳的他国政要,大秦在对宫园的布置上自然要向其等彰显大秦的文化。
整个宫园的布置并不算奢华,却处处向头曼等人透露着大秦的先进、文明。
头曼看了眼自己所坐的座椅,他主动学过简体字,认识一些,发现上面刻着的是一个简介:匈奴,大秦兄弟之邦,夏后氏苗裔淳维之后,亦为华夏之国。
每个字还特意标注了被秦人称呼为“拼音”的那种东西,显然是秦人有意刻在座椅上,让坐在其上的人能够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