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
“老子纵横天下,从广西一路打进南京城,什么样的场面没见过。
这种小儿科的把戏,也想来糊弄你爷爷,简直是做梦。
诸位兄弟,我就先走一步了!”
说完,傅皓轩当场倒地开始口吐白沫。
显然,这是提前准备了毒药,在战斗进行中就已经服用。
“陛下!”
残余的吴国士卒,一声呼喊之后,纷纷选择了自刎。
“快拦住他们!”
施靖忠急忙喊道。
为了围剿这股残兵,辽东军付出了数百骑兵的伤亡。
这是他们入关平叛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
以往的战斗,伤亡人数虽然更多,但折损的多是步兵。
相比训练几个月,就能上战场的步兵,这些精锐骑兵的培养成本无疑要高得多。
活鱼和死鱼,可不是一个价。
死伤这么大,捞起来的鱼全死了,这如何能忍。
“算了,成全他们的忠义吧!”
施靖林开口阻止道。
“五哥,就这么放过他们,我们的人不是白死了么?”
施靖忠愤愤不平的说道。
杀了伪帝,固然是大功一件。
可明明他们的功劳,还能更大一些。
眼睁睁的看着功劳从眼皮子底下溜走,他着实不甘心。
“把贼首傅皓轩斩杀当场,我们的人就不会白死。
这些人都是忠义之士,没必要让他们遭受皮肉之苦。
斩下傅逆的头颅,送往京师报功,其余人挖个坑埋了吧!”
施靖林摇了摇头,随即下令道。
不是他心慈手软,纯粹是没必要。
反贼头子傅皓轩死了,叛军的一众高层也死了,就剩下这十余名士卒根本不值钱。
在长江南岸,官军的抓到的俘虏,数以十万计。
除非是有名有姓的反贼,其他人就算抓了活的,朝廷也不会在意。
无关身份立场,“忠义之人”总是值得受人尊重。
没有好处可捞,不如遵从本心,放任这些人自杀算了。
“五哥,这份功劳是不是来的太顺了。
闽浙水师只要速度快一点儿,傅皓轩所部根本无法顺利渡江。
连安庆的守军都能策反,不至于差那点儿时间吧?
就算恰好没有赶上,安庆守军都能及时背刺傅逆,总不能堵截的军队又恰好延误了吧?”
冷静下来后,施靖忠疑惑的问道。
一次意外可能是巧合,多次意外叠加在一起,那就绝不是意外。
辽东系和勋贵系的关系,虽然不能说势如水火,但肯定不值得人家白送一场大功。
“发现问题就对了。
能让我们捡便宜,无非是成国公和舞阳侯怕功高震主。
在这场平叛大战中,勋贵系的表现太过亮眼,需要有人帮忙分摊压力。
纵观整个大虞,能够和他们抢风头的,也就我们辽东镇。
这是阳谋,送上门的战功,我们不能不要。
相较于勋贵系,我们辽东镇在军功方面,已经被拉开了距离。
长此以往下去,未来朝堂上我们说话都没法硬气。”
施靖林皱着眉头回答道。
实际情况,比他说的更加严重。
双方被拉开的,不光是战功,还有军事实力。
受平叛战争的影响,两广、湖广、闽浙、江西、南直隶七省的官军,全部换成了勋贵系的人。
无论手中掌控的资源,还是军队数量,都不是辽东镇能够比的。
朝廷刚刚下令,让镇远侯入蜀平叛。
不出意外的话,未来蜀地的军官,也要打上勋贵系的标签。
大虞朝最精华的地区,全部在人家的掌控范围中,实力想不增长都难。
类似的操作,他们学不了。
且不说朝廷那边不会答应,光他们自己内部,也不允许分散力量。
勋贵系是一众勋贵共同缔造的,但辽东镇却是以施家为核心。
皇帝能容忍勋贵系扩张力量,那是勋贵系内部,还有大大小小若干个山头。
这些势力,都是大虞身上的既得利益集团者,不可能一起去掀桌子。
任何一镇募兵中,都充斥着多个勋贵家族的子弟,相互之间形成了制衡。
互相牵制之下,单独一名勋贵将领,很难完全控制军队。
只要皇帝不损害勋贵集团的核心利益,这个和大虞与国同休的武装团体,就不会扯旗造反。
纵使其中个别人有野心,其他人也会把他拽回来。
如果不是在制度上,对武将完成了权力制衡,前些年也不会出现以文御武的局面。
原本辽东镇也该是如此的,怎奈上一任辽东督师是蠢货。
为了谋取私利,无视了制度上的权力制衡,配合施家在军中清除异己。
制度一旦被破坏,再稳定的权力构架,都是扯淡。
一个在掌控范围内,一个在掌控范围外,谁更容易被猜忌不言而喻。
稍微把他们往前面一推,永宁帝和朝中百官的目光,就会投到辽东镇身上。
“真够卑鄙的!
这帮王八蛋,要玩心眼,有能耐找那帮文官去。
欺负我们这些老实人,算什么事!”
施靖忠的吐槽,没有引起众人的共鸣。
他们如果是老实人,施家也没法一家独大。
要知道在五年前,辽东地界上还有多支武装,甚至连辽东总兵都不是施家人。
到了现在,那些竞争对手,坟头上的草都长了好几茬。
论起发展壮大的速度,他们丝毫不比勋贵系慢。
只不过辽东的盘子不够大,很快就遇到了瓶颈。
大虞朝廷能够投入辽东前线的,每年也就那么几百万两。
现在的辽东镇,已经是有限资源内,能够发展的极限。
想要更进一步,要么让朝廷加大投入,要么干翻鞑靼人。
至于跳出辽东,那是不可能的。
真要是迈出这一步,朝廷的资源,他们一分也别想拿到。
南方经济相对富裕,勋贵系可以靠自筹经费,解决军费问题。
北方天灾人祸不断,没有中央政府的支持,很难养活辽东镇。
何况他们手中,还没有掌控地方政权。
皇帝和百官,只要脑子正常,就不可能让施家插手各省的地方政务。
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
辽东镇想要获得更多的资源,就必须向朝廷展示实力。
然后展示出来的实力之后,施家又会遭到朝廷更大的猜忌。
……
一江之隔的南岸,大战同样进入了尾声。
只是相比北岸的拼死一战,南岸的叛军士卒,大都选择了放下武器投降。
皇帝都跑了,军心士气早就凉透了。
南方平叛的几支大虞官军都没有杀俘的习惯,他们投降之后,无非是流放充军。
叛军中的不少人,本身就是广西出身,流放相当于回家。
纵使日子凄苦,那也是回家,总好过客死他乡。
同样是投降,吴国的一众文官却是面如死灰。
在大虞朝,普通草民造反还有一线生机,但读书人造反却会被严惩。
参考标准就是功名。
获得了功名,享受了朝廷给予的优厚待遇,这就属于食了大虞的俸禄。
食君俸禄,不为君分忧,反而跑去造反,妥妥的罪加一等。
尤其是那些降官,有一个算一个,直接享受株连九族套餐。
牵扯的人数太多,没法子全部都杀了,但近支肯定跑不掉。
远支旁系一样会受到清算,抄家流放是必然的。
以往的人脉关系,此时都丧失了作用。
没有谁会傻乎乎的,在这种时候站出来,为反贼求情。
正是后果严重,前面湖广、江西那些世家才会不惜代价,砸钱给自家买命。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叛军被镇压了下去,他们想要倒戈,也没有机会。
最后留在叛军战车上的,直接被认定为顽固分子,必须受到最严厉的清算。
“到现在还没派人过来,看样子我送出去的大礼,施家人应该很满意。”
看着一排排被押送的战俘,舞阳侯笑呵呵的说道。
一切尘埃落定,谁抢到的军功归谁。
双方的争议没了,关系也恢复了正常化。
再次坐到一起,大家都是勋贵系的一员,需要共同维护团体的利益。
“不管是否满意,这份大礼他们都必须收着。
总不能为了赌气,连到手的军功都不要了。
辽东系最近几年的表现,同他们拥有的实力,完全不匹配。
长此以往下去,朝中百官就要重新审视,在辽东镇身上花那么多钱是否值得。”
成国公淡定的回应道。
傅逆被镇压之后,病危的大虞朝,舒了一口气。
接下来只需剿灭蜀地、山西的叛军,内部的隐患就算解决的七七八八了。
剩下的外患问题,已经威胁不到这个古老帝国的生命。
多了勋贵系组建的军队后,朝廷有了更多的选择。
他们这些勋贵系大佬,在平叛大战中表现太过亮眼,后续大概率不会让他们。
可年轻一代勋贵子弟不同,他们刚刚崭露头角,还不足以让皇帝和百官忌惮。
只要皇帝脑子正常,肯定会扶持这些年轻将领,让他们成为稳定帝国的基石。
一旦朝廷有了更好用的武将,辽东系的处境,就会变得越发尴尬起来。
“哈哈……”
“国公爷说的不错,辽东镇那帮家伙一向眼高于顶,也该让他们吃点苦头。
现在江南战事结束,不如我们上一道折子,把他们调往山西平叛。
倘若他们继续保存实力,陛下那边怕是交代不过去。”
舞阳侯大笑一阵后说道。
对大虞朝来说,白莲教叛军带来的伤害,差点儿要了命。
可是对舞阳侯来说,这些叛军却是他迈向青云路的阶梯。
在白莲教之乱爆发前,他只是京中普普通通的一外戚,顶多有一个知兵的名头。
朝中文武百官,都没把他放在眼里。
大家给面子,也只是给皇帝、太后的面子,而不是他自己本身。
随着白莲教之乱的结束,他的身份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了勋贵系的核心人物。
满朝文武,不管是面对谁,他都能挺直了腰杆。
强如辽东镇这种强藩,一样可以操纵其命运。
“侯爷既然开了口,那就这么办吧!
打了这么长时间,我们的部下,也到了该休整的时候。
辽东系那帮家伙,看了这么长时间的热闹,也该他们出力了。
不过其他人可以休息,侯爷你却不能闲着。
安南战争正处于关键时刻,那边传来的消息不多,怕是还要你多费心。”
成国公缓缓说道。
李牧选择跳出朝堂,李家和景家的利益冲突不复存在,那就是他的好女婿。
该支持的时候,自然要进行支持。
不过他是闽浙总督,距离战场还远着,就算派兵参战也是两广六镇更加合适。
身兼两广总督的舞阳侯,在这上面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此事简单,等部队休整几日之后,我打发三镇军队回去增援。
主要是南直隶的部队,尚未组建起来,不然两广六镇一并打发回去也无妨。”
舞阳侯一口答应道。
这些都是事先谈好的,大家又是自己人,没必要中途违约。
相比大战爆发前,现在的两广六镇,实力还是被削弱了不少。
战场上的损兵折将,不算太严重,主要是从里面抽调了大量的官兵。
现在南方各省的部队,基本上都是从六镇中,抽调骨干力量组建起来的。
总兵力高达七万余人的两广六镇,现在只剩下不到四万人,其中还补充了不少新兵。
不光两广六镇不满编,其他各省的军镇,也大都存在缺额。
想要恢复战斗力,没有一年半载很难做到。
“光靠一些卫所部队,就能把敌军挡住。
多了这些援兵,想来也是够用的。
如果战事吃紧,我们再增派部队便是。
如果不是走不开,收复交趾布政司的伟业,我真想亲自参与进去!”
成国公略显伤感的说道。
交趾布政司,对成国公府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当年交趾发生叛乱爆发时,第三代成国公就是大军的主帅。
好不容易稳定了局势,因为朝廷的命令,被迫从交趾撤军。
自己的名字,同丢城失地联系到了一起。
第三代成国公回国之后,直接郁郁而终,到死都在念叨着交趾。
此事被成国公一脉,视为最大的耻辱。
“老子纵横天下,从广西一路打进南京城,什么样的场面没见过。
这种小儿科的把戏,也想来糊弄你爷爷,简直是做梦。
诸位兄弟,我就先走一步了!”
说完,傅皓轩当场倒地开始口吐白沫。
显然,这是提前准备了毒药,在战斗进行中就已经服用。
“陛下!”
残余的吴国士卒,一声呼喊之后,纷纷选择了自刎。
“快拦住他们!”
施靖忠急忙喊道。
为了围剿这股残兵,辽东军付出了数百骑兵的伤亡。
这是他们入关平叛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
以往的战斗,伤亡人数虽然更多,但折损的多是步兵。
相比训练几个月,就能上战场的步兵,这些精锐骑兵的培养成本无疑要高得多。
活鱼和死鱼,可不是一个价。
死伤这么大,捞起来的鱼全死了,这如何能忍。
“算了,成全他们的忠义吧!”
施靖林开口阻止道。
“五哥,就这么放过他们,我们的人不是白死了么?”
施靖忠愤愤不平的说道。
杀了伪帝,固然是大功一件。
可明明他们的功劳,还能更大一些。
眼睁睁的看着功劳从眼皮子底下溜走,他着实不甘心。
“把贼首傅皓轩斩杀当场,我们的人就不会白死。
这些人都是忠义之士,没必要让他们遭受皮肉之苦。
斩下傅逆的头颅,送往京师报功,其余人挖个坑埋了吧!”
施靖林摇了摇头,随即下令道。
不是他心慈手软,纯粹是没必要。
反贼头子傅皓轩死了,叛军的一众高层也死了,就剩下这十余名士卒根本不值钱。
在长江南岸,官军的抓到的俘虏,数以十万计。
除非是有名有姓的反贼,其他人就算抓了活的,朝廷也不会在意。
无关身份立场,“忠义之人”总是值得受人尊重。
没有好处可捞,不如遵从本心,放任这些人自杀算了。
“五哥,这份功劳是不是来的太顺了。
闽浙水师只要速度快一点儿,傅皓轩所部根本无法顺利渡江。
连安庆的守军都能策反,不至于差那点儿时间吧?
就算恰好没有赶上,安庆守军都能及时背刺傅逆,总不能堵截的军队又恰好延误了吧?”
冷静下来后,施靖忠疑惑的问道。
一次意外可能是巧合,多次意外叠加在一起,那就绝不是意外。
辽东系和勋贵系的关系,虽然不能说势如水火,但肯定不值得人家白送一场大功。
“发现问题就对了。
能让我们捡便宜,无非是成国公和舞阳侯怕功高震主。
在这场平叛大战中,勋贵系的表现太过亮眼,需要有人帮忙分摊压力。
纵观整个大虞,能够和他们抢风头的,也就我们辽东镇。
这是阳谋,送上门的战功,我们不能不要。
相较于勋贵系,我们辽东镇在军功方面,已经被拉开了距离。
长此以往下去,未来朝堂上我们说话都没法硬气。”
施靖林皱着眉头回答道。
实际情况,比他说的更加严重。
双方被拉开的,不光是战功,还有军事实力。
受平叛战争的影响,两广、湖广、闽浙、江西、南直隶七省的官军,全部换成了勋贵系的人。
无论手中掌控的资源,还是军队数量,都不是辽东镇能够比的。
朝廷刚刚下令,让镇远侯入蜀平叛。
不出意外的话,未来蜀地的军官,也要打上勋贵系的标签。
大虞朝最精华的地区,全部在人家的掌控范围中,实力想不增长都难。
类似的操作,他们学不了。
且不说朝廷那边不会答应,光他们自己内部,也不允许分散力量。
勋贵系是一众勋贵共同缔造的,但辽东镇却是以施家为核心。
皇帝能容忍勋贵系扩张力量,那是勋贵系内部,还有大大小小若干个山头。
这些势力,都是大虞身上的既得利益集团者,不可能一起去掀桌子。
任何一镇募兵中,都充斥着多个勋贵家族的子弟,相互之间形成了制衡。
互相牵制之下,单独一名勋贵将领,很难完全控制军队。
只要皇帝不损害勋贵集团的核心利益,这个和大虞与国同休的武装团体,就不会扯旗造反。
纵使其中个别人有野心,其他人也会把他拽回来。
如果不是在制度上,对武将完成了权力制衡,前些年也不会出现以文御武的局面。
原本辽东镇也该是如此的,怎奈上一任辽东督师是蠢货。
为了谋取私利,无视了制度上的权力制衡,配合施家在军中清除异己。
制度一旦被破坏,再稳定的权力构架,都是扯淡。
一个在掌控范围内,一个在掌控范围外,谁更容易被猜忌不言而喻。
稍微把他们往前面一推,永宁帝和朝中百官的目光,就会投到辽东镇身上。
“真够卑鄙的!
这帮王八蛋,要玩心眼,有能耐找那帮文官去。
欺负我们这些老实人,算什么事!”
施靖忠的吐槽,没有引起众人的共鸣。
他们如果是老实人,施家也没法一家独大。
要知道在五年前,辽东地界上还有多支武装,甚至连辽东总兵都不是施家人。
到了现在,那些竞争对手,坟头上的草都长了好几茬。
论起发展壮大的速度,他们丝毫不比勋贵系慢。
只不过辽东的盘子不够大,很快就遇到了瓶颈。
大虞朝廷能够投入辽东前线的,每年也就那么几百万两。
现在的辽东镇,已经是有限资源内,能够发展的极限。
想要更进一步,要么让朝廷加大投入,要么干翻鞑靼人。
至于跳出辽东,那是不可能的。
真要是迈出这一步,朝廷的资源,他们一分也别想拿到。
南方经济相对富裕,勋贵系可以靠自筹经费,解决军费问题。
北方天灾人祸不断,没有中央政府的支持,很难养活辽东镇。
何况他们手中,还没有掌控地方政权。
皇帝和百官,只要脑子正常,就不可能让施家插手各省的地方政务。
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
辽东镇想要获得更多的资源,就必须向朝廷展示实力。
然后展示出来的实力之后,施家又会遭到朝廷更大的猜忌。
……
一江之隔的南岸,大战同样进入了尾声。
只是相比北岸的拼死一战,南岸的叛军士卒,大都选择了放下武器投降。
皇帝都跑了,军心士气早就凉透了。
南方平叛的几支大虞官军都没有杀俘的习惯,他们投降之后,无非是流放充军。
叛军中的不少人,本身就是广西出身,流放相当于回家。
纵使日子凄苦,那也是回家,总好过客死他乡。
同样是投降,吴国的一众文官却是面如死灰。
在大虞朝,普通草民造反还有一线生机,但读书人造反却会被严惩。
参考标准就是功名。
获得了功名,享受了朝廷给予的优厚待遇,这就属于食了大虞的俸禄。
食君俸禄,不为君分忧,反而跑去造反,妥妥的罪加一等。
尤其是那些降官,有一个算一个,直接享受株连九族套餐。
牵扯的人数太多,没法子全部都杀了,但近支肯定跑不掉。
远支旁系一样会受到清算,抄家流放是必然的。
以往的人脉关系,此时都丧失了作用。
没有谁会傻乎乎的,在这种时候站出来,为反贼求情。
正是后果严重,前面湖广、江西那些世家才会不惜代价,砸钱给自家买命。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叛军被镇压了下去,他们想要倒戈,也没有机会。
最后留在叛军战车上的,直接被认定为顽固分子,必须受到最严厉的清算。
“到现在还没派人过来,看样子我送出去的大礼,施家人应该很满意。”
看着一排排被押送的战俘,舞阳侯笑呵呵的说道。
一切尘埃落定,谁抢到的军功归谁。
双方的争议没了,关系也恢复了正常化。
再次坐到一起,大家都是勋贵系的一员,需要共同维护团体的利益。
“不管是否满意,这份大礼他们都必须收着。
总不能为了赌气,连到手的军功都不要了。
辽东系最近几年的表现,同他们拥有的实力,完全不匹配。
长此以往下去,朝中百官就要重新审视,在辽东镇身上花那么多钱是否值得。”
成国公淡定的回应道。
傅逆被镇压之后,病危的大虞朝,舒了一口气。
接下来只需剿灭蜀地、山西的叛军,内部的隐患就算解决的七七八八了。
剩下的外患问题,已经威胁不到这个古老帝国的生命。
多了勋贵系组建的军队后,朝廷有了更多的选择。
他们这些勋贵系大佬,在平叛大战中表现太过亮眼,后续大概率不会让他们。
可年轻一代勋贵子弟不同,他们刚刚崭露头角,还不足以让皇帝和百官忌惮。
只要皇帝脑子正常,肯定会扶持这些年轻将领,让他们成为稳定帝国的基石。
一旦朝廷有了更好用的武将,辽东系的处境,就会变得越发尴尬起来。
“哈哈……”
“国公爷说的不错,辽东镇那帮家伙一向眼高于顶,也该让他们吃点苦头。
现在江南战事结束,不如我们上一道折子,把他们调往山西平叛。
倘若他们继续保存实力,陛下那边怕是交代不过去。”
舞阳侯大笑一阵后说道。
对大虞朝来说,白莲教叛军带来的伤害,差点儿要了命。
可是对舞阳侯来说,这些叛军却是他迈向青云路的阶梯。
在白莲教之乱爆发前,他只是京中普普通通的一外戚,顶多有一个知兵的名头。
朝中文武百官,都没把他放在眼里。
大家给面子,也只是给皇帝、太后的面子,而不是他自己本身。
随着白莲教之乱的结束,他的身份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了勋贵系的核心人物。
满朝文武,不管是面对谁,他都能挺直了腰杆。
强如辽东镇这种强藩,一样可以操纵其命运。
“侯爷既然开了口,那就这么办吧!
打了这么长时间,我们的部下,也到了该休整的时候。
辽东系那帮家伙,看了这么长时间的热闹,也该他们出力了。
不过其他人可以休息,侯爷你却不能闲着。
安南战争正处于关键时刻,那边传来的消息不多,怕是还要你多费心。”
成国公缓缓说道。
李牧选择跳出朝堂,李家和景家的利益冲突不复存在,那就是他的好女婿。
该支持的时候,自然要进行支持。
不过他是闽浙总督,距离战场还远着,就算派兵参战也是两广六镇更加合适。
身兼两广总督的舞阳侯,在这上面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此事简单,等部队休整几日之后,我打发三镇军队回去增援。
主要是南直隶的部队,尚未组建起来,不然两广六镇一并打发回去也无妨。”
舞阳侯一口答应道。
这些都是事先谈好的,大家又是自己人,没必要中途违约。
相比大战爆发前,现在的两广六镇,实力还是被削弱了不少。
战场上的损兵折将,不算太严重,主要是从里面抽调了大量的官兵。
现在南方各省的部队,基本上都是从六镇中,抽调骨干力量组建起来的。
总兵力高达七万余人的两广六镇,现在只剩下不到四万人,其中还补充了不少新兵。
不光两广六镇不满编,其他各省的军镇,也大都存在缺额。
想要恢复战斗力,没有一年半载很难做到。
“光靠一些卫所部队,就能把敌军挡住。
多了这些援兵,想来也是够用的。
如果战事吃紧,我们再增派部队便是。
如果不是走不开,收复交趾布政司的伟业,我真想亲自参与进去!”
成国公略显伤感的说道。
交趾布政司,对成国公府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当年交趾发生叛乱爆发时,第三代成国公就是大军的主帅。
好不容易稳定了局势,因为朝廷的命令,被迫从交趾撤军。
自己的名字,同丢城失地联系到了一起。
第三代成国公回国之后,直接郁郁而终,到死都在念叨着交趾。
此事被成国公一脉,视为最大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