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来到1905年的3月,西班牙在和平谈判上终于有了一定的进展。
一手策划了英西战争,并且亲自送葬了大英帝国荣光的英国首相阿瑟·詹姆斯·贝尔福被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亲自罢免,爱德华七世罢免首相的行为不仅没有被民众反对,反而还得到了英国民众的一致好评。
接替贝尔福担任英国新任首相的是亨利·坎贝尔·班纳曼。,虽然和贝尔福首相同为苏格兰人,但在对待目前英国主要争端的处理态度上,两名苏格兰裔首相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英国新任首相亨利·坎贝尔·班纳曼素来反对英国在南非的野蛮手段,但他也不赞同自由党内部的亲布尔人派系,而是在帝国主义和亲布尔派系之间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
恰巧是这种中间思想,让他得到了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认可。爱德华七世之所以罢免贝尔福首相,一方面是贝尔福首相所领导的英国内阁在英国的名声已经臭大街,他们还让英国的国际威望荡然无存。
另一方面,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已经上升到王室,要是爱德华七世再不及时处理民怨沸腾的国内局势,那恐怕跟随贝尔福内阁一起灭亡的,还有刚刚在英国站稳脚跟的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在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去世之后,虽然英国王位是由她的儿子爱德华七世继承,但统治英国的王朝已经进行了实质上的更迭。
爱德华七世的姓氏并不是维多利亚女王的汉诺威,而是来自他的父亲阿尔伯特亲王的萨克森·科堡·哥达。
这也导致统治英国近200年的汉诺威王朝正式灭亡,英国也正式进入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的统治时代。
虽然变更的只有英国王室的姓氏,王室仍然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后代。但维多利亚女王和爱德华七世是完全不同的,后者并没有前者那无与伦比的威望,自然也不可能获得堪比维多利亚女王的权力。
目前英国国内的危机是能威胁到英国王室的,如果是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的维多利亚女王,倒是能保证王室不受到影响。
但对于爱德华七世来说,只有抢先罢免首相,才能避免王室受到这场危机的波及。
在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指示之下,新任英国首相亨利·坎贝尔·班纳曼用最快的速度组建了新任内阁,随后接管了和西班牙政府的和平谈判工作。
英国首相亨利·坎贝尔·班纳曼明白目前内阁的主要工作是维稳,说白了就是可以为了英国国内的稳定,从而放弃一部分利益。
既然和平谈判继续拖下去只有英国政府受伤,那就没有必要再拖了。英国在战争中战败了,自然也要承担战败的后果。
当然,承担战败的后果是一回事,接受西班牙严苛的赔款要求就是另一回事了。
对于英国内阁政府来说,前者当然是能够接受的,但后者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目前英国政府国内还有一大堆的乱七八糟的事务需要处理,处理这些事务需要极其庞大的财政开支。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是不可能接受巨额赔款的。毕竟巨额赔款不仅会对英国的财政造成影响,也会让英国的国际威望再次大幅度降低。
在如今这个时代,战败需要赔款的基本都是弱者。如果英国答应了西班牙的巨额赔款,岂不代表着英国自称的世界霸主成了笑谈?
事到如今,英国人仍然认为自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只是在战争中被西班牙不为人知的强大战列舰打个措手不及而已。
面对西班牙政府提出的高达2亿英镑的战争赔款,英国政府表示只能出十分之一,也就是2000万英镑。
并且这笔钱还不能用战争赔款的名义,而是用帮助葡萄牙进行战后建设以及赎回俘虏的名义。
2000万英镑按照汇率等同于5亿比塞塔,实际上已经超过西班牙在这场战争中的支出了。但对于西班牙来说,这点钱当然是看不上的。
西班牙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领土也就只有直布罗陀而已,直布罗陀本来就是英国侵占西班牙的土地,西班牙收复直布罗陀是天经地义的。
葡萄牙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名义上的独立国家,西班牙后续想要吞并葡萄牙还需要经过多重努力才行。
这其实也代表着,这场战争西班牙的领土收获是微乎其微的。既然在领土方面没有太大的收获,那西班牙自然需要索要更多的赔款才行。
当然,为了体现出愿意进行和平谈判的诚意,西班牙政府也愿意缩减自己提出的战争赔款的比例。
在英国和西班牙政府的新一轮谈判中,西班牙外交代表将要求的2亿英镑战争赔款缩减为了1亿英镑,并且表示愿意用500万英镑的价格,打包国内所有的英国俘虏。
这笔赔款是需要和葡萄牙政府共同瓜分的,这也代表着西班牙能够获得的赔款只有大几千万英镑而已。
在西班牙政府看来,这样的赔款要求已经相当宽容了,毕竟西班牙因为这场战争损失了上万名士兵,这些士兵的生命可是金钱无法挽回的。
英国政府明显不认可西班牙外交代表的观点,双方在英国政府需要负担的赔款额度问题上又僵持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随后才达成了一致,约定英国政府支付共计5500万英镑的赔款和赎金,其中葡萄牙政府获得550万英镑的战争赔款和450万英镑的战后重建费用,共计1000万英镑。
西班牙政府获得4000万的战争赔款和500万的战俘赎金,共计4500万英镑。
这笔战争赔款和赎金支付期限为5年。和约签订首年,也就是1905年全年内,英国政府至少需要支付2500万英镑的份额。
剩余的部分只需要在1909年的12月31日结束之前支付给西班牙和葡萄牙政府,就能完成整笔赔款和赎金的支付。
如果英国政府逾期支付,每延期一年,需要支付5500万英镑总赔款的10%作为利息,也就是550万英镑。
在德国和法国代表的见证之下,英国和西班牙双方代表在1905年4月15日,正式签署了《里斯本和约》,结束了这场耗时几个月的战争。
除了上面提到的5500万英镑的赔款和赎金之外,英国政府还需要公开放弃直布罗陀的主权,并且对之前干涉葡萄牙内政的行为公开致歉。
西班牙方面则需要在一个月内归还所有英国俘虏,并且在和约签订之后确保英国商船自由通过直布罗陀海峡。
关于已经被西班牙实际掌控的地中海西出海口直布罗陀海峡,在这场和平谈判中也是被多次提到。
对于许多欧洲国家来说,直布罗陀海峡的重要性可是高于苏伊士运河的。这些国家在英国掌控直布罗陀海峡的时候担心自己的通行权,在西班牙掌控直布罗陀海峡的时候同样也会担心自己的通行权。
为了让欧洲各国安心,西班牙特意趁着和平谈判的机会,与英法德三大列强共同签署了《直布罗陀海峡公约》,确定了直布罗陀海峡在非战时期各国应当享有通行权,并且西班牙政府不得征收海峡通行费。
但同时,西班牙政府也可以拒绝正陷入战争状态的国家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来确保自身的中立性。如果西班牙处于战争状态,则有权力关闭直布罗陀海峡。
虽然西班牙不能在直布罗陀海峡征收过路费,但如果通过海峡的船只需要停靠海峡附近的港口,并且在港口补充物资的话,西班牙政府可以在港口征收服务费和港口维护费,这也算是另一种收入来源。
虽然西班牙政府需要承诺在和平时期向所有国家开放直布罗陀海峡,但这种事情对西班牙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毕竟这是一条关乎到欧洲多个国家的交通要道,哪怕大英帝国都无法阻止欧洲国家通行苏伊士运河,更何况是更偏向公有化的海峡了。
这份《直布罗陀海峡公约》的性质实际上和欧洲各国关于苏伊士运河达成的公约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在和平时期确保欧洲各国自由通行,在非和平时期对战争国家关闭。
这么做既尊重了拥有运河和海峡主权的国家的权力,又确保欧洲各国在和平时期的商船通行不会受到任何限制。
对欧洲各国来说可以算得上是皆大欢喜了,不管是列强国家还是非列强国家,都能因这样的公约而受益。
至于运河和海峡可以关闭的战争时期,那就得考验列强国家的实力了。要是实力强大的话,哪怕不是运河和海峡的主权国家,也仍然能够做到封闭海峡和运河。
如果自身的实力并不强大,就算手中掌握着运河和海峡,也不可能在战争中完全对那些强大的列强国家关闭。
随着《里斯本和约》的正式签署,这场关于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战争闹剧也正式结束。
欧洲局势再次回到了以德法竞争为主的局面当中,英国和西班牙在如此的欧洲格局当中,实际上也只能算是陪衬。
英国和西班牙的战争因为涉及到葡萄牙内战的原因,实际上是有四方参与的。这四方参与到战争中的总军队人数加起来,实际上也只有50万人出头而已。
也可以说英国和西班牙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出全力,但无论如何,这场四方参与的战争最终只有50万士兵参与,对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来说只能算是零头。
随着时间来到1905年,欧洲各国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大扩军。
特别是当欧洲各国在加的斯大阅兵中见识到了西班牙陆军的风采的时候,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诸国不约而同地有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通过扩军来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
在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大背景之下,任何一个两大军事集团的成员国单独扩军,都会引起波及整个欧洲的全面的军备竞赛。
就目前两大军事集团的陆军兵力来看,法俄军事集团的常备陆军人数是要远远多于德奥意三国同盟的。
光是俄国的常备陆军人数就已经超过百万,法国在1905年之前的常备陆军人数也有70万人,加起来可就是170万人以上的常备陆军规模。
而德奥意三国同盟这边,只有德国的常备陆军人数保持在60万人以上,奥匈帝国的常备陆军人数只有40万人,意大利的常备陆军人数更是只有不到30万人。
三国同盟的常备陆军总人数加起来也只有130万人出头,相较于法俄同盟少了40万人。
这其中,意大利陆军的30万人战斗力无法保证,真正具备足够战斗力的三国同盟军队人数只有100万人出头而已。
三国同盟三个列强国家的常备陆军人数还不如法俄两个国家,虽然俄国陆军的战斗力也不怎么样,但上百万陆军光是人力消耗,就足以拖垮奥匈帝国和意大利。
哪怕担任法德两国的陆军人数,德国的常备陆军人数也是比法国少10万人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政府内部进行了会议讨论,德皇威廉二世认为德国必须要进行扩军,将德国的陆军规模保持在法国同等水平甚至是更高水平,这样才能应对更加激烈的欧洲局势。
除了德国需要进行扩军之外,德国的两个盟友,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也需要进行扩军。
奥匈帝国的陆军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至少能够帮助德国拖住一部分俄国的军队。
在三国同盟内部进行了多次军事会议之后,最终在德国的力主要求之下,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决定采纳德国政府的提议,分别扩军15万人和10万人。
再加上德国军队即将扩张的15万人,在这一轮的扩军之后,德国的常备陆军人数将达到75万人,比法国的常备陆军多5万人。
三国同盟的总兵力也将达到170万人以上。如此一来,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之间的陆军人数将不再有差距,这也是德国政府希望看到的。
虽然三国同盟各自的扩军行为并没有公开,但如此大张旗鼓的扩军行为,想要进行高度保密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先后进行扩军之后,法国政府也很快收到了相关的消息。
指望着俄国进行扩军是不可能的,俄国此时国内一团乱糟,盲目扩军只会加速俄国国内的动荡。
既然自己的盟友俄国靠不住,法国政府只能亲自上阵,扩张自己的陆军常备军队。
虽然不清楚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具体的扩军规模,但从这三个国家扩军的动静也能够看出,他们扩军的规模注定不小,至少也是10万人以上。
如果是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各扩张10万人的军队,对于法国政府来说是没有那么大的威胁的。但要是德国军队扩张10万人,对于法国来说威胁可就大了去了。
本着不惜一切代价保持陆军规模优势的原则,法国政府在内部召开了几轮会议之后,也决定在未来两年的时间内,将常备陆军人数从70万人提升到85万人。
对于目前人口只有4350万的法国来说,保持85万人的常备陆军已经是极限了。法国的财政只能支撑这么多的军队,下一轮的扩军,或许就要等到战争真正爆发的时刻了。
在此轮扩军之后,欧洲各国常备陆军人数迎来了进一步提升。
法德两国的常备陆军都已经接近百万人的规模,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常备陆军人数也分别达到了55万人和40万人,差不多也都是各国的极限。
陆军规模扩张的极限代表着什么其实不用多说。当各国无法承担大规模陆军带来的军费消耗的时候,差不多也就是战争该爆发的时候了。
因为局势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只有一场彻底决定胜负的战争才能结束各国的军备竞赛,才能让欧洲局势重新恢复到两大军事集团对立之前。
卡洛本着坐观欧洲局势发展的原则,并没有让西班牙加入这一次的陆军军备竞赛。
反倒是一向只发展海军的英国政府坐不住了,在不间断地接收西班牙送来的俘虏的同时,宣布将自己的常备陆军人数扩张到40万人。
英国政府凑热闹的想法也很好理解。虽然和西班牙的战争闹剧已经结束,但这场战争淋漓尽致地暴露了英国在海军方面的问题。
在英国不能拥有西班牙同级别的超强战列舰之前,英国海军霸主的地位就是悬空的,随时有可能跌落深渊。
更要命的是,西班牙政府已经先后承诺帮助意大利和法国建造战列舰。
虽然战列舰的建造周期长达数年的时间,但这对大英帝国来说并不算是好消息。如果英国政府无法在这数年的时间内成功拥有无畏舰,那么在数年之后,有能力打败皇家舰队的除了西班牙之外,或许还要再加上意大利和法国的名字。
再加上德国海军扩张的速度也相当迅速,英国要是在无畏舰的领域再不加紧追赶,昔日的海军霸主可能就只能龟缩在本土的海域,缅怀自己曾经的荣光了。
丧失海权的大英帝国可不再是欧洲一哥,而是欧洲一哥们。先不说大英帝国的世界霸权,光是自己现有的殖民地体系,都是无法在丧失海权的前提下继续维持下去的。
换句话来说就是,保持海军强盛是英国维系下去的根本原则。之所以在欧洲陆军军备竞赛中凑凑热闹,实际上也是想拱拱火,让以法德为首的欧洲列强将更多的目光放在陆军的发展上,从而减缓欧洲各国海军发展的脚步。
明天九月一开始好好更新,先来个日万一周试试水吧,新的一月跪求月票支持!
一手策划了英西战争,并且亲自送葬了大英帝国荣光的英国首相阿瑟·詹姆斯·贝尔福被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亲自罢免,爱德华七世罢免首相的行为不仅没有被民众反对,反而还得到了英国民众的一致好评。
接替贝尔福担任英国新任首相的是亨利·坎贝尔·班纳曼。,虽然和贝尔福首相同为苏格兰人,但在对待目前英国主要争端的处理态度上,两名苏格兰裔首相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英国新任首相亨利·坎贝尔·班纳曼素来反对英国在南非的野蛮手段,但他也不赞同自由党内部的亲布尔人派系,而是在帝国主义和亲布尔派系之间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
恰巧是这种中间思想,让他得到了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认可。爱德华七世之所以罢免贝尔福首相,一方面是贝尔福首相所领导的英国内阁在英国的名声已经臭大街,他们还让英国的国际威望荡然无存。
另一方面,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已经上升到王室,要是爱德华七世再不及时处理民怨沸腾的国内局势,那恐怕跟随贝尔福内阁一起灭亡的,还有刚刚在英国站稳脚跟的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
在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去世之后,虽然英国王位是由她的儿子爱德华七世继承,但统治英国的王朝已经进行了实质上的更迭。
爱德华七世的姓氏并不是维多利亚女王的汉诺威,而是来自他的父亲阿尔伯特亲王的萨克森·科堡·哥达。
这也导致统治英国近200年的汉诺威王朝正式灭亡,英国也正式进入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的统治时代。
虽然变更的只有英国王室的姓氏,王室仍然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后代。但维多利亚女王和爱德华七世是完全不同的,后者并没有前者那无与伦比的威望,自然也不可能获得堪比维多利亚女王的权力。
目前英国国内的危机是能威胁到英国王室的,如果是远离政治权力中心的维多利亚女王,倒是能保证王室不受到影响。
但对于爱德华七世来说,只有抢先罢免首相,才能避免王室受到这场危机的波及。
在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指示之下,新任英国首相亨利·坎贝尔·班纳曼用最快的速度组建了新任内阁,随后接管了和西班牙政府的和平谈判工作。
英国首相亨利·坎贝尔·班纳曼明白目前内阁的主要工作是维稳,说白了就是可以为了英国国内的稳定,从而放弃一部分利益。
既然和平谈判继续拖下去只有英国政府受伤,那就没有必要再拖了。英国在战争中战败了,自然也要承担战败的后果。
当然,承担战败的后果是一回事,接受西班牙严苛的赔款要求就是另一回事了。
对于英国内阁政府来说,前者当然是能够接受的,但后者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目前英国政府国内还有一大堆的乱七八糟的事务需要处理,处理这些事务需要极其庞大的财政开支。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是不可能接受巨额赔款的。毕竟巨额赔款不仅会对英国的财政造成影响,也会让英国的国际威望再次大幅度降低。
在如今这个时代,战败需要赔款的基本都是弱者。如果英国答应了西班牙的巨额赔款,岂不代表着英国自称的世界霸主成了笑谈?
事到如今,英国人仍然认为自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只是在战争中被西班牙不为人知的强大战列舰打个措手不及而已。
面对西班牙政府提出的高达2亿英镑的战争赔款,英国政府表示只能出十分之一,也就是2000万英镑。
并且这笔钱还不能用战争赔款的名义,而是用帮助葡萄牙进行战后建设以及赎回俘虏的名义。
2000万英镑按照汇率等同于5亿比塞塔,实际上已经超过西班牙在这场战争中的支出了。但对于西班牙来说,这点钱当然是看不上的。
西班牙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领土也就只有直布罗陀而已,直布罗陀本来就是英国侵占西班牙的土地,西班牙收复直布罗陀是天经地义的。
葡萄牙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名义上的独立国家,西班牙后续想要吞并葡萄牙还需要经过多重努力才行。
这其实也代表着,这场战争西班牙的领土收获是微乎其微的。既然在领土方面没有太大的收获,那西班牙自然需要索要更多的赔款才行。
当然,为了体现出愿意进行和平谈判的诚意,西班牙政府也愿意缩减自己提出的战争赔款的比例。
在英国和西班牙政府的新一轮谈判中,西班牙外交代表将要求的2亿英镑战争赔款缩减为了1亿英镑,并且表示愿意用500万英镑的价格,打包国内所有的英国俘虏。
这笔赔款是需要和葡萄牙政府共同瓜分的,这也代表着西班牙能够获得的赔款只有大几千万英镑而已。
在西班牙政府看来,这样的赔款要求已经相当宽容了,毕竟西班牙因为这场战争损失了上万名士兵,这些士兵的生命可是金钱无法挽回的。
英国政府明显不认可西班牙外交代表的观点,双方在英国政府需要负担的赔款额度问题上又僵持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随后才达成了一致,约定英国政府支付共计5500万英镑的赔款和赎金,其中葡萄牙政府获得550万英镑的战争赔款和450万英镑的战后重建费用,共计1000万英镑。
西班牙政府获得4000万的战争赔款和500万的战俘赎金,共计4500万英镑。
这笔战争赔款和赎金支付期限为5年。和约签订首年,也就是1905年全年内,英国政府至少需要支付2500万英镑的份额。
剩余的部分只需要在1909年的12月31日结束之前支付给西班牙和葡萄牙政府,就能完成整笔赔款和赎金的支付。
如果英国政府逾期支付,每延期一年,需要支付5500万英镑总赔款的10%作为利息,也就是550万英镑。
在德国和法国代表的见证之下,英国和西班牙双方代表在1905年4月15日,正式签署了《里斯本和约》,结束了这场耗时几个月的战争。
除了上面提到的5500万英镑的赔款和赎金之外,英国政府还需要公开放弃直布罗陀的主权,并且对之前干涉葡萄牙内政的行为公开致歉。
西班牙方面则需要在一个月内归还所有英国俘虏,并且在和约签订之后确保英国商船自由通过直布罗陀海峡。
关于已经被西班牙实际掌控的地中海西出海口直布罗陀海峡,在这场和平谈判中也是被多次提到。
对于许多欧洲国家来说,直布罗陀海峡的重要性可是高于苏伊士运河的。这些国家在英国掌控直布罗陀海峡的时候担心自己的通行权,在西班牙掌控直布罗陀海峡的时候同样也会担心自己的通行权。
为了让欧洲各国安心,西班牙特意趁着和平谈判的机会,与英法德三大列强共同签署了《直布罗陀海峡公约》,确定了直布罗陀海峡在非战时期各国应当享有通行权,并且西班牙政府不得征收海峡通行费。
但同时,西班牙政府也可以拒绝正陷入战争状态的国家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来确保自身的中立性。如果西班牙处于战争状态,则有权力关闭直布罗陀海峡。
虽然西班牙不能在直布罗陀海峡征收过路费,但如果通过海峡的船只需要停靠海峡附近的港口,并且在港口补充物资的话,西班牙政府可以在港口征收服务费和港口维护费,这也算是另一种收入来源。
虽然西班牙政府需要承诺在和平时期向所有国家开放直布罗陀海峡,但这种事情对西班牙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毕竟这是一条关乎到欧洲多个国家的交通要道,哪怕大英帝国都无法阻止欧洲国家通行苏伊士运河,更何况是更偏向公有化的海峡了。
这份《直布罗陀海峡公约》的性质实际上和欧洲各国关于苏伊士运河达成的公约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在和平时期确保欧洲各国自由通行,在非和平时期对战争国家关闭。
这么做既尊重了拥有运河和海峡主权的国家的权力,又确保欧洲各国在和平时期的商船通行不会受到任何限制。
对欧洲各国来说可以算得上是皆大欢喜了,不管是列强国家还是非列强国家,都能因这样的公约而受益。
至于运河和海峡可以关闭的战争时期,那就得考验列强国家的实力了。要是实力强大的话,哪怕不是运河和海峡的主权国家,也仍然能够做到封闭海峡和运河。
如果自身的实力并不强大,就算手中掌握着运河和海峡,也不可能在战争中完全对那些强大的列强国家关闭。
随着《里斯本和约》的正式签署,这场关于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战争闹剧也正式结束。
欧洲局势再次回到了以德法竞争为主的局面当中,英国和西班牙在如此的欧洲格局当中,实际上也只能算是陪衬。
英国和西班牙的战争因为涉及到葡萄牙内战的原因,实际上是有四方参与的。这四方参与到战争中的总军队人数加起来,实际上也只有50万人出头而已。
也可以说英国和西班牙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出全力,但无论如何,这场四方参与的战争最终只有50万士兵参与,对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来说只能算是零头。
随着时间来到1905年,欧洲各国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大扩军。
特别是当欧洲各国在加的斯大阅兵中见识到了西班牙陆军的风采的时候,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诸国不约而同地有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通过扩军来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
在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大背景之下,任何一个两大军事集团的成员国单独扩军,都会引起波及整个欧洲的全面的军备竞赛。
就目前两大军事集团的陆军兵力来看,法俄军事集团的常备陆军人数是要远远多于德奥意三国同盟的。
光是俄国的常备陆军人数就已经超过百万,法国在1905年之前的常备陆军人数也有70万人,加起来可就是170万人以上的常备陆军规模。
而德奥意三国同盟这边,只有德国的常备陆军人数保持在60万人以上,奥匈帝国的常备陆军人数只有40万人,意大利的常备陆军人数更是只有不到30万人。
三国同盟的常备陆军总人数加起来也只有130万人出头,相较于法俄同盟少了40万人。
这其中,意大利陆军的30万人战斗力无法保证,真正具备足够战斗力的三国同盟军队人数只有100万人出头而已。
三国同盟三个列强国家的常备陆军人数还不如法俄两个国家,虽然俄国陆军的战斗力也不怎么样,但上百万陆军光是人力消耗,就足以拖垮奥匈帝国和意大利。
哪怕担任法德两国的陆军人数,德国的常备陆军人数也是比法国少10万人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政府内部进行了会议讨论,德皇威廉二世认为德国必须要进行扩军,将德国的陆军规模保持在法国同等水平甚至是更高水平,这样才能应对更加激烈的欧洲局势。
除了德国需要进行扩军之外,德国的两个盟友,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也需要进行扩军。
奥匈帝国的陆军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至少能够帮助德国拖住一部分俄国的军队。
在三国同盟内部进行了多次军事会议之后,最终在德国的力主要求之下,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决定采纳德国政府的提议,分别扩军15万人和10万人。
再加上德国军队即将扩张的15万人,在这一轮的扩军之后,德国的常备陆军人数将达到75万人,比法国的常备陆军多5万人。
三国同盟的总兵力也将达到170万人以上。如此一来,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之间的陆军人数将不再有差距,这也是德国政府希望看到的。
虽然三国同盟各自的扩军行为并没有公开,但如此大张旗鼓的扩军行为,想要进行高度保密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先后进行扩军之后,法国政府也很快收到了相关的消息。
指望着俄国进行扩军是不可能的,俄国此时国内一团乱糟,盲目扩军只会加速俄国国内的动荡。
既然自己的盟友俄国靠不住,法国政府只能亲自上阵,扩张自己的陆军常备军队。
虽然不清楚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具体的扩军规模,但从这三个国家扩军的动静也能够看出,他们扩军的规模注定不小,至少也是10万人以上。
如果是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各扩张10万人的军队,对于法国政府来说是没有那么大的威胁的。但要是德国军队扩张10万人,对于法国来说威胁可就大了去了。
本着不惜一切代价保持陆军规模优势的原则,法国政府在内部召开了几轮会议之后,也决定在未来两年的时间内,将常备陆军人数从70万人提升到85万人。
对于目前人口只有4350万的法国来说,保持85万人的常备陆军已经是极限了。法国的财政只能支撑这么多的军队,下一轮的扩军,或许就要等到战争真正爆发的时刻了。
在此轮扩军之后,欧洲各国常备陆军人数迎来了进一步提升。
法德两国的常备陆军都已经接近百万人的规模,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常备陆军人数也分别达到了55万人和40万人,差不多也都是各国的极限。
陆军规模扩张的极限代表着什么其实不用多说。当各国无法承担大规模陆军带来的军费消耗的时候,差不多也就是战争该爆发的时候了。
因为局势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只有一场彻底决定胜负的战争才能结束各国的军备竞赛,才能让欧洲局势重新恢复到两大军事集团对立之前。
卡洛本着坐观欧洲局势发展的原则,并没有让西班牙加入这一次的陆军军备竞赛。
反倒是一向只发展海军的英国政府坐不住了,在不间断地接收西班牙送来的俘虏的同时,宣布将自己的常备陆军人数扩张到40万人。
英国政府凑热闹的想法也很好理解。虽然和西班牙的战争闹剧已经结束,但这场战争淋漓尽致地暴露了英国在海军方面的问题。
在英国不能拥有西班牙同级别的超强战列舰之前,英国海军霸主的地位就是悬空的,随时有可能跌落深渊。
更要命的是,西班牙政府已经先后承诺帮助意大利和法国建造战列舰。
虽然战列舰的建造周期长达数年的时间,但这对大英帝国来说并不算是好消息。如果英国政府无法在这数年的时间内成功拥有无畏舰,那么在数年之后,有能力打败皇家舰队的除了西班牙之外,或许还要再加上意大利和法国的名字。
再加上德国海军扩张的速度也相当迅速,英国要是在无畏舰的领域再不加紧追赶,昔日的海军霸主可能就只能龟缩在本土的海域,缅怀自己曾经的荣光了。
丧失海权的大英帝国可不再是欧洲一哥,而是欧洲一哥们。先不说大英帝国的世界霸权,光是自己现有的殖民地体系,都是无法在丧失海权的前提下继续维持下去的。
换句话来说就是,保持海军强盛是英国维系下去的根本原则。之所以在欧洲陆军军备竞赛中凑凑热闹,实际上也是想拱拱火,让以法德为首的欧洲列强将更多的目光放在陆军的发展上,从而减缓欧洲各国海军发展的脚步。
明天九月一开始好好更新,先来个日万一周试试水吧,新的一月跪求月票支持!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帝国崛起:西班牙,帝国崛起:西班牙最新章节,帝国崛起:西班牙 圣墟小说网!
圣墟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帝国崛起:西班牙,帝国崛起:西班牙最新章节,帝国崛起:西班牙 圣墟小说网!